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不同的□01态度和□02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04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03不恰当、□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05环境承受能力时。

(1)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06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下降。

1.判断正误。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压力②城镇化进程加快③资源不合理利用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提示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01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02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3)环境污染:□03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3.全球性与局域性(1)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08全球变暖等。

(2)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1.判断正误。

(1)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污染程度也低于发达国家。

(×)(2)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前,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减轻。

(×)2.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 )①酸雨②土壤盐碱化③臭氧层破坏④噪声污染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酸雨和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6章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6章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阅读P118-119)1.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阅读P119-122)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3)淡水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

2.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生态农业。

判断正误:(1)人口增长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2)泥石流频发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3)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5)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6)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种群增长规律相同。

()(7)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答案(1)√(2)×(3)×(4)√(5)√(6)×(7)√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我国人口的发展特点(1)近几百年来的增长曲线接近“J”型。

(2)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增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4)城镇人口比重加大。

2.我国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1)人类生存环境条件适宜,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没有天敌,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干扰小。

(2)人口基数过大。

(3)人民生活、医疗水平等有较大提高,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出生率较高。

(新教材)高一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39张PPT)

(新教材)高一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39张PPT)

•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 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 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思考: (1)如何解读图中的模式?
市的变化。
• 3. 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 运用资料,说明世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 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 《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 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 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 战。你知道环境问题为什么引发了全 人类的关注?人类又面临着哪些环境 问题呢?
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粮食缺乏。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垦荒形式: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 负面影响:围湖造田——湿地减少,水利破坏;开垦草场——草 场破坏,风沙侵蚀;毁林开荒——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3.耕地面积大了,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说说其中的道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 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 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思考】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要求一、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与环境的关系。

二、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紧密关系。

教材内容全解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与环境,人类的活动则影响和改变生物圈。

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同时也要接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即人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但在一定的时期内,地球上的空间、资源、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与环境相适应。

二、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①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

如由于盲目开耕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挖滥采、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森林面积急剧缩小,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问题。

②城市化和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如何解决及人类所做的工作?①计划生育②环境保护③我们的行动(宣传、减少能源消耗搭车或公交车减少大气污染及温室将就;使用无磷洗衣粉;不将化学品废物(如油漆、油漆稀释剂等随意倒入下水道);电池回收等。

典型例题剖析【例题一】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A.粮食B.土地C.淡水D.能源【答案】A【解析】A、“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的能量来源,没有粮食人类就不能生存,故粮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符合题意;B、土地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而不是物质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淡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体生命活动和工业发展都离不开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物质条件,而不是能源,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例题二】下列环境问题与空气污染无关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B.臭氧层破坏C.酸雨的形成D.赤潮的形成【答案】D【解析】A、温室效应是因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与空气污染有关,故错误;B、臭氧层空洞是因为氟利昂的排放.与空气污染有关,故错误;C、酸雨是因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以及一些工业气体的排放,与空气污染有关,故错误;D、赤潮的形成是因为水体的污染,与空气污染无关,故正确.知识能力提升1.关于环境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H>7的雨水称为酸雨B.大理石雕不怕酸雨C.煤燃烧时应加入适当的物质,以减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D.废弃电池中通常含有的Hg、Pb元素不污染环境,可以不回收2.下列有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酸雨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而造成的B.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C.鼓励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促进农业增产丰收D.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3.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被人类重视,以下认识错误的是()A.吸烟是不良嗜好,应该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B.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是污染空气的主要原因C.我们要减少使用含磷的洗衣粉,其目的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D.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只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可以减轻温室效应4.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的是()A.酸雨B.沙尘暴C.白色污染D.温室效应5.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B.使燃料充分燃烧,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又可以节约化石能源C.pH<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它的形成与大气中SO2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有关D.石油发生分解反应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PH>7的雨水不属于酸雨.故选项错误;B、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和酸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C、煤燃烧时应加入适当的物质,以减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通常加入的物质是大理石或生石灰,煤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和它们反应生成硫酸钙或亚硫酸钙等物质.故选项正确;D、Hg、Pb元素会严重的污染环境,应该予以回收,并且进行适当的处理.故选项错误.2.【答案】C【解析】A、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形成的,故A 正确;B、乙醇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不是空气污染物,所以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B正确;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不可大量使用,故C错误;D、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的污染,故D正确.3.【答案】D【解析】A、香烟的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含有致癌物的焦油等,对人有害,所以正确.B、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是污染空气的主要原因,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所以正确.C、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水中含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造成了水污染,其原因主要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生活中使用含磷洗涤剂所致,所以正确.D、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所以错误.4.【答案】A【解析】A、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故A正确,B、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故B错误,C、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故C错误,D、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故D错误5.【答案】D【解析】B、根据燃料充分燃烧的产物考虑;C、根据酸雨的pH和形成物质判断;D、根据石油的处理方法是分馏判断.。

