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1c 全国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乡村)

合集下载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

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学院:班级:姓名:学号:2014-05-09我国人口概况(2008--2012)以下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并附带个人文字和图表分析。

简要说明:一、本篇资料的主要内容本篇资料反映我国2012年及历年人口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人口统计数据,如:全国历年人口数、城镇人口、乡村人口;2012年各地区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家庭户规模、人口受教育程度等。

二、本篇的资料来源本篇资料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整理。

其中表3-1至3-6中1981年及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90、2000、2010年数据为当年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部分年份数据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修订。

表3-7为201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表3-8为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表3-9是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

表3-10至3-18为201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本篇各表如不做特殊说明,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据。

三、本篇的统计调查方法目前由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实施的人口统计调查有:在逢“0”的年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在逢“5”的年份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其余年份进行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其样本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左右。

人口抽样调查是以全国为总体,省级单位为次总体,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相关图表:说明:我国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但变动不大;男女性别比率趋向于平衡;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明显。

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大致呈上升趋势。

注:2000年、2010年分别为当年人口普查时点数据,其余年份数据根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

说明:从2000年至2012年,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都在上升。

云南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的研究

云南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容人与自然、人与人、当代与后代、国与国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关系的巨系统。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要求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与均衡,系统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途径是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系统结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目标模式下,人口资源环境又因其系统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作用,而成为一个更受到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系统。

人口资源环境包容了我国三大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国策;保护资源与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国策;环境保护的国策。

三大国策的实施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基础,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同样,云南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依赖于三者之间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协调关系的形成。

云南省的“十五”规划目标,云南“绿色经济”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人口资源环境作为政府主导的战略目标和相互之间协调关系的形成。

目前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判断,实际上主要集中于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与“能力资本”积累程度的评判。

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云南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的现状、比较优势、瓶颈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并由此对云南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在支撑云南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的形成、能力的积累以及克服能力建设“短边”因素等作用关系做出系统解释,最后形成基于这一研究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把云南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云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借用在本研究领域的领先成果与方法,通过对云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指数的差异分析、原因评价,归纳云南在人口资源环境因素上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在对云南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与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后,提出提高云南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对策。

全国大学生人口普查知识竞答题库+答案

全国大学生人口普查知识竞答题库+答案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短表登记时间为:(C )(分值:3)*A、2020 年11 月1 日一2020 年11 月15B、2020 年11 月16 H-2020 年11 月30 日C、2020年11月1日一2020年11月30日(答案)D、都不是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摸底工作时间节点为:(B)(分值:3)*A、2020年11月1日一2020年11月15日B、2020 年11 月16 H-2020 年11 月30 日(答案)C、2020 年10 月11 日-2020 年10 月31 日D、都不是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分值:3)* (B)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答案)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截至2019年,我国一共进行过几次全国性人口普查?(C)(分值:3)*A.4次B.5次C.6次(答案)D.7次5.我国每几年开展一次全国人口普查?(C)(分值:3)*A.3年B.5年C.10年(答案)D.15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E)(分值:3)*A.2020年10月1日零时B.2020年11月1日零时(答案)C.2021年11月1日零时D.2021年1月1日零时7.在填报短表D2项目与户主关系时,本户第一人须填报为(A)(分值:3)*A.户主(答案)B酒己偶C.子女D.其他人&没有或者不能获取身份证号码时,应该填写(A)(分值:3)*A.18个0(答案)B.空下不填C.随意填写完成9.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什么时候?(A)(分值:3)*A、1953年(答案)B、1964 年C、1982 年D、1990 年10.摸底验收时,利用相关行政记录资料进行比对,如果发现不一致的情况。

(C)(分值:3)*A.以行政资料为准B.以摸底数据为准C.要听取情况说明,进行确认后记录最新数据(答案)D.听取情况说明后,认同摸底数据11.开展人口普查的意义有哪些?(AECD)[多选题](分值:4)[多选题]*A.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答案)B.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答案)C.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答案)D.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答案)1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需要登记哪些信息?(ABCD)[多选题](分值:4)[多选题萨A、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答案)B、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答案)C、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等情况(答案)D、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

人口的初婚年龄分布与差异分析摘要:一定时期的人口初婚年龄分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婚姻选择行为的影响。

文章首先提出了随机扰动因素影响下的初婚年龄分布模型,并建立了年龄别初婚率统计方法,然后对中国自1985 年以来的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城乡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1)我国初婚模式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2)初婚年龄分布的延迟效应存在从城市、镇、乡村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接受大学教育的男女人口与其他教育程度人口相比,其初婚模式相似,但存在明显的延迟效应。

关键词:初婚模式;初婚年龄分布;年龄别初婚率;城乡差异;教育程度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取得了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初婚模式产生了深刻变化,并成为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但现有的对于中国初婚模式的研究,由于受到人口数据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平均初婚年龄及其趋势、夫妻年龄差等方面的分析。

已有研究在对初婚模式的分析和测度方面的指标和分析方法也较为简单,无法综合考察初婚模式变动的趋势和不同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对我国城乡差异以及教育程度差异对初婚模式的影响的研究尚处于空白。

本文首先基于观察数据建立了初婚年龄分布的一般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估计初婚年龄分布的方法,然后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我国25 年来初婚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并比较了城镇乡人口群体的初婚年龄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群体的初婚年龄分布差异情况。

1 研究方法1.1 初婚模型自从寇尔(1971)发现人口的初婚模式以来,围绕初婚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

