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2年文综高考地理突出可持续发展
2012年文综高考地理突出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地理高级教师王旭老师如是说今年拿到新课标卷和大纲卷后,对这两套试卷的考试中心命题我先谈一个总的想法,我觉得无论从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技术来讲,我用四个字来形容,成熟老道,应该是延续了这些年命题的指导思想,而且命题的手法真的非常成熟。
具体几个方面,第一站位比较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从学科的角度,凸显了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防灾减灾,还有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三个是我们地理学科的灵魂,这个站位我觉得非常高。
试卷里我们随便说说新课程试卷里考到了云南红木的加工问题,还考到我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但粮食产量在提高。
围绕着这些试题都反映了刚才我说的命题的指导思想。
第二点,从考试中心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组选择题,以及每一个主观题的设问它都能让你感觉到四项能力的渗透。
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我不展开说了,我举一点儿例子,比如说我们大纲卷第二题,它的信息围绕着图、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你看它的设问角度,能不能借助这幅图示资料,大致推断出相应国家的GDP、碳排放量、能源进口总量、煤炭自给率,这样的题虽然ABCD选择很发散,但是它的设问角度真的特别到位。
我们说信息处理语解读涉及到文字的信息、图象信息、选项信息,这里最关键的、最见功夫的是它的设问信息、设问的角度特别到位。
调动运用能力,考试中心在这两份卷子中又一次尝试性的给出了同学们没有见过的概念,没有学过的知识,比如我们的试题当中大纲卷的第三题到第五题,它给出了一些比较新的概念,一条河流,干支流中年净输沙量,年净径流量,着需要我们很好的去审题,这些概念以前学生是没有的。
同样在新课标卷中第八题、第九题给了很新的剩余劳动力与支付工人人均工资的量化比较,这些东西因为我们在校的学生不太容易接触到,但是他给了你这种新的概念之后,让你迅速的在考场中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就是我们能力的第二点,调动运用原有的新学的知识迅速的解决实际问题。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4 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方向 工业扩散方向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14-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10)】读世界20世纪60年代部分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甲地区工业向外扩散的原因不是因为甲地区 ( )A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B .争水、争地、争公共设施C .环境污染严重D .资源、能源枯竭10.图中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区位优势有 ( )①地价低廉 ②技术先进 ③资源丰富 ④环境优美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9.D 10.B【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10)】读“甲、乙两地某企业2009年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图(单位:元)”,产品市场价格均为34元。
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两地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润较高的是甲地 B . 从乙地迁往甲地可以降低成本C .该企业可能是啤酒厂D . 该企业迁移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劳动12.该类企业转移带来的主要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移出地产业结构升级 ②导致移出地短期内可能有人员失业③不利于移入地产业结构调整 ④促进移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答案】11.D 12. C(河北省正定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某市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
读下图回答39~40题。
39.第一代产业园区利用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 .管理经验B .资金C .科技D .廉价劳动力40.第二代产业园区相关产业集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共用基础设施B .便于获取对方信息,取得竞争优势C .加强协作,促进交流D .靠近原料产地(2011苏北四市模拟)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图”(图13),完成25~26题。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20 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20-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湖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下图是四个大型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企业布局情况,据此回答14—15题。
14.以上城市最有可能分布在印度半岛的是(C)A.甲城B.乙城C.丙城D.丁城【解析】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污染企业应布局在盛行风的垂直方向,即西北方和东南方,因此丙城市最有可能分布在印度半岛。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2十阶)C.【选修6—环境保护】资料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龙井生态农业,是集英国贵妃鸡、美国中学山鸡、竹鼠等特色珍禽养殖;百香果、红心蜜柚、美国早实核桃、中草药等名优水果种植;活禽屠宰、分割、熟食深加工、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专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农业园。
资料二:下图是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读资料二,说出该农业生态园哪些方面形成废物资源化?(8分)(2)分析该农业生态园的好处。
(7分)C【选修6—环境保护】(1)1 食品加工的废弃物用于生产沼气;2 种植业的秸秆用于生产沼气;3 珍禽养殖、黄粉虫、竹鼠的粪便用于生产沼气;4 珍禽的皮毛用于制作观赏标本等。
(每点2分)(2)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使用有机肥料,实现绿色优质;使用沼气能源,较少植被破坏;促进餐饮、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果草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任写4点得7【江苏省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地理)】“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用此法进行实验得出下表数据,阅读下表回答23~24题。
某地冬春季节实验前后资料对比表A.增加地表径流量B.减轻空气污染C.增强土壤透气性D.保持土壤水分24. 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C.河套平原D.江汉平原【答案】23.BD 24.BC(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下表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学案: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网络构建探究点一解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探究点二流域的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1.河流水能资源分析:2.洪水成因分析:3.河流的治理措施4.内河航运价值分析5.流域开发治理的综合效益包括防洪、抗旱、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
探究点三 举例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珠江三角洲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有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探究点四 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1)~(3)题。
1\我国该区域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 .地形起伏大B .降水自西向东减少C .河流短小但水资源丰富D .气候干旱2\本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B .土地荒漠化C .环境污染D .湿地破坏3\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 .退耕还林还草B .大力修建水电站C .人工增雨D .大力发展耕作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下游流经波河大平原,沉积旺盛,河道高出河床6米。
材料二 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冷暖和旱涝转变率较大。
(1)试分析两流域丰水期的不同点及原因。
(2) 波河流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园艺业的比重较大,而淮河流域则以种植业为主,试分析两者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两流域内人口都比较稠密,归纳两流域城市分布的异同点。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两流域共同的综合开发与整治措施。
E 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1990—2005年E 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15-7)材料二 2008年E 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15-8)(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_。