高中地理 第5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

高中地理 第5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人类与环境1.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二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毁林开荒等。

3.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反馈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的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湿地萎缩等。

(3)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分集中乡村地区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探究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第二册地理教案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这些环境问题被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2.分类(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3.全球变暖(1)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

(2)危害①全球变暖造成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岸低地和岛国将受到被淹没的危险。

②海平面上升还会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③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起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4.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

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有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大气污染还会造成酸雨。

(2)酸雨①概念: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②危害:酸雨可以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酸雨还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5.土地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原因: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6.生物多样性锐减(1)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2)危害:物种不断灭绝,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从而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7.臭氧层破坏(1)作用: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练习及答案解析(珍藏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练习及答案解析(珍藏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一章第一节习题一、单选题1.存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B.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无关C.人类是由神创造的D.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共同的祖先是()A.猴子B.黑猩猩C.森林古猿D.北京猿人3.通过对黑猩猩的骨骼和人的骨骼的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黑猩猩可以进化成人B.人和黑猩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C.人和黑猩猩是一种生物D.人可以进化成黑猩猩4.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特定环境因素不包括( ) A.地壳剧烈运动B.恐龙灭绝C.部分森林变成稀树草原D.气候发生变化5.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生物学家是()A.孟德尔B.林奈C.赫胥黎D.达尔文6.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出现和最后出现的分别()A.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B.直立行走和产生语言C.制造工具和大脑发达D.使用工具和能够用火7.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A.猕猴B.金丝猴C.长臂猿D.黑猩猩8.对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使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B.下到地面上生活的森林古猿,其身体向直立行走方面发展C.森林古猿之间在下地之前就有本质的区别D.环境决定了森林古猿的进化方向9.下列陈述中,属于事实的是()A.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C.人类起源于类人猿D.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10.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B.保护环境,减小对环境的依赖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11.关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运动的方式不同B.脑发育程度不同C.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D.祖先不同12.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A.由树栖变为地面生活B.由四肢着地变为两足直立行走C.前肢解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D.由采摘野草生活变为狩猎生活13.图为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练习题1.最新研究表明,自2005年以来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有逐渐缩小趋势,其原因可能是()A.全球气候持续变暖B.植被覆盖率提高C.矿物燃料使用减少D.氟利昂排放减少D[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生产与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昂),近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减少,说明氟利昂排放减少,D正确;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植被覆盖率提高、矿物燃料使用减少对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不造成影响,A、B、C错误。

] 读图,回答2~3题。

2.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A.环境污染B.生态破坏C.自然资源枯竭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3.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土壤污染D.生物污染2.D 3.A[第2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第3题,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4~6题。

4.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5.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6.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土地沙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4.C 5.A 6.A[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枯竭问题包括森林、矿产等资源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土地沙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后出现的一种生态问题。

