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错误理念种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常见的理念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常见的理念偏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课堂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心理韧性,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理念偏差,这些偏差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偏差,以确保学生能够受益于这些活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常见的理念偏差,以及应对措施。
1. 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堂上,教师或学生可能会忽视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心理问题持有忽视或者鄙视的态度。
这种态度可能会让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感到被忽视或者孤立,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尊重他人的心理问题,鼓励他们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关爱和支持的态度。
2. 推崇消极情绪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种错误的偏见,即认为消极情绪的表达是一种健康的表现。
教师或者学生们可能会误认为,只有在表达消极情绪时才能获得同情和支持。
这种偏见可能会导致学生们过分强调消极情绪的表达,而忽视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教育学生要平衡地表达积极和消极情绪,鼓励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3. 理解心理健康的单一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种理解心理健康的单一标准,即认为心理健康只是指没有心理问题或疾病。
这种理解可能导致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偏颇,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教育学生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身心的平衡、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
4. 摆脱个人责任5. 忽视心理韧性的培养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堂上,有时会忽视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
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导致学生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缺乏应对的能力。
儿童教育的错误观点
儿童教育的错误观点儿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新一代的成长和未来。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在儿童教育中得以传播和实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错误观点,并提出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过分关注学术成绩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家长和教育者过于强调学术成绩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衡量儿童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他们追求的是孩子能够在各项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然而,过分关注学术成绩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这种观点容易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他们缺乏自由玩乐的时间。
其次,过分追求学术成绩使得家庭教育更多地转变为功利性的教育,容易忽略孩子的个性和特长。
最重要的是,学术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会限制孩子的整体成长。
相对于单纯追求学术成绩,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应该在培养学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情商等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得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过分保护与溺爱在现代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注,很多时候会产生过分的保护和溺爱。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将孩子包裹在保护之下,不受任何困扰和压力,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然而,过分保护和溺爱的观点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过分保护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依赖性强。
其次,溺爱容易让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影响他们的自律和自立意识。
最重要的是,当孩子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会无法适应、无法自主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在保护的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能力。
父母应该让孩子适当地面对一些困扰和压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困难的勇气。
这样的教育观点才能使得孩子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过分注重传统教育在某些地区和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即过分注重传统教育,而忽视现代教育的发展。
1中国人常见的错误教育观念,抛弃的越早越受益
中国人常见的错误教育观念,抛弃的越早越受益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年轻人往往在房子、汽车、生活等方面处于奋斗期,很多人有较大的压力。
尤其是伴随着孩子出生后,更是面临生活和教育的巨大挑战。
很多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忙于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被新来到身边的小生命打乱了原来规律的小夫妻生活,很多父母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年龄大的爷爷奶奶,在帮助照顾孙辈时,也容易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采用一些不科学的育儿方法。
可见,很多家庭要么忽略了对婴儿的教育,要么采用了错误的观念,从而让孩子在出生后就落后别的孩子一步。
那么,孩子早期教育的错误教育观念有哪些呢?1.孩子还小,不能教。
一些家长往往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也无法沟通交流,上学后孩子具备了基本能力了,才能进行教育。
