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有着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中药汤剂的认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1. 生大黄:即未经任何炮制处理的大黄。
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
但生大黄还有毒性,易伤肝脏,因此用量需谨慎。
2. 曲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用大麦糊粉包裹,置于阳光下腌制。
曲大黄性味偏寒,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适用于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
3. 蒸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蒸汽蒸制。
蒸大黄性味偏温,泻火通便的作用比生大黄稍弱,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更为适宜。
4. 炒大黄、煮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文火炒制或煮制。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
炒大黄偏温,煮大黄偏寒,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1. 生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生大黄因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时使用。
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黄立便汤”,方中用生大黄与其他中药搭配,用于治疗痞满便秘、火热腹痛等症。
但生大黄毒性较大,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用量需谨慎。
曲大黄因为经过阳光腌制而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时使用。
在《伤寒论》中有“大便调脏汤”、“小便不利汤”等方剂,均以曲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等症。
蒸大黄因为经过蒸制而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
在《金匮要略》中有“厚朴大黄丸”、“甘露消积汤”等方剂,均以蒸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蕴结等症。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炒大黄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用炒大黄与炙甘草合用,用于治疗肠风痔漏等症。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一)生大黄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包括生大黄、制大黄、炒大黄、醋炙大黄等。
其中,生大黄为未经过任何炮制的原料;制大黄为煮沸、捣碎、晒干等步骤后制成的大黄;炒大黄为将大黄加热炒制而成;醋炙大黄为将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1.生大黄:生大黄性寒,味苦,功效较强。
由于生大黄未经过任何炮制处理,因此在中药汤剂中应用较少,仅用于特殊情况,例如治疗热盛病证或无法忍受大黄刺激的患者等。
2.制大黄:制大黄经过水洗、煮沸、捣碎、晾干等步骤后制成,具有泻下通便,消肿止痛的功效。
制大黄较生大黄性温,可以提高其泻下通便的功效,但相应的刺激性较弱。
3.炒大黄:炒大黄是将制成的大黄加热炒制,经过炒制后大黄的颜色和质地都发生了变化,成为棕色的块状物。
炒大黄性温,可以增加其排毒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实证病证,但其刺激性也相应增强。
4.醋炙大黄:醋炙大黄是将晒干的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经过醋炙处理后的大黄具有较好的润肠通便功效,且刺激性较炒大黄和制大黄较弱,适用于治疗便秘等病症。
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制大黄作为最基本的炮制方法,常常在中药方剂中使用。
例如常用的大承气汤、二妙散等中均含有制大黄。
炒大黄和醋炙大黄则常常用于治疗久病肠糜、脾胃虚弱等的中药方剂中。
例如脾胃虚弱证症下的藿香汤、二陈汤等都含有炒大黄。
使用醋炙大黄的方剂一般用于治疗便秘。
例如枳壳汤、小承气汤等。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会对其特性产生影响,因而在中药汤剂的应用中也会存在不同。
在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的大黄。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不同炮制方法及其在药效上的影响。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大黄的炮制方法及特点、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临床应用实例和炮制方法选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中药汤剂、药效、临床应用、建议、影响、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炮制大黄的传统方法有生大黄、酒大黄、水大黄、姜大黄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及药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深入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规律,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效果,从而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和中药制药厂家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大黄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1.3 意义大黄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其炮制方法的选择对于中药汤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大黄的药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丰富大黄的应用范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它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药炮制的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
