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13.1函数教案 沪科版

合集下载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2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 教案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2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 教案

13.1.2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把三角形按照角的大小进行分类.2.掌握三角形的三个角之间的关系.3.能够对上述关系进行简单的应用.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三角形按照角的大小进行分类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吗?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师:如果按角来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给出定义.锐角三角形: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 △ABC ”.三角形按角分,可分为: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二、三角形内角和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①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②把∠B和∠C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三、例题例已知:如图,△ABC中,BD⊥AC,垂足为D,∠ABD=54°,∠DBC=18°.求∠A和∠C的度数.【解析】因为BD⊥AC,(已知)所以∠ADB=∠CDB=90°.在△ABD中,∠A+∠ABD+∠ADB=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ABD=54°, ∠ADB=90°. (已知)∠A =180°﹣∠ABD﹣∠ADB=180°﹣54°﹣90°=36°.在△ABC中,∠C =180°﹣∠A﹣(∠ABD+∠DBC)=180°﹣36°﹣(54°+18°)=72°.【答案】∠A =36°;∠C =72°.四、课堂练习教材练习题五、教后记。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4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4 沪科版

(一)本课目标1.通过描点,拟合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导出函数的关系式,•从中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建模思想.2.了解收集数据、用描点法整理数据是猜想函数名称、利用所得函数性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王莉同学在探索鞋码的两种长度“码”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时,•通过调查获得下表数据:(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能猜想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2)问43码的鞋相当于多少厘米的鞋?2.课前热身(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一般分成哪几个步骤?(2)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具有什么特征?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通过描点,探究出函数图象的特征,•根据函数图象的特征拟合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个函数关系解决问题.(2)四边互动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片5.问题3:为了研究某合金材料的体积V(cm3)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对一个用这种合金能否据此求出V 和t 的函数关系?分析:将这些数值所对应的点在坐标系中描出.我们发现,•这些点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可知V 和t 近似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尽可能地与这些点相符合,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如图所示的就是一条这样的直线,•较近似的点应该是(10,1000.3)和(60,1002.3),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将直线稍稍挪动一下,不敢这两点,换上更适当的两点.请你自己试一试,再和同学讨论、交流.生:动手尝试,并交流操作和解答的结论.师:从上述的操作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有哪些体会?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观点. 明确 我们曾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也需要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比较接近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把实践或调查中得到的一些变量的值,通过描点得出函数的近似图象,再根据画出的图象的特征,猜想相应的函数名称,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互动2师:根据上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探究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中隐含的函数关系式,并解答提出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比一比,看谁解答得最好.生:经过独立尝试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明确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解答的过程和结果.把x和y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表格中的各点,画出近似图象(如图所示).图象可以近似地看成直线,且点(23,36)和点(26,42)在图象上,由待定系数法求得的函数解析式为:y=2x-10.当y=43时,x=26.5,表明43码的鞋与26.5厘米的鞋大小一样.4.达标反馈请同学们先独立探究课本中练习提出的问题,•然后在相邻的四位同学中进行交流,统一结论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结果,验证同学们的操作结论.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方法归纳在实验或调查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后,常常用描点的方法整理数据,再画出函数的近似图象,从而由图象的特征猜想函数关系,然后解答问题.(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某商店在售货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其数量x(千克)与售价y(元)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探究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售价为65元时,售出该物品的数量.(2)巩固练习课本A组复习题第10题和第14题.(四)板书设计。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1《函数》

《函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2.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解:(1)常量:6,变量:n,t;(2)常量:40,变量:s,t.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探究点二:函数的相关概念【类型一】识别函数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1)y=x;(2)y=x2+z;(3)y2=x;(4)y=±x.解析:要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首先看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只有两个变量,其次看每一个x的值是否对应唯一确定的y值.解:(1)此关系式只有两个变量,且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一个y值,故y是x的函数;(2)此关系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y不是x的函数;(3)此关系式中虽然只有两个变量,但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 值,如当x=4时,y=±2,故y不是x的函数;(4)对于每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9时,y=±3,故y不是x的函数.方法总结: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y值都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当x值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如果一个x的值对应着两个不同的y值,那么y一定不是x的函数.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关系式是否表示函数.【类型二】判断函数关系判断下列变化过程中,两变量存在函数关系的是( )A.x,y是变量,y=±2xB.人的身高与年龄C.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D.速度一定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全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21函数的表示法教案

