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合集下载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而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都城则产生得更早,如山西临汾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平阳,传为帝尧建都之地,史称“陶唐古都,伊祁旧地”。

山西省最西南端的永济县相传为舜都。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相传其都是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这样我国最早的全国性都城诞生了。

后因各种历史的原因,古都数目不断增多,据《水经注》载,到北魏时止,都城约有180处,加上以后各朝都城,总数应在200处以上。

在所有的王朝都城之中,特别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七处。

在历代古都之中,以七大古都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北京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是燕、蓟重镇,辽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现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

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

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一、城之形制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夏朝。

夏朝的都城位于阳城,位于今天河南登封东。

商朝的都城在亳,位于今天河南商丘北。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位于今天陕西西安西北。

东周的都城在洛邑,位于今天河南洛阳。

秦朝和汉朝时期,中国的都城是长安和洛阳。

秦朝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定都咸阳,后来迁都到长安。

汉朝的创始人刘邦定都长安,后人也把这段历史称为“西汉”。

到了新莽时期,都城为长安和洛阳。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定都洛阳,蜀国的刘备定都成都,孙权的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

晋朝时期,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在洛阳。

后来,东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都城。

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而北方北魏的都城是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都城先是长安,后来迁至洛阳。

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起初定都长安,之后也以洛阳为都城。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则以长安和洛阳两地为都。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汉、后周的都城都在洛阳,而唐的都城在长安。

到了元明清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清朝也以北京为都城。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示例文章篇一:《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古代的都城那可是一直在变来变去的哟!这其中的门道可多着呢!咱先来说说都城分布的演变趋势吧!一开始,像夏朝的时候,都城就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

后来呀,商朝都城也在那一片转悠。

可慢慢地,都城就开始往东边和南边发展啦!比如说周朝,它的都城就比之前更往东了。

那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换座位一样,总得有个原因吧!首先,经济发展可是个大功臣!随着农业技术越来越好,一些地方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那周围的城市自然就繁荣起来,都城也就有可能往那边跑啦。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地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吧?还有啊,交通也很重要!要是一个地方交通便利,能方便地和其他地方交流,物资能运进来运出去,那不就容易成为都城嘛!就像我们上学,肯定愿意走平坦好走的路,而不是坑坑洼洼的小道,不是吗?政治因素也不能小瞧!有时候,皇帝为了加强对某个地区的控制,或者为了避开原来地方的一些麻烦,就会把都城迁到新的地方。

这就好像我们在班级里,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会调整座位一样。

再说说军事方面。

要是都城周围老是有敌人来捣乱,不安全,那皇帝能放心吗?所以就得找个更安全、更有利于防守的地方当都城。

这就像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免得被“敌人”抓住呀!还有文化因素呢!有些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大家都觉得在那里有面子,都城也就可能选在那儿啦!这就好比我们都想跟学习好、品德好的同学坐在一起,感觉有光彩!总之,中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那是由好多好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像我们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考虑好多条件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一样。

我觉得呀,了解这些真的太有意思啦!能让我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生活的。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让我这个小学生来给您讲讲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吧!您知道吗?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那可是像变魔术一样,一直在变来变去的。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的都城演变规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密切相关。

自商代以来,中国古代都城的演变经历了数次转变。

在商代,都城主要是商朝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朝王室的居所。

商都的规模不大,主要建筑是王宫和祭祀场所。

周代初期,周文王建都洛邑,标志着周王朝的成立。

周都洛邑规模较商都有所扩大,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设有王宫和祭祀场所,外城设有市集和民居。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和疆域的扩大,许多大城市出现,如楚国的郢都、齐国的临淄等。

这些城市规模较大,设有宫殿、祭祀场所、市集等建筑。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咸阳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新都,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

汉代时期,首都迁至长安,长安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隋唐时期,長安更加繁华,城市规模扩大,新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市集等建筑。

宋代时期,南京成为了首都,明清时期则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都城演变规律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城规模逐渐扩大,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不断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特征。

- 1 -。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一、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趋势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都城分布的趋势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聚居地到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 都城数量逐渐增多在我国古代,随着王国的形成和扩张,都城的数量逐渐增多。

最早的都城多为部落或小国的首都,随着战国时期的统一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都城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此时,我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呈现出了多都并存的格局。

