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课程设计指导
10级机制数控课程设计说明书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题目: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仿真—— FANUC OI 数控加工中心说明数控技术课程设计实习是高等本科机械专业中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
是在学生学完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的。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编制、数控系统设计总体方案的拟定,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的知识,进行一次数控技术的实践性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加工编程能力,初步设计计算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生产中所遇到的数控技术方面技术问题的能力。
目录1 样品一数控加工 (4)1.1 零件分析 (4)1.2 零件工艺分析及确定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设备 (4)1.3 编制加工程序 (5)1.4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加工仿真 (6)2 样品二的数控加工......................................................................2.1 零件分析. (13)2.2 零件工艺分析及确定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设备 (13)2.3 编制加工程序 (13)2.4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加工仿真 (15)3 样品三的数控加工................................................................... 3.1 设计零件 (21)3.2 零件工艺分析及确定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设备 (21)3.3 编制加工程序 (22)3.4 使用仿真软件进行加工仿真 (23)参考文献 (30)1样品二的数控加工1.1零件分析样品二如右图所示,材料为45#,毛坯尺寸150mm ×80mm ×10mm 。
1.2 工艺分析及确定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设备(1)确定装夹方案,定位基准,编程原点,加工起点,换刀点由于毛坯为棒料,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夹紧定位。
编程原点取为完工工件的右端面与主轴轴线相交点。
课程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课程设计,我有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 强调实际应用:为了使学生更感兴趣,课程设计应该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案例或项目,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和挑战。
2. 注重创新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允许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遵循教科书或老师给出的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合作和沟通技巧:在课程设计中,提倡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学会团队协作,提高沟通技巧。
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4. 及时反馈和评估:老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评估机制,以鼓励学生持续改进。
5. 提高技术深度:如果可能的话,课程设计可以涵盖更深入的技术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挑战自己,深入理解相关技术。
6. 考虑文化因素:在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需求。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7. 平衡理论和实践:确保课程设计既有足够的理论学习,也有足够的实践操作。
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而实践操作则可以让他们真正掌握技能。
8. 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和实验室实践,还可以考虑使用在线学习、研讨会、工作坊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9.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自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老师的指导。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10. 持续改进和更新课程设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应定期评估和更新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以确保其始终与行业保持同步。
通过以上几点建议,可以使课程设计更加完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机制课程设计课题
机制课程设计课题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和研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基本原理1.3 XX学科的基本概念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2.1 XX方法的原理和应用2.2 XX方法的实践操作2.3 XX方法的拓展和优化第三章: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 XX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3.2 XX学科在行业中的应用案例3.3 XX学科在科研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XX学科的知识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XX学科的基本方法,提高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
以上就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XX学科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机制设计课程设计
机制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机制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理解机制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场景;掌握机制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了解机制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制设计;具备分析、评价和优化机制设计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制设计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机制设计在工程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制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机制设计的定义、目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2.机制设计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设计方法、现代设计方法和智能优化方法。
3.机制设计的步骤:包括问题定义、方案设计、方案评价和方案优化。
