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_社会主义经济理论_第十章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16/10/18
16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八、例题 6.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2016/10/18
17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八、例题 7.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1)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做出的估 计。如企业决策要考虑当前收益率,还要对未来收益率做出预期。 (2)新古典综合学派和货币主义采用“适应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情况的预期,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适应已有情况而调整的。但对任一给定时期来说,他们对任一经济变量的未来情 况的预期值则完全取决于过去和当前已有数值得加权平均数。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 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地减少;反之,则 相应增加。 (3)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 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实际上,这一假设包含三个含 义:第一,作出经 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 一 切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 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 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本章框架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 假说 货币主义主要观点 政策主张 基本假设 济模型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 论和共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和经 模型的主要观点和政策 含义 假设条件及特征 新凯恩斯主义 名义黏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 AD AS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十章风险与投资组合
小结
协方差对资产组合风险的影响:正的协方差 提高了资产组合的方差,而负的协方差降低 了资产组合的方差,它稳定资产组合的收益
相关系数 0.12 0.12
投资比重 30% 70%
组合P的期望收益 =( 0.1×0.3+0.05×0.7)×100%=6.5%
组合P的方差=(0.32×0.062) + (0.72 × 0.022 ) + (2 ×0.3×0.7×0.06×0.02×0.12 ) = 0.0327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第九章 市场风险
第一节 收益与风险概述 第二节 投资组合与分散风险 第三节 资产定价理论
第一节 收益与风险概述
价格与回报率 期望收益率
单项资产的风险 投资组合的收益 投资组合的风险
一、价格与回报率
对于单期投资而言,假设你在时间0(今天) 以价格P0购买一种资产,在时间1(明天) 卖出这种资产,得到收益P1。那么,你的投 资回报率为: r=(P1-P0)/P0
证券组合的标准差,并不是单个证券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证券组合 的风险不仅取决于组合内的各证券的风险,还取决于各个证券之间的关系。
五、两项资产投资组合的风险
已知证券组合P是由证券A和B构成,证券A和B的期望收 益、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如下:
证券名称 A B
期望收益率 10% 5%
标准差 6% 2%
系统风险是指整个市场承受到的风险,如经济的景 气情况、市场总体利率水平的变化等因为整个市场 环境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二、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那些影响所有公司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也叫 市场风险。
非系统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 这种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的,因此,也叫可分 散风险。
10第十章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20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1.充分就业均衡
像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一样,哈耶克也是从 某种均衡状态出发来分析经济周期的。哈耶克的均衡,是既充 分就业、货币数量一定、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一定、生 产的纵向结构一定时,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和用于购买资本 品的货币之间的比例等于消费品产量与资本品产量之间的比例, 即两类产品的需求之比等于供给之比。这个比例称做均衡比例。 哈耶克的均衡,是既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均衡,也是他周期 理论的逻辑前提之一,他整个周期理论的推导,都是以此为前 提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6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哈耶克是一位勤奋的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并享有巨大 的世界性声誉,在20世纪30年代,他是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的杰 出倡导者。在关于凯恩斯《货币论》(1920)的论战中使他丧失 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之后,他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 想史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极大的成就,他作为一个“自由 意志论者”名声又传播起来,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 20世 纪70年代之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陷入低潮,福利国家政策 实践的结果令人失望。作为凯恩斯主义坚定的反对者,哈耶克的 经济学说也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贝尔经济 学奖,此后,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 大。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1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第十章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2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是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并 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潮,使在同凯恩斯 主义的论战中发展起来的。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所提出的自由货币理论, 经济周期和滞张理 论 ,经 济自由理论, 以及对经济 ,社会, 政 治,制度内在关系的分析,使之成为20世纪70年 代以后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派之一。该学派主张 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原则‛,反对 垄断,国家集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极权 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 干预经济。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第十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第十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单选题1.在三部门经济中,实现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是( )。
A 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再加上政府购B 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 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答案:A2.第十章主要介绍的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即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入原理)是( )。
A 总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B 总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C 消费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D 总供给水平和总收入水平同时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答案:B3.当总需求比产出更大时,有未计划到的( )。
A 存货积累B 存货减少C 储蓄D 消费答案:B4.当我们说投资和政府支出是自发性的时,意味着它们是( )。
A 外生变量B 内生变量C 自动稳定器D 以上均不是答案:A二、多选题1.投资的增加意味着( )。
A 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B 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C 储蓄的增加D 利率水平的提高E 国民收入的提高答案:ABE2.关于平均消费倾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B 平均消费倾向总是为正数C 收入很低时,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1D 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也不断增加E 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答案:ABC3.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涉及的市场包括( )。
A 投资品市场B 货币市场C 劳动市场D 产品市场E 国际市场答案:BCDE三、判断题1.自发性支出的增加对均衡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X)2.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加会减少GDP。
((X))3.增加收入税会增加GDP。
(√)4.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增加边际消费倾向。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一讲
前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三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第四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讲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分配制度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四讲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制度设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深化:
