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
学习从“离身”到“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
学习从“离⾝”到“具⾝”——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荐读)本⽂转⾃《现代教育科学》2019-11从古⾄今,哲学家和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灵魂和⼼灵等内在的发展与提升。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只有摆脱⾁欲,才能真正得到灵魂的上升。
在其后的很多西⽅哲学家也认为,灵魂和⾝体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分离的理论在笛卡尔时期达到了顶峰。
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物⼆元世界的存在。
但“如果把⼀切归结为精神,世界被观念化,⼈就成为⼀个超然的意识主体;如果把⼀切归结为物质,⼈就成为了机器”。
20世纪50年代末,认知科学诞⽣初期从多学科视⾓探究⼈类的学习,关注⼈类思维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随着信息加⼯理论的出现,把⼈脑看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为流传,并被迅速运⽤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
传统认知科学认为,⼈的⼤脑是为各种⼼智活动构建算法和程序的。
这种把⼈当做机器的传统认知科学存在着⼀些弊端,认为它只能接受简单的指令算法。
但⼈作为⼀种具有复杂脑结构的⾼级⽣物,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这些是传统认知观点所⽆法预测的。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们更加关注学习的具⾝性、情境性和⽣成性,形成了第⼆次认知⾰命。
MR技术、体感技术和社会学研究⽅⾯都证实了⾝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巨⼤作⽤,同时新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技术⽀持。
2019年《地平线报告》(⾼等教育版)中提到移动学习设备和头戴式显⽰器可增加学习者的临场体验。
⽽混合现实技术是最近两三年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把数字技术和物理世界连接起来,创造了物理空间的模拟化环境,使学习者沉浸于学习环境中,通过⾝体体验形成了新的感知和理解。
语⾔学家莱考夫从现象学的视⾓揭⽰了概念隐喻的具⾝性,也有学者从⽣物学⾓度探讨学习者⾝体运动参与带来的学习效果,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具⾝理论的⽀撑。
笔者通过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困境进⾏分析,并梳理了具⾝认知理论⽀持下的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情况,并从具⾝技术开发、⽣成性具⾝课程设计、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的教育转向展开论述,旨在为具⾝认知在传统认知科学向第⼆代认知科学发展中的应⽤提供参考。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是对经典认知科学框架的一种革新性回应。
传统认知科学倾向于将认知视为一种抽象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这一“黑箱”内部,且与具体的物理身体及其环境作用相对独立。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现象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融合,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认知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之紧密耦合。
具身认知理论正是在这种跨学科对话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强调认知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生理状态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
感觉运动基础: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紧密相关。
我们的知觉、理解、推理等活动都是基于并依赖于身体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实际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手部的动作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理解空间关系,甚至情绪体验也与特定的生理反应(如面部表情、心跳变化等)紧密相连。
情境嵌入性:认知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而是始终嵌入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们的认知表征、记忆和决策往往受到当前环境特征、任务要求以及身体状态的影响。
情境不仅提供了认知过程所需的外部线索,还塑造了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信息。
模拟与仿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常常通过模拟或仿真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情境来实现。
例如,我们在思考未来行动方案时,可能会在心中“预演”各种可能的身体动作,以此来评估其可行性和预期后果。
动态交互与演化:认知不是静态的结构或模块,而是与环境持续交互并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
学习和适应新知识、技能往往伴随着身体经验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具身认知理论对认知心理学乃至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对认知机制的重新解读,促使研究者更加关注身体、环境与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实践层面,具身认知理念已被应用于教育、临床干预、人机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多个领域,倡导以身体参与和情境化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心理治疗手段,以及设计更为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具身认知观是一种基于认知科学的观点,将身体体验和感受作为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理解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通过从身体内外界的变化中汲取信息来理解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行动。
具身认知观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身体不仅仅是一个容纳思维活动的载体,而且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体验和感受,将这些信息纳入到教学中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 learning readiness(学习的准备程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利用情景、操作、实验及其他方式激发学生的感官,教师能够更好地传达和理解课程内容。
其次,具身认知观能够帮助教师以更有效的方式教授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或演示讲座。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身体体验来理解概念,或者使用实验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具身认知观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人格、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和活动。
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身体和感受,将更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提供帮助。
最后,具身认知观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改善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激活学生身体的感受、运动和动作来鼓励学生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运动或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或者利用课堂讨论和其他互动方式来刺激学生思考和表达。
总之,具身认知观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教师通过了解和利用学生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来更好地传达和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浅析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浅析摘要: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只有将认知活动与对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涉及的动力学的、依赖于时间的和关系的正确评价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认知活动做出正确地理解。
