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年级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四年级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能解释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方式。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路径,并总结出声音传播的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图片资料、实验材料(如弹簧、吹哨子、铃铛等)、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尺子、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如鸟叫声、钟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如弹簧的振动产生声音、吹哨子的振动产生声音等。
2. 教师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液体或固体也发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3.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但传播速度不同。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铃铛和细绳,将铃铛悬挂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铃铛的声音传播路径。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规律,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实验,使用杯子和筷子,将杯子底部贴在桌面上,用筷子敲击杯子边缘,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路径。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规律,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方式,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四、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将总结的内容写在笔记本上,形成学习笔记。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的应用领域,如声音在通信、音乐等方面的应用。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学问:生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根本特征。
2.能在已有学问、阅历和现有信息的根底上,通过简洁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进展想要了解世界、宠爱尝试阅历、乐于探究与发现四周事物奇特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很多奇特,但还有很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看、试验、比较、争论、沟通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自然界中有很多奇特的声音,你听……(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争论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猜测声音产生的缘由,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到底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
要知道,世界上很多宏大的觉察都原于猜测。
要想知道声音到底是不是由于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缘由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日的观看与试验才能知道。
〔三〕设计试验,验证猜测1、介绍试验材料(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试验桌,教师为大家预备了一些试验物品。
你能想方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2)由学生介绍试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教师重点介绍并演示试验仪器:音叉,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展争论①下面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试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快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认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答复,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浪、有水泡、乒乓球弹开……〕②其次种争论方法是“摸”。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篇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想办法制造声音;(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与技能:3、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5、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钹、音叉、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1、课件播放各种熟悉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
(鸟叫声、校歌声、欢呼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等)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谈感受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也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
此时此刻教室里有哪些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课简洁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谐美妙的声音也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完美教案22
《声音的产生》说课设计一、说教材《声音的产生》是科教版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
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一:声学教案声现象知识要点必备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 l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 )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 3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2.声音传播的条件( l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 3 )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
3 .对发声的理解( l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但是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能听到.只有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即20 一200000次/秒)才能被人耳感受,引起听觉.(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声音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稍后消失.4 .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总结:1、声音的产生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介质传播。
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学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4.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
5.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能用记录表等方法记录和整理实验现象,并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发声的音叉可使平静的水面溅出______,鼓上的纸屑会随鼓面振动而______。
发声的物体在______着,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
4.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____________的声音。
5.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音叉发出了_________,叉股在_________。
二、搜集资料与思考探究(一)搜集资料请你从问题银行存折中取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试着自己搜集材料来解决问题。
(二)理解与应用1.你认为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2.很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怎样用身边的物体发声?3.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音叉发出了声音,叉股有什么变化?4.在鼓面上撒些纸屑,用力敲击鼓面有哪些变化?5.怎样才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人、蟋蟀、扬声器分别是用什么部位振动发声的?【学习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有些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3.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4.假如不让物体振动,物体就不会发出声音。
()5.只要对钢尺用力,钢尺就能发声。
()6.远处有声音传来,一定有物体在振动发声。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6、《声音的产生》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6、《声音的产生》第六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4、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5、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6、能举例说明声音与生活的关系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认识到什么样的运动是振动。
