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11 《核舟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核舟记》ppt课件
![《核舟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68cb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b.png)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竟然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
它的
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满
挑选 长而窄
“矣”和“哉”连用, 有家中惊叹语气的作用
课文精讲
7、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物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 ②呼应前文,“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 ③点明中心,“嘻,技亦灵怪矣哉”突出对王叔远精湛的雕 刻技艺的赞叹。
极 相似,像
举
类似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靠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弯曲
课文精讲
4、作者是如何描写佛印的?
“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表现了佛印的 悠闲、豁达、洒脱,突出了雕刻十分逼真;“珠可历 历数也”说明雕刻难度大,体现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分说 总说
全篇问题探究
4、文章结尾为什么概括叙述核舟雕刻的内容?
概括全文,突出核舟雕刻内容之多, 进一步表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全篇问题探究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现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巧, 热情讴歌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 舟”的形象,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 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 度赞扬。不体现了
开关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代词,窗户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用颜料等涂上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课件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87c00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3.png)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洢( ) 器皿( ) 罔( ) 贻( ) 轩敞( ) 峨冠( ) 矫首( ) 黍( ) 八分有奇( ) 夷( ) 箬篷( ) 糁( ) 髯( ) 衣褶( ) 袒( ) 诎( ) 椎髻( ) 壬戌( ) 甫( ) 篆章( )
船桨
同“横”
扳
像
呼叫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洢( ) 器皿( ) 罔( ) 贻( ) 轩敞( ) 峨冠( ) 矫首( ) 黍( ) 八分有奇( ) 夷( ) 箬篷( ) 糁( ) 髯( ) 衣褶( ) 袒( ) 诎( ) 椎髻( ) 壬戌( ) 甫( ) 篆章( )
船桨
同“横”
扳
像
呼叫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核舟记》课件(共45张PPT)
![《核舟记》课件(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3d781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e.png)
赤壁夜游
初读感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
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 至鸟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 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 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 赤壁(的情景)。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
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 的左边。苏、黄二人一起看一幅手卷。苏东坡右手拿着 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 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 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 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11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顺序 。 3.积累文言词语。
第1 课时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 1625),字子敬,嘉善 (今浙江嘉兴)人,明末 散文家。有《茅檐集》。
相关资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 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是一个 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 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 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 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 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两边各有一个撑船
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 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 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面有个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 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f0025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7.png)
精读课文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精读课文 1.说明对象: 核舟
2.说明对象的特征:
6.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 写作技巧。
精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 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 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技艺的精湛, 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第2段:介绍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__船_舱__、船篷、_小__窗___、栏杆 和__对__联___。
第3段:介绍__船_头__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黄__庭__坚_、_佛__印__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_船__尾__部分,着重刻画了__撑__船__人_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_题__名___和__篆__章_____。
打开 承表接 左右相对
代指所刻字
起 的凹处。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
慢慢地
一种青翠色颜料
青糁之。
用颜料等涂上
讲授新知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 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 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215b5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f.png)
a.罔不/因势象形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虞 王/毅叔远甫/刻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解析】 c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虞 /王毅叔远甫/刻。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盖__大__苏__泛__赤__壁__云________;点明全 文中心的句子是:__嘻__,__技__亦__灵__怪__矣__哉________。 (2)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__罔_不__因__势__象__形__,__各__具__情__态___。 (3)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_列__数__字_____、_作__比__较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 用是:_突__出__雕__刻__者__技__艺__的__高__超_________。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_【__答__案__】__船__身__从__头__到__尾__有__八__分__多__一__点__儿__,__大__约__有__两__个__黄__米__粒____ _那__么__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__【__答__案__】__谁__能__给__我__三__斗__粟__米__,__我__就__把__我__的__技__艺__传__授__给__他__。_____
15.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
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答__案__】___(_示__例__一__)不__赞__成__这__种__说__法__。__因__为__这__种__技__艺__创__造__出__来____ __的_冰__雕__作__品__,__深__受__人__们__的__喜__爱__,__能__带__给__人__们__美__的__享__受__。__(_示_____ __例_二__)_赞__成__这__种__说__法__。__因__为__花__了__很__大__的__功__夫__雕__出__的__作__品__,__却_____ __不_能__保__存__久__远__,__白__白__地__浪__费__了__人__力__和__物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c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虞 /王毅叔远甫/刻。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盖__大__苏__泛__赤__壁__云________;点明全 文中心的句子是:__嘻__,__技__亦__灵__怪__矣__哉________。 (2)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__罔_不__因__势__象__形__,__各__具__情__态___。 (3)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_列__数__字_____、_作__比__较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 用是:_突__出__雕__刻__者__技__艺__的__高__超_________。