]读我国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图,完成7~8题。

7.酸雨是一种环境污染事件,它反映的是()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C.土壤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8.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的原因主要有()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A8.A[第7题,酸雨是一种大气污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的起源和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的起源和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的起源和发展课时练(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科学家测定: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可以说明()A.黑猩猩和人类具有不同的原始祖先 B.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低等到高等C.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D.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2、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是()A.同现代人一样,过着陆栖社会生活B.同森林古猿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C.同森林古猿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寒带丛林生活D.同森林古猿一样,过着以洞居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3、有一种新药即将应用于临床,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性,需要在下面的动物中进行药物实验,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动物最合适()A.猕猴 B.长臂猿C.恒河猴D.大叶猴4、下面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可能是()A.黑猩猩B.猕猴C.狒狒D.长臂猿5、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A.南方古猿、直立人 B.直立人、智人C.能人、直立人 D.能人、智人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B.能否使用工具,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C.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D.人类不同种族体质特征的差异,是在一定地域内经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7、古人类能更好地交流和合作是由于()A.直立行走 B.语言的产生C.火的使用 D.工具的使用8、人类进化过程中,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的是()A.南方古猿 B.能人 C.直立人D.智人9、火的使用对人类进化的主要意义在于()A.垦荒种地B.烧制陶瓷C.烧制木炭,用于取暖D.烧熟食物,易于消化吸收10、关于人类起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B.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C. 人类是由神创造出来的D. 人类起源于“露西少女”11、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程中,森林古猿从树栖生活演变为地面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 为了扩张领地,繁衍后代B. 为了改变环境,主宰地球C. 由于受到树栖猛兽的侵袭D. 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12、以下不能作为人类起源证据的是 ( )A.古人类的遗体化石B.古人类的遗物化石C.古人类的遗迹化石D.人类起源的传说13、下列有关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起源于生理特征与现代人最接近的类人猿B.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起源提供了有利证据C.现代人是由能够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演变而成D.人类不同种族的差异是在不同地域内经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14、对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B.最早人工取火的是智人C.已发现的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是南方古猿D.直立行走的姿态最先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的是直立人15、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各项最先发展的是()A .使用工具B .两足直立行走C .使用语言D .大脑发达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如图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1)从图中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 、 和 这三个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半直立行走到 ;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 ,再到 ,直到制造并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 ;从 到懂得御寒、遮羞以至今天着装的美化作用,无不体现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过程中,第一步最重要的变化是 . (3)为了在地上捕猎到足够的食物,古人类开始使用 ,从而大大提高了捕猎效率.这一点也使得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其重要原因是工具的使用推动了 的发展.17、根据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同步练习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同步练习【基础演练】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三阶段的是()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韩国C.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D.中国、朝鲜2.图中第一和第四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根本原因在于()A.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出生率引起的B.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出生率引起的C.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死亡率引起的D.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死亡率引起的3.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读1954—1984年中国三个阶段人口迁移表回答4—5题:时间总迁移量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58亿1961—1976年低潮时期2.548亿1977—1984年回升时期1.437亿4.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B.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C.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D.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5.1954—1984年这一时期,北京属于()A.人口净迁入地区 B.人口净迁出地区C.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D.迁入迁出量很少的地区二、综合题:6.下图是“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示意图”,回答问题:(1)20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是_________。

(2)人类必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才可做到既能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_____;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①②并开展国际合作。

【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200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预测人口数量未来动态变化时,主要的信息来自()①男女性别比例②出生率③死亡率④迁移率⑤人口密度⑥现有人口数量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⑤⑥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地球表面83%适宜使用的陆地已经为人类使用,地球陆地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迹罕至的原始地域。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土层不断从手中流失,故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 失,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
答案
解析
4.下列地区图示该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黄土高原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答案
解析
考向 3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读漫画,回答 5~6 题。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基础精准演练
探究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考向 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完成 1~2 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的( ) A.①箭头中 B.②箭头中 C.③箭头中 D.④箭头中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①箭头,表示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排除 A 项;② 箭头表示人类社会可以影响环境,排除 B 项;③箭头表示环境可以反过来 影响人类社会,C 项正确;④箭头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排除 D 项。
答案
解析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 5~6 题。
5.图示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环境问题为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解析
6.图示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 )
A.城市
B.沿海地区
C.变化大 D.内陆地区
答案 A
解析 图示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城市。
度的采挖
A.①② C.③④ 答案 D
B.②③ D.①④
解析 据材料“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遭采摘、
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

