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生死观-开题报告
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生死观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是世界各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两
个重要的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其生死观也有着
显著的差异。
因此,对中日两国生死观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两
国文化差异和文化传承,还能为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和认识,促进双
边交流与合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生死观的差异,探讨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为深化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启示人们对生命
及死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增强人们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生死观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涵盖以下内容:
1、生死观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2、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分析,包括对生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比较;
3、分析两国文化传统及其对生死观的影响;
4、探讨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教育和宣传策略。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更为客观、准确的方式呈现出中日
两国生死观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对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的研究,
也可以为中日两国深入交流、合作提供启示和理论支持。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本文预期可以获得如下成果:
一、揭示中日两国生死观的主要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探讨两国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对生死观的影响;
三、提出中日两国生死观教育和宣传策略的建议。
标签:生死观,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0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月17日目录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000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1.1武士道1.1.1武士道的形成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心中
「曽根崎心中」 「失楽園」 佛教的影响
“寂灭为无法走到一起的男女,死后 可以在天国过上幸福生活
自杀
From WHO 2012 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
自杀
自杀是日本人主要死因之一
癌症(30.4%) 、心脏疾病(16.0%) 、 脑血管疾病(11.8%) 、肺炎(9.9%) 、意 外事故(3.5%) 、自杀(2.8%) ——2006 年 死者中15.8%为20-25岁,20.9%为26-29 岁,22.8%为30-35岁,25.0%为36-39 岁——2003年 每10万日本人,有 20.9人自杀,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 合组织)为12.4人——2014年 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位——2012年 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
切腹
具 体 表 现
心中:殉情、集体自杀
自杀
“武士道”的切腹
生死剧、名节 礼仪、制度
历史沿革
平安末期、南北朝 江户时期
水腹、手腹等切腹方法
切腹
明治6年废止切腹刑法
“心中”的来源
江户初期,近松门左卫门“忠” 初期:发誓、剪发、刺青等男女间确 认爱情的行为 中期: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 死”“心中情死”
生 死 观
日本人的善恶观:不管生前犯过多少 罪行,一旦死去就变成了佛,罪孽也 就消失了,死人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 和礼遇。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牌位,属于不分善 恶是非。 政治家等因为出现丑闻选择自杀,媒 体和民众便不再追究。
5,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 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生 死 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坦然面对死亡并欣赏死亡,他们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死是一种律己行为,应该被宽恕。
文章试从日本的高自杀率这个社会现象方面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展开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表达对日本民族独特生死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高自杀率;殉情;生死观;武士道一、引言生与死是人类的自然变化,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然而对生和死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观”。
中国有句古话称“好死不如赖活”,体现出中国人重生,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要顽强的生存下去。
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重死,无论是死的意义还是方式,他们都不畏惧甚至向往死亡。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
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死观,树立科学公正的文化评价态度。
在我国,研究日本的学者及成果不少,但是具体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欠缺的,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透露出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例如,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从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方面,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透露出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第32卷第4期中发表的论文《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该作品,揭示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在《电影文学》的第九期中,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从电影《入殓师》的拍摄技巧、制作效果、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反映出日本人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
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引言:日本文化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而闻名于世。
其中,死亡美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日本死亡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一、死亡美学的起源死亡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日本人普遍认为死亡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是灵魂脱离尘世的重要时刻。
