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良药—大黄

合集下载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禁忌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禁忌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禁忌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中药有很多的类型,大黄就是常用的一味中药,想要发挥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我们一定要对充分了解中药的性味。

那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服用大黄有哪些禁忌呢?中药大黄的作用大黄,别名川军,将军,一味中药。

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

我国历代中医对大黄都很重视,将它与人参、附子、熟地一起称作“四大金刚”,推为“药中张飞”。

大黄主要功能是泻热毒、破淤血、荡积滞、利胆退黄,对火眼赤痛、湿热黄疸、食积、泻痢、实热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闭经等多种病症有较好疗效。

临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后下。

不过,由于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妇女胎前产后及身体虚弱者应慎用。

从宫廷医寨、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从配伍内服到炮制外用,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止痛、破积行淤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洗刘、膏剂等。

除此之外,大黄茶、大黄酒等也是养生保健之佳品。

中药大黄的服用禁忌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脾胃虚弱、虚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长期服用。

用该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

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

由于该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大黄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曾有报道2例老年患者因长期服用(2年)大黄苏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到5-5.6g,当减少用药量并补充铁等维生素C后恢复正常。

通过炭末在肠道内转运时间和排泄时间研究以及肠道内水分测定等证明,大黄作用部位在大肠,是一种大肠性致泻剂,而铁主要在大肠中吸收,认为导缺致铁的原因可能为,大黄导泻作用干扰了铁的吸收;大黄鞣酸可能与Fe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妨碍了吸收;苏打中和了胃酸;干扰了铁与维生素C螯合,妨碍了铁的吸收。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老药新用 - 药材品种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老药新用 - 药材品种

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药材品种大黄,号称“将军”。

其性猛烈,善下泄、推陈致新,它既能攻,又能守;既能安和五脏,又能通和血气;祛瘀生新,以通为补。

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1.降血脂。

取大黄0.5~1克,研末,临睡前冲服,连服5~7天,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特别是那些服西药效果不理想者可以试试,效果好且无副作用。

2.治银屑病。

取生大黄1克,泡水代茶饮;也可取生大黄、熟大黄各30克,加30%的酒精适量浸泡1周,去渣取汁,每天外搽患部1~2次,30天为1疗程,对温热型银屑病疗效尤佳。

3.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取新清宁片(由单味大黄炮制而成的大黄糖衣片,每片0.3克)口服,每次3~4片,每天3次,一般连用3天可见效,有较好的解热、消炎、抑菌功效。

4.治化脓性中耳炎。

取大黄20克,炒炭研末,用60度白酒60毫升浸泡1天后,滤渣取汁,装瓶备用。

用前将患耳洗净,然后取1~3滴滴入耳内,每天3~5次。

5.止血。

取大黄、白及各等份,研末,放锅内小火炒拌,冷却后储存在消毒瓶内。

使用时先将患处清创消毒,再取少许药粉撒于创伤伤口表面,可立即止血。

应用广泛其应用广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治疗范围涉及血证、痰饮、解毒、泻火、清热、导滞、攻积及通宣气机等方面。

张从正主张“汗、吐、下”,认为“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用单味大黄治妇人血枯,芎黄汤治头目眩晕,夺命散治小儿胸膈喘满,八正散泄热利尿等。

明朝吴有性提出“温病下不厌早”观点”,把大黄的临床应用推向了新的阶段,“承气本为逐邪而设,而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三承气汤的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

大黄能防治急性传染病。

吴又可撰写《温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

吴又可用攻下逐邪的关键在于峻猛而尽除,他主张“急证急攻”,“因证数攻”,“凡下,不以数计”,对于可下之证应“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

攻下导滞药——大黄(将军)

攻下导滞药——大黄(将军)

攻下导滞药——大黄(将军)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内服,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1m. ex Bal£.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1.的干燥根和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釆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又叫北大黄,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药用大黄又叫南大黄,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炮制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

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

“寒将军”—大黄

“寒将军”—大黄

“寒将军”—大黄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别名众多。

就其性而言,因能推陈出新,有锐不可当之势,古人誉为“将军”。

四川大黄产量较大,故又称“川军”。

从其状而言,断面棕黄色或红棕色,有类似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排列整齐,极似断面的织锦者,称锦纹大黄,或简称“锦纹”。

如果想更加详细的了解大黄,就随小编一起往下看吧~植物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生用或制用。

