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检验及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FOBT)是一种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肠道内是否存在潜在的出血。
这种试验的参考值对于判断结果是否正常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临床上的许多潜在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通常为阴性,即不存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进行高灵敏度的粪便隐血试验时,可能会检测到极少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疾病。
一般来说,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即检测到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可能提示以下几种情况: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等。
其他疾病:如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口腔出血,或鼻腔出血等。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辅助诊断消化道疾病:对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炎症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特别是在肠道肿瘤的早期,可能会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较严重,或者存在多处出血。
同时,如果粪便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也说明出血量越大,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指导治疗: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止血药物、调整饮食等。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疾病,如肠癌、胃癌等,粪便隐血试验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参考。
监测复发和转移: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如果试验结果持续阳性,可能提示疾病复发或转移。
鉴别诊断:与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相结合,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诊断一些难以确定的疾病。
例如,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但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正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痔疮等良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其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护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概述 •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的护理准备 •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的操作流程 •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的注意事项 •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的护理问题与处
理 •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的案例分享
01
准备必要的护理用品,如手套、 标本盒等。
物品准备
粪便常规检查所需的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等。 便隐血试验所需的试剂、试纸等。
清洁、干燥的标本盒,确保无菌、无毒。
Hale Waihona Puke 03CHAPTER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 的操作流程
取样方法
01
02
03
排便容器准备
选择干净、干燥的容器, 避免使用纸尿裤或塑料袋 ,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结果解读
正常结果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结果正常 ,表明肠道健康,无出血等异常情况 。
异常结果
检查结果异常,如红细胞、白细胞、 潜血等阳性,可能提示肠道炎症、溃 疡、肿瘤等疾病,需进一步检查和治 疗。
04
CHAPTER
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验 的注意事项
患者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粪便常规检查及便隐血试 验前,需要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如 饮食控制、避免服用某些药物等。
案例二:异常粪便常规检查结果解读
总结词
异常结果,需进一步检查
详细描述
粪便颜色、性状、气味出现异常,如颜色发黑、红、白等, 质地过软或过硬,伴有黏液、脓血等症状。镜检可见大量白 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异常物质。
案例三:便隐血试验阳性结果解读
总结词
阳性结果,需进一步确诊
详细描述
粪便潜血测试原理
粪便潜血测试原理
粪便潜血测试是用来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性出血的一种常见方法。
其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红蛋白的特性:当消化道出现出血时,血红蛋白会被分解成血红蛋白衍生物,并且经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2. 铁离子的氧化能力:血红蛋白衍生物(如血红蛋白、血细胞)经过氧化反应会产生一种类似双氧水的物质,这个物质具有氧化能力。
3. 过氧化反应:在粪便潜血试纸上添加过氧化物质,当粪便中存在血红蛋白衍生物时,它就会与过氧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一种着色反应。
根据以上原理,粪便潜血测试通常使用一种特殊的试纸或试剂盒,将粪便样本涂在试纸上,待试纸上的过氧化物质与血红蛋白衍生物反应后,会产生颜色变化。
通过对试纸上颜色的观察或使用专用仪器测定颜色的强度,可以判断粪便中是否存在隐性出血。
一般来说,如果试纸上的颜色较浅或呈阴性,表示没有发现血红蛋白衍生物,即粪便无出血现象;而较深的颜色或呈阳性,则可能存在隐性出血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粪便经过消化道进行排泄,含有丰富的消化道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细胞,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消化道以及涉及脏器的功能水平。
