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看苏轼

合集下载

从词的对面落笔——重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从词的对面落笔——重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 8 0
在我 国诗歌 中的运用却可以追溯到《 诗经》 魏 中《 风 ・ 陟岵 》3一篇 , 日 :陟 彼 岵兮 , [ 3 其 “ 瞻望 父 兮 。父 日 : 嗟予 子 行 役 , 夜 已 。上 慎 旃 哉 , 来 ! ‘ 夙 犹 止 ! ’ 句 言 己登 山思父 , 着 转入 想 象 , 着父 亲 ”起 接 想 嗟叹没 有尽 头 的行 役之苦 , 融融 亲情 可感 , 婉转 地表 达 出对 于父 亲的理解 和思 念 。从 一个 细微 的侧 面展 现 了徭 役之苦 , 全篇 并未 着一想 字 , 含不尽 之意于 却 言外 。这就是 “ 面 落 笔 ” 客 观 上 达 到 的艺 术 效 对 在 果, 欲言 此而 言彼 , 意深 曲委婉 , 自深沉 , 诗 转 在虚与 实 的对 比中和融合 中 , 托 出 自己 的内心情感 世界 。 烘 总 体来 说 , 想达 到对 面 落 笔 , 者 以为 , 要 欲 笔 需 具 备 以下两种 艺术 素 养 : 一 , 第 要懂 得 继 承 , 且 在 并 继 承 中又 有所 创 新 。在 文 学传 承 流 变过 程 中 , 通 “ 变” 是亘 古 未 能停 歇 的 。刘 勰 《 心雕 龙 ・ 变 》 文 通 日 :夫设 文 之 体 有 常 , 文 之 数 无 方 。 概 括 言 “ 变 ” 之, 即文 学发展 流变是 变 与常 的统 一 , 变化 因子 无论 还是 恒 常的特质 , 是 经过 无 数 文学 创 作 的 主体 在 都 汲取 既往 的创 作 经 验 的过 程 中有 意 或 无 意 施诸 笔 端, 我们 总能从 时人 的具 体 创 作 中寻觅 到 属 于 以往 的艺术涵养。无论在历代诗论家 的视域中, 抑或在 当今 文学史 的书 写视 野 下 , 轼无 疑 都 是游 刃 于 新 苏 兴与传 统之 间 的一位文 艺天才 。东 坡论述 作诗作 画 之法 时 , 每 以 “ 每 出新 意于法 度之 中, 妙理 于豪 放 寄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摘要: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追求人生、追求美好事物。

其词作《定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洒脱;人生态度;思想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坎坷不平,政治上很失意,但词人却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了解他的生平、把握他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悟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希望改革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但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认为“欲速则不达”,因此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以及他之前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启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反对宰相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而又遭到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

元八年,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为严重的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

直至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

遗憾的是次年就死于常州,时年64岁。

这就是苏轼!既不取悦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容于尽废新法的旧党。

他的两度“在朝—外任—谪贬”的经历,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正道直行的可贵品质。

二从《定风波》看词人的人生态度苏轼,这样一个历尽坎坷、屡遭排挤的失意之人,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本文仅就《定风波》一词,来分析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高,他的词作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奇特的贡献。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以词解人,看苏轼黄州突围,润生命成长之树——群文阅读《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课堂实录与教育叙事

以词解人,看苏轼黄州突围,润生命成长之树——群文阅读《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课堂实录与教育叙事

以词解人,看苏轼黄州突围,润生命成长之树 ——群文阅读《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课堂实录与教育叙事发布时间:2022-12-26T07:36:44.665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8月总第425期作者:吴芮[导读] 《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为教学实践中的原创课例。

以刘小川《品中国文人·苏轼》为课前阅读辅助资料,以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课堂教学背景切入点,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首词为教学重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品析、感悟、鉴赏苏词风格变化与内涵,以东坡黄州突围豁达乐观之精神,于无声处润学生生命成长之树。

吴芮西安市第八中学陕西西安710001摘要:《苏轼在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为教学实践中的原创课例。