这其实是不懂得婴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缺乏早教观念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后就开始了身心的快速成长,各种心理机能会在合适的条件下快速发育。
如果这段时期能给孩子提供优良的环境,给予充分的教育,就能够促进婴儿心理机能的充分发展。
相反,如果这段时期没有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条件和教育,婴儿的心理发展就会受限,影响后期的成长。
上个世纪曾有报道,一名十二岁女孩由于无人照顾被父亲“囚禁”在院子里长达11年,被记者发现后,12岁的她不敢见生人,连句话都不会说,智力相当于2岁儿童。
可见忽视了早期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
2.孩子太小,没法教。
抱这种想法的家长,把小孩的教育等同于知识学习,以为教育小孩就是教小孩知识,孩子小的时候还不具备学知识的能力,就不需要教育了。
这无形中就忽视了孩子早期很重要的心智能力的发展和训练。
其实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兴趣和习惯等的训练,这些方面是在孩子出生后就要不断进行刺激和培养的。
所以在婴儿时期,家长就要注意儿童的感知觉能力、观察力、反应力、情绪情感等方面给孩子充分的刺激,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5个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
15个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很重要,宝宝能否成才,能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家庭给予的指导和爱是很关键的。
但是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状况,还是有许多让人忧虑的地方。
一、有条件的爱。
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传宗接代。
人们乐此不疲的做着这件事,全当这是人生的大事来做,也当这是人生的乐事来做,殊不知这是一代一代的传递着苦难。
我们抚养自己的下一代,也给他们制造压力,让他们去承受我们自己承受过的一切,为的是他们将来能有幸福的生活。
好像他们不承受这些我们给他们制造的压力和痛苦,就无法得到幸福。
为什么要先苦后甜?谁说没有苦就没有甜?那反过来讲又该怎么解释呢?既然没有苦就没有甜,那没有甜也就没有苦了。
这样看来要想不吃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不要想吃甜的就好了。
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就制造了无数的痛苦和灾难。
我们为了爱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很多的压力来承受。
我们很少问自己的孩子快乐吗,孩子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给父母做的,因为父母爱他们,他们就必须这样做。
等他们长大了,又同样的用自己痛恨过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们什么时候能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
爱孩子不要有条件,不要因为想让孩子成为律师、医生、教授而给他们压力。
想成为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自由和空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有条件的爱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孩子不会感恩,学不会自律,无法确立自己的价值,以后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有所交换才去实施。
二、让孩子天然生长。
几十年前,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针对我国当时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显然,她的意思并非是否定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而是强调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但有些家长则不是如此理解,认为不去管孩子,让他自己去成长,那只能叫天然生长,一旦有朝一日面临三考,这类家长的手段段往往更残忍。
早在20世纪之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有过类似的阐述。
她认为,儿童本来就具备自我发展的潜能,自身存在着构成未来个性的发展计划,成人的工作就是要“援助幼小心灵的发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要求儿童。
浅谈家长教育孩子中的错误理念和错误做法 (2)
浅谈家长教育孩子中的错误理念和错误做法孩子一出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发展着他们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与家庭和社会又是一个联合体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家庭就是影响幼儿成长的最初的、最直接的教育环境。
在人的一生中, 幼儿时期是人类在情感和人格发展同家庭教育最为密切的的时期。
但是, 每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或称之为家风!, 不同的家风! 。
因此家长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措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存在的问题:1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当今,一些幼儿家庭教育表现为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
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高度竞争性,知识经济的兴起,强调了知识的作用。
家庭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加大智力投入,但不能片面地强化智育,夸大智力的影响力。
许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关注幼儿的智力开发,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对幼儿进行识字、画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立性格的塑造等。
这样做,对幼儿心身的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
而且,有失偏颇的"重智育"的教育理论还可能因没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产生不良的影响。
家长们本意是要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事实上经常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对幼儿智力开发无益。
虽然智力经常是通过掌握知识而形成与发展的,但是,幼儿真正能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其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一旦幼儿对"灌输的知识"产生烦厌,对其日后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得其反。
2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行"& 多年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的八个悖论
教育的八个悖论
1.教育的权威悖论:教育体制在强调权威的同时,却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导致教育的失衡。
2. 教育的评价悖论:教育评价体系强调标准化和普遍性,却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导致评价的不公平和失真。
3. 教育的效果悖论:教育的效果难以量化和证明,却又被要求必须具有客观、可验证的效果,导致教育成果的误解和低估。
