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中大黄临证施治机理的探讨
C NES C 0 M UN E J
区 中 医 药
0 0 C T S 0
《 寒 论》 伤 中大 黄 临证施 治机 理 的探 讨
不 明言 痞 满 、 痛 、 热 、 语 等 候 , 明 腹 潮 谵 说 廖 隽芾
6 72 10 3十 九 冶 建设 公 司 职 工 医院 ( 四川
条, 厥阴病 1方 1 。而 在 1 条 3方中 以三 承气汤用之最多。就其所涉及 的 9 2味药 物 中, 其用得 最多 、 最广泛 的药物 中除有 生姜 、 大枣 、 甘草、 桂支外 , 大黄亦在其 中。 这充分说明 了大黄在 临床使用 中的广泛 性与重要性, 并且 由于热势炽盛而引起
了神志 改 变。又 由于 热势 燔 灼 , 阴将 胃 竭, 非重剂不 足 以荡 涤热结 , 非急 下难挽 阴竭之势 。如 2 0条 “ 阳并 病 , 阳症 2 二 太 罢, 但发潮热 , 手足蒸蒸汗 出 , 大便难 而谵 语者 , 下之则愈 , 宜大承气 汤” 。再如 2 2 1 条“日脯 所 发潮 热 , 不恶 寒 , 语如 见鬼 独
气药之推 动 其泻 下 推 陈致新 之 力更 猛 。
但枳实 、 朴 虽行气且 又耗气 , 用与证 厚 久
承气汤证 “ 阳病不 解 , 结膀 胱 , 太 热 其人
剂 l 3方 ( 15 , 1. %) 其在六经 病脉并治篇 中的分布以阳明篇最 多 , 共有 7方 2 , 7条 次之 为太 阳病 6方 1 4条 , 则少 阴病 1 余
大黄在《 伤寒论》 中的使用程度 大黄在书 中所涉及 的方 药 中占有重 要 的地位 , 其所列举 的条文 、 药进行 将 方 统计 , 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其全 书所论条 文共 37条 , 9 除缺 方和 重复 的方剂外 , 共 有 13方 , 9 1 由 2味药物组成。3 7 9 条条文 中, 有关 涉及 含有大 黄方 剂 的条 文共 4 9
张仲景运用大黄临证规律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May 2012Vol.44No.5大黄临床常用,但临证往往只注意它泻下的功用而忽略其他性能。
张仲景通过不同的炮制、煎法和巧秒配伍而广泛地将其运用于多种疾病中。
笔者据《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论述,作一初步探讨,供临床学习参考之用。
1攻下胃肠有形之邪实热内结于肠,腑气不通,症见腹胀满而痛、不大便、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舌红、苔黄厚干、脉沉实有力等,此为阳明腑实证之重症,仲景以大黄配行气破滞之厚朴、枳实及软坚润燥之芒硝为大承气汤峻泻胃肠之燥结。
若属胃热肠燥,症见不吐不下、心烦、腹胀满为阳明腑实证之轻症,则用大黄配伍芒硝、甘草为调胃承气汤和胃润燥、泻热通便。
由是可知大黄配伍行气破气之品有峻泻作用。
但仲景运用时,每因病机、证候的不同而增减气药量,并异其配伍,如大、小承气汤证,皆治“胃家实”,但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证之重症,痞、满、燥、实俱全,故仲景的大承气汤,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纳芒硝,气锐而力速,急下胃肠燥结,厚朴倍大黄合枳实行气消痞,促进大肠蠕动,加之大黄苦寒润燥,直通地道,迅速排除积结,一举攻下,四药相须为寒下之峻剂。
而小承气汤证较大承气汤证轻,无燥而痞、满、实三俱,故小承气汤的只是厚朴剂量小于大黄,并去芒硝,三药同煎,减其制以微微推动胃肠,轻下实热以和胃气,勿令大伐伤胃。
可见大黄配行气破气之品,且重用枳实、厚朴剂量,加之大黄后下乃大显其泻下之威力。
仲景制方用药法度中,尚有独特之处,在于药味相同而其剂量不同而异其效。
如小承气汤于厚朴三物汤,前者重用大黄,配厚朴为君,泻下通便,佐以枳实、厚朴行气消痞,治阳明实证,症见谵语、潮热、汗出、大便秘结、腹满胀痛拒按;后者则重用厚朴倍大黄合枳实,行气消痞,佐以大黄苦寒润降通便,治气秘,症见腹大胀满而痛、不大便者。
此外,湿热阻于中焦之阳黄证,症见身黄、目黄、溲黄、色如橘子色,仲景又以大黄配清热利湿之品,如茵陈蒿汤,大黄既佐茵陈、栀子清热利湿,又能导瘀热湿滞从便而解,黄则自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泻药,其不同炮制方法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不同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应用。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新鲜大黄新鲜大黄是指将野生大黄根、茎叶连带土壤摘取、洗净后直接使用的原药。
新鲜大黄中含有较多的真菌和细菌,活性成分未经干燥处理,药效较强。
新鲜大黄运用于中药汤剂中,具有促进排便、通便泄热、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炮制大黄炮制大黄是指将大黄切成小块或细粉后,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制成的药材。
炮制大黄可以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药效稳定性。
经过炮制的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去瘀通经的功效。
1、黄牛膝大黄汤在临床中治疗痔疮、便秘常常采用黄牛膝大黄汤,该汤剂主要以大黄为主体,采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枣汁炮法,并加入产地为云南的黄牛膝草。