4.机制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制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制设计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管理制度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机制是指为确保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和质量提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流程和机构安排。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教学管理制度机制:1.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制定教学计划,明确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包括教师招聘、培训和评价等环节。
重视教师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支持。
3. 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评价、同行评议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
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促进教师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
4. 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籍管理、课程选择、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提供学术指导和辅导,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5. 课堂管理与教学效果评估: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
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6. 教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包括学生管理系统、课表安排、成绩管理等工具的应用。
7. 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建立课程资源建设机制,鼓励教师开发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建立课件库、教学视频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8.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将教学质量纳入考核范畴。
同时,根据教学贡献和表现,给予教师适当的激励和奖励。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教学管理制度机制,具体的制度和机制可以根据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要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确保制度机制的有效运行。
机制专业课程设计
机制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 学习并了解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在设计、制造、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3. 掌握一定的工程图纸阅读与绘制能力,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基础绘图。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及分析。
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相关机械设备。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够就机械专业问题进行有效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专业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3.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综合素质。
本课程针对机制专业学生特点,结合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未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和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涵盖机械运动及其传递、机械传动系统、常用机构类型等内容,结合教材相关章节,通过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机械基本工作原理。
2. 材料力学:介绍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应力与应变、扭转、弯曲等知识点,结合实验,让学生了解材料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行为。
3. 机械设计: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简单机械设计。
4. 机械制造工艺:介绍金属切削加工、铸造、焊接等基本工艺方法,结合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过程。
5. CAD软件应用: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绘图技巧,使学生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基础工程图纸的绘制。
6. 设备拆装与调试:组织学生进行典型机械设备的拆装、调试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机制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机制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机制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力学、材料科学、机械设计原理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常见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场景。
3. 学生能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方法,具备阅读和绘制机械图纸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常用机械设备,进行基本的维修和调试。
3.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综合性的机械设计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机制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学生能够关注机械行业的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结合机制专业的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目标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的发展,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专业理论知识:- 力学原理:讲解力学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力学能量守恒等。
- 材料科学:介绍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及加工工艺。
- 机械设计原理:阐述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实践操作技能:- 机械制图:学习制图规范、图形表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 设备操作与维修:熟悉常用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习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技巧。
- 设计项目实践:分组进行综合设计项目,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行业发展动态与职业素养:- 机械行业现状与趋势:分析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机制建立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机制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制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制创新和实践。
