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振动停止后声音消失的原理。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所感知,但对声音产生的原理知之甚少。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此外,学生对实验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难点:让学生理解振动停止后声音消失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与声音产生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发出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并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振动的物体的声音。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振动物体的细微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录音机、实验记录表等。

2.教学课件:声音产生原理的动画、实验过程的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产生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振动的物体,以便更清楚地看到振动现象。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声音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声音产生有关呢?2.学生举例说明,如敲鼓、吹笛子等。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并且被人耳的听觉系统所接收。

教科书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了解事物的特性。

但在声音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完善,对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声音的基本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能够通过实验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接收声音的器材(如耳朵、录音机等)、传播介质的模拟(如空气、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例如,将一个振动的扬声器放在学生的耳边,让学生听到声音。

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思考。

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最终被人耳的听觉系统所接收。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每组分配一个振动的物体和一个接收声音的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巩固(5分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介质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介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讲解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介质。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泡沫、布料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声音,如音乐、动物的叫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如何用音叉敲击物体产生声音。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尺子、气球等器材产生声音。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3.操练(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实验器材。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一起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一起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2020新教科版科学一起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并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已经能够熟练掌握。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原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

4.巩固(5分钟)邀请几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能够产生声音?它们产生声音的原理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设计了多个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入了解声音产生原因方面,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产生的原因。

2.如何在实验中观察和理解声音的产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桌子等。

2.课件:声音产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产生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声音产生的想法和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准备下一节课。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教学过程总时长:50分钟注:以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环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
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而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而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
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 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而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研讨: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尺子、盆子、橡皮泥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例如,敲击尺子,让学生听到声音,并观察尺子的振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声音的产生。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实验器材的形状、位置等,观察声音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情况,进一步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2.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鼓等)、接收声音的器材(如耳朵、录音机等)、空气柱实验器材。

2.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例如,拿一个音叉靠近耳朵,使其振动,学生能够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如空气)来传播。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操练(15分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首先,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尝试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后,让学生进行空气柱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柱中的传播。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振动”等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声音的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难点: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振动产生的声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尺子、瓶子、沙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敲门声、电话铃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本课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规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3.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尺子、盆子、泡沫小球等。

2.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呈现(10分钟)进行实验1:将气球放入盆子中,用尺子敲打气球,观察盆子是否有震动。

进行实验2:将泡沫小球放在尺子上,拨动尺子,观察泡沫小球是否跳动。

进行实验3:用放大镜观察实验1和实验2中物体的振动。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探究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声音产生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需要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放大镜、录音机等。

2.教学课件:声音产生的原理动画、实验过程演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鼓,让学生观察并听到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动画,呈现声音产生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声音的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巩固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为什么敲击门铃会产生声音。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人生格言:
我们要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在我
们心里必须懂得:
1.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2.人生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

3.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4.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不要嘲笑铁树。

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10.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并且可以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可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讨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讲授,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系统的讲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录音机、声音传播的介质(如空气、水等)。

2.课件:有关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

例如,拿一个振动的尺子靠近学生的耳朵,让他们听到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同时,配合讲解,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

例如,让学生用鼓、尺子等物体进行振动,观察和记录它们发出的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介质可能还不太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2.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认识声音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触摸音响,感受音响振动。

(2)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讲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绳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如空气、水等。

4. 小组讨论(1)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讨论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简述声音传播的条件。

(3)解释声音的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门声、说话声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声音”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等科学知识。

本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一课“听听声音”中,学生对各种声音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变化等内容提供理论支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通过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活动。

一是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等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通过对比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态,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是进一步探究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通过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四溅的现象,直观地感受音叉的振动。

3.研讨: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4.拓展: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如动物的叫声、乐器的演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方式可能不同。

(二)科学思维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从而推断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运用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将不同物体发声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声音产生的普遍规律。

(三)探究实践1.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够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态度责任1.对声音的产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3.体会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实验步骤:(2)将橡皮筋放在桌面上轻轻按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将橡皮筋放在手中轻轻揉搓,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4)把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或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当我们轻轻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当我们把橡皮筋拔动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了声音,轻轻拉动橡皮筋,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

