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优质文档】三圈环流说课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圈环流说课篇一:《三圈环流》说课人教版高一地理说课稿说课课题:2.4 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三圈环流课题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王玮丽温州第二十一中学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材分析2、本课教材分析2.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2.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训练点: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渗透点: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
2.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联系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教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二)说教法1.设问式教学回顾总结、得出结论单圈环流分析得出结论二三圈环流分析得出结论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通过板图、多媒体、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三)说学法 1.探究式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目的: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
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3.板图演练三、教学程序设计和学法指导1.复习导入(由大气运动导入)2.新课教学①假设一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单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单圈闭合环流(热0o ②假设二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三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0o30oN 60oN90oN思考:知识拓展,提出问题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有何差异?(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归纳: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1. 气压带形成成因: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3.风向: 北半球:3撇;箭头指向低压南半球:3捺;箭头指向低压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阴天多雨高气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巩固练习1。
“大气环流” 说课稿PPT课件 中图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 的形成及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 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引导学生绘制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 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过程与方法:
• 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 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 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学中图文结合,边设疑启发, 边板画读图,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气环流” 说课稿
肇庆实验中学
一、地位和作用:
•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大气环流”。大气 环流是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内容主 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个部分。它 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 得到了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 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 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 本单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重点:
• 1、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 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 流的形成
四、教学难点:
• 1、 • 2、 • 3、 三圈环流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课例:《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
3 . 、 重点 难点确立依据 。
( ) 材 处 理 三 教
【 课堂活动2 】 让学 生们互相 传递气球 演示三 圈环流 。在 这过程 中, 学生和老师不断找 出问题 , 解决问题 。如 : 受地转偏 ( ) 学 方 法及 手 段 四 教 向力的影响 , 气球应该怎么传 ?传给谁?正前方 的同学 , 1 立依据 : 确 ‘ 贫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 右前方的同学 , 还是 左前方 的同学 ?气球传N3 。 的同 oN 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 是本次 新课程 改革提 学后 , , 偏成西风 , 大量来 自赤道 的气流在这里堆积 , 最终 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加上本节难点多 , 内容较抽象 , 以 会 怎样运 动?在这里气流下沉后 , 所 往赤道方 向的那支气 我运用 了课堂 活动 的方式进行 教学 。在教 学过程 中, 通 流受地转偏 向力 的影 响偏成什么风? 往北极方向的那支 过让学生传递气球来模拟三 圈环 流的形成 过程 , 引导学 气流在6 。 附近遇 到南下 的冷气 流后 ,又会 怎样 运动? 0N 生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 最终突破难点 。 这些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合 作都一 一解决 了 , 三圈 2方法和手段 . 环流 的形成过程学生也就都能理 解了。然后 , 每一 排 让 ①通过课 堂活动 , 让学 生根据课文来分析 、 归纳 、 比 的学生说 出 自己所在 的位 置受 哪个 气压带或 风带 的控 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制, 并让每排 的学生设计一 个手部动作 , 来表 现出 自己 ②借助板 画 , 采用设 问式教学 和探究式 学习的方法 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的方向。 完成知识的传授 。 设计意 图: 一方面化静态为动态 , 二维为三维 , 化 让 3目的 : . 通过课 堂活动 , 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 学生建立起较清晰的三维空间概念。大气的上升运 动 、 信息, 化抽 象为具体 , 给学生 留下 了鲜 明 、 深刻 的 印象 。 下沉运动 、 水平运动 , 近地面大气的运 动 , 高空 大气 的运 同时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唤起其强烈 的求知欲 , 为攻破 动 , 学生都有一个 比较直观的认识 。 另一方 面, 培养学生 难点打下基础 。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录 【 实录 】 当教师把气球交给第一排最左边 的学生 , 让 【 习引入 】 复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 画热力环 流图 , 学 他演示时 , 该生显得有点不知所措 。 于是 , 我建议他和周 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 围的同学讨论后 , 再来演示 。 经过讨论 , 该生成 功演示 了 设计意图 : 为本节课 的学 习打下基础 。 气球从赤道地面 ( 第一排桌面 ) 上升 , 在高空( 用手举 高 ) 【 实录 】 本环节学生完成 出色 , 全体学生给予 热烈的 向北 ( 后排 ) 移动时 , 向右偏( 给了他后 面右边 的同学 ) 交 掌声 。 的过程。教师 : 大家说他演示对 了吗?学生们 : !教师 对 前 面我们学 习的是区域性的大气环流 , 我们知道全 及时采访该学生 : 是什么让你觉得把气球传 给他是正确 球地表冷热不均 的分布是有规律 的, 大气 的运动状况又 的? 学生 : 风受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 , 北半球向右偏 。 响起 ( 如何 呢? 热烈的掌声 ) 师 : 教 掌声说 明你 的表现很精彩 , !请 谢谢
2024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
2024大气环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大气环流》是地理课程中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候和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的内容。
大气环流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是地理学科中的重点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知识与理解目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大气环流的特点,掌握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分析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大气环流的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动画、实物等,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将以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于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思考,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
2.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组成要素以及运行规律,重点强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等重要环流系统。
3.实验探究:通过设置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行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象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候现象,并讨论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和移动沁阳市第一中学韩伟利《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中的内容,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三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四部分)(一)地位和作用: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本课内容在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用图表示:大气运动(根本原因)↓全球性大气环流 (承前启后)↓天气现象、气候形成(重要影响)↓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理解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b 、掌握气压带风季节移动的成因和规律2、能力目标a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b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四)教材处理: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时,注意知识的迁移及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当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三圈环流,并用计算机动画演示这个形成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中招时没有考地理,所以普遍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故可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摘要】高中频道的编辑就为您准备了高一地理说课稿:高一地理《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
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新)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一、课题名称全球性大气环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和分布;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科学态度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法、绘图法、启发法六、教学用具教学插图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可以发生在大区域,也可以发生在小区域,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想一下在全球高低纬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大气运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板书】: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讲授新课】:学生阅读课本37页,回答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板书】:一、大气环流【学生回答】: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的作用是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引入】:大气环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圈环流,一种是季风环流,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一下三圈环流。
