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妙极了与遭透了》教材分析-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妙极了与糟透了 西师大版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妙极了与糟透了  西师大版学习精品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巴迪的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对孩子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难点:体会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批评与赞扬。

教学准备教师:幻灯片(文字、图片)。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的人生道路起很大的作用。

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作用。

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妙极了”和“糟透了”(出示课题,齐读),这会给他带来哪些影响呢?二、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学生围绕课题自由汇报相互补充。

)三、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你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大意,知道了这篇文章写了两部分,你认为哪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呢?这一部分中你有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并板书。

四、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出示要求,自主交流: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把“我”的童年故事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各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他们的评价吗?为什么?(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交流汇报:(1)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吗?为什么?①自由汇报。

②指导朗读重点句。

③追问:我写的第一首诗真的是好到了极点了吗?难道是母亲不会欣赏吗?原因是什么?④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⑤你认为“妙极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2)对于我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吗?为什么?①指名自由汇报。

西师大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妙极了与糟透了》教案

西师大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妙极了与糟透了》教案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巴迪的父母亲的不同评价对孩子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教学难点:体会在生活中如何面对批评与赞扬。

教学准备:幻灯片(文字、图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的人生道路起很大的作用。

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作用。

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妙极了”和“糟透了”(出示课题,齐读),这会给他带来哪些影响呢?二)、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学生围绕课题自由汇报相互补充。

)三)、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你们已经初读了课文,感知了大意,知道了这篇文章写了两部分,你认为哪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呢?这一部分中你有哪些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并板书。

四)、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出示要求,自主交流: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把“我”的童年故事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各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他们的评价吗?为什么?(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交流汇报:(1)对于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吗?为什么?①自由汇报。

②指导朗读重点句。

③追问:我写的第一首诗真的是好到了极点了吗?难道是母亲不会欣赏吗?原因是什么?④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⑤你认为“妙极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2)对于我写的第一首诗,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你赞成吗?为什么?①指名自由汇报。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0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0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设计,教案
(1)出示自学指导。读一读议一议:
①几年过后,我是如何看待“我”写的第一首诗的?又是怎样做的?这正好说明了什么?
②我已经成了美国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顾我的成长道路,深有感触,我为什么感到庆幸?
③从这件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探究学习、读思体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互动交流(随机板书爱)
2.我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读文识字
1.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同时画出生字词语进行自学,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8分钟后检测)
2.自主学习。
3.反馈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识记正音。
(2)规范书写。(要求写工整写美观)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的个性色彩。课文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和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地课文,了解对儿子第一首诗,父母是怎么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3)联系生活谈感悟
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表扬和批评,你当时是怎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想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正确对待不断进步)
三、回顾升华,延伸阅读
1.填空练习,升华对“爱”的认识。
在()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自信,但过分自信,容易(),所以需要()。
在()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所以需要()。因此,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既要有(),又需要(),只有(),才能不断进步。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妙极了”与“遭透了”》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妙极了”与“遭透了”》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妙极了”与“遭透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妙极了”与“遭透了”》这篇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2.学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通过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推测,并培养学生文本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文章学习“妙极了”和“遭透了”俚语的用法、含义和使用场景。

2.难点: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环节1.热身(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Q: 听到“妙极了”和“遭透了”这两个词语,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有什么印象?激起你的好奇心了吗?2.阅读(30分钟)让学生先自己读完文章,再分小组,提出自己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分别分组讨论,进行词义的推测。

3.整合(10分钟)再把小组的讨论整合起来,让每一组代表分别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4.巩固(2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中的例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构造几个与“妙极了”和“遭透了”相关的句子,从而巩固所学的俚语的用法、含义和使用场景。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可行性分析通过对俚语“妙极了”和“遭透了”的介绍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词的使用场景和含义。

然后通过阅读文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体验与推测这两个俚语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练习作业的完成度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拓展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有趣的俚语、成语,编写小故事或小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妙极了与糟透了1分析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妙极了与糟透了1分析