课程目标:1. 理解机制建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掌握机制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课程内容:一、课程导入1. 介绍机制建立的背景和意义;2. 阐述课程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机制建立的基本理论1. 机制的概念与分类;2. 机制的功能与作用;3. 机制建立的原则与标准。
三、机制设计的方法与步骤1. 需求分析;2. 目标设定;3. 方案设计;4. 机制评估;5. 机制实施。
四、机制创新与实践1.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2. 机制创新的方法与途径;3. 机制创新的案例分析;4. 实践项目设计与实施。
五、团队协作与沟通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2. 团队沟通的方法与技巧;3. 案例分析:优秀团队协作与沟通案例。
六、课程总结与展望1. 回顾课程内容,总结所学知识;2. 分析当前机制建立领域的发展趋势;3. 展望未来,探讨机制建立的发展方向。
教学计划:第一周:课程导入、机制建立的基本理论第二周:机制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第三周:机制创新与实践第四周:团队协作与沟通第五周:课程总结与展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机制建立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步骤;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机制建立的过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20%):包括出勤、课堂发言等;2. 作业完成情况(30%):包括课程论文、实践项目等;3. 小组讨论与项目实施(20%):评价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和项目成果;4. 期末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机制阶梯轴课程设计
机制阶梯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阶梯轴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2. 学生掌握阶梯轴的加工工艺、装配及维修方法;3. 学生了解阶梯轴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阶梯轴加工和装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学生能够运用绘图工具,绘制阶梯轴的示意图;3.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对阶梯轴进行尺寸测量和精度检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学科,增强对机械制造及其应用的兴趣;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安全生产,遵循工艺规范。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一部分,主要针对阶梯轴的设计、加工、装配及维修进行讲解。
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阶梯轴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年级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过程评价,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阶梯轴的基本概念与结构- 阶梯轴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阶梯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2. 阶梯轴的加工工艺- 阶梯轴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 阶梯轴的车削、磨削等加工方法- 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3. 阶梯轴的装配与维修- 阶梯轴与轴承、齿轮等零部件的装配工艺- 装配过程中的调整与检测方法- 阶梯轴的磨损与维修方法4. 阶梯轴的应用案例分析- 阶梯轴在各类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实例- 分析阶梯轴在机械系统中的性能要求及解决方案5. 实践教学环节- 阶梯轴加工与装配的实操训练- 针对阶梯轴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践- 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阶梯轴的基本概念与结构第二课时:阶梯轴的加工工艺第三课时:阶梯轴的装配与维修第四课时:阶梯轴的应用案例分析第五课时: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进度安排:1-2课时:理论教学,重点讲解阶梯轴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3课时:理论教学,讲解阶梯轴的装配与维修方法;4课时: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阶梯轴的应用;5课时: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阶梯轴加工、装配及维修的实操训练。
机制专业设置综合课程设计和实习的改革探讨
教 师在 教 学过 程 中讲 授 每 门课 程 时 ,只是 介 绍课 程
知 识 ,没 有从 整 个专 业 角度 介 绍 各课 程 之 间 的联 系 ,学
的主 要 内容
生 学 习时 也是 分 开 、独 立地 看 待 每 门课 程 。 即使 用 到相
本 要求 及 主要 课 程设 置 的基 本 原 则 ,也 会就 毕 业 生 的主
计题 目主要 有 传 统 机械 产 品设 计 类 、机 械制 造 与工 艺 、 机 械 电子类 、工 程技 术 研究 类 、软 件 开发 类 等 ,学 生 只 是 针对 其 中 的一 个方 面 进行 研 究和 设计 ,不 能 涵盖 所 学 知识 ,也 不能对 本专 业 的知识 有个 完整 和透彻 的理 解 。 因此 ,针 对 以上 问题 ,提 出在机 械 设 计及 其 自动化
心完 成 ,质 量 很难 保证 ;另 一方 面 ,机 制 专业 的毕业 设
么 用 ?学 习后 用 来 干什 么 ?毕 业 以后 适 合做 哪 些 工作 ? ” 对 学 生 的 问题 .尽 管 教师 会 耐心 解 答 ,但 学生 还 是 如 坠 云雾 ,不 知 所云 。如一 些 学 校在 大 一伊 始 就对 学 生 进行 专 业教 育 ,介 绍 相关 专 业 培养 计 划 ,人 才培 养 目标 和基
堡兰
机制专业设置综合课程设计和实习的改革探讨
李锦泽 ,李志红 ,侯桂凤 ,陈 芳
( 河北 科技 师 范学 院 ,河北 秦 皇 岛 0 6 0 ) 6 6 0
摘 要 :针 对 机 械 设 计 制 造及 其 自动 化 专 业 学 生对 专业 知 识 体 系认 知 不 足 和 理 论 与 实际 脱 节 的现 象 ,提 出了设 置综 合 课程 设 计 和 实 习的 必要 性 ,综合 课 程设 计 和 实 习的主 要 内容 、教 学 目的 和基
机制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运作模式探讨
21年 1 0 1 0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u n l f io igUnv ri f e h oo y S c l cec dt n o r a a nn iest o c n lg (o i i e io ) oL y T aS n E i
Vo . 3No 5 11 , .
Oc. t20l 1
机 制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运作模式探讨
黄 恺
( 辽宁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辽宁 锦州 110) 20 1
摘
要 :介绍 了机制专业如何根据 培养 目 和课程体 系,3 ̄ , 标 L J 用教学资源 ,结合 实际,将现代加工技 术 i
求是左右我们 办学方 向及相应教学体系 的唯一杠 杆 。我们的生源水平 、培养 目标以及当前社会人才 需求方面的市场竞争 、优胜劣汰机制 ,决定 了我们 专业课教学各个环节 的运作模式。专业综合课程设 计 是工科学 生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极其重要 的实 践性环节 , 内容与实施方式安排 的好坏直接影响 其 学生的业务素质与知识面。传统的机制专业对应于 机床 、工艺 、刀具 3门主要专业课安排了相应的 3 段课程设计共计 6 周。专业调整后课程内容有较大 变化 ,主 、 C D C M,并增加一定 比例的与先进制造技术相 A /A 关的课程 ,如工程软件应用 、模具设计与加工、特 种 加工等 。课程 设计 由原 来 的 3段 6周变 为 3周综
为 3 0 0 00件 ,利用工程软件进行加工仿真可以证
明,去除大量多余金属所需 的时间起码是精加工时 间的近三倍 , 假如全都这样加工 , 那要有多少原材
图 1 零件 实例
料要作为切屑被切掉 , 且加工工时会大大增加 。因 此 ,应当考虑选毛坯为铸钢件 ,与零件形状相同, 留少量加工余量。 看到这样的结果 , 学生深有感触。
课程设计指导情况记录表