形态特征掌叶大黄根茎:根茎粗壮。

叶:叶先端窄渐尖或窄尖,基部近心形,常掌状半5裂,每大裂片羽裂成窄三角形小裂片,基脉5,上面被乳突,下面及边缘密被毛,叶柄与叶近等长,密被乳突。

茎生叶向上渐小,柄渐短;托叶鞘长达15厘米,粗糙。

花:圆锥花序,分枝聚拢,密被粗毛;花梗长2-2.5毫米,中部以下具关节;花被片6,常紫红色或黄白色,外3片较窄小,内3片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1-1.5毫米;雄蕊9,内藏;花盘与花丝基部粘连;花柱稍反曲,柱头头状。

果:瘦果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9毫米,径7-7.5毫米,两端均凹下,翅宽约2.5毫米,纵脉近翅缘。

种子:种子宽卵形,褐黑色。

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其植物形态与掌叶大黄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叶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狭线形,裂片窄长。

花序分枝紧密,向上直,紧贴干茎。

药用大黄本种与上两种的主要不同点是:基生叶5浅裂,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托叶鞘膜质,较透明,上有短毛。

花较大,淡黄绿色,花蕾椭圆形。

产地青海、甘肃产品多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

四川、云南多为药用大黄。

性状鉴别大黄由于品种、产地、生长条件及加工方式的不同,在历史上品种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类:西宁大黄一般指青海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野生品(现有栽培品),因最初集散于西宁,故称“西宁大黄”,常加工成蛋吉、片吉、中吉、苏吉、水根。

中药学:中药大黄是什么

中药学:中药大黄是什么

⼤黄是我国的四⼤中药之⼀,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 270 年我国就开始使⽤了⼤黄这种药材,公元前 144 年⼤黄开始运往国外,近⼏百年来中国⼀直是世界上⼤黄主要出⼝国。

青海出产的⼤黄⼜是全国⼤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和疗效佳驰名中外,年出⼝量达 50 万公⽄。

历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黄的集散地,故青海⼤黄⼜称“西宁⼤黄”。

⼤黄系蓼科多年⽣⾼⼤草本植物,⼜名⽕参、⾦⽊、破门、绵纹。

藏语叫“君⽊扎”。

青⼤黄⽣长于海拔2000-3500 ⽶的⾼寒地带,在⾼⼭灌丛和⼭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候和疏松肥沃⼟壤。

茎直⽴且中空,茎节膨⼤,平滑⽆⽑,叶似蓖⿇,每年4⽉发芽,6 ⽉抽茎,7⽉开花,9⽉结籽。

青海⼤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的:⼀种是掌叶⼤黄,叶⾯呈⼿掌形状,茎⾼ 105-3⽶,夏季开绿⽩⾊⼩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种是唐古特⼤黄,是掌叶⼤黄的变种,叶⽚深裂成鸡⽖状,也叫鸡⽖⼤黄,花淡黄⾊。

这两种⼤黄在果洛、⽟树、海南、海北. 黄南五州分布较多,五⼗年代年产量达到80万公⽄。

现在果洛州⼈⼯栽培⼤黄⾯积已达4 万亩,年产量 50万公⽄。

其它地⽅亦栽培很多。

⼤黄是⼀味⼗分重要的中药,同时也是藏医、蒙医常⽤的良药。

⼤黄以其根茎⼊药,根茎肥⼤粗壮,呈萝⼘形,表⾯呈棕褐⾊,内部为黄⾊,故名为“⼤黄”。

⼤黄性味苦寒,药性峻烈,素有“将军”之称。

⼤黄含有两种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物的甙类和鞣酸及其相关物质。

前者能刺激肠蠕动⽽导致泻下,后者有收敛作⽤⽽能⽌泻。

它在⽣⽤、⼤量、短煎的情况下有泻下性能,但在制⽤、⼩量、久煎的情况下,泻下性能减弱,同时出现⽌泻性能。

据药理实验,⼤黄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泻⽕凉⾎、利胆退黄、⾏瘀破积、降压⽌⾎之功效。

⼤黄还可以作染料、⾹料和酿酒⼯业的配料。

⼈⼯栽培⼤黄⽤⼯少,投⼊⼩,收益⼤,⽆需精细管理。

林缘⼭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边地⾓都可种植。

青海地⼴⼈稀,⽇照强烈,⽓候特别适宜栽培⼤黄,潜⼒极⼤。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dahuang解毒清热消肿别名:将军、锦纹、锦纹大黄、火参、肤如、川军、黄良、蜀大黄、生大黄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大肠、脾、胃、肝、心经。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淤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度,用于目赤咽痛、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15g。

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消肿,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清热解毒。