为改进对初婚年龄分布的估计效果,人们先后提出了许多的改进模型(Kostaki,2009)。

但是由于实际人口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年龄别初婚率往往存在一定的进度效应和随机干扰现象,所以直接对数据进行拟合并不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初婚年龄分布。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目录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目录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目录编者说明编委会和编辑出版人员最新资料图书简目第一章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简要说明1-1 全国行政区划(2004年底)1-2 自然状况1-3 自然资源1-4 土地状况1-5 主要山脉基本情况1-6 主要河流基本情况1-7 河流流域面积1-8 内陆水域面积1-9 湖泊面积1-10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1-11 浅海滩涂海湾可养殖面积1-12 主要矿产基础储量1-13 各地区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2004年)1-14 各地区主要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基础储量(2004年)1-15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2004年)1-16 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2004年)1-17 主要城市降水量(2004年)1-18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章综合简要说明2-1 各部门机构数2-2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2-6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2-7 西部12省(区、市)和东北3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4年)2-8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2-9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2004年)2-10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简要说明3-1 国内生产总值3-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3-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3-5 第三产业增加值3-6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3-7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3-8 三次产业贡献率3-9 三次产业拉动率3-10 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3-11 地区生产总值(2004年)3-12 地区生产总值项目结构(2003年)3-13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3-14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3-15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2004年)3-16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4年)3-17 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2004年)3-18 居民消费水平3-19 2000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3-20 2000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3-21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2000年)3-22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2000年)3-23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2年)3-24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2002年)3-25 国际收支平衡表(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四章人口简要说明4-1 人口数及构成4-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4-3 各地区总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4年)4-4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4-5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4-7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户规模(2004年)4-8 各地区分性别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004年)4-9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04年)4-10 各地区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分的人口(2004年)4-11 各地区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2004年)4-12 各地区按性别分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2004年)4-13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004年)4-14 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3年11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4-15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004年)4-1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生活能否自理的人口(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五章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简要说明5-1 就业基本情况5-2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3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2004年底)5-4 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5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6 按行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5-7 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5-8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年底数)5-9 按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分职工人数(2004年底)5-10 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1 各地区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2 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3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年底数)5-14 各地区按行业分其他单位职工人数(2004年底)5-15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年底数)5-16 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2004年底)5-17 分地区分行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2004年底)5-18 各地区私营企业就业人数(2004年底)5-19 各地区个体就业人数(2004年底)5-20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5-21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5-22 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5-23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工资总额5-24 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5-25 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5-26 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2004年)5-27 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28 各地区按行业分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29 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0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1 按行业分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2 各地区按行业分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年底数)5-3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34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就业人数和劳动报酬(2004年)5-35 各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4年)5-36 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失业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六章固定资产投资简要说明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 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 按城乡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 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6-5 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6-6 各地区全社会住宅投资6-7 各地区按主要行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 各地区全社会建设总规模6-9 各地区全社会施工、竣工房屋面积6-10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1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6-13 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2004年)6-14 按行业、构成、隶属关系和注册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6-15 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6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7 城镇投资各行业资金来源和新增固定资产6-18 各地区按项目规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9 各地区城镇能源工业投资6-20 城镇房屋建筑面积6-21 按行业分城镇新增固定资产6-22 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新增固定资产6-23 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6-24 城镇新增固定资产及交付使用率6-25 按行业分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04年)6-26 城镇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6-27 城镇主要产品建设规模(2004年)6-28 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6-29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6-30 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6-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其购置6-32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6-33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6-34 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6-35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6-36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6-37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6-38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6-39 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04年)6-40 在建大型项目基本情况(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七章能源简要说明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7-3 综合能源平衡表7-4 石油平衡表7-5 煤炭平衡表7-6 电力平衡表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7-9 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2003年)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7-11 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7-12 生活能源消费量7-13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7-14 各地区电力消费量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八章财政简要说明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8-2 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8-3 各项税收8-4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8-5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8-6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8-7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8-8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8-9 政策性补贴支出8-10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8-11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8-12 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收入项目(2004年)8-13 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支出项目(2004年)8-14 各地区财政收入(2004年)8-15 各地区财政支出(2004年)8-16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8-17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8-18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8-19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8-20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8-21 外债余额8-22 外债风险指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九章价格指数简要说明9-1 各种价格指数9-2 各种价格定基指数9-3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4 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6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7 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9-8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2004年)9-9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9-10 各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11 按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12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9-1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14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9-15 房地产价格指数9-16 全国和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指数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章人民生活简要说明10-1 人民生活基本情况10-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10-3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10-4 各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0-5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6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04年)10-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4年)10-8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9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10-10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10-12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13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2004年)10-14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10-15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4年)10-16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4年)10-17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底)10-18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0-19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10-2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10-2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10-22 各地区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2004年)10-23 按收入等级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2004年)10-24 按收入等级分农户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4年)10-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10-26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4年)10-27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004年)10-28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2004年)10-29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10-30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3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底)10-32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10-33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10-3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一章城市概况简要说明11-1 全国城市数(2004年)11-2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11-3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11-4 各地区城市建设情况(2004年)11-5 各地区城市供水情况(2004年)11-6 各地区城市燃气情况(2004年)11-7 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2004年)11-8 各地区城市市政设施(2004年)11-9 各地区城市公共交通情况(2004年)11-10 各地区城市园林和绿地(2004年)11-11 各地区城市环境卫生情况(2004年)11-12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二章环境保护简要说明12-1 环境保护基本情况12-2 水资源情况12-3 供水用水情况12-4 各地区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5 工业按行业分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6 全海域海水水质评价结果(2004年)12-7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2004年)12-8 工业按行业分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9 