粪便常规检查属于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化验检查方案,指的是通过对粪便的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观察,评估粪便的性状、颜色、是否存在寄生虫、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用于肠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寄生虫疾病等检查的辅助鉴别诊断,临床意义显著。
为提高粪便常规检查的效果,必须进一步掌握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并充分认知其临床意义,以更好的发挥出其价值。
而对于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以及临床意义你知道多少呢?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粪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目测法、显微镜检查法以及粪便隐血实验三种检查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目测法。
对所采集的粪便样本,首先需要通过观察的方式对其外观、性状、颜色等进行分析,并选择由粘液、脓血等异常的样本,如果外观没有明显的异常,则可采用多点取样的方式获取样本。
(2)显微镜观察法。
将所选择的样本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涂片观察,将生理盐水1~2滴滴入载玻片上,使用竹签挑出疑似部分,大小同火柴头即可,将其混入生理盐水之中,制成悬浊液,浓度以可看清报纸上字迹为宜,而后则可盖好载玻片。
现选择10x10的低倍镜进行全片的观察,评估是否存在寄生虫卵、原虫、包囊等,而后再选择10x40的高倍镜进行病例成分的观察,至少需观察10HP[1]。
(3)粪便隐血实验。
选择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先使用便棒采用多点采样的方式采集粪便,并将便棒放到采便器中,盖紧后进行摇晃,将样本和缓冲液进行融合并混匀,再撬下采便器顶部的盖子,滴入3~4滴粪便的混悬液,滴入位置为检测板的加样孔中,5min内进行检查结果的观察。
对黑色柏油样粪便,则可加水进行稀释之后,再进行检测。
在粪便常规检查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均需要在1h内完成。
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伴随着国内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粪便检查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方便、容易获取、无创等优势,在肠道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病毒等疾病的检验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大便常规可以检查到什么_检验科医生告诉你
大便常规可以检查到什么 _检验科医生告诉你大便常规是医院常见的检验方法,临床上通常简写为“大便Rt”。
正常情况下,人体粪便中主要包括有完全消化与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水分、细菌以及无机盐等内容,通常水分含量最多。
粪便可有效反应机体中肝胆、胰以及消化道等部位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等;还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判断相关器官与组织的消化、吸收能力,筛选是否存在消化道肿瘤。
现目前,大便常规主要内容包括有粪便红细胞检查、粪便病毒检测、粪便隐血试验、粪便白细胞检查、粪寄生虫卵检查、粪便性状等。
(1)粪便一般性状检查粪便一般性状包括有大便量、颜色、气味等多个内容,主要帮助医务人员判断是否存在肠道类疾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粪便为成形软便,异常情况较多,包括有球状硬块、米汤样、血色黑暗、大便下血、大便溏泄等。
不同情况所反映的机体肠道状态有所差异,需要医务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粪便一般性状检查多通过肉眼观察,在检查前不需要特殊限制患者饮食,但应避免应用泻药以及润肠排便类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重视粪便颜色检查,则要求患者检查前适当减少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的摄入量,同时避免应用铁质药物。
(2)粪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检查粪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检测中,粪便白细胞检测可帮助医务人员判断机体消化、吸收功能,诊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
正常情况下,机体粪便中不存在或者是存在较少的白细胞,其多在黏液标本中;腹部经常疼痛以及怀疑可能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粪便白细胞检测。
进行该项检查时,要求取新鲜粪便,避免过长时间离开体外而出现细胞腐败影响检查结果的情况。
粪便红细胞检测同样可帮助医务人员判断机体消化、吸收功能,诊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
正常情况下,机体粪便中无红细胞存在,而当出现有肠道下段炎症或者出血等情况时,则可能检测出粪便中含有红细胞。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为细菌性痢疾,则会发现红细胞少于白细胞,且可观察其呈现为分散、形态正常的现象;而患者为阿米巴痢疾时,则会发现红细胞多于白细胞,且可观察其呈现为堆形且形态残碎的现象。
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用于规范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的操作。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的检测。
三、支持性文件《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临床检验基础》(第三版)、《隐血试验操作说明书》四、大便标本采集1、采集粪便标本的方法因检查目的不同而有差别,如一般检验留取新鲜指头大小(约5g)即可,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送检,标本容器最好用内层涂腊的硬纸盒,便于检查后焚毁。
血吸虫毛蝴孵化则留全量新鲜便(不少于30g)。
细菌检查的粪便标本应收集于灭菌封口的容器内,勿混入消毒剂及其它化学药品。
2、检查蛲虫卵需要用软玻璃纸拭子,在清晨排便前由肛门四周拭取标本,也可用棉拭子拭取,但均须立即镜检。
3、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检查。
冬季需采取保温措施,迅速送检。
4、不应该采取尿壶或便盆中的粪便标本。
若标本中混入尿液,可使柔弱的原虫致死。
用白明胶膜法检查粪便中的胰蛋白酶活性时,可因尿液中存在溶解白明胶的物质而导致其检查结果错误的增高。
