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沪教版数学一下1.3《比一比》word教案1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比」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比」的大小关系。
2.学会使用「比」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能够根据提供的条件,比较出数的大小。
二、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材。
2.教具:数学教具(例如:数学图纸、数字卡片等)、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内容,例如:大数比小数、数的排序等。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比」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比」?2. 探究「比」的意义和用法(20分钟)•让学生观察几组数字,例如:10, 20;5, 8;15, 10。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用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师手持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配对练习,比较卡片上的数字大小。
3. 学习使用「比」符号(20分钟)•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对,例如:15,10;8,12。
•请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些数字对,然后用「比」符号表示出其中较大的数字。
•引导学生理解「比」符号表示取较大的数:>(大于)或<(小于)。
4. 运用「比」符号进行比较(3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例如:比一比桌子的高度、比一比同学的身高等。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每组根据提供的条件进行比较,并用「比」符号填空。
•教师逐一核对答案,并对错误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拓展练习(15分钟)•给学生一些拓展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进行比较,写出正确的「比」式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复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例如:「比」的意义和用法,使用「比」符号进行比较等。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能想到哪些需要用到「比」的情况?五、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使用「比」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匹配。
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 沪教版
比一比(教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沪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的“比一比”章节。
学生将掌握如何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数量、长度、面积、重量等属性,并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比较词汇,如“大于”、“小于”、“等于”,并能够比较物体的数量、长度、面积、重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比较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比较词汇,如“大于”、“小于”、“等于”。
2. 理解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如一一对应、排序等。
3. 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比较卡片、实物模型、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物品,如铅笔、橡皮、小石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入比较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物体的数量、长度、面积、重量等。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活动,如比较铅笔的长度、小石子的重量等。
4. 活动二:让学生进行排序活动,如按长度、重量等属性对物品进行排序。
5. 小结:总结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正确使用比较词汇的重要性。
6. 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中心内容:比较的概念、方法和技巧3. 副一一对应、排序4. 配图:实物模型、教学挂图等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题。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进行比较,记录比较结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比一比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比一比▏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大小的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比较数字的大小。
3.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知识比较物体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1.大小比较的概念。
2.“大于”、“小于”、“等于”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比较大小的知识比较物体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1.chalk、黑板橡皮。
2.数字卡片、物品模型。
3.几位学生作比大小示范演示。
4.三道习题。
五、教学过程1. 热身(10分钟)1.老师问学生:谁知道比较大小是什么意思?2.学生回答后,老师发一堆数字卡片,让学生自由排列大小,并介绍“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 新知引入(10分钟)1.老师发一些物品模型(如球、积木等),让学生去比较大小,并提出问题:你们如何知道球比积木大?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入比较大小的概念,并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运用。
3. 示范演示(10分钟)1.老师请几位学生站在黑板前,比较身高,并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标记。
2.老师请几位学生站在黑板前,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标记。
4. 操练测试(20分钟)1.老师发放习题,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2.学生完成后,老师对答案并讲解。
5. 课堂小结(10分钟)1.老师再次强调比较大小的概念及“大于”、“小于”、“等于”的运用。
2.学生进行思考并总结。
六、教学后记此次课程中,我采用了热身、新知引入、示范演示、操练测试、课堂小结的教学方法。
并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比较大小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同时也注意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对比较大小的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及接受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沪教版)
课题:比一比(1)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P1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 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3.根据长度和个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两两配对和数数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2、体验与人合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前2分钟:5的分拆;6的分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师:星期天的早上,我们的小伙伴约好去公园玩碰碰车。
他们来到了碰碰车的场地(出示主题图)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说说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观察主题图后交流(车不够:又6个小朋友,只有5辆车;已经4个小朋友有坐在车子里了,还有一辆车空着,可是有2个小朋友从后面跑来;……)师:刚才有的小朋友用数数的方法知道了车比人少,也有的小朋友用一个小朋友对一辆车的方法比较知道了车比人少,这种方法称为“一一对应”。