课前准备:音叉、橡皮锤、水槽、小鼓、水、碎纸屑、钢尺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寻找声音)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在不同的地方,你都听过哪些声音呢?谁能来跟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看来声音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
同学们,关于声音,你都想研究哪些问题呢?学生:逐一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板书)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声音都非常感兴趣,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声音的产生,教师板书课题。
二、制造声音,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教师:同学们,下面来看一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的实验材料:音叉、钢尺、小鼓等,快速的想一想,你能用哪些方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呢?学生说出方法(预测:用橡皮锤儿敲击音叉;用小锤敲击小鼓、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等等)教师: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刚才说过的这些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
要注意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现象。
老师提示一下,为了更加明显地观察到现象,咱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碎纸屑;还可以尝试用发声的音叉接触一下平静的水面或用手指摸一摸,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想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同学们,下面快速的整理实验材料坐好。
哪个小组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实验当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交流:(钢尺发声时上下来回摆动。
音叉发声时用手指一摸,会有酥麻的感觉,放入水面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鼓面上的碎纸屑会跳起来,说明鼓面在上下动)教师:同学们刚才的实验特别有序,而且老师还发现同学们观察的特别的细心。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b. 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c. 掌握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d.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声音源的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b. 能够准确描述声音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b. 启发学生对声音的珍惜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声音的产生原理;b. 声音的传播规律;c.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a. 通过实验观察与现象理论联系;b. 启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声音的产生。
2. 实验探究(15分钟)a. 实验1:使用弦线和夹子制作简单的弹拨乐器,让学生观察弦线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并提出疑问。
b. 实验2:用吹气口哨或风琴探究气流对声音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观察气流与声音的关系。
3. 理论讲解(10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时,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产生声音。
b. 声音的传播规律: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需空气或其他介质的存在。
4. 声音分类(10分钟)根据声音源的不同,将声音分为两大类:人声和非人声。
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造声音。
5. 思考与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请学生就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和描述,并交流彼此的观点。
6. 知识巩固(15分钟)a.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b. 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7. 作业布置五、教学辅助与评估1. 教学辅助:a.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b. 提供实验所需材料。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及其特点。
2.掌握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3.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声音产生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四上科学教材《声音的产生》。
2.实验器材:铃铛、吹响的玻璃瓶、空纸箱、口哨等。
3.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振动传播的过程。
2.通过实例解释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例如:敲击铃铛、吹响玻璃瓶等。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大小和频率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体进行实验,观察该物体产生声音的过程。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下物体产生声音的特点,包括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频率等。
3.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
第四步:讨论总结(1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产生声音,而有些物体不能产生声音?第五步: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出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并解释其原理。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更多与声音产生相关的问题。
3.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实验和记录身边的声音现象,并写成报告。
四、教学效果评价1.课堂讨论和实验记录的质量。
2.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3.学生能否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4.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和整理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声音的产生 冀人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声音的产生》。
二、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冀人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三、学生分析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这节课通过身边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注意观察的学习品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学准备音叉、队鼓、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播放一段小音频,请同学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生:打雷声、流水声、敲钟声、电话声...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那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想一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师:那边已经讨论好了,请你说一说!(请几位同学回答)师:这几位同学想象力真是丰富!那么声音的产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一起去研究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设计理念:游戏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6声音的产生教案冀人版【教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6声音的产生【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种感知,了解声音的产生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的方式,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3. 进行简单实验观察,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小提琴、葫芦、纸片等用于实验的工具和材料。
2. 图片、PPT或小黑板等辅助教具。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声音分类知识,并复习学过的各种声音的例子。
2.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请谈一谈你们的想法。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对比实验:准备一根细长且有张力的弦,例如小提琴的琴弦,让学生们拨动琴弦并观察、感受产生的声音。
解释声音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 声源实验:将一个以弹性的盖子套在一个葫芦或一个容易发出声音的玻璃瓶子上,用手指轻轻敲击盖子,让学生们观察、感受声音的产生。
解释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应用实验:用纸片贴在桌子或板凳边缘,用手指轻轻拉动纸片,让学生们观察、感受声音的产生。
解释声音是由于空气的震动产生的。
三、讨论声音的特征(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声音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响亮、柔和、高低不同等。
记录学生的回答在黑板或PPT上。
2. 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图片或短音频,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声音的不同特征,并与之前的回答进行对比。