粪便标本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因腐生性原虫、真菌抱子、植物种子、花粉易混淆实验结果。
5、盛粪便标本的容器必须有盖,有明显标记。
粪便标本应选择其中脓血粘液等病理成分,若无病理成分,可多部位取材。
采取标本后,应在一小时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因9H及消化酶等影响,而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
6、检查胆石、胰石、寄生虫体及虫卵计数,应收集24h粪便送验。
7、隐血试验,应嘱患者收集标本前3日禁食动物性食物。
连续检查3天,并选取外表及内层粪便。
收集标本后须迅速进行检查,以免因长时间放置使隐血反应的敏感度降低。
8、细菌检验用标本应全部用无菌操作收集。
五、常规检验1、颜色可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
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颜色。
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疽、胆汁减少或缺乏。
三大常规-粪便检查
7.隐血试验化学法 素食三天,禁服VitC及铁剂等干扰试验的 药品
第二节 粪便理学检验
一、量 二、性状 三、颜色 四、气味 五、寄生虫 六、结石
一、量
粪便量的多少与人体的进食量、食物的种 类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进食粗粮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粪便量相对 较多;反之,则相对较少。
第四节 粪便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 二、食物残渣 三、结晶 四、病原生物 五、粪便分析工作站
最常用的方法:生理盐水涂片法
镜检方法:
低倍镜浏览全片:注意观察有无寄生虫卵、原 虫及其包囊等
高倍镜:寻找、观察和鉴定病理性成分的形态 结构。要观察10个以上的高倍视野
一、细胞
1、白细胞 2、红细胞 3、巨噬细胞 4、肠黏液上皮细胞 5、肿瘤细胞
第五节 临床应用
1、肠道感染性疾病: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 痢疾、霍乱、假膜性肠炎、肠伤寒等;
2、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蛲 虫病、姜片虫病、绦虫病、血吸虫病等;
3、消化吸收功能过筛试验 4、消化道肿瘤过筛试验 5、黄疸的鉴别诊断
水分吸收过多
力者和儿童巨结肠症
黏液便
鲜血便
脓便及 脓血便
肠道受刺激、炎症或 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
过敏反应
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下消化道出血
肛裂、痔疮、直肠息肉、直肠癌及 结肠癌等
炎症,寄生虫感染 恶性肿瘤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 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肠结核、结 肠癌或直肠癌和急性血吸虫病
粪便检查
the examination of feces/stool
粪便组成
¾ 是水 ¼ 是固体
大便隐血试验方法
大便隐血试验方法
大便隐血试验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用于检测大便中是否有隐血存在,以及是否存在肠道出血的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大便隐血试验方法:
1. 基于过氧化物酶(POCT)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大便隐血试验方法。
该方法使用一种叫做过氧化物酶的物质来检测大便样本中的血红蛋白。
这种方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可以在医院、诊所等现场进行。
2. 化学试剂法:利用一种叫做古氏试剂的化学试剂来检测大便中的血红蛋白。
在这种试验中,将试剂添加到大便样本中,如果有血红蛋白存在,则试剂会呈现出蓝色或绿色。
3. 免疫学试验法:这种方法使用特异性抗体与大便中的人类血红蛋白结合,从而检测出大便样本中是否有血红蛋白存在。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并且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大便隐血试验都需要通过收集新鲜的大便样本进行。
在收集样本之前,应避免食用特殊饮食或药物,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同时,在进行大便隐血试验之前,还应咨询医生,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一一、目的用于规范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的操作。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的检测。
三、支持性文件《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临床检验基础》(第三版)、《隐血试验操作说明书》四、大便标本采集1、采集粪便标本的方法因检查目的不同而有差别,如一般检验留取新鲜指头大小(约58)即可,放入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有盖容器内送检,标本容器最好用内层涂腊的硬纸盒,便于检查后焚毁。
血吸虫毛蝴孵化则留全量新鲜便(不少于30g).细菌检查的粪便标本应收集于灭菌封口的容器内,勿混入消毒剂及其它化学药品。
2、检查蛲虫卵需要用软玻璃纸拭子,在清晨排便前由肛门四周拭取标本,也可用棉拭子拭取,但均须立即镜检.3、检查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检查。
冬季需采取保温措施,迅速送检.4、不应该采取尿壶或便盆中的粪便标本。
若标本中混入尿液,可使柔弱的原虫致死.用白明胶膜法检查粪便中的胰蛋白酶活性时,可因尿液中存在溶解白明胶的物质而导致其检查结果错误的增高。
粪便标本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因腐生性原虫、真菌抱子、植物种子、花粉易混淆实验结果.5、盛粪便标本的容器必须有盖,有明显标记。
粪便标本应选择其中脓血粘液等病理成分,若无病理成分,可多部位取材。
采取标本后,应在一小时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因9H 及消化酶等影响,而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
6、检查胆石、胰石、寄生虫体及虫卵计数,应收集24h粪便送验.7、隐血试验,应嘱患者收集标本前3日禁食动物性食物。
连续检查3 天,并选取外表及内层粪便。
收集标本后须迅速进行检查,以免因长时间放置使隐血反应的敏感度降低。
8、细菌检验用标本应全部用无菌操作收集。
五、常规检验1、颜色可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
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颜色.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疽、胆汁减少或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及含胆绿素时。
大便常规检验,能查出哪些疾病?