齐读17自然段,思考: 两种相反方向的风指什么?这段有什么 作用?
指赞扬与批评。 赞扬给我鼓励给我信心? 批评让我找到不足,激励我们前进, 这样的我们的人生才能有所成就。
总结全文的作用
拓展延伸:
1、你以后遇到批评和赞扬会怎么做? 2、父爱如---------;
母爱如----------。
小小的童年,我幸运不随意, 小小的童年,我快乐不忧郁,
世界上 的劣诗 已经太
糟透了
多了
既有不吝赞 扬,精心呵 护我自尊心 的母亲
直言不讳, 严格要求 的父亲
“妙极了”与“糟透了”
鼓励 赞扬
严格 批评

成才
思考课后习题三
从文章中你学会了该怎样面对各 种各样的“肯定”与“否定”?
首先,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 否定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 判多么令人心碎,绝不能因为 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 勇气;另一方面要在赞扬声中 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的过程中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巴德 )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
母亲的评价(
“妙极了来成了作
家的他明白了面对别人的否定不能
(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面对别人的赞
扬要(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于是
他很庆幸童年中即有(不吝赞扬 )的母
亲,又有(直言不讳 )的父亲。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习指导
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查工具书及资料解决问题1
你认识它们吗?能为它们找到朋友吗?
莱lái 好莱坞 w坞ù
c抄hāo 抄写
嗦suō s售hòu 吝lìn 讳huì 啰嗦 出售 吝啬 直言不讳

“妙极了”与“糟透了”优秀教案

“妙极了”与“糟透了”优秀教案

“妙极了”与“糟透了”优秀教案“妙极了”与“糟透了”教材简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批评和赞扬,你知道批评和赞扬对于成长中的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吗?你是否想过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肯定与否定?《“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一定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8岁时,“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

妈妈的评价让我非常骄傲,而爸爸的评价却让我难过得哭了起来。

成年后,“我”成为一位作家。

“我”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体会到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我”为同时拥有不吝赞扬的母亲和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而深感庆幸。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课文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难点是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3.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或)、录音磁带。

2.学生准备:用词典查不明白的生词。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读后的发现或想法。

2.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学生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案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案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实录之一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妙极了”与“糟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生:作者为什么用“妙极了”与“糟透了”作题目?生:妙极了和糟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生:“妙极了”与“糟透了”有什么联系?生:“妙极了”与“糟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生:妙极了与糟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师: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现在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了因为“妙极了”与“糟透了”是爸爸妈妈说的话,所以带引号。

生:我读懂了“妙极了”是妈妈的评价,“糟透了”是爸爸的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我”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鼓励我,爸爸却说“糟透了”。

生:作者在两个不同的评价下,成了有名的作家。

师:课文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生:从第一段到第十四自然段。

师:书要自己读懂,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两部分来学,同学们自己读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看能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读课文)生:第十四自然段生:这位作者的母亲非常慈祥,父亲非常严厉。

师:你怎么知道?生读有关句子。

师:巴迪七八岁写了一首诗,母亲评价后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诗写得非常好,可爸爸对他评价后他伤心极了(板书)书本上怎么说?生:得意洋洋。

师:从哪里看出来?生:从第四段“不住地看表,等着爸爸来评价”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想得到父亲的赞赏。

生:把诗认真写了一遍,还画上了花边。

师: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字面意思,还要想一想,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生:因为妈妈评价“妙极了”,他今后会有自信心,父亲评价“糟透了”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要骄傲自满。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小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小进步,有大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大进步。

3--西师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妙极了与糟透了》课件+-+副本

3--西师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妙极了与糟透了》课件+-+副本

的肯定 和否定
阅 合读作思探考 究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妙极了”与“糟透 了”的理解。
“妙极了”与“糟透了”不仅是父母对“我” 童年写的诗的评价,更是指“我”在人生道路上 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肯定”和“否定”。正是有 了“妙极了”与“糟透了”这样的不同的意见才 使我既不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又能在赞扬声中克 服内心的自我陶醉!
阅自读学思提考 示
1. “我”七八岁写的诗,父母怎样评价?当时 “我”有什么感受?
2.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有什么感受? 3.成年以后,“我”对父母亲的评价有什么感受?
阅自读学思提考 示
1. “我”七八岁写的诗,父、母怎样评价? “我”有什么感受?
童年时的诗
母亲
妙极了
骄傲
父亲
糟透了
痛哭起来
阅 课读堂思练考 习 1.读句子,说说红色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1).“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兴高采烈地问。我简 直等不及了,爸爸是好莱坞电影公司著名的剧作家,我 想,他一定比妈妈更能评判我的诗!
(2).我再也忍不住了,从餐厅跑到卧室,一头扑倒在床 上,哭了起来。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很庆幸—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___、___我自信心 的母亲,又有_____、_____我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 何面对各种各样的“肯定”和“否定”。
阅拓读展思延考 伸
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与作者有过 相同的经历吗?你又是怎么看待别 人的评价呢?与大家分享一下。
阅课读后思作考 业
1.老师在这里要推荐给你们一篇课 外阅读作品:《爱的教育》。 2.可以好好翻看一下回忆的匣子, 以《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西师大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考 入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妙极了”与“遭透了”》优秀教案(精品)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妙极了”与“遭透了”》优秀教案(精品)