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和增强中药饮片固有的性能。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以其能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便秘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1. 中药大黄概述:蓼科植物中称为大黄的原植物有60多种,中药正品大黄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由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各异,因此中药大黄的处方用名也很多有: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和大黄炭.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文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和心经,主要用于治疗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阳黄、水肿、疔疮、汤火伤等症。
经研究发现:中药大黄中起药效的是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和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等)为主的一大类化合物.在现今,大黄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制用两大类。
生用主要是粉碎、闷润(取原药材,洗净闷透,切片,晒干);制用有酒大黄、单炒、炒焦、炒炭、单蒸、酒蒸、煮制、蜜制、酒制等方法。
2.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 生大黄的炮制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1. 炮制:其炮制为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及影响。
通过对大黄的干制和鲜用对中药汤剂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炮制方法下大黄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变化。
结合中药汤剂中利用大黄炮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探讨了炮制方法与药效的关系。
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对大黄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提高中药疗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大黄、不同炮制方法、中药汤剂、药效、化学成分、优缺点、影响、展望1. 引言1.1 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大黄是一种常用于中药汤剂中的药材,其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效产生了显著影响。
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可以帮助中药医师更好地制定药方,达到更好的疗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包括干制和鲜用两种主要方式,每种方式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各自的特点和效果。
干制大黄是将新鲜的大黄晒干或蒸制后晒干,经过此种炮制方法后,大黄的药性味辛、性寒,有泻火通便、通淋止痛的作用。
而鲜用大黄则是指直接使用新鲜大黄进行煎煮,其药性味辛涩、性寒,有泻火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通过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大黄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药效影响深远,对于中药行业和中医临床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中药汤剂的概述中药汤剂是中医药中一种常见的药剂形式,通常采用多味药物组合配伍,经过特定的炮制方法煎服而成。
中药汤剂因其方便易取、疗效较快等优点,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药汤剂的基本制备方法包括选择适宜的药材,炮制加工,煎煮调理等步骤。
药材选用和炮制是关键的环节。
药材选用要求品质上乘,干净无杂质,炮制要根据药性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处理,以调剂药性、增强药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泻药,其不同炮制方法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不同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应用。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新鲜大黄新鲜大黄是指将野生大黄根、茎叶连带土壤摘取、洗净后直接使用的原药。
新鲜大黄中含有较多的真菌和细菌,活性成分未经干燥处理,药效较强。
新鲜大黄运用于中药汤剂中,具有促进排便、通便泄热、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炮制大黄炮制大黄是指将大黄切成小块或细粉后,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制成的药材。
炮制大黄可以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药效稳定性。
经过炮制的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去瘀通经的功效。
1、黄牛膝大黄汤在临床中治疗痔疮、便秘常常采用黄牛膝大黄汤,该汤剂主要以大黄为主体,采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枣汁炮法,并加入产地为云南的黄牛膝草。
汤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润肠、通便导滞的作用减轻痔疮、便秘引起的疼痛。