课程设计指导情况记录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XX(具体知识点)的运作机制、XX(具体知识点)的应用场景等。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XX(具体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形成知识体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XX(具体知识点)相关的基础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XX(具体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通过了解XX(具体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本课程为XX学科示范课,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
此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科兴趣和探究精神。
课程要求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分解后的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围绕XX学科核心知识展开。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讲解:- XX原理及其应用- XX概念及其分类- XX现象的产生与影响2. 实践操作与探究:- XX实验设计与实施- XX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XX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3. 案例分析与讨论:- XX实际案例介绍- 案例中XX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4. 知识拓展与延伸:- XX领域的前沿动态- XX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兴趣教学内容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1. 第一周:XX原理及其应用,XX概念及其分类2. 第二周:XX现象的产生与影响,XX实验设计与实施3. 第三周:XX现象的观察与分析,XX实际案例介绍4. 第四周:XX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知识拓展与延伸教材章节对应如下:1. XX章节:涵盖知识点1和知识点22. XX章节:涵盖知识点3和实践操作与探究3. XX章节:涵盖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轴承座工艺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设计题目:轴承座的制造工艺规程设计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日期:2014-4-14至2014-4-27目录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I)零件图.......................................................................................................................... I II 设计要求...................................................................................................................... I II 课程设计说明书1.零件的分析...................................................................................................................1.1轴承座的作用.............................................................................................. - 1 -1.2零件的工艺分析.......................................................................................... - 1 -2.零件的生产类型.................................................................................................... - 1 -2.1生产纲领...................................................................................................... - 1 -2.2生产类型及工艺特征... (2)3.工艺规程的设计 (3)3.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3)3.2工艺规程设计 (4)4.绘制产品毛坯图 (5)5.选择定位基准 (5)6.选择加工方法 (5)7.确定切削用量和基本工时 (7)8.设计总结 (11)参考文献 (13)机械加工工艺卡片 (14)机制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Ⅰ、课程设计名称:机制工艺课程设计Ⅱ、课题名称:滑动轴承座的制造工艺规程设计Ⅲ、课程设计使用的原始资料(数据)及设计技术要求:1,绘制零件图。
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引言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时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设计合理且富有创意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本指导书将从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以及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了解学生需求: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以保证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
2. 引导学习过程: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3. 多样化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4. 确定明确目标:课程设计应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感。
三、课程设计步骤1. 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知识,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2. 制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科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并分解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能力指标。
3. 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总体布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指导。
4.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以实现课程目标。
5. 评价与反馈: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以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效果。
四、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1. 前期准备:充分了解课程的背景信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课程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2. 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进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内容的组织和编排。
3.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具、实验设备等,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机制:界域、原理与趋向
该 担 负 起 社 会 改 造 的 职 责 。约 翰 ・L ・ 尔 兹 认 蔡
为 : 教 育是 社 会现 象 , 生 命力 在 于 对 现 代科 学 、 “ 其 技术 、 济 、 治 、 经 政 家庭 和 宗 教 生 活方 面具 体 问题 的
— —
1 46 — —
将 消失 的文 化 。学 校 的 课 程 不 可 能 毫 无 偏 见 , 因为 它要 发挥 选 择 的功能 。虽然 每一 个学 生 的独 特性 以 及他 个人 的 兴趣是 重 要 的 , 校 的课程 应 予考 虑 , 学 但
本取 向三种形 式 。
