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视野中几个观念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创新教育视野中的几个观念误区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界,改革应试教育模式,确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己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声。

但是,创新教育在实践中却始终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据报载:我国多数青少年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创造能力上存在过于严谨遵崇权威的倾向。

实际上,问题产生的根源还在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尚未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尚未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正如万马奔腾须有一马当先,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首先需要广大教师认清误区,转变观念。

误区之一:创新是天才的专利,并非人皆具备
至今,在许多教师头脑中还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学生就好比原料、坯胎,关键看教师怎样去塑造和加工;创新是天才的专利,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

于是,教师倾向于把传授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忽视学生各方面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发展己证明: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

这是因为人在大脑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并且这种可塑性具有终生的特征。

而人脑的发育变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信息,另一方面又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

由此可见,由于人脑的可塑性是人的创造力的源泉,因而表明了每个人都存在着可能开发的创造潜能。

研究还证明:目前人类对大脑的利用
率,一般人仅为10%,即使杰出的专家学者也不会超过30%。

也就是说,人脑潜能资源还有70%--90%处于“库存”和“封冻”状态,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因此,广大教师应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创造潜能变成现实。

教师之所以必须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不仅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日益需要教育造就具备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而且也是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使命所决定的。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启迪人性、开发智慧、塑造灵魂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而正如后现代思潮所认为的那样,创造性己是人性的基本方面,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创造是人的天性。

创造心理学也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不应该把创造看成是某些专家的特权。

“第一流的菜肴比第二流的绘画更具有创造性”。

既然创造性是人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教育就应当实现人的创造性价值。

就学校领导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的观念,把创造看成是受教育者的本性,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提高人的价值、完善并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

一旦我们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必然会强化整个教育机制,使教育的一切活动围绕着发展人的创造潜能来操作运行。

误区之二:服从命令是学生的天职,创新有碍教学秩序
在一次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调查中,竟有78.1%的被调查者认为“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应讲究严格的步骤”,56.2%的被调查者“不
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表示怀疑的被调查者不足一半,而当某位同学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48.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表示沉默”,更有16.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予以非议”。

可见,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已经习惯了服从教师的安排、执行教师的命令,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主体意识,缺乏求异思维,缺乏批判意识,究其根本,还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上。

首先,在目标观念上教师表现出很大的偏差。

由于传统的影响,许多教师依然把培养传统的道德人才、政治人才和文学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

而传统的道德和政治,旨在维系社会的稳定,文学艺术则成为消闲娱乐的工具,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商业文化本身就缺乏强劲的动力,那么,如今若再以此作为教育的目标取向,创新的科技、经济人才又如何才能产生?
其次,教法观念上存在着过于强调统一而忽视创造个性培养的误区。

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

这种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的做法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

最后,在师生关系的观念上,教师们倾向于把自己认作权威,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安排。

于是,出于形式主义的需要,创新在某些教师的视野中,实际上成了执行外部意志、追求轰动效果的代名词,而完全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和途径。

这种观
念的过度膨胀,只能导致对学生创造力的践踏和滥用。

比如,各中小学出现的一些小发明、“做秀”成分很浓的公开课、匠气十足的种种艺术训练等,实质上掺入了许多成人意志,添加了许多功利成分,而并非展现了学生自己的创造才能。

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形成不了自由和谐氛围;没有自由、和谐的氛围,就不能给学生的智慧成长以自由和空间;而没有智慧思想的自由,也就没有创造和自由。

误区之三:只有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能有所创新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然而,许多教师的观念都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学生只有做到“多读、多写、多练、多考”,才能实现“高分”、“高能”。

于是,考试由教育教学的手段上升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过程成为被考试所决定、所控制的东西;一切教育教学资源都围绕着考试这个中心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为了在考场上取得高分,许多教师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

然而,可悲的是,久而久之,许多教师竟认为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只能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

于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就成为很普遍的事了。

据报载,日前黑龙江省组织的一次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大型调查显示:某市21%的中小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两个小时,至少有三分之一或半数以上的小学超课时;有近四分之三的中学超课时,有一所公立中学一天竟要上11节课。

但是在被
调查的人中,竟有95%的老师认为学生负担并不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