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2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3篇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1【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在上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现在大家以前后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汇总交流各自的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2、和其他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班级中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将人体体温的日变化情况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4、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什么特点?生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不完全一致。
这说明人的体温有个体差异。
生2:同一性别的同学的平均体温有个体差异,但是相差幅度较小。
生3:人体体温的变化不受当地气温的变化所影响,或者说在正常情况下影响非常小。
生4:同一个人的体温白天比晚上高,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师:(总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同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多媒体显示: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师: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生物材料在加酸或加碱后pH变化范围较小,这就证明了生物内环境的pH也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内环境的渗透压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渗透压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先了解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
【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含义;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3. 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引发的相关疾病。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内环境概述:a. 定义:指细胞内液和体液环境的总称,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
b. 组成:细胞内液和组织液,其中组织液又分为血浆和间质液。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a. 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b. 保持体内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c. 促进机体健康和平衡。
3.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a. 反馈机制: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机制,通过感受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相互协作,使内环境参数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b.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通过神经和体液的传递,调节和控制体内各种生理参数。
c. 排泄系统:通过肾脏和皮肤等器官排除代谢产物和废物,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4.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发的相关疾病:a. 酸碱平衡失调:包括酸中毒和碱中毒,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b. 水盐平衡紊乱:如脱水和水中毒等,常见于腹泻、呕吐和过度出汗等情况。
c. 血糖调节失常:包括高血糖和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和胰岛素分泌异常等。
d. 脂质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常见于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等情况。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介绍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并详细解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2. 实例分析:通过临床案例和实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健康的影响。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疾病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四、教学评估:1. 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解析题:要求学生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疾病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3. 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新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理解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而且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而本节又是这一章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关于人体生理的许多知识都已经遗忘,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尿液形成、消化吸收以及呼吸过程等知识补充给学生,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发展思辩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过程与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教学方法: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拟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1.1 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血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存在细胞外,约占1/3)淋巴液(3)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1.1.2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体正常37℃。
【练习】: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① B.② C.③ D.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2.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不超过1℃。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总在不断发生变化着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是37℃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4、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B.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C.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1.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的简要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
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
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
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1.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当堂检测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C. 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D.人是变温动物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D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D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C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D.泌尿系统5.下列生理活动中,除哪一项外其他都属于维持内环境稳定(C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出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能稳定进行B.活细胞能适应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动C.细胞外液的各项理化性质稳定不变D.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7.下列疾病或症状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的是(C )A.发烧B.尿毒症C.色盲D.中暑。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教学课题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任课老师任课班级上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环境变化的特点2.理解稳态的概念3.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生理意义4.学会自我保健二.能力目标1.通过体温表中细微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3.学会分析由内环境破坏引起代谢紊乱的生理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学习,逐步树立学生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四.重点和落实方案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落实方案:1.以人体为例,阐明内环境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书上图1-4,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功能联系示意图,阐明稳态的实现。
3.通过结合新陈代谢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五.难点与突破策略难点:稳态的概念突破策略:1.理解内环境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器官系统,使学生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六.教具准备挂图,课件,对比试验,试管,血浆,蒸馏水,1%盐酸,PH试纸等。
七.学习指导1.指导学生预习,思考2.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师:发烧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能举出它的危害吗?(停顿)学生回答师(归纳):发烧的危害很多。
1.引起人四肢乏力,冰冷,发抖等不适症状;2.若孕妇发烧,可能导致胎儿畸变;3. 4个月至2岁的小孩发烧可能导致死亡。
可见,发烧的危害很多,发烧的生理原因是什么呢?(停)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环境,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生:组织液,淋巴液,血浆师(讲解):回答非常正确,内环境由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组成,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液,淋巴液可进入血浆,血浆和组织液可互换。
我们还学到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的液体环境提问:那么,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对内环境有影响吗?学生:有。
深入了解人体调节机制——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详解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认识人体调节机制对于维持我们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很多人对于人体调节机制仍然不甚了解。
为了加深大家的认识,本篇文章将介绍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内部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细胞外液和间质液)、胶体液(血浆)和细胞内液三部分组成的液体环境。
这种液体环境需要稳定,保持完整性,在人体内部起到维持生命和代谢功能的基础。
目前,人们了解到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是靠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来完成的。
这些调节过程都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控制,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二、教案内容1.教案设计理念本教案的设计理念是从典型案例出发,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探究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增强学生在应用方向的思维能力。
同时将这些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分析人体内部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增强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了解,并分析其中科学的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课程内容本课程讲授的主题是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