【民族精神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会怎么办呢?生:(略)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板书:多与少二、动手实践体验方法师:根据图1学说3句话。
(要求说三句话:说说比的是哪两样物体?用什么方法比的?比的结果怎样?)生:交流(老师对学生语言组织进行指导)问:你们都会比较了吗?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生:交流三、巩固练习方法运用师:刚才我们小朋友动手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物体的多少,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书上的小伙伴来解决困难,你们愿意吗?1、P17题2(左图)问:图上是谁?她要比什么?生:是小巧,要比较布丁和盘子哪个多,哪个少?师:请你比一比并将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同桌注:学生如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的请学生交流怎样做是一一对应(用线连一连)2、P17题2(右图)问:这幅图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生:是小丁丁,他在比较瓶子和塞子哪个多,哪个少?师:请你自己比一比3、P17题3独立完成比较后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小结:你们真了不起用今天学到的本领为小伙伴解决的困难。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比较大小,掌握数学规律!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设计:比较大小,掌握数学规律!!教学目的:1.能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通过比较不同数值的大小,掌握数学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大小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及常用数字的大小比较。
2.掌握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术语。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大小比较符号进行数字大小比较。
2.探索数值的大小规律。
教学准备:1.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小学生用的教材和练习册。
3.大量的不同数值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内容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时钟、玩具、水果等不同的物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哪个比哪个大,引起学生对比较大小的兴趣。
二、呈现新知识点1.在黑板上写出四个数字10、15、20、25,然后教师演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然后开始讲解这些符号的含义,再用不同数字进行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判定两个数字的大小,并用符号比较。
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样板的给出,让学生逐渐了解这些基本术语的定义,例如:大于、小于、等于。
3.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要比较不同的数字,然后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比较大小,然后总结不同数字的大小规律。
三、巩固练习1.将几个数值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
可以在教室内,让学生站在一个长条上,然后让学生站在这个条上,看看谁比别人站的更靠近条的第二个数字。
2.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四、达到教学目标1.学生能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和比较的符号。
2.学生能运用比较大小的方式掌握数学规律。
3.学生能灵活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数字大小比较。
五、总结归纳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符号,掌握数字的大小规律,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数字大小比较。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教具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探索更多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比一比(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教案初级会计实务应收及预付款项一、教学目标1. 理解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核算方法。
3. 能够正确处理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业务。
二、教学内容1. 应收款项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应收款项的定义讨论应收款项的特点和来源2. 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介绍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流程演示应收款项的记账方法3. 预付款项的概念和特点解释预付款项的定义讨论预付款项的特点和来源4. 预付款项的核算方法介绍预付款项的会计处理流程演示预付款项的记账方法5. 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业务处理分析实际业务案例演示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业务处理流程三、教学方法讲解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核算方法2. 演示法通过会计软件演示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记账方法演示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业务处理流程3. 案例分析法提供实际业务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处理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业务四、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会计软件3. 实际业务案例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业务处理的能力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一个真实的财务纠纷案例,引发学生对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兴趣。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提供的案例,讨论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处理方法。
3. 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概念和特点。
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核算方法。
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业务处理流程。
2. 教学难点: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会计分录。
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坏账处理。
八、教学计划1. 第1-2周:介绍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概念和特点。
2. 第3-4周:讲解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的核算方法。
沪教版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比一比(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沪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比一比(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比一比》教学过程:课题比一比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学习习惯教学环节环节目标师生活动评价关注点情境引入激趣设疑小巧、小亚、小丁丁踩着同样高的高跷与小丑红鼻子比高低: 小巧踩着高跷比红鼻子矮;小丁丁踩着高跷与红鼻子一样高;小亚踩着高跷比红鼻子高。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