(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_【__答__案__】__船__身__从__头__到__尾__有__八__分__多__一__点__儿__,__大__约__有__两__个__黄__米__粒____ _那__么__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__【__答__案__】__谁__能__给__我__三__斗__粟__米__,__我__就__把__我__的__技__艺__传__授__给__他__。_____
15.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
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答__案__】___(_示__例__一__)不__赞__成__这__种__说__法__。__因__为__这__种__技__艺__创__造__出__来____ __的_冰__雕__作__品__,__深__受__人__们__的__喜__爱__,__能__带__给__人__们__美__的__享__受__。__(_示_____ __例_二__)_赞__成__这__种__说__法__。__因__为__花__了__很__大__的__功__夫__雕__出__的__作__品__,__却_____ __不_能__保__存__久__远__,__白__白__地__浪__费__了__人__力__和__物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3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5c94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d.png)
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官职低微,没有实权不说,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 监视。而且因为收入低微,为了让全家都能吃饱饭,苏轼带领一家人开垦 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补贴生计。从此,苏轼有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
虽然生计解决了,可他内心深处的幽独和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从汴 京到黄州,从一个人人敬重的朝廷官员,到生计都成问题的贬官,经此一 役,苏轼心灰意冷。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 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 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 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 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 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
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
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
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
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 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2.5cm)多一点,高 大约两粒黍子(0.6cm)左右。中间高起而宽敞 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 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虽然生计解决了,可他内心深处的幽独和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从汴 京到黄州,从一个人人敬重的朝廷官员,到生计都成问题的贬官,经此一 役,苏轼心灰意冷。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 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 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 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 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 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
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
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
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
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 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2.5cm)多一点,高 大约两粒黍子(0.6cm)左右。中间高起而宽敞 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 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 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0788d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f.png)
•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 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 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 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 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 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 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 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 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 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 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 色是红的。
再读文本,探究主旨
拓展研读,文体比较
小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也是一篇气韵 生动的艺术小品文,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文中诸 多细节,作者不仅处理得井井有条,准确细致, 而且笔触生动,韵味十足。课文通过介绍王叔 远雕刻核舟的超群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 艺术的宏大成就。
•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 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 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 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 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 也真是神奇啊!
理清文章结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核__舟____。作者是抓住 “__奇___巧___”(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特征来
•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 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 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 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 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 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 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 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 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 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 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 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 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 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 楚地数出来。
八年级下11《核舟记》 (共67张PPT)
![八年级下11《核舟记》 (共6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1851618ccbff121dd368365.png)
顺 两边
序
次舟尾横卧一楫
船背 其船背稍夷
逻 辑 顺 序
局部
4. 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所刻之情态必备。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总
核 详述核舟 舟 之精妙 记
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分
直径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 ,
做,这里是雕刻
以及
树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无不 顺着
全都 就着 模拟
神情姿态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总
课文总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 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 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 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 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 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 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 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微雕作品展示
