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一文,让学生了解唐朝诗歌的流派风格和文学背景。

2. 通过解读文章,让学生了解“诗”作为人们思想、情感和美好生活追求的表达方式。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信念,就能越过重重困难。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请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挫折经历,感悟人生情感历程。

启发学生对文学的思考和阅读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学作品与不同的文学作品之间有很多联系。

2.教材展现学生阅读《破阵子》的全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哪些文学特点?(3)文章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哪些特点?3.重难点突破通过分析《破阵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陈同甫创作的。

陈同甫是唐朝晚期的一位诗人,有“破阵子”、“青溪”等许多诗篇,以志怀抒情、语言委婉、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其《破阵子》以勇气、豪情为主调,以及对命运的不屈与虚心和谷的诗意描摹,旋即被世人铭记,成为了名篇。

4.拓展思考学生可以自行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体裁、文学特点、主题等。

每个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感悟。

三、教学反思1.通过展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拓展思考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深刻思考的愿望。

3.通过课的整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特点和陈同甫的诗歌意象,而且能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和陈同甫的代表作《破阵子》。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

拓展思考环节更是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喜欢的诗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主题和文学特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

2.从语言的角度赏析品味本词。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背景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

生于金国,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与李清照(1084-1155)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

这首词写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称其为开豪放词之先声。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位词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面对国家的衰亡,他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学习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步感知首先请大家对照课文注释,将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并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深入研读自由朗读词的上片,思考上片勾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身在信州,心在沙场,壮志难酬,心怀希望的词人形象。

自由朗读词的下片,思考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下篇描写了激烈的斗争画面,表达了词人决意纵横沙场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最后一句将本词雄壮的风格一转为悲壮,纵然心在沙场终究只是幻想,表达了词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拓展延伸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读作品,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与德育渗透]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课讲一讲山东这个地方。

同学们知不知道山东的简称?“鲁”,名称来源?哪些同学祖籍是山东的?你对山东有哪些了解?历史上山东有哪些名人?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词人有哪些?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辛、李二人皆为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山东多圣贤,北方多壮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一首辛词,就是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板书课题)(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出示词作)二.初读作品,了解作品背景1.了解辛弃疾。

(投影显示)辛弃疾(1140 -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他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且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阵子》,一股英雄气,辛弃疾以他掷地有声的笔触,简洁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长啸的素描,矢志报国而又壮志难酬,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大冲突。

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剑,在灯下看了又看。

催征的鼓角,嘶鸣的战马,夜夜进入难圆的英雄梦。

腐朽的王朝,无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畅想,在空荡荡的历史长廊,只留下诗人“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苍白呐喊。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共三篇1一、指导思想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争在今年的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有较大的进步.三、方法与措施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

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多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

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

4、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5、钻研命题。

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

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题。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划积累与运用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通用19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篇1 教学目的: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

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上阕: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明确: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和陈同甫两位词人的友谊,引发学生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历史典故、复杂情感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其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陈同甫的其他作品,以及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破阵子 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 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一、教案背景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机会,通过分析并研究黄伯韬的《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壮丽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了解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 了解黄伯韬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结构和语言运用- 探讨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 介绍黄伯韬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创作动机和文化价值。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韵律、字音、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特点。

4. 进一步探讨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6. 指导学生书写读后感或进行相关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读后感和创作,评价他们对黄伯韬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并为下一步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 黄伯韬的《破阵子为黄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琴音乐或相关图片- 讨论题和写作指导六、延伸活动- 继续研究黄伯韬的其他作品,扩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黄伯韬及其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批判能力。

同时,教师应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破阵子 为许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 为许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___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研读《破阵子》这首诗,学生能够:1.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4.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类似的壮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意图,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类似的壮词。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件及相关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预测诗歌的主题。

2.学习课文(25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和抽象意义两个层面分析。

3.学生展示分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3.分析课文(15分钟)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一步解读诗歌的意图和主题。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诗人意图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4.创作壮词(20分钟)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类似的壮词。

