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观
自-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日本文学中的生死观论文
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生死观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行法师和歌中的日本文学美意识的“无常观”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古代日本著作中出现的关于生死世界、神仙思想等的记载,探讨了从日本文学中体现出的生死观,其形成、发展演变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观无常观幽静美枯寂美宗教影响“愿如释尊,物化阳春。
望月在天,花下殒身。
”这是著名的日本西行法师所写的和歌。
意思是:“真希望能在春天樱花最烂漫的时候死去,就跟释迦摩尼死于二月十五那样……”西行希望自己能在佛祖释迦摩尼圆寂的日子,在明月照耀的樱花树下走向西方净土。
这首和歌被载入西行的个人和歌集—《山家集》的咏花歌群里。
西行是一名历经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士、僧侣及歌人。
他的生平在《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吾妻镜》、等作品中都有讲述,在众多的传说以及历史事件中都留有痕迹。
他的和歌歌风率真质朴,但却能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还非常擅长描写四季、恋爱以及杂歌类的作品。
他死后,果然被后人安葬于樱花烂漫之所。
在西行的这首著名的和歌里,出现了月和花。
与此联系在一起的,是对于死亡的一种坦然的态度。
面对死亡,不是恐惧,而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
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生死观中表现出的“终极之美”。
古时候的日本人已经将死亡引入了美意识之中。
从这首和歌中可以看到的,有一种将“无常”的观念、甚至是更具体的一草一木,在“美”中进行审视的一种被称为“幽静美”的观念,其最终的归宿就是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意识上的坦然。
日本的中世是产生出日本独有的美学意识“わび”“さび”的时代。
“わび”指的是一种幽静的境界。
是以隐士生活的“孤寂、寂静”为基调,主张舍弃物质享受,在简朴、静寂之中追求精神的纯净。
而“さび”则是将无常的观念带入事物中去审视感受出的美意识。
而真正对于后世起到了巨大影响的是当时做为少数派的隐者文学。
隐士是为了避免和俗世的纠葛而隐遁的人群,西行、鸭长明、吉田兼好等都是隐士文学的代表人物。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02 日 本 生 死 观 的 发 展 历 史
1)古代――“他界观” 在日本,最先记录生死
的是《古事记》和《日本 书纪》。在《日本书纪》 中所记载的“根之国”,在 《古事记》中记载的“黄 泉之国”,都是地下世界, 所以在古代日本,对于死亡 的理解是,人死了之后会到 另一个世界去,也就是“他 界说”。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 的极致就是死亡。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 “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 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 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 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2)平安时期的变迁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
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也 是极大的。佛教传入之后, 日本人产生了分辨善恶灵 魂的观念。
殡葬制度的变化也促 使了对于生死问题认识的 改变。古代日本的殡葬是 土葬,平安时期开始有了火 葬,并在室町时期开始普及。 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生死 观的发展。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4 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的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曾经指出:日本国民的特点是更 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 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 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日本人的生死 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 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樱花很是相像,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与日本的武士道有着共同之处。
日本人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不单只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所造成,日本人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生前极大罪恶的一种洗涤,唯有死后,你生前所犯的罪恶,都将一笔勾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所以日本人对自杀行为从来不排斥,反而是推崇的。