4. 教育的机制悖论:教育体制强调竞争和选拔,却又要求教育公平和平等,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浪费。
5. 教育的责任悖论: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承担责任,却忽略了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6. 教育的创新悖论:教育需要创新和变革,却又受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限制,导致教育改革的难度和滞缓。
7. 教育的价值悖论: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但又受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和失去灵魂。
8. 教育的未来悖论:教育需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需求,但却受到当前体制和利益的制约,导致教育未来的不确定和困难。
- 1 -。
教育孩子错误观点
教育孩子错误观点父母并不是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难免出现不恰当的教育,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教育孩子错误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教育孩子的六种错误观念观念一:别人家的孩子好小编发现,中国父母都爱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特别表现在孩子取得较差学习成绩时。
这既是父母与父母之间攀比心理的体现,也是父母对孩子常用的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暗示孩子还不够优秀,往往会让孩子变得自卑,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观念二:赶着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以最大的资源和能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无论是儿童鞋、衣服等穿着上,还是学习上、综合素质上都不想让孩子输给其他小孩。
这其实是父母急于求成的心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承受力,难免出现揠苗助长的效果。
观念三:付出这么多,孩子怎么不知道“我每天那么辛苦,付出这么多,是为了谁?小编觉得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这句话吧?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有时候,父母要思考有没有在不经意之间把自己的意志和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当孩子不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完成某一项任务以回应父母的爱时,父母便会觉得很失落,进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去批评责备孩子。
观念四: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父母有时候会摆大人的架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用命令教育的口吻,让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并且不一定正确的事情,违背孩子的真正意愿。
众所周知,对不同的孩子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用命令式的教育方法。
观念五:做得不好就得骂“滚吧,滚吧,滚得越远越好”,这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孩子一有做得不顺心的地方,父母就会以辱骂和嘲讽的方式来批评教育,认为这样孩子才会吸取教训。
但小编想说,其实这样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致使孩子不敢勇于尝试新事物和新方法,抑制了创造性。
观念六:你是老子养大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的儿童鞋、你的衣服、你的一切都是我辛苦挣钱帮你买的,不听话的话就不给你买新儿童鞋、新衣服!。
班主任的五种错误观念
班主任的五种错误观念班主任的五种错误观念一、虽是一句夸奖的话,却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评语。
如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早已历久不衰,然而很多老师在教育的时候仍旧是以自我为中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学生撰写这样的评语:你为老师分忧解愁,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学生,一般是班干部,帮助老师上传下达、管理班级,如果其他工作做得出色,让老师满意,老师通常就用这样的评语来评价该生。
可是很明显,这是一句以老师核心内容为核心的话语,充分说明了小学生的“配角”地位,也多少反衬了老师的懒惰。
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你是一个积极主动,有独立工作能力、能够帮助搞好全面落实管理工作的好学生。
二、“上课认真听讲”是一种无理要求。
无数体育老师在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的时候,进而也导致无数学生在制做考试总结的时候,都喜欢表示这样一句话:上课认真听讲。
这段话学生说说尚可,但老师说有时却不应该。
如果一个老师上课枯燥无味,他怎么能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呢?我们成人开会,尚且常常有人开小差、打瞌睡……为什么我们不深思自己“听讲不认真”?所以,老师更多的应该说实话,如何使自己的课更吸引人?如何能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老师们有时候就是这样,自己往往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学生做得很好。
还教育学生“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狭隘的班集体荣誉天人合一。
有些班主任在教育中学生的时候说,不准外班同学到本班来老师串班;在看到本班同学被外班同学欺负时,小朋友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这种观念是很普遍的,曾经还有班主任亲自动手打外班同学的案例。
这话看起来维护班集体利益,热爱班集体;但明显反映出老师狭隘的集体主义观和自私的本位主义观。
如今开放的社会,教师竟然不允许学生之间往来,以防干扰学习。
(班主任工作)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让学生建立校友之间的制定感情。
从长远角度来说,对学生成长的成长甚至是学校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会促使他们卡唐翁,目光短浅,搞派别斗争。
四、为逃避安全责任而废弃教学活动。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和十大新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和十大新的方法一、十大教育孩子的误区1.严格惩罚:–许多家长倾向于采用严厉的惩罚,而不是积极引导孩子。
2.无限制的奖励:–过分的奖励可能会让孩子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物质激励才能获得成功。
3.强迫性的学习:–过分强调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4.缺乏沟通:–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误解和隔阂的产生。
5.模范行为不一致:–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却自己没有做到,导致孩子产生矛盾心理。
6.过度保护:–过度保护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应对能力。