能够让 学 生迅速 掌握人 类积 淀 的文化精 华 。但 是教
育终究 是一 定社 会 的教 育 , 何 一个 国家 对 教育 寄 任
予 的期 望不 仅仅是 简单 的知 识 授受 , 主 张教 育 应 更
知识 取 向把知 识 的来 源 、 定 、 择 、 织 与学 界 选 组 习作 为课 程设计 的 中心 问题 , 关 注 的是 知识 的逻 它 辑分 类 、 阶段 划 分 以及 生 成 途径 等 问 题 的探 询 。这 种课 程设计 取 向有 着 古 老 的历 史 渊 源 , 的理 论 基 它 础是理 性 主义 , 希腊 苏格 拉底 对 确 定 性 知识 的追 古
课 程设 计机 制 的 问题 阈。 课 程设 计 需要 考 虑 社 会 需 求 、 学科 特 点 以及 学 生 的发 展 可 能 , 因此 必须 具 有 超 越 性 、 适 切 性 、 学 性 的特 质 。课 程 设 计 的 问题 域 和 性 质 决定 了我们 在 设 计 过 程 中要 遵 循 系统 性 原 理 、 序 性 原 理 、 次 科 程 层
课程设计指导方式
课程设计指导方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熟练记忆学科核心概念,如定义、定理、公式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学科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如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实验设计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学科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特点、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2.核心原理:详细讲解原理的发现、证明、应用,并通过例题和习题强化掌握。
3.方法与技能:教授问题分析方法、解决技巧,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讲解概念、原理、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需精心挑选:1.教材:选择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参考。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记录并反馈。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包括练习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教学指导记录
课程设计教学指导记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X》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XXX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XXX方法及其应用。
•熟悉XXX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XXX技能,如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
•能够进行XXX实验操作,并解读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XXX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XXX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XXX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理解XXX的原理和机制。
•掌握XXX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应用。
2.第二章:XXX方法及其应用•学习XXX方法的步骤和技巧。
•应用XXX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XXX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优缺点。
3.第三章:XXX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XXX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探讨XXX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分析XXX领域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XXX》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课程设计动态调整机制
课程设计动态调整机制背景在现代教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动态的课程设计调整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提出一个课程设计动态调整机制的框架,旨在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的动态调整,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机制内容1. 监测和评估定期进行对课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监测和评估:- 学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反馈- 教师的教学反馈和自我评估- 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调查2. 数据分析与反馈基于监测和评估的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同时,将数据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校决策者,以便他们作出相应的调整决策。
3. 专家评审和研讨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课程进行评审和研讨。
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改进课程设计,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教师培训和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育理念。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分享,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研究和成长。
5. 教材更新和资源补充根据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以及专家的建议,及时更新和调整教材,并补充相应的教学资源,以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实施步骤1. 确定监测和评估的时间节点和方法。
2. 设立数据分析团队,负责对监测和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3. 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和研讨会,收集专家意见和建议。
4. 设立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5. 定期审核和更材,并补充相应的教学资源。
总结通过建立课程设计动态调整机制,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并根据监测和评估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将有助于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学生的综合发展。
课程设计建议和意见
课程设计建议和意见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解【学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学科】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学科】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学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了解【学科】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学会使用【学科】学科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学科】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使用【学科】学科的相关工具和设备;3.能够进行【学科】学科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学科】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尊重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方法。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一部分:【学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第一章:学科概述2.第二章:基本原理3.第三章:相关概念第二部分:【学科】学科的应用方法和技巧1.第四章:方法与技术2.第五章:案例分析3.第六章:实验操作第三部分:【学科】学科的实践应用1.第七章:实际问题解决2.第八章:综合应用3.第九章:创新与探究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将【学科】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评价机制