以刘小川《品中国文人·苏轼》为课前阅读辅助资料,以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课堂教学背景切入点,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首词为教学重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品析、感悟、鉴赏苏词风格变化与内涵,以东坡黄州突围豁达乐观之精神,于无声处润学生生命成长之树。

关键词:群文阅读学科思政知人论世品悟鉴赏生命之树【课堂实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话题:致谢博士黄国平逆境求索的新闻(ppt1展示致谢博士黄国平资料照片)师:照片上的人认识吗?生:有人茫然摇头,有人窃窃私语,有人若有所知。

生:2021年4月一封博士论文致谢信走红网络,人们亲切地称他“致谢博士黄国平”。

他出生在贫穷的山沟,12岁,母亲离家,17岁,父亲车祸离世,婆婆因病去世,唯一经济来源是捉黄鳝,钓鱼和养猪,支付不起上学的费用,备受歧视。

这个人是中科院致谢博士黄国平,我记得他有一个信念:“把书念下去。

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的诗词赏析 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

苏轼的诗词赏析 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

苏轼的诗词赏析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轼的诗词赏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轼的词作名篇20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接下来我搜集了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苏轼的诗词名句和分析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解析】这首七言绝句,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做地方官时。

诗句描述了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

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就像绝代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做我国古代美女西施,极写西湖之美,比喻奇特、新颖,虚实结合,令人遐想,刻画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赠刘景文》【解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解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4、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解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

苏东坡诗词欣赏

苏东坡诗词欣赏

苏东坡诗词欣赏南乡子.自述凉簟碧纱厨。

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

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

占得人间一味愚。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词绝大多数都十分大气豪放,有惊世骇俗的美。

这首词无疑是首冷门词作。

苏轼用“占得人间一味愚”来自评,实际上是一种看似自嘲的大智慧。

正所谓无欲则刚,功名利禄无所求,岂可奈我何!在苏轼看来,是否真有才学,并不重要,再说,苏轼的才学那可不是盖的,其才学之高,世所公认。

重要的是,人生在世,能够看破功名利禄,不被世俗所累。

这样的人看似“一味愚”,其实最有智慧。

很多时候,生活的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

放下了,看淡了,心态也就平和了,人生也就很容易找到满足感幸福感。

很多人喜欢苏轼,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词作,更多的是因为他词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每当人们在现实中遭遇诸多人生困惑时,总能从他的词作中得到一丝丝安慰。

生活不易,当你感觉心累时,不妨学一学东坡先生,掬一捧岁月,枕一缕清风,抛却凡尘琐事,徜徉在书山辞海,在万卷书香中不负流年。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纪游词,画面生动,色彩清丽,境界开阔,全篇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苏轼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苏轼高雅的审美意趣,以及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结尾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画龙点睛,既是千古名句,也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

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那清淡的欢愉。

清淡不单单指食物,也指生活方式的简单。

它告诉我们思想不能太狭隘,要追求豁达、健康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要放下执念,在生命之流中不急不缓地前行;它告诉我们静水流深,平平淡淡才能够享受长久的清欢。

正因为如此,当下有很多人十分推崇“清欢”二字,并把追求“清欢”,作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非常重视人生哲学的探讨。

他的诗词中经常反映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和探讨,深刻描绘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下面就从苏轼的词中选出几首,来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是苏轼失官归来后写的,描绘了他当时的感受。

苏轼认为人生十分短暂,十年已经足够两个生命的轮回,而人在生死轮回中的命运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但是,尽管人们往往会被生活的重压和遭遇所击垮,但是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2.《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放逐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亲友们的祝愿。

苏轼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康长寿,但是生命的尽头是无法拒绝的,人类最终都要面对死亡。

这时,千里之外的明月便成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它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和永恒的不朽。

苏轼希望自己的礼赞和祝愿可以和月亮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传达到世人的心中。

3.《赤壁赋》:“士别三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段话写的是刘备离开诸葛亮三天后的感受。

苏轼认为离别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就像切刀划痕、磨石削蹭一样,会让人感到疼痛和伤痕累累。

