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课后演练: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节选)(宋)苏轼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②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注释)①〔文与可〕苏轼表兄兼好友,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图赠苏轼。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②〔车过腹痛〕语出曹操祭奠桥玄之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7、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初不自贵重:宝贵/与可厌之:代词,代指人们求画的行为B、近语士大夫:告诉/持缣素而请者:连词,表示顺承关系C、余因而实之:证明/知公倦于笔砚:介词,引入对象,相当于“对”“对于”D、苏子辩则辩矣:辩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介词,把8、下列各项,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B、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C、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D、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9、下列各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记”。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答案

篇目三文与可画谷偃竹记说作者苏轼(见第四单元《方山子传》的相关介绍)寻背景文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

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后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

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

链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用诙谐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的感情,以及对文与可亡故的悲痛之情。

赏技巧1.挥洒自如,章法严谨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

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

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来展开: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接着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

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2.说理形象,富于理趣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

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把“理”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

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

继而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

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试题+答案+解析)

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八)(对应学生用书P117)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斫.轮(zhuó)曝.晒(bào)遂.心(suì) 毛遂.自荐(suì)B.缣.素(jiān) 荟萃.(cuì)蜩.腹(tiáo) 兔起鹘.落(hú)C.畴.昔(chóu) 筼.筜(yún)诸.君(zhū) 亲厚无间.(jiàn)D.箨.龙(tuò) 偃.竹(yǎn)笔砚.(yàn) 蹑.手蹑脚(niè)解析:A项,“曝”应读“pù”。

答案:A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然:这样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C.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少:数量不多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解析:C项,少:稍微。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可厌之.士大夫传之.B.投诸.地而骂言举斯心加诸.彼身C.吾将以为..口实..袜士大夫传之,以为D.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深追先帝遗.诏解析:A项:四方之人;文与可的态度及话语。

B项:兼词,之于。

C项:把……做成……;把……当作。

D项:赠送;遗留。

答案:B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像剑出鞘一样B.余因而实.之实:形容词用作动词,证实C.南.取汉中南:名词作状语,向南D.一狼洞.其中洞:洞口解析:D项,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初不自贵重..然..B.而心识其所以C.吾将以为....袜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解析:A项,“贵重”古义为“看重”,今义为“价值高”;B 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答案:D6.下列关于苏轼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考中进士。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推荐五篇)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推荐五篇)

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导入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

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

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一层,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竹子的节和叶是与生俱来的,从只有一寸长的笋芽到数丈高的巨竹一直如此。

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

[知背景]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

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题记。

[知常识]1.筼筜谷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

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3.胸有成竹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人物、动物、山水、花草都画得十分出色。

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青翠的竹子。

他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有什么变化。

他高兴了就挥笔作画。

转眼之间,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一次,文与可把一幅刚完成的画放在书桌上,走出了书房。

画上是几竿新生的嫩竹,靠近主干的地方,有几个刚出土的竹笋,生动极了。

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时,发现有一只猫正抓着玩呢。

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

有人问文与可画竹的秘诀,他回答说:“我非常热爱竹子,每当我画竹子时,竹子的样子就在我心中出现了。

我只不过是把心中的竹子摆到纸上罢了。

”4.文同与苏轼苏轼与文同齐名,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轼画竹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援之以法。

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古代书画作品逐渐成为中学文化教育的热点。

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中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也是如此。

在教学中,我发现该课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现有教材中难度不太够,难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首先,我在教材中增加了相关古代文献,并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九幅图中所描绘的人物、景物、字体特点等,提高他们对于古代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其次,对于每一幅图的背景故事和制作技艺,我都进行了深度讲解。

特别是在节目引导下,我进行了互动式演示,介绍了传统绘画的制作工艺和技巧,使学生们可以自己制作一幅画,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最后,我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思考与讨论,逐步达到了深化课程内涵的目的。

一次课堂,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绘画中的美?”。

我们将重点放在了《禽兽戏之二竹鼠》之中。

为此,我从人物形象、构图、画法、色彩、表现技巧等角度让学生深入了解、比较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当下消费社会对美的定义和对传统绘画美的认知问题。

此外,我还通过配图讲解,展示筼筜画派在中国传统画派里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在课后反思和总结中,我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更成功地引导了学生的思考,达到了全面提高课程质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同时,我也意识到该课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多方面专业素养,如熟悉传统绘画、文学等知识,使用学科各项技能教学工具等。

这次教学实录和反思,对于提高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深入研究传统绘画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细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本次教学实录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绘画艺术对于学生启发思考、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扎实的专业素养。