汤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润肠、通便导滞的作用减轻痔疮、便秘引起的疼痛。
2、绛黄散绛黄散运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红糖炮法,通过加入红枣糖、蜜糖等中草药配合炮制大黄,该散剂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等疾病。
绛黄散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炭炙大黄炭炙大黄是指将大黄用木炭火烧炙后制成的药材。
炭炙大黄中的芫花苷、黄芩苷等成分比新鲜大黄和炮制大黄的含量更高,具有强烈的泻痢作用。
但由于其药效极强,其在应用时要控制剂量,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炭炙大黄,可用于治疗肠胃瘀滞、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
四、黄化大黄黄化大黄是指将大黄经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制成的药材。
黄化大黄颜色呈现为深黄色或暗黄色,质地较硬。
黄化大黄具有较强的解毒效果,可以清除体内积存的毒素和废物,有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调节免疫力。
总之,大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调节其药效和适应症,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发挥其疗效。
在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中,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进行选用。
中药煎煮法
《伤寒论》方药煎煮时所加的辅料有清 酒、白蜜等。
煎药辅料
清酒:指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 姜汤在煎煮时均加清酒为辅料。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 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 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 ,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伤寒论》方药所用药物中的胶饴和阿 胶在煎煮时便采用了烊化法。因为胶饴和 阿胶一者糖类,一者胶类,黏性均高,与 他药同煎既可增加药液黏度又可黏附他药, 所以烊化法多适用于胶类及饴糖类等黏附 性较强的药物,以避免这类药物黏附在药 渣上而造成浪费,同时也可防止此类药物 溶解后黏度过高,从而影响其他药物成分 的充分释出。
煎药方法之溶剂空煎法
溶剂空煎法:指在煎煮药物前先将溶 剂空煮一定时间,然后加入药物煎煮的特 殊方法。
枳实栀子豉汤方(393)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 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 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煎药方法之后下法
桂枝人参汤方 (163) 桂枝四两(另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 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桂枝: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在煎煮时也采用后下法,是因 桂枝人参汤证乃脾虚寒湿而兼有表邪,故仲景欲使人参汤 温补之功著而不欲桂枝发表之力宏也,所以此方桂枝宜后 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112) 桂枝三两牡蛎五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 二枚(擘) (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 骨。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的正确操作方法
大黄是指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草药,也叫黄连。
以下是关于大黄的正确使用方法:
1. 定量使用:使用大黄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
一般使用剂量是每次15-30克,每日2-3次。
2. 煎煮方法:将大黄切成小片(或用粉剂)后,加入适量水煮沸5-10分钟。
煎煮时要搅拌均匀,以保证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可以根据需要酌情加水。
3. 服用方法:将煎好的大黄药液分成几次服用,每次温热饮用即可。
4. 注意禁忌: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宜连续长期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使用。
