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中医药之源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本是同一来源。
中药的来源多数为天然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而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按照中医学的理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在用量上有所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副作用大的药物用量小,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用量大。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学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药物即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大。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
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换句话说,那时候,人们只知有食物,而不知有药物。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并利用的食物越来越多,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也被人们慢慢认识并重视,同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食物不但有食用价值,还可以用来治病,于是有些药物就从食物中脱胎而出。
这些生活经验,大多载入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医药学巨著,至此,华夏民族已经将食物与医药融为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的文化。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也是食疗文化的基础。
《黄帝内经》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更加表明食物与药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视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3点要义:(1)是药三分毒;(2)药补不如食补;(3)药膳养生不如食疗养生。
《养老寿亲书》说:“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除了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外,谷、肉、果、菜等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
中医药食同源养生名言
中医药食同源养生名言:
1.“药食同源,寓医于食”。
这句话强调了食物和药物的重
要性,并通过饮食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2.“智者要事业不忘健康,愚者只顾赶路而不顾一切”。
这
句名言提醒人们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只顾着追求事业而忽略了健康的重要性。
3.“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
淡泊宁静比药好”。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保持愉悦的心情,饮食有节制,不要过量,同时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这些都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4.“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这句名言强调了精、
气、神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要性,人们应该注重保养精气神,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5.“少思虑以养心,少言语以养气”。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少
思虑、少言语来保养自己的心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6.“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这句名言强调了固本培元的重要性,只有根本固守,才能够有健康的身体和精神的平衡。
中药饮食文化的药食同源理论解读
中药饮食文化的药食同源理论解读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将中药和食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倡通过饮食调理来维护和增强身体健康。
而中药饮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药食同源”。
这一理论认为,很多常见的食材和中药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药理成分和药效作用,能够实现药食两用的效果。
本文将对药食同源理论进行解读,探讨其理论依据、应用现状以及对人们健康农业的启示。
药食同源理论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中药和食材的相似成分和相似药效作用以及中医药理论的支持。
中药和食材往往具有相似的药理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药理反应,从而起到调理身体的功效。
比如,很多具有去痰、解毒、抗菌等药效的中药,其成分与很多常见食材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相似。
此外,中医药理论中的“君臣佐使”理念也为药食同源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药物的应用应该依据人体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特性和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治疗或调理的效果。
这一理念与药食同源的理论契合。
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中药饮食的实践中。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人们通过选择和搭配合适的食材和中药,利用食物的药理成分和药效作用来调理身体。
比如,对于常见的一些疾病,人们可以选择相应的食材和中药来调节。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食用具有降血压作用的食材,如芹菜、苦瓜等,同时配合常用的中药方剂。
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可以选择具有补气、益肾的食材和中药,如人参、枸杞等。
此外,药食同源的理论还可以应用于日常保健中。
人们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常见的食材来达到保健的效果,如蘑菇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有益于眼睛健康等。
药食同源理论对人们健康农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饮食结构的调整和食物安全的保障。
药食同源理论的提倡使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结构的平衡和多样性。
在药食同源的理论指导下,人们不仅能够获得来自药材的保健和治疗效果,还能够摄入更多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让食物将药补充给身体的同时,也让中药的药效得到全面的发挥。
中药饮食中的药食同源理念
中药饮食中的药食同源理念药食同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药物和食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可以同时作为药物和食物来使用。