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试题: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试题: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含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赦.免(shè)笔砚.(yàn)蜩.腹蛇蚹(tiǎo)B.砍斫.(zhuó) 曝.晒(bào) 庖.丁解牛(páo)C.沦丧.(sāng) 蹑.足(niè) 兔起鹘.落(ɡǔ)D.缣.素(jiān) 畴.昔(chóu) 亲厚无间.(jiàn)项,“蜩”应读“tiáo”。

B项,“曝”应读“pù”。

C项,“丧”应读“sàng”,“鹘”应读“h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熟:仔细。

B.不学之过.也过:过错。

C.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D.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废:毁坏。

项,废:废置,搁下。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吾将以为..袜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项,以为:文中是“把……当作……”;今义是“认为”。

4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投诸.渤海之尾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诸.郡县苦秦吏者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

B、C两项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乎”。

D项,形容词,众多,各个。

二、阅读理解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用书: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

篇目三文与可画谷偃竹记说作者苏轼(见第四单元《方山子传》的相关介绍)寻背景文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

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后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

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

链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用诙谐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的感情,以及对文与可亡故的悲痛之情。

赏技巧1.挥洒自如,章法严谨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

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

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来展开: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接着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

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2.说理形象,富于理趣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

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把“理”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

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

继而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答案 (1).doc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答案 (1).doc

自主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新提升·跟踪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加点字中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B .与可无.以答 C .与可没.于陈州 D .少.纵则逝矣 【解析】 “少”通“稍”。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 .发.函得诗发:发现 C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 .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解析】 发:打开。

【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B.⎩⎪⎨⎪⎧ ①予不能然.也②平居自视了然.C.⎩⎪⎨⎪⎧ ①竹之.始生②与可之.教予如此 D.⎩⎪⎨⎪⎧①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②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解析】 C 项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 项,①介词,“从”,②代词,“自己”;B 项,①代词,“这样”,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 项,①动词,“当作”,②动词,“画”。

【答案】 C4.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一寸之萌.耳B .乃见.其所欲画者 C .内外不一. D .余因而实.之 【解析】 A 项,动词作名词,幼芽;C 项,数词作动词,统一,一致;D 项,名词作动词,证实。

【答案】 B5.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庖丁,解牛者也②吾将以为袜③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④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常有是训.矣训:斥责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牧:治理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观察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愈:更好【解析】训:训导。

高中语文5.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5.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天天预习]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胸有成竹”。

宋朝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转变和姿态。

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老友晁补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大体进程。

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知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著名于世,是那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归天,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表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文本研读](一)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趣。

(二)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论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己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由竹提及,提出画竹应当有胸有成竹。

第2层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后作业-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后作业-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后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B.少.纵则逝矣C.敛.不凭其棺D.合从.缔交,相与为一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四方..之人,持嫌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吾将以为..袜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3.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投诸.渤海之尾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诸.郡县苦秦吏者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B.与可无.以答C.与可没.于陈州D.少纵.则逝矣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自.蠣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B.予不能然.也平居自视了然.C.竹之.始生与可之.教予如此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6.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一寸之萌.耳B.乃见.其所欲画者c.内外不一. D.余因而实.之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完成题目。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吾与.点也B.四方之人,持嫌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C.与可无以..答,则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倚柱,怒发.上冲冠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篝龙。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生版导学案第一部分:导言对于喜欢文学和绘画的同学们来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应该是大家熟知的一部作品。

本文主要在于介绍这部作品的一些背景知识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希望能够使大家对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和任务本文将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即主要内容和分析结论。

在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需要达到以下目标:•了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作者以及背景知识;•掌握文学和绘画在这部作品中的地位;•熟悉文中所述的筼筜谷偃竹的景物和特点,以及对于此文的感受和体会。

第三部分:主要内容分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散文,以赞美筼筜谷偃竹为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借助清新自然的栖息地筼筜谷偃竹来表达自己对于宁静、和谐、优美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是一篇自然的描写,描写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使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淡然的自然之美。

王羲之抒发自己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体现了文学家追求自然之美、宇宙之美、艺术之美的思想。

同时,这也意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追求良好的品德和自然之美,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从绘画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反映了王羲之对于绘画的认识,即“画不必真,意在妙”。

通过抒发自己对于艺术和自然之美的思索和创造,王羲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王羲之通过笔墨的妙笔,再现了筼筜谷偃竹的山清水秀景致,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王羲之强调了艺术的表现性和象征性,显示出艺术创造的独立性和生命力。

第四部分:分析结论根据上述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描写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共生关系,反映了文学和绘画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是王羲之表达对于自然之美、宇宙之美、艺术之美的崇高追求,也是捕捉和展示抽象、理想美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篇文章的阐述为我们走近自然、把握生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启示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优美,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二、题解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