变革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阶级斗争。 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德辛 1753年 爱因斯坦 莫尔 《乌托邦》
资本归公有 未来理想社会 走“联合”或“社会主义”的道路
理论、社会制度和运动
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封建的社会主义、僧侣的社会主义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真正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 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
马克思《资本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 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 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应当说 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 死的资本主义。”
(二)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
第一讲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物价稳定: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
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都达到了,则市场上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供求量存在差别,则这种差别也会因为价 格的自发调节而最终达到均衡状态。
作品影响
作品影响
兰格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提出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也在以后,都对东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 影响。兰格著作的某些观点不断被这方面的作者所引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经济改 革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该著作的影响。
出版信息
出版信息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于1936年10月和1937年2月分两期刊载在《经济研究评论》第4卷上。1938年与美国 经济学家费雷德·泰勒的著作一并以该书名出版,由本杰明·利平科特编。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译兰格 同名论文选,该书含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品思想
作品思想
1、社会主义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兰格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他说,米塞斯等人的反社会主义理论让人注 意到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的。但他们的理论本身却是错误的,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在竞争市场上建立经济均衡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六个部分和一个附录,依次讲了辩论的现状,在竞争市场上均衡的决定、社会主 义经济中的试验错误方法、试验错误方法的普遍性、经济学家赞成社会主义的理由、论过渡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 文献中社会主义下的资源分配。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否真正行得通这个问题,经济学界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家在讨论,就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寻求反对 社会主义理论的依据。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能够做到资源的 最优配置;社会主义是实行公有制条件下的统分统收,不存在商品交换,不存在完善的市场,因此价格既不能真 正地反映价值,也不能成为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杠杆。他们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不可取 的,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针对这种论调,兰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写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书。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3、带趋势项的随机游走序列
Xt=μ+ βt+Xt-1+ut 容易证明,带趋势项的的随机游走序列也是非 平稳时间序列。
三、伪回归
如果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容易出现两个独立的序 列表现出强相关关系,统计检验显著的现象,称为伪回 归(spurious regression) 表现在:两个本来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变量,却有很高 的相关性(有较高的R2)例如:如果有两列时间序列数 据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非平稳的),即使它们没有 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但进行回归也可表现出较高的可决 系数。
E(Xt) 是一个确定的数。当t变化时,μ(t)是
t的一个函数,它是时间序列{Xt,t=1,2,┅}
的所有样本函数在时刻t的函数值的平均。
2、自协方差函数
设{Xt,t=1,2,┅}是一个时间序列,称: r(t,s)=Cov(Xt,Xs)=E[(Xt-E(Xt))(Xs-E(Xs))] (t,s=1,2,┅) 为时间序列{Xt,t=1,2,┅}的自协方差函数。
ADF检验是通过下面三个模型完成的:
p
Xt Xt1 jXtj ut
①
j1 p
Xt Xt1 jXtj ut ②
j1 p
Xt tXt1 jXtjut ③
j1
其中:p=1,2,3或者由实验来确定。P一般由AIC准 则来确定。检验原理与DF检验相同,只是对模型1、2、
3进行检验时,有各自相应的临界值。 实际检验时从模型3开始,然后模型2、模型1。 何时检验拒绝零假设,即原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 序列,何时检验停止。否则,就要继续检验,直到检验完 模型1为止。
燥声ut,而后者是平稳 时间序列。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生学科考试参考资料)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平衡增长战略答:一种经济策略,旨在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实现全面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2、产权答: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3、经济发展模式答: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4、公共产品答: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也就是说,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在消费时不为这些产品付费的人。
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5、市场经济答: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
在这个意义上,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不表明社会的经济性质和特征。
二、简答题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中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2.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和信息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即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它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重要概念和发展实践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思路。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这一要求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最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相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了解和学习。
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增长等概念是我们必须熟悉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既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保证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使经济发展既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又能够避免市场失灵。
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个部分,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各种形式,它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增长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银行学兰州商学院庞楷33页PPT
四、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通货紧缩的财富效应 (三)通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
五、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宽松的财政政策 (三)结构性调整 (四)改变预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 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 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2. 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 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产 四个环节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
3.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 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 4.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重点掌握我国通货紧缩的成 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通货紧缩如何判断?
