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学地理】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解读(0页)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解读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级别(由小到大):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恒星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也是太阳系、恒星系以及总星系的一部分。

要求二: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3.影响地球的天气气候。

4.使极地上空产生极光现象。

要求一: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1. 四季更替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2. 四季更替原因:黄赤交角存在。

测试要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要求: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要求二: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要求三:.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画热力环流模式图)1. 方式 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水平运动,表现为风2. 热力环流(1)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 形成过程: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高温上升,低温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高压吹向低压.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A B CA B CA B C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 海洋形成“陆风”。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和宇宙的关系?:课本P2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①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②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③适宜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④存在液态水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含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能与太阳辐射能有关的能源:风能煤石油等矿产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画图)(2)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同步起落,周期为11年)(3 )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现象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如旱涝等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恒星日:真正周期,短太阳日:长,24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角速度:除两极外?公转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要会画图)恒星年: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考点6、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节气名称、日期)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进而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四季更替以及五带。

考点7、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1)昼夜交替:①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②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这是在光照图上判断地方时的突破口之一,另一突破口是找太阳直射经线,直射经线上地方时为12点)③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时差:◎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地理 1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2(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空看呈顺时针。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全),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地理1》专题一宇宙中的地球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⑴宇宙环境:①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②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⑵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温度条件适中→液态水;②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生存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和洋流能。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

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4.太阳的大气分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5.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

6.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②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③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除两极点外,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反之,线速度越小。

7.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②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速度: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8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8.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

9.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地方的地方时间。

10.区时计算:⑴地方时:东早西迟。

⑵区时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东西十二区。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汇编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汇编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理科生学地理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解读

理科生学地理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解读

【理科生学地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解读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绕日公转轨道位于金星与火星之间。

注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或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1)普通性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虽各具特色,但十分相似。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②宇宙环境安全。

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②有液态的水(原因同上);③有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全球的热量平衡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可直接用太阳能发电,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的太阳能。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例如世界许多地区年降水一量的变化,与光球层的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色球层的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引起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增强时,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南北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自转360°,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 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系统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固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合(均匀气温为 15 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记: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天气。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日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 18 时——太阳高度是 0 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芒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 度相差 1 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倾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日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永夜短,纬度越高,昼越永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世界各地日夜等长,各为12 小时。

④赤道整年日夜均分。

南半球的状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辰,中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双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双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中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双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必修1 (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科生学地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解读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绕日公转轨道位于金星与火星之间。

注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或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1)普通性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虽各具特色,但十分相似。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②宇宙环境安全。

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②有液态的水(原因同上);③有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全球的热量平衡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可直接用太阳能发电,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的太阳能。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例如世界许多地区年降水一量的变化,与光球层的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色球层的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引起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增强时,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南北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自转360°,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恒星年(真正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时。

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考点6: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周年移动(记住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他日期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并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高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和五带。

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如图:注: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变大,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考点7: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原因都是地球自转。

(3)所求区时二己知区时士时区差(同侧号数相减,异侧号数相加)北京时间= 东8区区时= 120°E的地方时考点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四季更替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二者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热量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2)成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考点9: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由地面到高空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部圈层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其主体部分是海洋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而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地壳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幔地慢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慢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考点10: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岩石圈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1)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岩石按成因分三大类。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沉积岩:如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变质岩:如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1)褶皱:分为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构造类型判断方法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层弯曲方向岩层新老关系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①背斜隆起成山岭(内力);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容易被侵蚀而谷地(外力)。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①向斜凹陷而成谷地或盆地(内力);②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外力)。

(2)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①地垒: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泰山、庐山 ②地堑:断层一侧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③实践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考点1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流水作用 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山麓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冰川作用U形谷、角峰、峡湾冰碛(qì)丘陵考点1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下列图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所以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辐射)。

流层大气中的CO2考点14: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此即大气的温室效应。

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向,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降得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考点15: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如图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

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

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上升,等压面向上凸起。

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较的;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状况相反。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

考点16:结合实例,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其移动规律如上右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气候属性气压带、风带名称位置气候属性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高纬极地东风带南北纬60。

~90°从高纬吹向低纬,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盛行上升气流,湿润中纬西风带南北纬30°~60°从低纬吹向高纬,湿润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低纬信风带赤道至南北纬30°从高纬吹向低纬,干燥赤道低气压带赤道盛行上升气流,湿润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信风带控制干湿季明显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雨热同期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全年炎热干燥考点17: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

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和下表所示:地区季节风向形成原因东亚冬季西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东南季风南亚冬季 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考点18: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冷锋暖锋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面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面锋面符号暖气闭上升状况 被迫快速抬升 主动徐徐爬升天气状况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高,气压低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高过境时 阴天,刮风,降水,降温 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如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受暖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实例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半年的寒潮,北方春季的沙尘暴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多形成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⑴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如江淮准静止锋——梅雨天气。

⑵遇高大地形阻挡,昆明准止锋——贵阳冬季阴冷多雨(了解即可)。

考点19: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辐合顺时针向中心辐散南半球敝时针向中心辐合逆时针向四周辐散垂直方向上升下沉天气状况阴雨晴朗实例夏秋季节影响东南沿海的台风我国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长江中下游7-8月份的伏旱;蒙古高压考点20: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⑴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⑵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