活动一探究一7分别与3,4,5的和与数11作比较7+3<11(小于);7+4=11(等于);7+5>11(大于)。
在黑板上写出题7+__<11,然后圈一个圈清楚地表示7+_与11比较大小。
将磁性数卡发给孩子们,思考:哪些数卡合适?持有合适数卡的孩子走到前面来。
孩子们依次走到前面,将他们的数卡粘在相应的位置上,进行加法并检验结果是否小于11。
合适的答数被粘贴在题上,并以不等式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7+2<11。
作为结束,所有合适的解都被挂出来。
余下的不合适的数卡由孩子们放在讲台上。
由此可以发现:假如6不合适(7+6>11),那么一切比它大的数也是不合适的;如果3合适,那么比3小的数2,1,0也是合适的。
进一步的学习可以过渡到在图上进行,不再用数卡粘贴。
教师在黑板上画0到20的数卡,出示例题:解不等式6+___ <14,可以填入哪些数?如何将它们标出?孩子们想到各种可能性:画圈、打叉、涂色,其中涂色显得一目了然。
不合适的数卡被划掉,所有找到的不等式被记在黑板上。
6+□<14 6+0<14 6+3<14 6+6<14 6+1<14 6+4<14 6+7<14 6+2<14 6+5<14 做完这个例题后,学生自己做书上的题。
数学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活动二探究二2.题2 学生开始时是通过估计来进行的,不可能系统有序地做。
比一比(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比一比(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比较大小”章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的方法。
学生将学习使用“比较符号”(如大于、小于、等于)来表达比较结果,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识并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并正确使用比较符号。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比较符号:学生需要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能够准确地在不同情境下使用。
2. 比较物体的高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并比较物体的高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 学具:学生自带的文具、教室内的物品。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长度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根铅笔长,哪根铅笔短,从而引入“比较”的概念。
2. 探究新知:分组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长短、高矮,记录比较结果。
3. 讲解与示范:讲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通过实例示范如何使用比较符号。
4.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比较符号的使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设计,包括比较符号的介绍、比较方法的步骤以及实例展示。
板书将清晰、有条理地呈现,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完成。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可以比较的物品,进行实际操作并记录结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练习的完成情况。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难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课前学生准备:数学书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填数:9+□=15 □+8=16 14-□=7 □-3=8 □-7=416-□=8 12-□=5 10-□=2 7+□=14二、导入新课:1.(出示课页题1题头图)小亚小巧小丁丁踩着同样高的高跷与小丑红鼻子比高低,请小朋友说说比较的结果?师:我们已经学过用:“>、=、<”号来比较高矮、长短、大小、多少。
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小巧+ 高跷< 红鼻子小丑。
板书:棒+ 小巧(图)< 红鼻子小丑(图)师问: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板书:棒+ 小丁丁(图)= 红鼻子(图)板书:棒+ 小亚(图)> 红鼻子(图)2.师小结: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让我们来看这一组图,说说比较3.揭示课题:我们可以用数字来代替水果:用7表示用12表示:7+ ()<12(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比一比》,出示课题。
4.解答7+()<12,探究解题策略。
(1)审题7+()<12,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圈一圈,表示7+()小于12。
(2)将20数卡发给学生,思考:哪些数卡合适?板书:7+ 0 < 121 2 3 4(3)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5.解答课本第6页第2题,哪些卡片合适?(1)小组合作。
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画圈,打杈,涂色,等)把找到的数记录在不等式内。
6+()< 116+0<11 6+1<11 6+2<11 6+3<11 6+4<116.出示练习册第4页第1题,哪些卡片合适?三、巩固练习1、完成书第6页第3题。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1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比”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使用“比”的方法来进行相应的比较。
3.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锻炼逻辑思维。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比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准备:1.板书:比的概念2.教学实物:多种大小、高低、长短不同的物品3.单独准备:大、中、小三种物品各若干件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两件不同大小的物品,例如一个大水杯和一个小茶杯,并问学生哪个物品更大一些。
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大小的物品,大、中、小各若干件。
通过观察实物,直观了解大小、高低、长短的差异。
3.引导(15分钟)老师将一个大物品和一个小物品放在一起,再将一个中物品与其相比较。
让学生讨论并描述两个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以及“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的基本概念。
4.操练(20分钟)老师将准备好的物品分成几组,每组有两个物品。
请学生观察,并判断两个物品的大小关系,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搜集更多的观点。
5.分享(15分钟)老师选几组物品,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判断过程。
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和板书的方式来分享。
6.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刚才探究过程中的规律和经验。
总结“比”的概念和运用方式,以及“大于”、“小于”、“等于”的表示方法。
板书:比的概念大于、小于、等于注意事项:1.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大小、高低、长短等概念的认识,并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表示。
2.在操练环节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展示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结果。
3.学生分享环节可增加互动设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比一比》参考教案(精选16篇)
《比一比》参考教案(精选16篇)
《比一比》参考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在数学区中,可提共排序板、动物与食物想匹配的材料,如小兔子和萝卜、小狗和骨头等,请幼儿用一一对应比多少的方法比较动物与食物的多少。
活动目标
1、愿意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
2、按要求正确地在排序板上摆放,并尝试一一对应地方法比较俩组物体的多少。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一对应的俩中物体的多少。
2、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多谁少后,引导幼儿说出多的是谁少的是谁。
活动准备
玩偶、书、小筐
活动过程
1、小熊请客。
2、小狗小猫排排队。
3、小狗小猫谁多谁少。
4、幼儿操作活动。
