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 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 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 明朝( A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 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 A 项;结合所学, 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 B 项;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 事制度,并不是明朝创设的,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 割,排除 D 项。
8.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 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 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B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14 世纪末,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等部,瓦剌与明朝 交恶。鞑靼强盛后,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并修建了呼和浩特 城,很快成为蒙古地区与内地贸易的商业城市。故答案为 B 项。
6.“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 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 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 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A )
主题一 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
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 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 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 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 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 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 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 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文献等,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7.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长期记忆。
8.作业设计,拓展视野: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如研究性学习报告、历史人物评价等,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提高研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克服难点,提高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历史发展脉络。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2)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
②大学士主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东汉、唐末、明末最严重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分别是明成祖和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地理概念,一般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
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3)影响⎩⎨⎧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2.沿海危机(1)东南沿海的“倭患”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靠近日本①原因: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②结果: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
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历史上称为“隆庆开关”(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提纲】高中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
(2)影响: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示: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1)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
(2)历史原因:在中国君主专制体制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3)现实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4)个人原因:明太祖个人性格因素。
3. 设内阁(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过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形成“内阁”。
(3)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宦官专权(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表现: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
(1)经过: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最终因政府财政难以支持而停止。
(3)评价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提示: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远洋航海之比较(1)规模不同。
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人员多、组织严密、历时长,欧洲远洋航海远不能比拟。
(2)动机、目的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
欧洲航海家航海活动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经济上的,是获得黄金和财富,寻找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影响和后果不同。
郑和是最早的洲际航海家,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洲际航海历史。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明清易代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
1616
(1)建金 努尔哈赤统
一女真各部, 1616年称汗, 国号大金。
1636
(2)清朝建立 皇太极改女真族 为满洲,1636 年称帝,改国号 为“大清”
1644
(3)农民起义、明亡 1644年李自成建大
6.(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三阶段练习)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 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 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 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 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答案】B【详解】朱元璋认为海外蛮夷之国如果为患中国,必须讨 伐,同时列出了周边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这说明 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周边安全,构建稳定的朝贡秩序,B项正确;材 料内容是针对周边国家关系,重典治理是面向国内,排除A项;倭寇 泛滥不是朱元璋导致的,排除A项;东亚文化圈在明朝之前就形成了, 排除D项。故选B项。
1.(2022·天津·南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朱元璋设置太史监来系统 记录明政权本身的历史活动,如编纂具体记载朱元璋各种“嘉言懿行” 的(实录)稿,以及明王朝建立过程中死难诸臣的传记。由此可见,明 代太史监的设立( )A.体现了宦官地位的日益提高 B.说明明 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C.延续了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 D.反映了 价值观教化的统治心理
重难点探究之一:明初废除丞相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根本原因:宰相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专制皇权。历 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频仍的教训。直接原 因:执掌宰相职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2)影 响积极:使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防止权臣专政,有利 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极: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 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加剧君主独裁专制。另外,废除 丞相后,由于没有法定辅臣,客观有利于宦官乱政。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1张PPT)(共21张PPT)
故后人云“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
丞相始也”。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传播编队图
【史料研读】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朱允炆)亡 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 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用,命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思考: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 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 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 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 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 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 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 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 朋友。 ——习近平访德演讲 (2014.3.30)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建立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351 年 , 元 朝 爆 发农民起义,迅 速涉及全国。贫 苦农民出身的朱 元璋成为起义首 领,1368年称帝, 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府(南京) 明太祖(1328-1398)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1.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君主专 制进一步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
2.明朝对内陆边疆问题的处理得当之处巩固 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处理不好之处则导致 王朝被取代。
