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念和模式。
它强调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和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追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 人本导向:新型城镇化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注重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 绿色可持续:新型城镇化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协同:新型城镇化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4. 开放创新:新型城镇化鼓励创新创业,推动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5. 社会稳定:新型城镇化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2. 解决农村问题:新型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3. 优化资源配置: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4. 推动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5. 实现社会进步:新型城镇化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平正义。
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对策1. 土地资源问题: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土地资源,面临土地供应紧张的问题。
解决此问题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和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人口流动问题:新型城镇化会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加城市管理的压力。
解决此问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
3. 环境污染问题:新型城镇化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决此问题需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新型城镇化
5新型城镇化的可预见性认知误区分析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转型时期和新一轮城乡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战对 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乡建设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内涵 伴 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践成果的落实将得到不断丰富。但是,受到 既 有国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现状发展模式以及未来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潜 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若干误区。
3.1新型城镇化六大核心目标
平等城镇化:平等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统筹与一体。主要表现在实 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户籍与土地制度突破和 收人分配制度创新。 幸福城镇化:幸福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收人与安居。主要表现在实 现城乡居民收人普遍提高与居民收人差距的缩小。其中,居民收 人差距的缩小又包括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缩小和贫富差距缩小。 转型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结构与升级。主要表现在实 现产业链条高级化与梯度层次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和 现代服务业规模化。 绿色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环保与低碳。主要表现在实 现气候及生态优化和区域碳排放量下降。
3.1新型城镇化六大核心目标
健康城镇化:健康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生态与安全。主要表现在实 现污染与耗能降低、环境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和市民健康水 平提高。 集约城镇化:集约城镇化目标的关键在于节约与高效。主要表现在实 现城乡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和城乡各类已建成设施的高效利用。
其中平等城镇化与幸福城镇化目标对应民生内涵;转型城镇化 和绿色城镇化目标对应可持续发展内涵;健康城镇化和集约城镇化目 标对应质量内涵。6大目标彼此独立、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和支撑
2.新型城镇化内涵框架构建
1.从四个角度解读新型城镇化: ①从国内城镇化应对未来不确定需求的角度; ②从反思过去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错误做法的角度; ③从城镇化国际经验教训借鉴的角度; ④从当届政府执政的角度
“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近年来,我国一直推进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在概念、思路和实施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依次进行详细阐述。
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意义1·1 概念解释: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1·2 意义:新型城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2·1 人本原则:以人为本,保障城镇化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
2·2 公平原则:确保城市发展的机会公平分配,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2·3 环保原则:倡导绿色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2·4 创新原则:引入科技创新的理念和手段,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3·1 产业结构转型:由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转变。
3·2 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改善居住环境。
3·3 人才引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落户。
3·4 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福利制度,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5 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城市。
4·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路径4·1 整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4·2 产业布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合理布局产业和城市功能。
4·3 城建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
4·4 人居环境改善:加强城市绿化、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5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企业。
附件:1·《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详细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原则、路径和重点任务。
新型城镇化简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着力点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 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 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未来中 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 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 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 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 提升“转型”。
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正在扑面而来,在现有体制改 革(特别是政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 度改革等)没有得到应有推进的情况下,新一轮城 镇化有可能陷入如下误区,需要提前予以警示。 1、将城镇化作为增加GDP的抓手,结果可能 GD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 2、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 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 3、将城镇化作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 可能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 4、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 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
蔡继明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落后,原因是 大量人口还滞留在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 加快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蔡继明特别提到 天府新区的巨大作用:天府新区规划有利于推动 成都聚集千万城镇户籍人口。“我说的城市户籍 人口,没有户籍也行,但是一定要真正享受城市 居民的待遇。”蔡继明认定,“在变成千万(城 镇)人口的城市里边,成都恐怕是最有条件的。”
新型城镇化 以成都经验为案例
四川加快建设“四大城市群”促跨越发 展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新 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省九届四次全 会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成 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 和川东北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加快建 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 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 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其中,最重要 的是发展川南城市群(宜宾等)、川东北 (达州、南充)城市群,同时应把乐山、 雅安、广元发展成大城市,构成“一带 (成德绵乐)、两群(川南、川东北)、 三点(广元、雅安、攀西)”城市格局。
新型城镇化方案
新型城镇化方案1. 简介新型城镇化方案是指一种更新的城镇化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阐述新型城镇化方案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推动因素。
2. 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方案强调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方面,需要考虑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和布局,加强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
同时,注重城市和农村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振兴,提倡城市与县域发展战略的统筹规划。
3. 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方案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包括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化建设,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4. 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方案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加强土地利用和资源环境的保护,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准入门槛。
同时,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5. 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方案提出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水平。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推动因素新型城镇化方案的推动因素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市场需求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政府要加大城镇化政策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化领域,推动多元化投资。
市场需求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社会参与也是重要推动因素,要鼓励公众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形成共治共建的城市管理模式。
7. 结论新型城镇化方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等举措,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
•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 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经济
• 加强节能减排,降低城市碳排放
05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机遇
•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 城乡一体化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应对策略
• 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
•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对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若干建议与展望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大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力度
• 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 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挑战
• 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较大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住房供应不足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02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措施
•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 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
•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新型城镇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城镇化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则是对城镇化的传统观念的一种重新解读,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城市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指,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中心,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为导向,采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社会保障的完善,推动城市化与现代化相互促进,真正实现人民居住、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可持续性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以及社会平等和共享。
