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

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的特殊的形式?因为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2.教育的要素:1。

学习者2、教育者3、教育内容3.教育的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4.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5.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的规律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关系3.教育与人口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1.学校的产生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指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结合教育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旨在帮助教育者了解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介绍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及发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发展规律,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大量心理学理论的引入和不断的实践研究,教育心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存在着多个重要理论,深刻影响着教育实践。

以下介绍几个典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界刺激对学习者行为的塑造作用,并提出了强化与惩罚的概念。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在认知结构和外界经验互动的结果。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提出了“适应性结构”的概念,强调学习者通过不断适应新的认知结构来实现智力发展。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活动,强调学习者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著名的社会文化理论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近期发展区域”的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在学习者的近期发展区域内进行教学。

以上理论只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几个代表性理论,实际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多样。

这些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维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将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和学生辅导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 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汇总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l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 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一一少年期(11、12 岁到14、15 岁)青年期(14、15 岁至17、18 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 岁);前运算阶段(2 岁) ; 具2 7体运算阶段(7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岁)。

1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O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 5 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圉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第六章课程《教育学》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第八章教学(下)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九章德育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第二节教师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教育心理学》目录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究内容第三节知识的保持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八章学习策略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学习动机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十五章教师心理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2。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教育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讨论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1.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课程首先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流派和理论。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教育心理学打下基础。

2.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儿童和青少年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心理发展对教育有着关键的影响。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发展等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这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3. 学习与教育学习和教育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学生将学习学习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学方法与策略、学习困难与支持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

4. 个体差异与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个体差异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个性化教育。

5. 教师与教室管理教育心理学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教室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关于教师角色、教师学习、教师效能、教室管理等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和需要,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本书适合考前两周复习专用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独立但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学科都以促进学习和发展为目标,但它们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教学、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育机构如何运作。

教育学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能力为目标,研究和制定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的重点在于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教学方法与资源、教育评估与反馈等。

它研究如何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政策等方面,以提供教育发展的有效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以了解学习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为目标,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适应。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个人特征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等心理过程。

它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与社会交往,探讨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教师提供适应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教学和个体发展。

三、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有一些区别。

首先,教育学更加关注整体的教育过程和教育体系的运作,而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教育学在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时,需要参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以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其次,教育学更加注重教师的角色和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

教育学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此,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一、教育心理学1、桑代克著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PS饿猫迷笼实验〕〔二〕最先提出迁移概念,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2、皮亚杰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准备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思维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抽象思维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3、埃里克森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疑心〔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角色感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许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

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

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3〕标准(Criteria)A: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 research objects: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产生于17世纪,德国教育家康德被认为是教育学的奠基人。

2.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评价、师生心理等。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西方心理学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桑代克、华生、班杜拉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教育学的分支学科1.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和伦理问题。

2.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投资与教育经济效益。

3.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制度、教育不平等、教育改革等。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

六、教育学的应用1.教育规划: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2.教育评价:通过评价方法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3.教育改革:根据教育发展需求进行教育体制、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七、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学习辅导:运用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

3.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八、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1.教育学在我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上为关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第二节教师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第三节知识的保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点

1、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自我意识: 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4、认知结构: 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观念及其组织.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min),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275)7、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275)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一般来讲, 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264)9、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10、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191)答: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用于实践中.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8)答: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他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后三种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3、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条件反射的第二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5、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

抑制: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

6、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及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德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川流不息的过程,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尔。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代表人物是华生。

(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

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德国)精神分析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弗洛伊德(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罗杰斯(美)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奈塞尔、皮亚杰(瑞士)第二章认知过程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学习与发展1.1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实质(一)学习定义: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1.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2.由经验引起的3.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二)人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传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学习的类型(一)按内容分(加涅)1.智慧技能学习2.认知策略学习3.言语信息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二)按性质分(加涅)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意义(三)安方式分(奥苏贝尔)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四)中国学着分类潘菽:1.知识的学习2.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3.智利技能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1.2学习理论一、联结派(一)试误说(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练习律2.效果律3.准备律(二)条件作用说1.经典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2.操作条件作用说(斯金纳)——“强化”(三)观察学习说(班杜拉)过程:(1)观察(2)保持(3)动作再现(4)动机过程影响因素:1.榜样——模仿:(1)直接(2)综合(3)象征(4)抽象2.强化二、认知派(一)顿悟说(苛勒)——学习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二)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发现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特点:1.发生较早2.内容尚无定论3.过程较为(三)认知接受说(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1.有意义学说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3.先行组织者三、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知识观: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二)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三)学习观:1.学生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景性四、人本主义学习(马斯洛、罗杰斯)(一)意义学习的特点:1.学习涉及个人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二)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让学生察觉到学习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身处一个融洽、和谐、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1.3学习与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心理发展是只个体从胚胎期,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二)心理发展的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1.过滤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社会性4.动荡性二、学习与心理发展(一)学习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只是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方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方法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教育心理学则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在教育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实现有效教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本质、原则和方法,旨在提高教育效果。

