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考试课程资料病理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军医大学考试课程资料病理生理名词

第三军医大学考试课程资料病理生理名词

名词解释Disease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在此斗争过程中,体内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使得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表现出临床症状和体征,机体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endogenous pyrogen内生性致热原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机体内产致热原细胞所产生并释放的一种致热物质。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症。

ventricular remodeling心室重塑是指心室在长期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时,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而发生的慢性代偿适应性反应。

包括:心肌肥大,细胞表型改变,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变化。

respiratory failure呼吸衰竭指的是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至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fever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oxygen paradox氧反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中还发现,用低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条件下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这种现象称为氧反常。

反常性酸性尿机体缺钾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此时,病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泌钾减少而泌氢增加,碳酸氢根重吸收增加,尿液呈酸性,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症。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第三军医大学考试课程资料病理教案

第三军医大学考试课程资料病理教案

签名:
年 月 日
签名:
年 月 日
第 1 页 共 6 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概述:5 分钟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一)定义: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 。 (二)类型: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5min (三)动脉性充血: 1.定义: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 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 ,简称充 血。 2.原因:神经体液因素 3.类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此为重点内容。 4.病变:动脉性充血时器官或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在体表,可见 局部颜色鲜红(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高)和温度升高。 5.后果:动脉性充血都为暂时性血管反应,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炎症性充血 参与血管中液体和细胞成分的渗出,在炎症防御反应中有积极作用。 (四)静脉性充血 1.定义: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 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又称为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 原因:(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心力衰竭 3.病变及后果:淤血时器官肿胀,呈暗紫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增加) ,包膜紧张, 重量增加,切面上湿润多血。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皮肤 和粘膜呈紫兰色,称发绀(cyanosis) 。淤血的后果决定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 淤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 4.重要器官的淤血: (1) 肺淤血: ①镜下改变: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少量漏出 的水肿液和红细胞,有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 。 ②大体: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褐色硬化。 (2) 肝淤血: ①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四周的肝窦出现扩张淤血,严重淤血时肝小 叶中央区发生出血和坏死。慢性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除淤血外,肝细胞因 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 ②大体:有槟榔肝(nutmeg liver)之称。长期慢性肝淤血,形成淤血性

病理学教案(全套)(完整资料).doc

病理学教案(全套)(完整资料).doc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
作业
单元目标测试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第 14 次课
章节名称
实验四、肿瘤(一)







1、通过对有关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观察、描绘,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为今后更好地为病人报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实验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艺术修养和科学态度。
五、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 六、癌前病变与肿瘤的早期诊断







说出癌前病变、早期癌的概念
列出常见的癌前病变
列出肿瘤的病因
简述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方法







重点:1、癌前病变、早期癌的概念
2、常见的癌前病变
3、肿瘤的病因
难点:癌前病变、早期癌的概念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重点:切片观察
难点:切片观察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实验指导、计算机、大屏幕等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及操作观察
作业
实验报告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4.培养学生的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和病理变化的科学。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化学等方面。

2. 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病理学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按病因分类、按病变部位分类、按病变性质分类和按病变程度分类等。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病因、病变、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诊断等方面。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包括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肺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方面。

4. 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学的分类方法的理解、病理学的基本原理的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的熟悉以及病理学的实践操作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

其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听讲、提问和讨论等方面;实验操作成绩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基本原理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等方面。

其中,教材为《病理学基础》;参考书为《病理学》、《病理学教程》等;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包括显微镜、切片、染色剂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教学内容学时数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4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肝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肺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4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4实验操作8总计36七、教学考核本课程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2024年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

2024年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

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病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掌握病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1.病理学总论:包括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

2.系统病理学: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淋巴造血系统等的病理学。

3.病理学技术:包括病理标本的制作、染色技术、显微镜的使用等。

三、实验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讲解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方法。

2.示教:演示病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学实验操作。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四、实验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

2.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

五、实验安排1.实验室安排:确保实验设备齐全,实验环境安全。

2.实验课时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实验课时。

3.实验材料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标本、试剂等。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生物安全、化学安全和物理安全。