《“妙极了”与“遭透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2.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

而父母对孩子虽然感情色彩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谈话导入新课。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老师感到特别荣幸,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因为同学们的积极投入而上得妙成功!同学们有信心吗?生:有!师: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个词。

(板书“妙”、“糟”)师:谁愿意读这两个词?生:读词语师: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举例说说什么时候你分别用到了这两个词?师:(指名学生举例回答)师:你们用得真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以这两个词为主的拟题的文章。

(板书课题)谁能带着感情色彩读出课题?(指名读、齐读)让学生浏览课文,相互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2、新课学习1.再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能会觉得巴迪有个慈爱的母亲,可能会感觉巴迪的父亲太严厉;但因为读过课文,所以学生最有可能说的就是妈妈和爸爸对巴迪的评价,虽然感情色彩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他的爱。

)2.品读重点语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为什么说爸爸妈妈对巴迪的评价都是出自对他的爱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并说说哪些地方给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深化理解。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的“糟透了”的评价,一个是因为父亲比较理性,要求比较严格,他考虑到的更多的是诗的本身的质量。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妙极了”与“遭透了”》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妙极了”与“遭透了”》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妙极了”与“遭透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妙极了”和“遭透了”在语言交际中的用法和效果。

2.初步感知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妙极了”和“遭透了”两个词语的用法和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刻感知词语的用法和效果,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三、教学内容1.了解“妙极了”和“遭透了”的词义和用法。

2.思考“妙极了”和“遭透了”在语言交际中的效果。

3.范例分析和操练。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介绍“妙极了”和“遭透了”两个词语,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大概理解它们的用法和效果。

第二步:释义1.请学生查字典或自己思考,将“妙极了”和“遭透了”两个词语的含义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自行解释两个词语的区别和使用场合。

第三步:思考1.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什么情况下,大家会说“妙极了”?•什么情况下,大家会说“遭透了”?•“妙极了”和“遭透了”在语言交流中有哪些效果?2.请学生自行组织语言,进行口头表达。

第四步:分析和操练1.分层级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两个词语的用法和效果。

2.请学生通过自我脑storming、合作讨论等形式,讨论实际生活中可以用这两个词语表达哪些情感、意义。

3.小组合作,针对某个场景或话题进行“妙极了”和“遭透了”的对比表达。

第五步:总结1.回顾“妙极了”和“遭透了”的用法和表达效果。

2.整理“妙极了”和“遭透了”的使用场合和注意事项。

第六步:作业请学生在家中复习掌握本课内容,输出一篇感想或是应用,以“妙极了”和“遭透了”作为关键词进行书写。

五、板书设计名称“妙极了”和“遭透了”的用法目标了解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引入、释义、思考、分析操练作业复习掌握本课内容,并输出作文注意事项注意使用场合与效果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初步感知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起到了很好的语言启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09教育网优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妙极了”与“糟透了”》教案教学设计

【309教育网优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妙极了”与“糟透了”》教案教学设计

《妙极了”与“糟透了”》《“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寓意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对待赞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一、直接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妙极了”与“糟透了”》板书(出示幻灯片)。

1、检查、听写生词。

2、互改、及时评价、纠正。

3、从默写的词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入新课。

二、开启儿时记忆,感受当时情怀。

1、师: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却如此不同,巴德会有什么反应?快速阅读1—14自然段,划出描写父母的评价的句子并把它读好,体会“我”听后的心情如何?2、生自学,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出示1:妈妈一边读一边大声叫起来:“妙极了!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1)指导读好母亲说的话。