2. 跨越区域的都城建设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扩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开始呈现出跨越区域的趋势。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了咸阳作为都城,标志着都城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覆盖了全国范围。

3. 都城的宏伟规模随着历代皇帝的兴建,我国古代都城的规模越来越宏伟。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模和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二、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和发展有着诸多深刻的原因,其中既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等客观因素,也与政治、经济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1. 地理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古代,许多都城的建设都是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河流交汇处、山水环绕等,这些地理条件有利于都城的防御和发展,因此成为古代都城分布的重要原因。

2. 政治经济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出于统一国家的需要。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则是由于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中央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因而成为了都城。

3. 历史事件及统一国家的需要部分都城的建设还与历史事件和统一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地位。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因为明朝皇帝将都城迁至北京,成为了当时政治中心。

三、结语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长河,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 转自铁社区 /post_3396898_1.html/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转自铁血社区 /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3396898_1.html/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迁都?历史上为何都喜欢迁都>中国历史上有10次比较重要的迁都:1.盘庚迁殷殷商时期,盘庚将商朝的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并为商朝取得灿烂的文明成就创造了先决条件。

从盘庚迁殷之后,中国的王朝历史也就此结束了频繁迁都的时代,出现了后世一个个历时长久的都城。

2.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镐京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这次迁都事件是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线,同时也宣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

3.秦迁咸阳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国的国都由偏居西方的栎阳迁到了渭水下游的咸阳。

从这之后,咸阳一直就成为秦国的政治中心而存在。

秦国的这次迁都,使其势力向东大步推进,而政治中心的东移,也使秦国真正成为了与中原各国对等的政治大国,对秦国后来的统一中国的大业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4.晋室南迁公元317年,晋室遗族重以江南的建康为都城,将中断的晋王朝的皇统又延续了起来,是东晋的开始。

这次迁都使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南方出现了一个政治中心。

此后两百多年,不管北方的政局如何动荡,建康的政治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它一直是南朝统治的中心所在,这也使南京开始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其次大批北方知识分子和掌握先进技术的生产者的南下,使长期落后的江南地区得到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

5.孝文迁都孝文帝把北魏的都城从偏僻的平城搬迁到了处于黄河流域腹地的洛阳,伴随着此次迁都,鲜卑人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汉化运动,之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鲜卑贵族阶层就基本完成了汉化,实现了融入中华民族的目标。

而北魏政权的汉化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北朝由此结束了在中原汉人心目中“胡虏”的形象,开始以正统政权的面目出现,其政治也由此上了正轨。

这就为一百多年后隋朝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而奠定了基础。

6.海陵南迁海陵王于1153年完成了迁都中都的大业,金国的政治中心就从偏远的东北地区迁到了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这个王朝也成功地由一个边疆王朝转化为了一个中原王朝,在政治上大大有利于女真人的统治。

中国古代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一、奴隶社会1.夏:阳城(河南登封)2.商:亳(河南商丘)-盘庚迁殷(安阳)3.西周:镐京(西安)4.东周:洛邑(洛阳)二、封建社会1.秦:咸阳2.西汉:西安3.东汉:洛阳4.三国:魏-洛阳;蜀-成都;吴-南京5.西晋:洛阳6.东晋:南京(建康、建邺、金陵、江宁等)7.南朝:南京(宋齐梁陈)8.北朝:北魏(平城-洛阳)、东魏(邺城:河北临漳县)、西魏(长安)、北齐(邺城:河北临漳县)、北周(长安)9.隋唐:西安10.北宋:开封;南宋:杭州11.元:北京12.明:南京(朱元璋)-北京(朱棣)13.清:北京三、古代都城规律(一)方向1.从西往东: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2.从南往北:南京-北京(二)都城特点1.定都西安的都比较强势:西周、秦(咸阳)、西汉、隋唐(西北民族入侵)2.定都洛阳的保守:东周、东汉、魏、西晋等(迁都影响)3.定都南京的偏安一方:东吴、东晋(远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4.定都北京的武力强盛:元、明、清(抵御外族入侵的需要)(三)都城变迁原因1.政治原因: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2.抵御外族:南京—北京3.经济重心转移:开封—杭州4.战争原因:周朝(镐京-洛邑)四、七大古都1.西安:13朝古都,主要朝代:西周、西汉、隋朝、唐朝;古称:镐京、长安、西京、西都等。

