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精彩处处开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时精彩处处开花
――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张红娟
单位:鸡东县永安中学时间:2008.6.10
时时精彩处处开花
――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氛围,真正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使应征的探索欲和成功欲得到尽情满足,教师应该是光,然后才能照明,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充沛的情感,优雅而不失活泼的举止,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培根学生生的创造定神和实践能力。
在我校“双主互动合作探究”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课题的带动下,我对:“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了初浅的探究与尝试。
一、根据不同的课型确立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校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草棚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课堂。
现结合语文教材可分为精读课、略读课、拓读阅读课、文言文课、综合实践及写作实践课。
模式如下:
(一)精读课以读阅读讲读课
精读课应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六读一拓法”组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2)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3)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
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4)研读课文,质疑问难,迸发创新火花。
加深内容理解。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是推动创新学生创新的原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提问,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
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
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
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
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6)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
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7)拓展延伸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文本之间的拓展我们已有意识无意识的做得比较多了,比如类型相同的阅读练习,这在课本后面和练习册安排的较多。
向读的拓展,这个在我们教学小说诗歌的时候安排的比较多,我们教学的小说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那么我们就叫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小说,教学诗歌的时候也是一样。
当然我们要把这种被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向写的的拓展,我们也经常在做。
学了游记就让学生学习按游踪记叙的方法;学了新闻就让学生用新闻的格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课文;学了小说,
就要求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反映思想。
向生活空间拓展,现在显得特别重要,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那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课堂课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的课文文短意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若向课外延伸,就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有些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已深深地被课文中的人物感染,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这种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步一拓法也允许交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
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二)略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略读课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与精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多媒体辅导教学课等课型并列的一种课型。
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精读课”上所学习到的方法。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
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略读课是一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的好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敏捷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思辩能力。
略读课教学模式第一步——引导。
略读课开始,教师运用2——3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重视导入的技巧,“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柏拉图)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
激趣导学的方法可以乐激趣、以情激趣、以奇激趣、以疑激趣、以新激趣、以成功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
第二步——自学。
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
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读书(默读、自由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式)、动笔圈、点、画、批、注,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摘抄妙词佳句,做笔记,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提出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材料、训练语感的过程,是略读课的核心环节。
第三步——练习。
通过自读,学生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自读的方法,训练了技能,培养了语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规律,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如学会摘录词句,平常就可以养成边读书边摘录,收集妙词佳句,运用
到写作上去。
学会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阅读思路去阅读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小说名著时,就会知道怎样进行阅读。
第四步——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系统梳理,经梳理后,认识归入体系之中,这就使学生以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了该存贮的信息。
课堂小结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或对知识上有困惑的地方)和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的提出的结论性的东西,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小结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要适度提升。
很多教师的课堂总结好像在机械地完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总是以“你学会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等问题来草草收场,学生难以达到知识上的提升和情感上的升华。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小结部分进行有效的预设,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课堂小结往往是在教学行将结束之时。
教师要把握那个特殊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进行预设,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在本节课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与态度的升华,使课堂总结取得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
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启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
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
如果我们教师以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
特别是近年来,一部分省市中考加大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为此,“读——译——论——背——练”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体现课材标的理念。
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
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读书之要》)然而,现在置身于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听到的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而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
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朗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
只有
通过指导后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雪后初霁,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等佳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的朗读教学要保证足够的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生具体情况,教材特点来控制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时,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
让繁琐冗长的串讲让位给读。
有些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实,没有必要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还是多读读吧!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开窍,在读中陶冶情操。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如坐春风,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
第二步——译。
为避免“庖丁解牛,不见全牛”的肢解式文言文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要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第三步——论。
论,即讨论。
讨论式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疑——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为“学”
何谓“设疑”,有两种情况:学生有疑和假设疑问;教师在学生提的问题中进行筛选,确定讨论问题的有效性。
由于讨论的问题来自学生,激发了学生认知的热情,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讨论的质量。
2、析疑——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
析疑,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和解答疑问。
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是展示信息多元化、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方法,在与同学讨论中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本领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能力不是马上能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3、悟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
悟的字典意思是:理解、明白、觉醒。
学生在讨论中,一悟学会提问题;二悟学会讨论问题;三悟学会创新调控。
这样的感悟,促进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步——背。
背诵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中国的私塾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背诵就是最主要的手段。
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
”可见背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语感,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背诵对提高语言能力和视听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背诵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篇文章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还是别人的见解,
学生也只能支离破碎地领会。
让学生自由地、多次地诵读课文,便于整体感知和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过去背诵被冠以死记硬背的帽子,但事实证明放声诵读并非不可取。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课堂上总是“保持沉默是金”的风度,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读,至于自己去诵读就很难一见了,能够背诵几十首诗词或几篇文章的学生可谓少数。
背诵的目的是培养语感,把握语境,毫无疑问,诵读对提高语言能力和视听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如此重复以至于背诵。
只要指导得法,学生对于背诵是不会厌烦的。
久而久之,诵读形成学习古文的习惯,古文的语感、语境在读中“境界全出”,真是非读不可以达其妙。
这样做的结果有助于长久记忆,甚至能达到以读促讲的功效。
第五步——练。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听、说、读、写是人类使用语言的四种方式,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
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课堂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
课堂练习具有帮助学生为加深记忆痕迹而联系旧知识的复现功能;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
练习的质取决于练习安排的合理性,练习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练习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吻合的针对性和练习对智力、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不加分析就把各类练习卷分派给全体学生完成,把学生带入无效的、耗时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练习的量应是适度的,“题海战术”不应抬头。
(四)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改的一个特色。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所以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各国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实践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因此语文课堂应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更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精神。
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如果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相反,如果在综合性学习中,注意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加以引导。
所以我们在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导读——导编——导演——导评,其中贯穿了一个“导”字,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导读,是在每一次综合学习之前的指导。
这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每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文本内容。
这些内容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导编。
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文本内容,明确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要求、方向之后,就要指导学生针对研究主题,制订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
导演。
这里的演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一是实践活动结束后形成的研究成果的展示过程。
导评。
这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评价是把“双刃的利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
要发挥好评价的作用。
(五)作文课
不可否认,许多人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投入了不少的心血,但对于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人却很少,有关的论述更不多见,多数老师的写作课课堂教学也比较随意。
为进一步规范写作课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对语文写作课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作一下规范。
在具体的写作课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定标拟题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依据总体的写作序列训练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拟定或与学生共同拟定写作训练题目。
拟定的题目既要针对写作训练目标,又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要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认同,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2、思路点拨
教师要依据本节课训练目标和训练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进行审题,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提出写作要求。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思路,又防止出现审题偏差,对于训练学生在写作中迅速吃透命题者意图、领会写作目的很有帮助。
3、写作训练
在学生明确了写作训练目标和写作思路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作品,训练学生养成快速成文的习惯。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写作速度,这对于提高学生应考写作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修改交流
文章不厌百回改。
学生写作成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阅读、修改,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的习惯。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修改或批阅、评点,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学习与交流、相互借鉴和模仿的机会,
5、教师评改
对于学生完成上交的作品,教师要在总体浏览学生写作和互批情况的基础上,抽取三分之一左右的作文进行批阅,以发现学生作品中的精彩之处和优秀习作以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的普遍问题,并进行归类,为讲评做好准备。
6、讲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