小品 0.10cm X 0.20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
熊猫图
0.16cm X 0.20 cm的象牙 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 后,
邓小平肖像
0.46 cm X 0.24 cm的象牙 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
范曾画-小品 0.18cm X 0.20 cm的象牙上。 点击照片作品为放大200倍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PPT电子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PPT电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2ed2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1.png)
随堂检测
独立在线完成“《核舟记》随堂检测”,完成后点击提交。
同学们认真作答哟
随堂检测
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 中各找一点理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b.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c.三人 位置东坡居中
【小组活动二】重点翻译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子底下的衣褶里。 (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小组活动三】理解内容
学生们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反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关键词句,加以总结。)
明确: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苏东坡);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轼的朋 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乘船游览)
品析语言
【小组活动四】品析语言 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汉语复述出来。
再见
核舟记
第2课时
情境导入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 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 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 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 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 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7103cd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b.png)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 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 ,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 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 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 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 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写作背景
1995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 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的“明”字标志, “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 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 王叔远晚年作品。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 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 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结。
课后作业
(1)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简析其 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有何异同。
(11)具:具有。 (12)情:神情。 (13)各:各自。 (14)态:姿态。 (15)尝:曾经。 (16)贻:赠。 (17)余:我。 (18)盖:大概,原来是。 (19)泛:泛舟。 (20)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21)约:大约。 (22)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 数。 (23)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24)可:大约。 (25)许:上下。 (26)轩:高。 (27)敞:宽敞。 (28)为:是。 (29)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30)覆:覆盖。
11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把握课文大意,领悟 文章内容。 2、体会课文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 方法。 3、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新课导入
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桃核,有人将它雕刻成一只船, 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位雕 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现,神情各异, 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还刻了八扇窗户,刻了 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手卷以及和尚的念珠, 还刻了三十四个字,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 枚桃核?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明朝人魏学洢是以怎样 独特的视角记下了这枚桃核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核舟记》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核舟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6827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3.png)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横”,横着
同“屈”,弯曲
◆古今异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高可二黍许( ) 雕栏相望焉( )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yī
mǐn
wǎnɡ
yí
xuān chǎnɡ
é
jiǎo
shǔ
jī
yí
ruò
sǎn
rán
zhě
tǎn
qū
jì
rén xū
fǔ
zhuàn
字词正音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
精巧
叫
能够
用
的
做。这里指雕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同“横”,横着
同“屈”,弯曲
◆古今异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高可二黍许( ) 雕栏相望焉( )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yī
mǐn
wǎnɡ
yí
xuān chǎnɡ
é
jiǎo
shǔ
jī
yí
ruò
sǎn
rán
zhě
tǎn
qū
jì
rén xū
fǔ
zhuàn
字词正音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
精巧
叫
能够
用
的
做。这里指雕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40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40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7a3c9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a.png)
地方看出是“泛舟”游赤壁的?
• 答:①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速度慢
• ②从“舟尾横卧一楫”可知船随水行 • ③从两舟子的神情动作可知在泛舟
• 3,文章最后一段总计核舟,运用了什么写 法?有何作用?
• 答:总计核舟的人、物、字,与“而计其长 曾不盈寸”形成鲜明对比,运用侧面,衬托 的写法,高度赞叹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 艺。
中心
本文作者通过介绍一件精美的工 艺品——核舟,抓住了核舟的体 积小、容量多、技艺巧的特点, 细致地描写了它的艺术形象,赞 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 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 的卓越成就。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
中轩敞者为舱 :(名作动:高起) 石青糁之:(名作状:用 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作动:戴着高高 的帽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
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 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 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 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 他左臂挂着念珠并靠左膝上。念 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 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 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 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 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 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 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 紧靠的两个膝盖,都隐蔽在画卷 下面的衣褶里。
• 5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怀, 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 相类似。
• 答:①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速度慢
• ②从“舟尾横卧一楫”可知船随水行 • ③从两舟子的神情动作可知在泛舟
• 3,文章最后一段总计核舟,运用了什么写 法?有何作用?
