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炮制方案
![大黄炮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d1f17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f.png)
大黄炮制方案简介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下、通便等功效。
在中医药中,大黄常常被制成炮制品,以增加其疗效和降低对人体的刺激性。
本文将介绍关于大黄炮制的方案和炮制后的用法。
大黄炮制的方法选料与炮制前的准备1.选料:选择外观完整、色泽鲜亮、无虫蛀和霉变的大黄。
2.清洗:将选好的大黄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污物。
3.晒干:将清洗后的大黄放在通风的地方晒干。
治炮与炮制过程1.大火炒炙:将晒干的大黄放入炒锅中,用大火不断翻炒,直到大黄表面出现细微裂纹,并能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
2.晾凉:将大黄倒入盘子中,晾凉备用。
3.磨成粉末:将晾凉的大黄放入研磨机或者用石臼研磨成粉末,备用。
大黄炮制后的用法大黄经过炮制后,可以用于以下方剂和药物的制备:1.大黄泻心汤:将大黄炮制末与其他中药配伍,按照一定比例煎煮,用于心火上炎、心烦不宁、口苦口干等症状的治疗。
2.大黄清热汤:将大黄炮制末与其他清热药材配伍,煎煮后饮用,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痰多等症状。
注意事项1.制备大黄炮制品时,应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以免损失药性。
2.确保选用的大黄符合药材质量标准,并注意保存环境的卫生和干燥度。
3.在使用炮制后的大黄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药方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4.大黄具有泻下作用,敏感人群和孕妇应谨慎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炮制后的大黄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结论大黄炮制是中医药制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炒炙和研磨等步骤,能够提高大黄的疗效和减少其刺激性。
然而,在使用大黄炮制品时,需要注意选材、炮制方法和用药剂量等方面的细节,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大黄炮制品,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酒炙大黄的炮炙方法
![酒炙大黄的炮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92c1c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4f.png)
酒炙大黄的炮炙方法酒炙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具有很高的药物疗效。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酒炙大黄的炮制方法。
酒炙大黄是指将大黄通过炮制工艺处理后所得的制剂。
大黄,又称黄连、黄芪,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药材,常用于治疗便秘、气滞、疼痛等症状。
经过酒炙炮制后的大黄,其药性得到调和和增强,更加适合中药方剂使用。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酒炙大黄的炮制方法。
首先,所需材料包括大黄、米酒。
首先,将大黄用清水浸泡一夜,以使其软化。
然后,将浸泡过的大黄取出,剁碎。
取一个瓷罐,将剁碎的大黄放入瓷罐中。
接下来,用米酒浸泡大黄。
将米酒倒入瓷罐中,直至大黄完全浸没在酒中。
同时,注意避免瓷罐中留有气泡。
然后,将瓷罐盖严实,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酒炙。
酒炙的时间一般为7至14天,具体时间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酒炙过程中,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轻轻晃动瓷罐,以确保大黄均匀接触到酒液。
当酒炙完成后,将瓷罐打开,将大黄取出。
此时的大黄已经变得柔软而有弹性,颜色也变深。
将大黄晾干,待其完全干燥后,存放于干燥通风的地方。
酒炙大黄的好处主要包括增强药性、降低副作用等。
经过酒炙炮制,大黄的药性得到了调和和增强。
同时,由于米酒炮制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可以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减轻对肠胃的刺激。
酒炙大黄的用途广泛。
它常常被用于中药方剂中,以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中医常将酒炙大黄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用于治疗痢疾、便秘等肠道疾病。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妇科疾病等。
尽管酒炙大黄具有许多好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服用酒炙大黄前最好咨询医生,确保药材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正确。
此外,酒炙大黄属于通便泻火的药物,因此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引起腹泻等不适。
总结起来,酒炙大黄是一种经过特定工艺处理的中药制剂,具有较高的药物疗效。
通过将大黄用米酒浸泡并进行酒炙,大黄的药性得到了调和和增强。
酒炙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各种病症。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f8c20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c.png)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e660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d.png)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0416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f.png)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大黄炮制不同功效也不同