中国人则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和蒙蔽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不幸的象征,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恐惧。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情节,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散步到一座桥上见到,许多鱼顺流而下,有两条鲑鱼逆流而上,一动不动。
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
死鱼为什么顺流而下?因为鱼为完成延续物种使命,筋疲力尽而亡。
在自然中许多物种就是以死来成就生。
这个镜头更是深刻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樱花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据《 古事 记 》 记载 , 天 照 大 神 是 为 治 理 人 间而 降 临 的 神 , 在 降 临之时 , 母亲 给她带上 天界培育 的米粒 , 这 是五 谷的种 子。 天照大神在荒芜的 1 3 本 土 地 上 种 下这 些 种 子 。 日本 从 荒 芜 的 大 地 变 成 丰 收 的 国度 。 因此 , 她 成 了农 耕 世 界 的 主宰 , 同 时也 是 农 耕 的 象 征 。之 后 , 出现了木花开耶姬女神 , 她 是 田神 和 樱 花 的 化 身 。无 论 是 作 为 田神 。 还是木花开耶姬 , 都 是 神 圣 的生 命, 于是樱花演变成神圣生命的象征之花。 1 3本 人从 很 早 以前 就 有 用 樱 花 来 祭祀 神 明 的 风 俗 大 津 市的神社里祭祀神明的时候 , 人 们边唱樱花歌 , 边 把 樱 花 的枝 叶 放 在 神 像 前 供奉 。 到 了樱 花 盛 开 的 季 节 . 人 们 用 樱 花 祭 祀 神 明。上古时期 , 樱花插头装饰 的风俗十分 流行, 上 古 人 相 信 樱 花 具 有 除 魔 之 力 。 日本 在 八 世 纪 形 成 了花 会 式 和 镇 花 祭 的风 俗 。 镇 花 祭 每 逢4 月举行 , 目的是 预 防疾 病 、 消除病患。 公元7 9 4 年, 恒 武 天 皇迁 都 平 安 京 , 日本进 入平 安 时代 。 八 世 纪 中 叶成 书 《 万叶集》 中, 樱 花 的文 化 价 值 还 处 于 梅 花 之 后 , 到 了 九世 纪樱 花 的 意 义 凸 显 出来 。这 时天 皇御 所 旁 种 植 的 花 从 梅 花转 变成 了樱 花 。 御 所 的 寝 宫 紫 宸殿 南 庭 左 侧 种 植 樱 花 。 右 侧栽 培 橘 子 树 。这 两 种 树 , 在 紫宸 殿 旁 不 可 或 缺 。 分别 象 征 左 近衙 府 和右 近 衙 府 。 平 安 时代 从 左 近 之 梅 转 化 为左 近 之 樱 , 樱花 被称 为“ 日之 目” , 这和 1 3本 上 层 社 会 的 政 策 变 化 息 息 相 关 。 因此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认 为 . 樱 花 是 当 时 日本 权 力 阶 层 的象 征 。 平安末期 , 权 利斗争和疫病不断 , 民众 生 活 在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古 代 王 朝 的 衰落 使 贵 族 的奢 靡 生 活 以及 其 权 利 受 到 威 胁 。 樱 花 盛 开 后 立 即凋 落 , 对 于 这 种 暂 短 的变 化 . 统 治 阶级 认 为是 虚 幻 无 常 的征 兆 。公 元 十世 纪左 右 . 日本 出 现 了 武 士 阶 层 。 到 了江 户 时 代 日本 社 会 完 全 由武 士 掌 控 。樱 花 同样 寓意 武 士 。 武 士 也 将 自 己 比做 樱 花 。 首 先 , 樱 花 的 精 神 与 武 士道 相 似 。 对 武 士而言 , 樱 花 的魅 力 在 于 凋 落 时 的 美 丽 , 武 士 的 生 命 如 同樱 花 般 短 暂 而 灿 烂 。 武 士 的精 神 似 樱 花 般鞠 躬 尽 瘁 , 死而后已。 盛开的樱花 , 一 夜 间凋 落 , 这 是 日本 武 士 所 崇 尚 的 境 界 。 其次 , 簇樱 花 不 显 壮 观 , 只有 簇 簇 樱 花 同时 盛 开 才 呈 美 态 。 而武 士 道 强 调 的 不 是 武 士 个 性 而 是 共 性 ,武 士 为 了 保 护 武 士 集 团利 益 即使 牺牲 生命 也 在 所不 惜 。由此 可 见 , 樱 花 与 日本 武 士 的集 团精神有相似之处。 总而言之 。 樱 花 与死 生 如一 的武 士是 紧密 相 连的 , 这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换 而 言 之 . 日本 武 士 时 代 樱 花 即象 征 武士 。 明治时代以后, 无 论 是 普 通 民众 还 是 政 府 都 大 力 推 进 “ 近 代 化” 进程, 樱 花所赋予 的精神一 时遭到批判 , 樱 花 代 表 封 建 主 义 的糟 粕 。 日本 开 始 砍 伐 、 烧 毁樱 花 树 . 樱 花 树 成 了没 有 价 值 的 木 材 。明 治 期 间, 樱 花 树 多 用 于 制 作 家 用 的火 盆 、 茶 托 之 类 的器 皿 , 失 去 了古 代 日本 人 精 神世 界 的 意 义 。后 来 . 樱 花 的
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这呾日本社会经济状冴、人们生活压力有径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归结亍日本人的生歨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 自杀行为幵丌是可耻而罪恱的,也丌是失贤者无路可遁的 懦弱选择。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 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贤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 式,因而自杀行为仍来就丌被日本社会所排斥。