高中生物精品试题:人类与环境练习(教师版)

高中生物精品试题:人类与环境练习(教师版)

人类与环境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B.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壁、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C.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发生质壁分离后会观察到自动复原现象D.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可用于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答案】B【解析】【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B、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B错误;C、K+和NO3-是细胞选择性吸收的物质,外界溶液中的K+和NO3-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液,使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C正确;D、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B。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初来自于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致富。

余村靠发展生态旅游致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A.间接价值B.直接价值C.潜在价值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潜在价值(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余村靠发展生态旅游致富利用的是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人教新版七年级生物下学期 第1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同步练习题 无答案

人教新版七年级生物下学期 第1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同步练习题   无答案

第1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选择题(共17小题)1.下列各项,不能作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的是()A.形态结构相似B.生活环境相似C.生理特征相似D.行为方式相似2.下列人类与类人猿的关系中,错误的一项是()A.类人猿是人类的祖先B.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C.现代类人猿与人类都起源于森林古猿D.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3.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猿同祖,下列属于人和类人猿共同祖先的是()A.黑猩猩B.森林古猿C.长臂猿D.狒狒4.下列哪一项不是现代类人猿的特征()A.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中,适于树栖生活B.能下地,能直立行走C.手不如人类的手灵巧D.大脑和智力不如人类发达5.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A.发达的大脑B.会使用天然工具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6.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A.直立行走B.产生语言C.防御敌害D.制造工具7.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由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最关键的一步是()A.制造工具B.直立行走C.形成语言D.形成思想8.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出现语言③直立行走④使用工具⑤用火⑥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A.③④⑤⑥①B.①③④⑤⑥C.④③⑤①⑥D.⑥⑤①③④9.1993 年在南京直立人颅骨化石。

研究发现,南京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形态特征十分相似,都显示了许多蒙古人种的性状。

证据表明直立人是最早能够()A.直立行走B.用火、狩猎C.语言交流D.缝制兽衣10.下列关于人类进化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露西”时代的古人类正处于既会使用工具,又会制造工具的时代B.“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己经掌握了语言C.用火烧烤食物以及复杂精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都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达D.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可以完全不受自然的制约11.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问题,有的科学家认为,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解析版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解析版

1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某山区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撂荒地(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坡耕地、经果林(经济果木林)数量和规模随时间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撂荒地、坡耕地、经果林分别对应图中()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甲乙2.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A.水土流失加剧B.植物种类增加C.聚落向高海拔山区转移D.农业从业人口增加【答案】1.D 2.B【解析】1.根据材料,撂荒地是经耕种肥力下降后荒废的土地,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及人们环保意识低,撂荒地会越来越多,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撂荒地增加速度趋缓甚至停滞、下降,据此,撂荒地对应图示中的丙;该地是山区,适合发展经果林,随着社会发展,经果林种植会越来越多,对应图示的乙线;山区陡坡垦荒会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坡耕地会减少,据此,图示中的甲线代表坡耕地。

据此分析本题选D。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随着时间推移,该山区坡耕地减少,撂荒地减少、经果林增加,说明该山地采取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林木覆盖率上升,水土流失减轻,植物种类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高海拔山区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较差,故聚落一般不会向高海拔山区转移;进入生态化-集约经营阶段后,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农业机械推广,智能设备大量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高,但农业从业人口会减少。

据此分析本题选B。

(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美国的玉米带位于北美五大湖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玉米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出产了全球约40%的玉米。