全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21函数的表示法教案

全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21函数的表示法教案全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121函数的表示法教案1教学目标: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方法:启发法、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2、板书课题:5梯形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

(投影)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探究性质一】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

求证:∠B=∠C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

(投影)(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探究性质二】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

(投影)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三)质疑反思、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1)教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1 函数(1)教案 (新版)沪科版
五、巩固练习
1,判 断下列各式,y是否是x的函数?
,
2,根据下列图象,判断y是否是x的函数?
3,书本上第23页1,2两题。
六、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必做题:1,书本上第31页第1题
选做题:书本上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页第2题.
讨论补充
记录
学生先自学10分钟,再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说,教师可以对不准确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正。
讨论补充
记录
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内涵和意义
板书
设计
一、引入:五、巩固练习
二、学习目标:六、小结
三、自学提纲:七、课堂作业
四、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
四、合作探究
1,(1)时间,高度,最初高度。
(2),平均每分钟上升50米,(3)根据上表得,当t=3min时,h=650m;当t=6min时,h=800m
2,(1)负荷,时间
(2)当t=4.5h时,y=10 ;当t=20h时,y=15。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结果和方法,再补充或修正学生不足或错的地方)
函数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意义,2,初步学会用变量刻画过程,通过实际问题,学会识别常量、变量及函数的方法,尝试建立函数模型。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初步学会用变量刻画变化过程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 学习用函数刻画变化过程的方法,体验函数是刻画变化过程的重要模型。
2,阅读“问题2”,解决书本 上的三个问题,了解什么是兆瓦?居民用电的度(千瓦●时)。
3,阅读“问题3”,解决书本上的二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化的?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教案板书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教案板书反思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会对三角形按边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二、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请观察上面的屋顶框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什么叫做三角形?(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问题1: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结论:三角形中,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问题2:我们以前学习过这样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典例1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典例2有两条长度分别为5 cm和7 cm的线段,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那么换上线段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时可以组成三角形呢? [解析]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2 cm<x<12 cm.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三角形按边长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学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通过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第2课时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对三角形按角分类;2.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带领学生探索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来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什么关系吗?那么三角形按角来分类呢?结论: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二、合作探究问题1:在介绍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对它的边进行了区分,分为腰和底,那么直角三角形的边如何区分呢?结论: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直角三角形ABC可以写成“Rt△ABC”,我们把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归为一类,称为斜三角形,斜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问题2:在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问题3:还记得小学阶段是怎样得到上述结论的吗?结论:用折叠、剪拼或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都能得到.问题4: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直角呢?说明理由.结论:最多能有一个钝角,最多能有一个直角,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典例已知,如图,AB∥CD,EH⊥AB,垂足为H.若∠1=50°,则∠E为多少度?[解析]设CD与EF交于点M,AB与EF交于点N,则∠EMD=∠1,又因为AB∥CD,所以∠BNE=EMD,所以∠E=90°-∠BNE=90°-∠1=40°.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三角形按角度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认真探究,从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第3课时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概念,会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通过作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分别交于一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作图的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画法.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二、合作探究问题1:三角形中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什么元素吗?结论: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归纳小结】角平分线: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也叫做三角形的高.问题2:画一个三角形,再分别画出它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交于一点吗?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吗?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都交于一点.其中,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角形的高线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高线可能在三角形上,钝角三角形的高线可能在三角形外部.典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O是高AD和BE的交点,观察图形,试猜想∠C和∠DOE 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论证你的猜想.[解析]连接OC,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得∠OCE+∠COE+∠CEO=180°,∠OCD+∠COD+∠CDO=180°,又因为AD和BE是△ABC的高,所以∠CEO=∠CDO=90°,所以∠OCE+∠COE+∠OCD+∠COD=180°,即∠C+∠DOE=180°.板书设计: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也叫做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作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定义.通过画图和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分别是交于一点的,培养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与证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概念;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的意义;3.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用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别.:教学难点: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是通过折叠、剪拼或度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但这些做法都会出现很多误差,会存在疑问.有没有更准确更严格的方法得出结论呢?二、合作探究问题1: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例如:(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结论:(1)(2)(4)是正确的,(3)是错误的.问题2: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结论: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典例1判断下面语句中哪些是命题?(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上学吗?(3)天真冷啊!(4)昨天我们去旅游了。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一次函数复习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一次函数复习教案  沪科版