二、通货紧缩的分类
(一)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由于总需求不 足,使正常的供给显得过剩。具体包括: 消费抑制型通货紧缩、投资抑制型通货紧 缩、国外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 (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由于技术创新 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的产品绝对数量 的过剩而引发的通货紧缩。
特例(钱荒)
三、通货紧缩的成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结构)
• 一、需求拉上 • 二、成本推动 • 三、结构因素 • 四、其他因素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导致 的货币不均衡。 通货膨胀的深层资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 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供给不足、预期不 当、体制制约等。
一、需求拉上
• 如果公众相信金融当局将采取适应性政策,那么成本推 动的通货膨胀更可能发展起来。试评述
市场社会主义
第十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
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加以表述。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理论被苏联、东欧的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这些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80年代初,西方一些左翼学者在探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时,受苏东正在进行的市场走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一些力求适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80年代末,苏东国家先后解体,但西方左翼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而中断。
一些左翼学者在深刻反思苏东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
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左翼学者中仍很有影响。
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唯一能够感召人民并可以实际操作的、既能消除传统社会主义的误解和苏东式“现实社会主义”“失败的阴影”,又能摧毁新右派进攻的理论。
近些年来左翼学者召开的国际会议,如1996年在纽约召开的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1998年在法国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会议,都把市场社会主义作为大会的一个主要议题。
正如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尔曼所言:“市场社会主义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左派争论的一个主题”([美]伯特尔·奥尔曼:《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者中的争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1.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自市场社会主义概念出现以后,国外学者虽然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在使用中往往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解释为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格雷戈里和斯图雷特按照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要素,把市场社会主义定义为以“生产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美〕格雷戈里等:《比较经济体制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页)。
第十章质量经济分析
第一节概述一、质量经济效益学(一)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质量经济效益学(或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下同),是一门专门研究质量与经济效益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的学问或学科。
更详细地说,质量经济效益学是—门从经济和经济效益的角度,通过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分析、经济比较和经济效益评价,以确保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质优价廉产品,创造尽可能大的质量经济效益的新兴交叉学科。
这里所指的质量经济效益,是指提高或改善质量后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与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和。
2、研究对象质量经济效益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和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两大部分。
前者我们称为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后者称为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因此,也可以换句话说,质量经济效益学主要包括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忻和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两大组成部分。
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提高或改善产品质量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提高或改善产品质量后使废品、次品、返修品损失减少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第二,对质量管理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对质量检验点设置、返修等进行经济性评价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高产品质量为用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如降低汽车的耗油量(汽车的日常使用费用减少)为汽车用户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如生产高质量的润滑油使用户换油周期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延长)为用户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第二,提高产品质量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如降低汽车耗油量、延长润滑油使用期限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不仅包括为用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为与这些用户有技术经济联系的其它部门和本部门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
3、特点质量经济效益学的最显著特点,是强调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即既要保证不断提高和改善产品质量,更要确保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完整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导论及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发展阶段)。
P28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P263、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的经济。
P29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P30二、简述题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99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主要是:(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造成了阶级对立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消灭私有制,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
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只有更快的发展生产力,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新社会创造现实基础。
(4)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看来,商品经济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5年9月新版8-10讲
三、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
1、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A “后起者优势”: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 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 术。 B “后起者优势”的发挥制约因素:3点 99页(技术选择问题)
人均GNP或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
A 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收入高低的差别)
B 没有反映人口增长与一国总产出的关系(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 C 缺乏国际可比性(“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未计算)
D 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产品和劳务的类型和使用产品和劳务的福利(副 作用)
A 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 B 提高利用外资的优势和效益 C 切实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思考题:
1、什么是对外开放?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 关系?