各地区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04年)12-10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04年)12-11 按行业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04年)12-12 各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情况(2004年)12-13 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情况(2004年)12-14 国控主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2004年)12-15 各地区土地利用情况(2004年)12-16 各地区森林资源情况12-17 造林面积12-18 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12-19 各地区湿地面积12-20 红树林各地类面积12-21 各地区自然保护基本情况(2004年)12-22 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12-23 森林火灾情况12-24 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12-25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12-26 地震灾害情况12-27 主要海洋灾害情况(2004年)12-28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2-29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12-30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情况12-31 林业系统营林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12-32 林业系统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三章农业简要说明13-1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13-2 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13-3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13-4 乡村从业人员(年底数)13-5 各地区耕地面积13-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13-7 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年底数)13-8 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站及用电量13-9 农村水电建设和发电量13-10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13-11 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2004年)13-12 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年底数)13-1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年底数)13-1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2004年底)13-15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16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13-17 主要农产品产量13-18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13-19 主要林产品产量13-20 牲畜饲养情况13-21 畜产品产量13-22 水产品产量13-23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13-24 平均每一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13-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13-2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畜产品及水产品13-27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13-28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13-29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四章工业简要说明14-1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14-2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14-3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4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5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6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7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8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9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10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11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12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13 “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14 “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15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4年)14-16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4年)14-17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14-18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1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4-20 工业产品产量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五章建筑业简要说明15-1 建筑业企业概况15-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5-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15-4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15-5 各地区建筑业增加值15-6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15-7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15-8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5-9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2004年)15-10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04年)15-11 建筑业房屋建筑面积15-12 勘察设计机构和人员数(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六章运输和邮电简要说明16-1 各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2004年底)16-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16-3 各地区运输线路长度(2004年底)16-4 运输线路长度16-5 运输线路质量16-6 客运量16-7 旅客周转量16-8 货运量16-9 货物周转量16-10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16-11 货物运输平均运距16-12 各地区客运量(2004年)16-13 各地区旅客周转量(2004年)16-14 各地区货运量(2004年)16-15 各地区货物周转量(2004年)16-16 国家营业铁路基本情况16-17 铁路机车拥有量16-18 国家铁路客、货车拥有量16-19 国家铁路运输固定资产16-20 按货类分国家铁路货物运输量16-21 铁路主要干线客货运输量(2004年)16-22 铁路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16-23 铁路主要车站货物发送量16-24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财务指标16-25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6-26 民用汽车拥有量16-27 私人汽车拥有量16-28 新注册民用汽车数量16-29 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16-30 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16-31 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16-32 沿海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16-33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6-34 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2004年底)16-35 内河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2004年底)16-36 民用航空航线及飞机架数16-37 民用航空运输量及通用飞行时间16-38 输油(气)管道长度和运输量(2004年底)16-39 邮电业务基本情况16-40 邮电业务量16-41 邮政局所数及邮递线路(年底数)16-42 电信主要通信能力(年底数)16-43 邮电通信服务水平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七章国内贸易简要说明17-1 国内贸易基本情况1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17-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17-5 按业态分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17-6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17-7 分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17-8 按业态分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基本情况17-9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基本情况17-10 分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基本情况17-11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2004年)17-12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摊位分类情况(2004年)17-13 各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八章对外经济贸易简要说明18-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18-2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18-3 进出口贸易总额18-4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18-5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18-6 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18-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18-8 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18-9 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18-10 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商品进出口总额18-11 各地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商品进出口总额18-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商品进出口总额18-13 利用外资概况18-14 按方式分外商投资额18-15 按国别(地区)分实际外商投资额18-16 按地区分实际外商投资额18-17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2004年)18-18 按行业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2004年)18-19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18-20 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18-21 对外经济合作18-22 按国别(地区)分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十九章旅游简要说明19-1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19-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19-3 按性别、年龄和事由分外国入境旅游人数19-4 按国别分外国入境旅游人数19-5 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6 各地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9-7 国内旅游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十章金融业简要说明20-1 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数(2004年底)20-2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20-3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20-4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5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0-6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与回笼20-7 国家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年底余额)20-8 货币供应量(年底余额)20-9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20-10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20-11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20-12 黄金和外汇储备20-13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年底余额)20-14 外资银行资产负债表(年底余额)20-15 国内有价证券分类发行情况(2004年)20-16 证券市场基本情况20-17 上市公司数量20-18 股票发行量和筹资额20-19 股票交易情况20-20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2004年底)20-21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十一章教育和科技简要说明21-1 学校、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情况(2004年)21-2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2004年)21-3 各级各类学校数21-4 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21-5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21-6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21-7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21-8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21-9 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04年)21-10 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2004年)21-11 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学生数(2004年)21-12 成人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2004年)21-13 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2004年)21-14 网络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2004年)21-15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数(2004年)21-16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学生分科类情况(总计)(2004年)21-17 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基本情况(2004年)21-18 普通高中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19 普通初中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20 职业初中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21 普通小学学校和学生情况(2004年)21-22 技工学校数和学生数21-23 各类技工学校情况(2004年)21-24 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和学龄儿童入学率21-25 各地区普通高校基本情况(2004年)21-26 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2004年)21-27 各地区普通高中基本情况(2004年)21-28 各地区普通初中基本情况(2004年)21-29 各地区职业初中基本情况(2004年)21-30 各地区普通小学基本情况(2004年)21-31 各地区特殊教育基本情况(2004年)21-32 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2004年)21-33 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2004年)21-34 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21-35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2003年)21-36 科技活动基本情况21-37 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21-38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21-39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21-40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2004年)21-41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2004年)21-42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21-43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21-44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按地区分布(2004年)21-45 按国别(地区)分国外专利申请受理数及授权数(2004年)21-46 按国际标准分类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21-47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21-48 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21-49 各地区测绘部门生产完成情况(2004年)21-50 各地区测绘资料提供情况(2004年)21-51 各地区气象台站数和卫星云图接收、使用情况(2004年)21-52 各地区农业气象业务站点数(2004年)21-53 各地区地震监测情况(2004年)21-54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21-55 各地区产品质量情况(2004年)21-56 全国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2004年)21-57 各地区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情况(2004年)21-58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2004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第二十二章文化、体育和卫生简要说明22-1 文化、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数(2004年)22-2 文化、文物事业单位数22-3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04年)22-4 艺术表演团体收支情况(2004年)22-5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04年)22-6 公共图书馆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04年)22-7 博物馆、文物机构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04年)22-8 摄制电影片产量22-9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22-1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间22-11 广播、电视宣传基本情况(2004年)22-12 图书出版分类构成情况(2004年)22-13 各地区少年儿童读物类图书和课本出版情况(2004年)22-14 课本出版情况(2004年)22-15 各地区录像制品出版情况(2004年)22-16 各地区录音制品出版情况(2004年)22-17 档案馆机构和人员情况22-18 国家综合档案馆基本情况22-19 我国与外国体育活动交往情况22-20 群众体育活动情况22-21 体委系统职工人数(2004年)22-22 运动员分项创世界纪录情况(2004年)22-23 运动员获世界冠军情况22-24 卫生机构数22-25 卫生机构人员数22-26 卫生机构床位数22-27 按市县分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22-28 医院、卫生院平均每院床位和人员数22-29 各地区卫生机构、床位数(2004年)。