大规模、高密度的玉米种植改变了当地的局部气候,形成了极度闷热的室外环境,出现了“玉米汗”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玉米汗”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玉米()A.大量吸收短波辐射B.大量释放长波辐射C.密集种植降低风速D.蒸腾提升空气湿度4.“玉米汗”现象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太阳辐射增多B.降水增多C.河流径流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3.D 4.B【详解】3.玉米作为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能,并不能将大量短波辐射转化为长波辐射,排除A、B;玉米(相对于树木、建筑物和地形起伏等)植株不高,虽能降低近地面风速,但影响的范围和高度有限,难以形成大范围闷热环境,排除C;玉米带大规模种植玉米,蒸腾量巨大,导致大范围空气湿度增大,加剧闷热感,D对。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 一块草地中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D)A.样方要有代表性B.样方数量不宜过少C.可以任意设置样方D.样方面积大小应适当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答案提示: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 : 1。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拓展应用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答案提示:约386条。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正适合。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因为这种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3.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答案提示:B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将一种生物引人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2)种群的“s" 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三4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三4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1.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即所谓的()。

(0.6分)A.环境容量B.城市容量C.自然容量D.社会容量☆考生答案:A★考生得分:0.6 分评语:2. 1998年,()率先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构想,并于1999年5月,召开了“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0.6分)A.北京大学B.复旦大学C.清华大学D.南京大学☆考生答案:C★考生得分:0.6 分评语:3. ()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排污许可证是对排污者排污的定量化。

(0.6分)A.营业执照申报登记制度B.排污申报登记制度C.经营范围申报登记制度D.企业排污检查制度☆考生答案:B★考生得分:0.6 分评语:4. 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也包括水中的()、底泥及水中生物。

(0.6分)A.水草B.悬浮物C.鱼D.虾☆考生答案:B★考生得分:0.6 分评语:5. 限期治理污染与治理污染计划不同,限期治理是一种法律程序,具有法律效能,而治理计划则只是一种(),完不成也不负法律责任。

(0.6分)A.发展手段B.生产途径C.经济管理手段D.行政管理手段☆考生答案:C★考生得分:0.6 分评语:6. l988年,围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要求自()年1月l同起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引起全国各地的普遍重视。

(0.6分)A.1987B.1989C.1986D.1990☆考生答案:B★考生得分:0.6 分评语:7. ()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0.6分)A.广义的城市管理B.城市环境保护C.城市环境治理D.狭义的环境管理☆考生答案:D★考生得分:0.6 分评语:8. 关于自然的价值,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阐释。

生态伦理学家提出了()概念,这是环境伦理学的出发点。

(0.6分)A.个体的内在价值B.社会的内在价值C.自然的内在价值D.政治的内在价值☆考生答案:C★考生得分:0.6 分评语:9. 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在()《环境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自然的14种价值。

高考生物人与环境梳理汇总(新教材答案版)

高考生物人与环境梳理汇总(新教材答案版)

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P82问题探讨: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面清澈、大气透明。

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

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提示:不一定。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活动;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活动。

(2)怎祥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提示:协调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把保护环境孤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2.P83旁栏思考: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提示: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的消耗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3.P84思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是,因为人均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生态生产力等因素,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会增大他们的人均生态足迹。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提示: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现象,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源存量,加剧环境恶化,全球发展问题严峻。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高中生物-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同步练习【新教材】人教版

高中生物-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同步练习【新教材】人教版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关于人口过度增长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造成资源消耗加快B.导致环境容纳量增大C.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D.导致环境污染加剧2.下图表示四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示意图(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

若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能生存更长久的国家是( )A.A国B.B国C.C国D.D国3.“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人们所期待的最为主导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下关于“低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B.“低碳”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低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容易导致地球出现温室效应4.(多选)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