大便常规检验,能查出哪些疾病?发布时间:2023-06-12T05:29:09.756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4期作者:黄月[导读]大便常规检验,能查出哪些疾病?黄月(四川省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大便检查在医学上称为大便常规。
通过检查人体排出的粪便,可以帮助判断肠胃消化系统的运行情况,以及肝、胆、胰的功能是否正常。
但是大多数患者通常对常规排便避之不及,一旦提起,他们就觉得非常尴尬、不好意思,甚至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认知误区。
便常规检查通过各项指标对人体进行一系列检测,可以检查出身体隐藏的疾病,堪称为健康的“预警”。
一、大便常规检验能查出的疾病(一)大便常规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人体排泄物中的大便,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检查方法。
它包括颜色、形状、质地、气味、PH值、隐血、糖、脂肪等多项指标,这些指标对于诊断和评估许多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粪便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肠道状况以及一些相关疾病的状况,大便常规检查包括外观检查、隐血试验、寄生虫检查和菌群检查,它们分别可以查出不同种类的疾病。
(1)外观检查通过观察粪便样本的外观、形状、颜色和质地来评估患者的肠道状况。
如果大便呈黑色或红色,可能表明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如果粪便呈黄色或白色,可能表明肝脏和胆道有问题;如果粪便呈泥状或水样,则可能表明患者患有肠道感染或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2)隐血试验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潜血来判断是否发生了肠道出血。
如果潜血试验呈阳性,则可能意味着患者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
(3)寄生虫检查可以检测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某些寄生虫,例如蛔虫、钩虫等。
这些寄生虫的存在可能会引起肠道不适和腹泻等症状。
(4)菌群检查是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来评价肠道微生态状况。
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腹泻、便秘、免疫系统紊乱等。
除了以上检查外,还有其他检测肠道疾病的检查方法,如肠道菌群测序、肠道通透性检查等。
描述粪便隐血试验的标本采集要点
一、粪便隐血试验的概述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筛查结直肠癌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含有血液,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情况,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前,正确的标本采集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介绍粪便隐血试验的标本采集要点。
二、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在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的标本采集前,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应尽量避免在采集标本前食用含有血红素的食物,比如红肉、动物肝脏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要注意避免与化学试剂、强氧化剂或其他污染物接触,以免影响到标本的检测准确性。
另外,采集标本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杂质的污染。
三、标本采集方法1. 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在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标本采集时,应使用专门的标本容器,避免使用其他容器存放粪便,以免造成污染或其他不利影响。
2. 采集新鲜标本:粪便隐血试验需要采集新鲜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所以最好选择早晨或饭后进行采集。
在采集粪便样本前,应先准备好所需的标本容器和手套等工具。
在排便后,使用塑料勺或者其他工具将新鲜的粪便取样放入标本容器中。
3. 避免杂质的污染: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避免将杂质、尿液等混入标本中,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卫生纸或者塑料膜,以免污染标本。
4. 标本容器的密封:在采集完粪便标本后,要将标本容器严格密封,避免气味和湿气的挥发,标本容器上要贴上病人的尊称、芳龄、性别等信息,保证标本的准确性。
四、标本存储和运送1. 标本存储:采集好的粪便标本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暴晒和高温。
在标本存放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震动和挤压,以免标本破碎,影响检测准确性。
2. 标本运送:如果无法立即送交检测机构,应尽快将标本送往专业的医学检测机构,避免标本的变质或损坏。
在标本运送过程中,要确保标本容器的密封性,以避免标本泄漏。
五、注意事项1. 避免遗漏:在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的标本采集时,要确保采集的是足够的粪便样本,避免遗漏,以免影响到检测结果。
粪便检验能查出什么问题?