中药饮食以中药为基础,结合健康饮食搭配,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药饮食强调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旨在通过食物的药用价值实现药食同源的理念。
不同的中药食材有不同的功效,例如山药有益气养阴、健脾益肺的作用;红枣有补脾养胃、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枸杞子有明目、润肺、补肝肾等作用。
结合合理的食用方法,这些中药食材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中药饮食中,有一些常见的中药食材,被广泛应用于日常饮食中。
比如,黄豆是常见的补品之一,以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而闻名。
中药认为黄豆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胃、降低胆固醇等功效。
黄豆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中药的补药使用。
另外,桂圆是一种常见的水果,也是中药常用的药食同源食材。
中医认为桂圆具有补脾益血、安神养心的功效。
桂圆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用来煮粥或炖汤,增加食物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除了以上的例子,中药饮食中的药食同源理念还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食材来实现。
比如,中药方剂中常用的四物汤,是由当归、熟地、白芍、桂圆等中药食材组成的。
四物汤具有补血养颜、调经养肝的功效。
可以将四物汤的中药食材与糯米、红枣一起煮粥食用,既保留了中药的药效,又增加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中药饮食中的药食同源理念也强调食物的合理搭配。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材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药食同源的效果。
例如,枸杞子和山药的搭配可以更好地达到养肝补肾的功效;红枣和黑芝麻的搭配则可以起到养血益气的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药饮食中的药食同源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选择中药食材搭配时,最好咨询中医师或专业人士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食材。
总而言之,中药饮食中的药食同源理念旨在通过合理的食用中药食材,达到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病的效果。
药食同源 案例
药食同源案例药食同源,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指的是药物和食物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性味归经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和食物的分类是按照其性味而定,具有相同性味的药物和食物常常有着相似的功效,因此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下面将以一些案例来说明药食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姜和人参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食材,因为其香气浓郁、辣味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中医理论中,姜具有温阳散寒、祛风解表的功效。
而人参则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益精、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姜和人参都具有辛温之性,都属于温补之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的功效。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姜来替代人参,在很多人来临时感冒时,喝一些姜茶就可以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案例二:山药和杞子山药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医理论认为山药具有补脾益肾、健脾养胃的功效。
而杞子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着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山药和杞子都具有温补肾气的作用,并且对脾胃有益,因此在一些调理肾虚、脾胃虚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食用山药来替代一些中药材,以达到滋补身体的效果。
案例三:茴香和茴香籽茴香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中医认为茴香具有温中行气、理气止痛的功效。
而茴香籽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着散寒止痛、温中行气的功效。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茴香和茴香籽都具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在一些消化不良、胃痛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茴香来替代茴香籽,做成茴香水或者茴香茶,同样可以起到舒中止痛的效果。
以上所述的案例都是基于药食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它们都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的理论提倡通过食物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中药材上有所体现,在日常饮食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一些常见的食材来调理身体,达到健康的目的。
这种理念的应用也有助于减少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更好地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中医药食同源的观念与饮食养生的演变
中医药食同源的观念与饮食养生的演变社会发展带动着经济进步,摆脱了过去穷苦贫困的生活状态,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养生”一词便随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之中,相信一提到养生,大部分人的认知都是“保温杯里泡枸杞”,其实不然,“养生”出自道家,指通过各种方法起到增强体质或延年益寿的目标,其中主要是在饮食方面,更是和中医相辅相成,有药食同源一说,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观念和演变过程。
1、中医药食同源的概念及意义相信在一开始,很多人都没听过药食同源这个词,更别说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可能更多是从字面上去脑补,而从我国提出健康中国开始,保健、养生在我们身边宛如掀起浪潮一般,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词,知道我们需要养生,需要健康的生活。
药食同源的概念:真要说起药食同源的具体意思,其实是现代我们对中药和饮食相结合的总结,具体的时间早已不可考证,根据各方面调查和佐证,药食同源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但比其再早50年,则有“医食同源”的说法,此后,两者则是交替出现,有人说是一样的,也有人反对,其实到底是不是相同的,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拿到现代社会,医学和药学则是泾渭分明却又互为表里的两个领域,很多时候就医,需用药,而用药了,则一般要遵医嘱,所以既有差异又有相同之处。
而从药食同源的角度去看,是药物和食物相结合,用药物的专业去选择食物的营养和搭配,更像是医食同源的分类。