2、绛黄散绛黄散运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红糖炮法,通过加入红枣糖、蜜糖等中草药配合炮制大黄,该散剂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等疾病。
绛黄散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炭炙大黄炭炙大黄是指将大黄用木炭火烧炙后制成的药材。
炭炙大黄中的芫花苷、黄芩苷等成分比新鲜大黄和炮制大黄的含量更高,具有强烈的泻痢作用。
但由于其药效极强,其在应用时要控制剂量,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炭炙大黄,可用于治疗肠胃瘀滞、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
四、黄化大黄黄化大黄是指将大黄经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制成的药材。
黄化大黄颜色呈现为深黄色或暗黄色,质地较硬。
黄化大黄具有较强的解毒效果,可以清除体内积存的毒素和废物,有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调节免疫力。
总之,大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调节其药效和适应症,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发挥其疗效。
在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中,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进行选用。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
近十年大黄的炮制研究进展大黄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主治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疔疮,汤火伤等病症。
1 大黄的古代炮制概况1.1 古代大黄的炮制方法汉代《金匮玉函经》有酒洗酒浸、《金匮要略方论》又增加了酒蒸;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蜜蒸;唐代《食疗本草》醋煎,《外台秘要》细剉;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煨、酒制、巴豆煨,《类证活人书》酒洗、米泔水制,《圣济总录》、姜醋制,《三因极一病证论方》麸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便煨;金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蒸焙酒、面煨,《丹溪心法》酒制煨酒、米上蒸;明代《本草纲目》酒制炭、腊水蒸、酒蜜蒸,《景岳全书》酒制、炒焦,《炮炙大法》酒蜜蒸炒;清代《医门法津》煅制,《本草逢原》韭汁制、皂荚矾制,《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童便盐制、巴豆炒,《外科证治全书》石灰炒制。
1.2 大黄炮制的传统理论早在汉代就有“实者生用,虚者酒蒸”的经验。
这初步说明了大黄用酒炮制后功效不一,从而为临床不同病症提供了不同炮制品。
这亦可能是后世采用酒为辅料来炮制大黄,认为是改变药性提高药效的理论依据。
至唐代除酒制论述又进一步外,并指出“治痃癖,醋煎大黄生者,甚效。
”、宋代对炮制质量有了一定要求“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剉”,“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及至又提出对大黄进行煨制,王好古曰“须煨,寒则伤胃气” 张元素曰“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之”。
明代陈嘉谟指出“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大黄属中药泻下药 ,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大黄来源于蓼科 为 峻 烈 , 可 损 胃气 , 熟 大 黄 较 之力 缓 ; 酒 制 大黄 则可 以借 酒 力 而
植物掌叶 , 其性味苦 、 寒, 功 效 泻 热通 肠 、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1 1 。 引 药 上行 ; 醋制、 韭 汁制 则 可加 大 活血 化 瘀 的效 用 。故有 韭汁 拌 大 黄 主要 含 葸 醌 类衍 生 物 和二 蒽 酮 衍生 物 , 此 外 尚含 鞣 质 。 除采 炒 , 治 虚劳 吐 血 , 内有 瘀 积 ; 醋制 呈 膏 , 化 脾积 血 块1 2 1 。 用 大 黄生 品外 , 也 多 使用 炮 制 品 , 且 大多 认 为 大 黄药 材 以 外表 黄 3 大 黄的 现代 炮 制 方法 棕色 , 具锦纹 , 体重 、 质坚实、 有油性 , 气 清香 , 味苦而微涩 , 嚼 之 1 9 4 9年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以来 , 中 国政 府 与 地 方 卫 生 行 粘 牙 者为 佳 。本 文 对 大黄 炮 制 的起 源 、 发展 、 现 状 以及传 统 炮 制 政部 门逐年制定颁 布了《 中国药典》 、 《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和地 理论 , 古 今 文 献 中收 载 有 关 大黄 炮 制 的 内容 进 行 整 理 、 归纳 , 参 方省 、 市、 自治 区 的 中药 炮 制 规 范 三 级 中药 饮 片 质 量 标 准 , 对 大 考。 黄炮 制 品在 外 观性 状 、 炮 制方 法 上均 作 了规 定 。 1 大黄 古 代 炮 制历 史 沿 革 4 讨 论 《 神农本草经 》 中就 已 记 载 了 大黄 的性 味 和 功 效 , 但 其 中 未 1 . 大黄炮制方法的探讨 : 有 关 大 黄 的炮 制 方 法 古 代 较 为 繁
浅谈大黄的炮制和临床应用
43 应 用 .
用 于血 热 有瘀 出血 ( 治 小 儿 饮食 过 多 , 如
痞 闷疼 痛 , 食不 消化 , 而成 癖 ) 久 。 5 清 宁片 的炮 制 51 方法 . 取大 黄 片 或 块 , 煮 制 容器 内 , 置 加水 完 全
12 药 性 .
大黄 经 酒 炒后 , 分 有所 改 变 , 成 总游 离 蒽
23 应用 .
《 因方 》 云 : 跌 打 损 伤 , 血 凝 积 , 三 有 治 瘀
炭等 多种 炮制 方法 , 在炮 制 过程 中 由于受热 程度 不 同 ,
气绝 欲死 , 躁疼 痛 的鸡 呜散 。 烦
3 大 黄 炭 的 炮 制
使 其 多种 有效 成分 发 生 了质 和量 的变 化 , 因而 改 变 了 生 大 黄 固有 的药性 和功 效 , 宽 了用药 范 围 , 高 了药 拓 提
效。
参 考 文 献
[1] 陈豪 , 志珍 . 论 大 黄 炮 制 作 用 及 临 床 正 确 应 用 [ ] 海 峡 药 池 再 J.
学 , 0 4, 4 : 5 20 ( ) 1 .
31 方法 .
