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力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主动探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如小车、篮球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位置?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为什么会跑?篮球为什么会投进篮筐?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现象,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板书,突出运动和位置的关键概念。
小学科学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课运动和位置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3. 学生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及位置变化。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物体模型、图片、教学PPT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物体模型(如小汽车、小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状态。
2. 提问学生:你能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吗?探究:1.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如风车、滑梯、游泳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状态。
2. 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物体朝哪个方向运动?移动了多远?等等。
3. 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强调运动是指物体相对某一参照物的位置的改变。
4.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如小球下坡滚动、车辆行驶等,引导学生用物体的位置变化来描述运动状态。
概念讲解:1. 教师使用PPT或黑板,向学生提供图表和文字的概念解释。
2. 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如速度、方向等。
3.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用手推动书籍,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书籍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示例分析:1. 教师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水流流动、风吹树叶等。
2. 让学生观察,提问他们对运动状态和位置变化的看法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其与位置的关系。
练习与检测: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并描述其运动状态和位置变化。
2.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坐标轴,以帮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3. 分发练习册,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以检测他们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拓展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概念解释其他现象,如日出日落、月亮的运动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时 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并能够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并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 难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述能力,但对于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部分学生可能会将静止的物体误认为是运动的,或者无法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方向盘、软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和表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方向盘、软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七、教学过程:Step 1:情景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场景,如小车行驶、风车转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如何判断的?”学生1:我觉得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因为它们在移动或者转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同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主题:运动和地方目标:- 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例如:人走、鸟飞、风吹树叶等。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人可以走、跑、跳,但不能像鸟一样飞。
2. 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研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例如:走、跑、飞、转动等。
3. 位置和方向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探究-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引导他们总结出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3. 研究-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教授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并让学生模仿、记忆。
4. 操练-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并请他们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
5. 巩固- 利用练题或小游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
6.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扩展活动:1. 观察身边环境中更多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利用地图或模型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 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或实物,以便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资料:- 无。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正是“运动”的。
2.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科学态度目标
1.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 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
教学难点: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运动和位置是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根据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的要求,设计一节关于运动和位置的教学课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形成简单的运动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位置的概念2. 物体的运动规律3. 观察和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运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运动现象?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做出总结。
二、新授(10分钟)1. 展示一个小车的运动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运动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车子从哪里开始运动?车子运动的方向是什么?车子怎样变化了位置?3. 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出运动的概念,并简单解释。
三、探究(25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块纸和几个小物体。
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张地图,然后让小物体在地图上移动,观察并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学生讨论并整理出物体在地图上运动的规律,例如:物体向前走的时候,图像向前移动;物体转弯时,图像发生旋转等。
提醒学生将观察结果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巩固(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察图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2. 由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规律和位置变化的特点。
五、拓展(10分钟)1. 导入新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运动呢?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发生运动?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简单的力的概念,如重力、推力等。
六、实践(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力推物体,观察其运动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运动和位置》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运动和位置》教科版三下《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他们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相对性原理理解有困难,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难点:学生对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带好教科书,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地球自转”或“公交车上的乘客”,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呈现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用图示或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解释相对性原理,并给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运用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滑轮等。
3.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滑轮、小车等器材,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体运动和位置有哪些关系?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场景,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并和家长交流感受。
三年级科学教案: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
三年级科学教案: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是什么。
2. 加深对位置和运动的理解。
3. 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物体的位置?2. 什么是物体的运动?3. 运动和位置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活动探究法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
2. 教师讲解法在游戏和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简单明了的讲解来加深掌握。
四、教学步骤1. 活动探究(1)教师板书,“位置”和“运动”两个词。
(2)以学生喜欢的游戏为例子,组织学生玩“跳绳”游戏。
(3)让学生站在同一线上,编号1-10。
(4)选择两个学生,一个拿着绳子,另一个在绳子的对面。
(5)绳子持有者把绳子向前甩,同时喊出一个数字,例如“3号”,站在3号位置的学生就要跳过绳子,跑到绳子的另一侧。
(6)学生们轮流执绳子,各自到对方位置上玩游戏。
2. 教师讲解(1)教师讲解运动和位置的详细内容,让学生对运动和位置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例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汽车在道路上的运动等。