2021年20秋期国开(河南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2021年20秋期国开(河南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20秋期国开(河南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20秋期国开(河南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库 1.( )家庭关系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阶段。

[答案]普那路亚家庭 2.( )的学前教育机构十分重视把“社区”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中,例如在为儿童设计的自我概念课程中,就包含了“社区及社区助手”的主体内容。

[答案]美国 3.( )是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答案]核心家庭 4.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以下不对的是( )。

[答案]多给孩子创设挫折情境 5.儿童的气质类型分为困难型、易养型、缓慢型和( )。

[答案]中间型 6.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为 ___权威型、严厉专制型、( )、冷漠忽略型四种类型。

[答案]娇惯纵容型 7.古时孟母断机教子采用的是( )。

[答案]说服教育法 8.国家中 ___教育 ___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提出:教育要( )、“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答案]坚持德育为先 9.国民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三个支柱组成。

[答案]社会教育 10.家庭是由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 )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答案]收养关系 11.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能力、( )、教养方式。

[答案]心理素质 12.社区教育最早起源于( )。

[答案]丹麦 13.学前儿童家庭德育教育包括( )、诚实教育、礼貌教育、勇敢品质的培养。

[答案]爱心和感恩教育 14.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答案]拒绝所有课外班 15.以下不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

[答案]加强亲子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16.以下不是入园后家庭教育的技巧( )。

[答案]多给他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命令 17.以下不是社会变迁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

[答案]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机会越来越多 18.以下不是新生儿训练的方法( )。

统计知识ABC

统计知识ABC

一、统计指标(一)人口与社科指标年末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我国年度统计的人口总数内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

乡村密度:是除上述以外的全部人口。

人口密度是特定年份每一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人口城镇化率或称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人口总数×100%人口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1000‰式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时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

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人口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指某地区一年内未满5岁的儿童死亡人数与当年活产婴儿数之比。

表示该地区该年度内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计算公式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一年内未满5岁的儿童死亡人数/当年活产婴儿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抚养比也称总负担系数。

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试题和答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试题和答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试题(满分100 分)单位:姓名:得分:一、填空题(10 题,20 空,每空 1 分,共20 分)1、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2、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3、我们国家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性服务过程。

4、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出院后7 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4、孕期五次访视的时限分别是孕13周前、孕16-20 周、孕21-24 周、孕28-36周、孕37-40 周。

6、每年进行 1 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

7、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辖区内0-6 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8、工作人员应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 分钟。

9、对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 4 次,每次随访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

10、正常人每天的标准食油量是25 克,食盐量是4-6 克。

二、单选题(50 题,每题 1 分,共50 分)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 B )A、辖区内60 岁以上的常住居民B、辖区内65 岁以上的常住居民C、辖区内55 岁以上的常住居民D、户籍区内65 岁以上的常住居民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居民健康档案的编码制位数是( D )A、10B、15C、16D、17E、183、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居民健康档案的终止缘由包括( D )A、死亡或迁出或信息错误B、死亡、迁出或拒访C、死亡或信息错误D、死亡、迁出或失访E、迁出或信息错误4、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关于健康指导,以下不正确的是( A )A、对确诊的慢阻肺患者纳入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B、对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时治疗或转诊C、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定期检查血压D、进行认知和情感的健康教育E、告知评价结果5、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每年为辖区常住居民免费测量血压的对象是( C )A、15 岁及以上B、18 岁及以上C、35 岁及以上D、65 岁及以上E、辖区所有居民6、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健康体检表中“住院情况”询问的时间段是( A )A、近1 年内B、近半年内C、近 2 年内D、近 3 个月内E、截止到体检时7、体质指数(BMI)的计算公式是( B )A、身高(m)/体重的平方(kg2) ,B、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C、体重(kg)/ 身高(m)D、体重的平方(kg2)/ 身高(m)E、体重(kg)/身高的平方(cm2)8、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为老年人健康体检时,查体内容不包括( B )A、皮肤B、眼底检查C、巩膜D、下肢水肿E、淋巴结9、关于健康体检表中检查项目要求的搞述有误的是( C )A、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应进行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B、65 岁及以上老年人腹部 B 超为免费检查项目C、高血压患者必须进行足背动脉搏动的检查D、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眼底检查,特别是针对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E、记录饮酒情况时,“日饮酒量”应折合成白酒量10、个人基本信息表填写要求描述有误的是( C )A、用于居民首次建立健康档案时填写B、0-6 岁儿童无须填写该表C、如果居民的个人信息有所变动,应重新填写此表,不能在原表修改D、若失访,在空自处写明失访原因E、若死亡,写明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11、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对象是 ( E )A、社区的儿童B、社区的老年人C、社区的传染病病人D、社区的残疾人E、社区的各类人群12、健康教育服务形式有( E )A、提供健康教育资料B、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C、开展公众健康齐询活动D、举办健康知识讲座E、以上都是13、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中,什么资料能够最直接体现出参与活动的人数及形式( D )A、讲座通知B、讲座计划C、宣传折页D、人员签到及照片E、评估问卷14、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应不少于( A )A、1 个B、2 个C、3 个D、4 个E、5 个15、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及时为辖区内0-6 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簿)的时间是( B )A、居住满 2 个月B、居住满 3 个月C、居住满6 个月D、居住满1 年E、居住满 1 个月16、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关于预防接种工作,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接种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B、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并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凭证C、七对是指: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批号、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D、三查是指: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E、接种后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留观室观察30 分钟17、进行预防接种服务时委进行“三查七对”,其中“七对”指的是( C )A、核对受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注射器外观与批号B、核对受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C、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菌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D、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E、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往射器外观与批号、接种途径18、疫苗在保存、运输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持续保冷,这一保冷系统称为( D )A、计划免疫B、冷链工程C、扩大免疫规划D、冷链系统E、疫苗供应系统19、预防接种出现过敏性休克,AER上报时限为( B )A、5 天内B、24 小时内C、48 小时内D、2 天内E、15 天内20、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新生儿家庭访视的时间是( C )A、接到出生信息后1 周内B、新生儿出生后1 周内C、新生儿出院后1 周内D、新生儿出院后2 周内E、新生儿出生后2 周内21、下列有关小儿年龄分期,正确的是( E )A、围产期:从胎龄满28 周到出生后一周B、婴儿期:或称乳儿期,从出生后28 天到一周岁C、幼儿期:1-3 周岁D、学龄前期:从幼儿期结束到入小学前,即3-6 或7 岁E、以上都是2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满月后婴幼儿健康管理的次数应是( D ) A 、5 次B、6 次C、7 次D 、8 次E、10 次23、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是( B )A、0-6 岁儿童B、0-36 个月儿童C、3-6 岁儿童D、0-18 个月儿童E、0-24 个月儿童24、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下列关于0-6 岁儿童建康管理服务内容,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新生儿出院后1 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家庭访视B、对营养不良儿童进行指导,无需转诊C、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D、发现视力听力低常儿童应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25、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的服务对象是( E )A、辖区内孕产妇B、辖区内户籍孕产妇C、所有就诊的孕产妇D、育龄期妇女E、辖区内常住孕产妇26、以下对准备怀孕的妇女进行叶酸补充指导正确的是( C )A 、每日均服用0.4mgB、每日均服用4mgC、普通妇女每日服用0.4mg ,高危妇女每日服用4mgD、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就可以不用补充叶酸片E、蔬菜缺乏的地区需要补充叶酸,其他地区不需要27、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产后访视率”的计算公式是辖区内( B )A、产妇分娩28 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 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x100%B、产妇出院后28 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x100%C、产妇出院后7 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 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x100%D、产妇分娩7 天内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x100%E、接受过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 该地该时间内活产数x100%28、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具有专项管理服务规范的重点疾病人群包括( A )A、原发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肺结核患者B、原发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传染病患者C 、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恶性肿瘤患者D 、原发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冠心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E、原发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和结核患者29、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 D )A、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所有高血压患者B、18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高血压患者C、35 岁及以上的户籍居民中高血压患者D、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6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以下不属于高血压高危因素的指标是( D )A、正常血压高值B、长期过量饮酒C、高血压家族史 D 、静坐生活方式31、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随访,每年要提供至少( C )A、2 次B、3 次C、4次D、5 次E、6 次3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建议高血压高危人群定期检查血压的时间间隔是( C )A、1 个月B、3 个月C、半年D、1 年E、2 年33、对于紧急转诊的高血压患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的时间是( B )A、1 周内B、2 周内C、3 周内D、4 周内E、2 个月内34、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的患者,正确的处理是( B )A、增加药物剂量,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B、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随访C、更换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 周内随访D、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2 周内随访E、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4 周内随访35 、对确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提供的面对面随访每年不少于(D )A、1 次B、2 次C、3 次D、4 次E、5 次36、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建议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定期监测血糖的时间是( C )A、每季度至少测量 1 次空腹血糖B、每半年至少测量 1 次空腹血糖C、每年至少测量1 次空腹血糖D、不定期测量空腹血糖E、根据症状轻重测量空腹血糖37、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随访时,以下情况不需紧急转诊的是( B )A、血糖 3.6mmo/LB、血糖15mmol/LC、心率120 次/ 分D、体温39.5 ℃E、血压160/110mmHg38、2 型糖尿病患者随访空腹血糖控制满意目标值是多少( B )A、< 3.9mmol/LB、< 7.0mmol/LC、< 10.0mmol/L D 、< 7.8mrmol/L39、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的计算公式是( C )A、最后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的2 型糖尿病患者人数x100%B、年内最后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已管理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人数x100%C、年内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年内已管理 2 型糖尿病患者人数x100%D、年内最近-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辖区糖尿病患者人数x100%E、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辖区35 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人数x100%40、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下列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服务对象是( E )A、精神分裂症B、分裂情感性障碍C、偏执性精神病D、双相情感障碍E、精神发育迟滞41、重性精神疾病是指( C )为代表的精神病。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分点,比1990年代年均减少 幅度增加了1.17个百分点。
长幅度分别提高0.23和
0.05个百分点。
依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1)高层次人才培养和 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 衡。 不论是每十万人口拥 有的大学学历人数还是每 十万人口拥有的研究生学 历人数,中部地区和西部 地区都远远地低于东部地 区。
(2)高层次人才的性别构成 很不均衡。 全国每十万人口中拥 有打学学历的人数,女性 只有1296人,而男性达 到1989人,女性人数只 有男性人数的65%
二.我国教育现状
4 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 普及率
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普及率
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得到的学龄儿童分年龄的在读人口比例显 示,7周岁儿童的在读比例达到97%,8~11岁儿童的比例更是高达 98%以上。这些表明,我国学龄儿童特别是小学阶段学龄儿童的在 读比例很高,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
• 1、造成的社会问题: • 男性过剩会直接导致暴力案件、人口拐卖 等社会问题增多 • 女性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萎缩,会导致人 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使人口再生产出现 严重障碍。
2、造成这种人口多和出生性别比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女性生了女孩,父母、邻居 等周围的人就会歧视她们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文盲率下降的不平衡还表现在文盲人口的城乡分布
对比上。我国乡村人口粗文盲率明显的高于城镇。2004年,全 国城镇人口粗文盲率为4.91%,乡村人口粗文盲率高达10.71% ,后者比前者高一倍多。
(3)、文盲率下降的不平衡也表现在各地区文盲率 之间的较大差异上。2004年,中部地区的粗文盲率为 7.16%,略低于东部地区(8.07%),西部地区粗文 盲率(10.21%)则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识问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识问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识问答人口普查对象不配合人口普查工作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对此有何规定?答:《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人口普查对象拒绝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或者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人口普查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

