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学案
7.2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 学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
第2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学习目标】1.亚洲的气候特征。
2.季风气候的利与弊。
【重点、难点】1. 亚洲的气候特征。
2.非洲的气候特征。
3.季风气候的风向,季风气候的利与弊。
【导学过程】一.看课本P7完成下列问题:1.亚洲共有那些气候类型?2.季风气候有那些气候类型?它们分布有什么规律?3.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的特征是什么?二.完成课本P8的“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1.赤道穿过非洲的什么部位?气温和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2.非洲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三.完成课本P9的“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说说它们各分布在什么地方?2.冬季风和夏季风风向有什么不同?夏季风来自海洋还是陆地?3.季风区的范围是与冬季风还是夏季风的影响范围一致?4.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四.以“季风气候的利与弊”为题,分组收集材料,在班上举行一场辩论会。
【要点归纳】【拓展训练】1.下列气候类型中,亚洲没有的气候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2.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A.北部B.东部C.西部D.中部3. 下列气候类型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A.亚寒带针叶林气侯B.温带大陆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4.下列关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北跨纬度大, 东西离海洋远近差异大B.河流湖泊众多, 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C.植被种类多, 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D.地形复杂,起伏大, 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5.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A.最大的洲与最大的洋相邻,海陆热力差异大B.地跨寒温热三带C.地形复杂多样D.海陆位置的影响6.亚洲东部气候的显著特征是A.季风气候显著B.海洋性明显C.大陆性强D.以热带气候为主7.影响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A.夏季风的强弱B.冬季风的强弱C.西风的强弱D.面临的海洋大小8.在亚洲,由于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的是A.东部和南部B.东部和西部C.西部和北部D.南部和西部9.同纬度的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景观差异大,是因为A.纬度因素的影响B.海陆因素的影响C.地形因素的影响D.洋流因素的影响10.请在下列列举“季风气候的利与弊”【总结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2 服务社会 学案
服务社会【学习目标】1.懂得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2.能够以实际行动服务和奉献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重点】认清奉献社会的积极意义。
【学习难点】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收集一些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中外名人的事迹,体会热心公益带来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人人都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对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和困难视而不见,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参加过哪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与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梳理新知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4.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都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
7.2《功》学案
山东昌乐一中高一物理学案编号:编制:审核: 审批:功【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2.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3.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4恒力做功的表达式W=Flcosa要会灵活运用.【教学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2.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课前预习】1.一个物体受到______ 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________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______ 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__________.2.功的公式:__________ _,功的单位:________ ,符号是______ .功是______ (矢、标)量.【课内探究】1.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 ,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功的计算方法是:练习1.在下面哪些情况下,人对书本的作用力F做了功()A.F竖直向上,书本保持静止B.F竖直向上,人与书本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C.F沿水平方向,书本保持静止D.F竖直向上,人与书本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探究一:计算几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思考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思考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如下:力F对物体所做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物体所发生的位移,α力F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学案1:7.2 维护祖国统一
课题
7.2维护祖国统一
主备人
课型
新课课Biblioteka 安排1课时总课时数
上课日期
学习目标
1.知道反对分裂的要求;理解“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明确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政策,提高对“一国两制”意义的认识,能为实现全国统一建言献策
2.充分认识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能够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材料二:2018年2月1日,2018年对台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過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子活动,积权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
难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基本政策?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
3.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4.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二)设问导读
1.怎样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2.为什么反对分裂?
3.一国两制的内涵?