对大黄过敏或有其他禁忌病史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5. 配伍搭配:大黄可以和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如与芒硝、大黄连、生大黄等搭配使用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6.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意见,并遵循其建议来正确使用大黄。
浅谈《伤寒论》中药物的煎煮
浅谈 《 伤寒 论 》 中药 物 的煎 煮
陈静 湖 北 中医药高等专科 学校 ( 州 4 4 2 ) 荆 3 0 0 摘要:伤寒论》 《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全面而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 领, 而且对于方药的临床应用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 伤寒论》 中药物煎煮应用作一浅析。
6 咳 的 治 疗
肺 主气 , 合皮毛 , 外 开窍于鼻 。外邪伤人 或从皮 毛 而人 , 内舍 其合 , 伤及于肺 , 或从 口鼻直接伤肺 , 致使肺 失 宣降 而病 咳 。 胃为五脏六 腑之 大源 , 与脾相 为表里 ,
同称 后天之 本 , 倘若 饮 食 不 节 伤及 脾 胃, 中焦 运 化 失
关键词:伤寒论》 药物; 《 ; 煎煮
d i1 . 9 9 j is .0 38 1 . 0 0 0 . 0 o:0 3 6 / .sn 1 0 —9 4 2 1 . 3 0 9 文 章编 号 :0 38 1 2 1 一30 6 .2 10 —9 4( 0 0)0 -3 20
《 寒论 》 伤 不仅 确 定 了 中医 临床 辨证 的 理论 体 系 和辨证 的方法 , 而且 对药物 配伍 , 制以及煎 煮技术 作 炮 了较全面 的阐述 , 中煎 服 法 的独特 之 处 在现 在 的 临 其 床应 用 中也是行 之有效 的 。中药的治疗 作用 与其 煎煮
表里的大肠 , 见泄 泻或 腹痛症 状。此虽 为举 例 , 体 故 但 现 了症 状出现 与感邪轻重有一定关 系。
5 六 腑 之 咳
7 2 关于 “ 皆聚 于 胃, 于 肺 ” . 此 关 的问题 : 原文 “ 皆 此 聚于 胃, 于肺 ” , 对该 篇 的全 面 总结 , 关 句 是 虽有 五 脏 六腑 咳之分 , 总结 起 来 讲 , 肺 与 胃的关 系更 为 密 但 与
《伤寒论总结》方药的煎煮方法汇总,煎的好,药才好
《伤寒论总结》方药的煎煮方法汇总,煎的好,药才好方药煎煮方法是直接影响方药疗效的重要因素。
《伤寒论》对每一方剂的煎煮法都有具体要求,用水多少,煮取多少,先煮后煮,方后注中皆有规定,这些内容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惜乎后世学者在研究《伤寒论》时,对此多有忽略。
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作为此文。
一、两个特殊的时间单位1、升蒸《伤寒论》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各方煮药时间的长短,但方后注规定了以水若干煮取若干,这实际上正是对煮药时间长短的规定。
一般而言,在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煮药容器的质量和容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以一定强度的火力将等量沸腾的水继续加热至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
《伤寒论》煮药多用微火,第12条方后注规定桂枝汤煮以微火,这是适合其他诸方的普遍性要求;《千金要方》也说过:“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
”因而可以认为,《伤寒论》煮药时间1升水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
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将这样长短的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名之曰“升蒸”。
根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汉之1升折合今日之198mL。
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将600mL-1800mL(约3-6升)不同量的沸水以中等强度的火力继续加热蒸发,计算每1升水的平均蒸发时间,结果约为15min。
根据这一结果,1升蒸约等于15min。
2、沸煮药过程中,当水烧开时,药液沸而腾起。
由于是微火煮药,药液仅有小沸,一阵沸腾后,药液温度稍有降低,液面又归于相对平静,这一过程就是仲景所说的1“沸”。
继续加热,则出现2沸、3沸……。
1沸时间有多长,这要视室温、火力、药材量、容器的口径及其质地等因素而定。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粗略估计1沸大约30s。
本文所言“升蒸”和“沸”都是以药液开始沸腾时为起点计算。
在药物浸泡和煎煮过程中,有一定量的水浸入药材中,由于药材质地的不同以及方剂药材总重量不同,每一方剂药材中的浸入水量也不同,对此较难掌握,故本研究对此全部忽略不计。