泻热毒,破积滞:用于实热便秘、积食、反酸、水肿、淋病、小便不利、黄疸、咽喉肿痛、目赤、口舌生疮、内热呕吐、跌打损伤、热毒、烫伤等症。

行瘀血: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破一切瘀血,亦能调气,治各种瘀血,气瘀作疼。

用于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泻下通便,利二便:大黄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通畅二便,用于便秘、小便不利、淋病等症。

泻脾湿,下气:据《本草纲目》记载,张仲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满、脾胃湿热,病发于阴而反下,所以心下痞满、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表面上是泻心,实则泻脾。

1.泻下攻积(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积滞泻痢)用治热结便秘最为适宜,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亦可用治其他类型的大便秘结,若寒积便秘,配以附子、干姜等同用,如温脾汤(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人参6g、芒硝6g、甘草6g)。

对于肠道积滞不化,大便泻而不畅,里急后重的,配伍清热燥湿药同用,如芍药汤(芍药30g,当归、黄连、黄芩各15g,槟榔、木香、炙甘草各6g,大黄9g,肉桂5g)。

大黄在临床中的妙用

大黄在临床中的妙用


弯钩 刀 闭合松 解治 疗腕 管 综合 征
牛耀 杰 ’ 张文 杰
关 键词 : 弯钩刀 ; 管 综合征 ; 腕 闭合手 术 中图分 类号 : 245 R 4.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 60 7 (0 00 —0 0 0 10 - 992 1)4 04 — 2 -
腕管综 合征 又称正 中神 经 挤压 征 、 管狭 窄性 腱鞘 炎 。好发 侧发 出。 侧腕 屈肌 腱及 掌 长肌 腱 之 间下行 并渐 浅行 , 过 舟骨 腕 沿桡 越 于 3—0 05 岁年龄段的办公室女性 , 主要是指正 中神经在腕骨纤维 结节 , 内外 两支 , 支一般 达 掌 中部’ 支达 大鱼 际部 。正 分为 内侧 夕侧 管 中受到 卡压 , 引起 手部 运 动 、 觉 和植 物 神经 功 能 紊乱 的一 系 中神 经肌支 拇 内收肌 、 鱼 际肌 及第 一 、 感 大 二蚓 状肌 , 支配 掌心 浅支 列 症候 群 。 和 大鱼际 肌 、 侧三 个半 指掌 面及 末 节的 背面皮 肤 。 桡 腕 管 为一 骨性 纤 维管 , 桡 侧 为 舟状 骨 及 大 多角 骨 ; 其 尺侧 为 凡是挤压或缩小腕管容量 的任何原因都可压迫正中神经而 豌 豆骨及 钩 状骨 ; 背侧为 头 骨 、 舟状 骨 及小 多 角骨 ; 侧为 腕横 韧 引起 腕管 综合 征 。 掌 这种 病症 之 所 以已迅 速成 为一种 日渐普遍 的现 主要 带 , 的人口相当于远 端腕横纹平面 , 管 距入 口 lm处管径开始变 代 文明病 , 病 因是 由于使 用 电脑 人 群如 上 网族每 天长 时间 接 e 重复着 在键 盘上 打 字 和移 动 鼠标 , 关节 因长 期密 集 、 手腕 小 , 2 e 处管径 最小 然后 逐 渐变 大 , 到 .r 5a 总长度 约 4r。腕 横韧 带 触 电脑 , e a 桡侧 及 尺侧 的宽 度分 别为 2 e . m和 2 e 6 . m,近 侧缘 和 远侧 缘 的长 反复和过度的活动 , 2 逐渐形成腕关节的麻痹和疼痛 。若对这种症 度 分别 为 2 e 和 2Om, 分 别为 0 m 和 1 1 。 .r 2a . 厚度 e .m 8 .r 。在腕 管 候 长期 置之不 理 , 会导致 神 经受 损 , 9m i 可能 手部肌 肉萎 缩 。 内有拇 长屈肌 腱 、 浅屈 肌腱 、 指 指深 屈肌 腱及 正 中神经 。 中神经 1 病 因病 机 正 主干 在腕管 内位 于桡 侧, 般 在第 3指蹼 与 掌长 肌 腱 尺侧 缘连 线 一 长期腕部功能活动频繁, 舟骨 、 月骨脱位或骨折 , 腕部骨折畸 的桡 侧 。正 中神 经返 支均 从 主干 的桡 侧 发 出, 腕 横 韧带 远侧 缘 形愈合, 距 创伤性关节炎等均可使腕管内腔相对缩小, 而致腕横韧 约 0 — . m处 由正 中神经 干 或其 外侧 支 发 出。 后 再分 两个 肌 带束挤 正 中神经 。 . 0e 2 6 然 支。正中神经掌皮支一般为 1 2 从腕横纹上方 5 7m处 自桡 2 临床表 现 - 支,  ̄e 中年患者居多, 女性多于男性 , 以单侧多见。 最先出现手掌和 鄂 尔多 斯市达 仁中 医院( 130 0 4o ) 手指的麻木、 针刺 、 烧痛感。 手劳动后加剧, 休息后减轻。 主要症状 ・ 达旗乌 兰中心卫 生院 (155 03 1) 为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感觉异常 , 呈烧灼样、 麻木样感觉 。 轻者仅 20 09年 l 2月 1 2日收稿

