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7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7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能够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热爱自然的意识。
3.学科素养–通过上述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主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故事教材。
–确保教学环境整洁有序,板书清晰。
2.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课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教具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逐段教授故事内容,解释生词。
–让学生展开讨论,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让学生从自身经历中找到共鸣。
4.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整理故事内容,梳理重点。
五、课后作业1.回家复述《小猴子下山》故事。
2.绘制《小猴子下山》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对故事的讲解是否深入浅出。
–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改进措施–可以加大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以上是《小猴子下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共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共10篇)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
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
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教学重点: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
(猴子、小猴子)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
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6、理解动词的特点: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1《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
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
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
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
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
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
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
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猴子下山》。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及其后果。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不要三心二意,要专注于一件事情。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不要轻易放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猴子下山》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道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及其后果。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的道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图片展示: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4. 课堂练习:(1)设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小故事。
(2)思考课文中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家人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不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一问题,我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任务分析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结jie 非常fei chang 扛kang 往wang 圆yuan 跳tiao 追zhui 空kong(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
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节课,约40分钟。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8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内容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小故事,描述了18只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2.生字词语
–小猴子
–下山
–笨蛋
–跳舞
3.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
4.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些与猴子有关的小游戏或者歌曲,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导入
讲解故事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3.阅读教材
教师念读课文,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巩固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上有一定困难,下一次课我将增加同类故事的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图中至少包含一个主要场景和一个主要人
物)。
2.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写一段50字以内的小短文,描述你喜欢这个
角色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最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
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
’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优秀6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一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
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
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
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
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
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
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
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
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
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
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
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
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二《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精品】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反思
【精品】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反思一、教学内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明理”为主题共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四篇课文,《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三、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四、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
五、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新词。
2.能正确书写“块、非”等7个字。
3.了解课文中关键动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六、教学准备1.课件、田字格黑板贴。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听文识字1.出示任务要求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眼看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主班老师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2.方法指导眼看书,认真听,边听边想象画面。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1、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2、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引人新课1、师:高高的山上住着一只可爱的猴子,有一天,它下山来了,后来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第十八课《小猴子下山》2、板书课题。
(1)猴是动物,所以它是“反犬旁”中间是个“单人旁”,右边咱们一笔一笔来,横折,横,撇,横,横,撇,点。
(2)“小猴子”读的好听一点,读的活泼可爱一点,开始。
师:要是读的快一些就更好了。
小猴子。
师:这个轻声啊,要读的轻而快“子”,小猴子。
师:恩,好多了。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生:小猴子下山。
师:我发现小朋友很聪明,刚才一提醒,小猴子题目也能读的很好了,要是这样稍快点,就更好听了,来。
生: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认识动词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听清自读要求。
2、认读“掰、扛、扔、摘、捧、抱、”3、发现“扛、扔、摘、捧、抱、”这些字的特点。
再结合图片认一认。
老师做动作,同学猜是哪个字。
4、把这些字放在词语里,再找同学轮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路线。
1、小猴子下山,都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下面,我请几个小朋友分段朗读这个故事,其他小朋友一边听,一边在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11课《小猴子下山》。
全文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诱人的果实,但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无所获的故事。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习生字词:猴子、下山、走到、看到、摘了、扔了、又、跑、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
3.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故事寓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故事寓意,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寓意,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运用生字词进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小猴子下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吗?”从而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
(2)通过例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字词进行表达。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其他学生评价。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猴子下山2. 生字词:猴子、下山、走到、看到、摘了、扔了、又、跑、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
3. 故事寓意: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运用本课生字词,造三个句子。
2. 答案:(1)故事复述:小猴子下山,遇到了玉米、桃子、西瓜等诱人的果实,但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无所获。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的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忧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假如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的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拟适宜?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化到文本中去。
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
假如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案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正确认读“猴、下、山”等10个生字,会写“猴、山、桃”等6个生字。
1.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的心情。
1.3学会课文中的动词,能够用动词描述小猴子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3.2教育学生做事要有目标,不能盲目跟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生字的认读与书写。
1.2课文内容的理解。
1.3角色扮演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2.1生字词的书写。
2.2课文中的动词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小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猴子的特点。
2.认读生字2.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2.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3.朗读课文3.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4.理解课文4.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5.角色扮演5.1教师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5.2学生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6.交流讨论6.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7.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在生字的认读和书写方面有所提高,但在动词运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和鼓励。
4.角色扮演环节,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过于紧张,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和指导。
5.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建议1.针对生字词的书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写字比赛、猜字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
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导入:篇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篇二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推荐篇三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小猴子》,使学生能在感受动物形象中演唱。
2、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学生能主动地、轻松地表现歌曲。
用其他艺术手段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通过学习《小猴子》使学生更加喜欢小猴子,更加热爱我们的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能在感受动物形象的同时演唱歌曲《小猴子》。
三、教学难点:小朋友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幻灯片2)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我们知道,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
咦!森林里好热闹!小鸟在枝头欢乐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讲故事:猴子捞月亮(出示幻灯片3)师:小朋友们想一想,猴子们在井里看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4)生:回答。
二、教授儿歌:导入:森林中渐渐恢复了平静,一只小猴子百无聊赖的靠在大树上嘴里姑姑叨叨,我们走进一听,哦,念儿歌啊,我们也会!小猴子听了很不服气,我的儿歌念的最好了,你们哪能和我比!我们小朋友服不服气?(学生自由回答)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子念的是什么儿歌呀?(出示幻灯片5)1、老师讲解念儿歌的注意点2、老师示范念儿歌3、小朋友们分句学念儿歌4、小朋友们一起完整的念儿歌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学的真快!这首儿歌将小猴子的特点全都展现出来了!小猴子爱吃什么?小猴子翻跟斗是不是很厉害?三、歌曲新授:导入:师:小猴子听了说,虽然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任务分析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结 jie 非常 fei chang 扛 kang 往 wang 圆 yuan 跳 tiao 追 zhui 空 kong(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
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抱”“扔”“摘”“扛”;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四。
第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1)能流畅朗读课文。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务分析(1)在原有知识方面,经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该文的重要字、词。
学生已经能通读全文。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
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教学预设: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2.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3.拓展运用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
(指导书写:掰)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
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1)区别:捧、抱,(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
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
(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
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
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3.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之一《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点教学“又()又()”的词语,通过朗读“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让学生体会词语的灵活运用。
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通过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生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本课的课文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年级小学生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
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教学机智缺乏。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4.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之二《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
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归类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