(2)怎样才能继续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3)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怎样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
4.怎样才能继续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5.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
6.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二、合作探究
材料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新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解释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分析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如何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和静电现象。
2.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现象。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静电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不同物质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电子转移产生静电。
2. 静电现象:静电感应、静电吸附等。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以及防止静电带来的不适。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气球在塑料绳子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片,试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气球摩擦塑料绳子时,产生了静电,静电使得气球带有了电荷,带电的气球能够吸引轻小的纸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学案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习目标】1.掌握法治的地位、依法治国意义。
2.背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理解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4.掌握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的原则。
2.学习难点: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德治国的关系。
环节一:情境一早在战国时期,秦孝公问商鞅:“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卫鞅曰:“治道运行,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
”可见良法之治和法治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看今朝,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法连着你我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同志给出了坚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新中国条文最多的一部法律,1 260个法条,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亦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7编和附则,构建起全方位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
我国为什么要颁布民法典?环节二:环节三:1.法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治不仅要以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构架作为基础,而且其实现程度又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法治不仅为政治建设提供权力运行的规则和依据,而且是政治的规范化表达。
因此A.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B.要把“五大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C.要把“老虎苍蝇一起打”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看待D.要把“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2.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年均解决1 0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实现9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初步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医保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
苏科版八下物理学案7.2静电现象(版,有答案)
苏科版八下物理学案7.2静电现象一、教学内容:1. 静电的产生:介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的概念,解释电荷的产生和电荷的守恒定律。
2. 静电现象的观察:通过实验和现象,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
3.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介绍静电的防止方法,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以及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 让学生掌握静电的防止和利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的产生,静电现象的观察,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静电的防止和利用方法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玻璃棒和橡胶棒、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电火花,吸引头发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静电现象。
2. 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电荷的性质,电荷的守恒定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
3. 讨论:让学生讨论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静电的防止和利用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与静电现象有关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2. 静电现象的观察3.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七、作业设计:1. 解释电荷的产生和电荷的守恒定律。
2. 描述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
3. 提出静电的防止和利用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现象的知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和静电的防止与利用方法的原理在苏科版八下物理学案7.2静电现象中,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和静电的防止与利用方法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2《弹力__力的测量》学案1
二、弹力力的测量【知识聚焦】1.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2.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做测力计。
3.测力计使用前要看清它的量程、分度值和单位,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
4.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精题精练】一.填一填(每空5分,共40分)1.图中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牛,分度值是___牛。
2.____________叫测力计。
3.弹簧按受力方向分为____和________两种。
4.测力计是根据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5.鸟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鸟翅膀给空气一个力,空气反过来______________大小相等的力。
6.汽车在路上能前进是因为车轮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力,当主动轮给路面一个向后的力,同时_________。
二.选一选(每小题10分,共40分)1.图中一对6N的水平拉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则测力计的示数()A.6N B.12NC.0N D.无法确定2.在弹性限度内,关于测力计的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B.弹簧受到的拉力跟弹簧的伸长成正比C.弹簧的长度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D.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图中测力计已调好,用该测力计测量重物时,将物体系在环上,手拉挂钩处,这样测得的示数()A.正常B.偏大C.偏小D.不能确定4.在弹性限度内的弹簧,原长10cm,5N拉力下弹簧长16cm,8N的拉力下弹簧长()A.19cm B.19.6cm C.18cm D.9.6cm三.猜想与探究(20分)1.甲乙两根弹簧分别用A、B两图连接,你认为哪种连接弹簧的伸长量大?两种连接方法的伸长量有何关系?。
7.2 爱在家人间 学案【有答案】