大黄的传说

大黄的传说

大黄的传说谈到宫廷用药,人们总会想到人参、鹿茸、燕窝等高级补品,其实有一味人们熟知的泻下药也常被使用,它就是--大黄。

大黄在宫廷中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有一位叫姚僧坦的名医,用单味大黄治好了梁元帝的心腹疾。

在清宫医案中,大黄应用之广泛,炮制之讲究,剂量之斟酌,用法之多样,配伍之精当,堪称之最。

从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宫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垂髫小儿,凡有里滞内存(积食),或实火血热,或瘀滞经闭等症状,御医在处方时常将大黄作为重要的药物。

据统计,大黄在清宫用药中列第8-10位,仅次于蜂蜜、灯心草、麦冬、神曲、山楂、麦芽、薄荷等药,成为一味“出将入相”的良药。

御医每为皇后、嫔妃、宫女治疗月经、月经衍期等,所开处方药中常用大黄。

慈禧常服的“通经甘露丸”也有熟大黄成分。

光绪33年,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御医们仍照用大黄不误。

在清宫医案的脉案医方中,还记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6岁时因病噩用过大黄;道光皇帝的七公主,5岁时发高烧血热未清,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竟达一两;光绪帝因患眩晕,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并用元明粉一钱(后煎),酒炙大黄一钱五分为引。

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剂量大小应依症施量,因人因症而不同。

许多人只知道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其实用量得当,大黄还可以起到补益作用。

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就曾说过:“阴虚则补之以大黄。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村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

药用大黄药村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

于秋末茎叶枯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干燥。

生用,或洒炒,酒蒸,妙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1.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作用。

中药十大主帅之——大黄

中药十大主帅之——大黄

中药十大主帅之——大黄大黄色黄根粗,有粘液,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毒而排浓血。

《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图片张隐菴曰:“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肃清中土之剂也。

其性走而不守。

”最滑润肠胃而通便结。

其方剂如:1.《伤寒》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治阳明腑证,胃肠燥结便难,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等证,并治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

2.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治阳明腑热方作,大黄泻其燥热,枳朴开其郁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也。

3.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炙甘草二两。

只下胃热而无燥结,故不用枳朴之推荡。

4.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斤,甘遂一钱匕。

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因表阳亦陷,阴阳拒隔,结于胸中,寒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燥懊憹。

硝黄泻其郁热,甘遂排其水饮也。

图片《伤寒》有三阳下法,本太阳经证误发大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情转属阳明,灼伤脾阴,而成太阳阳明脾约证,以麻仁丸润下之。

5.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黄一斤,厚朴一斤,枳实半斤(炒),芍药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阳明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入阳明腑而成为正阳阳明腑证,宜大承气汤下之。

(方在上)本少阳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属阳明而成为少阳阳明腑证,以大柴胡汤主之。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阳明证有三下法:大承气汤结热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气汤微和胃而下小结,其性较轻;调胃承气汤只下胃肠之热,而无结粪,其性和缓。

阳明有三急下证,少阴亦有三急下证,厥阴证尚有热深厥深之应下证,均以大承气汤急下。

因阳明燥急邪热之证,亢阳灼阴,肾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阴,缓则亡阴而逝。

每日一味中药——大黄

每日一味中药——大黄

每日一味中药——大黄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立冬前后采挖,不用水洗,削去外皮,阴干或洗干。

切片或小块入药。

生用、酒用、炒炭或制熟用。

【处方用名】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川军、酒军、制军、绵纹、制绵纹、将军。

【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主治】本品苦寒沉降,性猛善走,素有“将军”之称,可荡涤肠胃积滞,为治疗热结便秘之要药。

不但泻肠胃实热,还能泻血分实热,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活血去瘀之功。

1、泻热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便秘。

证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甚至壮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常配芒硝、枳实、厚朴同用。

