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教育学,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

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学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散于他们的哲学著作中。

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可以说他们只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国内: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韩愈的《师说》《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①英国——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④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他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⑤法国——卢梭出版《爱弥儿》开拓了研究个体生长与教育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至此教育问题有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教育学概念,有了教育学专门的研究方法,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专门的教育学研究机构。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

教育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做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问题具有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其不等于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为基础。

④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研究任务: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由于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要经历认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所以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价值就体现为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方面。

3、教育学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解释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加深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育学产生于发展阶段三、几种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②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③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④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忽视人的社会性,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教育基础知识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关于教育的最古老的观点②、生物起源:沛西能、利脱而诺(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③、心理起源:孟禄(遗传性)④、劳动起源2、原始教育的特征:①、教育水平低②、教育没有阶级性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3、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痒,序,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欧洲奴隶社会: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骄勇的军人,武士(军事体操)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5、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6、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人类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学校: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7、终生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欧洲。

法国人保罗.朗格郎提出8、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相对独立性③、时代性9、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倡导仁的学说。

被后人称为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10、柏拉图——《理想国》11、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1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科学之父)14、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15、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作为科学教育学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16、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教育即生活1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杨贤江——《教育史ABC》:中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2、内发论:孟子:人的本性是行善的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3、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4、智力发展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的紧密联系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5、道德发展理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的明辨是非的能力6、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到高层,但可以逾越)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①、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②、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③、制约着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④、制约着教育形式与手段的更新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人力资本论:舒尔茨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选择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①、科学技术能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③、科学技术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对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推动科学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是教育培养人的总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与教育目的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科目所规定的,要求学生经过一段的时间学习之后应达到的标准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工作阶段时,希望受教育者应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结果5、教育方针: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的方向6、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7、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①、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柏拉图: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洛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②、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受到思想家或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8、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②、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③、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历程④、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9、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的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生产水平提高②、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逐渐分离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④、国家机器产生2、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产生于:夏代称作:校3、学校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4、学校文化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5、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阶段:初始阶段、形成阶段、深化发展阶段6、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清末开始。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五)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原问 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 具体知识,而是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如科 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的地位
教育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体系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师范生共同 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师范专业课程,为成 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 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 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 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 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
说说你的看法
“有人没有上过师范院校,却能成为一名 好教师。但是,很多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却 不一定称职。可见,教育学理论并不是成为 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四)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五)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六)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 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 王友:“为你诚挚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 糖......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 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 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概念与研究对象㈠教育学得概念2、中国语境下得3种解释⑴就是一门科学⑴就是一门科学,,即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即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概念概念) ) ⑵就是一个学科门类⑶就是一门课程⑶就是一门课程,,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得一门基础课程。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演变㈠萌芽阶段⒈代表性著作中国及世界教育史最早得教育专著中国及世界教育史最早得教育专著::《学记》先秦教育经验总结。

西方最早教育专著西方最早教育专著::《论演说家得教育》古罗马《论演说家得教育》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晚300多年多年))。

⒉特征⒉特征::经验或现象得描述总结㈡独立阶段⒈标志近代最早教育学著作近代最早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捷克,1632,1632年。

成为学校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德国,1806,1806年,现代教育学之父。

⒉特征从其她学科分离从其她学科分离,,形成独立理论体系。

㈢科学教育学阶段1、主要流派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把调查、观察、统计、实验等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科学研究把调查、观察、统计、实验等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科学研究,,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 :采用文化科学方法研究教育科学采用文化科学方法研究教育科学,,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狄尔泰、福利特纳狄尔泰、福利特纳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强调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得改组、改造改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做中学,,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赫尔巴特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教师中心教师中心 书本中心书本中心书本中心 课堂中心课堂中心课堂中心 ( ( (旧三中心旧三中心旧三中心) )现代教育→杜威现代教育→杜威 儿童中心儿童中心儿童中心 经验中心经验中心经验中心 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中心 ( ( (新三中心新三中心新三中心) )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评价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评价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知识扎实全面系统知识扎实全面系统,,缺少创新缺少创新,,扼杀个性。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教育学是一门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指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的规律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战国末期,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专著;(2)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西方第一部教育法论著,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教育学”被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3)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4)特普拉,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教育学研究》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5)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派别(6个)(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教育关系的理论)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统计、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西方:education由拉丁语引出我国:《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说: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4)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育者起主导因素。