爱在家人间2.我们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能避免,那么我们与父母应该怎样相处?参考答案: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导与学过程 3.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有哪些?参考答案:关注事实,把握时机,留意态度,选择方式,考虑环境。
教师小结:爱是需要呵护的。
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教师随笔板书设计课堂练习 1.从小云云的父母对她要求就很严格,稍不留神就会挨批评,用她的话来说:“自己压根没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对此,我们应该告诉她( D )①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同,父母对你的严格要求是一种爱的表现 ②很多家庭中不存在亲情,不必大惊小怪 ③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亲情的平淡而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④只有不批评子女的父母才是真的爱子女的父母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经常出现“爱的冲突”。
你认为下列有关子女的做法正确的有( B ) ①理解父母,换位思考 ②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冷静处理 ③对父母的话要绝对服从 ④遇事主动与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有话好好说”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修养,有时候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很伤父母的心。
以下是一些同学经常对父母说的话,其中能体现“有话好好说”的是( C )A.有事吗?没事?以后没事就别打电话!B.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烦死了!C.我保留意见,有时间我们再交流,可以吗?。
7.2 万有引力定律 学案 -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2节 万有引力定律(1)【学习目标】 1.掌握并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2.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一 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 1.模型简化:行星以太阳为圆心做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了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 。
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3、行星对太阳的引力:4、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应用:例1(多选)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于地球比木星离太阳近,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一定比对木星的引力大B .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在从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时所受引力变小C .由F =GMm r 2可知G =Fr 2Mm,由此可见G 与F 和r 2的乘积成正比,与M 和m 的乘积成反比D .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可近似看成圆形轨道,其向心力来源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学习目标二 月—地检验三、月—地检验1.牛顿的思考: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为同一种力。
2.检验过程:对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F =G m 月m 地r 2和a 月=F m 月,可得:a 月= 对苹果自由落体,由F =G m 地m 苹R 2和a 苹=F m 苹,得:a 苹= 由r =60R ,可得:a 月a 苹=【事实检验】请根据天文观测数据(事实)计算月球所在处的向心加速度:当时,已能准确测量的量有:(即事实)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 9.8m/s 2,地球半径: R = 6.4×106m ,月亮的公转周期:T =27.3天≈2.36×106s ,月亮轨道半径:r =3.8×108m ≈ 60R 。
根据以上条件如何处理?学习目标3 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 ,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 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 成反比。
2.表达式: 式中,质量的单位用 ,距离的单位用 ,力的单位用 。
《7.2 万有引力定律》导学案
太原市小店区一中课堂同步拓展高一物理
课堂同步拓展学案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1)知道万有引力存在于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知道其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完成了人类认识上的统一。
2.关键能力:(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学科素养:(1)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
(2)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
【学习任务】
已知:太阳质量为2.0×1030 kg,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为1.5×108 km,地球公转周期为365 d。
月球的质量为7.3×1022 kg,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3.84×105 km,月球公转周期为27.3 d。
地球的质量为6.0×1024 kg,地球半径取6.4×103 km,地面自由落体加速度为9.8 m/s2。
某人造地球卫星圆轨道半径为6.8×103 km,周期为5.56×103 s。
一、选择合适的数据,填写表格,分别计算地球、月球、人造地球卫星的k值。
二、根据计算结果猜想k 的表达式,并进行验证。
三、选择合适的数据,验证地面物体受到的引力和天体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力。
四、练习与应用
既然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他们不会吸在一起?我们通常分析物体的受力时是否需要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合理的数据,通过计算说明以上两个问题。
第- 1 -页共2页。
7.2 分子的热运动 学案(含答案)
7.2 分子的热运动学案(含答案)22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物理观念1.了解扩散现象.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科学思维1.理解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2.掌握扩散现象.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概括出影响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快慢的因素一.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2产生原因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3意义反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应用生产半导体器件时,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在纯净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二.布朗运动1定义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的不停的无规则运动2产生的原因大量液体或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的不平衡造成的3意义间接地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三.热运动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2宏观表现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3特点1永不停息;2运动无规则;3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中才能发生扩散现象2阳光从狭缝中射入教室,透过阳光看到飞舞的尘埃,这些尘埃颗粒的运动就是布朗运动3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它们都叫热运动4高速运动的物体,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一定更激烈2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小炭粒的运动,其现象属于________;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红墨水向周围运动,其现象属于________答案布朗运动扩散现象一.