浅谈大黄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浅谈大黄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汤永恩【摘要】大黄又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锦纹等,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仲景对大黄的运用甚为灵活巧妙,《伤寒论》中运用大黄的处方共计15首,所涉及到的条文有45条,今就对大黄在《伤寒论》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大黄;伤寒论;经典研读【作者】汤永恩【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3大黄一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有: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仲景在《神农本草经》《汤液经》等的基础上,依据其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极大丰富了大黄的应用范围,具体如下。
《伤寒论》中的桃核承气汤方、抵当汤方、抵当丸方中的大黄都是起到活血下血的作用[1]。
以桃核承气汤方为例,依原文106条可知此证有两种不同转归,一为轻浅之蓄血证,一为较重较深之蓄血证,前者“血自下,下者愈”,非桃核承气汤所主,故此处当只论述后者,后者为瘀热蓄于下焦,治法当因势利导、活血逐瘀,通下泻热。
方中大黄既能苦寒泻热通下,又能入血分活血化瘀,与桃核配伍共破蓄血。
芒硝咸寒,泻热破淤。
桂枝辛温,通阳理气,通阳则能行阴,理气则能行血,血行结自散。
炙甘草护胃安中兼缓诸药峻烈之性。
此证为在表之邪化热循经深入下焦,与血分搏结所致的太阳蓄血之证,属新生之瘀,且热重而瘀轻。
故仲景于此处重用即能活血逐瘀又能泻热通下的大黄以破下焦之瘀热。
原文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本太阳之为病,当以汗法,发散在表之邪,今误用攻下之法,表证误下,致正气虚,邪气因入,邪陷太阴脾络,气血淤滞,不通则痛,治用桂枝加芍药汤,调和气血,缓急止痛[2]。
《伤寒论》中有些方剂为什么去滓还要再煎?
《伤寒论》中有些方剂为什么去滓还要再煎?什么叫“去渣再煎”呢?就是去掉药渣后再把药汤放到火上去煮,实际上这是一个浓缩的过程。
在《伤寒论》中采用了“去渣再煎法”的煎服法的方剂,共有七个,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
这七个方子有什么特点呢?第一,这七个方子都是寒热并用的方子,方中药性有寒温之差,味有苦、辛、甘之异,功用又有祛邪扶正之别,去渣再煎可使诸药气味醇和,有利透邪外达,而无敛邪之弊。
像黄连跟干姜,一个寒一个热,有时候把它们用到一块儿的时候,由于寒热的相激,就会使病人喝完药以后感到很不舒服,甚至喝完以后马上就吐了,为了使这种寒热的药性更加和合,劲儿往一处使,就考虑到这样一种煎药方法,药煎到一半即去掉药渣,然后再拿药汤放到火上浓缩,这样的话,寒热相激的这样一种弊病就会减弱。
所以实际上这是古人在处理寒热药并用时所出现的药物副作用。
第二,这七个方子所治疾病,均属于“少阳病”的范畴,其证均以“正虚而客气上逆”为特点,且有邪气在下焦而下焦偏虚,属三焦同病。
用去渣再煎法,能使药性柔和、能通行上下表里,可调和三焦,使三焦营卫得通,诸证得解。
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胃虚证情较轻;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则病情只在中上二焦,而无下焦之证;黄连汤则并非完全是客气上逆,而有邪气在胃中,且无下焦之证,因此这三方均不用去渣再煎。
除了上述小柴胡汤与泻心汤类方外,其他如大陷胸汤、栀子豉汤类方尽管亦有客气上逆的病机,可是其证无邪气在下焦,故亦不需此法。
那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临床上我们要开一些寒热并用的或者是有补有泻的药物,你就要想办法来去除这种因药性不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最好使用“去滓再煎”的方法。
当然现在的煎药机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必须人工煎药,临床上最好告诉病人自己煎药,即使没有要求“去滓再煎”,也是人工煎药的效果好。
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法
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法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法【摘要】方药煎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影响到辨证论治的结果。
就《伤寒论》中方药的煎法从煎药方法、煎煮溶剂、煎药辅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使临床医生对方药的煎煮予以重视。
【关键词】《伤寒论》煎法方药药物煎煮的恰当与否,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伤寒论》非常重视方药的煎法,对此论述很多。
现从煎药方法、煎药溶剂、煎药辅料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 煎药方法《伤寒论》方药煎服的方法极为多样,现分述如下。
1.1 先煎法先煎法是指将方药中某一味或几味药物加水先煎煮至一定时间,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的煎药方法。