具身认知观中所涉及的身体、环境等核心概念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身体和环境。
在研究方法上,也采用了有别于传统计算机模拟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整合和剖析了具身认知学提出背景及其一般主张,随之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范,最后,对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小结。
关键词:具身认知基本主张实证研究现状1.引言第一代认知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所发生的第一次“认知革命”的直接产物。
第一代认知科学认为,心智能根据它的认知功能来研究而无需考虑源于身体和大脑的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表征计算研究范式自身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尤其因为存在无法实现承诺的高级人工智能和无法解释认知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使得表征计算主义者们不得不逐步摒弃其核心观点——“‘认知是遵循清晰的形式规则对抽象符号表征的操控(计算),且符号是由物质的任何可操纵的序列来表示的观点’。
换言之,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
”于是,以大脑为隐喻的联结主义范式和崇尚生态效度的生态主义范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这二者也同样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得不走与表征计算范式融合的多元主义路线。
即便当前的认知科学表现出了以表征计算主义为主导的多元融合趋向,它们也仍然不能把认知科学研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因为它们的融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认知科学所遇到的问题,换言之,这种融合并没有触及到问题最本质、最核心的地方——即对认知主体身体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新的认知学科研究范式转型运动已在悄然进行中,它变革了认知科学研究旧有的视角、立场、方法乃至研究工具。
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cognitive science)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具身认知观
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摘要: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只有将认知活动与对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涉及的动力学的、依赖于时间的和关系的正确评价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认知活动做出正确地理解。
具身认知观中所涉及的身体、环境等核心概念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身体和环境。
在研究方法上,也采用了有别于传统计算机模拟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整合和剖析了具身认知学科内的基本立场及其一般主张,随之阐述了作者对具身认知身体观的理解,另外,辨析了动力学研究方法的适宜性,优点和缺点,最后,对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小结。
1引言第一代认知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所发生的第一次“认知革命”的直接产物。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表征计算研究范式自身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尤其因为存在无法实现承诺的高级人工智能和无法解释认知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使得表征计算主义者们不得不逐步摒弃其核心观点——“…认知是遵循清晰的形式规则对抽象符号表征的操控(计算),且符号是由物质的任何可操纵的序列来表示的观点‟[1]。
换言之,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
”于是,以大脑为隐喻的联结主义范式和崇尚生态效度的生态主义范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这二者也同样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得不走与表征计算范式融合的多元主义路线。
即便当前的认知科学表现出了以表征计算主义为主导的多元融合趋向,它们也仍然不能把认知科学研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因为它们的融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认知科学所遇到的问题,换言之,这种融合并没有触及到问题最本质、最核心的地方——即对认知主体身体的思考。
在Heidegger,Merleau-Ponty,Dewey和Bartlett[2,3];Gibsons[4];Vygotsky[5];Beer,Brooks,Clark,Kelso,Thelen,Smith和VanGelder[6]等人的呼吁和努力下,一场新的认知学科研究范式转型运动已在悄然进行中,它变革了认知科学研究旧有的视角、立场、方法乃至研究工具。
具身认知教学策略
具身认知教学策略
具身认知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将学生自身的身体和感觉经验与学术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具身认知教学策略:
1. 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数学几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来理解几何概念。
2. 触感体验:通过触摸、感受和观察物体,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生物学时,可以通过触摸植物或动物的样本来了解它们的特征。
3. 身体表达:通过身体动作、表演和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表达和理解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故事情节。
4. 反思思考:通过让学生思考和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帮助他们建立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可以让学生写下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个人感受和理解。
5. 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实践和探索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共享经验。
例如,在学习科学实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
6. 情感体验:通过创造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内容的情感联系和认同。
例如,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分享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这些具身认知教学策略将学生置身于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具身认知观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认知和理解是在自己的身体与动作中完成的,即个体的身体和运动是认知的基础和中介。
具身认知观已经在认知科学、教育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身认知观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身体经历是认知的基础作为经历的基础,身体感知提供了知识的反馈,是个体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
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亲身的实验、操作、体验等方式来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感知系统和知觉整合对认知有重要影响个体的知觉过程涉及到感官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器官的刺激和不同类型刺激的排列组合,激发学生的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动作学习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具身认知观的教学强调在教学中要通过动作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通过实践中动作的学习并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比纯理论更加丰富和细致的知识,使知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四、身体意识和意识控制有助于行为调节具身认知观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