从药食同源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对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开展研究,主要是由于现代经济形势和社会趋势引起的,不必去医院,在家吃吃喝喝就可以身体健康是所有人的愿望,而有需求,就不缺乏市场,再加上现代社会各种大问题,诸如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亚健康状态持续增多等等,所以人们也是越来越期望可以用一些自然的,不影响平时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进行自我的身体改善,从中医角度看,食物可以说是最好的药物,它不会像一般药物一样会有一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也不用担心吃多了是否会产生抗药性,而是通过不断地食用健康绿色的食物,进行身体的查缺补漏,让自身免疫功能一直处于一种健康强大的状态,除了市场需求,还有政策的扶持,我国卫生部已经严格明确了药食同源的范围,并发布相关法律法规,这更是的药食同源名正言顺。
中医食疗—药食同源
相畏:“相杀”,用不同性味功效的药食相配,用一 味减轻另一味的副作用或毒性。 生姜与螃蟹
二、药食同源的清单
▪ 按笔画顺序排列共87种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 蛇、乌梅、木瓜、火麻仁、 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 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 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 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 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 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 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使用时量宜小 ,坚持小量长 期的原则。
党参
▪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 ▪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之证。适
用于疲倦乏力、食少便溏、脱肛。 ▪ 用量:9-30克。
西洋参
▪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凉。入心、肺、 肾经。
▪ 功效:生津止渴,益肺养阴,清退虚热。 ▪ 主治:用于津气亏虚,及久嗽、失血而伴
紫苏籽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祛风散寒、平肝息风类药 ▪ 乌梢蛇、蝮蛇等
药食同源药物功效
▪ 补益类药(具有补气、补阴、补血、补肾 壮筋作用)
▪ 补气类:枣(大枣、酸枣、黑枣) ▪ 补阴类:玉竹、百合 ▪ 补血类:阿胶、枸杞子、桑椹、黄精、龙
药食同源理论概述
药食同源得概述“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得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得“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得理论来源唐朝时期得《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得思想。
“药食同源”就是说中药与食物就是同时起源得。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得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
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食与药开始分化得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得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得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得传统之中,论药与食得关系就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但从发展过程来瞧,远古时代就是同源得,后经几千年得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得前景瞧,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就是食物也就是药物,食物与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得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与药物得性味与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这就就是“药食同源”理论得基础,也就是食物疗法得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得概念就是:所有得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就是属于中药得范畴,中药就是一个非常大得药物概念。
凡就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就是一个用量上得差异而已,也就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得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得食用量大。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与食物就是不分得,就是相对而言得:药物也就是食物,而食物也就是药物;食物得副作用小,而药物得副作用大。
食药同源凡膳皆药
食药同源凡膳皆药食药同源凡膳皆药一、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法国一位著名营养学家指出:"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
"我们中国讲究"食药同源,凡膳皆药"。
像杂粮都有很好的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二、药膳应用1、绿豆清热解毒,抗炎消肿,保肝明目,有"济世之谷"之誉,有解百毒之功,对农药、重金属、瘦肉精中毒均有解毒作用;2、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可治疗因积热而发的痤疮以及热毒产生的扁平疣;1982年发现薏苡仁含的木瓜蛋白酶可分解体内的病变细胞,解释了薏苡仁抗癌功能的机理。
3、红薯含8%的膳食纤维,而且大多是可溶性纤维,通便功能很强。
李时珍称:"红薯食之使人长寿少疾","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充粮食延年益寿"。
日本东京大学曾对130种植物性食物抑制胆固醇生成的功效进行研究,发现红薯是其他食物作用的10倍。
4、某些象形药食,以形补形。
核桃像脑,所以补脑;豆类像人的睾丸和肾,所以补肾;百合形状似肺,故补肺。
5、中医又讲以脏补脏,天麻鱼头汤在马来西亚卖得特别火,就是因为"健脑益智";中医素来食用鲜猪胰治疗消渴症,这和西方最新的研究成果---口服胰岛素不谋而合。
6、发酵食品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像我国的豆豉,现在我们知道豆豉不仅可以健胃解毒,而且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尿激酶。
日本人正在向我们推销他们的纳豆,而纳豆就是豆豉发酵过程的半成品。
6、杏仁粥:治疗咳嗽7、黑豆粥:治疗水肿黑豆盐水煮清水下尤能补肾8、百合大枣汤:咳嗽9、孩子要考试,吃什么好?喝粥喝豆浆,加蜂蜜。
蒸豆包,煮鸡蛋。
药食同源概念
药食同源概念
药食同源是指一些食材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中医药文化中,药食同源的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与健康和长寿息息相关。
药食同源的理念源于古代中医药学,认为食物和药物是相互关联和互补的。
许多食材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认为具有补益身体、调理气血的功效,如枸杞、人参、黄芪等。
这些食材不仅可以作为食品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还可以作为药材来治疗疾病。
药食同源的概念也体现在一些特定的饮食习惯中,如中式汤料理中常使用的枸杞、淮山、当归等食材,以及一些具有特殊药用价值的食材,如燕窝、鱼胶、花胶等。