若属寒积便秘者,常配附子、干姜等同用。

胃肠湿热,腹痛泻痢,里急后重者,常配黄连、芍药、木香同用。

2、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妄行及火毒壅盛之证。

如血热吐血、衄血,以及火邪上攻之目赤咽肿、胃火牙痛等证,常配黄连、黄芩等同用。

若火毒壅盛之痈疽疔毒、丹毒、烫火伤等,常配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既可内服,又可外敷。

治疗肠痈,常配芒硝、丹皮、桃仁等同用。

3、逐瘀通经:用于瘀血证。

瘀血经闭,常配当归、红花等同用。

产后瘀阻腹痛,常配桃仁、䗪虫等同用。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配伍桃仁、红花、穿山甲、当归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导湿热从大便而出,故能清泄湿热,多用于黄疸、淋浊等湿热内蕴之证。

治黄疸常配茵陈蒿、栀子等同用。

治淋浊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同用。

【用量用法】3~12克,煎服。

外用适量。

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弱,酒制泻下力较缓,活血作用较好,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多用于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攻下作用峻猛,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

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当慎用或忌用。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每日一中药——攻下药“大佬”——大黄

每日一中药——攻下药“大佬”——大黄

每日一中药——攻下药“大佬”——大黄原创学中医的老妖怪2021-03-02 19:57:46大黄,不同于前面几篇文章讲解的清热药,虽然大黄也具备清热泻火的功效,但是其有更突出的功效,使其成为“攻下药”被世人所知,被医家所应用。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干燥根茎部分。

大黄有南北之分,其中: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称为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区。

药用大黄(蓼科植物的一种)的根部药材称南大黄,主要产自四川。

大黄以根部入药,采挖后刮去其外皮,切成下图所示的块状,大黄有生用——生大黄,也有酒炒的——酒大黄,也有炭炒的——大黄炭等。

大黄味道苦,性寒凉。

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包经。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也是因为其强大的泻下攻击的作用,使其成为攻下药的首药。

临床应用时,其首要的作用是:泻下攻积。

治疗疾病时自然能够很好的治疗积滞类疾病,尤其是下焦积症。

例如便秘。

前面说到了,大黄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能够强力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临床是大黄是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

其苦寒之品,有清热泄热的作用,因此更适合治疗一些实热证便秘。

大黄能够泻下攻积,一定程度上有导热下行的作用,因此能够将上炎的火热之邪下泄,排出体外,而且前面也说了大黄具有一定的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因此对于一些火邪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血热吐衄等疾病,可以选择大黄进行配伍使用。

临床上也有医家以单味的大黄研磨成粉末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大黄,还能够治疗一些热毒疮疡。

针对这类疾病,大黄内服外用皆可,而且疗效均不错。

内服能够清热解毒,借助大黄泻下的作用,将热毒下泄体外。

外用时一般是将大黄研成粉末,与其他草药制成膏药外用。

也可以单独的大黄粉外敷伤口。

大黄还能清热燥湿退黄,是治疗黄疸、热淋的良药。

泄热下行,导邪外出,当湿热蕴结体内时,大黄能够很好弄得清除湿热之邪,对于湿热之邪所致的黄疸、热淋等疾病,大黄也是很好的选择。

大黄是峻列的攻下药,药效较强,易伤人体正气,如果不是实证,不可使用大黄,以免犯虚虚实实之舆。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大黄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大黄的功效和作用《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攻积导滞:味则大苦,气则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达下焦,长于还下。

入阳明,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凡伤寒,温病,热结于中。

凉血解毒:味大苦、气大寒既入气分,又恤分,有泻热凉血之效,故《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入血分,性呈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读》曰:“大黄,味苦大寒,入太阴脾,厥阴肝经。

泻热行瘀,决壅开塞。

通经脉而破症结。

”功用峻烈,推陈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黄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药。

如研末可治黄水疮、湿疹等皮肤病;与陈石灰同炒至桃红色,研细后撒布伤口,可止创伤出血。

配地榆研末油调后外敷,治疗烫火伤颇效。

大黄的食用方法加工炮制: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以前在我的印象中是泻药,不可滥用。

对它,总有一种无法言语的畏惧。

但自从认识了L老师之后,才开始真正了解了大黄。

第一次体会它的力量是在妈妈得荨麻疹之时,当时用了大黄煮水,看着黄黄的汁液,感觉喝它是一种痛苦。

但妈妈喝下去说并没有想象的难喝,是一种涩味,而且味道很淡。

而且加上经络的疏通、食疗,两天过后,荨麻疹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二次是父亲得了带状疱疹,一杯浓浓大黄水下去,两个小时后就不疼了。