7.忽视情绪管理:–不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导致孩子情绪失控。
8.单一答案思维:–家长只相信一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的多样性。
9.忽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孩子的主动探索和尝试能力,妨碍其自主性发展。
10.缺乏关注:–家长因忙碌等原因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和关注。
二、十大教育孩子的新方法1.积极引导:–采用引导、协助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简单的惩戒。
2.奖励内在动机:–培养孩子内在动机,让其学会自我激励。
3.关注兴趣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鼓励其发展多元化技能。
4.建立有效沟通:–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宽松、坦诚的沟通机制,促进互相理解。
5.言传身教:–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积极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态度。
6.培养独立能力:–在适当范围内,让孩子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
7.情绪引导:–教会孩子情绪管理的技巧,引导其正确处理情绪。
8.多元化教育:–尊重孩子的多样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9.支持自由探索:–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支持其自主探索和尝试。
10.关注陪伴和关怀:–重视陪伴孩子的时间,给予充分的家庭关怀和情感支持。
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家长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自信的个性,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
【不包含图片,已满1200字】参考资料: - 孔子教育思想 - 玛丽·艾琳·菲利普斯《开发孩子的智力》 - 林肯《教育的自由》。
10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家长不应该决定孩子的一切事情由于孩子还小,家长觉得孩子的思想还不成熟,往往替孩子决定一切。
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好的。
强行决定孩子的所有事情,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没有了民主的意识,会觉得强权战胜一切。
这样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2.不要让孩子看到大人对人性的冷漠当大人们为了抚养父母与兄弟们面红耳赤,为了遗产与姐妹变成仇人对质公堂。
自己的孩子也在惶恐的疑惑的看着大人们在表演。
当父母在外面看到的不平事,却不肯多言多管,还教育孩子别多管闲事。
孩子跟着大人的做法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慢慢改变了自己,变得冷漠,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
3.不让孩子接触新鲜的事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危险也是并存的,有些家长们怕孩子遇到危险,不去教导孩子怎么避免危险和怎么处理危险,而是不解释,不让孩子接触新鲜危险的事物。
应该正确的教导孩子知道危险的意识,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4.不要对孩子说谎大人们觉得对孩子说谎有些也许是善意的,可是无论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恶意的对孩子都是谎言。
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觉得谎言也许可以不挨骂,不挨打,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5.家长不遵守法规功德对孩子的危害小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很会遵守一些法律的规则,如过马路不闯红灯,骑自行车也会在自行车车到了行驶。
可是如果大人们上街,如果胡乱的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横穿马路等。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法制法规在执行法规者看不见的时候,可以肆意的践踏,后果很严重。
6.小事能磨掉孩子善良的心在学校的时候,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闲事。
在救济失学儿童学校组织需要捐款的时候,有的父母会问捐多少,是不是自愿的,自愿的就不要捐了。
其实这是在一点点的磨掉孩子善良的奔向。
7.没有公德心,不爱护花草家长们在带孩子去公园游玩的时候,孩子多动攀枝摘花,家长们却很赞扬孩子。
地上有垃圾,孩子要扔到垃圾箱里,家长们却说不用管,这样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
8.机械性的学习,让孩子没有了创造的思维现在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家长们安排的学习,双城压力下,已经没有时间去自己创新思考,和对新奇的事物探索性了。
儿童教育的错误理论
儿童教育的错误理论现代社会中,儿童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错误的理论。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儿童教育错误理论,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早期教育的功利化观念从孩子还在婴儿期,甚至是在母体内,父母就开始打算给孩子提前准备学习资料。
这种功利化的观念使得很多家庭忽略了孩子早期的身心发展和自由成长的重要性。
他们过早地将教育压力加诸于孩子身上,导致了过早接触书本知识、补习班、培训班等一系列应试教育的现象。
这种错误理论的存在可能使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过多的学习压力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并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唯分数论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准则。
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孩子在社交、情商、创造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甚至是强迫孩子取得好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的培养。
唯分数论的存在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功利性思维、缺乏创造力,对于个性和兴趣的培养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导致孩子将自己的一切价值建立在分数上。
三、权威主义教育观念在一些传统观念的指导下,一些家庭和学校采用了过于严厉和专制的教育方式。
他们强调孩子应该服从于权威的规定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意见。
这种权威主义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师严厉的惩罚和奖励制度,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权威主义教育观念的存在可能会使孩子变得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操控。
四、知识灌输教育方法知识灌输教育方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影响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知识灌输教育方法的存在可能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只擅长记忆和复制书本上的知识。
