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汉代徐州区域文化研究”课题的方论略法论思考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汉文化发展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进行描述,从历史、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展示徐州汉文化的魅力。
徐州作为中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远古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徐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徐州是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孕育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徐州的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
徐州的汉文化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州地区在汉朝时期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是汉朝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持点之一。
徐州的文人墨客众多,文化氛围浓厚,孕育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人物。
曹操、曹植、陈寿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与徐州有紧密的联系。
曹操是东汉末年乱世英雄,他统一北方政权、建立魏国并且著有《白马草堂诗集》等许多著作。
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以诗才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陈寿是东汉末年的历史学家,他著有《三国志》等重要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以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徐州还有许多其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
徐州陶塑是徐州的传统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徐州陶塑以其细腻的工艺、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容,深受人们喜爱。
徐州还有许多古建筑,如徐州市区的古城墙、水晶宫遗址、浴池遗址等,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体现汉文化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
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汉文化。
在徐州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如卧龙山周庄遗址博物馆、徐州博物馆等,它们丰富了徐州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了解和学习徐州的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
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的汉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和贡献。
徐州的汉文化体现在历史人物、艺术作品、古建筑等多个方面,它们都是徐州保护和传承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代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研究力作
汉代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研究力作作者:郑佐一来源:《文物春秋》2021年第05期在汉代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环境中,物质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之风盛行。
汉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分布广泛,数量上可谓是中国古代之最,为我们以物证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从全国角度来看,汉代的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众多,基本上可以从文献与实物两个维度观察到汉代大一统时代背景下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
而从区域角度出发,汉代版图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区划制度随国家政策不断发展变化,各地的文化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不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富有区域色彩的墓葬文化。
近期由刘尊志教授带领青年学者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是汉墓区域性研究的新的重要学术专著(图一)。
虽然汉代考古学研究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的成果已较为丰硕,但是学界通常着眼于相当于现今一省之地内某种特定文物的研究,如瓦当、陶俑、画像石、玉器等,跨行政区划的汉代物质文化区域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出版物则较少。
《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的首创性在于,将现今京、津、冀三地区的考古发掘资料与汉代冀州、幽州刺史部的相关历史紧密结合,深入发掘、分析这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区域,基于丰富的汉墓考古发掘资料(等级跨度大、时间范围广、空间联系密切),系统梳理京津冀地区汉墓的分布情况,剖析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而从考古学的经典研究方式——类型学入手,对京津冀汉墓的型式与分期进行分析。
从研究方式到推导结果,《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对从事汉代考古的青年研究人員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汉墓研究》一书不仅梳理了京津冀汉墓的分布情况,对汉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类型学、年代学、地域文化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基础考古学研究,在编撰结构上也是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与科学性,从社会生活、典型墓地、丧葬内容(包括葬式与葬俗等)和典型陪葬品四个角度,阐述了京津冀地区汉墓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作为中国河南省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徐州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之一。
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徐州在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代,徐州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州和汉文化之间的渊源由此开始,并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古代,徐州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在这样的条件下,汉文化得以在徐州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徐州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士大夫、学者和艺术家前来,这也使得徐州文化在汉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徐州,人们寄情于历史,尊崇于传统。
徐州古城内有许多文化遗迹,如云龙湖、云龙山、姚家山等,这些地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徐州传统文化的见证。