因为这些 原因,所以才会有世界第一的自杀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宗教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物哀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形式 • 日本人生死观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 • • • • • • • • (一)地理环境。日本位亍亚洲大陆 的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西侧 隑着日本海呾东海,不朝鲜半岛呾中国相 邻;东侧不美洲大陆隑着辽阔的太平洋。 日本是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叐着地震、海 啸、火山、台风、暴雨等灾害。资源贫乏, 大量依赖仍海外迚口。领土狭小,人口众 多。因这一独特的恱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 人产生了孤独无劣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 中联想到歨亜。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二)宗教。佛教不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幵存的主要宗教。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道 丿丌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丌是太大。 日本人生歨观的形成主要是深叐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佛教 亍6 世纨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净土信仰最早始亍 奈良时期。在镰从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各宗都提倡 “宴离秽土,欣求净土”,说的是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 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目前,净土宗仌然径流传,在日 本深入民间,幵得民心。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 生命充满了痛苦,甚至生的本身就是痛苦。它也根深蒂固 地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从赏樱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 : 死观 ; 花; 生 樱 自然 环 境 ; 宗教 信 仰 中 图分 类 号 : l 2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2 1 2 1 ) 9 0 1 — 2 17 — 1 (0 0 — 22 0 I 1
世 界 上 没 有 哪 个 国家 如 日本 这 样 如 此 期 盼 樱 花 绽放 ,看 到
植 物 , 是 一 种精 神 象征 , 此 , 日本 , 赏樱 花 是 一种 全 国 范 而 因 在 欣 围 内 的浪 潮 。 日本 人 认 为 人 生 无 常 、 死 无 常 , 生 与浩 瀚 的 宇 宙相 樱 花 般 活 着 , 时 人 所 人 生
l赏樱 与 生死 观
日本 自古以来就有赏樱活动 ,7世纪 以后 赏樱逐渐成 为一 1
种全 民风气 , 记载 , 年 赏樱 季节 到来 , 据 每 日本 人 都 会 “ 歌 樱 或
下, 宴松下 , 或 张幔 幕 , 筵 毡 , 少相 杂 , 铺 老 良贱 想 混 。 有 僧 有 女 , 呼 朋 引类 , 午 晚 间 , 堵 如 市 。” 日本 , 年 进 入 三 月 中 旬 以 朝 如 在 每
文化万 象
从赏樱 透视 日本人 的生死观
宋会 芳
( 阳 师 范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 , 徽 阜 阳 2 60 ) 阜 安 3 0 0
摘 要 : 日本 , 年 3月伊 始 , 在 每 日本 人 便 开 始 关 注 “ 前 线 ” 樱
樱 花 作 为 日本 的 国花 , 受 日本 人 的 推 崇 与喜 爱 。 年 一 到 备 每
樱 花 盛 开如 此 热 血 沸 腾 的。 日本 人 来 说 , 花 已不 仅 仅 是 一 种 对 樱
据 日本 警 察 厅 调 查 统 计 显 示 ,2 0 “0 9年 上 半 年 的 自杀 人 数
日本的樱花文化介绍
日本的樱花文化介绍日本的樱花文化介绍日本的樱花文化樱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成了主角,咏樱花的歌比咏梅花的歌要多5倍。
而且日本很早就有了赏樱花的活动。
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
另外,据说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
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才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
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
樱花是最受日本人喜爱的花种,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
日本语中,;樱时就是指樱花盛开的时节,也就是春天。
在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到樱花开得最灿烂的地方,一边吃着寿司,喝着日本酒,一边陶醉在漫天飞舞的;花吹雪中,是日本人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情。
赏樱花,中文语写作;花见。
花见(Hanami)是日本独特的赏花方式,每当春天樱花季节展开之际,群聚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粉白花树下,大家举杯高歌,谈笑春日,尽情捕捉烂漫春光。
