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对中国诗学中山水情怀的解读
叶维廉《中国诗学》
《中国诗学》叶维廉262——263: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性不是从内在经济、政治、社会的自然演变而来,譬如,西方将现代化、现代性与垄断资本主义中极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整个生命缩减变形的现象相提并论;但在中国,现代化、现代性和继起的现代主义从一开始便与西方帝国主义霸权的殖民企业牵联,是被迫走向现代化,在表达的本质上,在解读的取向上,都与西方的现代不尽相同。
因为西方的现代性的形成与其扩张主义、侵略主义有关,反映在文学上则往往趋向于隐退入“唯我论”及某种有意无意间的“忘却”(包括集中在摒弃政治历史的唯美主义——用萨义德的话说,aesthetic是一种anaesthetic,唯美主义是一种麻醉药,“美学”即“媚学”,包括把“他者”的文化现象边缘化,把“他者”的文化团体纳入霸权中心的论述构架使其特性消之无形。
)中国作品,既是“被压迫者”对外来霸权和本土专制政体的双重宰制做出反应而形成的异质争战的共生,所以它们一连串多样多元的语言策略,包括其间袭用西方的技巧,都应视为他们企图抓住眼前的残垣,在支离破碎的文化空间中寻索“生存理由”所引起的种种焦虑。
有一点是最显著的,那就是,中国作家的激情里——焦虑、孤绝禁锢感、犹疑、怀乡、期望、放逐、忧伤。
几乎找不到西方式的“唯我论”、出自绝缘体的私密的空间;他们同时是内在的、个人的,也是外在的、里似的激情,个人的命运是镌刻在社会民族的命运上的,因为它们无可避免地是有形殖民和无形殖民活动下文化被迫改观、异化所构成的张力与绞痛的转化。
像大部分第三世界的作品一样,它们不得不包含着批判的意识,虽然不一定有批判的语句。
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忧患意识,为了抗拒本源文化的错位异化,抗拒人性的殖民化,表面仿佛写的是个人的感受,但绝不是“唯我论”,而是和全民族的心里情境纠缠不分的。
265:中国人是苦难的,他们恒常在两种文化的夹缝里,在不同的错位空间、风景、梦的夹缝中哀伤穿行,承受着身体的、精神的、语言的放逐之痛。
论文
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研究综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以山水入诗,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当代对古典山水诗美感意识的研究热忱,可说是经久不衰。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从纵向看。
(一)追溯源头,(二)沿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轨迹看山水诗的发展。
二、从横向看。
(一)个别朝代研究,(二)个别山水诗代表诗人研究。
三、从中国古代美学看山水诗美的演变。
下面就各点来简述中国古典山水美感意识的研究现状。
1从纵向看(一)追溯源头——山水诗的兴起及原因叶维廉论述了山水诗的定义,即:“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的主位对象,本样自存。
” [1]他指出,山水在诗中由衬托的地位腾升为主位的美感观照对象,在晋宋间完成。
魏晋至宋间文化急剧的变化发生:一是文士对汉儒僵死的名教的反抗,二是道家的中兴和随之而起的清谈之风,当时士子为追求与自然合一的隐逸与游仙;三佛教透过了道家哲学的诠释的盛行和宋时盛传佛影在山石上显现的故事。
这些变化直接间接引发了山水意识的兴起。
袁济喜认为,“由于山水赏会的兴起,促成了玄言诗和山水诗的产生。
” [2]王洪也说,“山水与玄言相表里。
这种情况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文化风尚密切相关。
” [3]朱光潜提到山水诗兴于晋宋的另一个原因是,“与社会动荡密切相关的是中国文化到了晋宋时代开始转向颓废。
在各民族文化转向颓废的时期,在文艺领域的表现总是轻内容而重形式技巧,形式总是由成熟转到纤丽。
晋宋不只是山水诗的奠定时期,而且也是诗歌散文都竭力讲究声律词藻的时期。
山水诗的盛行与声律词藻的追求有密切的连带的关系,一则由于技巧的发达,诗歌可以克服德国莱森所说的用语言描写事物静态的困难,二则由于诗人所崇尚的艳丽色泽可以从自然景物中大量吸取。
” [4]钱鸿森认为中国山水诗画的兴起,最初同长江下游的逐步开拓,江南河山愈益成为“人化的自然” [5]密切相关。
王元化在读书札记里提到,宋初山水诗当以谢灵运和颜延之为代表。
叶维廉“中国诗学”阐释的洞见与不见
“ 语 法与 表现 ” — — 中西 比较 视域 下 “ 中国诗 学” 独特 的言 语传 达
叶维廉在 《 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 的视境》 中开篇第
一
上的技巧即不是通过“ 我” 说明性的策略 , 去分解 , 去串连、
以让诗作本身“ 利用其未定性、 未定关 系或关 系模棱 的究 竟, 在物象和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 ” , 从而让诗
篇 中的物 象或 事件 保 持它 们 多重 空 间和 时 间 的延 展 , 以此
那么在叶维廉看来 , 中国诗歌在语言上的性有哪些
表现 呢 ?