人口普查对象阻碍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依法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普查员的权利和义务?答:普查员在普查中有权就与人口普查项目有关的问题询问普查对象,有权要求普查对象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信息。

普查员不得伪造、篡改人口普查资料,不得要求普查对象提供不真实的人口普查资料。

普查员在执行普查任务时,应当主动出示普查证件,并对在人口普查中所知悉的单个普查对象的资料或家庭情况,依法履行保密义务。

制定《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有何现实意义?答: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各级政府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最基本国情。

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对于准确把握好我国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等情况,科学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制定把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纳入到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对人口普查的目的、对象、范围、组织实施、工作任务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普查对象、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在人口普查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以及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严格界定,确立了人口普查不容忽视的法律地位,体现了国务院对人口普查这样一项事关国家以及每个民众利益的重大公共事务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地推动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76号国务院令,公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这是中国人口普查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长远讲,必将对中国人口普查的制度化、规范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下看,为今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更加科学有序,提高数据质量的举措更加切实得力,保护公民权益的承诺更加庄重严肃。

2002 中国统计年鉴

2002 中国统计年鉴

Sheet Name Table NameA0101c1-1 全国行政区划(2001年底)A0102c1-2 自然状况A0103c1-3 自然资源A0104c1-4 土地状况A0105c1-5 主要山脉基本情况A0106c1-6 主要河流基本情况A0107c1-7 河流流域面积A0108c1-8 全国内陆水面面积A0109c1-9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A0110c1-10 浅海滩涂海湾可养殖面积A0111c1-11 主要城市平均气温(2001年)A0112c1-12 主要城市平均相对湿度 (2001年)A0113c1-13 主要城市降水量(2001年)A0114c1-14 主要城市日照时数(2001年)B0201c2-1 各部门机构数B0202c2-2 平均每天主要社会经济活动B0203c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B0204c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B0205c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B0206c2-6 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B0207c2-7 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B0208c2-8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B0209c2-9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和人口 (2001年)B0210c2-10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B0211c2-11 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地区C0301c3-1 国内生产总值C0302c3-2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C0303c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4c3-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C0305c3-5 第三产业增加值C0306c3-6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C0307c3-7 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C0308c3-8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C0309c3-9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0c3-10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项目结构(2001年)C0311c3-1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C0312c3-12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C0313c3-13 各地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C0314c3-14 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2001年)C0315c3-15 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2001年)C0316c3-16 居民消费水平c0317c3-17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间使用部分)c0318c3-18 199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c0319c3-19 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0c3-20 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 (1997年)C0321c3-21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9年)C0322c3-22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1999年)C0323c3-23 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D0401c4-1 人口数及构成D0402c4-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D0403c4-3 各地区总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001年)D0404c4-4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D0405c4-5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D0406c4-6 全国分性别的民族人口D0407c4-7 各地区的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D0408c4-8 各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D0409c4-9 全国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分的人口D0410c4-10 各地区按家庭户类别分的户数D0411c4-11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1999.11.1-2000.10.31) D0412c4-12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D0413c4-13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D0414c4-14 各地区家庭户的住房间数和面积E0501c5-1 就业基本情况E0502c5-2 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3c5-3 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 (2001)E0504c5-4 按城乡分的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5c5-5 分行业年底就业人员数E0506c5-6 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7c5-7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 (2001年)E0508c5-8 国有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09c5-9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0c5-10 其他单位分行业年底职工人数E0511c5-11 分行业城镇单位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2c5-12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女性年底就业人员 (2001年)E0513c5-13 分登记注册类型和细行业年底女性就业人员E0514c5-14 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2001年)E0515c5-15 分地区分行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6c5-16 分地区分行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E0517c5-17 各地区私营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8c5-18 各地区个体年底就业人员数(2001年)E0519c5-19 职工工资总额和指数E0520c5-20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E0521c5-21 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E0522c5-22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3c5-23 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001年)E0524c5-24 国有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5c5-25 城镇集体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6c5-26 其他单位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E0527c5-27 其他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E0528c5-28 分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底就业人员数和劳动报酬(2001年)E0529c5-29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0c5-30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行业构成(2001年)E0531c5-31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2001年)E0532c5-32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2001年)E0533c5-33 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2001年)E0534c5-34 按失业原因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2001年)E0535c5-35 分地区职业介绍工作情况(2001年底)F0601c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0602c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F0603c6-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和构成分)F0604c6-4 按经济类型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F0605c6-5 国有经济按各种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F0606c6-6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F0607c6-7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8c6-8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09c6-9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基本建设投资 (2001年)F0610c6-10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基本建设投资F0611c6-11 按项目规模分的基本建设投资及项目个数F0612c6-12 基本建设房屋建筑面积F0613c6-13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F0614c6-14 各地区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15c6-15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16c6-16 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17c6-17 基本建设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18c6-18 按资金来源和隶属关系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19c6-19 按构成和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F0620c6-20 国民经济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的更新改造投资 (2001年)F0621c6-21 各地区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和新增固定资产F0622c6-22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投资(2001)F0623c6-23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01年)F0624c6-24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资产F0625c6-25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26c6-26 各地区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个数、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 F0627c6-27 国民经济各行业更新改造限额以上施工、投产项目个数(2001年)F0628c6-28 更新改造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F0629c6-29 按用途分的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0c6-30 城镇集体单位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 (2001年)F0631c6-31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构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屋建筑面积F0632c6-32 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按国民经济行业分F0633c6-33 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F0634c6-34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F0635c6-35 在建大型项目基本情况F0636c6-36 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F0637c6-37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F0638c6-3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从业人数F0639c6-3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土地开发及其购置F0640c6-40 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F0641c6-41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F0642c6-4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F0643c6-43 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F0644c6-44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F0645c6-45 商品房屋销售情况F0646c6-46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F0647c6-47 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F0648c6-48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F0649c6-49 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G0701c7-1 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G0702c7-2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G0703c7-3 综合能源平衡表G0704c7-4 石油平衡表G0705c7-5 煤炭平衡表G0706c7-6 电力平衡表G0707c7-7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G0708c7-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G0709c7-9 