四、实验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式(15分钟)1. 实验准备:准备一根长长的实验管或纸卷,一个小的报纸纸团和一个绳索。
2. 实验操作:a. 将一端敲击实验管或纸卷,让学生观察、记录声音传播的方式。
b. 按照同样的方式用绳索轻轻拍打桌子、椅子等不同物体,让学生观察、记录声音传播的方式。
3. 结论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传递方式,与学生共同讨论声音是如何通过实物传递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2声音的产生》教案
新2024秋季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常见的振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2.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科学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识别并描述常见的振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橡皮筋、音叉、小鼓、鼓槌、细绳、纸片、水槽、水、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演示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想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拓展。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
2.新课学习•(1)声音产生的原理•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原理,并举例说明(如敲击音叉、拨动橡皮筋等)。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2)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演示实验: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听到声音。
•提问:你们看到音叉振动了吗?听到了什么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条件。
•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橡皮筋、小鼓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小组内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并解答疑问。
•(3)声音的传播•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
•演示实验:将细绳一端系在音叉上,另一端拉直贴在纸片上,敲击音叉后观察纸片的变化。
•讲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音响、鼓、锣、振动演示器、米粒、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听到声音。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通过敲击鼓、锣,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空气、固体、液体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4.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概念。
演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区分音调的高低。
5. 课堂小结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传播的条件空气、固体、液体等3.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响度:声音的大小音调:声音的高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声音的传播效果会有所不同?2. 答案日常生活中,如敲击桌子、拍打篮球等都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效果受到环境(如空气、固体、液体等)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否讲解清楚。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如音乐、通信等。
探索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如水下、太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 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确保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本质原因。
3.探究实践:进行声音产生的实验,观察物体的振动。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特点。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音叉、鼓、钢尺、橡皮筋、水槽、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科学活动手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1.导入(5分钟)播放声音:播放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声、流水声、音乐声等。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出声音产生的话题。
2.新课学习(30分钟)声音的产生与振动(15分钟)教师讲解: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举例说明,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敲鼓时鼓面的振动等。
学生举例: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实验一:音叉的振动(15分钟)教师演示:用小锤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
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学生观察总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特点。
3.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内容: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
第二课时:不同物体的发声1.复习导入(5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新课学习(30分钟)实验二:鼓的发声(10分钟)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鼓槌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纸屑的跳动情况。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刚才我们是听到铃声开始上课,下面老师再请同学们听一组声音:(播放多媒体课件)电锯的声音、课间同学们吵闹的声音、刹车声、歌舞厅狂啸的声音、鸣喇叭的声音、宠物叫嚷的声音、建筑噪音、工厂噪音、夜市噪音。
师:刚才大家的表情怪怪的,有的同学还用手捂住耳朵。
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课前铺垫主要是感觉:看到什么恶心等。
)师:为什么?师:像这样的声音统称为什么声音?师:是呀,声音真是刺耳!师: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想法?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师: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知道)什么?生:声音的产生。
师:是的,只有了解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噪音。
师: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分析猜测、初步探究师:谁来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师:小组内交流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小组交流。
教师参与指导。
(物体撞击、摩擦、弹、敲、打、击、飘、吹、说话、水流动、拉、搓、拍、地裂等都能让物体发出声音。
)组织汇报。
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三)步步深入,探究新知师:看来,大家对声音的产生都很熟悉,大家有没有观察过,为什么这样做就能产生声音?(稍停)当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物体有什么特点?想不想看看物体发生时的状态?师:请同学们实验桌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了解常见物体的发音部位。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常见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信息并根据信息发现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准备】
第一组实验器材:直尺、闹钟、音叉、鼓、纸屑
第一组实验器材:烧杯、水、气球
课前分组:学生6人一组,每组成员分别演示一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描述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倾诉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还有鸟叫、虫鸣……不绝于耳,共同构成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
”今天,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声音素材,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好吗?然后,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快速说出物体名称。
听完录音后教师设疑“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师顺其自然的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吧,并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小学生最喜欢的“听声音,猜物体”的心理特点入手,创设声音情景,“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为教学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同时,鼓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第一次探究
1.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数学生会认为:声音是由于撞击,弹拨而产生的。
学生的关注点着重于使物体发声的力的方面,而不是发声物体本身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反例,引起学生质疑,比如动物鸣叫,我们人类说话的时候有没有撞击或者弹拨发音器官呢?显而易见是没有的,可见,撞击,弹拨并不是声音产生的本质,他们只是使物体发声的一种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小实验去思考这个问题。
2.请各小组拿出第一组实验器材,直尺,闹钟,音叉,鼓,纸屑,在动手之前,明确实验要求:
①用自己的方法使直尺和闹钟发出声音,并且观察直尺和闹钟发声时有什么变化?