2.多元化新型城镇化推崇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注重人文建设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不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3.人本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和人类福祉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导向,所有的城市发展均应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1.城市化速度过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较为迅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和设施快速增长,需要解决城市空间等问题。
2.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不平衡也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一个问题,部分城市空间发展不充分或不协调,需要加强乡村与城市和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3.城市内部竞争城市间的竞争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一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争夺资源和发展机遇,为了获得优势,城市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对于一些不那么发达的城市来说,可能会导致资源的短缺,甚至使城市发展停滞。
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同时需要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法律框架,形成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
2.推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基础,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资源的可视化、可控性、可测量性、可预测性。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型城镇化究竟是什么?下面将为您科普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知识。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产业优化调整、城乡空间优化布局、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优化改善为重点,推进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一种城镇化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旨在不断提高城乡发展质量,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发展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2. 产业优化调整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优化城乡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 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合理规划农村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实现城乡空间有机衔接。
4. 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要求平等分配公共资源和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5. 人居环境优化改善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和宜居乡村。
三、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通过城乡经济的互相补充与合作,既使城市更加繁荣,也使农村更加富裕。
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调整、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3. 推进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城乡空间和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新型城镇化要求打造宜居城市和宜居乡村,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旨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型城镇化PPT
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 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 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 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我国 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由此 产生一系列问题。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3、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 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 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 流
新一轮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消化已经转换用途的土地来实现有限的数量扩张,加大 力度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
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低碳城市,首先城市体系的建立规划,合理的 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对低碳宜居至关重要。另外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 “伪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1、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
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 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 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 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 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 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 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 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 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 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 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 用。
新型城镇化要点
新型城镇化要点一、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四、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为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
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五、中国城镇化“新”在哪里?(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均等待遇: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3)产业支撑:从“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
(4)土地征收:从“被代表”到“带资进城”。
六、“新型城镇化”包含四个协调: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相协调;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相协调。
七、“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1)农民土地(2)户籍制度(3)盲目造城八、“新型城镇化”旅游引导:首先,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
其次,是无污染的城镇化,从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
再次,是就地城镇化。
第四,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
九、“新型城镇化”推进措施:(1)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
(2)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这为我国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体制机制建设框架,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仅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已经被提出,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1.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绿色低碳、智能化、共享共创的现代化城镇化。
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市的质量,以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也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新型城镇化可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推动城市规模的合理化、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3.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实践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创新城市经营模式,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等。
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也需要加强与乡村的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新型城镇化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不科学、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化速度过快等方面。
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还需要面对人口老龄化、人才梯队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5.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随着人民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未来将持续推进。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将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并重视人口流动的平衡与城乡发展的协调。
结语: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经之路。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挑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将注重可持续发展,健全人才梯队,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走以产业为支撑的发展道路;走以提高内在质量为目标的发展道路;走有序发展之路;建设有特色的城镇化。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有哪些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撬动房地产业新一轮发展,将成为为房地产行业新的增长点所在。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对于这群转移的农村人口,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
这部分刚需人群的住房需求恰好燃起了新一轮的楼市上升潮,有效地带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抑或产业的城镇化1.定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新在哪里(根据资料,我自己整理的)(1)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
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3)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副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新在哪里)3.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型城镇化解读
新型城镇化解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之一。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化升级,更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它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解读。
一、经济层面的解读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层面上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将进一步激发城市消费需求,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其次,新型城镇化也将带来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传统农业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发展态势,新型城镇化将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再次,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的统一,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社会层面的解读新型城镇化在社会层面上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促进社会公平与司法公正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工问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减轻社会矛盾和压力,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性。
其次,新型城镇化将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与传承。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将融为一体,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
再次,新型城镇化将扩大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
城市化将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不再存在巨大的差距,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环境层面的解读新型城镇化在环境层面上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通过城市化的推进,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水资源、土壤资源、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改善,实现城市和乡村生态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内容
新型城镇化内容新型城镇化: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一、优化城市规划,打造宜居城市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文关怀,追求宜居环境。