但是,离别也是必要的,它可以磨砺人的心智和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苏轼认为人类的成长都需要离别这种经历来刻画和丰富。

4.《钱塘湖春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词描绘的是苏轼在钱塘湖畔饮酒作乐的场景。

他喝醉了,感受不到天地的距离和分隔,心里只有无限的畅快和自由。

这个时候他沉浸在清梦之中,意识飘忽不定,仿佛在星河里航行。

苏轼认为这种饮酒舞蹈的体验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在感官饱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重视人生哲学的追问,并试图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他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坎坷。

他认为人生离别和重聚都是必要的,而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努力追求自我、享受生命、关注情感,最终尝试找出“人生何在”的答案。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10首诗词,不读懂不足以谈人生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10首诗词,不读懂不足以谈人生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10首诗词,不读懂不足以谈人生诗词精品集无人不爱苏轼。

爱苏轼的豁达乐观,爱苏轼的不骄不躁,爱他面对人生坎坷时的云淡风轻。

一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想成为苏轼这样的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人生。

01遗憾,是常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世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来都无可奈何。

一如李叔同的《送别》中唱到的:“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谁一辈子能没点儿遗憾呢?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所以,有缘时惜缘,无缘时随缘。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愿余生,一切安好。

02无常,是常态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命运变幻是上苍的玩笑,跌宕起伏是人生的本相。

正如作家田维在《花田半亩》中写道:遗憾是常常的,孤独是常常的,生来是品尝苦味,生来便是看尽无常变幻。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

可他却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身处凡俗心自清,把人间看得透彻清明。

生活,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

无论是悠扬,还是感伤,我们都要不畏路上的雪雨风霜,终会一路高歌,一路阳光。

03往事,不可追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问: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答:珍惜当下。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最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昨日像那东流水,只可逝,不可追。

与其一味感怀过去,不如珍惜当下,幸福可期。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人格魅力1、艺术上才华横溢的苏――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领略到的是他艺术上的才华横溢。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诗词散文皆有杰出成就,亦善书法绘画。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貌;词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魅力首先来自他在文学上纵横驰骋的杰出表现。

他把人生的感悟、心灵的火花、深刻的见解都付诸笔端,思想敏锐、文笔优美,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气息,充溢着思想和审美的魅力。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发展了婉约词,风格多样;苏词开拓词的题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谈禅说理等各个方面。

苏词不协音律,内容丰富、境界阔大。

文学是支撑苏东坡生命的顶梁柱之一,他的智慧和魅力也更多地体现在这里。

2、政治上正直果敢的苏――体恤民情,政缋卓越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观赏到的是他那“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奔放洒脱,有为而作,正直果敢。

他的一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官场沉浮中,他执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虽然政治上一再遭受挫折,但他在历任地方官吏时,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体恤民情。

典型著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作者写的第一首豪放词。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嘿,朋友!咱来聊聊苏轼这位大文豪的诗词,从里头瞧瞧他的人生观。

你想啊,苏轼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像
不像一个洒脱至极的人,在风雨中大喊:“我才不怕!”就好比咱在生
活里遇到点小挫折,别人都唉声叹气,咱却能甩甩头,笑着继续往前走。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困境的无畏吗?
再看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温暖啊!这不就是他在告
诉我们,哪怕相隔千里,心也能相连。

这就好像你和远方的好友,虽
然见不着面,但抬头看看那同一轮月亮,心里就充满了牵挂和安慰。

难道你不觉得这种情感特别珍贵吗?
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仿佛苏轼站在
江边,对着滚滚江水感叹:那些英雄豪杰都成了过去,我又能留下什
么呢?这多像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会感叹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苏轼的诗词里,有乐观,有深情,有感慨。

他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的心。

他不抱怨,不放弃,就这么一路笑着、唱着。

我觉得啊,苏轼的人生观就是告诉我们,生活再难,也要笑着面对,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高一语文专题阅读苏轼:八首代表作看尽苏东坡