扩散现象1生活中常会见到下列几种现象在墙角打开一瓶香水,很快整个房间都会弥漫着香气滴一滴红色墨水在一盆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盆水会变成浓度相同的红色炒菜时,在锅里放一撮盐,整锅菜都会具有咸味以上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它们属于什么现象2在上述中,整盆水变为均匀的红色时,扩散现象停止了吗3把一碗小米倒入一袋玉米中,掺匀后小米进入玉米的间隙中,这一现象是否属于扩散现象答案1说明不同物质分子能够彼此进入对方它们属于扩散现象2没有扩散现象永不停止3不属于扩散现象是指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但上述现象不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是两种物质的混合,所以不属于扩散现象1特点1永不停息;2无规则2影响因素1物态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任何两种不同物质之间气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最容易发生,液态物质次之,固态物质的扩散现象在常温下短时间内不明显2温度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显著3浓度差扩散现象发生的快慢程度还受到“已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的限制,当浓度差大时,扩散现象较为显著例1多选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B 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间的一种化学反应C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D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答案ACD解析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故A正确;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不是化学反应,故B错误,C正确;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故D正确二.布朗运动用显微镜观察放在水中的花粉,追踪几粒花粉,每隔30s记下它们的位置,用折线分别依次连接这些点,如图所示1从图中可看出花粉微粒运动的特点是什么2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3这种运动反映了什么答案1花粉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2花粉微粒受到液体分子不平衡的撞击作用,在某一瞬间,微粒在某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较强,在下一瞬间,微粒受到另一方向的撞击作用较强,这样就引起了花粉微粒的无规则运动3这种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1实质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的运动,不是固体微粒中单个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或气体分子的运动它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特点1永不停息;2无规则3影响因素1固体微粒的大小悬浮的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2液体或气体的温度液体或气体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例2xx北京市丰台区模拟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在液体里的花粉颗粒时,发现花粉颗粒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体温度一定时,花粉颗粒越大,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越明显B花粉颗粒大小一定时,液体温度越低,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越明显C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D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答案D解析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颗粒所做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花粉颗粒的不平衡碰撞导致的,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液体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间接反映,选项C错误,D正确当液体温度一定时,花粉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当花粉颗粒大小一定时,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选项A.B错误例3小张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悬浮的细微粉笔末的运动他把小颗粒每隔一定时间的位置记录在坐标纸上,并把相邻时间的点连接起来,如图1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1A图中的折线就是粉笔末的运动轨迹B图中的折线就是水分子的运动轨迹C 从整体上看粉笔末的运动是无规则的D图中折线表明水分子在短时间内的运动是规则的答案C解析题图中的折线是粉笔末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的连线,不是粉笔末的运动轨迹,也不是水分子的运动轨迹,故A.B错误;题图中的折线没有规则,说明粉笔末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反映了水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故C正确,D错误三.热运动1在扩散现象中,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在布朗运动中,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而这两种现象又都反映了分子的运动,那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分子的运动又有哪些特点2布朗运动是热运动吗3温度降低,分子的热运动变慢,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分子就停止运动了,这种说法对吗答案1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分子运动的特点永不停息;无规则2不是3不对分子的热运动是永不停息的虽然温度降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变慢,但不会停止,所以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仍然不会停止1对热运动的理解1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指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每个分子的运动速度无论是方向还是大小都在不断地变化2热运动是对大量分子而言的,对个别分子无意义3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虽然受到温度影响,温度高运动快,温度低运动慢,但分子热运动永远不会停息2布朗运动与热运动的区别与联系布朗运动热运动不同点研究对象固体微粒分子观察难易程度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肉眼看不到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相同点无规则;永不停息;温度越高越激烈联系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是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布朗运动反映了分子的热运动特别提醒分子无规则的运动,不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二者无关系例4下列关于热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热运动是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B分子热运动是物体被加热后的分子运动C分子热运动是单个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D分子热运动是大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答案D解析分子热运动是指大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单个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物体被加热.不被加热,其分子都在进行着热运动,故B.C错误,D正确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证实了分子的热运动,但热运动不是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A错误1扩散现象多选在下列给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A有风时,尘土飞扬到空中B将沙子倒入石块中,沙子要进入石块的空隙C把一块铅和一块金的接触面磨平.磨光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D在一杯热水中放几粒盐,整杯水很快会变咸答案CD2布朗运动关于布朗运动及其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间接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对悬浮颗粒碰撞作用不平衡引起的D液体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答案B解析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间接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A正确,B错误;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对悬浮颗粒碰撞作用的不平衡引起的,液体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C.D正确3热运动对分子的热运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分子的热运动就是布朗运动B热运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同种物质的分子的热运动激烈程度相同C气体分子的热运动不一定比液体分子激烈D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就越激烈答案C解析分子的热运动是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只与物质的温度有关,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同种物质的分子在不同温度下,分子的热运动激烈程度不同,故B错误;热运动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属微观的范畴,与物体的宏观运动没有关系,也与物体的物态没有关系,故D错误。
7.2功学案