【高考】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1
【关键字】高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学时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设计思路】区域综合开发,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分析思路如下:本课复习时针对不同的区域案例,采取“掌握分析思路,提升答题能力”的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学会归纳区域综合开发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模型,训练答题规范,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教学目标】以某流域为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流域内人口、经济发展根底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 针对流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3. 以某区域为例,从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条件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 针对区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
6. 针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课前准备】课前检测: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内容解析]对流域进行开发,除考虑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征,因地制宜对上、中、下游进行开发与治理外,还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
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的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1)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根底等人文地理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人教版】2012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专题十七 区域可持续发展精品PPT教学课件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 农业;②发 展沼气、营 造薪炭林、 推广生活用 煤,解决生 活用能问题
地区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①干旱,多大风
西北地 区
土地荒漠 化、土地 盐碱化
的气候;②丰富 ①控制人口增
的沙源;③过度 樵采、过度放牧、
长,合理利用水
过度农垦;④水
资源;②合理调 整农业结构,解
资源利用不当等 决农牧区的能源
山西能源基地与鲁尔区发展区位条件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历史上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
充足。 (2)不同点:山西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
降水的总量较少,水资源短缺,水运条件差,铁矿资源 少,生态环境脆弱。鲁尔区位于欧洲西部平原地区,地 形平坦,降水丰富,河流多且多运河,水陆交通运输发 达,靠近铁矿产区。
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思路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 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 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 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 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
地区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华北 地区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
①低湿地治
风沙、气温年较差大、
理,鱼塘—
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
旱涝、盐
台田模式;
特点;②片面扩大灌
碱、风沙
②盐碱地治
溉面积,大水漫灌、
理调节,控
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
制水盐运动
开垦土地
地区
南方 丘陵 山区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6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16-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10)】30.(10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材料二: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上图圆内部分)(1)“西三角经济圈” 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是 。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以 为中心;沿 、 呈条带状分布。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地区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是: 。
(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 ) (多项选择)A .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B .利于三大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C .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D .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E .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开发和建设,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答案】30.(10分)(1)位于内陆地区(2分)(2)①城市(2分);②河流、交通线(铁路、公路)(2分)(3)有利因素: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基础较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任答4点得4分)。
(4)ABCD (2分)(杭西高2011年10月)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早期该城市选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矿产丰富C.靠近河流D.气候适宜21.该城市对石油化工厂、高级住宅区的建设规划,合理的是()A. M——高级住宅区,N——石油化工厂B. P——高级住宅区,Q——石油化工厂C. M——高级住宅区,Q——石油化工厂D. P——高级住宅区,N——石油化工厂(杭西高2011年10月)3.分析有关城市化及产业结构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5分)从各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现代城市化新概念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即包含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单元验收试题10)】26.(10分)经过近5个月的谈判,中俄双方终于在“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上达成一致。
2009年2月17日下午,中俄签下250亿美元石油贷款协议。
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贷款;作为交换,俄罗斯则在20年的期限中,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
读图回答问题。
(2)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工程在管道建设中的不利因素有哪些?(3分)(3)俄罗斯国内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河运不占主要地位,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2)管道穿越原始森林,交通不便,运输难度大;纬度位置高,冻土广布,建设难度大;线路长管理难度大(任答三点给3分)(3)俄罗斯领土东西绵长,工业重心在欧洲部分,而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国内运输主要货运流向为东西向。
河流虽多,但结冰期长,且多为南北流向,与东西货运流向不一致(3分)(新疆乌鲁木齐八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29.近十年来,我国钢铁企业迅猛发展。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诸多钢铁企业,相继出现减产、限产、甚至停产,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中。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比较并说出攀钢比宝钢发展钢铁生产的主要优势。
(3分)(2)从区位因素变化的角度分析,导致攀钢和宝钢减产、限产的主要原因。
(3分)(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两家企业如何合作分工才能更好地提高国际竞争力?(4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
据此并结合右图,判断12~15题。
12.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13.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丰富的铁矿资源 B.丰富的煤炭资源C.广阔的消费市场 D.便捷的水陆交通14.“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15.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15.A 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通过合并、统一管理等,对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本区经济结构多样化。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9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012届全国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19-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读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7-9题。