讲授的内容包括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组成与特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两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4.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思考和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学生的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是讲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两种调节机制,即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解决学生的困扰。
三、实施效果本教案的实施效果表明,学生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讲授内容的探究和分析使得学生从形式化的知识记忆,向应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向发展。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耐心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人体调节机制,共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
3. 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材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3. 实验器材和材料展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人体内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为什么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3:探讨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实验或案例分析。
Step 4:讲解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向学生介绍稳态的概念,以及人体维持稳态对细胞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5:讨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包括体温、血糖、血压等方面的稳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Step 6:小结和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课后阅读或实验报告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和认识。
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教案:内环境的稳态目标:了解和理解内环境的稳态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学习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了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3.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内环境的概念。
解释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对于人体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2. 引出问题:为什么内环境的稳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教学主体:3. 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使细胞能够正常运行。
4. 介绍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a. 负反馈调节:解释负反馈调节的概念,以及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负反馈调节在体温调节中的应用。
b. 神经内分泌调节:解释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概念,以及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神经内分泌调节在血糖调节中的应用。
c. 免疫调节:介绍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解释免疫调节的概念。
举例说明免疫调节在炎症反应中的应用。
实践活动:5. 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内环境稳态的例子,并描述该例子中所涉及的机制和调节过程。
6.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选择的例子,并与其他小组共享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总结:7. 总结内环境的稳态和维持稳态的机制。
强调内环境稳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内环境的稳态,并与日常生活和健康问题联系起来。
拓展活动:9. 建议学生进行研究,了解与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尝试找出这些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之间的关联。
评估方式:-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 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 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程度的书面测验。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教案
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教案[教案]主题:高中生物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以及为什么维持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
2. 了解人体内环境的主要指标及其正常范围。
3. 掌握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协同调节。
4. 掌握一些常见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的定义:指在一定范围内,各种生理指标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 背景知识: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通常由环境因素和生理过程共同决定,稳态的维持保证了这些条件的稳定。
2. 人体内环境的主要指标:- pH值:血液和细胞液的酸碱平衡。
- 温度:体温的维持与调节。
- 水分平衡:血浆渗透压的调节。
- 氧气浓度:呼吸系统的功能与调节。
- 电解质平衡:钠、钾、钙等离子浓度的调节。
3. 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负反馈调节:包括传感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通过自动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指标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
- 协同调节: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多个反馈环路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4. 常见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 酸碱平衡失调: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 温度调节失常:发热、失温等。
- 水盐平衡失调:脱水、肾功能障碍等。
- 氧气浓度调节失调: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等。
- 电解质平衡失调:低钠血症、高钾血症等。
教学重点:1. 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3. 了解常见疾病与内环境稳态失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指标和机制。
2. 实验演示:选择一些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的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增强理解和记忆。
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组或小组讨论,让其分享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和思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了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4. 能够分析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5.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关于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视频等教学材料。
3. 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重要性。
2. 讲解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其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3. 讲解内环境的组成:介绍内环境的各组分,如血液、淋巴、细胞外液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讲解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介绍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5. 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内环境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复习: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稳态的调节机制,复习相关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实验或研究项目。
2.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3. 能够举例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和作用;4. 能够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3.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2. 复杂的调节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室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计等);3. 相关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健康人体的图像,引出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如何协调合作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理论讲解(15分钟)- 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及其包围细胞的液体环境,包括体温、血液pH值、离子浓度等。
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 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
当环境因素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会通过调节系统来抵消这种变化,使内环境恢复到稳定状态。
3. 基础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如体温的变化、血液pH值的变化等。
通过操作实验仪器和测量结果,展示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
4. 学生讨论(15分钟)提问学生:你能列举一些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例子吗?请阐述其调节过程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
5. 深化学习(15分钟)以人体体温调节为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复杂调节机制的理解。
解释体温升高和降低时机体的反应和调节措施,如出汗、发冷等。
6. 实践应用(15分钟)分组讨论环境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影响,并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7. 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强调环境因素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1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第1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内环境的概念;
2.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3. 认识内环境的发生过程和作用,培养识图与图文转换的能力。
了解感知
快速阅读课本第8页
1、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生物(如:人)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详细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在图上找出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结构,
3、概念:内环境?体液包括哪几种及含量比例?
4、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及含量?
5、人体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深入学习
说出下列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迁移运用
1.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4.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 ;B;C 。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请以图示表示a~d 之间的物质交换:。
(3)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b与d之间隔以,b与c之间隔以,b的来源有,b的去向有。
(4)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a与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4.答案(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
(3)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液和血浆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