这种观念在日本的宗教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如佛教和神道教等。
佛教对于死亡美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佛教教义中强调生死的循环和脱离尘世的解脱。
在佛教的影响下,日本人开始将死亡视为一种美丽的过渡,而非恐惧和终结。
这种观念在日本文化中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了独特的死亡美学。
二、死亡美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美学逐渐演变并融入了日本的艺术、文学和电影等领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绘画中经常描绘死亡和死后世界的场景,如《地狱草子》和《百鬼夜行绘卷》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死亡的美和神秘感,引发了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和探索。
在文学方面,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死亡主题。
例如,夏目漱石的《人间失格》和谷崎润一郎的《红鬼》等作品,通过对死亡的描绘,探讨了人性、道德和存在的意义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此外,日本的电影也对死亡美学进行了独特的表达。
黑泽明的《罗生门》和北野武的《杀死一个人》等作品,通过对死亡的审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些电影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发了观众对死亡的深刻思考。
三、当代社会中的死亡美学在当代社会中,死亡美学的影响依然存在。
尽管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生命的价值和尊重,但死亡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仍然在一些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时尚界,一些设计师通过将死亡元素融入服装和配饰中,创造出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作品。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死亡的思考和尊重,也展示了设计师对生命和美的独特理解。
此外,在建筑设计中,一些建筑师也将死亡美学融入到建筑的概念中。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 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8-8-6完成时间: 2009-11-122009年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0000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独特生死观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
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引言:日本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而闻名于世。
其中,死亡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日本死亡美学的起源、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日本死亡美学的起源1.1 传统宗教的影响日本的死亡美学根植于其深厚的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和神道教。
佛教教义中强调生死的无常性,而神道教则将死亡视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这些宗教信仰塑造了日本人对死亡的独特认知。
1.2 传统艺术的表达传统的绘画、文学和戏剧作品中,死亡主题常常被描绘得深邃而美丽。
例如,绘画中的枯树和凋谢的花朵,以及文学作品中关于死者的赞美和悼词,都体现了日本人对死亡的审美追求。
二、日本死亡美学的内涵2.1 暗示与隐喻日本死亡美学强调隐喻和暗示,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死亡的氛围和情感。
这种审美观念常常通过艺术作品中的符号、意象和象征来实现,使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死亡的存在。
2.2 虚幻与幽玄日本死亡美学追求一种虚幻和幽玄的氛围,以表达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这种审美追求常常通过柔和的色调、模糊的画面和静谧的音乐来实现,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
三、日本死亡美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3.1 艺术与设计日本死亡美学对当代艺术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将死亡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以传达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这种审美观念在建筑、时尚和摄影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2 生活与哲学日本死亡美学也影响了人们对生活和哲学的理解。
在日本,人们更加重视瞬间的美和生命的脆弱性,注重珍惜当下。
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中推动了一种更加平静和深思的生活方式。
结论:日本死亡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源于传统宗教和艺术表达,并在当代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通过暗示与隐喻、虚幻与幽玄的方式,传递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这种审美观念在艺术、设计和生活哲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的生死观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的第一页会写着这样令人费解的话,直到将整本书看完。
作者用无比细腻伤感的情怀,对生与死进行了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书中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绿子父亲的死,最后直子的死无不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生命逻辑——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著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
这样独特的生死观要追溯到日本置于武士阶级统治之下的时期,那时武士道可是特别受推崇,并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武艺。
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
当然,恐怕日本的樱花也有同样的精神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花数樱花,人惟武士”,所以日本人才这样喜爱樱花吧。
当武士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日本人那种将希望与梦想寄托于死后世界的生死观,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日本的自杀事件才层出不穷,死亡人中自杀者的比例居世界首位!!日本人还嗜好“玉碎”。
二战后半期,日本军陷于要么投降要么死亡的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部队的指挥官竟作出全体自杀的选择。
后来,日本人将此看成是崇高的壮举,并用“玉碎”这一词进行美化,所以日本人认为:“无论罪恶多么深重,死后也就没罪了,人死了就都变成了神佛”。
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或被民众憎恶的历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
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
从日本人的生死观谈起
人是伟大的,生生 不息的!跨越 1、普罗每天长出新 的心肝,克服, 到达新生。 2、佛家:人世轮回 3、儒家:精神的光 照万千! 4、基督:天堂
总结
基督:由基督之死,升发对 永生的信念。强调进入天堂 就能获得永生!安顿当下生 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直面 死亡! 佛家:强调顿悟红尘,超脱死 亡,要人们不怕死亡,却忘了 教导世人要好好的活着!
孔: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天杀予宰!