这般原味的大和风情,;花见一词甚至被纳为英文专有名词,意为日人赏樱盛宴。
日本人赏樱花的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源于平安时代在宫中举行的樱花宴。
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花会(历史上称;醍醐の花见),以其豪侈华丽而名标史册。
而花见成为日本平民百姓的年中行事则是江户时代以后的事情。
4月的日本充满了樱花的味道,无论是公园或是街道,都遍布盛开的樱花树,使得如盆景般精致的日本越发显得娇美了。
作为日本的国花,樱花深受日本人与游客的喜爱。
日本的樱花种类共有300多种,樱花的花季是4月,由南往北依次盛开,最早可以观赏到樱花的是冲绳岛,而最姗姗来迟的樱花则是全日本最寒冷的北海道。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樱花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三月花人交映时,共作嫣然漫天舞——论樱花与日本武士道精神“霪雨霏霏下,樱花色衰香也消,悲叹春去了。
此景此情映我身,风华正茂终也调。
”一首和歌咏尽了樱花短暂之繁华,也道出了日本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樱花,作为日本广为世界所知的象征,以它花开的惊为天人与凋落的轰轰烈烈深深给予世人神秘难解的震撼。
神秘难解的,不是花朵,而是流传已久的灿烂背后一直难以揭开面纱的日本之魂——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难以诠释的谜团,以它一反世人“渴生”愿望的背道而驰而成为大和民族的标志。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随着武士势力的加强,11世纪初期开始这种武装集团超越了庄园范围,武士道自此兴起。
武士道基于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条,是一个武士基本的信条。
而在此之中最引人注意的,不同于中国传统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便是日本特有的观念——崇死。
武士道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君主的绝对忠诚或是武士个人尊严的维护,在当时这样的绝对忠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必须的——只有集体才能维护个人的生存,而这种集体需要绝对的忠诚才得以维护。
这种忠诚的极致表达便是赴死,将生命也交予集体,意为已经尽责或自我剖白,是一种气节与荣誉。
正因为以这样的死亡为傲,形成了日本人对面对死亡的淡然与乐观,面对离去也就变得果决、毫不犹豫。
从容为生,从容赴死,这样的从容使得日本武士“生死无差”,形成了类似佛教的生死观——有常与无常。
樱花正是符合了这种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首先,樱花的辉煌在于万千花朵同时绽放的绚丽与气势。
由于日本的岛国环境,自古以来常有自然灾害,使得日本人民在面对困难时自发的凝聚,而日本武士道中忠君思想更是强调了这种极度忠于团体的行为。
一枝独秀难为春,樱花齐放时的满树繁华正与日本武士不惜集体牺牲以求得一个团体的荣耀相呼应,或是胜利时的气势,或是败北时的悲壮。
日本文学中的死生观
日本文学中的死生观
日本文学中将生死看作一个重要概念,不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从文
学风格来看,生死总是表达着精神上的重要性。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日本文学中的死生观则强调灵魂的存在,认为人
的精神不灭,即使变身灵魂也会不停的循环,每一段灵魂都有一个灵魂,自灵魂之中得到寻求救赎、安定和自我超越的要求。
而死者也不
会孤独存在,而是在温柔的无尽宇宙中共同生活。
从文学角度来看,日本文学的作品常常表达出爱的深度和光彩,无论
是将生与死融为一体的《源氏物语》,还是丰富多彩的爱情描写,都
表达了爱可以超越生命,连同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主题。
总之,日本文学中的死生观强调的是,生死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循环,无论是爱情还是遗忘,都会把两者融入生活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状态,使人们能够在自然中追求安定与仪式感。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 月17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00中文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0.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日本人自杀的历史原因
日本人自杀的历史原因自杀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引起自杀的原因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因素。
日本的自杀行为蕴含了大量的利己性因素,进而形成独特的“唯美主义”(日语为“耽美”)的概念。
干净秀美的风光、“刹那寂灭”的樱花,在日本国民心里象征着格外美丽的死亡。
日本人崇尚自杀,在自杀者弥留之际,能体验到一种人格的升华和一种慷慨凄凉的满足。
现代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尽管人们常常把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作用从来不可低估,尤其是人们对樱花“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
人们会发现,现代日本人的自杀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于具体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于人们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凄楚之感。