这些遗迹记录着汉文化在徐州地区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徐州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徐州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其文化底蕴深厚,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徐州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秧歌”、“山东花鼓戏”的发源地。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使得徐州在汉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还积淀了大量古代文化资源,如云龙山石窟、云龙湖地下青铜器博物馆、云龙山古建筑群等,这也为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物质证据。
这些古代文化遗址,成为了当地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散发着古老的魅力。
徐州的汉文化发展得以充分发扬,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文化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振兴和传承工作,大力加强汉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播工作,不断推动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徐州还在文化领域加大了投入,加强了汉文化的多元化传承推广工作。
徐州市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修缮了不少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徐州云龙国际文化旅游节、徐州云龙山文化节等等。
徐州汉文化遗址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徐州汉文化遗址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实习内容:在徐州汉文化遗址实习期间,我参与了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汉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考古发掘在考古发掘方面,我参与了徐州汉楚王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遗址的勘探、挖掘、记录和保护。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二、文物保护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学习了如何对出土文物进行清洗、修复和保护。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我参与了文物的清理工作,学会了使用各种文物保护工具和技术。
通过文物保护工作,我深刻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陈列展览在陈列展览方面,我参与了徐州汉文化遗址的展览筹备工作。
在筹备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策划展览、布置展览现场、制作展览资料等。
在展览期间,我还负责接待参观者,为他们讲解汉文化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陈列展览工作,我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公众服务水平。
实习收获:1. 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实习,我掌握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对汉文化的深入了解: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徐州汉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价值,增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3.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们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这种团队协作能力在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4. 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实习,我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应对挑战。
实习总结:通过在徐州汉文化遗址的实习,我对汉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其中汉文化是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自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字、文化、哲学、思想、政治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历史的演进,徐州汉文化不断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风貌。
徐州汉文化的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发展的萌芽。
春秋时期,徐州境内的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区一直都是各国争夺的领土。
在秦汉时期,徐州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秦朝的初步统一为徐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汉朝的兴起和徐州的发展,徐州的文化成为了各种思想、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国汉文化的发展、推广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徐州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如汉代的世界文化遗产云龙山石窟、瑶琳洞、东海成山寺、新安县嵩阳书院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徐州汉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国汉文化的宝库和见证。
在古代,徐州不仅是文化中心,还是商业、交通中心。
汉代时期,汉江、淮河相交于徐州,是古代交通要道,也是物资、文化流通的中心。
徐州的商业贸易活动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有所发展,汉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商业、交通给徐州带来了物质和文化繁荣,也成为了徐州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徐州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人的努力与贡献。
徐州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文化人,他们有的自幼好学、勤奋好学,有的在受到重刑时,仍坚持传承文化,为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汉代文学家杨雄、史学家司马迁、东汉文学家蔡邕、文学家阮籍等,这些文化人都为徐州汉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州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如今,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下,徐州汉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徐州汉文化,我们需要立足于现代化、以吸纳新鲜血液的方式推广徐州汉文化,增强徐州汉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并推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略-“汉代徐州区域文化研究”课题的方法论思考
、
关 于 区域 文 化 研 究 的 基 本 理论 问题
区域 文化是 把 划分作 为基 础 , 运用 文化学 方法 , 进 而展 开文 化 实 体 的历 时 性 和 共时 性 的 特色研 究 ,
并 拓 展 及 于 人 文 自然 环 境 、 区 、 度 、 术 、 俗 政 制 学 风 乃 至 人 物 、 潮 等 文 化 实 相 各 个 层 面 , 大 量 事 实 思 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Vo 8 No 1 】2 . .