从此,真正对大黄产生了浓厚兴趣。

想起师父那里有一本厚厚的研究大黄的书,后来再去武汉,直奔师父书柜,趴在桌上然真看起来,然后,师父给我们好好讲了一下大黄。

大黄乃荡涤之将军,推陈出新,能把废物完全排出去,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它会伤人,其实,它泻下作用部位在大肠,所以,根本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只要用的量适宜,是不会造成伤害的。

大黄的用途是非常多的,不仅仅停留在泻下作用上。

它是药苑的“四大金刚”之一。

大黄分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

生大黄泻下作用强,熟大黄泻下作用减缓,解毒作用,抗氧化作用增强。

大黄,攻补兼治,以泻为补,双向调节。

攻可泄泻,开启脾胃升降之枢,补可补其不足,可改善脏腑功能,有泻有补,利于肌体平衡,而且它有广谱抗菌作用,保肝利胆,降脂,抗肿瘤。

以前只有过节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好的,还称为打牙祭,现在大家平时都伙食开得不错,还有那么多地沟油统统装在肚子里,有时应酬推不掉,有些东西避免不了,怎么办?解毒啊!膏粱厚味的东西就得靠它解毒,特别是肝、肾病病人,大黄是作为肠透析的重要手段,解肝毒,抗氧化作用比VE还强。

■体会大黄回到家里,我就自己开始体会。

买了一公斤大黄,一公斤干姜。

用保健的量,看它究竟在我体内发挥什么作用。

开始用20克干姜,5克大黄,打成粉,用开水冲,加红糖,频饮。

这样喝了一天我就不想喝了,一整天嘴里都是那味,不舒服。

后来就放在一起熬,早晨喝一杯,就去上班,喝了就发现大便颜色变了,变得金黄,看来是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啊。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 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

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

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

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

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

《昔济方》于金散2. 去五脏湿热秽浊。

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

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

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

《银海指南》清宁丸3.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

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

丁强人服二方寸匕。

《千金方》水解散4. 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

《圣济总录》大黄汤5.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金匮要略》泻心汤6. 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

《千金方》7.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大黄泻下通便治疗便秘的良药

大黄泻下通便治疗便秘的良药

大黄泻下通便治疗便秘的良药便秘是指大便困难、排便不顺畅,时间间隔长,粪便干燥等症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便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转向了大黄这种传统中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大黄作为泻下通便良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1. 大黄简介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属于蓼科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大黄素,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痔疮等肠道相关疾病。

2. 大黄泻下通便的原理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并增加肠壁的分泌功能。

通过促进肠蠕动,大黄能够加快食物在肠道内的通过速度,使大便更加顺畅排出。

此外,大黄还能够刺激肠道黏膜,增加粪便的湿度,减少便秘的发生。

3. 大黄泻下通便的适应症便秘是大黄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大黄可以用于短期处理临时性便秘,也可以用于长期处理慢性便秘。

此外,大黄还可以治疗痔疮伴便秘的病人,因为排便不顺畅会增加患痔疮的风险。

然而,在使用大黄治疗便秘之前,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充分评估,并听从医生的建议。

4. 大黄泻下通便的使用方法大黄可以以几种不同的方式使用,包括口服剂和外敷药膏。

(1)口服剂:大黄口服剂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口服1-3克,每日1-2次。

儿童的剂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而定。

根据个人反应和便秘程度,适量增加或减少剂量。

使用大黄口服剂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

(2)外敷药膏:大黄还可以制成外敷药膏,直接涂抹在肛门周围。

这种方法适用于痔疮患者伴便秘的情况,可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使用外敷药膏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

5. 大黄泻下通便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泻下通便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剂量:使用大黄口服剂时,不要超量使用,以免引起过度泻下和腹泻。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剂量应适当调整。

(2)遵循医生建议:在开始使用大黄治疗便秘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基本介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基本介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基本介绍大黄是一味中药,不同的配伍有不同的作用。

然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黄这味中药如果服用不当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状况。

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中药大黄的作用和服用禁忌都有哪些吧。

大黄的基本介绍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的食用方法加工炮制: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1、泻下:大黄泻下作用确切,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口服后,6~8小时发生泻下作用。

2、保肝、利胆:大黄有保肝的作用,能明显降低CCl4等致肝损伤模型的ALT值,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其作用环节包括: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干扰素产生,抑制病毒的繁殖;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等。

大黄利胆作用表现在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改善胆小管内胆汁瘀积,促进胆囊收缩,松弛胆囊奥狄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和胆红素排泄。

3、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大黄促进胃黏膜前列腺素生成,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

大黄鞣质减少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对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几千年都把它当泻药,还有那么多功效很多人却不知道!