![中药大黄炮制不同功效也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9b48572daaea998fcc220ea6.png)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性味:苦,寒。归经: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但大黄的炮制不同其功效也不同,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生大黄:即原生药材的饮片。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熟大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置容器内密闭,隔水炖后至内外呈黑褐色时取出,干燥制成。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却增强了活血化瘀作用,尤其适合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
酒大黄: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后放凉即可。酒能引药上行,因此酒大黄可清上焦实热,对吐血、鼻出血、头痛、目赤、咽痛、口疮、牙龈肿痛等,疗效更佳。
大黄炭:生大黄用武火炒至外表黑色后放凉就是大黄炭。大黄炭收敛便血,以及吐血、崩漏等病症。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fa91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4.png)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的炮制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c2d3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2.png)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又称为芒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它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晒干以及其他特定的加工工序来改变其性状和药理活性。
首先,将鲜活的大黄杀水去根。
之后,将去根的大黄放入沸水中蒸煮,使其煮熟。
这个步骤有助于降低大黄的寒凉性质,增加其温和的性质。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含水量减少,内部的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出来。
蒸制后的大黄取出后,要进行晾晒。
晒干的过程中,大黄的表面水分会逐渐蒸发,使其质地变硬,便于储存。
同时,晾晒还能让大黄的颜色变得更加均匀,外形更加整齐。
除了蒸制和晒干之外,大黄的炮制还可能包括其他的加工工序,如背油、浸汞等。
这些步骤可以进一步改变大黄的药理活性,增强其功效。
总而言之,大黄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晾晒及其他特定的处理工艺,使其温和化、保持稳定性,并调整其药理属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5c10fd0242a8956bece473.png)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95df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0.png)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有着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中药汤剂的认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1. 生大黄:即未经任何炮制处理的大黄。
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
但生大黄还有毒性,易伤肝脏,因此用量需谨慎。
2. 曲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用大麦糊粉包裹,置于阳光下腌制。
曲大黄性味偏寒,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适用于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
3. 蒸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蒸汽蒸制。
蒸大黄性味偏温,泻火通便的作用比生大黄稍弱,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更为适宜。
4. 炒大黄、煮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文火炒制或煮制。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
炒大黄偏温,煮大黄偏寒,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1. 生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生大黄因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时使用。
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黄立便汤”,方中用生大黄与其他中药搭配,用于治疗痞满便秘、火热腹痛等症。
但生大黄毒性较大,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用量需谨慎。
曲大黄因为经过阳光腌制而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时使用。
在《伤寒论》中有“大便调脏汤”、“小便不利汤”等方剂,均以曲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等症。
蒸大黄因为经过蒸制而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
在《金匮要略》中有“厚朴大黄丸”、“甘露消积汤”等方剂,均以蒸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蕴结等症。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炒大黄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用炒大黄与炙甘草合用,用于治疗肠风痔漏等症。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e29e5e63968011ca30091e8.png)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27417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b.png)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包括生大黄、制大黄、炒大黄、醋炙大黄等。
其中,生大黄为未经过任何炮制的原料;制大黄为煮沸、捣碎、晒干等步骤后制成的大黄;炒大黄为将大黄加热炒制而成;醋炙大黄为将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1.生大黄:生大黄性寒,味苦,功效较强。