第13章一次函数复习课(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如下概念: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经历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能根据所给信息(条件)熟练地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并利用函数建模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熟练地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能通过建立一次函数的模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回顾 1.函数的概念:⑴常量与变量 ⑵函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字母系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当______时,一次函数就是正比例函数 3.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设表达式:y=kx+b (正比例函数可设y=kx ); (2)根据给出的数据求出k 、b 的值; (3)根据求出的k 、b 的值,写出一般表达式。

二.例题讲解【类型一】利用一次函数的定义例1. 当m 为何值时,函数)4m (x )2m (y 3m2-+--=-是一次函数?练习:①当m =______时,5x 4x)3m (y 1m 2-++=+是一次函数。

②已知函数1k x x )2k (y -+++=,当=_____时,它是一次函数;当=______时,它是正比例函数.【类型二】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例2. 已知y 是关于x 的一次函数,且当x =3时,y=-2,当x =-2时,y=5,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例3.已知y+b 与x+a(其中a 、b 是常数)成正比. (1)试说明:y 是x 的一次函数;(2)若x=3时,y=5;x=2时,y=2,求函数的表达式.练习:①已知y 是关于x 的一次函数,且当x =-2时,y=-3,当x =1时,y=3,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求x=-5时的函数值.②若y 与(x-3)成正比例,且x=4时,y=-1,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类型三】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9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 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 增加2厘米。

121 函数(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教与学全指导(沪科版)

121 函数(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教与学全指导(沪科版)

课时训练1.函数2()()(0)y x a x b a b =--<<,则函数的图象大致为( )A .B .C .D .【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讨论:当x >b ,x ≤b 时y 的符号变化确定图象即可.【详解】解:当x >b 时,(x -a )2>0,x -b >0,所以y >0,此时图象在x轴的上方;当x≤b时,(x-a)2≥0,x-b≤0,所以y≤0,此时图象在x轴的下方;所以排除A,B,D,综上所述,函数的图象大致为C选项.故选:C.2.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继续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1小时以前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1小时之后的速度是100千米/时,速度越大倾斜角度越大,故选C3.一水池蓄水20 m3,打开阀门后每小时流出5 m3,放水后池内剩余的水量Q(m3)与放水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为()A.(A)B.(B)C.(C)D.(D)【答案】D【分析】由生活经验可知:水池里的水,打开阀门后,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随着减少.池内剩下的水的立方数6.设路程为s(km),速度为v(km/h),时间为t(h),当s=60时,v=60t,在这个函数关系式中()A.s是常量,t是s的函数B.v是常量,t是v的函数C.t是常量,v是t的函数D.s是常量,t是自变量,v是t的函数【答案】D【分析】利用函数的概念对各选项进行判断.【详解】在函数关系式v=60t中,t为自变量,v为t的函数,60为常量.故选:D.7.下列图像中,y不是x的函数的是()A.B.C.D.【答案】C【分析】函数的定义: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并且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对应法则,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则x叫自变量,y是x的函数.根据定义再结合图象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详解】根据函数定义,如果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并且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对应法则,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而C中的y的值不具有唯一性,所以不是函数图象.8.下列各式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2的是( )A.y=x-2B.y=12 x-C.y=2x+·2x-D.y=x2-4【答案】C根据函数、二次根式以及分式有意义的条件,逐一求解,即可判定.【详解】A 选项,自变量x 的取值没有限制,不符合题意;B 选项,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2x >,不符合题意;C 选项,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2,符合题意;D 选项,自变量x 的取值没有限制,不符合题意;故选:C.9.下列图象中,表示y 不是x 的函数的是( )A .B .C .D .【答案】B【分析】依据函数的定义即可判断.【详解】选项B 中,当x >0时对每个x 值都有两个y 值与之对应,不满足函数定义中的“唯一性”,而选项A 、C 、D 对每个x 值都有唯一y 值与之对应.故选B .10.函数1y x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A .1x ≤B .1x <C .1≥xD .1x >【答案】A【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的意义,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可以求出x 的范围.【详解】。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3.1函数(1)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3.1函数(1)