• 答:总计核舟的人、物、字,与“而计其长 曾不盈寸”形成鲜明对比,运用侧面,衬托 的写法,高度赞叹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 艺。
中心
本文作者通过介绍一件精美的工 艺品——核舟,抓住了核舟的体 积小、容量多、技艺巧的特点, 细致地描写了它的艺术形象,赞 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 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 的卓越成就。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
中轩敞者为舱 :(名作动:高起) 石青糁之:(名作状:用 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作动:戴着高高 的帽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 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
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 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 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 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 他左臂挂着念珠并靠左膝上。念 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 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 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 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 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 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 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 紧靠的两个膝盖,都隐蔽在画卷 下面的衣褶里。
• 5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怀, 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 相类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然 ……的样子 如:若啸呼状 若听茶声然
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 词的前面。
一( 幅)手卷 一( 张)桌 一( 把)扇 篆章一( 枚) 为人五( 个)
一( )人个 一( )椅把
——苏轼《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赤壁赋》
奇巧
这枚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以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夜游赤壁的故事为内容,还选取了 《赤壁赋》中的句子来突出主题,别具匠心。
王叔远借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来劝慰魏学洢, 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表现了浓浓 的情谊。
▪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 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 明文。
▪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 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文章内容思考:
概括每段文字的说明内 容,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窍门:圈画关键词梳理结构)
文章结构
总说 简介王叔远,引出核舟 体积、船舱
分说 船头 船尾 船顶
读准下列字的音。
罔(wǎn)g
贻( )yí
八分有奇( jī) 黍( )shǔ
糁( sǎn)
髯( )rán
褶( zhě)
膝( )xī
楫( jí)
篆( z)huàn
狭( xiá) 属( )shǔ
壬戌(rén xū )
篛( ruò )
椎髻(chuíjì )
诎(qū )
读准字音和停顿
罔不 (wǎ因ng势)不象/因形势,象各形具,情各态具情态
同时,王叔远不止次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 雕刻核舟,此次在又一个壬戌年雕刻这个主题的 核舟,表现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喜爱,对苏轼精神 品质的高度赞赏。
说明对象:核舟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小
奇 巧
雕刻内容:多
构思:巧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
启示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
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 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 致,确实令人惊叹。
魏 学 洢
核 舟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 文言现象。
2、掌握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 理解。
3、实战演练、链接中考。
复习任务:
1.背诵课文及课下注释。 2.识记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
解课文内容。
要求:独立完成,不会的做标记。
时间:10分钟
作者简介
魏学洢,明末人。 《核舟记》选自清朝 人张潮编辑的《虞初 新志》。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3)则题名(于)其上。(状语后置)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 /贻余(y核í)余舟/一核,舟盖一大,苏盖泛/大赤苏壁泛云赤壁/云 舟首尾/长长约约八八分分有有奇奇,,高高可/可二二黍黍许(shǔ)许 中/峨峨冠冠而(g多uā髯n)而者多为髯东(坡rán)者/为东坡 其两膝/相相比比者者,,各各隐隐卷/卷底底衣衣褶褶中(zhě)中 居右者椎/椎髻(c仰hu面í)髻(jì )仰面 天天启启/壬壬(r戌én秋)戌日(,xū虞) /山秋王日毅,叔虞远山甫/王刻毅/叔远甫/刻 而计/计其其长长曾/曾不(z盈ēn寸g)不盈寸
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 各有各的情态。
⑵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眼神正注视着茶壶,神色宁静,好像在听壶中 的水开了没有。
⑶ 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
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成。
文章内容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 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 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要求: 自由圈化,选择一句 黑笔写句,红笔批注 结合选句,讲解“奇巧”
奇巧:
体积:长、高
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核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舟 船头:游览者的外貌;姿态;
神情; 衣褶 ;念珠
船尾: 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船背: 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 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中轩敞者为舱
是。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其 其人视端容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那。 它的。
其人视端容寂 端 右手执卷端
直、正。 开头一边
文曰“出平山人” 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三、一义多词
约——可 大约
历历——了了 清楚明白
总说 总计核舟容量,赞叹技艺灵怪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整体
空 中间 主 中轩敞者
逻
间 顺 序
——
船头坐三人
两边 次 舟尾横卧一楫
辑 顺 序
船背 其船背稍夷
局部
总说 简介王叔远,引出核舟 奇巧
体积、船舱
分说 船头 船尾
船顶
总说 总计核舟容量,赞叹技艺灵怪灵怪
“奇巧”“灵怪”表现在哪里?