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

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幽雅。

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

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与可以书遗余( wèi ) 近语士大夫( yù) 萃( cuì) 寒梢( shāo )笔砚( yàn ) 斤斧何曾赦箨龙(tuò) 喷饭( pēn ) 畴昔( chóu ) 四、知识积累(一)重点掌握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给予,馈赠2、投诸地而骂:兼词,之于3、以为口实:话柄4、而读书者与之:许可,答应5、余因而实之:证实6、月落庭空影许长:代词,如此的,这样的7、近语士大夫:动词,对某某说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副词,就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2、少纵即逝矣:通“稍”,稍微3、初不自贵重:古:以…为贵重4、月落庭空影许长:这样5、废卷而哭失声:停下,放下6、吾将以为袜:把……当作7、发函得诗:打开8、而读书者与之:赞成9、以书遗余曰:赠送(三)词类活用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做动,养老2、余因而实之:形做动,证实3、与可厌之:形作动,厌恶4、初不自贵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5、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作状,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像剑拔出鞘一样(四)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动词,描画,勾勒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动词,写作3、余为徐州: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4、而予以为有道者:动词,认为5、吾将以为袜:以之为,把……当作……(五)文言句式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
教学资源选择
学案PPT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激情
导入
归类这类文章的特点导入
怀念类的文章,以上一课为例,莫不伤心欲绝,然而不同凡响的苏轼又如何呢?
记住《江城子》
自由
诵读
读出心情变化、情感
体悟
自学
合作
学习第一段,文字理解,能概括全段意思,分层意思
布置任务,交代目标
安排展示,集中讲解
先自学,再交流,尽量解决文字
自学
用速读方式解决第二段文字
强调意译的处理
要求学生把握文段的内容
不懂的地方同位交流,解决不了标出来,提问
课堂检测内容
学案“预习”部分6分钟
讲解
总结
小结
预习内容布置
完成“学案”,早自习朗读
科目: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气脉中贯
本节课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三维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锻炼翻译,提高翻译的能力
2、学习并掌握选材、由中心统领பைடு நூலகம்料的技巧
3、学习作者洒脱的性格和心态
提炼的课题
文字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目标前二,难点在于目标3的消化,形成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2)蜩.腹蛇蚹.()(3)兔起鹘.落() (4)庖.丁解牛()(5)斫.轮者也() (6)持缣.素()(7)相蹑.() (8)箨.龙()(9)曝.书画() (10)畴.昔()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起鹘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轮扁斫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因而..实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 小学而大遗.: 涂不拾遗.: 深追先帝遗.诏: (2)诸⎩⎨⎧投诸.地而骂曰: 子闻诸.: (3)间⎩⎨⎧亲厚无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乃.见其所欲画者: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其⎩⎨⎧ 乃见其.所欲画者: 岂独得其.意: 而余亦悔其.随之: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因而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言句式(1)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7.翻译句子(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限时作业17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限时作业17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课后限时作业(十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B.与可无.以答C.与可没.于陈州D.少.纵则逝矣D解析少:通“稍”。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投诸.渤海之尾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诸.郡县苦秦吏者A解析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

B、C两项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乎”。

D项,形容词,众多,各个。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B.予不能然.也平居自视了然.C.竹之.始生与可之.教予如此D.士大大传之,以为.口实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C解析A项,介词,从;代词,自己。

B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项,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动词,当作;动词,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吾将以为..袜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解析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一寸之萌.耳B.乃见.其所欲画者C.内外不一.D.余因而实.之B解析A项,动词作名词,幼芽。

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一致。

D项,名词作动词,证实。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文:如今您把精神寄托在画墨竹上面,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B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C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文:所以凡是心里意识到,但作起画来不熟练的,平时创作,自己看得很完整,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D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版含解析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

几枝劲竹,势冲霄汉,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

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像风雨丽人、江南才女。

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

南宋诗人陆游的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然而,梅毕竟。

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雨雪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苏轼曾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诗中描写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画的过程,“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龟壁。

”意思是说喝下一点酒后,情绪兴奋起来,引起了作画的兴致,好像肚子里生长了竹子、石头,横七竖八地往外冒,非表现出来不可,于是就把它们画在友人雪白的墙壁上。

这是在讲“胸有成竹”,而且有创作冲动,灵感所至,不能自已。

[适用话题]可用于“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灵感”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精彩运用苏轼说过“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认为写诗要像追赶逃犯那样紧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绘下来,略有迟缓,景色一消失,就没法描画了。

这如同画竹的“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一样,必须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时加以表现。

其实绘画作诗,原理本来相同,都讲求形象的气韵生动,而不追求外在体貌的形似。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他指出绘画上注重外形相似,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

如果写诗也这么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不懂得诗。

画竹的勾勒法,“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画法的主张“胸有成竹”,抓住灵感,然后一挥而就,则是力求神似,通过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现出竹子的神态来。