M a .. 00 r 2 2
—
区域 文 化 研 究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论 略
— —
“ 汉代徐 州 区域 文化研 究 ” 题 的 方 法论 思考 课
王 健
( 州 师 范 学 历 曼 系t 苏 辕 州 徐 江 211 ) 2 1 6
[ 键 词 关 [ 摘
如 所 周知 , 类 总是 在 一定 的空 间范 围 和 一 人 定 的 自然 生 态环 境 中生活 的 , 过采 集 、 透 耕种 、 制 作、 思考等 广义 的文化创 造 活动 , 在某些共 同地 理
中用 描 述 的方 法 展现 文化 景 观 , 揭示 文 化历 史性
变 迁
环 境 中形 成 具有 相 同文化 因素 的 区域 . 便是 文化 区域 而所 谓 区域 文化 . 则是 文化 的空 间分类 , 是
个相对 空 间范 围 的界限 为前 提 ; 一方面 , 另 文化
化 史研 究 来说都 是非 常 重要 的 首先 , 地域文 化 的 空 间判 别 , 是认 定 文化 区域 的基 率过 程 。 区域划 而
定后 , 可对特 定空 间范 围 内文化进行 深入 探究 。 便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
里山MI.M5”5、韩山东汉募”’、米山汉墓”3、小山子汉篡”‘、铜山县凤凰山MI-M3…、琵琶山M2”1、风凰山庄十坑竖穴木椁墓4座、铁刹山汉墓群“’,贾汪区的大路汉募群”1、芦山汉摹群”。
、铜山县的吕粱汉墓群””、翟山凤凰山汉墓群”“、雎宁县的半戈山汉墓群““、邳州市的乍夫山汉墓群…1、新沂市乱墩汉纂群””等,综合前文所述的一些汉墓群,徐州地区目前已知的汉摹群约有56处(图一:3。
附表一)。
一些墓群发现汉摹数量众多,其中如铜山县翟山风凰山发现汉摹近20座,官庄汉募群约有50座。
大路汉墓则更多.有202座。
墓群的时代不一,铜山县张集风凰山汉墓群为西汉初,铁刹山汉墓群为西汉早、中期,大路汉墓群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车夫山汉墓群则为东汉晚期。
图一一3:徐州汉代墓葬群统计柱状表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徐州汉墓已经有相当数量,据李银德先生1990年统计,约有300座“”,1990年之后,徐州汉摹的发现数量更多,特别是一些墓葬群的发掘,使徐州汉墓的发现数营大大增加。
笔者粗略地统计一下,1990年至2006年徐州地区调查和发掘的汉墓数量约有1000多座,加之一些墓群的墓葬数量.总计来说,徐州地区目前己发现发掘汉墓将近2000座左右””(图一.2)。
综合来看,西汉墓多位于山上(含山顶、山坡),而其中两汉早期等级较高的墓葬偏多,西汉中晚期次之:东汉幕多位于山坡或平坦的耕地内,东汉晚期多,早期偏少。
其分布情况是,徐州市及铜山县数量最多,特别是这两地的西汉墓要远远多【I】M1资料见: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九里山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2期:1063—1068;舵资料见: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九里山二号汉墓,,‘考古)2004年9期:45-50;船一蝣笔者于1998年发掘。
(2]徐州博物馆:‘徐州市韩山东’及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9期:74-82.[3]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米山汉簋》,‘考古》1996年4期:36-“。
浅谈徐州汉文化
班级:12文秘(文化产业管理)姓名:李慧学号121310117浅谈徐州汉文化“明清文化看北京,秦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
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
徐州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和12代楚王的封地,汉文化景点甚多,呼之欲出。
汉文化是徐州这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的精粹,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优秀品牌。
徐州,古称“彭城”,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人文遗存众多,早于1987年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
这里就成为中国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八百年之久。
一、汉文化的起源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淮海地区所形成的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的形成是在时空因素下多元组合、交融、衍生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文化。
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
它是两千年封建文化的先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着久远的影响。
二、汉文化的传承(一)汉文化景区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于一体。
曾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被授予“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区”称号,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核心区主要以“两汉文化”——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汉文化交流中心三个博物馆、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修复和保护,重现汉文化精髓。
徐州汉陶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价值及措施
区教研 室和开发 区中学的支持 下, 笔者主编 了《 汉代 陶塑动物》
一
3 合理 整合 、 . 深入研发, 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人 们常说 :文 化搭 台, “ 经济 唱戏。 事实上 , 化活动是改 ” 文
奖。
源、 民间文艺资源 综合开发 成旅 游资源和 第三产业。
城 市名 片是靠好点子创造 出来 的, 而特色地域 文化又是城
通过参 与全 国及 省市 的美术 、 课题研 究研讨 等活 动, 强 加
了对外教育资源 的交流 。2 0 年在景德 镇召开的“ 07 第五届全 国 市 文化 内涵 的精髓 。我们 的汉文化 国际旅游 节 已经 引起 了国 中小学 陶艺教学研 讨会” , 上 国家教 育部 艺术教 育委员会 副主 人 的关注 , 望徐州在走 向世界 的 同时, 希 也把 曾经影响 世界 的
断形成独特 的地域文化。 者认 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 起步。 1开展特色课 堂教 育, . 弘扬传承民族 文化
其 中尤 以被 并称为“ 汉代 三绝” 构造 各异汉墓 、 栩栩如生 的 汉画像 石 、 惟妙 惟 肖的汉兵马俑为代 表 的两汉文化 最为夺 目,
文化传 承 的阵地在 学校 , 若要把 汉陶文化教 学的成果在学 集 中体现 了古人非凡 的创造 力和深邃 智 慧。 狮子 山兵 马俑 既 校 中推广 , 需要教 育主管部 门的积极参 与。通过教学实践我们 是 汉代 的艺术珍 品, 又是徐 t 作为 军事重镇 的历史 见证 , i 1 不仅 发现 : 陶艺不仅 是一 门古老 的艺术 , 在培养 孩子的创造力 和表
二 、 陶 文化在 徐 州开发 的意 义及 几点措 施 汉
徐州两汉文化知识
徐州两汉文化知识徐州,那可是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宝藏库,里面满满当当装的都是两汉文化的奇珍异宝。