2.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创作。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1.回顾诗歌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收获。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进步。

五、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学生创作的壮词质量。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业诗人或文学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或作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2.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与壮词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和研究。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研读《破阵子》,不仅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然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巩固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理解,以及深化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壮志和理想的执着追求;(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解读;(2)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分享各组对诗歌寓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3)进行课堂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2)解读诗歌的寓意和作者情感,如对友情、壮志的追求等;(3)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 推荐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诗歌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内容、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4. 难点解析针对诗中的难点词语和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内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重要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朗读、背诵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 诗文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破阵子”、“陈同甫”等,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寓意。

3. 诗文情感解读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等,使学生感受诗文的真挚情感。

七、教学步骤1. 诗文朗读2.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象和情感。

3. 手法分析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诗的美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感受其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词中的重要词句,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激昂的古战场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争的画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战争和壮志有关的词——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南宋时期的政治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都渴望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辛弃疾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对陈同甫的鼓励和自己的悲愤之情。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词句解读(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醉酒时还要挑灯看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心中对杀敌报国的渴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和意象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1. 理解并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境和形式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能力教学难点:1. 分析唐代诗歌的文学特点和意象2. 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蕴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题,介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的作品特点。

2. 让学生展开讨论,对唐代诗歌有何了解。

二、诗歌赏析(30分钟)1. 教师给出诗歌的全文,并朗读诗歌。

2. 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意蕴,引导学生理解陈同甫的境况。

4. 分析诗歌的正文,解读王之涣对陈同甫的赞美和鼓励,说明王之涣的写作意图和用意。

5. 分析诗歌的结尾,解读王之涣对自己的自嘲和自责,探究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文学特点分析(20分钟)1. 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如格律、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等。

2. 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唐代诗歌的常见特点,如意象丰富、意境清新、含蓄而深远等。

四、写作指导(30分钟)1. 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寄语题材,可以以赞美、鼓励、自嘲等为核心。

2. 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鼓励他们运用修辞手法和诗歌常见的文学特点。

3. 学生相互交流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向。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学习到的内容和心得体会。

2. 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研究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实践。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和表达能力。

第12课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 词四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词作大意。

2.体会词人所写军营生活和战斗场面,感受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

在语言方面,辛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冲破音律限制,大量吸收口语、古语入词,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写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

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私交很好,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送给陈同甫的。

【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为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

内容上多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诵读指导】朗读时,上片描写军旅生活、阅兵场面的内容,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下片读抒发豪情的内容时,语调要高昂,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气势陡转而下,语调应低沉悲愤,要读出无奈、失落之感。

【小贴士】破格突破“过片"这种程式,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看不出“转”的意味。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4.增强学生对正义、勇敢、忠诚等品质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古诗文阅读和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词这一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把握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但对于词牌、词律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如下: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2.话题设置:针对词作内容、历史背景、作者情感等方面,设置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
3.讨论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效果。
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7.按照课堂所学,为自己喜欢的诗词创作一幅插画,展现诗词的意境美。
1.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2.作业提交前,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4.作业截止时间为下节课上课前,请同学们按时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深入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结合他的诗词作品,分析其诗词创作风格的特点,并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5.阅读以下两首诗词,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从历史背景、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辛弃疾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6.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爱国情怀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字数不限,要求真情实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历史背景、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诗词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词人辛弃疾、陈同甫等角色,通过角色体验,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词四首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情感表达的诗词。本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这首词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感受词人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前途的崇高品质。此外,本案例还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诗词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科素养,又能得到人性的熏陶。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同时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
2.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词牌、对仗、修辞手法等,详细讲解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3.诗词背景:讲解诗词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陈同甫的事迹,理解词人为何赋壮词以寄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词牌、作者等基本知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通过学习,掌握词的韵律、对仗、修辞等技巧,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优秀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目标】1.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2.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难点:通过对词义的分析与背景的结合,理解词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破题。