2.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实验报告撰写: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实验效果评估1.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病理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3.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1.及时总结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注重实验教学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病理学实验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理论讲授1.系统性:理论讲授应该按照病理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6.创伤愈合的类型。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常见的充血类型、病变、后果。
淤血:原因、病变、后果。重要器官的淤血:肺淤血、肝淤血。第二节 出血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步宏.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栓子运行方向的规律
3.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4.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区别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授课学时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及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3.步宏.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复习思考题
1.渗出液及漏出液的区别。
2.四种主要炎症细胞的功能、在炎区出现的意义。
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7级
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

病理学教案模板范文

病理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

(3)熟悉病理学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规范。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临床病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和科研素养。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3. 病理学基本技术和操作规范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讲授新课(1)病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3)病理学基本技术和操作规范3. 课堂互动(1)提问: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5. 实验操作演示(1)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技巧。

6. 实验操作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7.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 撰写一篇关于病理学实验操作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态度。

病理课件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病理课件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医德医风。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概述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

3. 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展示疾病病理变化。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什么是病理学?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病理学概述(1)讲解病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2)介绍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1)以常见疾病为例,讲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2)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

4. 案例分析法(1)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

(2)讨论病例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5. 图表教学法(1)利用图表展示疾病的病理变化。

(2)分析图表,加深学生对疾病病理变化的理解。

6. 互动式教学(1)鼓励学生提问、讨论,解决课堂中的疑惑。

(2)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和补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图表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4.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医德医风。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3.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以上病理课件教案设计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摘要: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教案旨在为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并介绍了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本教案包括病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病理学,并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第一部分:引言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病理学的内容,并有效地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病理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理解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3. 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大纲1. 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a. 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b. 病理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c. 病理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2.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a.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b. 疾病的发生机制c. 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3.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a. 疾病的诊断方法b. 疾病的治疗方法4. 病理学教学案例分析a. 实际病例分析b. 案例研讨和讨论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病例分析,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3. 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演讲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演示和视频等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2. 能够对临床病理学进行浅显的分析,帮助诊疗工作。

3. 提高医学思维,培养医学素养,重视疫情防控工作。

二、教学内容
1. 病理学基础知识介绍。

2. 细胞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免疫反应。

3. 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4. 肿瘤学基础知识介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变化。

3. 诊断学案例分析,锻炼临床思维。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2. 作业布置与批改,检验学生研究成果。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病理学(第五版),作者:张伟平。

2. 实验设备:显微镜、病理切片、计算机等。

3. 教学软件:《病理学虚拟实验》、《病理学图谱》等。

六、教学安排
总课时数:48 学时
以上是病理学课程教案的简要说明,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指正!。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

•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研究的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病理学技术的应用和病理诊断方法。

三、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科。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变过程。

–病因学: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病理生理学: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病理解剖学: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特征。

–病理诊断学:通过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2. 病理学的分类和研究内容•病理学的分类:–通用病理学:研究一般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方法。

–实验病理学:通过实验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病因学:研究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病理解剖学: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病变过程。

–病理诊断学:通过组织和细胞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分子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免疫病理学:研究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3. 病理学技术和病理诊断方法•病理学技术:–组织学技术:包括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通过免疫反应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Western blot等方法。

–组织损伤模型:通过制造动物模型研究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

•病理诊断方法:–组织学诊断: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进行诊断。

–细胞学诊断: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诊断。

–免疫组化诊断:通过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过分析DNA、RNA、蛋白质等分子标志物进行诊断。

四、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研究内容。

•示范实验:展示病理学技术和病理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

病理学教案完整版

病理学教案完整版

肿瘤的扩散途径
包括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 转移和种植性转移。
肿瘤的生长速度
因肿瘤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 恶性肿瘤生长较快。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01
02
03
04
局部压迫和阻塞
肿瘤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压迫和 阻塞症状,如疼痛、肿胀、呼
吸困难等。
继发性改变
肿瘤可引起周围组织的继发性 改变,如炎症、坏死、出血等
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的类型
一般可根据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进行分类, 如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在慢性 炎症中,增生的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此外, 慢性炎症还可出现肉芽肿的形成,这是一种 特殊类型的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 点。
稳定细胞再生
如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 皮细胞等,在生理情况下增殖现象并不明显,但当受到损 伤刺激时,可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永久性细胞再生
如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 现象并不明显,但当受到损伤刺激时,通常不能再生。
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 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 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栓塞
01
02
03
血栓栓塞
血栓脱落随血流运行,阻 塞远端血管的过程。
脂肪栓塞
长骨骨折、脂肪组织挫伤 等情况下,脂肪细胞破裂 并释放脂滴,进入血液循 环形成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 环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 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 心血管的过程。