来丰富并拓展诗篇的想象天地 , 给读者的解读留下了审美 空间上的巨大空白。如叶维廉在其论文中一再举的温庭筠 的《 早行》 诗中例子: “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 从中文表 达来说 , 两句中都是名词的排列组合 , 没有动词 , 没有人称 代词 , 更没有英语中的所谓系词和冠词 , 句中虽然没有明确 交代鸡声何时从何处发出, 月在何处 , 它与茅店的位置关系 如何 , 但这对于中文诗来说 , 不写反而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 空白, 可以让读者 自己去想象画面的具象 , 去体会旅人早行
方式构作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首先必须从汉诗英译的比较研究中挖掘古汉语的语言特性进剔除他刻意经营用心思索的自我即道家所谓心斋凸现汉语古诗独特的美感运思方式这是叶维廉中国诗和坐忘不是从诗人的观点看而是以物观物不参与知性的侵扰西方现代诗歌也追求无我但是中国古典山水诗歌是原样地保持物理存在使之自由地在诗歌中涌以物观物道家理念与现这是诗人刚刚接触到景物时形成的视觉经验的原样保中国诗学美感经验之产生真不会与任何诗人的情绪心理有关系而西方现代诗歌然而为什么文言可以超脱英文那类定词性定物位中的虽然也追求意象的自足但是诗歌巾始终有我
美若辛夷——浅谈王维的自然观_山水诗
美若辛夷——浅谈王维的自然观_山水诗王维诗歌题材众多,且各种题材均多佳作,但是其美学思想、艺术成就及深远影响主要集中在山水诗中,在山水诗的发展上有着独特的贡献和意义。
其山水诗歌历来为心倾自然的人们所盛赞,今人李泽厚亦叹赏道: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了。
那么,创作了如此卓越而隽永的诗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在那至美的自然之境的深处,又涵纳着诗人怎样的一颗自然之心呢?这些问题无不令古今读者油然赞叹的同时,更想要真切地走近诗人的精神世界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于诗人王维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热潮至今,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的方面,主要可分为编年、版本、作品、文化研究四大类。
众多关于诗人道家和佛禅思想的论述,在某种角度上都与诗人的自然诗歌特色的形成紧密相关,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卓越山水诗人的自然观构成的专门性研究,笔者认为是很欠缺的。
自然观,简而言之就是人对自然界以及自身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山水诗中,诗人的自然观无疑在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境界。
直接由诗人的自然观来切入作品,无疑可以更直观地窥见诗人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领解其自然诗歌的无限韵味和精神内涵。
体现在诗作中的王维自然观,其主要特点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还自然以本然的面目,以自然为知己和皈依,从自然中体悟生命本真。
一、以本然之目静观自然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的有限,不仅是受制于客观因素,更不乏主观因素的自缚。
这自缚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自我的成心或偏执。
人情的是非好恶和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不仅会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同时也会使自己感到外物的牵挂、滞碍,被困于自我的封界,而看不到外物的自然之性。
从观世的角度上说,庄子所言的逍遥就是驱逐了成心之缚,而使自心无挂无碍、外物自然而然的精神境界。
欲得此逍遥,则莫若以明,首先所要凭借的便是一个本然的观世视角,一双赤子之目,以消除人主观的成心和武断的偏见,消解自我中心主义,解除人对万物的立法权。
阅读札记:
阅读札记:叶⽒模⼦理论的诱因叶⽒模⼦理论的诱因:翻译、传释、批评及⽐较中凡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刘勰1992年2⽉,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叶维廉的《中国诗学》。
在此之前,北京⼤学的温儒敏、李细尧编辑了本名为《寻求跨中西⽂化的共同⽂学规律》的叶维廉⽐较⽂学论⽂选。
两本论⽂集⽐较集中地展⽰了叶维廉在⽐较诗学和中国诗学研究领域独到见解,令⼤陆学者对叶维廉及其理论不再陌⽣,也引出了国内⽐较诗学领域对叶维廉的持续关注。
本⽂试图通过梳理、讨论叶维廉⽐较诗学理论形成的诱发因素,揭⽰叶维廉理论区别于他⼈的基本特征。
我以为这些特征不仅对认识叶⽒理论具有意义,对如何认识⽐较诗学研究、认识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现代阐释、认识当代⽂艺学理论及⽅法的建设也具有某些意义。