五、过度保护主义教育观念一些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安全和幸福,而过度保护他们,让他们少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
浅谈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错误理念和错误做法
方法交流2014-05节写给母亲的信,虽然语句有些颠倒,但这位曾经不知如何跟女儿沟通的母亲,看了信后,激动地和她拥抱起来。
此后,这对母女就开始了用通信的方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该生也从过去写作只会写一些对话,逐渐转变为能较为完整地叙述一件事。
总之,特校聋教育各年级的语文教师都要特别注意听障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践,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听(看)、说、读、写能力,这样听障学生的作文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编辑薛直艳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指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
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
0~7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
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训练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对于大班幼儿,由于即将进入小学,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其做好入学准备,始终是家长关心的问题。
而通过对我园大班幼儿及其家长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家长对这一问题相当关注,甚至有过热倾向。
加之对孩子生理心理特征不够了解,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家庭教育进入了一些误区。
一、望子成龙,智力第一由于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有些家长过度地开发幼儿智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就带着孩子拜师学艺等等,很少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是否能够承受,窒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十大错误教育观
十大错误教育观如何教育孩子始终是让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入以下教育误区。
-一、让保姆或祖辈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
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
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
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
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
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还有,保姆、爷爷奶奶与孩子没有切身厉害关系,他们只会把他照顾好,满足他的衣食需求,也不会去管到底自己有没有做对,也许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叫做对,甚至许多年轻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于是把爱就变成了伤害! -例如,孩子摔倒后,奶奶会赶紧抱起孩子,爷爷会骂:“都怪你,摔了我宝贝!”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小孩的一种推卸意识:什么都是别人的错,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把孩子当炫耀的工具。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
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人家又得了什么奖。
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况且常常是当著很多人的面说。
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
喜欢互斗。
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
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孩子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资本。
他是你的生命的延续,因此,你要对他负起责任来!孩子不可以被用来充面子,那样只会从心理上伤害了孩子。
-例如父母带小孩子去超市逛,小孩子看到喜爱的玩具会不走,甚至当父母不给买的时候会大哭,这时候呢,父母会觉得很没面子:“小祖宗,不要哭了,给你买还不行吗!?”看看产生了什么结果:孩子明白了意见事情,那就是只要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不管对不对。
班主任的五种错误观念(通用)
班主任的五种错误观念(通用)对班主任的五种误解尽管这是一种恭维,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评论。
如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然而,许多教师仍然以自我为中心接受教育。
最典型的例子是向学生写如此的评论:你是教师和帮手。
学生,通常是班级干部,协助教师上传和治理课程。
假设工作做得特别好同时教师满意,教师通常会使用这些评论来评估学生。
然而,特别明显,这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话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支持角色”状态,以及多少反映了教师的懒惰。
更适宜的陈述应该是:你是一个积极主动,优秀的学生,具有独立的工作和治理才能。
其次,“在课堂上认真讲话”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
许多教师不断在教育学生努力学习,这导致无数学生在考试总结时喜欢说出如此的句子:认真听课。
学生说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师说有时不应该。
假设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无聊,他如何能让学生'细心听?'我们有成人会议,经常有人被遗弃和打瞌睡.为什么我们不反思本人“不认真听”?因此,教师应该多考虑如何使他们的课程更具吸引力。
学生如何能“小心说话?”教师往往喜欢如此,他们经常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学生做得好。
同时教育学生严格自私,心胸宽广的人,“不要做你想做的事,不要做别人的事”。
第三,狭义的集体荣誉观。
一些班级教师说,当他们教育学生时,他们不同意上课进入班级。
当他们看到同学被同学欺负时,学生应该团结起来并保持一致。
这个概念特别普遍,有些班级教师亲身扮演外国同学。
这大概维护了班级的集体利益,热爱班级集体;但它明晰地反映了教师对集体主义和自私个人主义的狭窄观点。
在今天的开放社会中,教师不同意学生互相交流,以防止干扰学习。
为了小组的利益,学生不得在校友之间建立关系。
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学校的开展都是不利的。
这将使他们心胸狭窄,短视,并参与派系斗争。
4.放弃体育锻炼以躲避平安责任。
为了防止学生遭受骨折等损害,许多学校禁止学生踢足球和篮球。
学校将学生的校园平安视为重中之重。