3.明朝面临海外贸易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但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实行海禁政策,引发 倭寇猖獗,也丧失了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 的机遇。
01
改革前
02
改革后
皇帝
中央
中书省:丞相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一课。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晚期,承接了之前的学习内容,主要讲述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4.设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史料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史料分析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同时配上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明朝为什么灭亡?清军又是如何入关的?”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介绍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通过讲解和展示史衰落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我还计划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内容提要】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二)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三)宦官专权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二、海疆治理(一)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2.影响: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
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明朝与蒙古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1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 高中必修 高考历史
二、明朝的内政改革 胡惟庸
明太祖时,为右宰相,在位期间,擅自决 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 的审查,凡对他不利的,一律不予上呈。
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 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被杀的官员贵族达3万余 人,史称“胡狱”。
1、中央机构的变化 (1)撤机构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宰相
内阁首辅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一级决策者(机构) 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能制约皇权
材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 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明 孝 陵
康 “崛起布衣, 熙
统一方夏, 题 凡其制度, 字
咸极周详”
——康熙
朱元璋的个人简历
原名:朱重八 家庭出身:贫农 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 放牛
1344年-1352年 做和尚,有三年外出流浪讨饭 1352年-1368年 参加农民起义 1368年-1398年 当皇帝
朱元璋的立国之本: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
时间 1404—1433年
次数
7次
1492—1504年 4次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
27800
1500
人数多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 共有200艘)
1郑7艘和下西洋在 世界航海史上 船只多
船只 长44丈(151.8米) 大小 宽18丈(61.8米)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击败, 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 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批红是否被采 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票拟。 ( ✕ ) 提示:内阁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 终取决于皇帝批红。 2.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其有“薄往厚来”之说,从而使 远航难以为继。 ( ✕ ) 提示: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有“厚往薄 来”之说。
3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蒙
(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古
(2)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地
(3)1571年,鞑靼首领⑦ 俺答汗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
区
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藏族地区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⑧ 乌思藏 。明廷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 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核心要求
“突破……的演变”
筛选项
根据材料判断出“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指哪一制度,据此并结 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是郡县制实行的意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A
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B项。据
“作为秦始皇混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
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混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 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充分。将秦速亡原因 归于设宰相,认为贤相 少,小人专权多有,难 以服人。
黄从“天下不能一人而 治”的理念出发,肯定 了宰相对皇权的制约作 用。另外,还从皇位世 袭的角度,强调了宰相 传贤对于国家治理的重 要性。
中书省被废以后,六部没了领导,只能直属皇帝……皇帝有政令,直 接批示六部执行;六部有想法,也直接报告天子。六部成为最高行政 机关。 权力固然集中于皇帝,责任和负担却也都到了他身上。最忙的时候, 每天要处理数百项事务。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绝非常人所能承担。就 连朱元璋也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内阁诞生。
思考:当时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艺复兴
14——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近代科学革命
16世纪—17世纪
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
1640年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皇帝
皇帝
丞相
宦官 六部 内阁
六部
牵制
废丞相前后,明朝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化
一、明朝的内政:由专制而腐败
1.强化专制的表现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票拟奏章 信宦官,牵制内阁
2.强化专制的影响 皇权过于强化,导致决策易失误,皇权易转移; 造成明后期政治黑暗,是明清易代的重要原因
一、明朝的内政:由专制而腐败 二、明朝的外交:从开放到封闭 三、明朝的边疆:由对立到融一
明宣宗:票拟制度形成。阁臣可以利用票拟机会压制六部,“即使有一二 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阁臣权力变化趋势。
在神宗万历还没有做皇帝时,张居正就是神宗的师傅。神宗做了皇帝,张 居正是当朝皇帝老师,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 ,他才能舒展抱负,来策动当时的政事。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 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不该弄权专政。这批评实 在也不错。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 并不须听命于内阁。若内阁和六部发生意见,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 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不该管的事而管,不该揽的权而揽,此是权 臣,非大臣。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捷书驰报承明主 沧海而今波不澌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 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 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 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 通海外诸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 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 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思考:结合所学,指出郑 和下西洋为何未能持续?
财政负担沉重(劳民伤财); 缺乏经济动力(自然经济); ……
思考:结合所学,指 出明朝的海防出现了怎 样的变化?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葡萄牙侵占澳门; 西班牙、荷兰侵占台湾
大事年表
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的内政:由专制而腐败 二、明朝的外交:从开放到封闭 三、明朝的边疆:由对立到融一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分析朱元璋废丞相的背景。
历史:元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现实:明相权进一步扩大(设三司) 直接:胡惟庸专权 个人:朱元璋生性多疑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张居正得以专权的原因。分析首辅和丞相的不同。
原因:皇帝的信任;勾结宦官
首辅与丞相的区别
地位 权力
权力来源 与皇权关系
宰相 中央最高行政官员 行政、决策等权力
制度、法律 能制约皇权
首辅
内侍官员 有建议权(票拟) 无决策权(批红)
皇帝喜好 不能制约皇权
女 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 真 部落首领封授官职
明朝疆域 1433年
明清易代
努尔哈赤建金
皇太极称帝
李自成攻占北京, 明朝灭亡 同年,清军入关
1683年,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
三、明朝的边疆:从对立到融一
1.边疆的治理 蒙古:瓦剌、鞑靼 西藏:乌思藏 女真:大金、满洲
2.明清易代 1644
——易中天《中华史》 思考:内阁产生的背景。
明太祖: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大学士,皆正五品。 但朱元璋“自操威柄”,故大学士对政事“鲜有参决”,仅“侍左右,备 顾问而已”。
明成祖:选拔解缙等值文渊阁,从此内阁成为常设机构,其成员是正从六 七品的侍读、编修一类的翰林官,没有属官,“不得专制诸司”。但朱棣 退朝与阁臣长时间的“商机密”已成常例。不过由于职位低下,这是阁臣 权力远不及六部尚书,一应奏章也均由朱棣亲自批答。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 续对抗 ; 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思考:明朝从开放到封闭的原因。
二、明朝的外交:从开放到封闭
1.表现: 郑和下西洋; 海禁和闭关锁国
2.原因: 自然经济; 天朝观念; 专制制度; 外部形势
一、明朝的内政:由专制而腐败 二、明朝的外交:从开放到封闭 三、明朝的边疆:由对立到融一
经略内陆边疆
民 族
政策
蒙 重修长城;瓦剌:土木之变; 古 鞑靼:俺答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受册封
西 称乌思藏;封授僧俗首领法 藏 王、王等称号;行都指挥使
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