问题的论述要从叶维廉的创作、翻译、批评和⽐较实践谈起。
1955年,叶维廉从⾹港到台湾⼤学就读外⽂系,四年后,进⼊台湾师范⼤学英语研究所做研究⽣。
这时,叶维廉开始了⼤量的诗歌创作并开始将艾略特等英美诗⼈的诗译成中⽂。
1963年,获得台湾师范⼤学英语研究所硕⼠学位不久的叶维廉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学的诗歌创作班,写诗及译介现代中国诗。
次年,进⼊普林斯顿⼤学攻读⽐较⽂学。
1967年获得⽐较⽂学哲学博⼠学位,任教加州⼤学,教⽐较诗学、英美现代诗、中国诗、诗创作、翻译问题及原始诗歌。
从1963年赴美,⾄1974年春他第⼆次回台湾讲授⽐较⽂学,开始写作后来在国际⽐较⽂学界产⽣很⼤影响的论⽂《东西⽐较⽂学中“模⼦”的应⽤》的⼗余年间,叶维廉⼀直不断地向西⽅翻译、介绍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不断地尝试运⽤西⽅批评理论评论中国传统⽂学和诗学,尝试以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路探讨英美诗歌的美感⽅式。
期间,他相继出版了Ezra Pound’s Cathay(《庞德的中国诗》)[1],Modern Chinese Poetry(《现代中国诗选》)[2],《现象、经验、表现》[3],《秩序的⽣长》[4], Hiding of Universe(《王维诗选译并论》)[5],Chinese Poetry: Modes and Genres(《中国古典诗举要选译并论》)[6]。
如何理解“中国抒情诗”——论叶维廉的中国诗学阐释旨趣
【 基金项 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 目“ 海外华人 学者对 中国文论 的阐发 与研究” ( 1 1 Y J A 7 5 1 0 5 0 ) ; 广 东省 普通 高校优 秀青年
创 新 人 才培 养 计 划 项 目“ 中 国抒 情 传 统 现 代 建 构 的 学 术 史考 察 ” ( 2 0 1 4 W QNC X1 2 6 ) ; 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金 重 大 项 目‘ ‘ 百年 海 外
一
、
从 学 界 对 叶 维 廉 的几 点 批 评 说 起
是 西洋诗 的 末流 , 不 能算数 的 。我们 不 必 要 为 中国诗 抬 高身价 而 忽视 西 洋诗 光 荣
1 9 7 5年夏 志 清就 著文 回应 叶维 廉 的 中 国诗 学
的传 统 ; 有些 洋 学者 、 洋诗 人 . 面临西 方文
物 直现 读 者 目前 ” ,华 兹 华 斯 努 力 写 了 1 5 0多行 , 还 停 留在 “ 见 山 不是 山 . 见 水不
王 文 生先 生 却 认 为 叶 氏所 提 倡 的 “ 纯 山水 诗 ” 论、 以物 观 物 的创 作方 法 是 “ 似 是 而非 、 东 附西 攀 的 理
论 ,在 现代 中 国文艺 实 践 和文 艺 思 想研 究 中产 生
华 文文 学研 究 ” ( 1 I &Z Dl l 1 ) 之 子课 题 “ 海 外 华人 学 者 的诗 学贡 献 ”
1 07
化破 产 , 觉得 王 维 、 芭蕉 比但 丁 、 密 尔顿 更
维 廉 对 于 王 维 诗 歌 的解 读 及 由此 提 出 的 “ 纯 山水
可亲 , 更值得 模 仿 , 这 是他 们 的看 法 , 我们
【 作 者简 介】 石 了英 , 佛 山科 学技 术学 院副教 授 , 博士 , 广 东 佛山 5 2 8 0 0 0
古典美质的还原——叶维廉赏鉴中国古诗
谈谈叶维廉与中国古诗的鉴赏
谈谈 叶维廉 与 中国古诗 的鉴 赏
圜 卢 永 和
内容 摘 要 : 西 方 知 性 思 维 的 浸 染 , 国 古 诗 在 现 代 诠 释 过 程 中 , 固 有 的 生 命 情 调 与 审美 意趣 常 常 受 到 受 中 其 遮 蔽扭 曲。 叶 维 廉从 中 国 自身 的语 言 、 史 和 哲 学 等 文化 传 统 与美 学 理 路 出发 , 力 于 阐扬 中国 古诗 本 有 的 美 历 致 感 经验 与运 思机 制 , 识 剔 骨 见髓 , 人 深 思 。本 文 以此 为 基 础 , 对 相 关 问 题 , 一 番 探 讨 。 其 启 拟 作 关键 词 : 诗 叶 维廉 古 解 读 物 象
深思 。
“ 水 涨 起 与 两 岸 相 平 , 得 更 加 潮 显 开 阔了” 。在 他看来 , 读者原本 可
以直悟“ 平” “ 岸 阔” 潮 与 两 的景 象 之 美 ,而 经 白 话 式 解 读 ,读 的 诗 句 “ 漠 孤 烟 直 ” 读 为 : 大 漠 的 大 解 “ 孤 烟 ( ) ( ) 其 中一 个 “ 是 直 的 。” 的” 字 , 把“ 漠” “ 烟” “ ” 则 大 、孤 和 直 三 者 融 凝 而 成 的 绘 画与 雕 塑 并 存 的 复 合 美 感 效 果 ,化 为 平 淡 无 奇 的 单线 叙 述 。世 界 原本 网融 未 分 , 所 谓“ 间” “ 间 ”“ 果 ” 等 , 时 、空 、因 等 只是一种人 为的指义观念 。经 由
此 遮 蔽 了 中 国 古 诗 同有 的 意 绪 神 韵 ,这 明显 是 受 到 重 理 性 逻 辑 的 西 方 文 法 的 影 响 。 叶维 廉 批 评 语
店月 ,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山 ( 商 早行》 )为 例 ,诗 中 的 “ 店 ” 茅 与