这些食材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还能帮助人体调理身体机能,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药食同源的概念提醒我们,饮食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与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合理地选择食材,根据自身体质以及需要合理搭配,将食物作为药物来食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疾病。
- 1 -。
中医养生食疗之药食同源,吃饭好比吃中药
中医养生食疗之药食同源,吃饭好比吃中药古人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食物不仅是营养的来源更有养生的功效食疗被誉为养生之首物80%以上的疾病与吃有关科学合理的饮食能让人身体健康不生病延年益寿少吃药本节目依托黄帝内经中的食疗养生原则并结合现代医学、营养学、养生学理论为您分享一听就懂、一用就灵的食疗养生智慧今天我们所要分享的话题是药食一家吃饭好比吃中药食物是最好的医药想必许多人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那么究竟什么是食疗呢食疗又称食质及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预疾防病的一种方法在传统的中医学领域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有营养作用而且还能疾疗去病如黄帝内经再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药以去之食以随之简而言之就是说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理名医扁鹊也认为饮食调理是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上面的相关介绍我们大体知道了食物和药不但没有对立性他们还同出一家如果把进食的口看成是健康的门户的话那么俗话说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样适用于药和食可以肯定的是食药之间的宗亲关系还会随着预防医学、食疗的发展而进步之所以现在说食是一家是因为食与药同源同工首先说一下同源所谓的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病人食之为药物反映出唐代就已经有明确的药食同源的思想说到药和食其实最初两者并没有区分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用来解除痛苦和病患同时又发现了许多药物居然可以当饭吃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淮南子修悟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源之甘苦令民之所必救当此之时一日而遇70毒可见神农时代还没有今天我们所说的药食概念只不过在吃的过程中难免会误食一些有毒或有剧烈生理效应的动物、植物在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或者造成死亡的时候人们就慢慢的对这些对动物、植物产生了一种印象中的定性认识这才产生了原始的中药积累的经验多了对那些动植物等才开始有了一个分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模糊的食疗与药疗其实药食同源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在这部医学圣经的著作中将石看成了没有多大副作用用的药也可以说将药看成了有较大副作用的食物其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肠毒治病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菜食养禁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由此可见在中医学、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要与时的关系是一个性取向下的一个量的大小的区别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可谓是异同互存再来看一下同工既然药食同源那么其加工的方式自然就是相同的了他们最初都是作为食物被用来简单剥皮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食用到后来几乎是采取了烹饪的方式进行加工举例说吧中药炮制古时称之为刨制所谓刨烧肉为食的方法所谓制也就是用火烤的意思可见两者都是在有了火之后对食物的加工的一种方法最初人们仅仅是将食物放在火中去烤或是放在火灰里烧但后来发展成先将食物也就是动物之肉拌以佐料再进行烧烤的方法这种炮制方法随着中药治病的需要而应用到中药处理上用以改变药性或利于服用后来随着炮制技术与烹饪技术的发展中药炮制方法也从刨增加到了制、微炒、炼制杜飞、浮蚌、兔、鹿等很多种食物的烹调方法也出现了炸、爆、炒、熘、烧、烩、煎、焖、蒸、卤蛋等对于药物可以增强疗效改变药性同时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人体所需对于食物则可以保持其营养使之形成色、香、味、形都具备的美食以滋养人体健康两者异曲同工因此可以说是药食同工药食同源同工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我们食疗的信心也对药少了一些排斥对我们的饮食也就有了更多的认识比如食物虽多显平和之气但饮食没有节度自然会阴阳失衡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自我伤损健康的药好了朋友们今天的知识我们就分享到这里。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为了达到健康之道,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调整外,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的,中国千年来的生活体验,经历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之文化,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因此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所以在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体质,才不至选择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浅谈中医“食药同源”理念的起源
浅谈中医“食药同源”理念的起源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
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食药同源的源头和雏形。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现代有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
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
这些都充分证明食药同源确实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
这种原始的食药同源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食药同源,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
真正的食药同源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
我国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二字连起来使用,形成食药同源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
其中有“母亲调食药同源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
这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食药同源其名。
而在食药同源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食药同源的记载。
《周礼》中记载了“食医”。
食医主要掌握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大膳”、“百馐”、“百酱”的滋味,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师的工作类似。