《伤寒论》方药所用药物中的麻黄、葛根、蜀漆、茵陈等药物及茯苓在苓桂枣甘汤中的煎煮均用了先煎法。
麻黄先煎其意在去沫,因为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麻黄煎煮之沫主要为麻黄碱等毒性成分。
葛根质地坚密而有效成分不易被短时煎出,故先煎以利于药物成分的充分释出。
蜀漆为常山之苗,以涌吐为用而劫痰截疟,但于《伤寒论》中用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及牡蛎泽泻散两方以祛痰浊而不欲其吐也,故先煎以去其峻猛涌吐之力,只取其祛除痰浊之功。
茵陈蒿汤药仅三味而茵陈为君,故先煎以保证君药成分的充分释出,以使方药功效发挥尽致,此外现代研究认为茵陈蒿所含挥发油成分可刺激人体肠胃黏膜,所以茵陈久煎亦可去其毒性。
茯苓于《伤寒论》中所用有15次之多,为仲景治悸之首药,唯于苓桂术甘汤中先煎,苓桂术甘汤乃汗后心阳虚损、下焦水邪欲将上侵之证,故而仲景投茯苓八两为君先煎,以更保伐邪之力也。
因此可见《伤寒论》方药煎法中先煎的目的在于:一减除药物的某些毒副作用,如麻黄与蜀漆;二有利于药物成分的充分释出,如葛根及苓桂枣甘汤中之茯苓;三既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释出,又防止其毒副作用的产生,如茵陈蒿汤中之茵陈。
1.2 后下法后下法即等方中其他药物煎煮将成时,才纳入某一味或几味药物同煎的煎药方法。
《伤寒论》方药中的芒硝、大黄、香豉及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等药物,在煎煮时均采用了后下法。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有着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中药汤剂的认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1. 生大黄:即未经任何炮制处理的大黄。
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
但生大黄还有毒性,易伤肝脏,因此用量需谨慎。
2. 曲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用大麦糊粉包裹,置于阳光下腌制。
曲大黄性味偏寒,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适用于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
3. 蒸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蒸汽蒸制。
蒸大黄性味偏温,泻火通便的作用比生大黄稍弱,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更为适宜。
4. 炒大黄、煮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文火炒制或煮制。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
炒大黄偏温,煮大黄偏寒,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1. 生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生大黄因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时使用。
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黄立便汤”,方中用生大黄与其他中药搭配,用于治疗痞满便秘、火热腹痛等症。
但生大黄毒性较大,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用量需谨慎。
曲大黄因为经过阳光腌制而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时使用。
在《伤寒论》中有“大便调脏汤”、“小便不利汤”等方剂,均以曲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等症。
蒸大黄因为经过蒸制而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
在《金匮要略》中有“厚朴大黄丸”、“甘露消积汤”等方剂,均以蒸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蕴结等症。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炒大黄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用炒大黄与炙甘草合用,用于治疗肠风痔漏等症。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伤寒论》《金匮要略》大黄煎服法探析
《伤寒论》《金匮要略》大黄煎服法探析
陈爱梅;吴炳章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2004(035)004
【摘要】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
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
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
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