2.洛阳:13朝古都,8朝陪都。

主要朝代:东周、东汉、魏国、西晋;古称:洛邑、洛城、神都等3.南京:6朝古都。

主要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古称:建康、建邺、金陵、秣陵、江宁、应天、天京4.开封:8朝古都。

主要朝代:北宋古称:汴梁、汴京、陈留5.杭州:主要朝代为南宋。

古称:临安、余杭、钱塘6.北京:6朝古都。

主要朝代:金朝、元、明、清等古称: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幽州7.安阳:主要朝代:商朝。

古称:殷、邺等【刷题巩固】1.【单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都城是()A.河南安阳B.河南洛阳C.陕西咸阳D.陕西西安2.【单选】南宋都城位于今天的:()A. 南京B. 开封C. 杭州D. 洛阳3.【单选】下列城市在古代曾经作为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中国的都城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迁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特点和风貌。

下面将从西周至清朝,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一、西周的都城西周时期的都城主要是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镐京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都城,以宫殿和祭祀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石砖的使用较少。

西周时期的都城布局以宫殿和祭祀建筑为中心,周围则是官员的住宅和市场。

二、秦朝的都城秦朝的都城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首都。

咸阳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同时也是秦始皇陵所在地。

秦朝都城的建设规模庞大,城墙高大厚实,宫殿和官府建筑宏伟壮观。

秦朝都城的布局更加规划有序,注重对称和统一,反映了秦朝集权主义的特点。

三、汉朝的都城汉朝的都城主要是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

长安是一个以宫殿和官府建筑为主的都市,城市规模宏大,街道宽阔,市场繁荣。

汉朝都城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影响,宫殿和官府建筑更加华丽,雕刻工艺精湛。

四、唐朝的都城唐朝的都城仍然是长安,但唐朝的长安与汉朝时有所不同。

唐朝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更加庞大,街道更加宽阔,市场更加繁荣。

唐朝的长安成为了东方文化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使节和商人。

唐朝的都城建筑风格继承了汉朝的特点,注重对称和华丽的装饰。

五、宋朝的都城宋朝的都城是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工商业为中心的都市。

东京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市场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宋朝的都城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宫殿和官府建筑简洁朴实,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华丽装饰。

六、明清的都城明朝的都城是北京,清朝继承了明朝的都城。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古代都城的变迁

古代都城的变迁

古代都城的变迁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历史过程。

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灭亡,数千年的岁月里,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不断地迁移。

这种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下面将对古代都城的变迁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都城主要在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

随着夏朝的衰落,商朝兴起,都城迁至河南安阳的殷墟。

西周建立后,都城又从陕西西安的丰镐迁至洛阳的成周。

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相继独立,都城也各有不同。

此时,山东临淄、河南新郑、湖北荆州等地都曾作为都城。

二、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都城定在咸阳,后迁至陕西西安的未央宫。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都城仍在西安,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将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最终定都洛阳。

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曹魏将都城定在洛阳,蜀汉则定在成都,而孙吴则定在南京。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均在南京,而北朝魏国的都城在山西大同,东魏和北齐的都城在河北临漳,西魏和北周的都城在陕西西安。

四、隋唐时期隋朝统一南北后,都城定在陕西西安的大兴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也定都西安,但因为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渐向东转移,最终定都河南洛阳。

五、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都城的变迁十分频繁。

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后汉和后周的都城在河南洛阳。

南方的十个割据政权中,吴越国的都城在浙江杭州,楚国的都城在湖南长沙,南汉国的都城在广东广州,闽国的都城在福建福州,而前蜀、后蜀则定都于四川成都。

六、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的都城在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在浙江杭州。

元朝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重新回到了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北方地区统一全国的朝代。

明朝建立后,也定都北京。

清朝灭亡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又回到了南京,直到中华民国的成立。

古代中国历次著名迁都的规律性及其原因

古代中国历次著名迁都的规律性及其原因
8、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燕为“京都之首选”已成不刊之论,时人皆称京师“诚万古帝王之都”。(2)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3)巩固统治的需要。总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与金、明、元大体相同。
三、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都城迁移的一般原因:(1)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根本原因。(2)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3)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几点认识:(1)考察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不难看出其蕴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特点。因为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2)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历代王朝迁都的标准基本是一致的,谁也不会把首都迁到偏远的贫瘠地区去。(3)在中国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是决定都城迁移的首要因素。后期,随着运输系统的改善,经济的因素则退居次席。
4、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孙,宗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在宫殿刺杀了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继位后,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为统一江南,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便将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迁"。贞元元年(1153)三月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大宁城)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即从金代开始。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