《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
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
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食药同源知识,出现了从事食药同源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
老中医的十大忠告
老中医的十大忠告老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老中医们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忠告。
下面将介绍十大老中医忠告,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1. 饮食调理:老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饮食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 调整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健康至关重要。
老中医建议按时起床、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整。
3. 心理平衡:老中医认为情绪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乐观,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4. 运动保健: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老中医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5. 中药调理:中药是老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6. 预防为主:老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的早期征兆,可以避免疾病的恶化。
7. 个体化治疗:老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8. 理疗方法:老中医运用传统的理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9. 养生保健:老中医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有害物质,保持身心健康。
10. 综合调理:老中医认为疾病是整体的表现,治疗应该综合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治疗疾病。
以上是老中医的十大忠告,这些忠告贯穿了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老中医的经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身心健康,追求全面的健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健康地生活,并享受到长寿的福祉。
中医视角下的药食同源中医药食同源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中医视角下的药食同源中医药食同源的基本原理和实践中医视角下的药食同源——中医药食同源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能够通过食用特定的食物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源远流长,秉承了中医药理念中的“防病于未病”的观点。
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出发,介绍中医药食同源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一、中医药食同源的基本原理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药食同源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草药具有相同的天然成分,能够对人体起到类似的作用。
这是由于食物和草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生物碱、酶等,这些成分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中医药食同源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物和食物中的化学成分相似,例如,黄豆含有大豆异黄酮,与中药中的黄芩中的黄酮成分相似,具有抗氧化和抗癌的作用。
2. 相似的药理作用:药物和食物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例如,苦瓜具有清热解毒、降血糖的作用,与中药中的黄连有相似的作用。
3. 相似的途径和机制:药物和食物通过相似的途径和机制发挥作用,例如,大蒜和降血脂药物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度,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 综合作用效果:药物和食物在综合作用效果上具有相似性,例如,中药和食物可以治疗慢性病、改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
二、中医药食同源的实践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在中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草药与食物的结合:中医药方中常常包含着很多食材,草药与食物的相互结合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例如,中药方中通常包含空心菜、芹菜、西红柿等,这些蔬菜可以增加食欲,同时也能够帮助草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2. 食疗养生:中医注重通过适当的食物搭配来调理身体。
例如,在夏季可以食用荷叶、绿豆等清热解毒的食物来清暑降火;在冬季可以食用姜、葱、大蒜等辛温解表的食物来保护阳气。
3. 调理饮食习惯:中医强调均衡饮食和节制饮食,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药食同源的中医养生饮食指南
药食同源的中医养生饮食指南中医养生饮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以药食同源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食材选择来维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药食同源的中医养生饮食指南,帮助您在日常饮食中更好地保养身体。
一、植物类食材的应用植物类食材在中医养生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类食材及其应用:1. 青菜:青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丰富,具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的作用。
常见的青菜有菠菜、莴苣、韭菜等,适宜炒食或凉拌。
2. 蘑菇:蘑菇类食材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和抗肿瘤。
常见的蘑菇有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可以炖汤或炒食。
3. 果蔬类:水果和蔬菜是中医养生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材,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比如,苹果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养胃的作用,可以作为水果生食或榨汁饮用。
另外,红萝卜富含胡萝卜素,有助于促进视力健康,可以生食、炖汤或炒食。
二、药膳的制作与应用药膳是将食材与药材相结合,以达到保健、调理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膳食谱:1. 当归炖鸡:将当归、黄芪、枸杞等药材与鸡肉一同炖煮,具有养血补气、滋阴润燥的功效。
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的人群。
2. 枸杞山药粥:将枸杞、山药和糯米一同煮粥,可以滋阴养胃、益气补脾。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群。