孟子:尽其道而死,正命也!至酷而死者,非正也!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老子:万物有始有终!道法自然!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5
Hale Waihona Puke 评价:这种“知生,尽道,闻道”鲜明的人本主义的特色。
二、中国人的生死观及其评价2
1
2 3 4
同时由于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性,强调了生的可贵。
1、敢于直面生死
四、“被俘的普罗米修斯”寓言所折射的生 死观
神话故事的简介
神话故事的启示1 神话故事启示2 神话故事启示3
人类文明的起源来 源于火 1、普罗因盗火受罚。 2、历史:钻木取火 3、《周易》中的离 卦,化成文明
人来到世界其实就 是受苦来的 1、老鹰无休止对普 罗心肝的啄食。 2、佛家:人生乃一 大苦海。 3、《周易》天地否 卦的形成
此生可以做到恶贯满盈 失去内在自我, S 过分追求物化外我
好死不如赖活着
贪生怕死
三、被淡忘了的传统生死观
1、文天祥,2、孟子 3、立德立功立言=虽 死犹寿! 3、超越生命本体, 实现精神价值永恒
2、认为比生命更可贵 的还有道义等l
1、生命诚可贵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之。”---林则徐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日本人生死观
日本人は「死」は「生」の一部分で、死亡は生存の別の形式であ る。日本人が死は集団ヘの責任と忠誠の表現と思っている。日 本人にとって、死は自我完善で、個人の意識で決められること だ。 つまり、日本人は生死を軽視し、生死を寛容し、生死を尊びる という死生観を持っている。日本人が独特的な死生観を形成す るのは単一の要素によるものではなくて、複雑な原因が組み合 うからである。 日本人は生死に対し、どんな態度を取るか。日本人の死生観 を 調 べ れ ば 、 そ れ を 窺 い 知 る こ と が で き る 。
日本人は桜と武士の死生観はほとんど知らないが心の奥には、必ず、 桜 と 武 士 の 死 生 観 が あ る は ず で あ る 。 日本人も死の美しさが追い求める。「美学」を実現するため、人生 の美しさを昇華するため、死を選択する。切腹も死の美しさをあらわす ため、作られたようである。この現象は日本人が桜におぼれていると 関係があると思う。桜の一番美しい時は散らしていると言われている。 その原因で、日本人は桜のようにはかない散らしている死亡方式をほ れ込むようである。
仏教は「自ら真理に目覚めることによってえられる悟り」を究極の境 地とする。日本人の心には仏教の教えに相当する心理がある。「生死を 生死にまかす」として、生死の問題にとらわれることなく、死の時には生 への執着を捨てて死に徹し、生のときには生に徹して一瞬に全力を尽く して生きることを教え、鎌倉時代以後、明日にも戦場に散るも知れない 武士たちの心の支えとなってきた。
そして、武士にとっての、ふわふわ風に乗って落ちていくはかない美し さは、桜の魅力に相通じるものがあると考えられるであろう。この美しさ は武士とふさわしい。実は、武士道とは死を見つける道であると言える。 潔い桜が完璧に咲いた後、悔いもなく、風に乗って、散っている風景は 武士にとって、もっとも理想的な死の画面である。 それは、桜と武士の 死の美学具現である。人びとは、桜 が散ることのなかに、この世の無常が映し出されるのを観た。人生 も、咲いたと思うとすぐに散っていってしまう桜の花のようであり、 はかないものであるという人々の嘆きがこの諺にも見られる 。 武士道について考えるとき、武士は常に死の覚悟を持たなけれ ばならず、また、このような死生観は武士としての必須要素であっ たに違いないということに気がつく。故に、「いさぎよく死ぬべし」と いう死に対する考えは、武士道の核心になっている。
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自杀
自杀趋势
1998年自杀者达32863人,有统计以来 首次突破3万人。
2003年34427人,为最高峰。一直到 2009年每年大约有3万2千人次。
2010年起呈下降趋势,2012年开始低 于3万人。 3月自杀最多 日本男性自杀者占70%,中老年男性自 杀率居世界前列
自杀
切腹
具 体 表 现
心中:殉情、集体自杀
自杀
“武士道”的切腹
生死剧、名节 礼仪、制度
历史沿革
平安末期、南北朝 江户时期
水腹、手腹等切腹方法
切腹
明治6年废止切腹刑法
“心中”的来源
江户初期,近松门左卫门“忠” 初期:发誓、剪发、刺青等男女间确 认爱情的行为 中期: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 死”“心中情死”
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死心中情死现实中无法走到一起的男女死后可以在天国过上幸福生活自杀fromwho2012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自杀自杀癌症304心脏疾病160脑血管疾病118肺炎99外事故35自杀282006死者中15810万日本人有209人自杀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自杀1998年自杀者达32863人有统计以来首次突破34427人为最高峰
3,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 了集体而献身是光荣的。
日本人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
生 死 观
存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 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这 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 无上的荣誉。
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顽强
地保持着。
三联学院任务书及开题报告样本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题目:关于日本人的自杀(中文)日本人の自殺について_(日文)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指导教师所在单位:院系审核(签章):审核日期:二零年月说明1.毕业论文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专业学科组审定,下达到学生。
2.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独立完成开题报告,于3周内提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3.本任务书在毕业论文完成后,与论文一起交指导教师,作为论文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档案资料。
题目关于日本人的自杀(中文)日本人の自殺について_(日文)题目来源□生产□科研□自拟题目性质□理论研究□应用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研究一、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1.研究内容(不得少于4行字)本文主要对日本人自杀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并对日本人自杀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研究。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日本人自杀加以论述。
首先,叙述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三次自杀高潮,然后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对其加以分析。
然后,具体从经济、家庭、受欺辱三个方面分析出导致日本人自杀的现代原因。
最后,从日本文化与国民对美的欣赏眼光中挖掘出导致日本人自杀的文化根源。
2.研究方法(不得少于4行字)仔细阅读大量的有关自杀的书籍资料,并列举出可供参考的文献书目。
在研究参考文献的之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献的内涵,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主题。
在搜集研究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对论文主题加以论证,然后分析总结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
在此期间不断的与导师沟通联系,听取导师意见,对论文不足之处不断的加以修改。
3.研究进度(参照下列时间表)12月31日前提交开题报告;3月1日前提交初稿;4月1日前提交第二稿;5月1日前提交定稿;5月15日答辩完毕。
二、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不得少于4行字)仔细阅读大量的有关自杀的书籍资料,并列举出可供参考的文献书目。