取 大 黄 片 或块 , 炒制 容 器 内 , 文 火 加 置 用
热 , 至表 面焦黑 色 、 炒 内部 焦褐色 , 出 , 取 晾干 。
1 酒 大 黄 的 炮 制
4 醋 大 黄 片或 块 , 米醋 拌匀 , 用 闷润至 透 , 待
醋被 吸尽 后 , 置炒 制 容 器 内 , 文 火加 热 , 干 , 出 , 用 炒 取 晾凉 , 去碎 屑 。 筛 4 2 药性 . 醋 炒 大 黄后 , 合 性 大 黄 酸 严 重 被破 坏 , 结
大黄 入药 炮 制始 见 于汉 代 ,沿 用 至 今 有 生 大 黄 、 酒大 黄 、 熟大 黄 、 酒 醋大黄 、 黄炭 、 宁片 、 大 黄等 。 大 清 蜜 《 中国药典 》 载 有 大 黄 、 大 黄 、 大 黄 及 大 黄 炭 等 收 酒 熟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炮制技术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化学成分、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我们将首先回顾大黄炮制的历史演变,理解其炮制方法的变迁和理论依据;随后,我们将关注炮制过程对大黄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有效成分的转化、溶解度的改变等;我们将探讨炮制对大黄传统药理作用的影响,如泻下、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变化。
通过综述这些研究进展,我们期望能为大黄的合理炮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其炮制方法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记载可见于《神农本草经》中,该书将大黄列为下品,并描述了其生用和酒浸用的方法。
随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大黄的炮制技术,以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
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到了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如蒸、煮、酒洗等,这些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大黄炮制技术的初步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如《千金方》中记载了用酒炒大黄的方法,以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太平圣惠方》则提到了用醋制大黄,以减轻其苦寒之性。
明清时期,大黄炮制技术得到了更为精细化的处理。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多种大黄炮制方法,包括蒸、煮、炒、炙等,并阐述了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
清代医家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新的炮制方法,如用蜜炙大黄以增强其润肠通便的功效。
进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大黄炮制技术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现代炮制方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炒、炙、蒸、煮等技术,还引入了新的炮制手段,如微波炮制、超声波炮制等,这些新方法能够在保证大黄药效的更好地保留其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
关于大黄炮制的5种方法,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区别太大了大黄是常见的一种中药,从古至今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根据大黄的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中还含有大量的螳螂类衍生物,具有强大的抗病毒作用,由于患者病情不同,在大黄用药上需求也不相同,会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
那么大黄在炮制后都有哪些应用呢?1、生大黄生大黄就是将原生大黄洗净切片晾干,在晾干之后将生大黄进行合理的配伍入药,具有凉血解毒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临床上用用生大黄可以治疗口舌生疮和大便干燥等疾病。
生大黄味苦性寒,在用药过程中可以配伍枳实、厚朴、芒硝等药物,缓解腹部疼痛以及腹痛便秘等症状。
2、熟大黄熟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将大黄片洗净用黄酒搅拌,放置合适的容器之内,密封进行隔水加热,待酒液吸收干净之后,晾干入药。
熟大黄在配伍之后能够起到泻下作用,既能够活血化瘀,还能够减轻腹部疼痛。
3、酒大黄酒大黄是常用的大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将大黄用黄酒拌匀之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晾透之后入药。
酒大黄通过用酒炮制之后,能够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功效,在临床上治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疾病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治疗吐血等血热妄行所引起的疾病。
4、醋大黄醋大黄主要是指用米醋将大黄拌匀,用文火炒干放凉后入药。
醋大黄能够调节肝脏疾病,治疗七情内伤,同时还能够泻热逐瘀。
临床上常常用醋大黄治疗产后血运不畅、大便干燥、烦躁发热等症状,采用醋大黄还能够治疗肝郁化热和月经不调。
5、大黄炭大黄炭就是将生大黄置于锅内,用文火将大黄表面炒至焦黑色为主,喷洒清水之后即可入药。
大黄经过炮制之后变成大黄炭泻下攻击作用就会减弱,而收敛作用就会增强,就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大黄炭治疗崩漏、大便带血、外伤出血等疾病。