本文就《伤寒论》、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陈爱梅;吴炳章
【作者单位】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龙岩,364000;龙岩卫生学校,福建,龙岩,364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煎服法探析 [J], 陆施婷;王海颖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孔窍外治法探析 [J], 蔡秋生;刘建华
3.大黄、芒硝配比煎浸口服法治疗骨折便秘的临床研究 [J], 林梓凌;辛少芳;全小明;潘静华;陆明媚;杨志东
4.《伤寒论》之煎服法探析 [J], 岳瑞珍;李素领
5.《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虫类药用法探析 [J], 杨守峰;陈华;杨雪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经验:《伤寒论》中特殊煎煮法与服法小结
中医经验:《伤寒论》中特殊煎煮法与服法小结《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分别为112方、179方(除去重复),以汤剂居多。
仲景在每首方后面,总是不厌其烦地写明煮法与服法,是因为不仅关系到进入人体的药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药效。
一、一般煮法1. [口父](音fu同府)咀。
即将药碎成小块,有利于煮出药味,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这只在桂枝汤条下注明,其他方条下则省去,这只是省文,并不是说其他方不必[口父]咀。
唯大乌头煎一方注明“不必咀”。
2. 水若干升,煮取若干升,去渣。
用水量大致以药味药量的多少而定,如桂枝汤是水七升,煮取三升;黄芩汤用水一斗,煮取三升。
用多少水,煮取多少,即寓煮药的时间在内,如小半夏汤,仲景取半夏皆用生半夏,久煮则去其毒而不致戟人咽喉,此方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则煎煮时间一个小时以上。
煮药用火,有微火、急火、中火之分,凡未写明微火、急火煮者,皆为中火。
半夏汤以水一升,煎七沸即是急火。
桂枝汤即明白告知用“微火煮”。
3. 仲景用汤剂,率皆每剂只煮一次。
推究其道理,一是药味无多,少则一二味,最多也不超过十二味;二是“[口父] 咀”之后,药物成分易于析出;三是煎煮时间较长;四是有的方用酒煎或酒水各半煎,酒助药力,又是极好的溶媒。
4. 仲景药方多用诸药同煮的方法。
二、特殊煮法1. 先煮需先煮的药,取义不尽相同。
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凡用麻黄的药方,都明确注明:麻黄先煮去上沫,因为不先煮去沫,服后会有引起心烦的副作用。
而大承气汤,先煮枳实、厚朴,水一斗煮取五升,然后再下大黄,煮至二升,再入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就可以了。
其意是取枳朴行气散满在先,黄、硝荡实润燥居后,秩序井然。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石膏,仲景并不先煎,而是与其它药同煎,米熟汤成。
四逆汤类方中的附子,亦不先煎,如四逆汤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真武汤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推测其煎煮时间当在40分钟至90分钟,不致有中毒之虞。
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方剂有15方,《金匮
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方剂有15方,《金匮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方剂有15方,《金匮要略》中含“大黄”的方剂有21方,去掉重复的方剂,共29方。
1.阳明腑实证。
代表方承气汤类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其中大黄用到四两,其用法也有讲究,大承气汤大黄为后下意在推陈致新,泻下攻积,小承气汤为大黄、枳实、厚朴一起煎意在消痞除满,调胃承气汤为大黄、甘草一起煎意在调和胃气。
2.神志病证。
代表方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后世在《温病条辨》中也提到桃仁承气汤,二者不可混淆。
“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桃仁承气汤的组成为《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去桂枝、甘草,加当归、芍药、牡丹皮活血化瘀。
此外抵挡汤、抵挡丸都有治疗神志病的功效。
3.痰饮病。
以己椒苈黄丸为代表,上文已讲,不再赘述。
4.黄疸。
如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北京中医医院已故肝病大家关幼波先生提出“治黄先治血,血行黄易却”,此外《金匮要略》提出“治湿不利治小便,非其治也”,由此可见大黄通过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的来治疗黄疸。
5.火痞。
吐血、衄血等火热病证:如“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6.肠痈。