【板书】:二、三圈环流【启发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地表受热不均),假设地球表面均一,全是海洋,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且太阳直射赤道,联系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想一想根据这些假设条件,全球会发生怎样的大气运动。
第二节 大气环境 三圈环流 说课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 整体把握
设问激趣 使学生对 下节课产 生期待
教学 环节 8 布 置 作 业
教学设计 1.默画出三圈环流形式图 2.画一幅气压带风带北极俯视图
设计意图 夯实基础
转换视角 训练地图 绘制和判 读能力
五、板书设计(主板书)
2.3 三圈环流
极锋 极锋
90°N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0°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90°S
0°
90°N
90°S
板书设计采用三分法,图中展示为主板书,副板书为 “全球气压带风带北极俯视图”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则
功夫不负有心人
积累 理论知识和教材分析 整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落实理论
一 优化 PPT展示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点 心 得 几 分 体 会
2、同桌讨论完成中、高纬环流
3、请一组同桌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 评,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5 思维 高潮 探 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完成的三圈环流图,完成全球气 由浅入深 压带风带侧视图。 加强学生 90°N
0°
自主体验 完成,学 生思维走 向高潮, 学习兴趣 高涨
90°S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2. 引 入 新 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提问:这种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培养学生 理论联系 2.冷热不均是绝对的,因此大气的热力 实际,学 环流现象在生活很普遍请同学试举例, 以致用的 根据学生举例的尺度不同,设问:地球 学习习惯 上最大尺度的热力环流是什么?引出一 圈环流
但不是重点 力环流的形成以及近地面的风向知识难度就比较大,而三圈
大气环流说课稿
《大气环流》说课稿新登中学王超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2,教材思路: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观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情感目标: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二,说教法1,总体策略采用化繁为简,有易入难的策略.运用这一策略进行大气环流的教学,可以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抽象—建模"的思想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3,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口诀小结法等三,说学法1,学生情况的分析: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故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利用地理小故事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2,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活动1: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活动3: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这是完成下面内容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冬,夏季大陆上空气柱的气流运动情况,并把气温—气流运动—气压三者的关系梳理清楚,为第三题作准备.第三个问题是关键问题,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低压中心,于是可以看出带状的气压带被切割开来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了.四,说教程【引入新课】实例引入.围绕地球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不仅运动形态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规模,活动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也各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列出它们的名称(例如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龙卷风等).有一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变化特征,并制约着这些规模较小的气流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环流.【学习新课】出示目标大气环流的概念,形成,作用.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二,大气环流的形成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1,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1,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2,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绘制,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做的是课前准备好学生制作;讲清绘制的具体要求;绘制过程中随时纠正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绘制的模型回答问题.问题1: 低纬环流圈的高空气流为什么只能到30°纬度而不能继续往南或北运移问题2: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问题3: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3,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4,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5,对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教学,采用下述教学策略.(1)总结上面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尤其让学生回忆三圈环流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地球表面均匀".教师提出问题:将地表的不均匀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气压带和风带会如何变化也就是海陆的差异会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风带如何变化(2)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3.对于问题"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教师要有一个铺垫,即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感性上知道,教师可以从理论上给以说明. "活动3"的第2个问题是关键步骤.这个步骤如果学生自学有难度,可在教师下引导完成.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气温的高低是原因,其直接的结果是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而空气垂直运动的直接结果,是近地面气压的高低.这一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予重视.(3)教师结合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建立起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的概念及掌握变化的规律.三,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影响全球气候.【板书设计】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单圈环流大气环流形成: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季风的形成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课堂练习】:【课后小结】这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难度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空间跨度大,二是抽象,三是运动形式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多利用图,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把握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多个,从纯理论到实际这样一个分析过程.。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60° 副
纬环流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90° 极
高纬环流
地 高 气 压 带
(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北半球冬、 北半球冬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因陆地气温低, 600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因陆地气温低, 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表面形成高气压, 空气收缩下沉,陆地表面形成高气压,切断了副 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
3、教学目标的确立 、
⑴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 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 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 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反思
我们以前用的教学模式是结论式教学或填鸭式 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但效果欠佳。而利用新课标的思想,变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勤思 考、勤动手,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欢迎指导
谢谢
三、说学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我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 主动发现问题,在我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 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 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 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 得到提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1、实例引入 ––––以海陆风为例复习上一节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三个步骤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1《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学生1、知识技能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
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作用的规律。
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学习能力本节内容抽象性强,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一些概念和原理离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验和想象。
这第二章大气也是本节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同样是本节的特点,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演绎推理力、形象思维力、知识应用能力。
但是也有可与现实联系的内容,比如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本节有许多要求或需要学生阅读的图,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已学过基本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读图,识图、用图、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归纳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学习态度由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课程知识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关联的物理学知识尚未完全具备,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受到威胁。