粪便检验能查出什么问题?发布时间:2023-06-12T06:13:01.255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4期作者:刘杨[导读]粪便检验能查出什么问题?刘杨(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粪便检查也称为大便常规,通过粪便检查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消化道的具体情况,从而间接的判断胃、肠、胰腺、肝胆的功能状态。
粪便检查该根据哪些指标诊断?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粪便常规检查内容(1) 粪便性状:正常的大便不会太干也不会太稀,呈现长条形状,如果大便过稀,有可能是肠炎所引起,如果大便太干,则有可能是便秘,或者胃肠功能蠕动过差导致的。
(2) 粪便颜色:成人多为黄褐色,婴儿多为金黄色,如果为苍白色、浅灰色、红色、深褐色、黑色,说明存在异常。
(3) 粪便白细胞:正常的粪便当中不会看到白细胞或者偶尔见到白细胞,肠道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它的数量的多少与炎症的轻重程度和部位有关,小肠的炎症发生时,白细胞数量每高倍视野下一般小于15个,然而细菌性痢疾可以看到大量的白细胞、脓细胞或者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患者的粪便检查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若存在消化道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大便里化验出白细胞的情况,临床常见于部分消化道特异性感染,包括肠结核等病变。
此外,要考虑消化道息肉、肿瘤,常见由于病变组织对肠道黏膜产生侵害,使黏膜出现相应炎症反应,也可以使大便里出现白细胞,通常情况下,白细胞的数值越高,炎症的严重程度越重,大便常规检查时,白细胞阳性可以明确细菌感染,此时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也是升高的。
(4) 粪便红细胞:粪便检查红细胞阳性说明肠道内有红细胞,正常人粪便中没有红细胞,如果在粪便中发现了红细胞,可能是肠道病变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痔疮、肛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等疾病导致,其中以痔疮和肛裂为多见,痔疮是由于不良排便习惯,导致肛门和直肠处的静脉压力升高,形成痔疮,容易出现肛门疼痛、瘙痒、肿胀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出血的情况,导致大便中有红细胞。
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导语:可能有一些朋友对于大便隐血试验这种试验会有所耳闻吧,但是真正了解大便隐血试验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大便隐血试验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
可能有一些朋友对于大便隐血试验这种试验会有所耳闻吧,但是真正了解大便隐血试验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大便隐血试验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试验,不过由于大便隐血试验在临床上面的作用非常的明显,所以我们不妨多了解一些关于大便隐血试验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大便隐血试验是测定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验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
也叫邻甲联苯胺法(OB)。
大便隐血试验仍是当今大肠癌普查中使用最广泛而且评估最多的一项试验。
此项试验快速简单,而且无痛。
1上消化道有出血:OB呈阳性
2消化性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断性阳性,治疗粪便外观正常时,OB仍可持续5~7天阳性,此后若出血停止OB可转阴;只要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即可出现阳性,但不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若OB呈强阳性提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
3消化道癌症:阳性率95%,呈持续阳性,可OB可作为消化道癌筛选指标
4流行性出血热:阳性率84%,OB为重要佐证
5药物导致胃粘膜损伤(Eg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溃疡性结膜炎、结肠息肉、钩虫病等,OB显示阳性。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大便隐血试验,我们知道是用来测试消化道是否出血的一种方法,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大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希望上文介绍的信息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粪便隐血实验报告
粪便隐血实验报告背景粪便隐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测肠道出血的方法。
肠道出血是指消化道中某处发生出血,隐血则是指出血量较少,不易被肉眼观察到的情况。
粪便隐血实验可以检测粪便中的潜血情况,帮助医生确定肠道是否存在出血。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粪便隐血实验,检测样本中是否有潜血,从而判断疾病的可能存在,尤其是消化道疾病。
实验原理粪便隐血实验通常分为两种方式:化学法和免疫学法。
化学法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和血车蛋白来判断是否存在潜血。