课题:第13章一次函数13.1函数(1)主备人:曹智 审核人: 杨明 时刻:2011年9月 日年级 班 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2.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学习重点::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学习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一、学前预备1. 问题1 如图,用热气球探测高空气象.设热气球从海拔500m 处的某地升空,它上升后抵达的海拔高度h m 与上升时刻t min 的关系记录如下表:时间t /min 0 1 2 3 4 5 6 7 …海拔高度h /m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1)在那个问题中,有_______个量.(2)观察上表,热气球在上升的进程中平均每分上升________米.(3)上升后10min 时热气球抵达的海拔高度________.总结:在某个转变进程中,数值维持______的量叫做常量;能够取______数值的量叫做变量.2.问题2 下图是我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1)那个问题中,有________个变量.(2)任意给出这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如、20h ,这一时刻的用电负荷y MW (兆瓦)当t =1min , h 为550m 当t =2min , h 为600m 当t =0min , h 为500m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找到的值是唯一肯定的吗?(3)这一天的用电顶峰、用电低谷时负荷各是_______,_______.它们别离是在_______,________达到的.3. 问题3 汽车在行驶进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型号的汽车在平整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 与车速vkm /h 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1)上式中涉及哪几个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刹车时车速v 别离是40、80、120km /h 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 别离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在上面三个问题中,每一个转变进程都只涉及两个变量,当给定其中一个变量(那个量叫_______)的值,相应地就肯定了另一个变量(那个量叫______)的值.函数:一般地,设在一个转变进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y ,若是对于x 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_________,y 都有_______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咱们就说x 是______,y 是x 的_______.注意:(1)在一个转变进程中;(2)有两个变量(字母x 与y 只是代号);(3)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肯定的值与其对应。

沪科版八上13.1《函数》word教案

沪科版八上13.1《函数》word教案

13.1函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2.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变化着的.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是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因为函数关系式是画函数图象的基础.2.教学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是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函数的依据.3.教学疑点:①常量中写不写1;②常量的数值包不包括“-”号;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本章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这其实是函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看两个实际问题:(出示幻灯)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由学生讨论回答.答: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格、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随着顾客的需购量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问题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知道大海的脾气是捉摸不透的,她有时暴躁不安,有时却温柔善良.试想,当海上风平浪静时,若我们将一块石头投入海中,我们将会发现水面上有怎样的变化?答:水面上出现一圈圈圆形的水波纹,如图13-6.(出示幻灯)那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是怎样变化的呢?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又是怎样的呢?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直接得到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可再提问: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是不变的呢?这个比值是什么呢?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一具体过程中有些量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以上两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圆的半径r周长C以及面积S,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与圆周率π,我们称之为常量.但请大家注意: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出示幻灯)(1)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引导学生回答:随着时间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2)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一部分人坐火车,一部分人乘飞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那些量是常量?引导学生回答: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间也不同.这两个问题都可由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函数?首先,我们来看问题1:在售米的过程中,米的千克数和总价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由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对于米的千克数,每确定一个值,就有唯一的总价与它相对应.提问:(1)大家试想,若每千克大米售价2.40元,我们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表示总价,那么n与m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呢?(2)若买5千克大米,应付多少钱?若买25千克大米呢?这两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体会一下对应的关系.再来看问题2:(1)请大家考虑,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我们应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2)半径r与面积S有怎样的关系呢?总结: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类似于这种变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你能否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学生讨论,再由一名同学给出他的叙述方式,交由大家讨论,若完全正确,则教师可以加以肯定表扬之后,再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板书;若回答的不完善,可由其他同学再接着补充,直到补充正确、完整之后(若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可适当给以提问性的铺垫)再强调关键词语,然后板书.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板书: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例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出示幻灯)此题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适当给予几个数值加以计算,强化学生对定义中“唯一的”的理解.练习:1, 2, 3.口答.2.补充:(出示幻灯)。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学生练习 课本P29,第1、2
四、小结
在数学学习中体会“问题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数形结合是一种解题模式,掌握一定的规律,对于学习非常重要。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31,第4、5
2、《基训》
教学后记:
14.1正方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术语,掌握三角形三边的隔阂。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模版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变体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所在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看清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才;在y轴上找出形心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才;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点,这一点既满足地理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座标为(3,-2)的点.下面拜托同学们在中才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战略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努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Ⅰ.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2.如何表示一个角? Ⅱ.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2.分层次教学,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索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函数的性质。
b.利用信息技术,如几何画板、Excel等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地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
1.什么是函数?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学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函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有什么作用和价值?
3.我们如何表示和描述函数?有哪些方法可以表示函数?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给出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3.学生在数形结合方面的能力。函数的学习涉及图像和解析式的结合,部分学生可能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加强训练。
4.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效率。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内涵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函数的一般规律,形成对函数的准确理解,是教学中的关键。
2.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够通过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特别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变化规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深入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13.1函数(2)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13.1函数(2)

