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2024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2024)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探 究其特点、成因和发展规律。包括确定研究 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资料等环节。
2024/1/30
31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及评价
成果表述
将教育科研成果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呈现出 来,以便读者理解和评价。包括研究报告、 学术论文、专著和教材等形式。
2024/1/30
19
美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
2024/1/30
美育内容
包括艺术教育、自然美欣 赏、社会美体验、科学美 探索等。
美育方法
强调感受体验、表现创造 、鉴赏评价等多元化艺术 实践活动。
20
德育与美育关系探讨
相互联系
德育和美育都是全面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寻求社会支持
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 调节情绪和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与同事、领导、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减轻 工作负担和提高工作效率。
追求专业成就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 养和能力水平,获得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 。
。
2024/1/30
德育对美育的引导
德育为美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 道德支撑。
美育对德育的促进
美育通过艺术形象和情感熏陶,增 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1
当代德育挑战和对策
挑战
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网络信息泛滥、家庭教育缺失等给德育带来挑战。
对策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网络德育建设、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同时, 注重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并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思维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例如,儿童在幼儿期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到了学龄期则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材,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和动力来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认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人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以指导教学活动。
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的习惯。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合作来构建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引导,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情绪和情感理论情绪和情感理论研究人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学生的情绪。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五、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理论研究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综合知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综合(zōnghé)知识教育(jiàoyù)心理学知识要点一、教育(jiàoyù)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uìxiàng)与任务教育(jiàoyù)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的根本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2)具体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开展与趋势(1)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2) 教育心理学开展阶段(3) 教育心理学成熟与完善阶段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背景:①社会背景②哲学背景③心理学背景④科学理论背景---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2)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2)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1)教育心理学开展阶段:1)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2)迷茫阶段(20世纪20~50年代)3)选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4)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2)教育心理学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心理学开展的根本研究趋势:(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与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二、心理开展与教育(一)心理开展及其规律心理开展的内涵: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功能的变化。
认知开展的一般规律: 与教育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
感知和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心理因素,通过感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简答题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学科,它关注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教学、评估和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而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学现象和问题,包括学习、教学、创造力、动机、专注力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别介绍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教学、评估和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它探讨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价值观、组织结构、决策机制、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从招生、教学、科研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等各个环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升等。
它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通过研究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教学和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同时,研究高等教育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学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教学、动机、创造力、专注力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策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高等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学习策略,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
另外,高等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了教学中的动机问题,探讨了学生的动机对学习成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l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 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一一少年期(11、12 岁到14、15 岁)青年期(14、15 岁至17、18 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 岁);前运算阶段(2 岁) ; 具2 7体运算阶段(7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岁)。
1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O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 5 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圉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独立但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学科都以促进学习和发展为目标,但它们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教学、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育机构如何运作。
教育学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能力为目标,研究和制定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的重点在于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教学方法与资源、教育评估与反馈等。
它研究如何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政策等方面,以提供教育发展的有效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以了解学习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为目标,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适应。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个人特征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等心理过程。
它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与社会交往,探讨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教师提供适应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教学和个体发展。
三、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有一些区别。
首先,教育学更加关注整体的教育过程和教育体系的运作,而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教育学在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时,需要参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以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其次,教育学更加注重教师的角色和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
教育学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此,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心理的交叉学科,它从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探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旨在增进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并为教育教学提供相关的实践指导。
一、行为主义学派与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学习是通过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建立的。
而条件反射理论则是行为主义学派的经典代表,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建立起学习的环节。
这一理论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广泛,例如,教师可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激励学生,使其形成某种特定的行为习惯。
然而,行为主义学派过于关注外部刺激,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内在动机,教育实践中常常缺乏互动性和情感交流。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发展理论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工作为基础的。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所发展,通过适应和调节,儿童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信息加工模型则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描述了人脑对信息进行输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模型提供了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
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不同,教师可以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然而,认知心理学理论忽视了情感和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很难完全解释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三、社会学习理论与模仿学习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的,它认为,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同伴合作、家庭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
同时,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培养学生成长的关键。
模仿学习的概念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学生可以模仿他人的优秀行为,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根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
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及教学的要素。