高一语文专题阅读苏轼:八首代表作看尽苏东坡

高一语文专题阅读之苏轼八首代表作,看尽一代才子苏东坡如果让我一生只读一个人的诗,那可能会是李白;如果让我一生只读一个人的词,那一定是苏轼。

苏轼的词作,就如他的人一样,自然真诚,意趣多姿,潇洒豁达……既有豪放疏狂,也有婉约深情,既有人生的孤寂,也有人间的暖意。

一、洒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以说苏词里,这首《定风波》是最能帮助我在心中勾画苏轼形象的作品。

他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蓑烟雨,不光是如他在词的小序里写的那样,途中忽遇降雨,手边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狼狈,只有他不感到怎样。

这烟雨,也是他宦海浮沉里的风风雨雨。

21岁中进士,四十几年的仕途中,他经历了一场丰富跌荡的人生。

但他从没有让自己彻底消沉、甚至一蹶不振,即便遇到“乌台诗案”这样的事情,即便被贬黄州,打击重大,他都能保有开阔的胸襟和洒脱的性情。

盖屋,种地,荡舟,饮酒,并且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真是那个时代里最豁达的文人。

而这首词正是想告诉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态,就算遇见再大的风雨,又有何惧?其实词的下阕是含有丝丝温情在的,无论是怎样料峭的春风,却有那一抹阳光越山而来。

我相信这也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不管被风雨怎样摧残,都不要放弃对这个世界的爱。

突然觉得,苏轼真正的豪放或许并不在于“大江东去”的气概,而在于这“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一个人只有在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能重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生命中的另一种价值,另一片蓝天。

二、乐观望江南·春未老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格外喜欢这首词的,也许只是三五年间吧,反正“且将新火诗新茶,诗酒趁年华”这句词,就刷在我家的餐厅背景墙上,每每看到它,都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或者感动。

结合苏词看苏轼波折仕途中人生哲学的变化

结合苏词看苏轼波折仕途中人生哲学的变化

《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程论文课程号:正文附后:结合苏词看苏轼波折仕途中人生哲学的变化李子文国际教育学院汉教本1501班 960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谪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官员之一,丰富而又艰辛的人生经历使苏轼得以在坎坷起伏中深入的反省自我,思考人生,此外,还有他逐渐变化的处世方式,给了人们许多启迪。

他人生哲学的变化也反映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本文主要通过苏轼接连被贬谪的人生经历,结合他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人生哲学的发展变化。

本文拟将苏词创作与其人生哲学按生活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加以考察:仕途三升、自请外调、被贬黄州、去黄以后。

关键字:苏轼三教合一儒道佛通判杭州三贬乌台诗案苏轼生活在一个文化较发达的时代。

宋王朝自建立起就致力于文化复兴,经过了将近100年的时代积累,逐渐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人;此外,北宋时期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潮流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传统的儒学思想造成冲击。

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里面有一段话,“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陈寅恪先生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

由此可见,这两位著名国学大师都地把宋代看作文化的高峰。

作品是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形象反映,政治上的不幸造就一代文学巨匠,无尽的挫折与逆境使苏轼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互补、宠辱不惊、洒脱自如的心境。

一、仕途三升——积极入世苏轼幼而好学,天资聪颖。

仁宗嘉佑元年,苏轼20岁,三苏到达汴梁城,参加礼部的初试,已备参加次年皇帝亲自监督的殿试,次年,苏轼于殿试中以优等取中,与苏辙同科及第。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

正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他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思想的正规教育,最先选择的也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仕途。