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行为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具身认知观对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教育应当尝试将学习过程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构与情境适应,透过学生的身体感受,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结,从而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种维度融入学习中去。
其次,要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让上课变得更加活跃多彩。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最后,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也需要和具身认知观相适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理解、在体验中感受,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电子课程、网络资源等媒介形式,提高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程度,助力学生实现智能化学习。
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
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一、概述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发展,其研究范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无身认知范式,以表征为核心,忽视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认知本质的理解。
现象学的出现,特别是具身认知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特别是具身认知论如何挑战并超越无身认知范式,为我们理解认知的本质提供新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回顾认知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揭示无身认知范式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接着,我们将分析无身认知范式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应用及其背后的哲学假设,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现象学与无身认知范式的关联与区别,特别是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与无身认知的类似性和局限性。
我们还将探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及整个传统哲学的批判如何成为具身认知思想产生的重要中介。
通过揭示认知活动的身体性,现象学为我们理解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推动了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1. 简要介绍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范式的变革。
认知科学,作为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入深的发展历程。
它作为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实验心理学阶段、信息加工阶段、神经科学阶段和庞大数据阶段。
在实验心理学阶段,认知科学主要依赖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现象,如感知、注意、记忆等。
威廉詹姆斯和威廉沃斯顿等实验心理学家的研究为认知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信息加工阶段的到来标志着认知科学开始转向对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系统。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模型,尝试建立认知加工模型,以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
进入神经科学阶段,认知科学开始关注认知过程与大脑结构之间的联系。
这一阶段中,精神病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具身认知观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强调人类认知活动与身体的紧密联系。
具身认知观认为,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和身体感知来构建知识和理解,并通过身体的动作和情感体验来表达和推理。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具身认知观强调学习的情境和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者应该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和情境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
具身认知观强调学习的实践和身体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者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动手、感知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依靠听课和看书要更加深入、准确和持久。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者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具身认知观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教学者应该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比如利用图像、声音、触觉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教学者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到愉悦、满足和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具身认知观强调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
教学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具身认知观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学习不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是社会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教学者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相互学习和思维碰撞。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教学者应该重视学习的情境和环境,鼓励学生的实践和身体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和情感体验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教学者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社会交往。
具身认知研究综述
具身认知研究综述摘要: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其核心要义是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就具身认知的一般主张、理论基础、研究视域和应用研究加以梳理,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起到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具身认知一般主张理论基础研究视域应用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期,作为第一次“认知革命”的直接产物——第一代认知科学诞生。
其核心观点是“‘认知是遵循清晰的形式规则对抽象符号表征的操控(计算),且符号是由物质的任何可操纵的序列来表示的观点’。
换言之,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
”[1]Lakoff和Johnson曾将其称之为非缘身心灵的认知科学(thecognitivescienceofthedisembodiedmind),即认知是脱离身体的。
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认知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表征计算研究范式无法实现承诺的高级人工智能也无法解释认知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
而后,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范式兴起,它主张以大脑神经元的网状结构作为认知过程的隐喻,试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合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emergence),这同实际的脑组织更加接近。