如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初起,湿热壅滞,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7.疟母。
如鳖甲煎丸。
8.虚劳。
如大黄䗪虫丸,“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与《本经》“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相呼应。
现代临床常用在妇女闭经或肿瘤相关疾病。
9.妇科病。
如妇人产后,恶露不尽,妇人闭经,用抵挡汤,或下淤血汤,“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
大承气汤中大黄不为后下,实为枳实、厚朴先煎
大承气汤中大黄不为后下,实为枳实、厚朴先煎大家好,我是武邑县武邑镇卫生院中医科大夫乔双丽。
大黄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大黄的通便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
很多人在用大黄通便时,往往大黄后下。
其根据有二:一是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煎煮法中大黄后下;二是现代药物学研究证实大黄煎煮时间过会导致便闭,没有泄下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临床中用大黄通便,也是后下的。
随着对《伤寒论》的学习不断深入,发现这是有问题的。
首先,大承气汤煎煮法中,与其说大黄后下,不如说是枳实、厚朴先煎。
煎煮大承气汤用水一斗,先煎枳实、厚朴至五升,再加入大黄煮至二升,然后去滓加芒硝一二沸。
也就是说,实际上煎煮大黄消耗水分达三升。
这和现在说的“后下”意义上是不一样的。
在小承气汤中,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煮大黄消耗水分也是差不多三升。
也就是说,大小承气汤煎煮大黄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大承气汤中后下大黄,并没有缩短大黄的煎煮时间。
再比较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会发现厚朴三物汤用水达一斗二升,煎煮到剩余五升时加入大黄,加入大黄后再煮去二升水,最后剩余三升药汁。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比较,大黄的用量是一样的,厚朴三物汤中厚朴、枳实的量要比小承气汤中多很多。
可见,张仲景确实意在先煮厚朴、枳实,而不是后下大黄。
其次,大承气汤中大黄用酒洗,是欲其入血分。
张仲景用大黄入血分,有两种方法:一是延长煎煮时间,一般消耗五升左右的水,比如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二是用酒洗,或者直接用酒煎,一般消耗二三升水,比如抵挡汤、下淤血汤。
丸药大黄蛰虫丸,也是用酒送服引入血分的。
在大承气汤证中,燥屎压迫肠道壁,消耗水分,必然会造成肠道壁血液粘稠,流通不畅,所以张仲景用酒洗大黄入血分,凉血活血,以免造成肠道壁的坏死,使病情复杂化。
其实大黄入血分仍然有通便的作用,很多血分药比如当归、芍药、桃仁等也是可以通便的。
《伤寒论》中真正意义上大黄“后下”的方子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下大黄之后只煮一两沸,确不是用来通便的,而是用来清气分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
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浅谈《伤寒论》中大黄的煎法
更新日期:2011-09-21 点击:董永悦
提要探讨《伤寒论》中大黄的四种煎煮方法(后下、汤泡、先煎、同煎),以说明传统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中药煎煮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伤寒论》;大黄;煎煮方法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3-0241-01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cocting Method of
Radix et Rhizoma Rhei in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DONG Yong-yue
(Dalian Hospital for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Liaoning 116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four kinds of decocting methods of Radix et Rhizoma Rhei in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use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nstructing the decocting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Radix et Rhizoma Rhei; Decocting method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言精义奥,法简用详,其在汤剂煎煮方面也有严格详细规定。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1]。