第七章第二节功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一、回顾——记忆中的功1、功的两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功的国际单位:_________ __________4、物理意义:_____等于_____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____的位移时所做的功。
二、新课探究例题1、如图所示物块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拉力F作用下前进了L,试分析力F是否对物块做功?若做功,则做了多少功?小结(一)功的一般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功的语言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功的说明:1、关于功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对物体做功多,说明物体的位移一定大B、力对物体做功少,说明物体的受力一定小C、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一定无位移D、功的大小是由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大小确定的2、足球运动员用150N的作用力,将重为4.5N的足球踢出,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0m,则运动员对足球所做的功为()A、3000JB、90JC、3090JD、无法确定下列几种情况中,哪种情况力F对物体做的功最多____________。
甲:水平推力F推着质量为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了位移L乙:水平推力F推着质量为2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了位移L丙:水平推力F推着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前进了位移L丁:沿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F,将质量为m的物体沿斜面向上推动了位移LL甲图乙图丙图丁图L3、下图三种情况中,拉力的大小F =10N ,摩擦力的大小f =8N ,且物体都在水平面上向右前进L =6m 。
7-2 归园田居(其一)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7.2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
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谈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
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四、学习课文1.本诗标题有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7.2 东南亚 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9)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导学案
课堂目标:
1、记住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记住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记住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自主学习:
(一)自学12页“十字路口的位置”部分内容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7.18“东南亚的地形”,东南亚位于,范围包括和两部分。
2、读图7.18“东南亚的地形”,重要的地理位置。
①东南亚的纬度大部分位于~之间,地处带。
②东南亚地处洲与洲、洋与洋之间的“”。
3、完成28页活动1。
4、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及左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马六甲海峡位于半岛和岛之间,是从、
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洋和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信息反馈:
反思:
小结:
1。
学案2: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习目标】1.必备知识: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关键能力: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科学精神:树立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4.公共参与: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参与到法治国家的建设中来。
【基础梳理】1._________是治国之重器,_________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下,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完善的________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推进,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体建设,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归园田居》学案
第三单元7.2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一、预习新课1、了解陶渊明的相关经历和他的代表作品。
2、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3、自读原文,学习基础知识。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一年他41岁。
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
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
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二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
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儿有益的作用。
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途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
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喜悦。
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
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
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
7.2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类比推理的含义和依据;2.理解类比推理与比较、比喻方法的异同;3.掌握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的条件;4.掌握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5.理解类比推理的作用;理解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之间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类比推理的含义、方法、要求、作用,正确认识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公共参与:在理解进行类比推理的方法、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的基础上,善于进行类比推理。
二、学习重难点1.类比推理的方法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的条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一:基础知识巩固一、类比推理的含义1.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___________。
3.类比不同于_______。
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_______,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
4.类比不同于_________。
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________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________,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_____________,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二、类比推理的方法1.类比推理的常用方法 (1)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仿生学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它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2)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2.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 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类比的_________越多越好。
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第二,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_________,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上学期英语学案之
Module 7 Unit2 Lessons start at nine o’clock.
编写人:赵丽娜审查人:张艳丽使用日期:
知识点归纳:
1. Lessons start at nine o’clock .
start: v 开始start to do sth 开始做某事
eg: Let’s start to play the piano.