病理教案模板范文

病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内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概述1.1 病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内容1.2 病理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2.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2.1 疾病的发生机制2.2 疾病的发展过程2.3 疾病的转归3. 常见疾病病理学特点3.1 心血管系统疾病3.2 呼吸系统疾病3.3 消化系统疾病3.4 泌尿系统疾病3.5 神经系统疾病3.6 内分泌系统疾病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讲授新课2.1 病理学概述2.1.1 讲解病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内容。

2.1.2 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2.2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2.2.1 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如遗传、环境、免疫等。

2.2.2 讲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如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等。

2.2.3 讲解疾病的转归,如治愈、好转、恶化等。

2.3 常见疾病病理学特点2.3.1 分别讲解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点。

3. 案例分析3.1 提供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3.2 总结分析结果,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4. 课堂小结4.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2 强调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5.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发言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病理学基础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了解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你认为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什么?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病理学的定义和分类。

2.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典型疾病的病理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描述其病理学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病理学与临床实践的关联。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特定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发展过程。

2. 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5分钟)1.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病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教案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参与程度和贡献度。

2. 学生对病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病理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能力。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病理学研究,如阅读相关文献、参与实验室研究等。

2. 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或病理学相关机构,加深对病理学的实际了解。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教案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讲解方式。

病理知识串讲教案模板范文

病理知识串讲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理学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教学难点: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联,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病理学?病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如何?(二)基本概念讲解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等。

2. 病理变化:讲解各类病理变化,如炎症、坏死、变性、增生等。

3. 病理过程:讲解各类病理过程,如炎症过程、坏死过程、修复过程等。

(三)常见疾病病理变化讲解1. 以常见疾病为例,讲解其病理变化,如肺炎、肝炎、心肌梗死等。

2. 分析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水平。

(四)病理诊断方法讲解1. 介绍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如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免疫组化等。

2. 分析各类诊断方法的优缺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

(五)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病例特点,提出诊断意见。

(六)总结与巩固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病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病理学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情况,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病理检验技术课程设计

病理检验技术课程设计

病理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病理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病理检验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掌握常用的病理检验方法和技术,如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了解病理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使用病理检验设备,独立进行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基本操作;能够根据病理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剖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病理检验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病理检验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介绍病理检验技术的概念,以及其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病理检验方法的分类:讲解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基本病理检验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病理检验技术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病理检验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4.病理检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介绍常用的病理检验设备,如切片机、染色机、显微镜等,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病理检验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病理检验技术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病理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病理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病理检验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展示病理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切片机、染色机、显微镜等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病理课件教案模板范文

病理课件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本概念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3. 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病理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简要介绍病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病理学基本概念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2.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3. 病理变化的分类及特点(三)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1.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概述2. 某一具体疾病的病理变化a. 病因及发病机制b. 病理变化特点c. 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四)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1. 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2. 病理诊断的方法3. 病理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及方法(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2. 强调病理学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2. 查阅资料,了解某一具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病理学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

2. 教学图片:展示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教学视频:展示病理诊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结合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4.培养学生的病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病理治疗和预防。

2. 病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1)病理学的基本方法病理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理解剖学:通过对死亡患者进行解剖,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发生机制;•细胞学和组织学:通过对活体组织和细胞的研究,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发生机制;•免疫学: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细胞表面的抗原,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基因、蛋白质和细胞信号通路等,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

(2)病理学的基本技术病理学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取材和处理技术: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免疫组化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的染色反应,检测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Western blot、原位杂交等,用于检测基因、蛋白质和RNA等分子的表达和变化。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1)肿瘤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方法肿瘤是指细胞或组织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常见的肿瘤包括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肿瘤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核的大小、形态、染色质分布和核仁的数量和大小等;•组织学特征:包括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排列方式和细胞间质的情况等;•免疫组化特征:包括肿瘤细胞表面和胞浆内的蛋白质表达情况。

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检查: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查:通过特异性抗体的染色反应,检测肿瘤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PCR、FISH等技术,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情况。

病理课件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病理课件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病理学二、授课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2)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3)熟悉病理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病理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勤奋好学的科学精神;(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3. 病理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1. 讲授法:系统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病理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讲授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3. 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