3. 总结讲解(1)教师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2)让学生在课本上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游戏和活动的形式来教授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活动探究法和教师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同时,及时的总结和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三)实践活动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一辆小车在桌面上移动,观察并记录它的位置变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运动和位置》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能力,提升实践探究素养;2.通过分析物体运动与静止状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增强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4.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物体运动与静止状态的识别:学生能够区分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状态的变化。
举例: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风扇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解释判断依据。
(2)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探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举例:让学生观察一辆玩具车在桌面上移动的过程,描述其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3)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学生能够使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位置。
举例:在教室或校园内,让学生用方向(如东、南、西、北)和距离(如米、千米)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4)体验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关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之间的联系。
举例:组织学生进行“找宝藏”游戏,通过给出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找到隐藏的物品,从而体验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温州市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温州市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对于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以及基本规律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掌握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学生能够感知运动和位置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掌握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规律。
2.难点:学生对于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以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运动和位置的变化规律。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3.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小车、积木等教具,用于实验和观察。
2.准备一些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和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解释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并通过实例展示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变化规律。
运动和位置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运动与位置的概念。
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运用运动与位置的概念认知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准备一个拖拉机模型、可以动的汽车模型等,用来示范实际情境。
2、准备一些例子,如圆球的运动、鸟儿的飞翔、汽车行驶等,用来
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概念的特点。
三、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让学生看拖拉机模型、可以动的汽车模型等,询问学生对它们的运动
情况、位置情况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运动与位置的概念。
2、教师提出话题。
教师将一些例子,如圆球的运动、鸟儿的飞翔、汽车行驶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分析这些例子中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3、实际情境练习。
让学生仿照拖拉机模型、可以动的汽车模型等,运用现有的技术、知
识来模拟实际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运动与位置的概念。
4、归纳评价。
教师针对讨论情况、实际情境练习作结论性归纳,进行评价,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与位置的概念。
四、教学反思。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但是,学生对于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小玩具或者小球,用于实验和观察。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玩具或者小球,用于实验和观察。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或者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者实物,呈现一些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其他因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新课标)
在应用中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一、物体的状态:运动或静止
二、参照物
三、描述位置的方法:方向十距离
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探索活动,基本上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有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也明确了判断物体状态的方法首先是需要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再进行判断。本节课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物体的位置由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组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初步掌握描述位置的方法,但需要在练习中进行强化,尤其是描述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寻找描述物体位置的中心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物休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思维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探究实践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态度责任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5.交流与分享,你会怎么把你的位置告诉同学?仅仅知道方向,同学容易找到你吗?
6.用课件展示一幅校园平面图,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
注意:“在”字后面的人或物一般都作为描述位置的中心点。
1.通过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使学生明白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通过公交车与公交车上的人和地面上的人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参照物的概念。与不同参照物对比,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1课时 运动和位置
课型
活动探究课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位置
1.運動和位置【教學目標】1.知道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2.能夠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術語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學重難點】1.能夠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術語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學準備】方點陣圖,皮尺,教學課件、校園地圖等。
【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聚焦問題。
1.教師出示教學課件,展示人或物運動的場景,提問學生看到什麼現象?2.學生彙報:圖(視頻)中的人或物在運動。
3.教師站在黑板前,提問學生老師的位置。
4.學生討論回答。
5.教師提問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判斷物體的運動和位置呢?(板書課題)6.學生相互討論,並根據經驗做出回答。
二、學單導學,自主探索。
1.觀察前,明確觀察的要求。
從哪些方面展開細緻認真的觀察。
教師出示課件,展示實驗過程。
2.實驗一:觀察物體運動的圖片。
(1)教師繼續提供關於運動的圖片(仿照課本P2關於運動的插圖),並提問:左側的圖與右側的圖相比哪些物體(或人)運動?哪些是靜止的?(2)學生觀察並做好記錄,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問題。
3.實驗二:用方位和距離描述位置。
(1)教師請兩位同學,仿照課本P3探索2、3展開實驗:先讓兩人靜止不動,讓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後再讓中心的同學靜止不動,週邊同學多次改變位置,同時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
(2)教師在實驗中提問學生,台下同學觀察實驗並回答問題。
4.實驗三:教師出示校園地圖,指導學生描述自己在校園中的位置。
(1)教師點名學生觀察校園地圖,找出自己當前的位置並作出描述。
(2)學生觀察地圖,作出彙報。
(3)教師指定校園中某一地點,指名學生對該地點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學生相互討論並作出彙報。
三、深入研討,建構認識。
1.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1)教師提出問題:我們怎樣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2)學生進一步觀察物體運動的圖片。
(3)學生說一說判斷的依據。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1运动和位置》精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
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首先呈现教科书中本课开篇的小女孩喂鱼的图片,或者是播放一段相关视频, 接着谈话:“小姑娘蹲在石头上喂鱼,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比如说水中游动的鱼儿,被鱼儿搅动的水;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比如旁边的大石头。
那么,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探索(1)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可以提供“和地面(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移动了,所以,(乙物体)是运动的;和地面(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没有移动,所以,(乙物体)是静止的” 这样的句式帮助学生清晰表达。
在本活动中,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做出错误判断。
例如一棵大树,学生会因为树叶在动,而认为大树也在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我们是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的,因此大树并没有运动。
当然,如果将大树上的一片树叶作为观察对象,那么被风吹动的树叶就是运动的。
(2)先提出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呢?”再让学生参照教科书第3页右侧照片所示,依次进行探索活动2和探索活动3的操作,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这两个活动,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需要组内合理分工,特别是让所有同学都轮流担当教科书中女生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正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
教学难点: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流程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
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
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
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
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巩固
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
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
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
位置思考回答回顾本节课内
容,巩固学习知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