实验记录:方式能否发出声音拉伸橡皮筋否按压橡皮筋否揉搓橡皮筋否弹拨橡皮筋能拉动橡皮筋否实验分析: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思考并回答。

猜测。

通过橡皮筋发出声音,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觉?实验现象: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 我的想法 弹拨橡皮筋 橡皮筋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于物体的振动有关拨动钢尺 钢尺上下振动 敲击鼓面 鼓面产生振动 敲击音叉 音叉剧烈振动实验分析:(1)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根据它们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2)由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些情况分析,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分析:(3)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所以轻轻触摸会感觉到物体的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2020出版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不同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2.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中,积极找寻物体发生时振动的证据,知道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借助其他材料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教学难点:能从不同物体发生个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课前准备:PPT课件、小鼓、塑料瓶、钢尺、音钹、橡皮筋、音叉、乒乓球、口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

(播放音乐课件)你们听到了什么?鸟叫声,流水声,蛙声,风声……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

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吗?同学们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者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

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制造声音,分析猜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有钢尺和橡皮筋,要想使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请同学们用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1.我拨动钢尺,钢尺发出了声音;2.我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发出了声音;3.发声前钢尺、橡皮筋没有动;4.发声时钢尺、橡皮筋在动。

教师归纳总结:敲、打、弹、拉等都可以产生声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物体运动就有声音。

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邀请同学用语言描述一下发声时钢尺、橡皮筋是怎样运动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四
学习
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3.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5.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6.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呼呼的风声、潺潺的
流水声、虫儿的鸣叫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这节
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的
奥秘!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如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电视机发出的声音、电话铃声、门窗打开的声音、窗外汽
车发动机的声音、树上鸟儿的声音、菜市场的嘈杂声……
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如通过喉咙发出的声
音: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歌声等;通过身体
发出的声音:肚子咕咕叫声、拍手声、跺脚声等。

以上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回顾周围的
声音,先听
家里的,再
听外面传来
的,外面自
己发出的,
通过自己器
官发出的。

小组总结汇
报。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
趣。

讲授新课橡皮筋发声实验。

1.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目的:通过不同方式对橡皮筋发力,观察橡皮筋能否发
出声音。

实验材料: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步骤:
(1)两只手分别捏住橡皮筋的两端,轻轻拉伸,观察橡皮
筋能否发出声音。

思考、操作
并汇报。

通过实验感
受物体发声
的共同特
点,利于激
发学生动脑
思考求证方
法。

实验步骤:
(2)将橡皮筋放在桌面上轻轻按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将橡皮筋放在手中轻轻揉搓,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4)把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或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当我们轻轻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当我们把橡皮筋拔动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了声音,轻轻拉动橡皮筋,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

实验记录:
方式能否发出声音
拉伸橡皮筋否
按压橡皮筋否
揉搓橡皮筋否
弹拨橡皮筋能
拉动橡皮筋否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弹拨橡皮筋时发出声音,声音的产生与橡皮筋的振动有关。

2.橡皮筋发声时看到的现象。

橡皮筋发声时,会上下或左右运动。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思考并回
答。

猜测。

通过橡皮筋
发出声音,
探究声音与
物体振动的
关系。

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我们发现,当橡皮筋发出声音时,它在振动。

3.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的情况。

拨动橡皮筋,它会振动并发出声音,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4.总结。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实验目的:探究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步骤:(1)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能发出声音。

①拨动、拍打、敲击都能使钢尺发出声音。

②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③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实验步骤:(2)什么情况下这些物体不能发出声音。

①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②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③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3)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
发声物体我看到的现象我的想法按照要求完
成实验,同
学们做完
后,有各组
记录员进行
填写。

这个活动是
从正反两个
方面来验证
之前对物体
发出的声音
方法放入猜
测。

通过实验研
究发现振动
弹拨橡皮筋 橡皮筋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于物体的振动有关
拨动钢尺 钢尺上下振动 敲击鼓面 鼓面产生振动 敲击音叉 音叉剧烈振动
实验分析:
(1)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根据它们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2)由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些情况分析,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分析:
(3)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所以轻轻触摸会感觉到物体的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观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视频资料。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

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

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拓展提高:我们的发声器官
和物体发声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产生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