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西北工业大学2

合集下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科学的分类思想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 (2)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 (2)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方法论。

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有内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自然辩证法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和掌握这些规律和趋势,从而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1.1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自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论,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形而上学是一种片面抽象的思维方式,它只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固定属性,忽略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而自然辩证法则注重事物的全面联系和内部的矛盾运动,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

•形而上学是静止的、机械的思维,它把事物视为孤立、静止的存在,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外在的、被动的。

而自然辩证法则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强调事物之间的辩证对立和积极的内在联系。

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是事物的基本属性。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它们都有内在的矛盾和发展的趋势。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的探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矛盾的存在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和矛盾的解决。

•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是通过量的积累引发质的变化,质变又会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辩证法研究事物的质变和量变的相互关系。

•反映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反映来实现的,包括感觉反映、思维反映和实践反映。

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根据实践和经验,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自然界。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观察与实验方法、模型与理论构建方法等。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方法,它用于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过程。

西工大自然辩证法考题

西工大自然辩证法考题

试论创新驱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定义:人们通常将创新定义为:创新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扬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设想、新技术、新成果成功付诸实施并获得更多效益的运作过程。

创新的基本要素:从创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创新的基本要素是:人、创新成果、实施过程和更高效益。

创新的主体是人类,包括个人、团体或组织。

创新的客体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思维规律。

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产生新思想、新概念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和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和发动机。

创新的本质目的就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个人、团体、或社会的需要。

我对创新的理解:个人认为,对于创新能力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特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具有求异性、独特性、主动积极性等特点。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源泉,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科技活动中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实施创新驱动的迫切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依赖劳动力、土地成本、自然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消耗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弊端逐渐显现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80%以上是外资企业的产品,72%是加工贸易产品,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

2011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等高技术领域专利的80%为国外持有。

2005-2009年有效PCT专利中,美国、日本、德国分别占32.2%、20.4%和11.3%,我国仅占2.5%。

而且,长期的粗放增长方式造成了三大后果:1,人均资源少;2,资源消耗多;3,生态环境代价大。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以及答案一、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答: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2、物质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自然界的物质机构是有层次的, 物质的机构层次是无限的。

3、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得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空是无限的。

规律观。

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时有规律的, 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人们一旦认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就可以按照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 同时也改造自己。

1、二、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答: 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包括:3、整体性。

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4、开放性。

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质系统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5、动态性。

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6、层次性。

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三、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答:自组织的概念: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1)、开放性和非平衡约束。

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

无序和熵增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 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2)、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 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 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 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1,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立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哪些规律?答: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可见,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

假说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假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说明。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诸种要素;形式就是事物诸种要素的结构表现。

定律的确立、学说的形成、理论的建立和研究远景的展示等就是构成自然科学发展自身的要素,而假说的不断提出、被证实或被证否,就是它的发展结构的表现,假说在自然科学大厦各层次的兴建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

第二,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

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科学假说的建立: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

科学假说的类型: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某种联系的普遍的假定。

另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不仅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类比、想象、抽象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具有普遍性的某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假定。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价值: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西北工业大学2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西北工业大学2

1. 为什么说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创造性?答:(1)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两种文化”的融通。

科学技术哲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论述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内在根据、现实基础和基本途径;提出要使科学在报进人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显现更人的价值,须用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并协共进。

(2)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利于提高哲学素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有利于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实施通识教育。

爱囚斯坦有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哲学,能够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活跃思想,跳出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加深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4)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足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大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有对创新性机理的认识和理解.有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有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等几个条件,而这几个条件又是同科学精神紧密关联着的。

创新能力的产生,不仅需要具有高深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科学方法,而见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科学精神。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那些能产生新颖成果、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书本P182中间)。

创造性思维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

是一种以非形式化、非理性为特征,以非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所有上述规律2.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是()A. 相互对立的B. 相互统一的C. 相互转化的D. A、B和C都正确3. 自然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是()A. 事物的数量变化引起质的变化B. 事物的质的变化引起数量的变化C. 事物的数量和质的变化相互影响D. A和B都正确4. 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A. 上升性B. 循环性C. 曲折性D. 无限性5.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内部矛盾B. 外部矛盾C. 事物的联系D. 事物的运动答案:1.D 2.D 3.D 4.C 5.A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6.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具体事物的哲学方法。

()A. 正确B. 错误7.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A. 正确B. 错误8. 自然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数量变化引起质的变化,而质的变化不会引起数量的变化。

()A. 正确B. 错误9.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外部矛盾。

()A. 正确B. 错误10. 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A. 正确B. 错误答案:6.B 7.B 8.B 9.B 10.A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矛盾的普遍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4)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西工大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暨主要内容:1、系统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人工自然观。

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人类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习题答案第一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一,是研究自然界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方法。

第二题辩证法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和原则,它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两个方面。

第三题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强调了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第四题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和事物运动的特殊性几个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第六题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特点,矛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第七题事物运动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运动之中。

第八题事物运动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和节奏,需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第九题按照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包括分析矛盾、处理矛盾、解决矛盾和推动事物发展几个方面。