由于生大黄未经过任何炮制处理,因此在中药汤剂中应用较少,仅用于特殊情况,例如治疗热盛病证或无法忍受大黄刺激的患者等。
2.制大黄:制大黄经过水洗、煮沸、捣碎、晾干等步骤后制成,具有泻下通便,消肿止痛的功效。
制大黄较生大黄性温,可以提高其泻下通便的功效,但相应的刺激性较弱。
3.炒大黄:炒大黄是将制成的大黄加热炒制,经过炒制后大黄的颜色和质地都发生了变化,成为棕色的块状物。
炒大黄性温,可以增加其排毒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实证病证,但其刺激性也相应增强。
4.醋炙大黄:醋炙大黄是将晒干的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经过醋炙处理后的大黄具有较好的润肠通便功效,且刺激性较炒大黄和制大黄较弱,适用于治疗便秘等病症。
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制大黄作为最基本的炮制方法,常常在中药方剂中使用。
例如常用的大承气汤、二妙散等中均含有制大黄。
炒大黄和醋炙大黄则常常用于治疗久病肠糜、脾胃虚弱等的中药方剂中。
例如脾胃虚弱证症下的藿香汤、二陈汤等都含有炒大黄。
使用醋炙大黄的方剂一般用于治疗便秘。
例如枳壳汤、小承气汤等。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会对其特性产生影响,因而在中药汤剂的应用中也会存在不同。
在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的大黄。
大黄及其炮制品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
![大黄及其炮制品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4e01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3.png)
大黄及其炮制品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进展近年来,大黄及其炮制品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备受关注,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大黄及其炮制品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效果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黄及其炮制品的药理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及其炮制品具有清热泻火的药理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并能够消除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从而降低肾细胞的损伤。
2. 利湿通窍:大黄及其炮制品还具有利湿通窍的作用,可以促进体内水分的排泄,减轻肾脏的负担,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废物的排泄。
3. 活血通络:大黄及其炮制品可以活血通络,改善肾脏微循环,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果。
4. 养阴清热:大黄及其炮制品还具有养阴清热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肾阴虚症状,使肾功能得到修复和恢复。
二、临床研究效果大黄及其炮制品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 对大黄及其炮制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一项对大黄及其炮制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大黄及其炮制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尿毒症症状,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研究进展目前,大黄及其炮制品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大黄及其炮制品的炮制工艺:目前,大黄及其炮制品的炮制工艺并不统一,不同的炮制工艺可能会影响药效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其炮制工艺。
2. 大黄及其炮制品的安全性:虽然大黄及其炮制品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长期使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安全性和毒副作用。
3. 大黄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大黄及其炮制品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待深入研究,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来验证其临床疗效。
大黄及其炮制品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效果,但其炮制工艺、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不同方法炮制大黄的功效
![不同方法炮制大黄的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ae6a1fd4a417866fb84a8eed.png)
生大黄也被称作将军,大黄直接经净制、润制、切制后 得到的生大黄饮片,气锐而峻,生用气味重浊,具有较 强的泻下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便秘等病症。中医 用药过程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通过配伍其他复方 共用,研究 发 现,生 大 黄 有 较 好 的 抑 菌 效 果。 所 谓 的 酒大黄是将黄酒喷淋的大黄片进行炒制所得的饮片。 中医认为大黄经黄酒炒制后,可以借酒之升腾清上焦 火毒。现代医 学 研 究 发 现,大 黄 经 酒 炙 以 后,其 中 蕴 含的蒽醌类衍生物及鞣质含量降低,因此泻下作用有 所衰减[9]。在实际应用过程 中,常 配 伍 使 用。 炭 制 大 黄是将生大黄用武火炒至成炭所制成的炮制品。研 究发现,大黄经炭制后,结合性蒽醌类成分被破坏,游 离性蒽醌等 成 分 增 多,因 而 导 致 泻 下 作 用 减 弱,此 外 大黄经炭制 后,鞣 质 成 分 较 少,表 现 出 较 好 的 止 血 效 果[10]。《 十药神书》中曾经有“ 消肿捣汁,止血烧灰存 性”,生大黄本 身 并 无 止 血 的 功 效,但 是 经 炒 制 后,涩 性增强,有化 瘀 止 血 的 功 效,临 床 上 常 用 来 治 疗 火 热 引发的出血症。熟大黄与酒大黄相近,但是在炮制方 法上与酒大黄用黄酒喷淋炒制不同,熟大黄是采用酒 炖或酒蒸的方法的得到的外皮焦黑色的饮片,清宁片 的主要成分就是熟大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熟大黄 经过剧烈的 炮 制 以 后,游 离 型 蒽 醌 类 成 分 增 加,而 使 泻下成分减 少,副 作 用 随 之 减 弱,适 用 于 正 气 虚 弱 的 患者,此外熟 大 黄 还 兼 具 活 血 化 瘀 的 功 效,可 以 用 来 治疗跌打损伤、月经闭停等。醋大黄是指将生大黄加