《比一比》参考教案篇2
一、联系实际导入:。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能够熟练使用“比”的语言。
2.能够用图形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3.能够在生活中自如地使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模拟和比较。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比的语言进行模拟和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2.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物品大小,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比的概念1.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掌握“比”的概念。
2.掌握比的语言,如“大、小”、“高、矮”、“长、短”、“重、轻”、“多、少”等。
3. 比较大小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让学生探究大小的规律。
如:“当苹果比梨大时,用A 表示,A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当苹果比梨小时,用B表示,B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呢?” 学生通过比较,判断A、B的大小关系。
4. 实际运用展示一组物品的图片并让学生确定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之后让学生进行他们自己生活中的相关实际模拟。
如:“小明有5只球,小红有3只球,请问小明比小红多几只球呢?”5. 小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和知识点,并进行师生互动,巩固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物比较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运用“比”的语言进行表达。
2.通过学生的实际模拟活动,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思维方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比较,使学生掌握“比”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大小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比一比》教案设计
新课呈现:知识点讲解与示范
知识点讲解
详细解释比较的概念、意义和方法,使学生对比较有清晰的 认识。
示范操作
通过具体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比较,帮助他们理解 比较的过程。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比较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活动,培养他 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个体尝试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独立 完成比较任务,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 能力。
动力。
多样性
采用多种形式的反馈,如口头 反馈、书面反馈和在线反馈等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05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针对性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 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拓展提高
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 学生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个性化作业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布置不 同难度的作业,满足个性化需求。
课程理念
以幼儿为主体,通过比较的方法,引 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理解事物之 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培养其初步的 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与要求
能力目标
幼儿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 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态度目标
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思考、表 达的习惯,使其形成初步的科 学素养。
知识目标
幼儿能够通过比较,认识事物 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归纳小结:总结比较方法及结果
方法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帮助 他们形成自己的比较策略。
VS
结果展示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比较结果,通过互相 交流和评价,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巩固。
04
评价与反馈机制
设计评价策略
01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练习课)》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练习课)》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将两个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顺序排列;2.能够通过适当的引导,通过比较物品的长短、重量、容量等性质,并将物品按照不同性质进行排序;3.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理解孰重孰轻、孰短孰长的概念;4.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的方法,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掌握使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掌握数值的大小比较方法;2.通过观察不同物品的性质,掌握排序方法;3.掌握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比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例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较现象。
例如:花瓶比瓶子高,椅子比凳子高,大汉比小明高,等等。
•老师可以将小明与大汉士直接比较,花瓶与瓶子高度比较,既让学生看见两者面对面站着,又比较花瓶与瓶子的大小差异,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利用同步课堂或黑板,出示两个数:10和20,学生需将两数通过观察比较,确定出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列出一些各数字之间的关系To Do …•以游戏的方式,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值比较的概念。
如要求学生站成队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3. 排序•初步学习: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品的长短、重量、容量等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将一些水果、玩具、书本等物品根据重量大小、长度大小、容积大小等排序。
•深入探究:游戏不断,例如让学生将水果按颜色排序,将积木开始按大小分类堆放,让学生得以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排序方法及推理能力。
4. 小结•课程小结,重点回顾学生在比较方法和排序方法上的重点所在,巩固学生掌握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比较能力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课件 / 电子白板•同步课堂 / 黑板五、学生评价:•对于学生,他们需要通过课程中所派布的不同作业来练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作业范例:To Do …•通过互相交流,分享观点,从而让学生在交往中感受到相互合作、相互关心与支持的关怀。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一比
问什么。
四、本课小结 在找合适的数时,可以先把算式看 成等式填上数。再根据“>”或
四、本课小结 在找合适的数时,可以先把算式看成等式填上数。
再根据“>”或“<”找合适的数。
“<”找合适的数。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 P4、5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 P4、5
教后记:
-4-
出示题目
练习二
哪些卡片合适?