课题:第13章一次函数13.1函数(2)主备人:曹智 审核人: 杨明 时间:2011年9月 日年级 班 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知道什么是函数的图象.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以及函数关系式,确定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学习重点::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学习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以及函数关系式,确定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一、学前准备1.函数的表示方法:(1)问题1 如图,用热气球探测高空气象.设热气球从海拔500m 处的某地升空,它上升后到达的海拔高度h m 与上升时间(2)问题2 下图是我市某日自动测量仪记下的用电负荷曲线.当t =1min , h 为550m 当t =2min , h 为600m 当t =0min , h 为500m结论:通过________法给出了用电负荷y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3) 问题 3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型号的汽车在平整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 与车速vkm /h 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结论:通过________法给出了制动距离s 与车速v 的函数关系归纳: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函数图象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1)y=3x -l (2)y =22x +7 (3)y=1x +2 (4)y=x -2 结论: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①解析式是整式,自变量可取________; ②解析式是分式,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_______;③解析式是二次根式,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_______;(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练一练: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 ,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 (L )随行驶里程x (km )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写出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汽车行驶200km 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在上面所出现的各个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各是什么样的限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疑难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活动(一)师生探究·解决问题2256v s例1: 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1)y = 2x + 4 (2)y = -2x 2 ( 3)y = 2xx -(5)1-=x x y (6) y 例2:一个泳池内有水300m 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 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泳池内剩余水量Qm 3与排水时间th 间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2)开始排水后5h 末,泳池中还有多少水?(3)当泳池中还剩150m 3时,已经排水多长时间?(二)独立思考·巩固升华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y=13x-4;y=21-x ;;;三、自我测试1.若y 与x 的关系式为y=30x-6,当x=13时,y 的值为 _________ 2.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3.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 (cm )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 (kg )((2)当挂重10千克时弹簧的总长是多少?四、应用与拓展1.已知A 、B 两地相距30千米,B 、C 两地相距48千米.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从A 地出发,经过B 地到达C 地.设此人骑行时间为x (时),离B地距离为y(千米).(1) 当此人在A、B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取值范围;(2) 当此人在B、C两地之间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八年级上册数学《12.1 函数的概念(1)》教案-沪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12.1 函数的概念(1)》教案-沪教版

18.1 函数的概念(1)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量的意义,知道常用的数量,能在具体实例中认识并分清变量和常量.2.知道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理解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含义,从而理解函数的概念.3.初步了解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方法,在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课题导入. 观看视频,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运动变化的世界里. 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为引出数学中刻画运动变化的概念——函数作铺垫.二、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数量人们在认识和描述某一事物时,经常会用“量”来具体表达事物的某些特征(属性),同时用“数”来表明量的大小.数与度量单位合在一起,就是“数量”.例如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用下列数量来描述它的特征:平均半径:6371.22千米表面积:81011.5⨯平方千米体积:1210083.1⨯立方千米质量:241097.5⨯千克地心最高温度:不超过5000℃以用数量描述地球特征为例,使学生知道,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温度、时间、速度等常用的数量. 并通过数量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4.【情境三:温度变化问题】某气象站测得当地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2)填表:时间(时)0 3 8 14 21 24温度(℃)进一步感受变量之间确定的依赖关系的含义. 初步了解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方法,不是只有解析式,还有图、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提供铺垫.三、概念讲解,获取新知. 1.上述三个情境,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2.三个情境中的变量有什么取值范围吗?3.概念:在某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设为x和y,如果在变量x的允许取值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情境1和情境2中,这种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称为函数解析式.4.为什么研究函数呢?函数的概念,要指出其中到“变化过程”和“变量的取值范围”,但主要强调“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 完善概念时可结合前问题再具体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研究函数的目的是研究变化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内化新知,归纳概括. 练习:气温的摄氏度数x与华氏度数y之间可以进行如下转化,华氏度数y是不是摄氏度数x的函数?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函数的概念,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一次函数》教案