(2)体会巴德听到表扬后的心情。

(兴奋、骄傲、得意)4、出示练习、填补空白:“妙极了!巴德,真的是你写的吗?”“真是我写的!”我—————、“当然了!”我—————。

师:这么好的诗,要不要拿给爸爸看?这就是此时巴德最想干的事。

此时的巴德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爸爸呢?生答、师适时指评。

师:漫长的等待却等来了爸爸的——(生读爸爸的话)出示2:“依我看,诗写的糟透了!”出示:我一下子愣住了。

我低着头,眼中涌出了泪花。

新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0“妙极了”与“糟透了”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西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0“妙极了”与“糟透了”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10 “妙极了”与“糟透了”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样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影响。

3.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生活的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3.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和运用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自学探究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兴高采烈、直言不讳、相辅相成3.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讨论: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内容?5.读了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二、合作质疑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引导学生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15)讲述了“我”童年的一个故事。

第二部分:(16-17)讲述了“我”后来对这件事的认识。

5.引导学生谈读了本课后的感受最深的一点。

三、课堂小结: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是哪两种?你有过相同的感受吗?四、板书设计:10、“妙极了”与“糟透了”第一部分:童年的故事第二部分:后来的认识六、课堂检测: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热烈地()狼狈地()精心地()焦急地()顽强地()沉沉地()2.修改病句他从附近路过,听见了美好的笛声。

他被大雨把他淋透了。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已经几乎冻僵了。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师大版《妙极了与遭透了》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批评和赞扬,你知道批评和赞扬对于成长中的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吗?你是否想过该如何对待别人的肯定与否定?《“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中的故事一定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8岁时,“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妙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透了”。

妈妈的评价让我非常骄傲,而爸爸的评价却让我难过得哭了起来。

成年后,“我”成为一位作家。

“我”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体会到是父母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我”为同时拥有不吝赞扬的母亲和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而深感庆幸。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课文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难点是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巨大影响。

3. 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在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

教学准备 1.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2. 学生准备:(1) 用词典查不明白的生词。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解读与提示
课文的题目把意思截然不同的两句人物语言用“和”字连
在一起,容易激发阅读欲望。

因此,可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

让学生熟读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引导学生精读。

第1~14段:精读童年这部分,可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的语句,弄清: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映。

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妙极了”是母亲的评价,这句评价感情色彩强烈,母亲看到8岁的“我”能写诗,借此机会,赞赏“我”,鼓励“我”。

“糟透了”是父亲的评价。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理性地看待诗本身的质量。

在这里,父亲说的“糟透了”,可能是想给孩子一些警告,更有助于他的健
康成长。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把握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教师应加以肯定。

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

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这里指父亲的评价简单、爽快而明白。

固执: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第15~17段:第15段:几年后,“我”重新读那首诗,发现“它果真写得很幼稚”,“我”将自己的小说拿给爸爸看,这些都说明“我”已认识到爸爸的评价是对的。

第16段:成年后“我”成为一名作家。

“我”庆幸自己有不吝赞扬、精心呵护“我”自信心的母亲,又有严格要求“我”的父亲,他们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肯定”与“否定”。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可抓住这一词语引发学生思考:“我”庆幸什么?“我”为什么庆幸?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一是因为“我”有个常常鼓励我、赞扬我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和自信;二是因为“我”还有一位严厉的父亲,他的批评和教育,使我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获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体会到父母教会了自己如何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批评”与“赞扬”。

正确的态度是:第一,在面对批评时仍然
要勇往直前;第二,在受到赞美时绝不能骄傲自满。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一个长句子,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将句子抄写在摘抄本上。

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第17段: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思考并与同学交流: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赞扬和批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跋涉: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难。

课后第2题:帮助学生理解妈妈和爸爸的不同评价对我的成长都是必要的,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适时指出学生认识中的不足,但不必强求统一的答案。

课后第3题:结合课文的学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抄写,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选做题:这道题的设计意在对课文的学习做适度的拓展延伸,将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建议教师在学完全文后处理,也可以此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或作为课外作业完成。

学生可以口头演讲,也可选择将自己的看法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