这种方法使用的试剂通常会与血红蛋白和血车蛋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
如果样本中存在潜血,试剂会在颜色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免疫学法则是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特定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潜血。
这种方法使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与潜血相关的物质发生免疫反应,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潜血。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粪便样本、试剂盒、比色卡等。
2.遵循试剂盒的使用说明,将样本与试剂按照比例混合。
3.充分搅拌混合液,确保样本与试剂均匀混合。
4.使用试剂盒提供的比色卡,比对混合液的颜色变化。
5.根据比色卡上的标准颜色,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潜血。
结果分析根据颜色的变化和比色卡的标准颜色进行比对,可以判断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潜血。
如果混合液与比色卡上的颜色完全一致,表示样本中没有潜血。
如果混合液的颜色较浅,可以根据比色卡上的颜色参考进行半定量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粪便隐血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的错误。
结论通过粪便隐血实验,可以检测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潜血,从而帮助医生判断肠道出血的情况。
这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粪便隐血实验只能提示是否存在潜血,无法确定具体的疾病类型,所以在实验结果出现阳性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参考文献1.粪便隐血实验操作手册,XX公司,20XX年。
2.Smith A, Jones B.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J Med Lab Sci. 20XX, 1(1):XX-XX.以上是粪便隐血实验报告的内容,通过该实验可以检测肠道出血情况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结果并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粪便检验
粪便检验一、粪便常规检验(一)外观检验粪便颜色检验1.标本采集:干净竹签挑取一小块粪便即可。
2.正常参考值:正常粪便多近似棕黄色。
3.临床意义:灰白色:见于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钡餐后、服硅酸铝等。
绿色:见于含胆绿素时及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
红色: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下消化道出血。
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或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
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米泔样:见于霍乱。
4.注意事项:粪便标本要新鲜,盛器要洁净干燥,勿混入尿液及其他杂物,取标本时应挑取黏液或脓血部分。
粪便性状检验1.标本采集:干净竹签挑取一小块粪便即可。
2.正常参考值:正常为有形软便。
3.临床意义: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胃肠炎,大量时见于伪膜型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
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
黏液稀便:见于痢疾、肠炎和急性血吸虫等使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
黏液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酱色粘液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扁平带状便:可能因直肠或肛门狭窄可所致。
球形软便:便秘时多见。
4.注意事项:粪便标本要新鲜,盛器要洁净干燥,勿混入尿液及其他杂物,取标本时应挑取黏液或脓血部分。
(二)显微镜检验粪便细胞检验1.标本采集:干净竹签挑取一小块粪便即可。
2.正常参考值:正常粪便在显微镜下偶尔见到白细胞(多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3.临床意义: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没有红细胞。
下段肠道黏膜炎症、糜烂或出血时(如痢疾、结肠炎等)可见到。
患阿米巴痢疾时粪便则以红细胞为主,常呈散在。
白细胞:正常粪便中偶尔见到白细胞。
肠道炎症时白细胞数量增多,结肠炎、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重者甚至布满视野,可见退化的白细胞。
(1)吞噬细胞:在患直肠炎、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到。
(2)上皮细胞:正常粪便中见不到。
结肠炎、伪膜性肠炎可见到数量较多的上皮细胞。
4.注意事项:粪便标本要新鲜,盛器要洁净干燥,勿混入尿液及其他杂物,取标本时应挑取黏液或脓血部分,留取标本时勿用物品(特别是卫生纸)包裹,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大便常规检验意义你清楚吗?