沪科初中数学八上《一次函数》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一次函数 13.2 一次函数名师教案1 沪科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并清楚b的含义
2.掌握一次函数y=kx+b(k≠0)与y=kx图像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一次函数y=kx+b(k≠0)与y=kx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结合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直线位置的关系,提高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一般情况下我们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取哪两个点比较简便?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6x和y=-6x+5的图象.
问在所画的一次函数图象中,直线经过几个象限.
二.导入新课
(一) 思考:
直线y=kx+b 与y 轴相交于(0,b ),b 叫做直线y=kx+b 在y 轴上的截距。

(三)例题
例3 画出函数y=2x-1与y=-0.5x+1的图象.
分析:由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所以只要确定两个点就能画出它.
列表,画图由学生完成.
例4 说出直线y =3x +2与22
1+=x y ;y =5x -1与y =5x -4的相同之处. 分析 k 相同,直线就平行.b 相同,直线与y 轴交于同一点,且交点坐标为(0,b ).
解:由学生完成。

(四)练习 1、2、3
(五)小结
(六)作业
(二)猜想。

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八年级上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常量和变量,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借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域重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难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为以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

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

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课。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知识回顾Array平面直角坐标系:1、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E(3,2),F(–1,–3),G(0,1),H(–2,0)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x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____,纵坐标为_____;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_______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______,纵坐标______。

1、授课内容探究过程: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 千克瓜子需付款y 元,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 。

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 千克、付款金额y 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解:C=2πR 或C=πd.在公式中,2π或π是常量,半径R 或直径d 、圆周长C 都是常量。

点拨:变量一般用字母表示,常量用具体的数表示,但有时也用字母表示,如例题(2)中的π表示圆周率是常量。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沪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函数》精品教案 (1)

12.1 函数第1课时函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生:s=50t.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生:路程、速度和时间.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生:50.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2):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海拔高度1800 1830 1860 1890 1920 1950 1980 2010 …h/m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师:哪两个?生甲:时间.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米?生:30米.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生:两个,时间和负荷.师: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3兆瓦,20h时是17×103兆瓦.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生:4.5h时是1.0×104兆瓦,20h时是1.7×104兆瓦.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4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电低谷时的负荷是1.0×104兆瓦,在4.5h时达到.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面上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s=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生甲:刹车距离、车速.生乙:256.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生:有.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师:很好!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哪一个量的函数吗?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练习新知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①x+y=0;②y=;③y=x2;④x=y2;⑤y=|x|;⑥ x=|y|;⑦y=;⑧y2=4x.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四、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第2课时函数(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点】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上节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种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学生熟记.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一下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生:是.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里h 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升的路程.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它的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三、练习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y=2x+4; (2)y=-2x2;(3)y=; (4)y=.解:(1)x为全实体实数.(2)x为全实体实数.(3)x≠2.(4)x≥3.【例2】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1)y=2x+4; (2)y=-2x2;(3)y=; (4)y=.解:(1)当x=3时,y=2x+4=2×3+4=10.(2)当x=3时,y=-2x2=-2×32=-18.(3)当x=3时,y===1.(4)当x=3时,y===0.【例3】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3的排出量排水.(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3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解:(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2)由于池中共有300m3水,每小时排25m3,全部排完只需300÷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12.(3)当t=5时,代入上式,得Q=-5×25+300=175(m3),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池中还剩水150m3时,已经排水6小时.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流相结合,把对知识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第3课时函数(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点难点【重点】用图象法表示函数.【难点】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图象法.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先填写下表.教师多媒体出示:x -3 -2 -1 0 1 2 3 y学生填表.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且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学生描点.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生:直线.师:为什么?学生思考.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点.师:大家非常棒!教师边操作边讲: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生:三步.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生:列表、描点、连线.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三、例题讲解【例1】画出函数s=的图象.(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格:v/(km·h-1) 0 10 20 30 40 …s/m 0 0.4 1.6 3.5 6.3 …(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如图所示.【例2】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象.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教师多媒体出示: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四、练习新知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讨论.生甲:(1)不是.生乙:(1)是.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师:(2)是函数吗?生:是.师:(3)呢?生:……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生:不是.师:为什么?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生:不是.师:为什么?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师:你回答得很好!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生:列表、描点、连线.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学生介绍了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画x轴及y 轴的负半轴.第4课时函数(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难点【重点】读出图象里的信息【难点】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生:时间和体温.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学生观察图象.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生:1个小时.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生:2个小时.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师:很好!教师多媒体出示:(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长.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学生看思考.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师:你怎么得到的呢?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最新初中数学精品课件设计 11 教学反思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信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二个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认识函数 教学课件