大黄的刨制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临床需求还有酒蜜大黄、盐制大黄、炒大黄等炮制方法,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进行不同的炮制,根据临床上用药的需求,炮制方法和所用的辅料也各不相同,在炮制之后大黄的功效也不相同。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李果, 张的凤, 余润民, 王文凯【关键词】大黄; 炮制; 历史沿革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
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1]。
其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2]。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B、C、D),此外尚含鞣质。
除采用大黄生品外,也多使用炮制品,且大多认为大黄药材以外表黄棕色,具锦纹,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为了弄清大黄炮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统炮制理论等,本文对古今文献中收载的有关大黄炮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1 大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大黄炮制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
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
考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医药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黄的炮制方法在不断地增多。
唐代前有细切、去皮、水渍、酒洗、酒浸、酥炒和蒸等,如《雷公炮炙论》中记有“洒腊水蒸”与“蜜水蒸”。
到唐代,炙、米下蒸、醋煎、煨、酒蒸、酒炒和熬令黑等方法相继出现。
而至宋代,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出现了焙、九蒸九曝干、酒洗蒸、醋炒、醋浸蒸、皂荚水煮、蜜水浸焙、灰火煨、小便浸、生姜汁炙、麸煨、米泔水浸和巴豆制等多种方法,而且对于这些方法的炮制程度和情况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辅料的选择以及炮制中使用辅料的数量、炮制时间和火候等。
从仲景方看大黄的煎煮方法
从仲景⽅看⼤黄的煎煮⽅法⼤黄为蓼科植物掌叶⼤黄、唐古特⼤黄或药⽤⼤黄的⼲燥根及根茎。
在现代药理学分类⽅法中仅被列为刺激性泻药⼀类,其地位和西药的双醋酚汀之类泻药相当,但按照中医理论及临床应⽤来讲,⼤黄的作⽤则⼤不相同,⼤黄的作⽤是多⽅⾯的[1]。
《神农本草经》列其⼊下品:“味苦寒,主下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2]。
古⼈因其势猛⼒峻,效宏⼒伟,有决壅开塞之功,⽽形象地谓其“将军”。
张仲景323⾸⽅剂中,89处⽤到⼤黄,占全书⽅剂1/4左右,其中包括34⾸⼤黄复⽅,占仲景⽅剂1/10以上。
⼤黄的炮制⽅法,除酒洗外,⼤都为⽣药⼊⽅。
⼤黄的煎煮⽅法,⾃古以来就是⼀个重要的课题。
现代医药界中,⼀般都主张后下或轻煎。
但仲景⽅中,注明煎煮⽅法的有30个,包括先煎(1个)、同煎(19个)、后下(8个)和不煎(即⿇沸汤渍,2个)四种,⽽它者⼊丸剂之例,本⽂暂不讨论。
⽽仲景对待药物的煎煮法,其⽬的作⽤是多⽅⾯的,有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药⼒,增强效果;有的是为了减缓毒、烈性;有的是为了合理利⽤、避免浪费等等不⼀⽽⾜。
本⽂以⼤黄的每种煎煮⽅法的代表⽅剂为例,分述如次。
1 先煎——⼤陷胸汤 1.1 原⽅ ⼤黄去⽪,六两,芒硝⼀升,⽢遂⼀钱⼔。
上三味,以⽔六升,先煮⼤黄取⼆升,去渣,纳芒硝,煮⼀两沸,纳⽢遂末,温服⼀升,得快利,⽌后服。
1.2 分析 ⼤陷胸汤证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饮相结于胸腹,故表现为⽔热互结之证候特点,如⼼下硬满,甚则疼痛,不可触按,短⽓烦躁,头汗出,⼤便秘结,午后潮热,苔黄腻或黄燥,脉沉紧等。
⽅中⼤黄为君,主泻内陷之邪热,⾂以芒硝泻热散结,再以⽢遂攻逐停于胸腹之间的⽔饮为使,其中君药⼤黄,久煮之后,⽓味俱厚,虽通腑⼒下降,但泻热之⼒益甚。
⼤黄先煎,即所谓君药先煎,使君药的成分尽可能溶出,⾂药或佐使之药,可以次于君药溶出,有助于君药发挥最⼤的效应。
尤在泾云:“⼤陷胸,先煮⼤黄⽽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置木甑,笼屉或其它容器内,隔水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浅谈大黄古今炮制方法
更新日期:2011-04-09 点击: 邓英君
大黄是中医临床处方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常用中药。通过对大黄的古今炮制方法的比较,将会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炮制后,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量变和பைடு நூலகம்变。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历代炮制法中,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方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现今有酒浸、酒炒、酒蒸、醋炒、炒焦、炒炭等炮制方法。
总之,在挖制古人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摸索出更适应中药炮制等特点的途径。
作者单位:邓英君 南京市中医院,南京 210001
据现代炮制药理研究,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茵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甙仅余微量。因此,泻下作用缓和。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甙已不存在,因此,泻下作用极微。大黄中的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如用于治食积痞潢,产后瘀停,症瘕癖积。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晾凉。炒炭能产生止血作用,用于治肠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