3. 人参炖猪蹄:将人参、红枣、猪蹄一同炖煮,具有补气养血、滋阴润肤的作用。
适用于气血不足、皮肤干燥的人群。
三、饮食调养的注意事项在中医养生饮食中,除了食材的选择和搭配外,饮食调养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1. 五谷杂粮:中医养生强调五谷杂粮的摄入,如大米、小米、糙米、玉米等。
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和补充营养。
2. 温热适宜:中医认为食物的温度对身体有一定影响,应避免过热或过凉的食物。
适宜的食物温度有益于消化吸收和脾胃健康。
3. 适量细嚼: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认识中医中药饮食养生了解药食同源的含义
认识中医中药饮食养生了解药食同源的含义药食同源,是指一些具有明显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和食物,在药物和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中医中药饮食养生倡导的理念便是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下面将介绍药食同源的具体含义以及与中医中药饮食养生的关系。
药食同源是中医中药饮食养生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益气补血、养阴润燥、消食化滞等作用,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很多药物的治疗效果实际上就来自于植物的提取物,在食物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营养成分和功效。
药食同源的概念强调了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饮食调养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具体来说,药食同源意味着一些食物不仅有营养价值,还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
比如常见的红枣、枸杞、山药等,它们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同样也可以作为食物来进行摄入。
这些食物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还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例如,红枣和枸杞具有滋补养颜、补气生血的功效,山药则具有补脾益肺、滋阴补肾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用这些食物来养生保健,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中药饮食养生注重的是“膳食药兼顾”,即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药食同源的概念为中医中药饮食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中药治疗或单一的食物营养摄入。
在中医中药饮食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进行食疗。
通过药食同源的理念,我们可以将药物和食物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满足养生的需求。
当然,在进行中医中药饮食养生时,也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和用量。
不是所有的食物都适合每个人,有些人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易消化。
因此,在选择食物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质进行合理搭配。
同时,药食同源也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大量食用药物作为食物。
适量摄入药食同源的食物可以起到保健作用,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平衡和适度,合理地摄取药食同源的食物。
中药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药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深受中医理论的影响,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中药饮食文化。
中药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对中药饮食的研究。
当时的医药学家开始研究草药的食疗价值,并记录了许多有关食疗方案和食材搭配的经验。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黄帝内经》,这本经典著作系统地论述了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了“药食同源,同根异名,出入一源”等观点,奠定了中医饮食学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饮食文化逐渐得到推崇和发展。
中国人对于食材的选择非常讲究,注重药食同源的理念,即将药物与食品相结合的独特方式。
例如,将生姜加入家禽肉类中可以去腥、增香;将枸杞加入茶水中可以提高抗氧化能力。
这种将食材的药物功效与食疗结合的方式,使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获得药物的滋补作用,保持身体健康。
中药饮食文化的发展还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比如,苏浙菜中常用的陈皮、山楂等食材有助于消化、驱寒;川菜中的花椒、葱姜蒜等调料则具有温中散寒、辟秽除湿的作用。
这些地方特色的中药食材和烹饪方法,使得中药饮食文化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中药饮食文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中国人重视不同季节对人体的影响,并据此调整饮食,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比如,在夏季,人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食材,如绿豆、绿茶等,以降低体温、预防中暑。
而在冬季,人们会选择一些具有保暖作用的食材,如姜、大蒜等,以增强体内的阳气。
这种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的做法,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变化,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除了滋补身体外,中药饮食文化还注重调理脏腑。
中医认为,健康是由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平衡协调所决定的,而饮食在调理脏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的原则,即保证谷类食物的摄入,补充新鲜水果,适量食用畜禽肉类,注重蔬菜的平衡摄入。
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营养
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营养药食同源是一种传统的饮食理念,即药物和食物具有相同的源头和作用,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这种饮食原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正确的饮食搭配,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营养。
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养生学说,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性,不同的食物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合理选择食物,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首先,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强调合理搭配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