大便常规检验意义你清楚吗?大便常规检验与血常规、尿常规并列为三大常规检验,大便常规检验主要是了解患者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溃疡、肿瘤及寄生虫感染等。
根据大便的性状与组成,判断肝、胆、胰腺等器官的功能;大便隐血试验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过筛试验。
当发现大便内有红细胞,表明下消化道、肛门部位出血,可能是下消化道病变,如炎症、痔疮、直肠息肉、肿瘤及其他出血性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时因红细胞在胃及肠道中被消化液破坏,则常规镜检可能无红细胞,须通过粪便隐血试验来证实。
如果大便常规检验发现大量脂肪球,则会有消化不良表现。
那么,实施大便常规检验能看出哪些问题,对粪便检验,操作简单,作用广泛。
尤其是住院患者,大便常规是必检项目,以下对于大便常规检验意义进行讨论,仅供参考。
1.大便常规检验化验单项目正常状态下,粪便中水分约占3/4,固体成分约占1/4。
后者包括无法吸收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无机盐、大量细菌、纤维素等所组成。
一般正常状态下,人们排便间隔在每日1-2次,排便量在150-200g。
具体排便量与食物类别、进食数量、患者个人消化功能等存在差异。
经大便常规检验粪便,费用较低,检验项目有外观性状、隐血试验和显微镜检查。
2.大便常规检验项目的解读2.1大便外观性状对大便外观性状的检查,可以按照粪便颜色、形状,对待检者食物消化的情况进行观察,以此评价待检者胃肠功能、胰腺功能和肝胆功能状态。
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粪便的颜色呈黄褐色,大便成形,而且质地柔软。
如果是婴儿的粪便,其色呈金黄色。
研究发现,粪便的颜色、性状大多会受到食物、用药、疾病等因素影响,使粪便外观发生变化。
如果大便外观性状存在异常时,可以根据粪便外观异常改变,评估可能存在的疾病。
当粪便外观呈稀水样表现时,患者多为腹泻状态下排便,评估患者疾病类型多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最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是急性肠炎。
当粪便外观出现粘液并且呈脓血便样时,要先了解到,在正常状态下,粪便中存在少量的粘液,但因与粪便均匀混合而不易看见,只有粘液增加到肉眼可见时,才表明患者粪便存在异常。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解读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解读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是一项检查人体粪便的常规化验项目,通过对粪便的外观、性状、组成和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查,可以评估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肠道菌群情况、炎症及感染等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项的解读:
1. 外观和性状:检查粪便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
正常粪便应该是棕色,黏稠,无异味。
若颜色异常(如黑色、白色等)、质地异常(如水样便、稀便、干燥硬便等)、气味异常(如臭味、酸臭味等),可能提示消化吸收障碍、感染或炎症等问题。
2. 隐血试验:检查粪便中是否有潜在的隐血,可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若结果为阴性,则说明无明显隐血。
若结果为阳性,则需进一步排查出血原因,如肠道溃疡、炎症性肠病等。
3.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粪便pH值、粪便潜血试验、寄生虫检查、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项目。
结果正常范围根据实验室的参考值不同而有所差异,可以和实验室提供的正常范围进行对比。
4. 常见寄生虫检查:如果检测到寄生虫或虫卵,可能说明存在寄生虫感染。
常见的寄生虫有蛔虫、钩虫、弓形虫等。
需要注意的是,解读报告单还需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和医生的
指导,只有专业医生可以对报告进行全面解读。
请咨询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粪便的常规检查与隐血试验
四、隐血试验
●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 又称便潜血,是指消化 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 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因此需借助潜血实验来判断出 血,特别是微量的出血。
●粪便隐血是消化道异常的早期预警,对疑有消化道慢性出 血的患者,应进行粪便隐血检查,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 大肠癌、息肉、腺瘤)的早期筛查意义重大。
(二)颜色
健康人的粪便因含粪胆素而呈黄色或褐色, 婴儿的粪便因含胆绿素而呈黄绿色或 金黄色,粪便的颜色易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病理情况下,粪便可呈现出特征性的颜色 变化, 其临床意义见下表
粪便颜色变化的临床意义
粪便颜 色 鲜红色 暗红色 黑色 灰白色 绿色 黄色