7.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A.能源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8.左图中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A.荒漠化 B.空气污染 C.生态环境脆弱 D.地面塌陷9.资源的跨区域调配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问题B.促进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C.资源调配的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D.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前提是市场需求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08年2月22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西气东输二期工程开工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该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东达上海,途径14个省区市。
回答13—15题。
13.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①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②改造了沿线地区主要城市大气环境③增加就业机会④保护植被,改造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广州为西气东输的重要输入地之一,原因是()①广州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②广州为重要的出口通道,有利于天然气出口③广州地区常规能源缺乏,制约了经济发展④广州经济实力雄厚,可以消费昂贵的天然气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5.西气东输对广州地区的积极影响有()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彻底消除大气环境污染③促进经济、技术优势的发挥④消除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3.D 西气东输工程为西部气源地和沿线地区提供了充足和廉价的天然气资源,进而可以减少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从而达到了保护植被,改造环境的效益,所以④正确。
①②③为课本基础知识,很容易理解。
14.C 能源的输入地一般从该区域需要的能源多、并且其本身常规能源短缺两个方面分析。
15.C 西气东输可以使广州地区大气环境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减轻,但不能消除。
读下图,完成17~19题。
17.图示水利工程是A.水利枢纽 B.水电站 C.全流域治理 D.小流域治理18.该水利工程的地理影响在于A.解决降水时间分配不平衡所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B.不会对气候产生任何影响C.对植被状况会产生不利的影响D.加剧水土流失19. 最适合该水利工程分布的区域是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柴达木盆地【解析】该组题目是以水利工程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区域治理的相关内容。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2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连续发展2012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教案第38 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可连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考点整合】【重点热门研究】研究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成就条件优势成就地理地点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为邻①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自然条件地形地形平展,平原广阔天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水源河流纵横交织,水源充分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劳动力丰富,城市密集②产业构造不停获得优化③成立起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系统④之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⑤金融、商贸、旅行、房地产、通讯等第三产业发达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历史要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起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思想看法比较开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1986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国外先进的技术、大批的资本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添最快、最富活力活力的地区之交通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根源快、广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有名侨乡投资、招商引资例 1 以下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添的优势条件的是()①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凑近东南亚②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赐予很多优惠政策③平原广阔,热量充分,降水丰沛④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命题企图:此题考察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分析:①条件可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批出口商品,参加宽泛的国际分工;②条件可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于其余地区吸引外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展宽阔,大多半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量充分,降水丰沛。
但本地区矿产资源困穷。
答案: A研究点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问题表现原由整顿举措生态环境局势严重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垃圾、噪音、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①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②环境管理、基础设备建设没有跟上;③工业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添,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大,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行“青山蓝天碧水工程”人地矛盾加剧良田被占,农业用地减少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①优化产业构造②改造并裁减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公司在园区内集中布局重复建设突出①基础设备建设过大;②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投资浪费;③竞争多丰合作①盲目追求基础设备和服务设备自成系统②部分产业一哄而起搞好城镇和地区规划①防备建成区盲目膨胀,保证理想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②规模要适量③增强不一样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促使地区整体协调发展例 2(2011 ?杭州模拟 )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中小型加工制造业公司受“劳工荒” 、“电荒”、“油荒”、原资料涨价等要素影响,当前生计困难,面对破产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陆城市。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复习教案第27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措施: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②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开展综合利用;③广开源流,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
2.优势特征: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业互补互利;②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经济效益好;③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有益人体健康。
3.发展方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逐年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优势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
4.典型代表: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
例1 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沼气池、农户。
(2)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是以理论为指导建设起来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生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3)留民营村生态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在。