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2000年) G0710c7-10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G0711c7-11 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G0712c7-12 分品种生活能源年消费总量G0713c7-13 每人年平均生活用能源G0714c7-14 分地区电力消费量H0801c8-1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H0802c8-2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H0803c8-3 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H0804c8-4 各项税收收入H0805c8-5 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收入H0806c8-6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H0807c8-7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H0808c8-8 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H0809c8-9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H0810c8-10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H0811c8-11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H0812c8-12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H0813c8-1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H0814c8-14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H0815c8-15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H0816c8-16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H0817c8-17 政策性补贴支出H0818c8-18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支及比重H0819c8-19 分地区财政收入(2001年)H0820c8-20 分地区财政支出(2001年)H0821c.XLS8-21 外债余额H0822c.XLS8-22 外债风险指标I0901c9-1 全国各种价格指数I0902c9-2 全国各种价格定基指数I0903c9-3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4c9-4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 (2001年)I0905c9-5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I0906c9-6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01年)I0907c9-7 各地区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I0908c9-8 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分类指数I0909c9-9 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0910c9-10 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指数I0911c9-11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0912c9-12 房地产价格指数J1001c10-1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情况J1002c.XLS10-2 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J1003c10-3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J1004c10-4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5c10-5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06cJ1007c10-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08c10-8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2001年)J1009c10-9 西部 12 省 (区、市)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0c10-10 西部12省(区、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1c10-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J1012c10-12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13c10-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 (2001年) J1014c10-14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J1015c10-15 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2001年)J1016c10-16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1年)J1017c10-17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1年)J1018c10-18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J1019c10-19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J1020c10-2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1c10-21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J1022c10-2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按来源分的纯收入(2001年)J1023c10-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J1024c10-24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2001年)J1025c10-25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 (2001年)J1026c10-26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 (2001年)J1027c10-27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J1028c10-28 全国和西部12省(区、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J1029c10-29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1年底)J1030c10-30 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J1031c10-31 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J1032c10-32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情况 (2001年)K1101c11-1 全国城市数 (2001年)K1102c11-2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社会经济指标 (2001年)K1103c11-3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K1104c11-4 城市公用事业基本情况K1105c11-5 各地区城市房屋建筑及住房情况 (2001年)K1106c11-6 各地区城市自来水情况 (2001年)K1107c11-7 各地区城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情况 (2001年)K1108c11-8 各地区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2001年)K1109c11-9 各地区城市市政工程情况 (2001年)K1110c11-10 各地区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情况 (2001年)K1111c11-11 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2001年)K1112c11-12 各地区城市公共卫生情况 (2001年)K1113c11-13 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2001年)L1201c12-1 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基本情况L1202c12-2 主要农牧渔业生产情况L1203c12-3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L1204c12-4 乡村劳动力 (年底数)L1205c12-5 全国耕地面积L1206c12-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L1207c12-7 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底拥有量L1208c12-8 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水电及用电情况L1209c12-9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L1210c12-10 各地区水利设施和除涝、治碱面积 (2001年)L1211c12-11 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L1212c12-1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L1213c12-13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 (2001年)L1214c12-1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1215c12-15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L1216c12-16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L1217c12-17 主要农产品产量L1218c12-18 主要林产品产量L1219c12-19 牲畜饲养情况L1220c12-20 畜产品产量L1221c12-21 水产品产量L1222c12-22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L1223c12-23 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量L1224c12-2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L1225c12-2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牧业产品及水产品L1226c12-2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L1227c12-27 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L1228c12-28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M1301c13-1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M1302c13-2 工业分行业职工人数M1303c13-3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4c13-4 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1999-2001年)M1305c13-5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6c13-6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M1307c13-7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08c13-8 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 M1309c13-9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0c13-10 按行业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M1311c13-11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2001年)M1312c13-12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2001年)M1313c13-13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4c13-14 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M1315c13-15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6c13-16 各地区“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17c13-17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18c13-18 按行业分大中型工业企业M1319c13-19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1年)M1320c13-20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1年)M1321c13-21 按主要注册登记类型分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M1322c13-2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M1323c13-23 工业产品产量M1324c13-24 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2000年)N1401c14-1 建筑业企业概况N1402c14-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N1403c14-3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总产值N1404c14-4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增加值N1405c14-5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N1406c14-6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N1407c14-7 各地区历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N1408c14-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单位数(2001年)N1409c14-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2001年)N1410c14-1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1c14-1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N1412c14-12 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 (2001年)N1413c14-13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4c14-14 各地区按行业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01年)N1415c14-15 各地区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6c14-1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增加值(2001年)N1417c14-1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01年)N1418c14-18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19c14-19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资产(2001年)N1420c14-2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1c14-21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所有者权益(2001年)N1422c14-22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负债(2001年)N1423c14-2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4c14-24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总收入(2001年)N1425c14-25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01年)N1426c14-26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税金总额 (2001年)N1427c14-27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01年)N1428c14-28 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利润(2001年)N1429c14-29 各地区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001年)N1430c14-30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1c14-31 各地区国有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N1432c14-32 各地区房屋建筑面积N1433c14-3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主要建筑材料消耗 (2001年)N1434c14-34 勘察设计机构和人员数(2001年)O1501c15-1 各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2001年底)O1502c15-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O1503c15-3 各地区运输线路长度(2001年底)O1504c15-4 