8+
<14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哪些卡片合适?
123 0
5 4
7 6
8 9
1 0
1 1
1 2
11 34
1 5
1 6
11 78
1 9
2 0
6+
<11
6+ 0 6+ 1
<11 <11
6+ 2 6+ 3
<11 <11
6+ 4 <11
练习二
哪些卡片合适?
8+
<14
123 0
5 4
课件内容
一、新课导入:
在○里填上“<”、“>”或“=”
15○ 0 16○15 20○20
0+5○5
6+0○5
9+2○10
9+2○9+1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出示小亚小丁丁和小丑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在○里填上“<”、“>”或“=”
15○ 0 16○15 20○20
0+5○5
6+0○5
9+2○10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电子教案
执教: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相关链接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练习课)》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比一比(练习课)》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理解比的意义,能够用比的形式表达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完成比的运算;
•认识到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两边乘(除)以同一个数结果不变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认识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
•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完成比的运算。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所学的“大”“小”概念,通过图形、数字等形式引
出“比”的概念;
•示范几个根据大小关系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例子,引导学生将其表达为比的形式,如6比3、3比6等;
•利用白板和教辅材料做一些例题,让学生体会用比的形式表达大小关系和完成简单的比的运算。
2. 比的性质
•呈现一些比的样例,如3比1、6比3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与学生讨论比的两边乘(除)以同一个数结果不变的性质,举例说明;
•给学生一些类比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比的其他性质。
四、教学方法
•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实例、类比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几轮不同难度的练习,逐步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准备
•教辅材料及相应练习题;
•白板、彩色笔和擦布。
六、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
•建议采用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比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比一比▏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比一比▏沪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比一比" ▏沪教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7页至第39页的“比一比”章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比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2.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水果重量、物品价格等,引发学生对分数比较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包括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分数比较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数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比较分数的方法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分数比较的方法:同分母分数比较、异分母分数比较。
2. 板书例题解答过程:展示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数1:2/5分数2:3/5分数3:4/52. 作业答案:(1)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同分母分数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异分母分数比较,先通分,再比较分子大小。
(2)解答问题:小华剩下12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的比较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一比(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比一比(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因此我认真准备了这份教案,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3章“比较”的内容。
具体包括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准确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卡片和小玩具作为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拿出两张图片,一张是比一只小猫大的狗,另一张是两只一样大的小鸟。
我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更大,哪个一样大。
2. 讲解:我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比较的方法。
我拿起一个长条形的玩具,再拿起一个方形的玩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更长,哪个更高。