二、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全球性大气环流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2、知识目标①掌握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②理解地球自转是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7个气压带成高低相间,南北对称,6个风带呈南北对程分布。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大气热力环流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大气热力环流不仅是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而且对于探讨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现实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教材中,本课内容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地位,既是对之前所学大气层结构和太阳辐射知识的深入,也为后续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内容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球观、环境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而且与其他自然科学如物理、生物等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地球上的主要气压带和风带;- 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能够描述地球上的主要气压带和风带;- 了解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环境观;- 培养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 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地球上的主要气压带和风带;- 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机制的理解;-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记忆;- 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热力环流关系的分析。
四、说教法在教学大气热力环流这一课时,我采取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启发性高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启发法我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024大气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2024大气的运动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大气的运动》,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大气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属于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章节的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等内容,是理解气候与天气变化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概念,掌握它们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
②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域的气候类型,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大气运动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等教法。
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现象,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现象,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气象观测仪器。
课件中包括丰富的图片和动画,用于解释和展示大气运动的过程。
气象观测仪器可以用于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际的气象数据,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大气运动的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作用,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地球气候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地球气候的不均一性和气候形成的原因。
2、讲解垂直运动: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和图像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垂直运动以及与气候和天气的关系。
同时,通过示范实验和观察气象仪器的数据,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记录大气的垂直运动现象。
3、讲解水平运动:通过展示风的形成和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具体的天气现象。
4、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教学楼的屋顶或学校周边的开阔地,观察天气现象和气象仪器的运作。
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对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现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全球性大气环流讲解_
全球性大气环流讲解_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 ~30 ),中纬环流(30 ~60 ),高纬环流(60 ~90 )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讲解时教师自绘世界海陆廓分布图,边绘边讲)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大气运动说课稿
大气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气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气运动”这一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热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重要方式,对全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
(2)掌握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受力情况和风向的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地理图表和示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风的受力情况和风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和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判断风向和风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2023年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1《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
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2、方法和手段: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一、三圈环流1、成因2、单圈环流的形成3、三圈环流的形成4、三圈环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2、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
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
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板书)四、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成因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五、板书设计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一、三圈环流1、成因2、单圈环流的形成3、三圈环流的形成4、三圈环流的作用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2、风带的分布规律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四、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成因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六、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让学生成为探究者、发现者,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闪光。
2023年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2《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学生1、知识技能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
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作用的规律。
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学习能力本节内容抽象性强,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一些概念和原理离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验和想象。
这第二章大气也是本节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同样是本节的特点,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演绎推理力、形象思维力、知识应用能力。
但是也有可与现实联系的内容,比如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本节有许多要求或需要学生阅读的图,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已学过基本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读图,识图、用图、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归纳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学习态度由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课程知识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关联的物理学知识尚未完全具备,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受到威胁。
二、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全球性大气环流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2、知识目标①掌握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②理解地球自转是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7个气压带成高低相间,南北对称,6个风带呈南北对程分布。
③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时同向移动的规律及其表现及对气压带、风带而言导致某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范围扩大,对地面而言使某一地区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区。
④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及地理概括的能力4、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意识统一的观点即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教学重点三圈环流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即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对课本37页2.14《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解读)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6、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7、教学内容(扩充)的确定依据三圈环流在第四节和第二章乃至在全书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除了把大气环流的概念、作用及三圈环流形成作为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外,鉴于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移动规律对后续课程如季风环流形成、海洋洋流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关联作用,因此,应把这一部分扩充为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对课本38页2.1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的解读)。
三、说教学方法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主要方法: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
3、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4、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
四、说学生学法学生能否学好,教师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每节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每学习一节书时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说明学习该节注意事项或提示。
学习提示:1、全球性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总体系。
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都受其控制。
它既直接影响着天气气候,还影响洋流分布。
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知识主要应掌握三方面:A、赤道与极地冷热差异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B、地球自转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C、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步同向的移动规律及产生的结果。
2、学习大气环流要利用书中图表,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推理获得新知识。
具体方法:1、学会用图:让学生学会读图,学会从教科书的各种图表中准备获得地理信息,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这过程也有组于学生养成良好查阅地图的习惯。
2、学会发现: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善于从各种获得的地理信息中寻出最重要信息。
3、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较从容地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