让我们从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其中的原因。
(一)“切腹”的历史文化背景日本人的切腹自杀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被当做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日本的“剖腹”一词最早出现于平源时代,即11世纪末到12世纪末,与汉字同义。
日本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官军逮捕盗贼藤原义,藤原在被捕前用刀剖开腹部,用刀尖挑起内脏向官军扔去。
此后,这一事件被人们认为是日本人切腹恶习的起源。
日本元弘二年(1333年),倒幕运动高涨,醍醐天皇命足利尊氏围攻京都;守城的北条仲时和时益逃出京都重围后,北条仲时看到大势已去,在近江的番场切腹自杀,家臣糟屋宗秋随即也切腹自决,接着部下432人一齐切腹,横尸满园,血流成河,这样骇人的集体自杀,打破了日本自杀历史的记录。
到江户时期(公元17世纪),切腹几乎成为上层武士选择死亡的唯一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的剖腹仪式和方法。
日本人的“剖腹”也叫“切腹”、“割腹”、“腹切”、“屠腹”,这种自杀方式是最不容易致死而又极其痛苦的方法。
(二)武士之道——知死之道日本武士道精神,在大量的典籍中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就是《叶隐》。
《叶隐》历来被奉为武士的手册,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死亡之道。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生与死没有界限,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
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日本人之所以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原因就是樱花花期非常短,在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就凋谢了。
灿烂的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午后的遗言》幽静的山中景色与不紧不慢的节奏,些许怀旧,更多的是人生追溯。
有了这样的遗言,于是发现,寻找死亡原来也是可以踏着轻快的舞步,愈走愈甜蜜的。
登美江和丈夫藤八郎最后几天仍雷打不动地练习能剧,两人取出所有积蓄,拜别最想见的朋友,住进最高级旅馆,携手走入海里的自杀死亡的仪式感。
这部与相米慎二《春季来的人》、《夏日庭院》、是枝裕和《幻之光》、泷田洋二郎《入殓师》河濑直美《殡之森》都是思考生命奥义的佳作。
百岁导演新藤兼人(1912-2012)一生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25岁初涉影坛,电影生涯长达74年,被誉为影坛常青树。
他生于广岛,少时因家庭破产而外出谋生,靠在摄影棚打工自学成材。
1936年以因建设水库而需移民为素材创作剧本《失去土地的百姓》参赛,获1937年《映画评论》剧作第一佳作。
战后第一个剧本《望眼欲穿的女人》获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二个剧本《安城家的舞会》再获《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一,从此作为剧作家的地位。
作为导演,1952年拍摄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广受关注。
1960年《裸岛》表现极度贫困中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的感情,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77年拍摄《竹山孤旅》;1983年以《地平线》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
浅析樱花作为审美符号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自平安时代就为人们所喜爱、追捧,它曾是日本精神信仰的承担者,具有丰富的内涵。
每逢春天樱花由南向北依次盛开,花团锦簇,绚烂无比,日本人也因此结伴,出外赏樱,千百年来这早已成为传统习俗,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喜爱之情。
樱花用一年的时间,越过寒冬,刹那开放,展现生命的美丽,这种力量给了日本人无限的生命启迪,也许它的魅力也正植于此。
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早已融入日本文化。
它的国民性与代表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花相比似乎更略胜一筹。
百般受宠的樱花也并非一开始就受日本大众的喜爱,它经历了曲折的审美历程才作为纯粹的自然美的审美对象被固定了下来,走向了正常。
一、樱花的审美历程1、持续到奈良时代的实用阶段日本民族的原始信仰是崇拜自然神和先祖神的神道,它是原始农耕社会的宗教实体。
从神话故事开始,日本人就认为神的慈悲沐浴着大地的草木,人受惠于自然是很大的,自然是生命的母体,是生命的根源,他们对自然怀有特别亲和的感情,对自然的爱,带来生活与自然的融合。
樱花文化意义的起源也与日本早期的神道崇拜有关。
日本最古老的书面文化作品《古事记》中就有“木花佐久夜姬”的传说。
该传说讲述了天皇的祖先、天照大御神的孙子迩迩芸命降临人间时与木花佐久夜姬一夜成婚,从此繁衍后代,为大和族的始祖。
而樱花恰恰是“木花佐久夜姬”的化身,于是樱花便具有了“魔力与神力”。
人们对它顶礼膜拜以祈求到神的庇佑。
但这只是传说,很难下结论说这是樱花的美学意义起源。
樱花真正的美学意义起源应该来自于农耕文化。
当时的日本人是根据樱花花开程度来占卜当年水稻收成的好坏的。
如果当年樱花花期比预期时间长,则表示水稻可能会是大丰收,是个好兆头;反之,则是不吉祥的兆头。
因为樱花盛开之时正合农时令节,气温适中,稻田水温较高,不必担心冷空气的袭击,此时种植樱花能够保丰收,樱花开放也意味着稻谷种植的开始。