4 结论 大黄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材,性苦寒,气味重浊,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08e76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2.png)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泻药,其不同炮制方法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不同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应用。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新鲜大黄新鲜大黄是指将野生大黄根、茎叶连带土壤摘取、洗净后直接使用的原药。
新鲜大黄中含有较多的真菌和细菌,活性成分未经干燥处理,药效较强。
新鲜大黄运用于中药汤剂中,具有促进排便、通便泄热、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炮制大黄炮制大黄是指将大黄切成小块或细粉后,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制成的药材。
炮制大黄可以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药效稳定性。
经过炮制的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去瘀通经的功效。
1、黄牛膝大黄汤在临床中治疗痔疮、便秘常常采用黄牛膝大黄汤,该汤剂主要以大黄为主体,采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枣汁炮法,并加入产地为云南的黄牛膝草。
汤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润肠、通便导滞的作用减轻痔疮、便秘引起的疼痛。
2、绛黄散绛黄散运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红糖炮法,通过加入红枣糖、蜜糖等中草药配合炮制大黄,该散剂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等疾病。
绛黄散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炭炙大黄炭炙大黄是指将大黄用木炭火烧炙后制成的药材。
炭炙大黄中的芫花苷、黄芩苷等成分比新鲜大黄和炮制大黄的含量更高,具有强烈的泻痢作用。
但由于其药效极强,其在应用时要控制剂量,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炭炙大黄,可用于治疗肠胃瘀滞、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
四、黄化大黄黄化大黄是指将大黄经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制成的药材。
黄化大黄颜色呈现为深黄色或暗黄色,质地较硬。
黄化大黄具有较强的解毒效果,可以清除体内积存的毒素和废物,有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调节免疫力。
总之,大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调节其药效和适应症,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发挥其疗效。
在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中,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进行选用。
大黄五大炮制品疗效大全
![大黄五大炮制品疗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569399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d.png)
大黄五大炮制品疗效大全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生大黄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主含蒽醌苷),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
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瘀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证。
其代表方药有:用于峻下热结的“大、小承气汤”;行气逐水的“舟车丸”;泻火解毒的“泻心汤”等;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疮痈肿毒、烧伤或烫伤的“金黄散”等等。
熟大黄蒸熟后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
能减轻伤胃气、伤阴血、腹痛等副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常用于瘀血诸证效佳。
如跌打损伤、闪挫伤,瘀血停滞,可与当归,木香、红花等行气活血药同用,方如“正骨紫金丹”。
酒制大黄酒大黄泻下作用趋弱,能缓和寒下,同时使药力上行而起泻心火、肝火作用。
临床上一般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等。
酒大黄有升提之性,能引药上行,善清上焦实热,对于热病时疫,头痛壮热,常与黄芩、黄连、栀子等同用,以增强清上焦湿热作用,方如“三黄栀子豉汤”;酒制大黄也善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头痛等,如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牙痛等,方用“当归龙荟丸”;酒大黄还能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之功,代表方有治疗蓄血证之“抵当汤”,用于瘀血内停、月经停闭的“大黄zhé虫丸”等。
大黄炭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微,主要具有凉血化瘀、止血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和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炮制和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6cb53ba69dc5022aaea003e.png)
43 应 用 .
用 于血 热 有瘀 出血 ( 治 小 儿 饮食 过 多 , 如
痞 闷疼 痛 , 食不 消化 , 而成 癖 ) 久 。 5 清 宁片 的炮 制 51 方法 . 取大 黄 片 或 块 , 煮 制 容器 内 , 置 加水 完 全
12 药 性 .
大黄 经 酒 炒后 , 分 有所 改 变 , 成 总游 离 蒽
23 应用 .