无法调和的“心之郁结”——谈叶维廉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古典性
于广东 中山小 渔 村 至在 香 港 的童 年生 活 , 乃至 1 8岁 台湾 求学 , 1 9 6 3年赴 美 深造 , 叶维廉 在 一 系列 访 谈手
记 中对 于 自己如 何保 持古 典 文学浓 厚 兴趣 、 如何 开始 诗歌 创作 以及 最终 走 向学术 道路 , 提 到一个 很关 键 的
性值得思考 。 关键词 : 叶维 廉 ; 现代诗 ; 古 典性 ; 郁 结 中图分类号 : I 2 2 6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1 7 3 4 ( 2 0 1 4 ) 0 1 — 0 0 6 1 一 O 4
我 在 乡间长 大 , 对 山水 有很 大的 爱好 , 在我 的诗 里 面有很 多 山水 的 意 象等 等 , 但 由 于我 面 对 的是 很 复 杂 的情景 , 是 东西方 的糅 舍 , 有 两方 面的 冲 突。 而我 最 近 的诗 , 仍 有 这种 情 形 , 但 中国的 成份 比较 重 , 趋 向 喜 欢 用短 的 句 , 简单的 意 象 , 希 望用 简单 的意 象能 够达 到复 杂的 感 受, 而不 是 用以前 那 么繁 复 的处理 方 法 。
… …
因为我郁 结得 太久 了。
— —
梁新 怡《 与叶 维廉谈 现代 诗 的传 统和 语 言—— 叶 维廉 访 问记 》 [ ] ( P ’
叶维廉传释学意义上的共鸣诗学
作者: 孙思邈[1]
作者机构: [1]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66590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74-7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叶维廉;《中国诗学》;以物观物;传释学;共鸣诗学
摘要:叶维廉的《中国诗学》一书融汇了中西方诗学理论,打通中国古今诗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诗学的精神实质.他提出独创的传释学概念,从诗人与读者两个角度研究超越媒介局限的美学互通,探究诗学"秘响旁通"的共鸣意义.诗人以物观物,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境地,突破语言的界限,在广阔的文学历史环境中创造出意蕴丰富的回响,这也正是叶维廉传释学的意义所在.。
饮之太和_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
2008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2008第37卷第2期Jour nal of Shaanx i N ormal U 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ol.37No.2 生态美学研究饮 之 太 和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刘绍瑾(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 要: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
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
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关键词: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态美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现象学中图分类号:B83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8)02-0052-06收稿日期:2007-04-20作者简介:刘绍瑾(1962),男,湖北监利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10年来,以生态的视野和理论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特别是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渐次成为学术界一大热点。
以生态之眼来看,在比较文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叶维廉先生的理论批评及其比较诗学建构,具有浓厚的生态美学色彩。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是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把生态理论与美学、诗学批评结合得比较好的,叶维廉也堪称较为成功的一个。
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一、叶氏早期两本深染生态色彩的诗学著作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在20世纪后期的华人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辩者有不见_当叶维廉遭遇宇文所安