第十一题分析矛盾是指对事物内部的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找出其根源和发展趋势。

第十二题处理矛盾是指正确处理事物内部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找出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第十三题解决矛盾是指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解决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事物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十四题推动事物发展是指根据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趋势,积极主动地推动事物发展,实现事物内部矛盾的统一与超越。

自然辩证法在具体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机械应用。

第十六题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和推动科学进步几个方面。

第十七题分析问题是指通过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深入分析和研究科学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第十八题指导实践是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实际工作,推动实践问题的解决和事物的发展。

第十九题推动科学进步是指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科学理论的制定和实践经验的。

西北工大自然辨证六道题考试答案

西北工大自然辨证六道题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六道题答案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怎么提高创造性思维?(1)定义: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2)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①展开“幻想”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感受区;二是贮存区;三是判断区;四是想象区。

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 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

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

②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③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题库

自然辩证法概论题库

自然辩证法概论题库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深入探讨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并从整体角度认识和解释现象。

以下是一些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常见题目,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

1. 解释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其与形而上学观念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自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强调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关系。

与形而上学观念相比,自然辩证法更注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而形而上学观念则更偏向于对事物进行孤立和静态的描述。

自然辩证法更加符合自然界复杂多变的规律和现象。

2. 举例说明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原理。

对立统一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任何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对立面,而这些对立面通过斗争和调和达到统一。

例如,水的对立统一可以用氢和氧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元素来解释。

氢和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结合形成水,而水又可以通过分解还原成氢和氧。

3. 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都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但两者在理论基础和应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注重深入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而形而上学则倾向于对事物进行静态、孤立的描述,偏离了事物的本质和动态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4. 探讨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不仅限于科学研究,也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从整体性的角度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意识到环境问题绝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区域或某一种污染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这样的意识能够推动我们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答案

河南农业大学在职硕士《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试题1.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质和出路?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解决环境问题是靠道德还是靠法律?4.解决环境问题是技术优先,还是制度优先?以上四题合为一题作答。

答:(1)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质和出路a.生态危机的根源是①以占有为目的的生产活动的扩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治理——生产活动的扩张引起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可能,生产能力的提高也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技术的可能发生,可能变为现实的原因——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与矛盾;②占有的另一种形式——战争:私有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通过战争表现得更为明显;③市场扩张所必然带来的高消费。

b.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们过分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作用,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成了全球的一大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取决于人掌握科学技术的程度和如何利用;因此,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问题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人与科学技术关系的不协调,是由于人无节制地、不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所致。

c.生态危机的出路是克服以占有为特征的生产方式。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③技术与制度的关系。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a.一致性:①目的:出发点一致;维护人类与发展;②结果: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

A环保需要经济发展带来技术和物质保障;B环保为经济发展提供好的自然环境。

b.冲突性: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破坏;环保投入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如何处理二者关系:谁急迫优先解决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优先兼顾环保,发达国家环保优先因人对环境要求高。

(3)解决环境问题是靠道德还是靠法律?相同点: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

不同点:法律是强制性,道德非强制性。

道德的实施方式不同,如果利益冲突不能调和靠法律,如果利益冲突能调和靠道德。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1: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

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

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答2:科学的定义:(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产生这种体系的认知活动;(3)一种社会建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

科学的特征:(1)实证性(可检验性);(2)理性(逻辑性):陈述性知识(实验)→程序性知识(预言)→解释性知识(假说);(3)创造性;(4)共享性(相对于技术的优势);(5)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为什么说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创造性?答:(1)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两种文化”的融通。

科学技术哲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论述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内在根据、现实基础和基本途径;提出要使科学在报进人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显现更人的价值,须用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加以补充和调节,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并协共进。

(2)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利于提高哲学素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有利于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实施通识教育。

爱囚斯坦有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哲学,能够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活跃思想,跳出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加深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4)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足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大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有对创新性机理的认识和理解.有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有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等几个条件,而这几个条件又是同科学精神紧密关联着的。

创新能力的产生,不仅需要具有高深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科学方法,而见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科学精神。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那些能产生新颖成果、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书本P182中间)。

创造性思维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

是一种以非形式化、非理性为特征,以非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

其特点有:1.思维成果的创新性,主要指其在科研活动中发现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提出新规律、概念、原理、假说、模型等2、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指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3、思维过程的辩证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

4、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从全方位、多侧面、非线性、动态地考察问题。

5、思维主题的能动性,指创造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直接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

6、思维结果的现实性,指创造结果具有使用价值或现实意义。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书本P183)青年科学技术人员怎样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从方法论的角度上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创新性思维 1. 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

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

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

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

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

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2.加强两类思维能力的训练,从直接引起思维变革的要求出发,侧重点放在对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非逻辑思维(联想、想象、灵感、直觉)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上。

3.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互结合,并使其实现最优化。

遇到问题朝不同方向寻找解决方案,当所有方案确定后利用收敛性思维江问题的解决方案集中在某一个上进行突破。

4.同时利用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举思考,在不能从逻辑上解决问题时,从侧面思考,来寻找突破口,避开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的束缚维离实现问题的解决。