《 因方 》 云 : 跌 打 损 伤 , 血 凝 积 , 三 有 治 瘀
炭等 多种 炮制 方法 , 在炮 制 过程 中 由于受热 程度 不 同 ,
气绝 欲死 , 躁疼 痛 的鸡 呜散 。 烦
3 大 黄 炭 的 炮 制
使 其 多种 有效 成分 发 生 了质 和量 的变 化 , 因而 改 变 了 生 大 黄 固有 的药性 和功 效 , 宽 了用药 范 围 , 高 了药 拓 提
效。
参 考 文 献
[1] 陈豪 , 志珍 . 论 大 黄 炮 制 作 用 及 临 床 正 确 应 用 [ ] 海 峡 药 池 再 J.
学 , 0 4, 4 : 5 20 ( ) 1 .
31 方法 .
取 大 黄 片 或块 , 炒制 容 器 内 , 文 火 加 置 用
热 , 至表 面焦黑 色 、 炒 内部 焦褐色 , 出 , 取 晾干 。
1 酒 大 黄 的 炮 制
4 醋 大 黄 片或 块 , 米醋 拌匀 , 用 闷润至 透 , 待
醋被 吸尽 后 , 置炒 制 容 器 内 , 文 火加 热 , 干 , 出 , 用 炒 取 晾凉 , 去碎 屑 。 筛 4 2 药性 . 醋 炒 大 黄后 , 合 性 大 黄 酸 严 重 被破 坏 , 结
大黄 入药 炮 制始 见 于汉 代 ,沿 用 至 今 有 生 大 黄 、 酒大 黄 、 熟大 黄 、 酒 醋大黄 、 黄炭 、 宁片 、 大 黄等 。 大 清 蜜 《 中国药典 》 载 有 大 黄 、 大 黄 、 大 黄 及 大 黄 炭 等 收 酒 熟
大黄炮制方案
![大黄炮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aca44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d.png)
大黄炮制方案一、引言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湿的功效,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黄,并提高其功效,我们特别研发了大黄炮制方案。
二、大黄简介大黄,学名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蓼科植物。
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其根茎呈橙黄色,并有明显的辐射状纵裂。
大黄的药用部分主要是根和根茎。
三、大黄炮制方案1. 材料准备- 大黄根茎:取新鲜的大黄根茎,洗净并晾干。
- 红糖:适量。
2. 制作方法- 将大黄根茎切成小块,放入干净的锅中。
- 加入适量的清水,将锅放在火上煮沸,然后转小火煮20分钟。
- 关火后,将煮好的大黄根茎捞出,放入碗中。
- 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让红糖完全融化在大黄中。
- 将大黄装入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四、大黄炮制方案的作用和功效大黄炮制后,其功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泻火作用,能够缓解体内的热症状,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
2. 通便利湿:大黄炮制后,对于脾胃湿热和大便秘结等问题有更好的疗效,能够调理肠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
3. 活血化淤:大黄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跌打损伤、瘀血淤滞等有辅助疗效。
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使用方法:- 每次取适量大黄炮制品,用开水冲服即可。
- 成年人每次服用5克至10克,每日2次;儿童酌减。
2.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脾胃虚寒者禁用。
-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六、结语大黄炮制方案是经过我们精心研发和实践验证的,将大黄的药效进一步提升,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请遵循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希望这一方案能够对广大需要的人们带来帮助。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https://img.taocdn.com/s3/m/75daf2c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4.png)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大黄是常见的一种中药,从古至今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根据大黄的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中还含有大量的螳螂类衍生物,具有强大的抗病毒作用,由于患者病情不同,在大黄用药上需求也不相同,会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
那么大黄在炮制后都有哪些应用呢?1、生大黄生大黄就是将原生大黄洗净切片晾干,在晾干之后将生大黄进行合理的配伍入药,具有凉血解毒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临床上用用生大黄可以治疗口舌生疮和大便干燥等疾病。
生大黄味苦性寒,在用药过程中可以配伍枳实、厚朴、芒硝等药物,缓解腹部疼痛以及腹痛便秘等症状。
2、熟大黄熟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将大黄片洗净用黄酒搅拌,放置合适的容器之内,密封进行隔水加热,待酒液吸收干净之后,晾干入药。
熟大黄在配伍之后能够起到泻下作用,既能够活血化瘀,还能够减轻腹部疼痛。
