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合集下载

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及练习

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及练习

核舟记一句一一字字落实解析加真题再现一、文学常识【题解】《核舟记》选自清人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他的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过“给事中”的官,曾上疏弹劾魏忠贤,因此受魏忠贤及其党羽迫害,将他逮捕入狱。

魏学洢由家乡入京都,想营救他的父亲,可是其父终被暗害于狱中,他扶柩归乡后,继续受到迫害,不久就死了。

学洢一生未做过官,他一生好学,长于为文,著有《芜檐集》。

本文以一条核舟为对象,精细地写出了古代工艺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民间艺人的高超卓越的艺术才能,是古代说明文中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据传,王叔远生下来后,他父母根据乡村"抓周儿"的习俗在他面前摆了几件物品,叔远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

王叔远从小性格沉稳,平时沉默寡言。

他常常揣着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里去,一去就是一整天。

那儿是他的天堂,他细心地观察各种鸟兽,把它们刻在树干上、石头上,他刀下的鸟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可是,毕竟刀法不娴熟,常常划破了手指。

每次回到家,爹娘见儿子指间有殷红的血迹,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是锯草划破的。

【真题再现】《核舟记》选自清代涨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是明朝的魏学洢。

三、原文逐字逐句解析【题目】核舟记【注释】1.核:果核。

2.舟:船。

3.记:记录、记述。

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第11课核舟记(教案)

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核舟的基本概念。《核舟记》是一篇描绘核舟工艺的文言文,它展示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核舟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核舟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材料选择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核舟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民间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工艺制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核舟制作的基本过程,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工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其次,关于核舟工艺的讲解,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实际操作环节非常感兴趣。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说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增加更多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也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自信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同名文章。

文章详细记述了核舟的雕刻过程和雕刻家王叔远精湛的技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以及体会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核舟这样的微雕艺术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的帮助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翻译,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并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核舟记,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核舟的寓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核舟这个小物品表达的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学会通过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3.课文翻译和解释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形状和雕刻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翻译和理解课文的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

参考示例: 《核舟记》和《核工记》中,将小小的桃核雕刻得精致而生动,便是淋漓尽致
地体现了“做事不将就,品质要讲究”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口技》中的艺人利用简单的道具就能给观众呈现一场扣人心弦的精彩戏码,
这就是一种创新。 《刻木巧匠》中的乐工刻木为舟,放在水里能随风而行,这也是一种创新。 《泥人张》中的泥人张,不仅技术精湛,而且不畏权势,用手艺反击“海张
传承“奇”绝精神
奇人能在俗世立足,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要精神的支撑。从 本单元选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篇或相关的几篇,通过奇人、奇事或奇 技、奇物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体会中国传统匠人的价值观念,感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 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 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口技人的技艺之奇。 《刻木巧匠》:用尺寸之小而刻物之丰,人、物“皆有机能动”,
“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对比突显技艺之奇;用虽价高但人们仍 竞相抢购来侧面衬托技艺之奇。
《画记(节选)》:本文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一幅描绘 有众多场面、有众多人与物、表现了不同主题的长卷画。
本文如此安排说明顺序的理由如下: (1)核舟是一个整体,中间的船舱部分体现的是核舟的背景, 视觉效果上中间部分 是最先被感知的;(2)核舟的主题为“大 苏泛赤壁”,而船头部分是最能体现核舟主题的,因此作为文章 主体来介绍;(3)船尾的舟子是次要人物,因此最后介绍。
课后作业
1.背诵《核舟记》全文。 2.自主阅读丛书中的《口技》,借助注释和 译文疏通文意。
文中出现过的虚词:若为佛事夜归者、妇拍而呜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精备说课稿)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精备说课稿)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 核舟记(精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作者魏学洢。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表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课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富有文学韵味。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阅读文言文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工艺品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核舟制作过程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古代工艺品的欣赏,课文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掌握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工艺品,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1核舟记