运输线路长度O1505c15-5 运输线路质量O1506c15-6 客运量O1507c15-7 旅客周转量O1508c15-8 货运量O1509c15-9 货物周转量O1510c15-10 旅客运输平均运距O1511c15-11 货物运输平均运距O1512c15-12 各地区全社会客运量(2001年)O1513c15-13 各地区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001年)O1514c15-14 各地区全社会货运量(2001年)O1515c15-15 各地区全社会货物周转量 (2001年)O1516c15-16 国家营业铁路基本情况O1517c15-17 铁路机车年末数O1518c15-18 国家铁路客、货车拥有量O1519c15-19 国家铁路运输固定资产情况O1520c15-20 国家铁路货物运输量(按货类分)O1521c15-21 国家铁路平均每日装车数O1522c15-22 国家铁路货车平均静载重O1523c15-23 铁路主要干线客货运输量 (2001年)O1524c15-24 铁路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O1525c15-25 铁路主要车站货物发送量O1526c15-26 国家铁路运输主要财务指标O1527c15-27 国家铁路运输技术经济主要指标O1528c15-28 民用车辆拥有量O1529c15-29 私人汽车拥有量O1530c15-30 全国公路运输汽车拥有量O1531c15-31 各地区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2c15-32 各地区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O1533c15-33 沿海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O1534c15-34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O1535c15-35 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6c15-36 内河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 (2001年底)O1537c15-37 民用航空航线及飞机架数O1538c15-38 民用航空运输量及通用飞行时间O1539c15-39 输油(气)管道长度和运输量 (2001年底)O1540c15-40 邮电业务基本情况O1541c15-41 邮电业务量O1542cO1543c15-43 电信主要通信能力 (年底数)O1544c15-44 邮电通信水平P1601c16-1 国内贸易基本情况P1602c16-2 全国消费品市场交易情况P1603c16-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P1604c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P1605c16-5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基本情况(2001年) P1606c16-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数 (2001年)P1607c16-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数 (2001年)P1608c16-8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数 (2001年)P1609c16-9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0c16-10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01年)P1611c16-1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P1612c16-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数量P1613c16-13 餐饮业营业收入P1614c16-14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P1615c16-15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6c16-16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7c16-17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8c16-18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19c16-19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P1620c16-20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资产及负债情况 (2001年)P1621c16-21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2c16-22 分行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3c16-23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01年)P1624c16-24 各地区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5c16-25 各地区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P1626c16-26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P1627c16-27 各地区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2001年) Q1701c1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Q1702c17-2 人民币对主要外币年平均汇价(中间价)Q1703c17-3 进出口贸易总额Q1704c17-4 海关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5c17-5 海关历年进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6c17-6 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Q1707c17-7 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Q1708c17-8 海关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09c17-9 海关进口主要商品数量和金额Q1710c17-10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Q1711c17-11 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Q1712c17-12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Q1713c17-13 利用外资概况Q1714c17-14 利用外资额(按方式分)Q1715c17-15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国别、地区分)Q1716c17-16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和其他投资额 (按地区分)Q1717c17-17 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额Q1718c17-18 按行业分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Q1719c17-19 年末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情况Q1720c17-20 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末登记情况Q1721c17-21 对外经济合作Q1722c17-22 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 (按国别、地区分)R1801c18-1 旅游事业发展情况R1802c18-2 各地区旅行社数和职工人数 (2001年底)R1803c18-3 各地区按经济类型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4c18-4 各地区按规模分的星级饭店数 (2001年底)R1805c18-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R1806c18-6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性别、年龄和事由分)R1807c18-7 接待外国旅游人数 (按国别分)R1808c18-8 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R1809c18-9 各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R1810c18-10 各地区国际旅行社主要经济指标(2001年)R1811c18-11 国内旅游情况S1901c19-1 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数 (2001年底)S1902c19-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S1903c19-3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S1904c19-4 货币供应量(年底数)S1905c19-5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S1906c19-6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S1907c19-7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回笼差额S1908c19-8 黄金和外汇储备S1909c19-9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S1910c19-10 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表S1911c19-11 国内有价证券分类发行情况 (2001年)S1912c19-12 上市公司数量一览表S1913c19-13 股票发行筹资情况S1914c19-14 股票交易统计表S1915c19-15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01年)S1916c19-16 保险系统机构、人员数(2001年底)T2001c20-1 教育事业基本情况T2002c 20-2 各级各类学校数T2003c 20-3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数T2004c 20-4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数T2005c 20-5 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T2006c 20-6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T2007c 20-7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T2008c20-8 研究生和留学生数T2009c20-9 高等学校分科在校学生数T2010c20-10 高等学校分科招生数T2011c20-11 高等学校分科毕业生数T2012c20-12 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3c20-13 中等专业学校分科学生数(2001年)T2014c20-14 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专任教师数 (2001年)T2015c20-15 技工学校数和学生数T2016c20-16 各类技工学校情况(2001年)T2017c20-17 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T2018c20-18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T2019c20-19 各级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T2020c20-20 各级学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数T2021c20-21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基本情况 (2001年)T2022c20-22 各地区高等学校分类别学校数 (2001年)T2023c20-23 各地区高等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4c20-24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数 (2001年)T2025c20-25 各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数 (2001年)T2026c20-26 各地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 (2001年)T2027c20-27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28c20-28 各地区普通中学分城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 (2001年)T2029c20-29 各地区普通中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 T2030c20-30 各地区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2001年)T2031c20-31 各地区小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 (2001年)T2032c20-32 各地区小学按城乡和主办部门分的教职工数 (2001年)T2033c20-33 各地区特殊教育情况 (2001年)T2034c20-34 各地区幼儿园基本情况 (2001年)T2035c20-35 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T2036c20-36 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情况 (2000年)T2037c20-37 全国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38c20-38 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T2039c20-39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T2040c20-40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T2041c20-41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 (2001年)T2042c20-42 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专业技术人员数T2043c20-43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T2044c20-44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01年)T2045c20-45 测绘部门生产完成情况 (2001年)T2046c20-46 各地区测绘资料提供情况 (2001年)T2047c20-47 气象台站数和卫星云图接收、使用情况 (2001年)T2048c20-48 农业气象业务站点数 (2001年)T2049c20-49 地震监测情况 (2001年)T2050c20-50 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情况T2051c20-51 各地区产品质量情况 (2001年)T2052c20-52 全国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 (2001年)T2053c20-53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T2054c20-54 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T2055c20-55 各地区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 (2001年)T2056c20-56 按国别(地区)分的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授权量 (2001年)T2057c20-57 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T2058c20-5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59c20-59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00年)T2060c20-60 各地区科研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2000年)T2061c20-61 各地区高等院校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2c20-62 各地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3c20-63 各地区其他事业单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T2064c20-64 各地区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5c20-65 各地区采掘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6c20-66 各地区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7c20-67 各地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T2068c20-68 各地区建筑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69c20-69 各地区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T2070c20-70 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T2071c20-71 各地区社会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00年)T2072c20-72 各地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T2073c20-73 各地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T2074c20-74 各地区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T2075c 20-75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2001)T2076c 20-76 高技术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2001)U2101c21-1 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情况 (2001年)U2102c21-2 各地区文化艺术、文物事业单位数U2103c21-3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01年)U2104c21-4 艺术表演团体收支情况 (2001年)U2105c21-5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 (2001年)。