在研究参考文献的之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献的内涵,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主题。
日本人的生死观——试从《菊与刀》浅析
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情死 情死
尤为经典的便是渡边淳 一的《失乐园》 一的《失乐园》中两个 主人公自杀的镜头: 主人公自杀的镜头:久 木先喝下毒酒, 木先喝下毒酒,然后在 深吻中, 深吻中,久木将酒喂一 半到凛子嘴里, 半到凛子嘴里,两人在 深深的拥抱中死去—— 深深的拥抱中死去—— 爱与美、生与死, 爱与美、生与死,统一 在最后的画面。 在最后的画面。
惜生崇死:死是律己的行为 为
在日本,《四十七士物语》被认为 四十七士物语 认为 认为是真 正的民族史诗。其主题便是以对主君 诗 题 对 的情义为 义为核心的。四十七位勇士为情 义为 为 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誉、父亲、妻 牺 亲 子、姐妹、正义,最后自杀尽忠。 义 杀 “他们为 们为主君报仇,情义坚 义坚定,应为 应为后 们为 报 义坚 应为 世所敬仰……于是,幕府经过 经过再三考 经过 虑,命令他们剖腹自杀,这其实是两 们 杀 实 全其美的事情。”
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牺牲 现 牺
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 觉悟, 觉悟,这种用死来完 成人生价值升华的观 点,很大程度上被统 治阶层所利用, 治阶层所利用,就产 生了日本带有强烈侵 略色彩的军国主义但 又死忠于天皇 天皇的近代 又死忠于天皇的近代 史。
裕仁天皇御制画像
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牺牲 观 现 牺
惜生崇死: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 对 责 诚
日本人一向把个人的价值维 系于其所存在的团体价值之 上,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 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 切。这样为团体而献身就成 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右图:二战期间日军军旗,每 个部队都必需与军旗共存亡。
惜生崇死: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 对 责 诚
一般的日本人都有反物质主义 反物质主义的倾向,他们对天皇都 反物质主义 虔诚崇拜。也深深影响了日军的战斗风格,比如只要 取得胜利,不会考虑牺牲的人数。 在战争中,日本人认为救助受难者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在撤退的时候军医甚至会先把伤病员全部枪杀,或让 他们用手榴弹自杀。 日军士兵往往被灌输这样的思想:死亡本身就是精神 死亡本身就是精神 的胜利,对病者的治疗实际上是对英雄主义的干扰, 的胜利 这就好比要在轰炸机上安上安全设备一样。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之前我对日本的认识真的不多,只是局限于中国历史书上的描写,它是一个残暴、没有人性的国家。
渐渐地跟随着国际新闻的报道以及世人的评论,发现小小的国土面积上的人有大大的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都是名列前茅。
不禁对这个和中国关系复杂的东方强国产生了好奇,搜集的资料越多,越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感到由衷的敬佩。
说到日本,日本文化,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白云笼罩的富士山,娇美的樱花,身佩大刀,勇于切腹的武士。
日本文化给人的印象或许正如这些事物所象征的,一边是美丽和柔弱,一边是尚武和残暴。
在日本有句很美丽的话: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
而武士道又是一直支持日本走到今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之一。
将樱花和武士相提并论,就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崇尚忠诚死亡”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别与中国和西方国家。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有一个孕育、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基督教的定义中,“自杀是罪恶”,所以很少会有人选择自杀,因为得不到原谅。
但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情结。
在日本人心中,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所以日本人的葬礼永远是最简洁的。
日本人一直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
只要自己属于这个团体,就要对这个团体尽职尽责。
如果发生什么严重危害团体利益和声誉的事件,自己有不可原谅的失职责任,应以死谢罪。
有报道说一日本公司由于消防工作没有做好造成一场大火,公司社长竟然选择了自杀来谢罪。
这要是放到中国或是其他国家,最严重也不过是罢职或是入狱。
所以看到这个报道时会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但是细想日本文化,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有密切联系。
如此独特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 月17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00中文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0.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开题报告--有关日本人自杀
本课题主要围绕日本高中生的自杀现象,研究日本人的教育理念,了解日本高中生的生存现状和日本高中的教育现状。在亚洲,日本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日本学生的服饰和行为成了中国学生竞相模仿的“榜样”。这种文化传播途径,不可避免会带来“文化垃圾”。可是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接触到这些东西以后,会对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且中国的高中应试教育与日本的极其相似,中国高中生的自杀行为也渐渐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学校和社会必须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和家长一道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本论文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查阅的主要文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青少年自杀率急剧上升,为了更好地实施危机干预,日本学者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呈现出由关注宏观的社会因素转向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趋势,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中国国内部分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随着思想意识的多元化,社会的转型,无论日本还是中国,这种现象短期之内都不会杜绝。
【6】郑宪信.《日本人的自杀心理》,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0144-05
【7】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1897年
【8】孙默.《从日本教育说开去》,中国青年报(2011年09月03日04版)
【9】许明玲.《日本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7期