非病理性 食用番茄,西瓜等 食用大量咖啡,可可,巧克力等 食用铁剂,动物血,肝脏,药用炭及某些中药 服用硫酸钡,进食过量脂肪等 食用大量绿色蔬菜或甘汞 新生儿粪便,服用大黄等中药
三、显微镜检查
●粪便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一般以涂片镜检法最 为常用,包括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法和浓聚后涂片镜检法。 ●直接涂片法
取载玻片→滴加生理盐水→粪便涂片→加盖玻片→低倍镜检查→ 高倍镜检查。 其中低倍镜主要检查有无寄生虫虫卵、原虫及包囊 等; 高倍镜主要检查细胞等。
●质量保证
取材涂片 采集合格标本并在规定时间内送检,检验人员挑取外观 异常部分进行涂片,外观无异常的标本多点取材,涂片厚薄适宜。 显微镜检验 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选择合 适视野,再用高倍镜观察,至少观察10个以上视野。 器材 生理盐水要定期更换,以防真菌污染,玻片要清洁、干燥。
●干化学试带法 目前国内外已生产出以四甲基联 和愈创木酯为显色基质的隐血试带,基本原理
不容忽视的大便常规及潜血检查
不容忽视的大便常规及潜血检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除却平日的衣食住行以外,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起来,不少人会定期去医院做体检,但是在体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因为脏、麻烦等原因,忽略了大便常规检查和潜血检查。
但其实便检在体检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小检查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大便常规包括什么大便常规检查作为三大常规检测之一,却往往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
大便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报警器”,从大便的颜色和形状等可以看出肠胃是否健康,不一样的状况也有不一样的体现。
大便常规指的就是对大便进行观察和检验的一种检查,通常大便常规的检查项目有:一般性状、显微镜检查、隐血试验。
1.一般性状:这一检查主要是医生通过肉眼观察检测者的大便颜色和形状,初步了解和判断检测者的食物消化情况、肠胃、胰腺、肝胆功能是否有什么异常。
通常情况下,正常的大便应当呈棕黄色,有形,质地较软,婴儿的大便可以呈金黄色。
而异常的大便根据检测者身体状况的不同,所呈现出的样子也不同,可能呈现出太硬、太软甚至是粘液或是水状。
便秘者通常为“硬”便,习惯性便秘为“羊粪样”;若是出现粘液状稀便,则多见于肠壁受刺激或是发炎,如肠炎、痢疾或急性血吸虫病等;粘液脓性血便通常为细菌痢疾;酱色粘液粪便通常多见于阿米巴痢疾;水样、蛋花样的大便很有可能是急性肠胃炎。
1.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主要是医生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检测者的粪便中是否含有红细胞、白细胞或是寄生虫卵等,从而进一步了解检测者的消化系统是否有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或是恶性肿瘤等情况。
该项检查正常情况下结果呈现为“阴性”。
2.隐血试验:大便潜血也称为便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此时粪便的外观没有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也都不能查出粪便出血。
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鉴别有着重要的价值。
如果大便中有较多的血,则结果呈现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很多肠胃病,例如胃癌、结肠癌、钩虫病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从而导致出现便血、呕血等不良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便常规检验及隐血试验
1.目的:了解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虫感染情况。
2.标本:病人自行留取。
3.操作步骤:
3.1大便常规检验:
3.1.1外观:颜色、性状、寄生虫体。
3.1.2显微镜检查:
3.1.2.1直接涂片:于波片上滴生理盐水1—2滴,取大便涂薄片镜检。
3.1.2.2虫卵检查:饱和盐水漂浮法
3.1.2.2.1试剂:自配饱和盐水
3.1.2.2.2操作:取蚕豆大小粪便至青霉素瓶内,先加入少量饱和盐水充分混匀后再加盐水满至瓶口,用载玻片覆盖瓶口静置30—40min后,取盖片镜检。
3.2大便隐血试验(OB)—免疫法
3.2.1原理:大便隐血试验免疫一步法是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采用抗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特异地针对粪便中的人血红蛋白。
3.2.2操作:取大便隐血试验专用小杯滴加数滴蒸馏水后挑取少许大便充分搅匀,将试纸条箭端插入杯口,液面不得超过“MAX”线,5min内看结果。
3.2.3结果判断:
阳性:控制线“C”与反应线“T”都出现色带。
阴性:控制线“C”出现色带,反应线“T”未出现色带。
无效:控制线“C”与反应线“T”都未出现色带。
3.2.4注意事项:
3.2.
4.1肉眼血便时,大量红细胞来不及破坏,可能出现阴性结果。
3.2.
4.2遇柏油样便时,需充分稀释标本,以免假阴性。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