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域,使各类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绿化建设,增加公园、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注重交通规划,提升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二、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强调提供全面、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要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建设优质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其次,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三、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倡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
四、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新型城镇化要求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完善社会服务、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而新型城镇化作为补充传统城镇化的战略,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动力。
那么,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呢?一、概念与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镇化方式。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显著,具有精准定位、区域协同、智能提升、自由选择等特点。
1. 精准定位新型城镇化要求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相应调整城镇化目标和政策,实现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2. 区域协同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与周边乡村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经济互补。
通过区域协同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3. 智能提升新型城镇化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模式,推进城市智能化升级,提高城市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也可以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 自由选择新型城镇化强调居民的自由选择和参与,促进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
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可以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潜力,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新型城镇化还可以带来大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促进就业和消费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城市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居民收入也将成为可能,这将有利于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
2. 壮大城市经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可以加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壮大城市经济。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入驻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区域合作和互动发展。
3. 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幸福感。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1 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特点- 人口导向: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设。
- 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 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2.1 规划建设2.1.1 城乡规划整合2.1.2 城市品质提升2.1.3 环境保护与修复2.1.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2.2 土地流转市场建设2.2.3 宅基地制度改革2.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3 农民工市民化2.3.1 农民工权益保障2.3.2 农民工社会保险2.3.3 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2.4 城乡融合发展2.4.1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2.4.2 农村公共财政改革2.4.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革2.4.4 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3.1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3.2 城市规划建设政策3.3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3.4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政策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行为,保障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4.2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和保护,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2个省、 62
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试点城市名单
省:江苏省、安徽省等2个; 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大连市、青岛市等3个;
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广州、重庆等7个;
地级市(区、县):湖南株洲、北京通州、广东东莞、深圳 等25个; 县级市(区、县):湖南资兴、河北定州、河南兰考、湖北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 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新型城镇化
六、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突破点
主要内容
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土地流转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 传统乡村社会 • 现代城市社会 • 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 • 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 释放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潜能
新型城镇化
二、发展历史及现状问题 1978-2013年 城镇常住人口 1.7亿 7.3亿
按照城镇户籍的人数统计,中国的城 镇化率大概只有35.3%; 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 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
新型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概念
由农业 (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 和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第四产业)为 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 农业 (第一产业)
产业转变
• 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 息产业(第四产业)
社会转型 人口转移 最终目的
优化布局 集约高效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新型城镇化
三、发展历程
1 、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 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首次出现“新型城镇化”的词汇, 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 2 、党的十八大(2012年11月) 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 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 要手段。 3 、核心文件(2014年3月) 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 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4 、试点建设(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
1982年:土地国有化
与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相比, 1982年宪法被称为是“改革”的宪法。 其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 所有。
1978年:土地承包 分田到户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 “大包干”而闻名全国。1978年末, 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 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六、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五大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 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 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 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
1954年:迁徙自由未写入宪法
毛主席在宪法起草中是不同意规定迁徙 自由的,他认为人不能想到哪儿就到哪 儿,得有制度;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 下人就是乡下人,不能随便来回移动。
1956年:全面禁止土地转让
1982年宪法之前,并没有一部法律禁 止农地买卖与农地出租。但事实上,自 1956年开始的高级社运动,却从废除 入社土地的分红权开始,走向全面禁止 土地转让。
户籍改革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实施“城市群”战略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 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 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 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 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 市场主导 政府引导 生态文明 绿色低碳 四化同步 统筹城乡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
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强调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
文化特色、城市管理等方面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 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 取得重大进展
新型城镇化
六、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规划文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16日发布。
• 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配套文件
• 《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2014年10月29日发布。
• 发改委:2015年出台城镇化5大配套政策,涉及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
陈伯达明确引证毛主席指示:“我们的 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 业)、农(农业)、商(交换)、学 (文化教育)、兵(民兵)组成一个大 公社。
2004年:暂住证的废止
早在2004年,沈阳市曾一度率全国之 先,取消外来人口暂住证。这一举动, 在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中,被许多人视为 具有相当的破冰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 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 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 文化传承 彰显特色
以人为本
三大内涵 核心目标 平等城镇化 关键内容 统筹与一体 收入与安居 结构与升级 环保与低碳 生态与安全 节约与高效 主要体现 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与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创新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缩小 链条高级和梯度层级化、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规模化 气候及生态优化、区域碳排放量下降 污染与耗能降低、环境质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和市民健康水平提高 城乡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城乡各类设施高效利用
民生的城镇化
幸福城镇化 转型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绿色城镇化 健康城镇化
质量的城镇化
集约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五、相关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1
月31日发布。
• 户籍制度——强调“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 土地制度——农村土地确权;征地制度改革;土地征收补偿。
• 城镇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滞后 • 人口无法有序转移 • 城镇开发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的速度 • 土地利用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 城市病呈集中爆发之势 • 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 • 城市文化破坏严重 • 城市建设不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发展不均衡
粗放发展
城市病凸显
历史文化丢失
新型城镇化
仙桃等25个;
建制镇: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等2个。
新型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 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 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 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率
17.9%
53.7%
城市数量
193个
658个
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 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 状态。
建制镇数量
2173个
20113个
新型城镇化
二、现状问题 二元结构
•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低 • 城市出现新二元结构 • 乡村发展滞后
农村滞后
• 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
四大战略任务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城镇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 公共服务 进机制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 力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