苏轼年仅十岁时学习《范滂传》,便“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二十一岁应科举试,曾向朝廷呈上五十六篇策论;二十二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更是满怀“致君尧舜”【2】的政治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派黄夸间宋自苏 代”张进代号轼 表︒比士文道︓ ︐词喻︒学人字 并开︐其最︐子 称豪独诗高世瞻 “放具题成称︐ 苏一风材就苏又 辛派格广的仙字 ”︐︐阔代︒和 ︒与与︐表宋仲 辛黄清︒代︐ 弃庭新宋重号 疾坚豪仁要东 同并健宗的坡 是称︐嘉文居 豪“善祐学士 放苏用年家︐
︽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
我 欲 乘 风 归 去 ︐ 又 恐 琼 楼 玉 宇 ︐ 高 处 不 胜 寒 ︒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 今 夕 是 何 年 ︖
明 月 几 时 有 ︖ 把 酒 问 青 天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家苏轼公元1076年 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 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
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 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 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 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 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 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 苏轼之词的典范之作。
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东坡何 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周围的笔墨比 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 于是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妒,然后你一拳 我一脚的糟践,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可 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 锋。例如:舒亶、李定、李宜之、沈括等。就 是这样一群小人诬告了苏东坡这样一位大师。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 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 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很长时间一直 把诸位大师押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太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 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 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 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 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 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 “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 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 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 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 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 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 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 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 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 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 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 的“平和世界”。
十 年 生 死 两 茫 茫 ︐ 不 思 量 ︐ 自 难 忘 ︒
·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 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 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 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 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嘉佑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 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 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 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 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 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 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 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 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 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 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 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 下。”
七年未见之情为础,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 象和思考,把人世间 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 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 追寻之中,反映了作
︽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
宜奇水 ︒︒光 欲把 潋 西滟 湖晴 比方 西好 子︐ ︐山 淡色 妆空 浓蒙 抹雨 总亦 相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 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 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 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 判期间.杭州美丽的湖光 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 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 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 爱。
那苏东坡为什么会被他人诬陷至流放呢?最
不过不要紧,引导千 古杰作的前奏已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 黄州,《念奴娇· 赤 壁怀古》,前、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 产生。
作 品 欣 赏
绘画:《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
书法:《寒食帖》(局部)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 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 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 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 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 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愿 安好。
︽ 江 城 子 乙 卯 正 月 二 十 日 夜 记 梦 ︾
断 处 ︐ 明 月 夜 ︐ 短 松 冈 ︒
相 顾 无 言 ︐ 惟 有 泪 千 行 ︒ 料 得 年 年 肠
夜 来 幽 梦 忽 还 乡 ︐ 小 轩 窗 ︐ 正 梳 妆 ︒
不 识 ︐ 尘 满 面 ︐ 鬓 如 霜 ︒
千 里 孤 坟 ︐ 无 处 话 凄 凉 ︒ 纵 使 相 逢 应
黄州,是苏轼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驿站,这取决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出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 他带着官场的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而来。 苏东坡来混个黄州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史学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 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很特殊的,集中地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 普遍遭遇。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很多对政 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在诗中的词句做上纲上线的解释,搞了半天连 神宗皇帝都弄不太清——他在将信将疑间,几乎不得以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故 垒 西 边 ︐ 人 道 是 ︑ 三 国 周 郎 赤 壁 ︒
大 江 东 去 ︐ 浪 淘 尽 ︐ 千 古 风 流 人 物 ︒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 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 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 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 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人 间 如 梦 ︐ 一 尊 还 酹 江 月 ︒
故 国 神 游 ︐ 多 情 应 笑 我 ︐ 早 生 华 发 ︒
羽 扇 纶 巾 ︐ 谈 笑 间 ︑ 强 虏 灰 飞 烟 灭 ︒
遥想 公 谨 当 年 ︐ 小 乔 初 嫁 了 ︐ 雄 姿 英 发 ︒
江 山 如 画 ︐ 一 时 多 少 豪 杰 ︒
乱 石 穿 空 ︐ 惊 涛 拍 岸 ︐ 卷 起 千 堆 雪 ︒

︽ 水 调 歌 头 明 月 几 时 有 ︾ ·
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
人 有 悲 欢 离 合 ︐ 月 有 阴 晴 圆 缺 ︐ 此 事 古 难 全 ︒
不 应 有 恨 ︐ 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 ︖
转 朱 阁 ︐ 低 绮 户 ︐ 照 无 眠 ︒
起 舞 弄 清 影 ︐ 何 似 在 人 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