但无论是符号加工模式还是联结主义的研究范式,两者都没有否认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不能把认知活动完全归结为反思意识符号的思维水平,应该从身体和身体经验中探寻认知的起源、演化以及发展。
在Heidegger,Merleau-Ponty,Dewey和Vygotsky等人的努力下,开创性地运用新的立场、方法等变革传统的认知方式,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cognitivescience)应运而生。
那么,何为具身认知,其基本立场和主张、理论基础是什么,又有什么应用价值和局限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
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
关 键 词 : 身认 知 ; 场 ; 张 ; 体 观 ; 具 立 主 身 动力 学 研 究 方 法
1 引 言
学 (m o i ont e si c ) 就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e b de c g iv ce e 也 d i n
下 应运 而生 。
第 一代认 知科 学是 2 0世纪 5 0年代 末期 第一 次 “ 知革 命 ” 认 的直 接产物 。 随着研 究 的逐 步深 入 , 征 表 计算 研究 范式 自身暴露 出越 来越 多 的 问题 。尤其 因 为无 法 实现 承诺 的高级 人 工智 能 和无法 解 释认知 的
心 概 念 有 别 于我 们 通 常 意义 上所 理 解 的 身 体 和 环 境 。此 外 , 对于 具身认 知 的理 解 , 也并 非通 过一个 简 单 的定 义就 可 以完成 。我们 首先 要理解 不 同立场 的
表征 计算 范式 融合 的多 元 主义路 线 。 即便 当前 的认 知科 学 表现 出 了以表征 计算 主义 为 主导 的多 元融 合
但是 , 二者 也 同样 因为 自身 的局 限性 , 这 不得 不走 与
最 大 的不 同就是 强调 认 知主体 的身体 对认 知活 动的 影响。 同时 , 它也 更加 注 重认 知主 体所 处 的实时环 境 对认 知 活动 的影 响 ,并将 认 知主 体所处 的环境视 为 认 知 系统 的一部 分 。 这里 所指 的身 体 、 实时 环境 等核
摘
要 : 身 认 知 观认 为 , 知 在本 质上 是 具 身 的 , 具 认 只有 将 认 知 活动 与其 对 神 经 系统 、 身体 和 环 境 之 间 的 交 互 作 用 所 涉 及 的 动 力 学
的 、 赖 于 时 间 的 和关 系 的 正 确评 价 紧 密联 系起 来 , 能对 认 知 活动 做 出正 确 的理 解 。 身 认 知 观 中所 涉 及 的身 体 、 境 等 核 心 概 依 才 具 环 念 有 别 于 通 常 意 义 上 的 身 体 和环 境 。在研 究 方 法 上 , 采 用 了有 别 于传 统 的计 算 机 模 拟 的动 力 学 研 究 方 法 。文 章 首 先 整 合 和 剖 析 也 『 '具 身 认 知 学 科 内 的 基本 立 场 及其 一般 主 张 , 随之 阐述 了作 者 对 具 身认 知 身 体 观 的理 解 , 外 , 析 了动 力 学 研 究 方 法 的适 宜 性 , 另 辨 优 点 和 缺 点 , 后 , 当前 具 身认 知 研 究 现状 进 行 简要 小 结 。 最 对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一、概述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认知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而是身体、环境、大脑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知识观上,具身认知认为知识并非仅仅存在于书本或大脑之中,而是与我们的身体、环境紧密相连。
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需要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这种互动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也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具身性、情境性和实践性。
在学习观上,具身认知认为学习是一个具身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和理解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更强调学习者身体、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具身认知的学习观倡导学习者主动参与、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观上,具身认知强调教学应关注学习者的身体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习者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探索。
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学习者的身体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习者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探索,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1. 介绍具身认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在探讨具身认知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具身认知这一概念及其重要性。
具身认知,也被称为“具体化”,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主张认知过程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身体、环境紧密相连,是一个身心一体的动态交互过程。
具身认知的重要性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认知科学的局限,将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纳入认知过程的研究范畴,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摘要】具身认知观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与身体感知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具身认知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通过身体感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具身认知观对学习者情感态度有积极影响,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具身认知观指导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境;对教师而言,具身认知观提升了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它也关注并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具身认知观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身体与思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赋予教学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具身认知观, 教学, 价值, 启示, 学习者, 教学设计, 教师, 专业发展, 个体差异, 新思路, 方法, 意义1. 引言1.1 介绍具身认知观的概念具身认知观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强调个体的思维、学习和记忆是与身体动作、感知和情感紧密相关的。
具身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认知不是独立于身体的,而是通过身体的感知和动作来构建和表征世界。
在具身认知观中,身体被看作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获取和表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具身认知观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身体动作和感知对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身体动作、情感表达和感知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具身认知观的概念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具身认知观强调身体与认知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具身认知观,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概述具身认知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具身认知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具身认知观强调个体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将认知与情感、动作与感知、思维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