11核舟记
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
二、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 中轩敞者为舱
通计一舟,为人五
雕刻成。 是。 有。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其人视端容寂 其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那。 它的。
其人视端容寂 端 右手执卷端
直、正。 开头一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曰“出平山人” 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桃花源记》)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并且、而且。
而 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木石,罔不
因势
象形,各具
神情姿态 曾经 赠
应当是
情态。 尝 贻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
云。
问题探究: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技艺非常精湛以及核舟
的由来和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第一段中哪个词可
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sǎn)之。
(戴着)高高的帽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 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说话
略微侧转(身子)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
靠近 隐藏

11《核舟记》

11《核舟记》

后赤壁赋(节选)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 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 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 止而休焉。
指手艺奇妙精 ①奇巧人: 巧的人。 ②径寸之木: 直径一寸 的木头。 ③为:做。这里指雕刻。 ④木:树木
⑤罔不: 无不、全都。 ⑥因:顺着,就着。 ⑦象: 模拟。 ⑧贻: 赠。 ⑨盖: 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语气助词,无义 ⑩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 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
重点词语
①有: 同“又”。用来 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奇: 零数、余数。 ③可: 大约。 ④许: 表示约数。 高起而宽敞。 ⑤轩敞:
xīng
sǎn
rá n
juà n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 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 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 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
居右。绝似弥勒, 袒胸露乳,矫首 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居左。左手 执卷端,右 手指卷,若 有所语
中 轩 敞 者
旁 开 小 舱 , 左 右 各 四
清 风 徐 来 , 水 波 不 兴
居 左 舟 子 壶
居 右 舟 子
高:可二黍许
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手卷
船背:文字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原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原文

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11.核舟记

11.核舟记
3.理解以下词语意思:罔不、为、因、尝、 贻、轩敞、峨冠、比、矫、属、诎、历历、 衡、了了、曾、盖、简、修狭
4.课文检测:组长指定熟读课文。
自我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作者 魏学洢 , 明 朝人, 字子敬 ,文学家,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出自 清 朝张潮 所 编写的《虞初新志》。
2.写出下列生字的读音。 罔_w_ǎ_n_g 贻__yí__ 黍_s_h_ǔ_ 箬_r_u_ò_ 糁_s_ǎ_n_ 髯_r_á_n_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 rén xū
/用/篆章/一, 文曰/“初平/山人”,其色来自/丹。夷:平。
了了:清楚明白。
用:刻。
壬戌
yú 虞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 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 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zhuàn 篆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
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
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 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

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
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 读音
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 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 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zhě 褶
矫他:平举。放着右膝,属弯:着类右似。臂支撑在船 qū 诎上:,同“而屈竖”起,弯他曲的。左膝,左臂挂着一 诎 历串历念:分珠明靠的在样子左。膝上──念珠可以清
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 /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 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核舟记》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读《核舟记》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核舟的描述,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事物的特点;探讨作者魏学洢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审美观及人文精神。具体内容包括:核舟的背景介绍、课文朗读与翻译、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课文内容探讨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核舟记》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与翻译技能,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化自信;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提高思维品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促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汇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汉语的比较来帮助.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核舟相关的文化或艺术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描绘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一个简单的物体,体验文言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描绘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记》中的文化寓意及其在当代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11.核舟记(对照课下注释+教参翻译)

11.核舟记(对照课下注释+教参翻译)
挑选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嘻,技艺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 的)是苏轼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高可二黍许。
jī零数、余数 大约 左右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大约八分多点儿,高约二分上下。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 的船篷覆盖着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
直径
做。这里指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直径一寸的木头
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 殿、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
木、石头。
顺着、就着
罔不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全都
模拟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 (各种事物的)的形象,各有各的神 情姿态。

不相类似
(他)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二人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弯曲
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分明的样子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 数也。 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 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总计在一条核舟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 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第一段介绍核舟的形态和雕刻者的技艺;第二段介绍核舟上雕刻的五个人物,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第三段介绍核舟上的细节雕刻,例如窗户和对联等。

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可能是因为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更能展现出核舟的整体美感,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欣赏。

首先,我们来介绍核舟的外形。

它的船头和船尾都很尖,而中间部分则较为厚实且高,被雕刻成船舱和船篷。

这个中间部分是整个船的“主体”,视觉上最为显眼。

其次,中间部分的窗户上刻有XXX《赤壁赋》和《后赤
壁赋》中的名句,可以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到XXX当年泛舟
赤壁时的美妙环境。