一、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
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二、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 三十有四
通“又”。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一( )块抚尺 一( )舟条 为窗八( ) 扇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并且、而且。
而 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却、但是。
之
径寸之木 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这。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这可以 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 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 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核舟”是一件雕刻工艺品,即用不 超过一寸的桃核雕成的小舟。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 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 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 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 技巧。
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数量词的用法
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 词的前面。
一( 幅)手卷 一( 张)桌 一( 把)扇 篆章一( 枚) 为人五( 个)
一( )人个 一( )椅把
——苏轼《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赤壁赋》
奇巧
这枚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以苏轼 被贬黄州期间夜游赤壁的故事为内容,还选取了 《赤壁赋》中的句子来突出主题,别具匠心。
王叔远借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来劝慰魏学洢, 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表现了浓浓 的情谊。
▪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 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 明文。
▪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 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文章内容思考:
概括每段文字的说明内 容,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窍门:圈画关键词梳理结构)
文章结构
总说 简介王叔远,引出核舟 体积、船舱
分说 船头 船尾 船顶
读准下列字的音。
罔(wǎn)g
贻( )yí
八分有奇( jī) 黍( )shǔ
糁( sǎn)
髯( )rán
褶( zhě)
膝( )xī
楫( jí)
篆( z)huàn
狭( xiá) 属( )shǔ
壬戌(rén xū )
篛( ruò )
椎髻(chuíjì )
诎(qū )
读准字音和停顿
罔不 (wǎ因ng势)不象/因形势,象各形具,情各态具情态
同时,王叔远不止次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 雕刻核舟,此次在又一个壬戌年雕刻这个主题的 核舟,表现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喜爱,对苏轼精神 品质的高度赞赏。
说明对象:核舟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小
奇 巧
雕刻内容:多
构思:巧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
启示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
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 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 致,确实令人惊叹。
魏 学 洢
核 舟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 文言现象。
2、掌握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 理解。
3、实战演练、链接中考。
复习任务:
1.背诵课文及课下注释。 2.识记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理
解课文内容。
要求:独立完成,不会的做标记。
时间:10分钟
作者简介
魏学洢,明末人。 《核舟记》选自清朝 人张潮编辑的《虞初 新志》。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3)则题名(于)其上。(状语后置)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 /贻余(y核í)余舟/一核,舟盖一大,苏盖泛/大赤苏壁泛云赤壁/云 舟首尾/长长约约八八分分有有奇奇,,高高可/可二二黍黍许(shǔ)许 中/峨峨冠冠而(g多uā髯n)而者多为髯东(坡rán)者/为东坡 其两膝/相相比比者者,,各各隐隐卷/卷底底衣衣褶褶中(zhě)中 居右者椎/椎髻(c仰hu面í)髻(jì )仰面 天天启启/壬壬(r戌én秋)戌日(,xū虞) /山秋王日毅,叔虞远山甫/王刻毅/叔远甫/刻 而计/计其其长长曾/曾不(z盈ēn寸g)不盈寸
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 各有各的情态。
⑵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眼神正注视着茶壶,神色宁静,好像在听壶中 的水开了没有。
⑶ 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
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成。
文章内容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 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 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要求: 自由圈化,选择一句 黑笔写句,红笔批注 结合选句,讲解“奇巧”
奇巧:
体积:长、高
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核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舟 船头:游览者的外貌;姿态;
神情; 衣褶 ;念珠
船尾: 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船背: 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 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中轩敞者为舱
是。
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其 其人视端容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那。 它的。
其人视端容寂 端 右手执卷端
直、正。 开头一边
文曰“出平山人” 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
佛印绝类弥勒 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三、一义多词
约——可 大约
历历——了了 清楚明白
总说 总计核舟容量,赞叹技艺灵怪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整体
空 中间 主 中轩敞者
逻
间 顺 序
——
船头坐三人
两边 次 舟尾横卧一楫
辑 顺 序
船背 其船背稍夷
局部
总说 简介王叔远,引出核舟 奇巧
体积、船舱
分说 船头 船尾
船顶
总说 总计核舟容量,赞叹技艺灵怪灵怪
“奇巧”“灵怪”表现在哪里?
一、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
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二、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 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 三十有四
通“又”。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一( )块抚尺 一( )舟条 为窗八( ) 扇
虚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并且、而且。
而 启窗而观 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表转折,却、但是。
之
径寸之木 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词,这。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这可以 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 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 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核舟”是一件雕刻工艺品,即用不 超过一寸的桃核雕成的小舟。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 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 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 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