②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触摸叉股,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把叉股放到水中,水面有何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一只手敲鼓,另一只手放在鼓面上,你感受到了什么?把弹珠
放在鼓面上敲击,你又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想。
④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合作较好的小组及时发放奖励
4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抽查一名同学展示实验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①用自己的方法使直尺和闹钟发出声音,并且观察直尺和闹钟发声时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发声时,静止的闹钟、直尺开始颤动或抖动起来。
②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触摸叉股,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次敲击,把叉股放到水中,水面有何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敲击音叉,触摸叉股,可以感受倒叉股在颤动,再次敲击,把叉股放入水中,可以看到平静的水面溅出水花或者波纹。
这说明音叉发声时,叉股在颤动。
③把纸屑放在鼓面上敲击,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想。
把纸屑放在鼓面上,伴随着咚咚的鼓声,我们可以看到纸屑在跳动,这说明鼓发声时在颤动。
④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生有可能会说“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
”有的学生会说颤动、抖动、跳动、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
板书:振动
也就是说:这些物体发声时,都伴随着振动这一现象。
由此请同
学们推测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时学生能很快能通过现象捕捉到本质,揭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指出,刚才我们做实验的器材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固体,所以准确的说,是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板书: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制造声音,并且研究这些物体发声时共同的特征,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使学生由关注外界力的作用转入关注物体自身的变化,通过研究,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这一共性,从而初步建立起“固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加深理解。
第二次探究
1.请学生拿出第二组实验材料:烧杯,水,气球,并认真阅读实验要求。
①怎样让水发出声音呢?水发声时有什么变化?
②空气能发出声音吗?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发声时也在振动呢?
2学生动手实验
3.交流展示
①把一个烧杯里面的水倒入另一个空烧杯中,我们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这时水在流动,这说明,液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②往气球里面吹气,使气球鼓起来,这时气球里面都是空气,猛地松手,空气流出,气球飞了出去,我们会听到噗嗤噗嗤的声音,这就说明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4.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小结:气体液体产生声音时也伴随着振动现象。
板书:气体液体
现在请联系第一组实验,想一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师完善板书: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5物体发声时都伴随着振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你能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吗?
如:我们说话时,用手可以感觉到声带的振动,敲锣打鼓时,可以感觉到锣面振动,弹吉他时,琴弦在振动,我们听到的风声也是空气流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声音产生的本质由对固体的探究延伸到对气体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气体液体发声时也伴随着振动现象,也就是所有物体的发声都离不开振动,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本质,从而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反面取证,验证结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停止发声?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物体停止振动就会停止发声,并且通过一二个实验验证(例如音叉、鼓、钢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实验反面取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振动,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本质。
(四)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个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但他们的发音器官或部位却各不相同。
你知道我们身边的这些物体是怎么发声的吗?通过多媒体出示视频,让学生快速说出发音器官。
学完今天这节课,老师写了一首小诗,但是还不够完整,你们能帮老师补充好吗?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小溪哗哗,是在振动;
蜜蜂嗡嗡,是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在振动;
啊!声音!正是有了你,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妙!
补充完后,师生共同感情诵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朗上口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发音部位,增强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游戏结束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使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生活动处处有声音,处处都是科学,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把科学的种子洒进心田,我们的生命会更精彩!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知识,你们开心吗?(开心)
那现在用你的身体部位发音,告诉老师你有多开心好吗?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进一步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液体
物体固体→振动→声音
气体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