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学案1 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精彩开篇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句中的“诗”就是“诗经”。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我们一起走近《诗经》,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新课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更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在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逑(qiú)荇(xìng)寤(wù)寐(mèi)芼(mào)2.重点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择取;今义:流出。
)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第24课 《诗经》 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分组畅谈
集体交流
齐读感知
整理笔记
学生在音乐中吟诵两首诗歌,再次感受美。
实现学生生活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吟诵,和课堂的开头实现呼应,再次实现音乐和文学的整合,感受韵律美。
作
业
设
计
1.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诗歌
2.鲁迅先生说“别为了单纯的爱而把人生的一切都忘却了”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
(3)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①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②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听读、指导朗读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诗歌内容。
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通过学生的读、思、品、说,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分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达到了课堂预期的效果。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
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文学常识诗经三、研读《关雎》【文章主旨】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对接训练】1.默写(1)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2)《关雎》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关雎》《。
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
2.背诵理解《关雎》、《蒹葭》。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共160篇,多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多为周代贵族所作,也有小量的民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从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所谓赋是指“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所谓比,就是“以彼物喻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所谓兴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它事物以引起正题,先言的“他物”有的与正题有关,有的与正题无关。
《诗经》的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六义”。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深切明白得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制造性地运用朗诵手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到效。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连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那个地址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咱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敞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前人以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乃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咱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朝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进展有着深广的阻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学《关雎》一、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一、听配乐朗诵,正音释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芼(mào):挑选。
寤寐(wùmèi):那个地址指日日夜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好诗不厌百回读。
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关雎一、导入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Ppt2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1Ppt3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Ppt42、Ppt5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
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
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
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
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1. 《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_735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24 课《诗经两首》教课设计内容预览:24《诗经》两首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色。
3.频频朗诵,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形象思想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办感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乞降神往。
教课要点、难点1.创建性地运用朗诵手段剖析抒怀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领会它的表达成效。
3.品析语言,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境界美、委宛美。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曰:“不学,无以言。
”先人《》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朴”。
《》在古代向来被作各学校的教材,甚至大字者玄家的婢女都熟《》,平时生活中能以《》相。
今日我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料助多媒体示以下内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集,原来只称《》,以后被儒家奉典,改称《》。
收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歌 305 篇,也称“ 三百”,些歌分”“雅”“ ”三个部分。
“ ”又叫“国”,是各地的歌,人民大众的口作,是《》中的精部分。
有许多篇章揭穿族治集人民的迫和盘剥,也反应了人的生状况和情生活。
《关雎》是《》之始也,也是《》第一篇。
先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明它价很高。
《史·外戚世家》曾述:“《易》基乾坤,《》始《关雎》。
《》美厘降⋯⋯ 夫之,人道之大也。
’,孔子:“《关雎》而不淫,哀而不。
”其声、情、文、俱佳,足以《》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全,整体感知1.学生听音配朗,正音,同出示投影:睢 (j ū ji一种ū)水。
窈窕(yǎ o ti:文ǎ静o)美好的子。
逑(qi ú):配偶。
荇莱 (x ī 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昼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 ào):精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
24 《诗经》两首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节奏特点,体会《诗经》诗歌的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学习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体味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学习难点1.体会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四、知识链接(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涉及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二)《关雎》和《蒹葭》《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关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和情感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探究诗词、积累古诗名句,来提高学生诵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2、带情感的阅读诗词,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本诗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关雎》,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寻美、赏美、创造美。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朗读自创诗歌,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从我读的诗歌中找出其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屏显。
师朗读。
)同学们把刚才的发现连缀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它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之间的诗歌,它的内容有“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诵读:感受诗歌之美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
再读解意,把握形象,要读得韵味深长。
吟咏诗歌,品赏诗情,要咏得情深意切。
1.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标出来,一会儿提醒同学。
(生自由朗读,标记,自主完成。
)(2). 老师总结的易误读的词语(屏显)窈窕(yǎo tiǎo)钟鼓乐(yuè)之荇菜(xìng)好逑(hǎoqiú)(3)指导整体朗读:(屏显)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4)全班齐读。
(注意字音和节奏)2.再读解意,把握形象。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三个任务,请选一个完成。
(屏显。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_286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诗经》两首学案内容预览:24《诗经》两首学案设计人:刘杏林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第 1页 /共 10页冠于三百篇之首,明它价很高。
《史·外戚世家》曾述:“《易》基乾坤,《》始《关雎》。
《》美厘降⋯⋯ 夫之,人道之大也。
’,孔子:“《关雎》而不淫,哀而不。
”其声、情、文、俱佳,足以《》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
睢 (j ū ji一种ū)水。
窈窕 (y ǎ o ti :ǎ文静o)美好的子。
逑(qi )ú:配偶。
荇莱 (x ī 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 (w ùm èi):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
寐,睡。
笔(m ào):挑。
3、指。
提示:第一章雎和于河之洲上,其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一章的佳,在于舒平正之音,并以音起全篇,形成全的基。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思。
声亦迫促,与前后平之音有。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 ”,用字自有重,深浅不同,出和快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蒹葭》1、导入师: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我们通过《诗经·蒹葭》来佐证这句话。
2、(出示幻灯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师:春秋中叶大约在公元前4、5百年前,所以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在那时候我国已有了像《诗经》这样的经典之作,可见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
《诗经》按内容和写作风格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雅有大雅和小雅,它与颂一样,基本上是朝廷用来祭祀的祷文,故歌功颂德的成分较多;而风又称为国风,它和乐府诗一样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民谣,所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情,风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3、(出示幻灯片2)《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师: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类似于“见景生情”。
总之,它是笼统的将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揉和在一起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文章来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请同学们朗读《蒹葭》,说说本首诗分别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回答略)刚才同学们说了,《蒹葭》每章的开头两句用的是兴,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那么这里的他物指的是(生:蒹葭),蒹葭也就是芦苇,那么芦苇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看图(出示芦苇的图片),蒹葭就单个而言,纤细,柔弱,随风而荡,没有羽毛丰满,却比羽毛妖娆;如果大片大片的生长在水中,有了气势,则浩瀚缥缈,朦朦胧胧,神秘莫测。
大家想象一下成片的蒹葭像什么?(生:像云、像雾、像海浪等等)它使我想起一首歌:“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导学案.doc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比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悄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來只称《诗》,后來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屮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人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住产情况和爱情住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來反复咏叹,一首诗小的各章往往只有儿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2、《关雎》是《风》Z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Z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人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倶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第一•课时一、导入(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Z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吋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Z类似的一首诗歌《静一女》。
下面我们一起來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二、预习导航,口主学习活动一:诵诗句1、听一听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的内容2、记一记(1)掌握诗中生字雎鸠()(• •)窈窕(• •)( )好逑(■)( )寤寐()()娜回()( )( )特菜() (2)掌握重点词义睢鸠:一种水鸟。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第24课 《诗经》 两首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学案内容预览:24《诗经》两首学案设计人:刘杏林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基础知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明确:jiān jiāyī rén sù huíxī méi jī chí sì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四、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五、达标测试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周南》。
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2、(1)《诗经》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能力提高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24《诗经》两首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二、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2、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
比就是譬喻。
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
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二、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三、《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