船舱则是整个船的背景部分,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能让读者初步感受到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头的三个人物位置就很清晰了。

XXX、XXX和佛印是主要人物,因此要先介绍
他们。

而船尾上的舟子则是陪衬人物,所以我们放在后面介绍。

最后,本文的语言简洁、严密、生动。

作者通过三个层次清晰地介绍了XXX的微雕艺术,然后才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这样的写作方式既能充分介绍XXX的奇巧技艺,又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核舟的外形和内涵。

1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1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1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字子敬,号茅檐,(朝代)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朝代)人(人名)编制的《》收录。

(2)右刻“,”,左刻“,”。

这一副对联分别出自苏轼的《》和《》。

二、重点字词读音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诎.矫.首虞.山箬.篷二黍.许石青糁.之髯.不属.一楫.椎髻..葵.扇壬戌..王毅叔远甫.刻曾.不盈寸三.重点字词解释(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2.左手倚一衡木()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一字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为人五:()中轩敞者为舱( )4.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5.者:中轩敞者为舱( ) 居右者椎髻仰面(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以: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古今异义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今义: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今义: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今义: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石青糁之()(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5)居右者椎髻仰面()(五)重点注释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许: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3.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5.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因:象:6.尝贻余核舟一。

贻:7.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8.雕栏相望焉。

相望:9.石青糁之。

糁:10.东坡现右足。

现:11.如有所语。

语:12.佛印绝类弥勒。

绝类:13.矫首昂视。

矫:14.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15.其船背稍夷。

夷:四.重点句子默写及翻译1.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11核舟记

11核舟记


表明窗户是可以活动的,表现雕刻技艺的“奇巧”。
船舱
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
作者具体描写核舟上刻的对联内容,表明其字迹清晰可见,表现了雕工的精细。同时,对联的内容与“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相契合,暗示了核舟的内容主题,足见雕刻者构思的巧妙,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 )
同“横”,横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雕栏相望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神情与苏、黄不属( )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___、 船篷、______、栏杆和_______。
第3段:介绍___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______ _______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__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_____的动作、表情。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 ______,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
大苏泛赤壁
船舱
小窗
对联
船头
黄鲁直
佛印
船尾
撑船人
题名
篆章
数量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研读第一段
状元成才路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难点: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三分钟教育】: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

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略有删节。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

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洢(yī)器皿(mǐn)罔(wǎnɡ)贻(yí)轩敞(xuān chǎnɡ)峨冠(é)矫首(jiǎo)黍(shǔ)八分有奇(jī)夷(yí)箬篷(ruò)糁(sǎn)髯(rán)衣褶(zhě)袒(tǎn)诎(qū)椎髻(jì)壬戌(rén xū)甫(fǔ)篆章(zhuàn) (2)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 古今异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其两膝相比者(古义:相互靠近今义:比较)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今义:修理)(4) 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为为宫室(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可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助,可以)(5)词类活用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箬篷覆之(名词做状语,用箬篷)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做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做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6)文言句式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省略句:则题名其上(“其”前省略介词“于”)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倒装句: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两膝者”)细若蚊足(状语后置,应为“若蚊足细”)本课小结:板书设计:11 核舟记第一课时(1)读准字音(2)通假字(3) 古今异义(4) 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6)文言句式布置作业:抄词各三遍。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参考译文:1.(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核桃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这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抬头仰望(天空),(那)神态跟苏、黄(两人)不相类似。

4.卧倒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核舟。

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

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四、揣摩语言,品味传神描写1.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第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第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2.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3.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上看,《桃花源记》记得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得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言语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五、把握文章主旨品读课文,理解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六、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说明事物采用空间顺序,可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写局部时,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船头——船身——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身部分的次序加以颠倒。

这样写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能激发读者想象。

2.细致生动的描写。

作者对核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的人、物雕刻的描述,都一一说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而且刻画传神,细致入微。

如:“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足见颇为细致。

更为传神的是对人物肖像的描摹,做到了形神飞动、各具情态。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11.核舟记第一课时作业布置: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