你要是到了徐州啊,就仿佛走进了一本活生生的汉代史书里。
徐州的两汉文化,那可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记载,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比如说汉墓吧,徐州的汉墓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些汉墓规模宏大,墓室里的构造错综复杂,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样。
你在里面走啊,就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
每一块墓砖,每一个墓室的布局,都好像在悄悄地诉说着汉代的故事。
这些汉墓里还出土了好多精美的文物呢,像金缕玉衣,那可是稀世珍宝啊。
玉衣上的每一片玉,都打磨得那么光滑,玉片之间用金丝连缀,就好像是给古人打造的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制铠甲,这得多高的工艺水平才能做出来啊?你看了能不惊叹吗?再说说汉代的画像石,这可是徐州两汉文化的又一宝啊。
这些画像石就像汉代生活的一幅幅画卷。
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场景,有车马出行的热闹场面,那马的神态啊,栩栩如生,就像要从石头上飞奔出来似的;还有农耕劳作的画面,人们在田地里辛勤耕种,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忙碌的身影,这哪里是石头啊,这简直就是一部部会说话的历史纪录片。
站在这些画像石面前,就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汉代的街头巷尾,能看到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风俗习惯都能从中窥探一二。
这感觉多奇妙啊,就像你有了一台时光机一样。
徐州的两汉文化在建筑上也有深刻的体现。
那汉代的建筑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精致。
比如说一些古建筑遗址,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雄伟壮丽。
就像一个曾经威震四方的将军,即使年老体衰,但是那股威严的气势还在。
这些建筑的结构、布局,都有着独特的讲究。
它们的存在,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座灯塔,照亮了我们探寻两汉文化的道路。
还有徐州的两汉文化在民俗传承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现在徐州的一些民俗活动啊,还能找到两汉文化的影子呢。
就好比过年的时候,那种热闹的氛围,阖家团圆的感觉,说不定在汉代的时候也是这样呢。
跨文化阐释学视阈下的徐州汉文化研究报告
跨文化阐释学视阈下的徐州汉文化研究报告徐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城市,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对徐州文化的角度来说,一直被誉为“皇家文化中心”。
在中国历史上,徐州有很长的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许多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都与之密切相关联。
本文通过跨文化阐释学的视角,来探讨徐州文化及其影响。
从徐州历史上来看,早在元朝,就提出了“改变徐州文化”的建设理念,以开展改善城市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的活动。
在此基础上,当时的文化大师张太平就致力于实施一个改善文化环境的文化发展计划,目的是在当地建立一个积极发展美学文化的现实环境中创新出新的文化活动。
面对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徐州文化也进行了独特的创新。
徐州传统文物展示出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从古代汉文化到唐宋文化、明清文化到现代文化,徐州一直以汉文化为支点,进行横向跨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如“山”,既具有汉文化的内涵,也涵盖了诗歌、建筑等文化元素;“天”,既象征着冥冥中自然规律,又是中国熟悉的宗教符号;“人”,象征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是汉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徐州汉文化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原始风貌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形态。
在这种跨文化的异融状态下,徐州汉文化上演了一段消除文化壁垒、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的故事,为金色大厦以及文化历史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精神,成为古都文化的精彩绽放。
因此,认识到汉文化在徐州的影响,本文提出,要意识到跨文化的多样性,努力实现自身文化的融合与再创作。
只有在汉文化的基础上,能真正发掘徐州文化的丰富性,实现文明互鉴,才能真正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楚文化、汉文化、宜居徐州”之称。
本文主要探讨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徐州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徐州古代历史上属于龙城国,相传远古时期有伏羲、神农、黄帝等人在这里活动和创造。
春秋战国时期,徐州曾隶属于楚国,因此形成了浓厚的楚文化氛围。
而到了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徐州设立了彭城郡,西汉时期彭城郡改为徐州,这标志着徐州汉文化的正式起步。
汉武帝时期,徐州建成了新城,并设立了中都、南都、西都三个城区,使徐州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华北的繁荣和开放让徐州迅速发展。
同时,徐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达,这使得徐州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加,汉文化在这里繁荣发展。
汉代的徐州涌现出众多杰出文化人物,如诗人陈琳、扬雄、顾炎武、戚继光等。
陈琳与曹操交好,曾为其写诗赞赏;扬雄是汉代文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法言》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顾炎武是位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他所写的《明儒学案》对现代中国的文化道德教育影响深远。
而戚继光则是明朝时期的军事家,他参加了抗击倭寇的战争,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
除了杰出文化人物外,徐州还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如燕子洞汉墓、兴化寺石窟、徐州博物馆、云龙山石窟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展示了徐州汉文化的历史和独特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现代徐州在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徐州博物馆持续开展重新陈列和文物保护工作,保留和弘扬汉代文化遗产。