山本吉健在《花》中说,“樱花最初是一种前兆,正如所谓的瑞雪兆丰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樱花也是稻花的象征。
从樱花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樱花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关键词:樱花;日本人;生死观;无常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土壤资源没有我国丰富丰富,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
日本的土壤资源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国花”——樱花。
日本樱花的中文学名为“东京樱花”,是落叶乔木,花色呈白色至淡粉红色,径2--3cm,常为单瓣,微香;萼筒管状。
樱花盛开时节常常呈现出满树烂漫、如云似霞的特点,非常美丽,是日本著名的观赏花木。
正因为日本人爱樱花,爱看樱花,因此,樱花才能够有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日本人的生死观,让日本人的生死观都与樱花呈现出了相似的特点。
一、樱花的特点日本民谚有云“花属樱花,人惟武士”。
意思是:“花儿中属樱花最为美丽绚烂,芸芸众生中属武士最为优秀”。
可见,日本人把樱花看得多么重要。
而这句话虽然多少带着些日本人的感情色彩,但是,也说出了樱花美丽的特点。
樱花品种多样,有寒绯樱、山樱、霞樱、枝垂樱等等众多品种,这些樱花,单听名字就非常诗意化,外表也确实非常美丽。
霞樱盛开的时候远远看去云蒸霞蔚;枝垂樱花色为淡粉红色在盛开时远看像白色几乎所有樱花都有下垂,远远看去薄雾空濛。
总之,每个品种有每个品种的特色,种种特色构成了美丽的樱花大花园。
不过,樱花美则美矣,花期却短。
这也是日本人珍爱樱花的原因之一。
对于樱花的花期特点,日本也有相对应的民谚,“樱开七日”,意思即: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仅仅只有7天时间。
即便是对于整棵樱花树来讲,樱花的花期也仅仅16天左右。
由此可见,樱花是边开边落的。
虽然说樱花的魅力也来源于此,但是“花开满山、花落满山”的特点不仅给人以“春花绚烂”的美感,更给欣赏樱花的人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让人对“转瞬即逝”的美好黯然伤神,通过对植物的同情,诱发对个人生死的思考,因此,樱花的开与放,都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二、日本人由赏花产生的生死观樱花仅仅开七日,且它开得最盛之时即其开始衰亡的时节,转瞬即逝,毫不留恋。
因为决绝,所以更显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樱花文化看日本人生死观
绪论
樱花是日本人的骄傲,一直以来与日本人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在民族文化的象征中,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悠久的历史。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樱花除了报春,更为人们欣赏的是它那虽然短暂但却绚丽的生命和生命结束时的宁静与素洁。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洁净无瑕,。
樱花之所以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之后,随即凋落的壮烈。
“樱花七日”,樱花从开花到凋零大约只有七天,十分短暂,却也十分绚烂。
日本人认为人活着,就要像樱花盛开时一样绚烂,即使死去,也该像樱花凋零一样,果断离去,不带一丝杂念死去,在日本人眼中死是无常的,不知死亡何时会来临,所以珍惜活着的时间,努力创造生命的光芒,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也能坦然面对死亡。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代表着的是整个日本民族,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
即使是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樱花依然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时无刻的出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
对日本人而言它不仅仅是春日来临的象征,更是象征着日本大和民族的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生而绚丽,死则凄美。
日本人对樱花的认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喜爱,而是上升到一种文化的传承。
把樱花尊为国花,在文学作品中歌咏樱花,将樱花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日本人有着一种浓厚的樱花情结。
然而,樱花深受日本人喜爱的原因是,它能使日本人对于生与死这种人生问题的思考。
日本人由樱花的花开花落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然而他们却并不一味的感时伤逝,反而从樱花凋零之美的永恒中领悟出“生与死并非是对立的存在,死则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思想。
最后由对这种瞬间美的追求引伸出樱花精神的生死观:人应当像樱花一样,活得绚丽,死得凄美,在人生的最巅峰毫不留恋地死去,才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樱花既是日本的国花,也是代表着日本大和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日本人团结的民族精神,代表着日本人对生死观的一种无所畏
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