3. 练习:我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拿出一些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互相比较并描述。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小猫和一只狗,以及两只小鸟,并在旁边写下“比较”两个字。
七、作业设计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还不错,但在练习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描述还不够准确。
在课后,我会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比较和描述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引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参与度。
我选择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比较一只小猫和一只狗,另一张是两只一样大的小鸟。
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讲解环节是知识传递的关键。
我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比较的方法。
沪教小学数学一下《1.3. 比一比》word教案 (2)
比一比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知识与技能1. 解含有一个变数的不等式。
2. 会使用符号“>、=、<”对数与加减算式进行比较。
3. 运用数卡探究解题策略:先测定(推断)最大的得数和最小的得数,然后所有余下的得数在它们之间。
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探究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解含有一个变数的不等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解题策略。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一、引导观察师:小朋友,小丁丁、小巧和小亚到游乐场去玩,看到小丑叔叔,他们就兴致勃勃地踩上高跷,要和小丑比高低,比下来的结果怎样?请小朋友说说比较的结果。
我们已经学过“>、=、<”号,能不能用这三种符号来表示比一、观察“踩高跷”图,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1. 生:小巧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矮。
生:小丁丁踩着高跷和小丑叔叔一样高。
生:小亚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高。
2.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比较的结果。
较的结果?例如:小巧踩着高跷比红鼻子小丑矮,我们可以说:小亚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二、揭示课题:师:比较物体的多少、高矮、轻重等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可以用数字来代替这些数量:如用6表示高跷的高度,用11表示小丑叔叔的高度,那么小巧的高度就可能是几呢?()+6<11(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比一比”,出示课题。
生:小丁丁踩着高跷和小丑叔叔同样高。
我们可以说:小丁丁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生:小亚踩着高跷比小丑叔叔高。
小亚的高度+高跷的高度>小丑叔叔的高度。
展开三、指导审题1. 板书6+()<11生:0、1、2、3、4。
提问: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三、探究解题策略1. 解答6+()<11,探究解题策略。
(1)审题,这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2)思考:哪些数合适?(3)生:我发现最小的答案是0,因为加数越小,小结:可以先想6加几等于11,6+5=11,由于和要比11小,所以加数就要比5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解含有一个变数的不等式。
(2)情感目标:会使用符号“>”、=、<”对数与数加式进行比较。
(3)能力目标:运用数卡探究解题策略:先测定(推断)最大的答数和最小的答数,
然后所有余下的答数在它们之间。
教学重点:解含有一个变数的不等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生(甲):在20数卡中一个一个尝试,将合适的数拿出来,不合适的去掉.
生(乙):我发现最小的答案是0,因为7+0<12。所以1也可以,2也可以,3、4也行。但5却不行,因为5+7=12,不符合题意。那么,我想6、7、8、9…肯定都不行。
……
1 2 3 4
学生回答(略)
齐读
(孩子们在头脑中将数卡放在横线上,进行加法并检验结果是否小于12。将合适的答案贴在黑板上,不合适的放回讲台。)
(3)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
2.解答课本第8页第2题,哪些卡片合适?
(1)小组合作。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画圈,打杈,涂色,等)把找到的数记录在不等式内。
板书:+小丁丁(图)=红鼻子(图)
板书:+小亚(图)>红鼻子(图)
2.师小结: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让我们来看这一组图,说说比较的结果。
生(乙):小丁丁踩着高跷和红鼻子小丑同样高。
生(乙):我们可以说:小丁丁+高跷=红鼻子。
生(丙):小亚踩着高跷比红鼻子高。也可以说:小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跷>红鼻子。
二、探究阶段:
3.揭示课题:我们可以用数字来代替水果:用7表示用12表示:
7+ <12(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比一比》,出示课题。。
1.解答7+ <12,探究解题策略。
(1)审题7+ <12,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圈一圈,表示7+------小于12。
(2)将20数卡发给学生,思考:哪些数卡合适?
板书:7+ 0 < 12
1.(出示课页题1题头图)小亚小巧小丁丁踩着同样高的高跷与小丑红鼻子比高低,请小朋友说说比较的结果?
师:我们已经学过用:“>、=、<”号来比较高矮、长短、大小、多少。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小巧+高跷<红鼻子小丑。
生(甲):小巧踩着高跷比红鼻子小丑矮。
板书:+小巧(图)<红鼻子小丑(图)
师问: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