辩者有不见:当叶维廉遭遇宇文所安张万民(香港城市大学 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香港) 摘 要:叶维廉和宇文所安都以中西比较的方式研究中国诗学思想,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他们二人眼中的中国诗学正好相反。
叶维廉认为中国诗完全达到了“无我”和“以物观物”的境界,宇文所安则认为中国诗记录了诗人真实情感和真实经验。
他们一个看到的是诗中无我,一个看到的是诗中全是真实的自我。
然后,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图像拼出中国诗学的全景。
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看起来容易解释:他们以风格不同的诗人为对象,阐发了中国诗学中的不同传统。
但是,在他们的比较研究思路的背后,却有相同的误区,即他们为了突出中西文学思想的不同,各自从西方理论中找出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套用在中西文学的对立上。
关键词:叶维廉 宇文所安 无我 自传 比较诗学 研究古代的诗学思想,至少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古代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发掘,二是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寻求。
或者,按照程千帆先生的说法: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①。
第二条路径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再局限于单篇的批评或理论著作,而是在大量作品的细致解读中,探索中国的诗学精神。
这种探索,常常会借助西方理论的参照和启发。
叶维廉(Wai-lim Y ip)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都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和西方理论的对照中探索中国的诗学思想,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将他们的结论并列在一起,我们发现:他们二人眼中的中国诗学正好相反,像是两幅互为倒影的图像。
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答案看起来很简单:他们以两位风格不同的诗人为对象,发掘出中国诗学中的不同传统。
但是,在他们中西比较思路的背后,却有相同的误区,值得我们深思。
叶维廉:诗中“无我”的中国诗学在叶维廉看来,中国诗学最显著的特征是:“作者自我溶入浑然不分的存在,溶入事象万变万化之中”,“任无我的‘无言独化’的自然作物象本样地呈露”,最终达到“以物观物”②。
叶方俭诗词
叶方俭诗词叶方俭,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构思新颖,语言优美,流派多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为主,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下面,我们将以“叶方俭诗词”为中心,探究他的创作特点,以及他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叶方俭的诗词作品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他的诗词中,山水、花草、动物等元素常常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他用独特的视角和感知角度,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在《春水》一诗中描写了春天的河流:“春水涨溢满江湖,花开红绿漫水图。
游鱼戏水欢欢笑,蓝天白云如画图。
”这种描绘方式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喜悦和生机,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自然界的美景中。
其次,叶方俭的诗词作品也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他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读者紧密相连。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情感抽象化,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共鸣。
例如,在他的《秋夜思念》一诗中,他写道:“秋夜寂寥思念多,月光银白洒人间。
孤灯照亮窗外景,思念如潮涌心田。