4. 讨论病理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

6. 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精美的病理学课件,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教材:选用权威的病理学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准确、全面。

3. 病理切片:提供丰富的病理切片,供学生观察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首页
第21、 23 次 课 授 课时间 2008 年10 月22/24/27 日 第1 ~2 节课 22、 课程名称 专业层次 病理学 临床 医学 五年制 本科1班 年 级 教 员 2006 级 SWH-QR-JYS-08/A 教案完成时间 2008 年10 月15 日 郭乔楠 授课方式 职 称 理论课 学时 教授 6
红,似肝,故称红色肝样变期。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仍扩张充血,肺泡腔充满 含大量红细胞及一定量的纤维素、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的渗出物。其中
第 2 页 共 12 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的纤维素丝连接成网并常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中的纤维素网相接。 3.灰色肝样变期 肉眼观,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故由红色逐渐 结合图片讲解 重点内容
肉眼:病变常不明显,肺组织因充血、水肿而体积轻度增大。 镜下: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和小叶间隔以及肺泡间隔 分布的间质性炎症。 可因病情轻重而炎症程度有所不同, 通常表现为肺泡间隔明 显增宽,肺间质内血管充血、水肿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在增生的上皮 检见病毒包涵体是病理 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胞浆内及胞核内可检见病毒包涵体。 组织学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三、支原体肺炎 病理变化: 肺部病变常仅累及一叶肺组织,以下叶多见。病变主要发生于肺间质,病灶 呈节段性或局灶性分布,暗红色,切面可有少量红色泡沫状液体溢出。气管或支 气管腔内也可见粘液性渗出物。胸膜常无累及。 镜下,病变区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常有多量淋巴 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也可有少量浆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无渗出物或仅有少量混 有单核细胞的浆液性渗出液。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是 一组以肺实质与小气道受到病理损害后,导致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 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统称,主要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第 4 页 共 12 页
板书强调病变 特征
5 分钟
强调概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支气管炎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所致。 与感冒、 感染、吸烟、过敏因素及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和大气污染有关。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 ①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受到损伤,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② 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腺上皮发生粘液腺化生。 ③支气管壁充血, 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而喘息型患者,平滑肌束可增生、肥大, 致管腔变窄;软骨可发生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 临床病理联系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最终并发肺气肿。 二、肺气肿 病因和发病机制 阻塞性肺气肿发生的关键环节是小气道(主要是细支气管)炎症和肺泡间隔 的断裂。α1-抗胰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的重 要作用。 类型与病理变化 通常按解剖组织学部位可将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两类。 1.肺泡性肺气肿 (1)腺泡中央型肺气肿(centriacinar emphysema) :位于肺腺泡中央区的 呼吸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而肺泡管、肺泡囊变化不明显。 ( 2 ) 腺 泡 周 围 型 肺 气 肿 ( periacinar emphysema ) 也 称 隔 旁 肺 气 肿 : (paraseptal emphysema) ,肺腺泡远侧端的肺泡管和肺泡囊扩张,而近侧端的 呼吸细支气管基本正常。 (3)全腺泡型肺气肿(panacinar emphysema) :肺腺泡的各个部位,从呼吸 细支气管直至肺泡囊和肺泡均发生扩张,气肿小腔遍布于肺腺泡内。重症者,气 肿囊腔可融合成直径超过 1cm 的较大囊泡,形成囊泡性肺气肿。 2.间质性肺气肿(interstitial emphysema)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主要考书 和相关网站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基本教材: 《病理学》 ,主编:李玉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第 7 版。 参考书目: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Robbins 7th. vinay Kumar, etc Ed. 相关网站:
签名:
年 月 日
签名:
年 月 日
