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摘要: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通过实践,淬炼出“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的操作要领——定位于“语言实践”、定点于“具体情景”、定型于“语言图式”。

只有抓住“内容是如何表达”这一节点,阅读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语言运用语文实践活动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一、新课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阐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为“新课程”)提出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对语言方面,新课标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仔细分析新课标,我们发现新课标就“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关键概念,提出如下几个方面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方式是“语言实践”,即“积累、梳理和整合”,积累语言、梳理语言和整合语言,最后形成“语文知识结构化”。

(2)“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习途径是在“具体语言情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进行“语言实践”教学,在“个体言语经验”的基础上“交流沟通”。

(3)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是“掌握”语言特点以及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2]确实,“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概念,对我们语文教学起着指路作用。

二、阅读教学更要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是语文的本体,这需要学习过程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去“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为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分析,更要重视建构语言图式。

新课标提出“语言实践”这一概念。

何为“语言实践”?即“语言运用”的实践,笔者理解为“内容是如何表达”,就是不仅要分析语言,理解、鉴赏语言,更要分析和领会文本是如何用语言精准表达思想内容的,最终“建构”出一种可以“运用”的语言图式。

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实践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实践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实践浅探摘要:本文对阅读课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新课标的课程里,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清楚,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教学,做好精心的设计教学教材的整体结构,才可以达到有效、可控制的阅读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实践探究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思路与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不同角度的教学作出分类。

语文阅读课教学是高中的必修教材,它体现在两方面:略读课文的选节、课型,本文主要讲指课型的阅读。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现状分析(一)教师对阅读课的认知。

在当前语文阅读课教学中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倾向:第一种是越俎代庖;第二是完全撒手不管;第三是习题训练课。

以这些认识论为基础,最后结果必然导致以教师在唱独角戏的形式发展,沦为课堂旁观者的学生逐渐使课堂陷入枯燥、乏味、僵化的困境。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职业教师,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自己逐步成长为语文教学的专家。

(二)学生的感知。

学生在阅读课中的认识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受个人兴趣、情感需求影响,一方面受教师对教材的设计影响。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生活中语文经常处于直接性接触,教材又是死板的教学套路,一堂课学与不学都没有多大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阅读课教学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现实和希望反差很大,因而很多学生一贯对语文课持漠视态度。

教师要把语文阅读课教好,必须要对阅读课的设计下功夫。

(三)对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课的品读。

在对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课中,教师要灌输学生平等交流和自由交流,就必须让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在阅读课中对学生实践应用太少,学生缺乏训练和锻炼的机会,所以教师要注重训练语感和培养能力,养成自习阅读的练习课,有效的提高学生各项能力,只有这样才是新课标要学生做阅读课主人的理念。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分类探讨(一)教学思想理念。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听、说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补充语言,树立语言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语言。

新课改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几点尝试论文

新课改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几点尝试论文

新课改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对“阅读”作了如下定义:“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已成为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获得知识与信息,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效的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备受关注。

1、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1.1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

《文心雕龙》记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想象,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

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就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

1.3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现阶段,学生要面对高考,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

高中语文性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高中语文性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浅论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这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落实呢!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40—01一、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研究问题性质的学习活动。

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

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要从发现问题着手,通过问题的分析、挖掘,形成课题,经过研究性学习,完成对课题的研究,得出结论。

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

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

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一)精耕细作读文章由于过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一篇美不胜收的文章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组合。

本应最受学生欢迎的阅读课成为最乏味的机械训练。

针对这个,我们往往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对课文形式的考察,对作品的深入研读,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解析力。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其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的一股强劲的教育思潮。

教育个性化思潮来源于众多的教育哲学流派,其中“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论的教育个性化观点最有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埃德加富尔主持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推出了《学会生存》一书。

该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终身教育与教育个性化的关系。

该书认为教育活动正在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本人越来越成为主体,成为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自已的人。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多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

用创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论文]

用创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论文]

用创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

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

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下面试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

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

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

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

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

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地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

但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门子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说贾雨村阴险狠毒是不是有点冤枉了他?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学发疯的描写,僧提辖拳打镇关西冷对于“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瞩珊穿过铁道去买橘于时的背影的描写等等。

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

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

如“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

50 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我的长生果》)。

对这两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

教师若启发学生,有一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结果会是无功而返。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论文

探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绪言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教师则是一种引导者和点拨者,阅读教学的模式告别了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的分析讲解,而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主。

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直接面对所要阅读的内容,努力的去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使他们主动地、专注地去阅读,并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寻阅读过程中的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加深阅读的体验,从而获得感悟与思考。

学生的积极性越高,他们得到的东西就越多。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阅读的过程正是一个阅读主体通过特定性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自身的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有效过程。

由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状态只能靠自己直觉的形式存储于他们的记忆中,这个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正是对文本的文字语言和日常生活所累积的直接经验的选择与匹配的过程,由于高中语文课文是经过编写者深思熟虑后认真挑选的,它们所包含的生活底蕴是非常的丰富多彩的,但是学生们在对它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没有必要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寻到,它们只需要找到其中一种生活底蕴,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领会。

众所周知的是,高中语文教学是一个通过学习课文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良好品性的过程,阅读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教学方式,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阅读教学这种手段。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与研究,综合起来如下:2.1 阅读量少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倡多年,但是绝大多数高中学校依然大力的在推行应试教育的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最基本的教学出发点,在这样的的思想主导下,高中的学生面临着沉重而残酷的升学压力,根本不可能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一些理科学生,通常会将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进行题海战术上,希望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突出效果,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课外读物的范围非常的窄,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从不涉猎课外读物。

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论文

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论文

浅谈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摘要】二十世纪末,人们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世纪末的尴尬”,率先反思的就是阅读教学。

而纵观这一个世纪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处于强烈的矛盾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阅读教学的低效性的矛盾。

本文重点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一些探索,寻找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教师教学提供可参考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

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而纵观这一个世纪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处于强烈的矛盾之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阅读教学的低效性的矛盾。

在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

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适应时代的潮流,充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借语文形式的学习来达到对选文“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选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选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

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既是教学目标之所在,也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表达,同时也是选择教学程序的基准。

一篇文章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即一篇课文“教什么”应该说是相对确定的。

而现在实际的情形是,使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却是千姿百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对教材尤其是选文的核心价值有清醒的认识。

比如要确定《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就应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

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吗?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创性吗?是今天我们还缺乏开放的心态吗?答案是否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摘要: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在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记住自己在文本解读教学中的所担负的引领、指导作用。

综述前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在不矫枉过正的前提下,使文本解读教学真正做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

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作文本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掌握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
1.这是时代的要求。

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

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
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2.这是社会的要求。

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快,并逐步增大。

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3.这是人文性的要求。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

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

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教材编选政治化。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

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

《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
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

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

《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

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

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l”,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

“文本ii”被选人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

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

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

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l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

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

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
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三、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艨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

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

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昧的兴趣。

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

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

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