教育观念错误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分析教育观念错误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错误观念,小明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1. 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观念(1)过度关注成绩。
小明的父母认为,成绩是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他们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如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
(2)过度溺爱。
为了满足小明的物质需求,父母对他百依百顺,导致小明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自私、懒惰等。
(3)缺乏沟通。
父母与小明之间的沟通很少,导致小明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 学校教育中的错误观念(1)应试教育。
学校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小明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忽视学生个性。
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
小明因为成绩不佳,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导致他自信心受挫。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观念错误的影响(1)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过度关注成绩和物质需求,容易使孩子形成攀比心理,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影响身心健康。
(2)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过度溺爱和忽视沟通,使孩子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学校教育观念错误的影响(1)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忽视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导致个性发展受限。
四、改进措施1. 家庭教育方面(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包括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方面。
浅析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理念与发展策略
浅析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理念与发展策略摘要: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理念主要有对子女骄纵任性,放任自流;望子成龙,揠苗助长;见异思迁,盲目跟风;金钱至上,物质刺激等。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必须要摒弃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而是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拓展孩子的生活视野,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正确处理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家庭教育错误理念发展策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
但是,随着人们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很多中国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出现了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现象,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不仅不会教育好子女,反而会适得其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就现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错误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并积极探讨了实施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策略。
一、中国家庭教育的错误理念1.骄纵任性,放任自流中国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孩子在家里可以独享父母及祖父母一辈人的“专宠”。
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不仅无法培养出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子女,反而会由于管教行为的缺失,使一些孩子即使是走向社会,依然我行无素,轻视规矩、纪律,蔑视法律、法规,最终酿成大错,悔恨终生。
2.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在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时,违背孩子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反而适得其反。
一些家庭给子女报了种类繁多的兴趣班与补习班,子女在完成家庭作业后,家长还会给你布置特别多的习题。
孩子在重压之下,失去了成长的快乐,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3.金钱至上,物质刺激有的家长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崇尚“金钱万能”的思想。
在引导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好好学习之方面运用物质刺激法。
分数越高,奖金的数量越多,或者购买的礼物越贵。
考试名次越好,答应的物质承诺越高等。
还有一些家庭过分依赖家庭教师,认为用金钱就可以通过聘请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
教育的十种误解
教育的十种误解1、不要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生气。
山难改,性难移;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这应该是我们的一种追求,傻瓜也知道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
2、不要错误地以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
爱只是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如果真是这样,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就足够了,根本不再需要什么教育什么教师。
3、不要相信书上报上那些一次谈话一次机会就创造的“爱的奇迹”。
教需要接受,育需要过程,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只能是一种慢的艺术。
4、不要奢望“只要我向学生献出一颗心,他们就能回报感恩的爱”。
这是美丽的谎言,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爱要生根,爱要发芽,还需要智慧的浇灌、科学的栽培。
5、不要只把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
教育是要服务于社会,但更要引领社会;我们不是为社会制造“螺丝钉”,而是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
6、不要宣扬带病坚持工作。
地球少了我们照样运转,人人都是宇宙中小小尘埃一颗。
这种精神,固然值得尊敬,可一个沮丧病蔫的老师很难带给学生幸福快乐。
7、不要惧怕什么教育科研。
扎根于课堂,解决教育教学生活实际问题的课题,才更有价值;实际上在教育科研面前,我们最有发言的权利,只要多思考多尝试而已。