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义和作用二、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历史1.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变迁2.秦、汉、隋、唐时期的都城变迁3.宋、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变迁三、中国古代都城的地理分布特点四、中国古代都城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正文一、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义和作用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历史1.夏、商、周时期的都城变迁夏朝的都城最早在朝阳城(今河南登封),后迁至河南郑州和安阳。

商朝的都城曾在亳(今河南郑州)和殷(今河南安阳)两地。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的都城则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

2.秦、汉、隋、唐时期的都城变迁秦朝的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

隋唐时期,长安再次成为都城。

3.宋、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变迁宋朝的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元朝的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的都城在南京(今江苏南京),后迁至北京。

清朝的都城也在北京。

三、中国古代都城的地理分布特点从地理分布上看,中国古代都城大致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的趋势。

这种趋势与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四、中国古代都城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都城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西周的镐京便实行了分封制,而东周的洛邑则见证了诸侯争霸的年代。

都城还是国家经济、交通的中心,它的繁荣往往与国家经济的兴衰紧密相连。

例如,唐代的长安便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它的兴衰与唐朝的命运紧密相连。

此外,都城还是文化的交汇点,各种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如宋朝的东京,便以其繁荣的文化、艺术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1. 从殷商到西周①殷商时期:殷商时期的都城多建立在流动的河网上,最先发展的都城有陕西的宜阳(或认定为渭河流域的大雁塔山),湖北的桃源,陕西的灵壁和湖北的宝城,大致可以把殷商几个重镇的发展范围定位在今的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和山东等省份。

②西周时期:西周时期,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殷商都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统治中心也从殷商的宜阳朝向它西北方向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山西的洛阳,从此洛阳成为总政治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起点和发展核心地带。

2. 从东周到春秋战国①东周时期:中央政权中心从殷商和西周的洛阳向北移,逐渐到钱塘江流域,建立了杭州和临安,把这两座城市作为政治中心辐射到周围地区,形成大杭小安双重中心,同时它们也是两个重要军事集结地,被誉为“士别三英”,即“士军别离处,三英图书古”。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主要城市被建立并涌现,其中有京杭大运河的发明和开发,在此之上又有被称为“英雄豪杰之乡”的楚国,洛阳,长安和交州等不同国家的都城建立,成为当时将各国包围在一起的核心城市。

3.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①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取舍掉了从齐楚的都城而以洛阳为都,实行统一的称号和重新安置都督制,并且在秦地建立新的都城。

秦始皇会合西方部落,在秦地修建长安;会齐楚,则在河东建立始皇帝城;会楚,则在河南设立了许昌。

从此,秦始皇在各地建立起一系列的都城,以建立统一秦国。

②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汉朝建立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将国家中心从秦长安移到许昌,迅速发展起来,取代齐楚和秦的都城,为汉建立更大的都城,推动了汉朝的中心都城的发展,如洛阳,长安,南阳,许昌,洛阳,长安,南阳,西安等都城,被大势所趋而得以发展。

古代都城演变趋势的原因

古代都城演变趋势的原因

古代都城演变趋势的原因古代都城的演变趋势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因素。

以下是关于古代都城演变趋势原因的详细阐述。

首先,政治因素是影响古代都城演变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都城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政治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都城的演变趋势。

政变、战争等政治动荡时期,都城可能会迁往其他地方以寻求更安全的地理位置,这也是为了保障皇权并有助于统治稳定。

比如,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将都城迁至咸阳,表明其国家统一大业已经不可逆转。

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阿卡德和巴比伦等古代城邦都成为了相应文明的政治中心。

其次,经济原因也是古代都城演变趋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都城的繁荣与发展。

经济中心的转移或重要商业道路的变革,可能导致都城的地理位置重新调整。

例如,随着帝国扩张和贸易的发展,罗马帝国将首都从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因为后者更靠近东方地区的贸易路线,方便统治者掌握帝国的财富。