结合以上4个方面的方法论特点,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及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发散思维,探询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是要发展直觉思维,直觉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导;然后需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者均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另外还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最后,需要我们能够展开“幻想”的翅膀,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还能够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同时,除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创新的视野外,很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的武装、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基础,这已为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所证明。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离不开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

只有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将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其次,由于知识本身蕴涵着创造力,知识的贫乏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桎梏,因此,青年科技人员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和管理知识外,还要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社会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再次,青年科技人员必须迎接时代的挑战,勇于实践。

实践出真知、铸智慧、长才干,积累丰富的经验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实事求是地强化创造性思维能力,避免思维无边际的发散。

(补充答案:1、换位思维。

绝大多数创造性思想都是缘于思维角度的改变。

2、求同求异。

多做比较,而且要换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既要找出他们的相同点,也要找出他们不同点。

3、分解与综合。

如果你能将关注的事物分解得足够细,越细越好,把大问题分解成无数个小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细致考察一遍,你就可能找到突破口或开辟新的领地。

4、非常规思维。

想象一下理想状态会如何,极端条件会怎样,特殊人群会有什么需要,时间起点和终端的情况呢,或者无限夸大缩小一下又如何。

5、艺术性。

你能把平凡的不起眼的事赋予更多艺术性或社会意义,比如变得有趣、富含深意,那就是一种创造力。

把复杂的公式简单化,把普通的事做得更精美,更优化组合,更节能轻便,这是一种美学创意6、增加新特征。

组合也是一种创造,所以要时时想着是否可以给你的产品赋予更多的功能,是否可以整合不同的事物。

7、胡乱联系,也就是头脑风暴,是一种发散思维。

把大量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块,让他们任意组合,胡乱联系一下,再经过筛选分析,启发思维,寻找灵感8、思考社会需求。

只要是需求,都值得认真思考。

实际上,对创造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社会意义,包括理论的,技术的,以及实际生活需求的。

9、移植思想。

是一种发散思维的方法,就是将别的领域的思想方法用到自己专注的领域,或者将自己的思想方法拓展到其它领域,也就是学科交叉,甚至学科横断或上升到哲学层次。

10、形象思维。

一定要试着用图形表达各种意思,因为形象思维能够再现事物原型,能轻易发现言语容易遗漏的空间细节和时空逻辑矛盾。

11、关注矛盾。

问题就是机会,不应逃避,而应把它当成取得突破的机遇。

12、数学化。

对任何事,要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去量化、标准化。

13、预测未来。

14、关注最新技术最新思想。

新技术新思想实际上就是创造力的最佳生长点,一定要敏锐地把握最新信息,了解前沿动态。

15、逻辑推演16、哲学思考。

学点哲学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哲学是归纳的结果,具有普适性,下意识地用哲学思想去分析具体问题,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本质,触发灵感。

20、学做有心人,学会收集资料和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知识和资源,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洞察研究前沿,这些都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3.为什么说高技术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高技术产业化是指高技术企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的基础条件,通过技术创新把处于知识形态的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形态的高技术产品,并通过市场流通使之变成高技术商品,从而获得商业利润,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高技术产业化就是高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应均、扩散而获得经济与仕会效益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过程就是高技术创新过程,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技术产业化实质就是技术创新,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技术产业化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化。

高技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采用群体的形式向传统技术渗透,并导致了向新的高技术领域的延伸、扩展、发展。

(2)知识密集。

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促使高技术产业由传统产业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工人由体力劳动者向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转化,产品由知识产生的附加值不断提高(3)超前性。

当代高技术大都是前沿性技术,属于超前发展的技术产业领域,前景广阔。

如以信息为基础形成的新兴计算机产业是前沿技术,市场前景好,是高技术的先导和核心产业。

(4)高渗透性。

高技术本身不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迅速广泛地渗透至传统经济部门,使传统经济部门经济效益、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

·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在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利于在重要领域迅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4.技术预测方法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简述本人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

技术预测方法大致可归结为类比性预测、归纳性预测和演绎性预测3种基本类型。

(1)类比性预测方法。

如果在两个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性,那么就可以根据一个技术形态的发展历程,类比推演出另一个技术系形态的发展趋势。

这种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推演出预测结论的方,称为类比性预测。

(2)归纳性预测方法。

归纳预测就是从关于同一技术发展的众多个别性预测中,归纳概括出比较全面的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演绎性预测方法。

演绎性预测就是根据技术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建构一个恰当的数学模型或绘制出它的发展趋势曲线,从中推演出该技术的未来发展状况。

专业趋势MEMS已在我们今天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中扎下根基。

其普及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成本低与体积小,从而能够做出更小、更轻和更廉价的最终产品。

MEMS技术是采用微制造技术,在一个公共硅片基础上整合了传感器、机械元件、致动器(actuator)与电子元件。

MEMS通常会被看作是一种系统单晶片(SoC),它让智能型产品得以开发,并得以进入很多的次级市场,为包括汽车、保健、手机、生物技术、消费性产品等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