起止时间起止时间起止时间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预期目标预期目标预期目标200112001120011年年年121212月中旬月中旬月中旬201220122012年年年33月初月初月初201220122012年年年33月月月444月月201220122012年年年55月中旬月中旬月中旬搜集资料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搜集资料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搜集资料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整理分析资料完成论文初稿整理分析资料完成论文初稿整理分析资料完成论文初稿修改并提交二稿修改并提交二稿修改并提交二稿最终完成论文并参加答辩最终完成论文并参加答辩最终完成论文并参加答辩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完成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答辩答辩完成论文初稿和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和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和大纲进行论文的修改进行论文的修改进行论文的修改通过答辩通过答辩通过答辩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签字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坦然面对死亡并欣赏死亡,他们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死是一种律己行为,应该被宽恕。
文章试从日本的高自杀率这个社会现象方面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展开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表达对日本民族独特生死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高自杀率;殉情;生死观;武士道一、引言生与死是人类的自然变化,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然而对生和死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观”。
中国有句古话称“好死不如赖活”,体现出中国人重生,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要顽强的生存下去。
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重死,无论是死的意义还是方式,他们都不畏惧甚至向往死亡。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
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死观,树立科学公正的文化评价态度。
在我国,研究日本的学者及成果不少,但是具体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欠缺的,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透露出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例如,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从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方面,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透露出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第32卷第4期中发表的论文《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该作品,揭示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在《电影文学》的第九期中,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从电影《入殓师》的拍摄技巧、制作效果、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反映出日本人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3月 整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提交开题报告
年4月 撰写论文,形成初稿
年5月 修改初稿,提交论文
年6月 进行答辩
五、具体参考文献
[1] 黄应全.《生死之间》.作家出版社.1998年
[2]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加谬.《西西弗的神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 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0]姜三真.《日本概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选题是否合适: 是 否
课题能否实现: 能 不能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指导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注:本表不够可增加空白页。
河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课题
日本人的生死观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
日语
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学生
孙军
指导教师
史艳玲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应不应该自杀,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值不值得活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哲学,还有文学、艺术,都显示出对死亡的迫切关心和深重的焦虑。其实生死观问题,一直就是所有文化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它是世界观(人们认识世界)的潜在动机,更是人生观的根本。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种文化,不从生死观入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只是了解了一些文化现象,而对其背后的原因则一无所知。
[4]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
[5] 加藤周一、M・ライシュ、.リフトン.《日本人の死生観》.岩波新书.1977年
[6] .ヒック.《宗教の哲学》.培風館.昭和52年
[7]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立川昭二.《日本人の死生観》.筑摩书房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研究水平
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研究,日本人的研究很有成果。其中加藤周一、M.ライシュ合作的《日本人的生死观》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目前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目标:通过对日本人生死观的研究,理解日本文化的核心,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沟通。
内容:1.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形成的历史根源。
2.日本人的生死观在日本文化中的作用及影响。
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生死观和同样处在东方文化中的中国人的生死观的比较,凸现出日本人的生死观的主要特征。
2.分析:对一些宗教、文化现象分析,揭示出其背后生死观的作用及影响。
四、进度安排
通过大学四年对日语的学习,我也了解了一些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可是我总感觉这些认识比较零碎肤浅,没有一个总体的根本的认识。我们的外教在给我们解释靖国神社的问题时,曾经给我们提出一个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死观,即“死后免罪”。开始我以为这不过是日本人的借口,后来我发现,这可能是中日两国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促进中日对话,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只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而要理解日本文化,只有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因此研究日本人的生死观,不仅在学术上很有价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