第三,文化因素也对古代都城的演变趋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都城往往是文化中心,拥有宏伟的宫殿、寺庙、图书馆等文化建筑。

文化的演变与流传与都城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古希腊的雅典是希腊古典文化的中心,这是因为雅典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巴台农神庙、帕台农神庙以及幕弥俄斯人劇場等。

另外,新的学术流派、艺术风格等文化变革也经常引领着都城的演变。

最后,军事因素也对古代都城的演变趋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都城的地理位置往往与国家的安全息息相关。

在古代战争时期,都城可能会迁往较安全的地理位置,以避免战争的破坏。

另外,战略位置和军事设施的发展也促使都城的改变。

例如,德国的柏林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被完全摧毁,但事后迅速重建成一座军事重镇,成为东西德两个政权的对峙地。

总结起来,古代都城演变趋势的原因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是影响都城演变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人们的探索和努力下,都城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逐渐成为了代表一个国家或帝国权力与文明的象征。

了解城市历史高考知识点

了解城市历史高考知识点

了解城市历史高考知识点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成为了高考考试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来说,了解城市历史的知识点不仅可以提升历史科目的分数,而且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一、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战国时期,各个列国的发展日益壮大,城市的建设也逐渐兴起。

其中,以秦国的都城咸阳为代表,规模宏大,建有府庙、宫殿、市场等设施。

此外,赵国的都城邯郸、楚国的都城郢城等也是当时重要的城市。

二、隋唐时期的长安隋唐时期,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按照九方格的格局建设,拥有庞大的城墙和繁华的街市。

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外,长安还设有邮局、市政府等现代城市的组成部分。

三、明清时期的北京明清时期的北京,作为帝国的中心城市,承载着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紫禁城是北京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而天坛也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祭祀意义。

四、近现代的上海近代以来,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上海的发展与外国的侵略和殖民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背景。

上海滩是上海最早的商业区之一,充满了西方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如老城厢和豫园等。

五、城市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历史的了解除了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之外,还需要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城市的瑰宝,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失落。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通过合理规划和有序开发,保护好我们的城市历史遗产。

六、城市历史与城市发展城市历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城市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城市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同时,通过对城市历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总之,了解城市历史是一项有趣且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了解城市历史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为我们的高考备考提供更多有关历史的素材。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
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夏朝阳城河南登封
商朝亳-殷河南郑州-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
东周洛邑河南洛阳
秦朝咸阳陕西咸阳
西汉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河南洛阳
吴国、东晋南朝建康江苏南京
隋唐长安陕西西安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
西夏兴庆宁夏银川
金朝会宁-燕京黑龙江阿城-北京
元朝大都北京
明朝南京-北京江苏南京-北京
清朝北京北京
三、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名称
六大古

当时的名称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
开封魏国(大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
北京燕国(蓟);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
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分析从夏朝到中华民国的漫长历史当中发生了多次迁都。

迁都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还有的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细究中国殷商以来的历次迁都史迹,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的“迁都”划分为四个阶段:(一) 北迁时代(殷商):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

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究竟是为什么呢?《尚书》中记载了盘庚的理由: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尚书·商书·盘庚上第九》) 主要原因,大概就是盘庚所说的“不常宁,不常厥邑”。

用今天的眼光看,商朝频繁迁移都城,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总之,在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商民必须再次迁都。

从地图上看商代的亳、嚣、相、邢、庇、奄、殷七个都城,在东南西北四方方向上都有分布,似乎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但仔细寻味,就可以发现如下几个规律:他们的都城皆是处于肥沃的河谷地带;为了觅得更有肥力的土地,历次迁都地点不会重合;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他们迁都的总体方向是往北的。

(二) 东迁时代(从殷商到汉末):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

古代王朝建都有何规律?一文带你读懂王朝都城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古代王朝建都有何规律?一文带你读懂王朝都城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古代王朝建都有何规律?一文带你读懂王朝都城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作为一个政权存在的基础,都城对于我国封建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王朝广大疆域的神经中枢,也是一个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五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王朝史,封建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都城也随着王朝的兴衰荣辱而历经千年,都城不仅仅是王朝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火种的守护者。