3.学习及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穿插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及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及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及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及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及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根底、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及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局部,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展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的分类以及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思想等。
3. 教育学理论体系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流程,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构思教学设计。
5. 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政规章等,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教育教学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关系及其特点。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研究理论、认知发展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情感研究理论等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等内容。
4. 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方法,包括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群体教育、教育评价等。
5. 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儿童认知、德育和情感教育、教育行为问题等内容。
这些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目的重点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提升自己的考试水平。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第二节教师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第三节知识的保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病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以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得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调查法:是已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由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合作进行的。
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
心理发展:广义: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论的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指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心里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感知觉: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地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惊醒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言语:是指人们以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活动。
人格:又称为个性,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9、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1、校园文化的概念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用和行为准则。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学习与发展1.1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实质(一)学习定义: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1.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2.由经验引起的3.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二)人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传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学习的类型(一)按内容分(加涅)1.智慧技能学习2.认知策略学习3.言语信息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二)按性质分(加涅)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意义(三)安方式分(奥苏贝尔)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四)中国学着分类潘菽:1.知识的学习2.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3.智利技能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1.2学习理论一、联结派(一)试误说(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练习律2.效果律3.准备律(二)条件作用说1.经典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2.操作条件作用说(斯金纳)——“强化”(三)观察学习说(班杜拉)过程:(1)观察(2)保持(3)动作再现(4)动机过程影响因素:1.榜样——模仿:(1)直接(2)综合(3)象征(4)抽象2.强化二、认知派(一)顿悟说(苛勒)——学习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二)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发现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特点:1.发生较早2.内容尚无定论3.过程较为(三)认知接受说(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1.有意义学说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3.先行组织者三、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知识观: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二)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三)学习观:1.学生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景性四、人本主义学习(马斯洛、罗杰斯)(一)意义学习的特点:1.学习涉及个人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二)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让学生察觉到学习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身处一个融洽、和谐、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1.3学习与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心理发展是只个体从胚胎期,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二)心理发展的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1.过滤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社会性4.动荡性二、学习与心理发展(一)学习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只是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一、教育心理学1、桑代克着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PS饿猫迷笼实验)(二)最先提出迁移概念,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2、皮亚杰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准备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思维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抽象思维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3、埃里克森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角色感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许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
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
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3)标准(Criteria)A: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B:标准是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6、布鲁纳(na)发(fa)现学习理论的要点:发现学习、语言学习、早期学习、学习过程、学习结构、内部动机、直觉思维、主动认知、信息提取。
7、布鲁姆(mu):A:“教育目(mu)标分类理论”:认知6、情感5、心因动作4B:“掌握学习理论”(P192):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8、加涅:《学习的条件》、指导学习1、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3、最先提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9、奥苏贝尔一、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认知结构变量(奥苏贝尔关于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第六章,P256)4、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先行组织者技术:二、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10、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恢复、消退、泛化、分化)12、斯金纳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做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1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替代性强化(观察学习),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符号强化14.苛勒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15. 贾德概括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水中击靶实验)1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7. 弗洛伊德: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18. 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19. 耶克斯与多德森20. 罗森塔尔:罗森塔尔效应21. 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2、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23、泰勒,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
(P72)24、莫雷若:社会测量法25、其他:关于认知风格的威特金:场依存&场独立;戈登?帕斯克: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赫德森: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吉尔福特最早提出);杰罗姆?卡根:冲动性思维和反省型思维;卡尔?荣格:内倾和外倾;珍妮特?沃斯“三重四面”(P6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凯勒——个别化教学系统。
(凯歌)波思尔思韦特——导听教学。
(波导手机)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肯普把教学组织形式分为:A:集体授课、B:师生相互作用、C:个别化教学劳伦兹:印刻和关键期印记(imprinting),是指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
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雏鸭如在它面前出现的是母鸭,雏鸭会跟随,如出现的是母鸡或者人甚至是移动的玩偶,它也会跟随。
印记只在出生后某段时间内发生,刚孵出的雏鸭雏鸡等禽类的印记现象,只能在一天之内发生,超过 30 小时印记将不会发生。
同理小狗出生后如在一个半月之内不与人接近,以后将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洛伦茨称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印记一旦形成,即长期不变。
印记虽属学习,但此种学习并不需要像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作用。
二、教育学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 年壬寅学制,1903 年癸卯学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8、"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埃及教育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10、"有教无类"--孔子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15、因材施教--孔子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学记》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25、"学不躐等"--《学记》26、教学相长--《学记》27、循序渐进--《学记》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34、《教育漫话》--洛克35、《爱弥尔》--卢梭(法国)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37、"白板说"--洛克(英国)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47、教育即生活--杜威48、"在做中学"--杜威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53、外铄论--荀子、华生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61、"学而时习之"--孔子62、"温故而知新 "--孔子63、"不陵节而施"--《学记》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夸美纽斯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