2. my school day : 我的上学日
3. I go to Park School in Oxford, UK. 我在英国牛津的公园中学上学。
4. I get up at half past seven in the morning and have breakfast.
get up “起床” eg: I get up at six o’clock.
have: v “有”have = have got I have a friend. = I have got a friend.
have: v “吃”have breakfast/ lunch / supper(三餐前不用冠词)have tea 喝茶have: v “上…课”I have an Engl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5. home / house / family 的区别
home 可做名词或副词,通常指房屋和家庭的统一体,house 可做名词,一般
相对家人所居住的建筑物而言。
family 可做名词,当作为整体概念“家庭”是单数,“家庭成员”是复数。
6. We have a break and I talk to my friends.
have a break = have a rest 休息一下Let’s have a break.
have a look 看一看have a walk 去散步
talk to 与某人交谈She likes talking to Miss Wang.
7. They go to the playground and play football , but I don’t like football.
go to the playground 去操场
8. in the dining hall: 在餐厅里
9. I like school lunch. 我喜欢学校午餐。
10. We go home at half past three.
go home 回家,其中home 在此为副词,所以前面不用介词。
go to school / go to Beijing / go there
11. I do my homework and go to bed at ten o’clock.
do one’s homework “做某人的家庭作业”homework 不可数,这里的one’s 表示“某人的”,要与主语保持人称一致。
She does her homework every day. We do ou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go to bed 上床睡觉
学案习题:
一、翻译短语
1. 我的上学日
2. 起床
3. 吃早餐
4. 挨着
5. 去上学
6. 回家
7. 上三堂课8. 休息9. 同我的朋友谈话
10. 去操场11. 在餐厅里
12. 做我的作业13. 上床睡觉
14. 4:25 15. 3:56 16. 5:50
17. 在早晨18. 在周六的下午
二、用以下词填空(dinner, finish, house, or, break, home, house, family)
1. I often go at fiv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2. There is a big tree in front of the .
3. There are eight people in my .
4. We have a after class.
5. Our lessons at 11:30 in the morning.
6. I’m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tea.
7. I have at sev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8. There is a big with a beautiful garden.
初一上学期英语学案之
Module 7 Unit2 Lessons start at nine o’clock.
编写人:赵丽娜审查人:张艳丽使用日期:
知识点归纳:
1. We have meat and rice, with vegetables or hamburgers.
我们吃带蔬菜的肉和米饭,或者汉堡包。
with: prep 有,带有
I like rice with some fish in it. 我喜欢吃带有鱼肉的米饭。
They live in a new house with a swimming pool.
2. have dinner: 吃晚餐dinner “正餐”,指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可指中餐或晚餐,也可指社交形式的宴会,也可以是家人在节日团聚时所吃的好饭菜。
3. finish: v 结束The lesson finishes at 4:00.
finish doing 完成做某事Please finish reading the book.
学案习题:
一、选择
1. Let him .
A go to home
B go home
C to go home
D goes home
2. I have dinner do my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A or
B so
C but
D and
3. We usually finish our homework at school.
A do
B does
C to do
D doing
4. We have lessons on Saturday or Sunday.
A don’t
B aren’t
C isn’t
D do
5. She to bed at nine o’clock.
A go
B goes
C going
D gets
二、完成补全对话A: Hello, Bob.
B: I go to school at 7:00. What about you?
A: Well, I go to school at 7:00, too.
B:
A: By car?
B: By car?
A: No, I can’t drive a car. But my brother is a driver. He takes me to school.
B:
A: No, I do my homework. And sometimes I read English aloud.
B: Oh, it’s late.
A: Y es, Let’s go home.
A: I must go home. B: Do you often watch TV in the evening. C: Can you drive a car? D: I must go to school. E: Do you do you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F: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G: When do you go to school?
三、翻译句子
1. 我早晨7:30 起床。
2. 我们上午有一堂英语课。
3. 在11:00,我们课间休息,我同朋友交谈。
4. 下午的课在1:30 开始。
5. 我们在晚上看电视和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