1.今天将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二)正音,准确诵读。

1.学生个别朗读,请大家正音,教师适当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2.教师示范读,同桌互听,形式散读,全班齐读本词。

(三)理解词义,读出情感。

1.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了哪些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蕴藏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看剑”:(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心系战场,渴望报国)你能试着读出他内心的情感来吗?朗读指导:读出壮士的豪迈之情。

这位豪迈爱国的将军,他魂牵梦绕的军营里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跟着他的思绪走进军营看一看——“豪气满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结合想象描述一下军营里面情况吗?——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将士们分食烤肉,奏响军歌……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你能猜想将士们此刻的心情吗?(欢欣鼓舞,跃跃欲试)“沙场秋点兵”该读出怎样的气势来?(雄壮之势)朗读指导:读出热烈,雄壮之情。

将军阅军结束后,早已摩拳擦掌的士兵了终于冲向了战场——“杀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优秀教案(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商丘市
初中语文参选优质课




虞城县站集镇三中卢喜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词句的意境
2.细细欣赏,理解词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领学生回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师生齐声背诵后,直接导入课题。

(板书词题)
二.析题
1.分辨词牌和题目
2.问题:读词题,你发现了什么?
a.词是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

(明确辛、陈二人志同道合的
关系)
b.这是一首壮词。

(设疑:何为壮词)
三.初步感知——朗读
1.出示要求。

生读。

师及时点评纠正。

(易错点:“的卢”的“的”为四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2.配乐师生共同诵读
四.品味“壮词”,想象画面。

思考:在朗读中,你觉得那一句最能带给你雄壮、豪放的感受为什么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生自由回答,师点评。

预设:1.“八百里”句的对偶,炼字“分、翻”,极力宣染了军营生活的热闹。

深入引导:将士们为何要喝酒吃肉,奏乐歌唱?
2.“马作的卢”句的比喻,炼字“快、惊”,用典极力渲染战斗场面的激烈。

3.“了却”句的豪情壮志。

4.“梦回吹角连营”:满天的厮杀声。

5.“沙场秋点兵”:“秋”字的肃杀感。

小结:这首词无论从题材、语言风格还是表达的感情都堪称壮词呀!辛弃疾不愧是豪放派大家呀!再次诵读。

五.交流探究,领悟“可怜”
小组讨论:“可怜”一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出示本首词的背景材料和《永遇乐》深入探讨、及时板书:梦可怜
延伸:在南宋,“可怜”的还有谁呢?
六.赏析“醉”
同桌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饮醉”(板书醉)
闲居的作者为什么忧心?
出示《题临安邸》,(词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提升主题。

雄壮——>悲壮!
八.课堂总结:
可悲江河碎,可恨君臣昏,可怜英雄梦……华发早生的辛弃疾,以他的这首豪放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国的钓鱼岛、南海诸岛时刻受到邻国的觊觎。

同学们虽不必纵马疆场,但一定要牢记: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读书!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梦——可怜
悲壮
教学反思:
辛弃疾的这首诗词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直想为这首词上一堂酣畅淋漓的课。

我认为好男儿定要有国家民族之大志,而不是儿女情长,可是现在的中学生不知受了什么风的影响,大多安于现状,只想平平淡淡的生活,胸无大志啊!我想用这首词的教学来触发学生们的爱国情,点燃它们的斗志。

因此,我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诗词的写法上,而是深入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杀敌立功的心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借酒烧愁的无奈……并且我由此触及到了岳飞、陆游,让学生们无形的感知到:天下尽英雄,我辈岂当懦夫!只是由品味壮词到探究可怜的过渡,我总觉得不自然、不流畅。

教学环节讲究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科学严谨,可是我总是处理不太好,这也是我教学最大的弱点。

那就努力努力再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