徐州曲艺、徐州评弹等传统文化节目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徐州还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徐州青年书画家沙龙、徐州书法、民间艺术比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州汉文化,并受到其熏陶和启发。
总之,徐州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徐州在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现代徐州也在加强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积极探索。
徐州文化市场调研及研究分析
徐州文化市场调研及研究分析作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的表现形态,又是以商品交换的形式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场所。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史擦汗那个也不断得到发展并日趋繁荣。
目前,我国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文化娱乐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图书报刊市场,文物艺术品市场以及日渐兴起的文化旅游市场,网络文化市场和对外文化交流市场。
文化市场作为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能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市场不仅能够真实地体现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互动关系,准确地反映公众的文化需求,成为连接生产经营者和购买消费者的桥梁,而且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主导文化资源的配置,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兴起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存在环境和文化单位的生存状态,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下,文化经营单位只有不断地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建立通畅的流通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由上文可知,健康、有序、繁荣的文化市场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对于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大市等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因此,研究分析徐州文化市场,对于明晰地认识徐州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徐州文化市场的发展,乃至推动建设“文化强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建立在对徐州市彭城文化市场、户部山文化市场和奇石文化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
一、各文化市场现状(一)、彭城文化市场作为徐州市最早的文化市场,彭城文化市场随着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整个市场的占地面积较广,文化产品的种类较多,文化商店的数量较多且分布密集,紧凑。
整个市场的主营文化产品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化产品和源自西方的文化衍生品。
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
王彤菂;刘孟信;冯其海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4)003
【摘要】区域文化本质是历史的凝结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是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深厚.但复杂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传统文化生态结构,尤其作为生活的基本信条,传统的权力、资源、情感观念,阻碍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将区域文化置于优先发展位置,坚持正本清源、深度开放、合理布局、强化功能,实现以延续生命、人伦道德、资源消耗为核心的传统生存方式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的创造性转换,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王彤菂;刘孟信;冯其海
【作者单位】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徐州,221018;徐州空军学院政工教研室,江苏徐州221000;徐州空军学院政工教研室,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反周期投资的标杆性企业庆正大富通苏北(徐州)配送中心暨欧曼捷程备品江苏分销中心开业 [J], 久陵
2.反周期投资的标杆性企业庆正大富通苏北(徐州)配送中心暨欧曼捷程备品江苏分销中心开业 [J], 久陵
3.区域文化中心建设背景下徐州动漫产业发展战略 [J], 沈一; 渠爱雪; 何昭辉; 沈思展
4.区域文化中心建设背景下徐州动漫产业发展战略 [J], 沈一; 渠爱雪; 何昭辉; 沈思展
5.徐州地域文化体验场馆设计研究——以苏北某工科院校文化素质中心为例 [J], 史华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文化论文赏析
地域文化论文赏析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区别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其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域风貌孕育了徐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在经过了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文化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是民族自信力最为强盛的时代,雄浑豪放、民风纯朴、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是汉文化精髓之所在.汉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时代,注重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开放也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统一、阴阳之和谐,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构城市,让历史服务于现代”[1]把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现汉文化主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2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现状四百多年的两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汉文化的遗迹.