”这种对孤独和思念的描绘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也让人产生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叶方俭的诗词作品中也融入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探究社会问题,并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作品既能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又能抒发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愤怒和不满。
例如,在他的《江湖行》一诗中,他写道:“江湖风浩浩,英雄无处躲。
功名一场梦,世态炎凉多。
”这种对江湖和功名的冷嘲热讽,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也折射出他对金钱和名利的深刻认识。
叶方俭的诗词作品独具一格,既能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又能抒发内心情感的真挚,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作品犹如一幅幅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阅读叶方俭的诗词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美的力量,也可以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上)
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上)王文生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2008()1
【总页数】12页(P2-13)
【关键词】创作方法;以物观物;中国传统文学;山水诗;叶维廉;西方思想;中国学者;哲学影响
【作者】王文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B21
【相关文献】
1.追寻“物自性”:叶维廉与道家现代主义的形成 [J], 张剑;吴晓梅
2.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理论——从王维的两首山水诗谈起 [J], 李静芝
3.跨语际视角下的物、言、意之辨
——论叶维廉的《言无言:道家知识论》 [J], 许俊冰
4.叶维廉“以物观物”诗论及其古典汉诗英译 [J], 刘性峰;刘华文
5.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下) [J], 王文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释学与“文化模子”理论
《传释学与“文化模子”理论》摘要:七十年代,通过“中西思维系统之各有所执的比较而对这些用语质疑,并希望从语言书写、理论架构的圈定行为的宰制中解放出来”,因此走向哲学、美学、语言、历史、文化的综合探索,竖起叶维廉比较学科理论的“旗帜”——“文化模子”,”⑤从“传释学”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生长过程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一)七、八十年代围绕山水诗的探讨而建构的道家传释学主导时期,主要论文集有《秩序的生长》、《饮之太和》、《历史·传释·美学》以及《中国诗学》,(二)贯穿七、八十年代进而衔接九十年代的跨文化传释与文化模子理论期,代表文章为《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论文集为《比较诗学》摘要:本文将叶维廉的诗学批评整合为传释学诗学体系,指出其开放性生长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一)七、八十年代中国古典传释学建构期,以“具体经验”为核心观念;(二)贯穿七、八十年代进而衔接九十年代的跨文化传释期,以“文化模子”为核心理论;(三)九十年代以来走向文化批判的传释实践期。
文章旨在揭示叶维廉诗学的理论背景,即以道家美学为核心并积极吸收西方现象学、诠释学;其研究态度和方法,即怀疑与批判态度、比较与历史寻根意识、以语言哲学为根基的美学、文化、政治哲学层层深入的方法;其文化立场与乌托邦向度,即站在道家美学的当代价值立场上,对于文化生态多元对话与平衡互补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传释学;具体经验;原初世界;文化模子为了活泼泼的自然和活泼泼的整体生命,自动自发自足自然的生命,我写诗。
为了活生生的整体生命得以从方方正正的框限解放出来,我研究和写论文。
叶维廉的诗歌之藤滋养、呵护着诗学之藤的成长。
尤其在早期,此时的诗学批评“代表了我作为一个诗人创作过程中的一些追索与反省,没有什么学者的训练,很多时候凭直觉”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秩序”的诗学批评体系,叶维廉诗人、学者、翻译家的多重身份使之不仅与诗学学科理论间保持着密切的逻辑关联,而且与种种文学与社会现象保持着批评的历史关联,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诗歌创作保持着哲学的思想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碰 撞 的过程 , 而这 一切都 集 中于一 人 , 使 得参 与者更
