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列宁同志开篇便指出辩证法的实质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然后就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面的同一,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正确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着重于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

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

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我认为列宁在这里已经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内部存在着矛盾双方

的一个对立统一体,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辩证法则是人们对于这个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人们如何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呢?人们既不能先验地把握这个规律,也不能简单地经验它,而只能通过科学史来检验。

在人类还没有大量的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以前,人们是很难真正懂得和运用辨证法的。所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说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赫拉克利特等)关于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说法都属于天才的猜测和对事物矛盾的朴素的认识。他们的这些天才的猜测绝不是杜撰的,而是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的。

正如文中所说,人类发现了微分积分、正电负电、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才会逐渐清楚对立统一的概念。随着人类在科学发展上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辩证法的了解和运用才具有了较好的条件和材料方面的准备。

由此,进而衍生出了列宁的另一个观点,即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列宁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主要的注意力应该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能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相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也就是说,只有我们重点研究事物运动的源泉,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才能理解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才能更好地创造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进程,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小到每一次社会暴动,大到每一次王朝更替甚至社会转型,都必须分出胜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由于“成王”常常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在活动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作用,人们难免将历史的推进归结到这些英雄身上,比如美国国父华盛顿。诚然,独立战争的胜利有赖于华盛顿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1787年宪法的颁布有赖于华盛顿先进的民主思想,但更多是因为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立的需要和建立代议制政体的需要。假设历史上没有华盛顿的存在,那么独立战争极有可能失败,1787年宪法极有可能变味甚至流产,但是美国人民会轻易屈服于英王的淫威吗?会就此善罢甘休,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吗?不!随着殖民地经济蓬勃发展,新一波的独立风潮可以预见,直至将英军赶出殖民地;随着启蒙思想广为传播,代议制政体的形成指日可待,直至三权分立的思想变成了现实。由此可见,美国从殖民地向资

本主义国家转化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华盛顿个人的能力,而是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这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运动的源泉。”

二、个别就是一般,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列宁在短文中精辟地揭示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和一般是同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两者不能完全等同。这就是说,个别和一般之间又有互相排斥的关系。各个个别相互区别的特性并不完全进入一般之中,因而个别比一般要丰富。个别和一般的联系,构成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也就是说,在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和外界隔绝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和个别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着。个别通过一般把同类事物中的许多个别联系起来,构成有机系统。不仅如此,个别通过千万次的相互转化,又把这一类的个别同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这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组织成一个普遍联系之网。在客观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使我想起了此前看过的一个笑话:某人卧病在床,让妻子给他削水果吃。当妻子先后拿来了苹果、梨、香蕉等,他都以“这不是水果”拒绝了妻子的好意;当妻子问他什么才是水果时,他又说不出来,于是在僵持中饿死了。这个笑话或许过于夸张,但这正是讽刺之处:这个人很傻,因为一个问题葬送了生命,更因为他割裂了事物一般与个别的联系,也就是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众所周知,水果是指多汁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实,包含苹果、梨、香蕉、桃子、草莓等,具有普遍性;苹果、梨、香蕉、桃子、草莓是水果的一种,都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助消化,但是他们之间又是相互区别的。比如,苹果果实圆形,味甜或略酸;梨果实硕大、黄亮美色,皮薄多汁,肉多核小……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特殊性,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水果摊中分辨不同水果的原因。回到列宁的结论,我们不难理解“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存在”的内涵了。往更广阔的范畴看,水果只是食物的一种;往更入微的细节看,苹果——水果中的一种,又有各式各样的品种,如红富士、早捷、夏绿等等,因此列宁又说“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个别一定与一般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