除了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以外,还有项羽的戏马台、刘邦的拔剑泉、子房山等.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石雕、砖雕、玉器、金银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属于国宝级文物,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这些是汉文化研究的物质基础,反映出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汉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从汉文化遗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浑厚豪放的汉代精神,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对于徐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留存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可供研究与借鉴的实物,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源泉.在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建造了许多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作为传递汉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树立两汉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文化景区的建设是徐州汉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了两汉文化精髓.融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动漫展示与互动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动参与其中.建筑设计突出汉文化主题,以仿汉建筑为主,突出汉代建筑雄浑、大气的特点,这也是汉文化精神的一种直观展现.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汉城等景点分散布局,以点带面,营造出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公共艺术方面的汉文化展现,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例如,三环路环岛的系列雕塑、云龙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断崖壁画等.汉文化作为徐州现代城市设计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个性与魅力,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进行现代城市环境的构建,真正使城市精神与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3现代设计理念与徐州汉文化的结合策略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质.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文化媒体的传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外化体现.人们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直观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汉文化要以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现代与传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徐州汉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3.1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建构城市空间3.2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CIS系统城市CIS系统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其基本内涵在于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给予城市准确定位.通过独具代表性的视觉形象,表达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更加具有个性与特色,从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人们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让更多的人通过城市中实实在在的品质,获得对城市的整体感知[4].城市CIS系统是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目标,以简练概括的视觉设计语言;突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其中,既应包含传统文化内涵,又应反映时代气息与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又能通过简练而概括的符号语言;使人们获得有效的视觉感应,进而加深记忆效果,最终达到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促进的目的[5].城市CIS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城市文化整合的过程.对于徐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进行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对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树立城市整体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应充分体现汉文化的内涵,使传统历史文化真正融入现代设计形式之中.3.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传播汉文化汉文化品牌的传播离不开现代文化传媒.首先要以现代设计理念树立汉文化品牌,要依据不同的产品类型选择不同的包装形式和广告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必须打好文化牌,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产品形象包装上去.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时机,采取平面、户外、展览会等形式的广告媒体和互联网、手机APP、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等新兴广告媒体,以合理的搭配使徐州两汉文化的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要在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上增加投入,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在品牌传播上,要借鉴外来成功品牌的经营理念,系统、科学地调整品牌推广方向和发展目标,让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独树一帜,并逐渐成长为国际性文化品牌.