(4)该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发展。
(5)从留民营村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等。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解析: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配置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建立起的高效、稳定、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
本题选材典型,而且进行了图示化,题中各环节紧密联系,突出综合利用与循环,对各项的判断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作依据。
因此,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十分重要。
答案:(1)①农户②沼气池③初级生产者④初级消费者(2)生态经济学(3)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4)绿色食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5)发展“生态农业”就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多赢局面”;“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因地制宜;避免重复“石油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2012高考地理 精品系列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
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预测定位】本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部分是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部分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考查内容上看,结合区域开发、农林建设、区域经济生态问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十七大关于区域开发的决策等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结合近年来大型工程建设等素材加强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及西电东送等工程建设的背景、实施及其意义的考查;以能源安全战略、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等知识点为命题背景,考查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等。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重大资源探测成果、典型区域资源节能性文字材料和资源分布图为载体进行命题,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
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分析图表、文字材料,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名称、原因和特点2.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掌握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生产区和消费区的发展以及地理环境影响的方法产业转移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2.了解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以及东亚产业转移的过程3.理解我国产业的变化和转移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核心知识精讲】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4)科学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2.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012年高考地理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6.2区域可持续发展(新课标·通用)
(2)澳门大学搬迁后,原区域会保留一部分绿地。关于绿 地对城市生态环境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城市大气碳氧平衡
C.减少城市地区日照时间
B.有明显的增温降湿效应
D.消除城市大气酸雨污染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城市用地面积 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等均是城市化的表现, 二、三产业的发展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反过来也会带
(2)关于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上游地区终年少雨,荒漠广布 B.乙河上游地区终年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森林茂密 C.甲河下游地区草场广阔,乙河下游地区水田连片 D.目前乙河的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快于甲河的河口三角洲
)
(3)关于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 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
D.重化工业基地
(2)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 有( )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解析】(1)选D,(2)选B。第(1)题,右图所示为德
国鲁尔工业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较均
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 成?简述理由。
【解析】第(1)题,由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的产量图例对比分 析,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生长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
【跟踪训练1】(2010·成都模拟)读下图,
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跨越了我国(
201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精品学案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本学案复习要结合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根据 实际区域特征,通过人地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 类的必然选择。重点掌握:(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 主要途径;(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返回目录
考点1 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 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 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分析如图2.6-2-1:
实 工 清 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
现 业 洁 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
循 环 经 济
生 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 产 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
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的农生
途业态
径
农
业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 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 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返回目录
【例2】[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2.6-2-3为我国某地 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
(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D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向城市
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人口数量,实现人 口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返回目录
考点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循环经济
项目 循环经济
含义
①农业资源得以再 生;②综合效益突 出;③实现良性循 环
读读明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网络】【考纲及教材】考纲: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材:《必修三》所有内容。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 找准考向1.(2010-山东)-26.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
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
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5)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
据图、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2009—山东)26. (25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目。
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