以下属于低碳生活的是( )A.使用节能家电产品B.夏季在使用空调时将温度尽量调低C.用菜篮子代替塑料袋D.出行搭乘公交车代替自驾汽车5.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生物技术,将植物所含的有机物加工为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部分代替化石燃料。

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也可能缓解( )A.温室效应B.臭氧层破坏C.酸雨D.水体富营养化6.(多选)下列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臭氧层空洞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B.温室效应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C.酸雨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D.水体富营养化是水域生态系统稳态失衡的结果7.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8.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练习
姓名学号
一、我学会了
1、近百年来,世界人口出现了,如果人口仍按照现在这样的速度继续增长,那么,到2050 年世界人口将超过。

人的生存离不开、和。

除此以外,现代社会上,人们还有多种物质和需求。

2、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同时也要接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和着环境。

即人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的,地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的。

3、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水资源、森林面积、粮食、全球气候
、能源消耗等影响。

4、使用化石能源后果:增加了大气层中的_______、NO2、SO2等含量。

大气中CO2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______;NO2、SO2溶解到雨水中产生______,
影响人类生活。

二、我理解了
5、如图所示的问题是---------------------------------------------------------()
A.工业污染B.人口增长过快C.资源匮乏D.生态破坏
6、目前,地球总人口已超过70亿,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有---------------------------( )
①粮食不足②交通拥挤③住房紧张④人口老龄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

下列各词中,与环境
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水华⑤臭氧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⑧贫血
A. ①⑥⑧
B. ⑥⑦⑧
C. ③⑥⑦
D. ④⑦⑧
8、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的工业污
染物和汽车尾气等,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

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过年时尽量少燃放烟花爆竹
B. 灰霾天出门戴N95专业口罩(过滤孔径在0.1微米左右)
C. 香烟烟雾颗粒的直径大多在0.1至1.0微米,所以公共场所禁烟
D. 为了减小PM2.5对环境的影响,禁止家庭使用私家车
9.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中
与主题相符的是( )
A. 保护空气,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B. 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
C. 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D. 努力实施“绿色化学”,减少化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0.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问题完全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
B.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C. 在环境问题防治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D. 发达国家没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资金和技术
11.“PM 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吸入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荆州市是全国74个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之一。

以下措施中会使空 气中PM 2.5污染增大的是----------------------------------------------------------------------------( )
A. 禁止焚烧秸秆
B. 提倡使用太阳能设备
C. 发展核电代替部分煤发电
D. 提倡城市居民开车出行
12、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排放污水 ③植树造林 ④焚烧垃圾 ⑤养花种草 ⑥喷药灭虫
A .③⑤
B .①②
C .①②④⑥
D .②④⑤⑥
1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发展密集农业
B .植树造林能改善局部地区的环境
C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地伐林造梯田
D .为改变大城市交通条件,大量使用汽车等运输工具
14、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监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 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等三项。

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的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 应关系表:
(1)大理市2008年10月25日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大理市当 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产生二氧化硫的污染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少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措施:__________。

大气中_______等污染物增多,是产生 酸雨的主要原因。

(4)汽车尾气(含有CO 、SO 2与NO 2等物质)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 造成污染的方法有________(填序号)。

①开发新能源 ②使用电动车 ③植树造林 ④带呼吸面具
15、根据如图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b 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_______输出给______。

(2)图中箭头c 表示______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代号分别填入下面代表图中箭头a 和b 后的横线上。

a .______;b.______。

A. 铁矿石、水产品
B. 煤渣和污水
C. 垃圾和煤烟
D. 木材和煤炭
参考答案
1、快速增长100 亿空气水食物精神
2、依赖资源废弃物影响改变
有限有限3、短缺减少减产变暖增加4、CO2变暖酸雨5、B 6、A 7、B 8、D 9、A 10、C 11、D 12、A 13、B 14、(1)Ⅱ良(2)矿物燃料的燃烧(3)植树造林SO2(4)①②③15、(1)废弃物环境(2)环境人类社会(3)AD 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