四.教育的属性(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ps:动物界没有)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5.相对独立性2.历史性 6.生产性3.继承性 7.民族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等功能。

2.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功等。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1.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1.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2. 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是相对的,显性功能一旦被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功能。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研究对象
所谓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教育规律,是指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 性的必然联系。 •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教育活动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活 动发展的必然性,它存在于教育客观过程之中,这种教育客观过程中 的规律性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办 事。如果仅凭主观热情,盲目地蛮干,不但不能提高教育质量、迅速 发展教育事业,反而会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 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我 们的教育事业就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工作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否 则,就会遭受挫折,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 相传他培养弟子达3000人,其中身通六艺者达72人。他还编订了《诗》、 《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并以其为教材教育弟子。 其言论在他去世后,又被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一书(其中 也记载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 资料。该书对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都有重要介绍。
小学教育基础
主讲教师:*** ***
目录
A
第一编 教育基本理论
B
C
第二编 教师论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论
D
E
第四编 德育论
第五编 班级管理与课外活动
F
第六编 教育法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价值及学习方法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

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等问题。

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的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承认学生。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的这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学校教育逐渐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5、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即人的体制机制生理功能的发展;心理发展,即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形成,个性的完善;社会发展,即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

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

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

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一)顺序性(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概述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广义的教育:一切教学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4、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5、我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有考古依据为商朝。

西汉太学,东汉郡国学,郡县学。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育目标8、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为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9、学制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苏联)10、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1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3、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材组成14、课程评价之父:泰勒15、教学过程的结构: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6、班级授课制最早由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赫尔巴特完善,凯洛斯形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一朱熹生物起源说—一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一一孟禄劳动起源说—一马克思教育学发展经历的阶段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第二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标志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形成】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

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

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全部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开展变化的必定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含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根底上,说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援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X;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援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X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

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开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20世纪初源自日本。

自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实际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起,中国开始出现教育学的概念。

1904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师范学堂讲授“教育学〞。

自此,我国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学课程成为定制。

我国的教育学在二十世纪的开展主要是教材的翻译和撰写。

二十世纪初主要是学习日本,20年代开始学习美国,50年代后转向学习苏联,而改革放开的80年代后则是面向全球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

当然,另一方面,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开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言语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全部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也多属文章材料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少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主要代表作在我国除《论语》外,还有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韩愈的《师说》、朱熹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

其中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特意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它比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来年。

在西方,除柏拉图的《理想国》外,还有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等。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开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展。

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为了说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教育经验的根底上,写出了一系列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多是采纳与自然现象相类比,或者思辩式的演绎和推理,没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能到达科学化的地步。

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开展》,在此文中,“教育学〞第—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一般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76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开展20世纪是教育学生动和开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开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根本观点:第—,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根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究儿童心理开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开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根本评价:第—,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开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根本观点:第—,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纳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根本评价:第—,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开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缺少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开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有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根本观点:第—,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打算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

这说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一般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局部,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根本评价:第—,有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有用主义文化为根底,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进了教育学的开展;第二,其缺少之处在于在肯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无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根本观点:第—,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说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完成社会变迁,为完成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援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依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治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根本评价: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开展。

但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根本观点:第—,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亮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法和性质的变化必定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开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开展的人的唯—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开展具有庞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根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开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根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简单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根本观点:第—,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异、社会卑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法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群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成心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援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到达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纳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根本评价:第—,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根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三〕教育学的未来开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0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

到20世纪末,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别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年少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