8、不要羡慕所有教学成绩高的老师。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毕竟不是学生的全部。
任何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应知道评价我们工作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
9、不要固执于“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成功是需要努力,但更需要正确的方向,盲目地行走只能使自己越远离目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路标。
10、不要因教而优不仕而耿耿于怀。
真正的教育者并无职务高低,急功近利的人才把自己的目光锁定仕途;一个好老师并不一定是好领导,许多名师就是在走上所谓的“仕途”后荒废了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错误理念种种
1、一些学生天生就懒惰、叛逆、难管。
我虽然不喜欢品行不良的孩子,但我誓死捍卫你们作为学生的权利。
学生也是人,所以我反对给你们贴标签,我需要做的是不断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或许懒惰是因为孩子的基础不扎实,他不知道该怎么做;叛逆或许是因为您不自知的侵犯了他的空间,他需要还击保护自己;难管是否会使我们教育教学的方法太有限,不足以面对丰富个性的孩子。
记住:我们要做的事吸引孩子,赢走他们的心,而非一味去讨好他们。
2、人人都可以当老师。
当老师也需要有教育天赋,教学天分。
这种天分是自然的,也是教师个人独具的魅力。
它使优秀的老师的表现与众不同。
因为觉得教育教学是件很容易,只是抓成绩的事情,人人都可以教,成绩可以花钱去买,导致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让教师这一职业变得平庸起来。
教师不再学习,因此教育教学水平每况愈下,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差、更平庸。
3、学历越高,经验越多,教得会更好。
学历高的老师不代表水平就一定高。
学历高只是对教师评职晋级有用,同样在校资历深的老师也不一定就优秀,时间只会让平庸的人越来越索然无味。
很多时候,学生对资历深的老师无动于衷,只对热心从教的老师有所回应。
唯有把教育教学当事业的教师才能越走越远,唯有热爱学习、保持初心和责任感才能让教师对教育教学这份工作不退潮。
4、师生之间应保持距离。
从人成为人那天开始,就注定人成为群居性的社会人。
人进化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人明白自己面对大自然的渺小和卑微,唯有人与人之间联结起来,才能确保生命安全和将生命延续。
任何一门科学和事业都十分关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教育教学里,要求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距离。
如果来学校仅仅只为了学知识,依据现在的条件完全不必要来学校学习。
我想学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因为孩子需要到学校来学习如何与人进行合作与竞争吧。
甚至有优秀的老师恍然大悟说:“兜了一大圈,才发现,师生关系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
师与生之间关系的是否需要距离我想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使我们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去尊重学生并且赢得学生的尊重。
要知道,历来尊重都是去争取的,需要行动,而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老师采取对学生的尊重,需从正面、积极而非惩罚、伤害学生入手,若能将苦口良药包裹上一层糖衣也不错。
5、期望值更高一点。
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将收获什么。
我们对孩子有期望,孩子也会对自己有信心并回报我们的期望。
然而,是不是期望越高越好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远胜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否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动力。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期望太高、遥不可及,只会让孩子触摸失败,从而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产生无形的压力,让孩子自卑。
同样,对孩子期望过低或不报期望,也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请问教师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期望孩子的成绩好。
除了成绩之外,孩子就没有别的能力和天赋来发展自己?通过成绩来期望学生,只会导致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平庸。
一名优秀的教师说:“如果孩子们想达成某个目标,那么我的主要责任
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各种活动。
孩子们往往没有远大的目标,但目标是为自己而设,对他们来说,这个目标很重要,如果孩子们相信有能力做得更好,他们就会去做。
”可见,期望很重要,但过高的期望只是一种希望,适当的期望才是一种计划。
6、夸奖会冲昏孩子的头脑,批评才会让孩子正确行事。
面对孩子,我们发现批评和惩罚比夸奖更有效果。
实际上,批评和惩罚的效果来自于孩子担心被批评和惩罚,他们的关注点不再是他们的学习,而是担惊受怕被批评和惩罚。
心理学家说:“人一旦遇到紧张或焦虑的事情,肾上腺会释放皮质醇,拉响自己的警报系统,让自己处于应激状态。
大脑保持随时战斗或逃命的状态中。
”
人一旦长期处于焦虑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甚至引发身体疾病。
批评和惩罚在短期之内有很明显的效果,从孩子的长远成长来看是不妥的。
并且孩子学会了你对待他的方式,他用暴力和攻击来对付别人。
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应该算教育中最普遍的悖论之一,孩子处于应激状态,只想战斗或逃命来保护自己,他还有什么心思去学习和进步。
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走一条正面管教孩子的路,通过激励赏识孩子。
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让自己引以为豪的成绩时,给予孩子的夸奖和肯定会成为让孩子继续进步的给力助推器。
做教师,要善于去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掌声的理由,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因为个人的表现而得到的真正掌声。
7、神奇教学法对所有的学生都适用。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育之所以让教师头痛的原因就是一间教室面对几十个个性不一的孩子。
教学的无奈就是需要用一种要求去要求几十个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无奈在于同一种方法去应对几十个孩子。
结果不言而喻,当然是收效甚微。
所幸的是人的头脑有相通之处,适合的教育教学能满足绝大多数,但没有一种教学法既能满足一般教学,又能针对学生个体需求。
面对炒作的各种先进教育教学法,教师应该保持自己清醒理智的头脑,要知道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要学会批判性的吸收和利用。
绝不要相信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就像这个世界永远没有长生不老的药一样。
所以,教师除了知道教育教学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保留选择和成长的空间,唤醒学生自主自发的热情和动力才是我们教育者要做的事情。
8、老师必须永远喜欢所有的学生。
没有谁能做到喜欢所有的学生,但教师必须明白,喜欢和不喜欢是一回事,应不应该又是一回事。
你可以不喜欢做某事,但你不能回避你不喜欢的事情。
同样的,我们不喜欢的是学生身上的某种行为,而不是学生这个人。
对于孩子而言,你可以不接受孩子某种语言和行为,但你要学会接纳每一个孩子,因为接纳不等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