蒙阳小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讲座教案

蒙阳小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讲座教案

濛阳镇小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堂课”教案总编:刘光辉(校长)责任主编:刘晓洪(副校长)编辑:王朝阳执教:各班主任教学目标:通过讲座使学生知晓本次人口普查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意义,并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回社区进行宣传。

教学方法:问答、讨论。

教学时间:1课时(2010年10月22日下午第二节课)教学准备:多媒体展示或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彩色艺术字“濛阳镇小学×年级×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识讲座”教学过程:1.什么是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全面地、逐人逐户地进行调查登记。

通过人口普查,不仅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各种年龄的人口有多少,大家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还可以了解人口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情况。

人口普查工作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是普遍性。

人口普查有地域范围规定,在规定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要参加普查登记;第二是个别性。

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单个的人,普查中要按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填报普查表;第三是标准性。

普查都要规定一个标准时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登记的结果都是标准时点时的状况;第四是统一性。

人口普查工作要在全国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人口普查方案、普查表、填写方法、分类标准、工作步骤和进度等全国要严格统一;第五是定期性。

人口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而人口普查反映的是某个时点的静态情况,因此按《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全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

2.为什么要在我国开展人口普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开展这次人口普查,可以查请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这些信息将为国家制定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政策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最终会使每一个参与普查的人受益。

比如,分年龄人口数据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人口就业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针对这些人制定和完善就业政策。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组图)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2013年05月10日08:55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保存到博客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0日讯(记者苏琳)全国妇联今天在京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据悉,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一、研究目标与方法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

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平等测算与分析开题报告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平等测算与分析开题报告

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平等测算与分析开题报告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

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1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首次超过8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接近初中毕业近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得到提高。

2004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比2000年提高了0.39年(见图1)。

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

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

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0年,接近初中毕业水平。

尽管我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是,男、女性受教育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8.5年,女性为7.5年,女性比男性低1年;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高达8.8年,女性则为7.6年,女性比男性低1.2年。

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

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为9.43年,乡村为7年,乡村比城镇低2.4年。

不同地区之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存在明显差距。

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明显地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见表1)。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市、区)。

【统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统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关键字】统计附件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附件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计算公式为:人均GDP=GDP÷年平均常住人口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 D)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100%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四、城镇人口比重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人口总数×100%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