几千年都把它当泻药,还有那么多功效很多人却不知道!

几千年都把它当泻药,还有那么多功效很多人却不知道!想起便秘的那些日子,各种烦躁,各种苦恼涌上心头,有时候小不顺心,心底就猛然腾起一股无名火,即便寂静的夜也压制不住。

而被便秘困扰的人群远不止我一人,倘若都是大便难解,心中有火,一言不合就开撕,这并非是一种良性现象。

而对于便秘,似乎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就是用下药。

比如大黄就是经常会被用到的一味良药。

对于便秘,大黄能有作用吗?大黄具有泄热通肠的作用,对于实热便秘的效果比较好。

大黄这味药,有很多别名,比如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生军、川军等,但之所以叫大黄,正如陶弘景所说,“大黄,其色也”,之所以被称之为将军,正如李东垣所说,“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

大黄是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喜欢阴湿的环境,野生或栽培。

一般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后入药。

大黄这味药,大多人给与它的标签就是泻下药。

那么,大黄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作用;适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等症;外用可以治疗烧烫伤。

大黄这味药一经炮制,药性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适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等症。

熟大黄泻下力缓,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火毒疮疡等症。

大黄炭具有凉血化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大黄的一般用量为3~30g,如果用于泻下等症时,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综上所述,大黄远不止就是泻下通便那么简单,然而大黄泻下通便的这个标签被戴了上千年,其实,大黄的作用还有很多。

就单纯从药物的生熟,煎药的长短,还有炮制的方法这几个方面来讲,就破有学问。

宫廷中的常用药物——大黄

宫廷中的常用药物——大黄

宫廷中的常用药物——大黄
谢洪玉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2(020)007
【总页数】1页(P43)
【作者】谢洪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宫廷中的常用药物——大黄 [J], 谢洪玉
2.HPLC测定大黄(庶虫)虫丸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 [J], 陈广通;张琳;李玉琴;王新杨;汪冬庚
3.HPLC同时测定消癥丸中柴胡皂苷a、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橙皮苷 [J], 赵晓莉;贡磊
4.5种常用药物对大黄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J], 祝斐;陈淑吟;张曹进;吴国均;刘海林;张志勇;张志伟;贾超峰;沙士兵
5.HPLC法同时测定蒙药给喜古讷-6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 [J], 文花; 刘燕; 董武; 白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中之将军药苑奇葩大黄-中医临床研究

药中之将军药苑奇葩大黄-中医临床研究

药中之将军药苑奇葩大黄大黄是一味良药,可用于大便秘结、痈肿、疔疮、目赤肿痛、痄腮、喉痹、牙龈肿痛及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症等。

《神农本草经》言,因其药为黄色,故得此名。

《千金方》则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为黄良、火参、肤如,李当之在《药录》中称大黄为将军。

“是药三分毒”,虽然大黄有很多用处,但是用药不当,也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因性味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要慎用;同时不能过量服用,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账、腹泻、腹痛。

大黄中含有蒽醌,是致泻的主要成分。

对于大黄的药用价值,历史上有很多传说。

据说南朝梁帝萧衍年轻时体弱多病,经常找“郎中”给他看病,常常用大黄一药,每次药到病除,所以对大黄的药用价值深信无疑,并情有独钟。

到了晚年,坐上了帝王的宝座,有病时也念念不忘大黄这味良药。

有一次,老毛病发了,发起了高热,他又想到了大黄。

可是身边的太医姚僧垣却不同意用大黄,对他说:“大黄是一味快药,‘至尊年高’,不能轻易使用”。

梁武帝固执已见,用后,病情反而加重,差点送了他老命。

梁元帝萧绎患有心腹疾病,经常发作。

一次,疾病又发作,当时请来了众太医,由于对大黄曾给梁武帝带来了严重后果,从太医主张用一些“平和”的药物慢慢“宣通”,不宜再用峻猛大黄。

惟独姚僧垣持不同意见,认为梁元帝的脉象洪大而实,积食未化,妨碍了心腹功能的运行,必须用大黄一药,方能解决问题,征得皇帝同意后,姚僧垣果断应用大黄,很快治好了梁元帝的疾患。

同一味药,只要辨证准确,可以立竿见影,如果辨证不清,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大黄药性峻猛快利,故早在魏晋时期,太医们就称它为“将军”之药,每当用此药都是小心翼翼,怕造成不良后果。