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具身认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发展,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在具身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深入剖析身体与认知的交互关系,揭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具身认知理论中的内涵与外延。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在具身认知研究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对具身认知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具身认知的理解,还有助于揭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认知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对教育实践、心理咨询等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改善个体的身体意象,提高身体图式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的理论基础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是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各自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身体意象主要源自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身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它关注的是个体如何主观地感知和理解自己的身体。
而身体图式则更多地源自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它关注的是身体如何在大脑中以某种结构或模式进行表征,从而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身体意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身体自我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身体自我理论认为,身体意象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主观感知和理解,它受到个体的身体经验、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身体意象的社会建构性,认为身体意象不仅是个体对身体的内部感知,也是社会对身体的期待和评价在个体内心的反映。
身体图式的理论基础则主要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
认知科学认为,身体图式是我们对身体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内部表征,它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和感觉。
具身认知的科学解释
具身认知的科学解释
具身认知是一种关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主要探讨人类如
何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它认为思维和知
觉不仅限于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而是与我们的身体动作紧密相连。
具身认知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身体动作和感觉经验对于我们的认知
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身认知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身体动作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感
知过程。
例如,动作可以引发与所涉及的概念相关的感觉和情感。
如
果我们在处理某个任务时采取与任务相关的动作,我们将更容易理解
和记忆相关信息。
此外,具身认知还指出,我们的感官经验与我们的
运动系统紧密相连。
我们的感觉和知觉不仅仅是大脑处理传入的信息,而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动作和感觉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产生的。
具身认知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学习和思维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教育和培训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
作和体验,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它还强调了身体
在认知和情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领域
的治疗中,我们可以探索使用身体活动和运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
压力和情绪问题。
综上所述,具身认知是一种关于思维和知觉的理论,强调我们与
环境的身体互动对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至关重要。
它的研究为我们提
供了深入理解学习、思维和情绪过程的新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具身性与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观念,从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概述具身性理论的核心观点,并阐述其在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探讨身体观念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结合知觉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我们将分析身体如何与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相互关联,并如何塑造我们的传播实践。
本文将回顾现有文献,梳理具身性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身体观念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
我们还将关注新技术对身体观念的影响,以及身体在数字传播环境中的新变化。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身体观念来优化传播效果。
本文也将为传播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以推动传播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二、具身性理论概述具身性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和认知科学观点,近年来在传播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
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认知并非仅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结构和身体经验之中。
具身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认知的载体,更是认知的塑造者。
具身性理论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认知过程紧密相连,我们的思维、情感、记忆甚至语言都是基于身体的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我们的情感反应和记忆都与身体的体验密切相关。
同样,我们的语言也源于身体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身性理论还强调了环境的具身性,即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认知。
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还包括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层面。
这些互动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身体感知和动作,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情感。
从传播研究的角度来看,具身性理论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新思潮,具身认知理论强调整体认知观,对身体的回归,关注认知与身体的联接——感知觉和运动.具身认知的观点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极为贴合,为指导幼儿教育带来新的启示:增强运动技能练习,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开展户外活动,发展整体认知;提供丰富感知觉刺激,开展身心体验教育.《2020年地平线报告》提及六项新兴技术和实践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和空间,其中之一就是具身学习身体现象学、概念隐喻、知觉符号、镜像神经元、动力系统、技术现象学等来自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的理论为具身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陈醒、王国光,2019)。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具身认知基本观念认为,认知活动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是人们对概念、物体、事物的表征通常包括感知、体感和运动体验,具有实践性本质,其核心是将感觉、记忆、运动经验痕迹构成心理模拟基础(Niedenthal, 2007);同时具有整体性,包括动机、意义、价值和情感等多种因素(孟伟,2015;赵蒙成、王会亭,2017)。