(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分)3.(2008—山东)26.(26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表2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2) 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10分【主干知识巩固】1.简述区域比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主要内容?(P9--13)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P32--37)3.总结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P50--56)4.评价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方案?(P64--65)5.简述能源跨流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P66--67)6.列举河流开发与流域开发的主要方向?(P80--87)7.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见济宁本p109-110)【典例剖析】例1.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我国两区域等值线图及重庆市气候资料图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东北地区大量人口迁入,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90年代以来重庆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大,总的趋势是流出多、流入少。
(1)比较重庆和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简要解释原因。
(2)图(b)中丙、丁所在地形区地表崎岖,分别说明成因。
(3)据材料二及相关知识,说出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简析重庆市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4)分析甲、乙两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不同区位优势,并指出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
例2.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1: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甲)。
材料2: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乙)。
(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
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____。
(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________。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
(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
(4)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乙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 km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入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11“珠江流域图”,回答下列问(11分)材料一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珠江流城性的洪灾发生了400多次,近百年发生的较大洪水灾害就有8次。
洪水出现的机率日渐增大,洪灾造成的损失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日益加重。
材料二长期以来,广东与周边及珠江上游的8个省区(福建、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在交通运输、物资交流、能源开发,科研技术及文化旅游图11珠江流域图等众多领域都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时期以来,广东与入省区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协议金额累计达到5500亿元。
(1)从气候和水系特征两方面分析珠江洪水多发的原因。
(4分)(2)我国重大工程之一的西电东送南线工程分布在该区,在线路建设过程中的困难有哪些?(3分)(3)在B、C两省区间的南昆铁路的建设,对图示地区的资源开发和调配有哪些积极意义。
(4分)例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与日本一衣带水,和韩国隔海相望,具有与这两个国家经贸往来的地缘优势。
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山东,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发展国际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势必为山东与日、韩等国扩大合作提供难得机遇。
材料二山东省经济东强西弱,呈现东、中、西三个地域特征,发展水平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步递减。
山东省西部内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5.9%。
从总体上看,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47.3%。
从目前形势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有扩大之势。
(1)山东省成为日、韩产业转移基地的优势在哪里?(2)山东省在吸引产业转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应对?(3)试简要分析山东省内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专题提升】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
读图回答1~2题。
1.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2.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止湖水A.富营养化B.毒素增加C.酸度增加D.碱度增加(2009·湖南株洲模拟)读下图,完成3~4题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资源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B.临近海洋,地热资源丰富C.山地多,森林资源丰富D.M、N海域油气资源丰富4.关于图中黄河段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支流众多,水系发达B.河床水深流急,呈现V字形C.河道宽阔,流域面积广D.水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读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茂密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
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丝绸之路上,战争频繁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C.过度樵采和灌溉用水增加,土地荒漠化加剧D.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6.N湖为塔里木盆地的内陆湖,M地为湖边的小绿洲,N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及M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 A.地下水夏季B.冰雪融水和降水春季C.冰雪融水和降水夏季D.地下水秋季读我国某地区tl至t4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剖面示意图(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
完成7—8题。
7.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8.造成该流域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与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B.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C.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D.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
多年来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
读图回答9题。
9.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荒漠化C.土壤盐碱化D.森林减少“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
据新华网哈尔滨2008年10月6日电: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登上1 000亿斤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
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A.冬小麦和高粱B.春小麦和玉米C.油菜籽和甜菜D.水稻和花生11、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12.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下图为“黄河三角洲1956年与2001年土地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6题。
13.下列土地类型中,面积减少最快的是A.盐碱地B.牧草地C.耕地D.未利用土地14.该类型土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 B.围海造陆 C.开垦种植D.城镇及工矿建设15.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①保护有限耕地②围垦滩涂、湿地③防止土壤盐碱化④发展水产养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查询、分析、处理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信息,可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PSC.GISD.Internet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17—1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