阁西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激励机制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它既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人自然社会、可爱的嘉兴等指定领域,也包括班队活动、科技周、读书节、艺术节等非指定领域。
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
因而在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放在执行过程中,而应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教育资源、教师特长等方面,创造性地整合、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达到学科间内容间整合优化的效应。
因而,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在我校进一步地常态化实施,更有效地落实三级课程目标,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整合的视角来重新规划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全体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特色建设”的设想。
二、学校活动环境和资源分析阁西街小学创办于1913年,是所百年老校,经过几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有着良好的精神精髓、丰富的人文积淀。
“尚德、博学、健美、创新”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阁小人,“学高、身正、敬业、树人”的良好教风,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的优秀教师团队,促进了学校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随着学校不断扩大规模,教师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校有教学班40个,教工107人,高级教师74人,约占教师人数的72.5%。
其中本科51人,专科31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在近几年的摸索中,我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创设最优化的硬件设施,注重人文化管理,构建校本研训机制,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增强了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教育教学水平在逐年提高。
我校自2006年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几年来已经在学生中形成了较为浓厚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在三年级到六年级指导开展小课题研究,承担宣化区综合实践经验交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研究室目录第一章概述 (01)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07)第一节零件的分析与毛坯的选择 (08)第二节工艺路线的拟定 (10)第三节工序设计及工艺文件的填写 (12)第三章机床夹具设计 (14)附录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实例…………附录二部分相关标准………………………………………第一章概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以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兼顾工艺装备知识的机械制造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的一次全面训练。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以机械制造工艺及工艺装备为内容进行的设计。
即以所选择的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中小型机械零件为对象,编制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对其中某一工序进行机床专用夹具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作为未来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工作的一次基本训练。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机床夹具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应熟悉有关标准和设计资料,学会使用有关手册和数据库。
1、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学生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应获得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的能力。
3、学会使用手册、图表及数据库资料。
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1、课程设计题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题目为:XXXX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2、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包括编制工艺规程、设计夹具及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三部分内容。
(1)编制工艺规程工艺规程的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①零件工艺分析。
抄画零件图,熟悉零件的技术要求,找出加工表面的成型方法。
②确定毛坯。
选择毛坯制造方法,确定毛坯余量,画出毛坯图。
③拟定工艺路线。
确定加工方法,选择加工基准,安排加工顺序,划分加工阶段,选取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
④进行工艺计算,填写工艺文件。
计算加工余量、工序尺寸,选择、计算切削用量,确定加工工时,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及机械加工工序卡。
(2)夹具设计。
夹具设计主要进行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夹具方案的确定。
根据工序内容的要求,确定定位元件,选择夹紧方式,布置对刀、导引件,设计夹具体。
②夹具总体设计。
绘制夹具结构草图、绘制夹具总装图,拆画夹具体零件图。
③夹具计算。
定位误差的计算,夹紧力的计算。
(3)课程设计说明书。
内容包括:课程设计封面、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正文(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的基本理论、计算过程、设计结果)、参考资料。
三、课程设计的要求1、基本要求(1)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
因此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①应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纸上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消耗。
同时要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②在充分利用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
③工艺规程的内容,应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工艺规程编写,应规范化、标准化。
工艺规程的格式与填写方法以及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等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