它是仲景较常用的一味药,根据在具体汤剂中所起作用,相应的煎煮方法也不相同。
《伤寒论》中含大黄的汤剂处方共12张,煎煮方法有四种:后下,汤泡,先煎,同煎。
大黄后下有三张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讠严语”[2];大承气汤以“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2];茵陈蒿汤中“大黄之苦寒以下瘀热”[2]。
三方均取大黄除热之功,以泻下为验。
大黄中所含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茵醌类的葡萄糖甙或双蒽酮甙),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双蒽酮甙作用最强。
双蒽酮甙为番泻甙A,B,C,D (Sennoside A,B,C,D)。
此外,尚含鞣质类物质约5%,为收敛成分,其中有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γ-儿茶素等。
近据报道,大黄尚含四种大黄甙(Rheinoside A, B, C, D)。
亦为泻下成分[3]。
大黄中双蒽酮甙在初加热时较鞣质类成分易于溶出,然而长时间煎煮,则大黄鞣质类物质溶出较多。
大黄的泻下成分容易分解,泻下作用减弱,收敛作用增强。
所以上三方均后下,不宜久煎,在这一点上,现代关于大黄成分研究对仲景的用法解释明确。
大黄汤泡有两张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两方均以“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2]。
莫枚士更明确地说:“此症虽寒痞并见,而痞经大下,仅为余疾不尽,故三味但泡不煎,欲其不甚着力耳[4]。
所谓汤泡,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2]。
麻沸汤即百沸汤,是煮沸多次的开水,含无机盐类极少。
大黄经沸水短时间浸泡,所含成分只有一小部分溶出,只能起到“苦入心,寒除热”的作用,无泻下作用。
大黄先煎只有大陷胸汤。
“大黄谓之将军,以苦汤涤”[2];成无己以为“……是以甘遂
为君……是以大黄为使,莫文泉却认为……”故以大黄而臣以硝,使去结热,而佐以甘遂行水,故其分独轻,观方下煎法自明。
成注未免倒置[4]。
从方中剂量看,大黄六两,甘遂一钱(匕),大黄是甘遂的60倍或107倍,所以大黄是君药无疑。
大黄先煎,即所谓君药先煎,使君药的成分尽可能溶出,臣药或佐使之药,可以次于君药溶出。
尤在泾在比较大承气汤和大陷胸汤煎法及临床运用时分析更透彻: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心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
且大承气煮枳、朴,而后纳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
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5]。
大黄与方中诸药同煎有六张处方: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小陷胸汤、桂枝加大黄汤。
各方中大黄或为臣药佐使之药,作用各不相同,或荡涤肠胃,或泻下结热,或下瘀血,或开血闭,或泻实。
各随其在处方中所起作用而施用。
大黄,中医号称“将军”,在现代药理学中仅被列为刺激性泻药一类,其地位和西药的双醋酚汀之类泻药相当,而按中医理论应用大黄则大不相同……大黄的作用是多方面[6]。
所以,仅凭大黄的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研究来解释大黄在汤剂处方中各种不同的煎煮方法,显然很不完全;鉴于中药物质中所含有效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复方中各药物在不同煎煮方法下所发生反应的复杂性。
使用现代研究结论指导中医临床则力所不逮。
因此,研究中药必须以传统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为指导,中药的现代研究只能作为借鉴,不可本末倒置,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简介:董永悦(1973-),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人,现任辽宁省大连市妇产医院药师,学士学位.
作者单位:董永悦(辽宁省大连市妇产医院116012)
参考文献:
[1]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93
[2]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4,133,142,115,105 [3]任仁安.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6
[4]莫枚士.经方例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32,68
[5]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48
[6]韩志文.名医医术精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