2、我国对外开放度合理目标的设定是怎样的?如何正确 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3、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是什么?应建立怎样的开放 体系和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
E 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教育、预期寿命、能源消费、 耐用消费品等)
绿色GDP 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减掉创造GDP
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2、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A、平衡增长战略: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 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获利
重要原因:农村人口的超量存在和 农村人口比例过大与土地资源相对 稀缺
重要根源: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维系二元经济结 构的制度安排(户籍制度、粮食供 给制度、住宅制度、就业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一、名词解释1、“看不见的手”:如果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
这种功能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
3、物价稳定: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而是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我们通常借助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
在实践中,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最受各国政府关注的指标。
4、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5、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和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6、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
7、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8、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
9、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二、简答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一直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信奉的教条。
依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
当市场是不完全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二,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三,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四,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五,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是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
政府的干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税权,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二是禁止权,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处罚权,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法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四是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3、简述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
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作必要的分解后,政府应在以下领域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1,提供公共服务;2,维护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4,进行制度创新;5,影响收入分配;6,具有财政调节功能;7,影响对资源的利用;8,政府通过职能结构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9,进行必要的行政控制。
4、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2008年论述中具体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是一个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称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
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效率、增长、稳定;2,经济福利;3,分配公正。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甚至说是实现基本目标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2,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4,产业结构高级化;5,国际收支平衡。
5、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2006)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有些目标表现出独立性,某些目标之间存在关联,这种关联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互补关系,即一种目标的实现能促进另一种目标的实现;二是交替关系,即一种目标的实现对另一种目标的实现起排斥作用;另外还有互补转向冲突等类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增加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前者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后者需要刺激物价上涨。
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稳定物价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须刺激总需求和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又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平等原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为了实现国内均衡(主要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常常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和国内收入水平的上升,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三、论述题1、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一直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信奉的教条。
依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
当市场是不完全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二,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三,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四,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五,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是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
政府的干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税权,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引起的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二是禁止权,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处罚权,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法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四是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政府干预并不能完全替代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所谓“计划失灵”。
主要原因是:一是政府能否按全社会利益进行决策值得怀疑;二是依靠政府干预来匡正市场机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三是政府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四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会导致“租金”的产生,诱发寻租行为;五是政府干预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直接掌握投资决策权,但其经济效率值得怀疑。
因此,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有正负效应,不能绝对化。
政府干预的主要优点是协调,包括不同产业部门的协调、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协调。
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协调、社会公平、长期发展等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市场机制则借助于利益关系调节资源配置,一般来说微观效率较高,但“市场失灵”的例子也不少见。
总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各有所长,因此,应当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试论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2002,2008年论述题中手段部分)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一,财政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它包括:1.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2.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3.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它也有它的局限性。
二,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比财政手段更富有机动性,对短期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作用。
三,行政管制手段。
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
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四,经济法制手段。
它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五,制度约束。
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
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 3、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从效率角度出发,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应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经济政策赖以存在的基本依据。
这里的效率标准是广义的,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静态效率,它的存在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给定的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条件下,使产量最大化;二是产品的组合不仅符合技术可能性,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愿望。
二是分配效率,如果收入的分配在原则上具有公平性,则存在分配效率。
三是动态效率,如果避免了通货膨胀,实现了收支平衡,则存在长期动态效率;短期效率则表明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了平衡,生产潜力得到了挖掘。
当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时能否提高经济效率,涉及的因素很多。
根据上述的三个效率标准,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一个功能齐全的市场机制更容易实现静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