第 1 页 共 12 页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呼吸系统疾病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第七章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支气管----细支气管----终 结 合 组 织 学 内 容并用示意图 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通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将呼吸道分为上、下两部分。 和实物图讲解 肺小叶(lobule):3~5 个终末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 肺 5 分钟 小叶之间由小叶间肺静脉、淋巴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相隔。 肺腺泡(pulmonary acinus):肺小叶内的Ⅰ级呼吸细支气管及其远端所属 的肺组织被称为肺腺泡(pulmonary acinus) ,是肺的基本功能单位。 每个肺小叶约有 15~25 个肺腺泡。 肺泡则由肺泡上皮覆盖。Ⅰ型、Ⅱ型肺泡细胞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归纳为:感染性疾病;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肿瘤 第一节 上呼吸道及肺部炎性疾病 一、鼻炎 二、咽炎、喉炎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 自学 四、肺炎 (一)细菌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 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90% 以 上 的 大 叶 性 肺 炎 是 由 肺 炎 球 菌 或 称 肺 炎 链 球 菌 (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引起,尤以 3 型毒力最强。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充血水肿期 2.红色肝样变期 肉眼观,病变肺叶肿大,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 20 分钟,板书 四期病变 5 分钟 概述:5 分钟 自学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小叶性肺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并发症;慢阻肺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合并症;硅肺、石棉肺的病因、发病机制;石棉肺的 病理变化;鼻咽癌、喉癌的病因、病变、扩散途径。上呼吸道炎症、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 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 相关内容(自学) ; 理解:肺炎的概念、分类;病毒性肺炎的病理变化;慢支炎、支扩、支哮的病变; 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硅肺的分期、病变特点和合并症;石 棉肺的病改变、并发症;肺癌的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早期诊断;早期、隐性肺癌的概念。 掌握:大叶性肺炎的概念、病变及其发展结局、合并症;小叶性肺炎的概念、病理变化;慢阻肺 的概念;肺气肿的类型和病变;硅肺的基本病变;肺癌的病因、大体及组织学类型。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正常结构 5 分钟;大、小叶性肺炎 60 分钟;病毒性肺炎 15 分钟;支原体肺炎 5 分钟;慢性阻塞 性肺病 40 分钟;肺尘埃沉着症 30 分钟;肺源性心脏病 15 分钟;呼吸窘迫综合征 10 分钟;呼吸 系统常见肿瘤 50 分钟;胸膜疾病 5 分钟;小结 5 分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肺癌的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 难点:慢阻肺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硅肺、石棉肺的病因、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多处采用实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讲授为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详 细讲解并特别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组长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审阅意见:
第 3 页 共 12 页
10 分钟 板书重点概念 carnification 图片讲解, 结合 总论启发分析、 提问
叶性肺炎比较 讲解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细支气管管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出现较多的嗜中性粒细胞、 一些红细胞和脱落 的肺泡上皮细胞,纤维素一般较少。往后,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增多,渗出物成为 脓性。 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小叶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不同的病因、肺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听诊可 闻湿啰音。胸透检查可见灶状阴影。经及时治疗,本病多数可以治愈。婴幼儿、 举例说明 老年人和久病体衰者并发症多见, 预后较差。 常见并发症有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 脓毒血症、肺脓肿及脓胸等。 3.军团菌肺炎 (二)病毒性肺炎 病理变化 病毒性肺炎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结合临床 15 分钟
第 5 页 共 12 页
5 分钟
20 分钟
结合模式图讲 解并板书类型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外,还有代偿性肺气肿(compensatory emphysema) , 系老年性肺气肿(senile emphysema) 。 肺气肿病变 肉眼观,气肿肺显著膨大,边缘钝圆,色灰白,肺组织柔软而弹性差,指压 后的压痕不易消退。 镜下,肺泡扩张,间隔变窄,肺泡孔扩大,肺泡间隔断裂,扩张的肺泡融合 插入图片讲解 成较大的囊腔。肺毛细血管床明显减少,肺小动脉内膜呈纤维性增厚。小支气管 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炎症。 临床病理联系 肺气肿患者常在慢性咳嗽、咳痰等支气管炎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 气性呼吸困难、 气促、 胸闷、 发绀和呼吸性酸中毒等阻塞性通气障碍和低氧症状。 三、支气管哮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较复杂,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变应原较多。 病理变化 肉眼观,肺因过度充气而膨胀,常有灶状肺萎陷。支气管管腔内含有粘稠的 粘液栓,偶尔可有支气管扩张。 板书,绘画:结 Charcot 镜下,支气管粘膜水肿,上皮层中杯状细胞增多,粘膜的基底膜显著增厚并 -leyden 结晶) 5 分钟 板书:大/薄/断/ 少
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灰色肝样变期。镜下,肺泡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增 多,纤维素网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相邻肺泡中纤维素 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的情况更为多见。 4.溶解消散期 肉眼观,病变肺部质地变软,切面实变病灶消失,最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