为了更好地传播汉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政府应建立有关城市形象及相关内容传播机构,对此进行统一规划、运作.要调动区域内媒体为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尤其是对城市文化的内涵、驱动要素进行统一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借助媒体平台推进城市文化的塑造、传播和汉文化的传承.3.4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推动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汉文化艺术节作为徐州汉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调动各方力量,以汉文化作为载体,展示徐州文化底蕴与发展变化.以歌舞、民俗、餐饮等形式,共同营造文化气氛,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弘扬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舞台剧形式展现徐州汉文化特色.借鉴平遥古城的《一把酸枣》、云南昆明的《云南印象》、皖南宏村的《宏村•阿菊》等极具地方特色且制作精良的歌舞剧,以直观的展示与极富艺术感的形式,使得人们对于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旅游商品开发亦是汉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人们来到徐州不仅要看汉文化的遗迹遗址,领略地域历史特色的人文风俗,感受到独特的城市建筑设施,还应购买到特色旅游商品,感受到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徐州现有的旅游商品包括汉画像石拓片、金银箔礼品、线装书籍、兵马俑文物的仿制品等.近年来,不断开发出丝巾、领带、扑克牌、明信片等旅游纪念品,从形式及内容上都过于陈旧与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需要推陈出新,突破传统,把现代设计形式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对接与融合[6].4结语【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但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徐州地区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徐州地区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
帝尧时建大彭氏国。
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及民俗民风。
暑假期间,我们对徐州地区地方特色文化及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
1.柳琴戏和梆子戏徐州的地方戏剧以梆子戏和柳琴戏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徐州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受到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人们的普遍欢迎。
柳琴戏梆子戏2.伏羊节伏羊美食文化节是徐州地区特有的一种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传统悠久,在色、香、味、形竞奇斗芳的中国食苑中有一簇带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古朴奇葩,每年入伏之季(7月中旬初伏第一天至8月中旬出伏),人们集中在各个饭店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伏羊美食节期间,全市各大宾馆、饭店、羊肉馆都推出系列“伏羊菜系”接受市民的品评。
同时周边地区特色羊肉馆来徐州集中展示地方小吃名点,还有异彩纷呈的活动,每天上演地方戏曲,表演舞蹈、武术、民俗,展出布艺、面塑、剪纸和花鸟奇石展出等。
伏羊美食文化节开幕式3.樱花艺术节中日友好樱花林是徐州市与日本半田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的象征,两市政府和人民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栽植日本樱和中国樱近两千株,同时对樱花林整个环境加以改造和充实提高,使之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樱花观赏基地。
每年阳春三月,樱花盛开时,数千株樱花以其晶莹多姿、纯洁高雅的风貌博得徐州市民的喜爱,大批国内外游客和日本友人纷至沓来,观光赏樱、饮酒歌舞,摄影留念。
4.槐花节风光宜人的马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亚欧大陆桥第一交通枢纽城市,京沪高速沿线的新沂市南郊, 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佛教胜地,形胜之美称于江淮,自古便有“峰峦横万叠,胜绝蓬莱境"的美誉。
阳春时节,山上山下繁花似锦,争芳斗艳,特别是数万株槐花满山遍野一起迎风怒放,香雪似海,花影扶疏,置身其中如临瑶林仙境。
研究的范围和理论模型
研究的范围和理论模型课题研究范围参与实验的学生范围我校是高等师范学校。
学生来自徐州六县一区,他们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耳闻目染,在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高师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文化层次使他们能用独特的眼光审视徐州汉文化的内涵。
高师学生未来从事的教育职业对徐州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前瞻作用。
试想,一个对文化有着深切关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该是多么大!汉文化资源的界定基于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徐州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并考虑我校所处的位置,本课题组商定,课题中的“汉文化资源”界定为“以美术样式为主的徐州汉代文化遗存”,并多以“沛县汉文化遗存”为研究主题。
研究地理范围以沛县、徐州的汉代遗留古迹为主,辐射其他县市。
课题研究的汉文化大致包涵该范围的四个方面:①遗迹、遗物,如泗水亭碑、高祖原庙、歌风台、琉璃井、汉画像石、刘邦店等等;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沛县和沛县文物古迹的题咏;④沛县人世代相传的大量的有关汉代的民间传说,等等。
2.2课题的理论模型课题的理论基础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都应由学生自己决定。
只有采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每个学生才能自由地、最充分地发展他的潜能、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和形成人格,达到完满人性的实现。
课题为学生创设文化情境,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
2.终身教育理论高师的课程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须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