中国历史上,王朝都城的位置不断变化,呈现出东西循环、南北往复的特点,那么历代王朝都城位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殷商至隋唐的2400年里,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都离不开黄河流域。

在这期间,黄河流域都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同时也是最接近中国地理版图中心的地区,一个政权如果能够控制这一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因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

具体而言、早期统治黄河中下游绝大部分地区的夏、商、周王朝,发轫于黄河中游或下游的上端,其理想的都城当在这个地区,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三河就是今天晋南、豫北和洛阳地区,这里农业起源很早,地位居中,是理想的建都所在。

秦统一六国后,王朝疆城空前扩大,选择都城位置需要考虑的条件就复杂了。

秦都咸阳所在关中地区原是秦国根据地,咸阳又是统一前都城,统一后,东方六国旧势力还很强大,秦祚短促,还来不及考虑对都城的迁移问题。

汉高祖刘邦起于平民,建立汉朝以后都城的选择,无疑是件大事。

刘邦即位之初欲都洛阳,以后听了娄敬、张良的意见才定都关中长安的。

娄张两人意见归纳起来为:一是经济条件。

关中土地膏腰,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万一山东有乱,关中的物资足以供应顺流而下的王师。

二是形胜条件。

关中被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左崤函,右陇蜀,三面可守,独一面东制诸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三是交通条件。

地居上游,犹高屋建筑,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历史证明,汉朝建都关中长安的决定是正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

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二、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

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

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

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

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

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

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

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

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

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

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

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

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

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

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

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

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

特别是明朝将南京也定为都城或陪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都城地理格局的总特点。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

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

三、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名称1、西安西安成为王朝的都城最早是在西周时期,汉唐时代称之为“长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前期的的鼎盛王朝均定都于此。

这与当时经济重心在西北地区的状况是相适应的。

此后,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西安渐渐丧失了都城的地位2、北京北京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诸侯国燕国的都城,当时称为“蓟”。

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名称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隋朝时称为涿郡,唐朝时称为范阳,北宋时期宋朝称为幽州,辽朝则称为“南京”。

金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南部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于燕京,改名为中都。

这是北京作为中原王朝都城的开始。

元朝建立以后,在1271年,定都燕京,改名为大都,北京在这时第一次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都城,元朝以后,明清两代均定都于北京。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京的基本轮廓布局就是建立于明朝3、南京南京成为都城开始于三国时代的吴国,此后东晋和南朝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定都,所以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

在东晋和南朝时期,南京称为建康;明朝建立前期,即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时期,明朝定都于南京。

明成祖即位后,出于加强北部边防的考虑,才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依然为南方重镇,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异常重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均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复习中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

具体事例如下:(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签订于南京城下(2)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定都于南京,改名为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定都于南京(4)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建立南京国民政府(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6)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四、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哪个区域?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几个大一统的朝代都是如此。

主要原因如下:这里是华夏族起源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这里处于全国的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汉族政权在历史上时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为了加强防御力量五、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原因和特点中国古代有多次迁都,导致迁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因为战乱,原来的都城受到战火的破坏,如东周迁都洛邑;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原都城失陷,无力收复,如南宋定都临安;为了便利向汉族学习,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和全国的控制,如元朝定都大都;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而迁都,如明朝迁都北京。

中国古代的迁都,除明朝以外,迁都的基本特点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迁移,尤其是向南迁移使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出来附: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一、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1、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1)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

(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

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

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

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

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

(3)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

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

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遭罪者处死,立功便封赏。

(4)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起来反叛,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2、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1)原来的都城镐京,经犬戎之乱后,残破狼藉。

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经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

(2)为避开犬戎,摆脱困境。

镐京已处于西北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迁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的侵袭。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1)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同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2)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

平城地方寒瘠,虽然从398年定都平城至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够供应军需和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食也困难,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需要迁到农业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

(3)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统一全国大业的需要;再一方面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尽快摆脱已故冯太后的阴影,不让冯太后的势力继续左右政局。

(4)从文化上来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5)而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还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

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

在加上当时的洛阳4、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孙,宗干的第二子。

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在宫殿刺杀了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

继位后,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

为统一江南,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便将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迁”。

贞元元年(1153)三月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大宁城)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即从金代开始。

(1)金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河——大散关为界,占有中国北部的疆土,所辖地域广袤,而首都却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