史书记载,清代名医徐灵胎给一位书生看病,辨证之后,认为需要用大黄一药,当时很多病人对大黄的应用抱有偏见,不肯用此药,于是诡称药是用雪蛤蟆配制成的药丸,服后药到病除。

可见大黄只要使用得当,效果非常好。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大黄不仅能治疗肠胃道疾病,还有防癌、抗癌、减肥、美容的功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廷良药—大黄
宫廷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将相、后妃佳丽生活的地方,宫廷应是奢华的象征。

谈到宫廷用药,人们一般会立即联想到人参、鹿茸、熊掌、燕窝等各类高级补品,可是事实并不尽然。

宫廷的医生(太医或御医)都是当时医界的名家,他们对帝王将相的治病、养生是很有研究的。

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姚僧坦的名医,医术高超,深受当时的梁武帝、梁元帝的信任,他的广博知识也为当时的学者所称道。

在《周书》的《姚僧坦列传》中,载有姚僧坦用单味大黄为皇帝治病的史实:“梁元帝尝有心腹疾,乃召诸医议治疗之方,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可渐宣通。

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

梁元帝从之,进汤讫,果下宿食,因而疾愈。

梁元帝大喜。

时初铸钱,一当十,乃赐钱十万,实百万也。

”姚僧坦有胆有识,敢于对症下药,为我们立下了用大黄治病的典范。

中医药学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迨至于清,温病学派崛起,学术发展臻于新的境界。

我国医学成就至清代是一个高峰期,清宫遗存之医药档案,真实地反映出清代中医临床医学水平,无疑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宫中大黄应用范围之广泛,炮制之讲究,剂量之斟酌,用法之多样,配伍之精当,成为清代宫廷医案的重要特色之一。

众所周知,皇帝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御医如用药不当,将予何罪。

据清宫档案记载,大黄在皇宫用药中列第8~10位,仅次于蜂蜜、灯芯、麦冬、神曲、山楂、麦芽、薄荷等用药,大黄在宫中耗用量之大,实有超过我们一般人之想象。

可见大黄在医疗上之重要,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一味“出将入相”的良药。

大黄有着广泛的治疗作用。

宫廷处方的档案证实,宫中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宫女、太监,不论是花甲老人还是幼童,凡有里滞内存(积食),或实火血热,或瘀滞经闭等症,御医在处方时常以大黄作为重要的药物。

从以下案例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应用大黄的。

光绪三十年后,慈禧太后已经年逾古稀了,御医们仍照用大黄不误:“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酉刻,庄守和、
张仲元、姚宝生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滑数,肝肺火郁、胃经滞热未行。

谨以清热导滞之法调理:炒积实一钱,酒炙大黄一钱五分(后煎),玄明粉一钱(后煎),羚羊一钱,溏瓜蒌四钱(研),花粉三钱,酒芩一钱,引用灯芯二支。

”据脉案载,此方甫进三剂,而诸症消失。

慈禧太后对美容非常讲究。

她对自己的头发特别爱护,因此,如何使太后的秀发常乌不落,也是御医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御医们的精思巧构,配成了一张很有效验的香发散,其药物组成中也少不了大黄。

御医为皇后、嫔妃、宫女治疗闭经。

月经愆期,所处方药中,常用大黄。

慈禧常服的“通经甘露丸”和“乌金丸”中,均有熟大黄成分。

清宫医案中的脉案医方中,还记载着末代皇帝溥仪六岁时因病服用过大黄。

道光皇帝的七公主,五岁时发高烧,血热未清,处方中的大黄用量竞达一两。

光绪因患眩晕,御医张仲元以宣郁化滞之法医治,并用元明粉一钱(后煎)、酒炙大黄一钱五分为引。

在脉案中记录着“清气不升则出现头晕、耳鸣诸症,升清降浊可望畅达”。

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剂量之大小应根据辨证而施量,因人因证而不同,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

许多人都知道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其实大黄用量得当还可起到补益作用。

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曾云:“阴虚则补之以大黄。

”用药如用兵,历史上曾把大黄比喻为能救民水火的将军,的确名不虚传,言之成理。

全世界共有60余种大黄,我国约有40余种。

20多年前,国外曾有报道大黄内含有致突变及致癌物质,一度影响我国大黄出口,影响药农收入。

为此,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们特地作了大量的毒理学研究工作,其结果一致证实我国药典中所收载的正品大黄无致突变及致癌的作用,相反,在中医药文献中却有用大黄以治疗胃癌、肺癌及肠癌等报道。

总之,大黄是一味具有一过而不留,除邪不伤正的良药,我们尽可以根据病情放心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