(2)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的夹具在满足工艺要求,有利于实现优质、高产、低耗,改善劳动条件的同时,还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所设计夹具必须结构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方便。
②所设计夹具应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便于制造、调整、维修,且便于切屑的清理、排除。
③所设计夹具,应提高其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④夹具设计必须保证图纸清晰、完整、正确、统一。
2、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应交出的设计文件(1)零件图1张(2)毛坯图1张(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1套(4)机械加工工序卡1张(5)机床夹具总装图1张(6)机床夹具零件图1张(7)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四、课程设计进度安排课程设计计划时间三周,具体安排如下:1、布置设计任务、查阅相关资料;0.5天2、绘制零件图、毛坯图;2天3、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2天4、设计指定工序的工序卡;2天5、设计夹具结构、绘制草图; 2.5天6、绘制夹具装配图;3天7、拆画零件图;1天8、整理设计说明书;1天9、审图;1天10、答辩;1天五、注意事项:1、设计中制图按照标准、规范进行。
标题栏、明细栏格式见附录。
2、综合工艺过程卡、工序卡按照附录规定格式要求填写。
3、工序简图应标注的四个部分:(1)定位符号及定位点数;(2)夹紧符号及指向的夹紧面;(3)加工表面,用粗实线画出加工表面,并标上加工符号,其中该工序的加工表面为最终工序的表面时,加工符号上应标注粗糙度数值。
其他工序不标粗糙度数值;(4)工序尺寸及公差。
定位、夹紧符号参见附录。
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前,应至少具备下列原始资料:①产品的零件图;②产品的生产类型或者是零件的生产纲领。
如有可能,收集产品的总装图、同类产品零件的加工工艺以及生产现场的情况(设备、人员、毛坯供应)等。
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应首先遵循以下原则:①应以保证零件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纸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为前提;②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应使工艺过程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成本;③应充分考虑零件的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充分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并尽可能做到平衡生产;④尽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文明的劳动条件;⑤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力争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中,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①绘制零件图,分析零件特点,找出主要要求。
②确定零件各表面的成型方法及余量,绘制毛坯图。
③安排加工顺序,制订工艺路线。
③进行工序计算。
④填写工艺文件。
第一节零件的分析与毛坯的选择一、零件分析零件分析主要包括:分析零件的几何形状、加工精度、技术要求,工艺特点,同时对零件的工艺性进行研究。
1、抄画零件图。
了解零件的几何形状、结构特点以及技术要求,如有装配图,了解零件在所装配产品中的作用。
零件由多个表面构成,既有基本表面,如平面、圆柱面、圆锥面及球面,又有特形表面,如螺旋面、双曲面等。
不同的表面对应不同的加工方法,并且各个表面的精度、粗糙度不同,对加工方法的要求也不同。
2、确定加工表面。
找出零件的加工表面及其精度、粗糙度要求,结合生产类型,可查阅工艺手册(或附录表)中典型表面的典型加工方案和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加工精度,选取该表面对应的加工方法及经过几次加工。
查各种加工方法的余量,确定表面每次加工的余量,并可计算得到该表面总加工余量。
3、确定主要表面。
按照组成零件各表面所起的作用,确定起主要作用的表面,通常主要表面的精度和粗糙度要求都比较严,在设计工艺规程是应首先保证。
零件分析时,着重抓住主要加工面的尺寸、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二、确定毛坯1、选择毛坯制造方法毛坯的种类有:铸件、锻件、型材、焊接件及冲压件。
确定毛坯种类和制造方法时,在考虑零件的结构形状、性能、材料的同时,应考虑与规定的生产类型(批量)相适应。
对应锻件,应合理确定其分模面的位置,对应铸件应合理确定其分型面及浇冒口的位置,以便在粗基准选择及确定定位和夹紧点时有所依据。
2、确定毛坯余量。
查毛坯余量表(参见附录),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总余量、毛坯的尺寸及公差。
余量修正。
将查得的毛坯总余量与零件分析中得到的加工总余量对比,若毛坯总余量比加工总余量小,则需调整毛坯余量,以保证有足够的加工余量;若毛坯总余量比加工总余量大,怎考虑增加走刀次数,或是减小毛坯总余量。
3、绘制毛坯图。
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零件实体用双点画线绘制,比例尽量取1:1。
毛坯图上应标出毛坯尺寸、公差、技术要求,以及毛坯制造的分模面、圆角半径和拔模斜度等。
第二节工艺路线的拟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工艺规程设计的中心问题。
其内容主要包括:选择定位基准、安排加工顺序、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等。
零件的结构、技术特点和生产批量将直接影响到所制定的工艺规程的具体内容和详细程度,这在制定工艺路线的各项内容时必须随时考虑到。
以上各方面与零件的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优质、岗产、低耗”原则必须在此化解中得到统一的解决。
因此,设计时应同时考虑几个方案,经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比较合理的方案。
一、定位基准的选择正确地选择定位基准是设计工艺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零件加工精度的关键。
定位基准分为精基准、粗基准及辅助基准。
在最初加工工序中,只能用毛坯上未经加工的表面做为定位基准(粗基准)。
在后续工序中,则使用已加工表面作为定位基准(精基准)。
为了使工件便于装夹和易于获得所需加工精度,可在工件上某部位作一辅助基准,用以定位。
选择定位基准时,既要考虑零件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又要考虑零件的特征、设计基准及加工方法,根据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合理选定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基准。
通常在制定工艺规程时,总是先考虑选择怎样的精基准以保证达到精度要求并把各个表面加工出来,即先选择零件表面最终加工所用精基准和中间工序所用的精基准,然后再考虑选择合适的最初工序的粗基准把精基准面加工出来。
二、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在零件分析中确定了各个表面的加工方法以后,安排加工顺序就成了工艺路线拟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常机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基面先行。
按照这个原则安排加工顺序时可以考虑先主后次,将零件分析主要表面的加工次序作为工艺路线的主干进行排序,即零件的主要表面先粗加工,再半精加工,最后是精加工,如果还有光整加工,可以放在工艺路线的末尾,次要表面穿插在主要表面加工顺序之间;多个次要表面排序时,按照喝主要表面位置关系确定先后;平面加工安排在孔加工前;最前面的是粗基准面的加工,最后面工序的可安排清洗、去毛刺及最终检验。
对热处理工序、中间检验等辅助工序,以及一些次要工序等,在工艺方案中安排适当的位置,防止遗漏。
对于工序集中与分散、加工阶段划分的选择,主要表面粗、精加工阶段要划分开,如果主要表面和次要表面相互位置精度要求不高时,主要表面的加工尽量采取工序分散的原则,这样有利于保证主要表面的加工质量。
根据零件加工顺序安排的一般原则及零件的特征,在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时,各种工艺资料中介绍的各种典型零件在不同产量下的工艺路线(其中已经包括了工艺顺序、工序集中与分散和加工阶段的划分等内容),以及在生产实习和工厂参观时所了解到的现场工艺方案,皆可供设计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