而教育心理学则关注学习者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

这两个学科紧密相连,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为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视觉型学生,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和图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此外,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助于优化教学环境。

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室应该安静、整洁,并且有足够的光线和空气流通。

此外,合理的座位安排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设置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个广为接受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型教学。

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激励机制也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教师可以采用奖励和赞扬等积极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媒体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多媒体教学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果。

例如,通过实验视频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当然,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远不止这些。

更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应用。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将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落地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人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

他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杜威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孔子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卢梭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

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泰勒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他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他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

他的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荀子荀子是中国古代“外栎论”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德鲁克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j集中反应在他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斯宾塞斯宾塞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董仲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赞科夫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布鲁纳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核心观点)。

杨贤江杨贤江著有《新教育大纲》,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康德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涂尔干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

皮亚杰皮亚杰是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名人布鲁纳1994年报告:第一,主动性研究。

第二,反思性研究。

第三,合作性研究。

认知发现学习。

主张通过范县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认知—发现学习论。

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有基本的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其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且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收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呢个的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

洛伦兹洛伦兹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小鹅认母行为皮亚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图式-认知结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先与教学,学习应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即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

青少年的两种认知歪曲:1、假想的观众.认为自己站在舞台中央,相信别人在关注自己。

2、个人的虚构。

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自己是独特的.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分为他律道德(10岁前)与自律道德(10岁后)。

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埃里克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儿童期与社会》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0—1)幼儿期(1—3)儿童早期(3-6)儿童晚期(6—12)青少年期(12—18)青年期(18—24)成人期(24—65)老年期(65-死亡)青少年期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赫尔曼·威特金赫尔曼·威特金研究飞行员的垂直直觉时发现:场依存,知觉较多的受到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

场独立,较多的受到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卡根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型反应快出错率高,沉思型反应慢出错率低。

戈登·帕斯克整体型与序列型.整体型者提出假设较复杂,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序列型提出假设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

比奈和西蒙比奈和西蒙 1905年,智力量表,即斯坦福-比奈量表.加德纳加德纳人的智力并不是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分为七种智力: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

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即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斯金纳 - 斯金纳箱斯金纳提倡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化的教科书来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操作条件作用。

涉及主动行为的学习过程的理论。

认为个体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箱学习装置(踏杆取食)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3、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惩罚(不是负强化,是抑制行为只是暂停行为,不能根除)强化论.由行为主义学习论提出。

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的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

培因,荣格,阿德勒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五种: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的学习信息加工学习论,编码过程.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第一个拿动物做实验推测人的心理的学者。

动物学习迷箱实验“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

这种联结的形式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遗忘的痕迹衰退说,“练习律”巴甫洛夫铃声刺激,控制狗的唾液分泌实验。

提出经典条件作用。

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泛化3、辨别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将低期望的活动与高期望的活动联系起来,可促进低期望活动的发生。

即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但不可反之。

也叫“祖母规则”柯勒—顿悟柯勒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

提出顿悟学习论。

认为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猩猩解决问题实验.奥苏泊尔 - 认知结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含有迁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即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它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同化说。

遗忘是只是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

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这五种又分为两类: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意义在于: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成为其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并发现人们常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等.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

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倾向,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倾向。

首先将关键词法入外语教学,关键词法包括两个阶段:声音联结,心像联结。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最早提出者.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音箱。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归因方式也可使个体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出现变化,替代性强化也会影响自我效能。

柯维顿习得性无助。

指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情绪、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称为接受失败者。

沃尔夫,任德沃斯,桑代克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在形式训练说看来,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桑代克和任德沃斯,共同要素说。

贾德经验类化说,又叫概括原理说。

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对原理学习得越好、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