能 跳 出单一 文化模 式 的限制 , 在 以西释 中 、 以 中释 西 的两种 文 明双 向阐发 的过 程 中 , 使 得参 与者 得 以 挣
润 于西方 文化 生活 , 这 对 于 西方 文 化 及 其 思维 模 式 的习得是 十分 必要 的 。作 为 中 国传统 文化 孕育 的一 代, 在 留美 期 间对 于西方 文化 的接触 、 了解 、 熟知、 精
通, 这个 过 程 就 是 中 西两 种 文 化 交 流 碰撞 的 过 程 。
能代 表 中 国文学 的美 学思 想 。
学 美学 硕 士 。1 9 6 7年 自普 林 斯 顿 大 学 完成 比较 文 学 博 士学位 后 , 一 直 在加 州 大 学 ( 圣 地 亚 哥校 区 ) 任 教 至退 休 。叶维 廉独 特 的经 历让 他独 具充分 的机缘 对 中西文 化 有 系统 的把 握 。作 为 士生 土 长 的 中 国 人, 他 充分 吸收 了 中国传统 文化 ; 在 留美期 问开 阔视
古 典诗 中 山水 美感 意识 的演 变  ̄ ( 1 9 7 4 、 1 9 7 5 ) 。在这
1 作 家 的简 介及 其创 作
叶维 廉 ( Wa i — L i m Y i p ) 1 9 3 7年 生 于 广 东 中 山 , 先 后在 中 国台湾 大学 、 台湾 师 范 大 学取 得 英 国文学
Ma r . 2 0 1 7
叶维 廉对中 国诗学中 山水情怀的解读
薛 丹
6 1 0 0 { } 0 ) ( 西南 民族大学 , 成都
摘
要: 中国诗学 富有独特 的个性与特色 。叶维廉从大 的文化视域 出发 , 提出“ 文化模 子说” , 在尊 重中西文化差 异
的同时 , 寻求 文化 发展 的共 同规律 . 追求一种融 合 。试图运用“ 文化模子说” 客观地解读 中国诗学 。
叶维廉 就是 中西两 种 文 化 交 流 的参 与 者 、 也 是 旁 观
者 。因为两 种文化 交 流 的过程 , 也 是两 种 思 维模 式
比, 让人 要 发奋 建 功 立业 , 催 人 奋 进 。所 以 , 诗 中 的 山水 风物 的 出现 , 都 是 用 以勾 勒 人 物 的豪情 壮志 和 岁_ 月静好 。 同时 , 诗歌具 有兴、 观、 群、 怨 的 社 会 作 用, 也是便 于统 治者 了解 民情 的一种 工具 , 丰 富的诗 歌 内容和 众多 的诗 歌 涌 现 , 出现 了《 诗经》 。汉代 的 赋中, 山水 景 物 的罗列 铺 陈 都 是 为 了衬 托 出 盛 世繁 荣 的盛 大气势 。到 了东 汉末 年 , 由 于道 教 与 农 民结
域, 深入 系统地 学 习西 方 理 论 、 精 通 英语 , 深 入 地 浸
2 山水 诗 的演 变
中国 主流文学 中 , 最 为悠 久 、 繁 盛 的是诗 歌 。在 先 秦 时期 , 诗 歌更 多 的是 “ 诗 言志 ” , 对处 于精 英文 学
时期 的古 典 诗歌来 说 , 诗歌 中更 多 的是 透 露 出男 子
第3 4 卷 第1 期 2 0 1 7年 3月
长 江 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j i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Vo 1 . 3 4 No .1
学士、 硕 士学 位 。1 9 6 3年 赴 美 , 1 9 6 4年 获 爱 荷 华 大
个 探索 发 现的过 程 中 , 叶维廉 提 出了“ 文 化模 子 ” 说。 中西文 化都 具有 各 自独 特 的 文化 “ 模 子” , 所 塑 造 出 的文 化样式 就具 有 其 特 殊 的美 丽 。在 他 看 来 , 中 国 诗学 中的山水情 怀 最 能体 现 道 家 美 学 的传 统 , 也 最
关键词 : 叶维廉 ; 山水诗 ; 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0 4 9 6 { 2 0 1 7 } 0 1 — 0 0 7 6 — 0 3
DO I : 1 0 . 1 4 { } 7 9 / i . c n k i . c n 4 2 — 1 7 4 5 / t v . 2 0 1 7 . O 1 . 0 2 4
玄 学调 和 了儒 家 与老 庄 两 种世 界 观 , 认 为 隐 居 山林 和在朝廷 做 官没 有什 么两 样 , 所谓 : 小隐隐于山, 大 隐 隐于市 。同 时 , 社 会 动荡 , 党争严重, 人命 朝 不保
脱 中西 两种 文化 的 限制 , 从 更 大 的 视 域看 待 中西 文 化 的独特之 处 。所谓 旁观者 清 , 当局者 迷 , 跳 出了单
一
文 化模式 的 限制 , 叶 维 廉 以旁 观 者 的姿态 来 反 观 中 国传 统 文化 、 西方 文 化 , 使 得 这 种 观察 更 加 客 观 。 从更 大 的文化视 域 来反 观文 化 , 也 会 避 免某 种 狭 隘 的文 化偏执 , 也 使得 他 对 文 化 的关 注 更 富有 一 种 谦 虚的文化情 怀 。叶维 廉对 于文 化“ 误读 ” 的思考 和探
“ 修身 、 齐家、 治国、 平 天下” 等志 向和愿 望 , 以及在 此 过程 中感 时伤逝 的情 怀 。子 在川 上 日 : 逝者 如斯 夫 , 不舍昼 夜 。时光 就像 流水一 般 流逝 , 一去不 复返 , 不
分昼夜 。人 短 暂 的存 在 和 无 线 延 续 的 时 间 形 成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