认知不是各种感觉的叠加综合,触觉、动觉、视觉、味觉和听觉等融合构成最初的身体图式,将各种认知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对认知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并获得认知意义(杨晓,2015)。
Clak(1997)研究了具身化约束模型——心理和行为发展如何依赖大脑、身体和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认知是高度具身化、情境化的行为,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Bruner ,1996;叶浩生,2015)。
刘慧、于林龙(2020)对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计量学分析,发现近期国内研究主要涉及价值、隐喻、生态效度和延展认知等。
Glenberget研究发现,在阅读故事时物理操纵玩具提供了幼儿阅读理解的基础, 在孩子学习字母表时, 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物理操纵的积极影响在数学学习中也有所体现,如玩数字棋盘游戏促进低收入背景的学前儿童对数值估算的熟练程度和数值量级知识的理解。
身体的回归具身认知原理在远程学习中的应用
03
基于具身认知的远程学习优势与挑战
提高学习体验与效果
增强学习参与度
具身认知原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 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和实际操作,具身认知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 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实践技能
具身认知原理强调身体参与和实际操作,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 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多样化的感知通道
整合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提供多样化的感知通道,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
增加感官刺激
通过多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增强学习者的感知体验和学习效果。
注重学习者反馈
及时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进展,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05
基于具身认知的远程学习设计策略与 建议
增强学习体验的真实性
模拟真实场景
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的学习场景,如虚拟实验室、虚拟课堂等 ,以增强远程学习的沉浸感和真实性。
引入实践经验
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设计学习任务和案例分析,使学习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提供实际操作机会
为学习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如实验、手工制作等,让他们在实 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情境创设与模拟
01
现实情境模拟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事件,让
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远程教育中引入虚拟实
验室或虚拟博物馆。
02
故事化情境
将学习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中,通过情节的发展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并
参与其中。例如,在在线课程中加入动画故事,让学习者在观看故事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具身认知观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身体经验来构建和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它强调了个体的身体感受和动作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即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使认知过程更加细致、深入和全面。
具身认知观不仅对认知科学和心理学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且对教学实践和教育活动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具身认知观的基本概念、对教学的价值和相关的教学启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具身认知观的基本概念。
具身认知观源于认知科学和哲学领域,强调了认知活动与身体的密切关系。
传统上,认为知觉和动作是独立的过程,而具身认知观认为知觉和动作是相互依存的,即人们通过动作来感知和理解世界。
具身认知观认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本质是基于感知和运动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动作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具身认知观的核心理念是“身体主体性”,即个体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的价值。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个体的身体感受和实践经验对于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二是提供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具身认知观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实践经验来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具身认知观也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通过启发式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的启示。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身体感受,创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体验环境,以促进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温和的具身认知:认知科学研究新进路
温和的具身认知:认知科学研究新进路张博;葛鲁嘉【摘要】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在认知科学内部正在发生着一次深刻的研究范式的转换.具身认知理论是继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之后,认知科学研究中一种快速发展的理论思潮或研究纲领.与传统的离身认知不同,具身认知主张认知是具身的、情境的和动力系统的.对于心智的具身性问题,激进的具身认知和温和的具身认知都试图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给出合理的解释.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来看,激进的具身认知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解释性的语言,更多的是提出了关于心智、认知和世界的哲学意义上的有益的思考.相比较而言,温和的具身认知则发展了较为完善的解释性理论,如不完全表征、模拟的表征原则、行动导向的局部表征等等,既有效地反驳了激进的具身认知对表征计算范式的全盘否定,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认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了更强的包容性,是对传统认知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0页(P19-28)【关键词】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离身认知;温和的具身认知【作者】张博;葛鲁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认知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科群*按照认知科学创始人之一乔治·米勒(Miller G.)的说法,认知科学至少包括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6门学科,其中前三者为核心学科,后三者为辅助学科。
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场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的认知革命后的产物。
此外,认知科学的诞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里,认知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潜力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认知科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哲学认识论问题在当代的延续和扩展——不仅探讨心智及其运作机制,还试图人工地实现智能的不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