3、酒大黄酒大黄是常用的大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将大黄用黄酒拌匀之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晾透之后入药。
酒大黄通过用酒炮制之后,能够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功效,在临床上治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疾病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治疗吐血等血热妄行所引起的疾病。
4、醋大黄醋大黄主要是指用米醋将大黄拌匀,用文火炒干放凉后入药。
醋大黄能够调节肝脏疾病,治疗七情内伤,同时还能够泻热逐瘀。
临床上常常用醋大黄治疗产后血运不畅、大便干燥、烦躁发热等症状,采用醋大黄还能够治疗肝郁化热和月经不调。
5、大黄炭大黄炭就是将生大黄置于锅内,用文火将大黄表面炒至焦黑色为主,喷洒清水之后即可入药。
大黄经过炮制之后变成大黄炭泻下攻击作用就会减弱,而收敛作用就会增强,就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大黄炭治疗崩漏、大便带血、外伤出血等疾病。
大黄的刨制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临床需求还有酒蜜大黄、盐制大黄、炒大黄等炮制方法,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炮制,根据临床上用药的需求,炮制方法和所用的辅料也各不相同,在炮制之后大黄的功效也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
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
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
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二)酒大黄
1.炮制方法:取净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淋拌匀(大黄1公斤用黄酒0.125kg),稍闷使黄酒吸尽,置锅内以文火炒干,色泽加深,断面浅棕色时,出放凉,筛去碎屑即可。
酒大黄,酒甘辛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
大黄经酒炒后,因受热及氧的存在等各种因素影响,成分有所改变,但只有总游离蒽衍生物减量而结合型甙不受影响。
2.功效:酒大黄苦寒泻下作用减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直达上焦,驱下焦热邪,自大便而出;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三)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块,加黄酒拌匀润透(大黄1公斤用黄酒0.3~0.35kg),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制或蒸制至酒吸尽;或以武火隔水蒸6~8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八成干,再蒸一次,晒干即可。
2.功效: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收敛之力减弱,能减轻腹痛的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
(四)大黄炭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以武火炒至片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如有火星时当喷洒水粒,取出冷后贮用。
大黄炭大黄炒炭后,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其炭有吸附作用。
2.功效: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故有止血、止泻的功效。
失去泻下作用,长于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诸出血症。
(五)醋大黄
1.炮制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每大黄片1kg,用米醋0.15kg),焖润至透,待醋被吸尽后,置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炒制取大黄片,置热锅中,用微火炒黄或炒至微黄,放凉即可。
2.功效:醋大黄醋味酸、苦,性温,能散瘀止血,理气,止痛,行水,解毒,矫味矫臭。
醋炒大黄后,结合性大黄酸严重被破坏,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散瘀作用相对增强,主要以消积化瘀、止血为主,适用于癥瘕积聚,瘀滞性出血等症的治疗。
三、其他炮制方法
盐制:取大黄片,用微火炒至外皮微焦黑,喷入盐水(每大黄片1kg,用盐30g,水适量),晾干收贮。
蜜制: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加入大黄片(每
大黄片100kg,用炼蜜18kg),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贮用。
药汁制:先将大黄片拣净杂质,用清水浸泡约6~8 小时捞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倾入锅内。
每百公斤原干药加辅料(鲜车前草10kg,鲜侧柏叶10kg),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用武火煮4~6小时,煮至水将近干时,加入白酒10kg,拌匀,再用文火煮约10~20分钟,吸干水分,取出。
除去车前草、侧柏叶,将大黄晒晾至五成干时,用刀切成7~10mm 的小方块,晒干或烘干。
晒时勤翻动,以免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