【课外应用】飘逝的灵感灵感一点一点地飞走,慢慢升上天空,成为了流浪的快乐灵魂。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学案: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2)蜩.腹蛇蚹.()(3)兔起鹘.落() (4)庖.丁解牛()(5)斫.轮者也() (6)持缣.素()(7)相蹑.() (8)箨.龙()(9)曝.书画() (10)畴.昔()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起鹘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轮扁斫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因而..实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 小学而大遗.: 涂不拾遗.: 深追先帝遗.诏: (2)诸⎩⎨⎧投诸.地而骂曰: 子闻诸.: (3)间⎩⎨⎧亲厚无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乃.见其所欲画者: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其⎩⎨⎧ 乃见其.所欲画者: 岂独得其.意: 而余亦悔其.随之: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因而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言句式(1)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7.翻译句子(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赦.免(shè) 笔砚.(yàn)蜩.腹蛇蚹(tiǎo)B.砍斫.(zhuó) 曝.晒(bào) 庖.丁解牛(páo)C.沦丧.(sāng)蹑.足(niè) 兔起鹘.落(ɡǔ)D.缣.素(jiān)畴.昔(chóu) 偃.仰啸歌(yǎn)解析:A项,“蜩”应读“tiáo”;B项,“曝”应读“pù”;C项,“丧”应读“sàng”,“鹘”应读“hú”。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熟:仔细。

B.不学之过.也过:过错。

C.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D.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废:毁坏。

解析:D项,废:废置,搁下。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吾将以为..袜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解析:C项,以为:把……当作,今义是认为。

答案:C4.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投诸.渤海之尾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诸.郡县苦秦吏者解析:A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

B、C两项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乎”;D项,形容词,众多,各个。

答案:A二、阅读鉴赏5.阅读文本,完成第5~9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略:简略。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解析:B项,略:大概,大致。

答案: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此”“于彼”。

A项,介词,把。

B项,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C7.下列句子中,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④⑤解析: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答案:A8.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作者的悲慨,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

C.第1段记述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是为了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这是以喜写悲、以乐衬哀的写法。

D.第2段借用曹操和桥玄的典故,侧面衬托了自己和文与可情谊的深厚。

解析:A项,选文部分没有议论。

答案:A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3)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答案:(1)(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去那里求画。

(2)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饭喷得满桌都是。

(3)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搁下画卷痛哭失声。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墨竹赋[宋]苏辙与可①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

涵濡雨露,振荡风气。

春而萌芽,夏而解弛。

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

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

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

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

睥睨墙堵,振洒缯绡。

须臾而成,郁乎萧骚②,曲直横斜,秾纤庳③高。

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

子岂诚有道者耶?”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

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

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

观竹之变也多矣。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④其长,森乎满谷。

叶如翠羽,筠如苍玉。

澹乎自持,凄兮欲滴。

蝉鸣鸟噪,人响寂历。

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⑤以终日。

笋含箨⑥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

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亿。

至若丛薄之余,斤斧所施,山石荦埆⑦,荆棘生之。

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

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⑧乎陂池。

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

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

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

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

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

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

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

虽天造之无朕⑨,亦何以异于兹焉?”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

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与可,即文与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②萧骚,风吹动树木的声音。

③庳(bēi),低。

④猗猗(yī yī),美盛的样子。

⑤掩冉,草丛被风吹拂的样子。

⑥箨(tuò),笋皮。

⑦荦埆(luòquè),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⑧冱(hù),寒冷凝结。

⑨朕,征兆、形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良:真正的,确实的。

B.散柯布叶,逮.冬而遂逮:到。

C.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偶:匹配,并列。

D.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亿绝:僻远的。

解析:D项,绝:穿过,越过。

答案:D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介词,在。

A项,动词,赞同/连词,和。

B项,动词,成为,做/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对”。

C项,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指人或者事物/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客人和文与可的争论,充分展现了他们二人对竹子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B.文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寒的气候条件的描写,以及众木遇寒而不能支撑的表现,衬托竹子高洁刚强的品格。

C.文中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和与可画竹作类比,说明万物的规律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规律,便是得道之人。

D.与可与竹子朝夕相伴,对竹子的形态、特征了如指掌,再加上他自己的精神追求与竹子的品性相契合,故而能画出神似的墨竹。

解析:A项,文中主客之间没有争论。

作者假托客人和与可问答,赞扬了与可的精神品格,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答案:A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

(2)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

(3)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答案:(1)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

(2)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而自己不知道了。

(3)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参考译文: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

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

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

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

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

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

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

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得了?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

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

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

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

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

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

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

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

在竹林间吃饭,在竹荫下睡觉休息。

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

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

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

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

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

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

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

那些比较稀薄的地方,是被斧头砍过。

怪石嶙峋,荆棘丛生。

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

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

狂风怒号,天寒地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