比如,葱、姜、蒜等常见的调料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被认为具有抗菌、消炎、解毒等药用功效。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适量加入这些香辛料,增加菜肴的药用价值。
其次,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注重食物的烹调方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烹调方法会影响食物的药用价值。
比如,煮熟的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而生食则更具药用功效。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烹调方法,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此外,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还强调食物的搭配。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增强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营养吸收效果。
比如,菠菜富含铁质,而橙子中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铁的吸收率。
因此,将菠菜和橙子搭配食用,不仅可以增加营养摄入,还可以提高铁的吸收效果。
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还强调“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都不同,因此在使用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借助中医的理论来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和搭配方式,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总之,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是一种理论完备、实践有效的饮食理念。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我们可以全面地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口味喜好,合理运用药食同源的饮食原则,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营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是中医药之源
来源:中国食品公众科普网
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尝百草、吃野果,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发展和创造了“医食同源,药食同用”和“寓医于食”的营养学理论。
中国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食用、食养(食补)、食疗(食治)、食忌(食禁)”自古以来就作为传统营养学遵循的重要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历代名医对膳食的重要性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战国名医扁鹊说过:“君子有病,期先食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年轻时身体非常不好,后来学医,活到101岁,他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气以资气血。
”提出“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临床治疗原则。
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辩证用膳。
古语讲:“五谷益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谷里面缺少赖氨酸,有了豆类就平衡了。
“五禽适为宜,过则害非浅”,肉吃点就够了,吃多了是有害的。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蔬菜要多吃,而且要吃鲜、各种颜色的菜。
绿的蔬菜有叶绿素,黄的蔬果里有胡萝卜素,红的蔬菜里有番茄红素。
蔬菜在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民间素有“食不可无绿”的教诲。
绿色蔬菜富含天然叶绿素,含镁的叶绿素与人体含铁的血红素在结构上及其相似,营养学家形象地将二者称为“孪生兄弟”。
近年来对绿叶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叶绿素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被誉为“天然长寿药”。
过去,因为民间素有“糠菜半年粮”之说,所以有些人误把粗粮、蔬菜看作是穷人的食物,这无疑是错误的。
为什么在民生富裕、医疗条件优越、医疗技术先进的美国,癌症及心脏病的发病率却比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呢?此后,从有关生活方式的大规模调查中发现,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虽然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谷类等植物性食物,但他们抵御癌症和心脏病的能力却相对比较强;相反,将肉类作主食,把牛奶当水喝,而把蔬菜作为点缀的美国人,却面临着“文明病”泛滥的局面。
同时全球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都显示,食用适量的蔬菜、水果可以降低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
自此得出的结论是: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膳食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所谓“文明病”和癌症的发病率。
在民间,有很多关于膳食营养的谚语,南京地区有句民谚“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形象的描述了蔬菜食用量下降的危害。
我们常说:“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
众多长寿老人大都以素食为主,食品多而杂。
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萝卜可以四季栽培供应,是一种被群众广泛食用的蔬菜,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
民谚说:“萝卜上市,郎中下乡。
”研究证明,白萝卜、青萝卜等所有十字花科萝卜都含有相同的干扰素诱生剂的有效成份双链核糖核酸,这一重大发现无疑证实了“药食同源”的伟大真理。
中国有句谚语:“宁尝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
”显然,吃飞禽(或家畜)要比吃走兽(家畜)对人类健康更有益。
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
“四条腿的”是形容猪、牛、羊等畜类,由于其色红,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形成,但其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多食对中老年人的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
“两条腿的”鸡、鸭、鹅等禽类,肉色较浅,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降低血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所谓“一条腿的”是指鱼类和蘑菇等菌类食品。
鱼类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较低的脂肪,肌肉颜色白,纤维短,肉质细腻,容易消化吸收,它是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从最高的。
香菇、蘑菇一条腿,像一把小伞,热能低,不仅是植物蛋白质的来源,还富含多种微营养素,木耳、
银耳都属于菌类食物,它除了给人体补充蛋白质外,还可以携带人体中的毒素排出体外,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