新沪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1 认识函数 教学课件

A.水的温度
B.太阳光强弱C.太阳照源自时间D.热水器的容积当堂小练
4.小明用50元钱去买单价为8元的笔记本,则他剩余
的钱Q(元)与他买这种笔记本的本数x之间的关系是
( D) A.Q=8x
B.Q=8x-50
C.Q=8x+50
D.Q=50-8x
拓展与延伸
常量与变量的判断方法: (1)判断一个量是不是变量,关键是看在某个变化过程中, 这个量是否可以取不同的数值,即要抓住一个“变”字. (2)常量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
①关系式中的一个数,此时的常量包含前面的符号,其 中的指数也是常量;
②由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给定,问题中的常量不包含 写出的关系式的符号和指数.
当堂小练
2.在圆的周长C=2πR中,常量与变量分别是( B ) A.2是常量,C、π、R是变量 B.2π是常量,C、R是变量 C.C、2是常量,R是变量 D.2是常量,C、R是变量
当堂小练
3.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来加热水的过程中,热
水器里的水温会随着太阳照射时间的变化而变
化,这个问题中因变量是( A )
时间 0 1 2 3 4 5 6 7 … t/min 海拔高 1800 1830 1860 1890 1920 1950 1980 2010 … 度 h/m
新课讲解
(1) 这个问题中,涉及哪几个量? (2)观察上表,热气球在升空的过程中平均每分上升多少米? (3)你能求出上升后3 min和6 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
新课讲解
知识点4 函数与函数值
结论
如果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给定一个数值a,函数对应的 值为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课堂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函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会举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出现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和函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常量、变量、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
2.通过例题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变化着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是在了解函数、常量、变量的基础上,能指出实例中的常量、变量,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因为函数关系式是画函数图象的基础.
2.教学难点:是对函数意义的正确理解.因为它是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函数的依据.3.教学疑点:
①常量中写不写1;
②常量的数值包不包括“-”号;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本章将学习有关一种量随另一种量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这其实是函数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看两个实际问题:(出示幻灯)
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大家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由学生讨论回答.
答:共出现了米的千克数、每千克米的价格、总价三个量,其中千克数和总价是随着顾客的需购量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每千克米的价钱即单价是不变的.
问题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知道大海的脾气是捉摸不透的,她有时暴躁不安,有时却温柔善良.试想,当海上风平浪静时,若我们将一块石头投入海中,我们将会发现水面上有怎样的变化?
答:水面上出现一圈圈圆形的水波纹,如图13-6.(出示幻灯)
那么,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圆的半径r,周长C和面积S是怎样变化的呢?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直接得到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可再提问: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和直径2r的比值是不变的呢?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一具体过程中有些量是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的,如以上两例中的大米的千克数、总价、圆的半径r周长C以及面积S,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有些量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不变,例如米的单价与圆周率π,我们称之为常量.但请大家注意:常量和变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出示幻灯)
(1)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乘坐火车,且火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引导学生回答:随着时间的不同,距北京的距离不同;但速度是不变的.
(2)从大连到北京,如果我们一部分人坐火车,一部分人乘飞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量是变量,那些量是常量?
引导学生回答:距离不变,但随着两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不同,到北京的时间也不同.这两个问题都可由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量和变量是普遍存在的,但数学所要研究的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是怎样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例如:大米的千克数与总价,圆的半径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函数?
首先,我们来看问题1:在售米的过程中,米的千克数和总价这两个量有什么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由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对于米的千克数,每确定一个值,就有唯一的总价与它相对应.
提问:(1)大家试想,若每千克大米售价2.40元,我们用字母n表示大米的千克数,字母m表示总价,那么n与m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呢?
(2)若买5千克大米,应付多少钱?若买25千克大米呢?
这两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体会一下对应的关系.
再来看问题2:(1)请大家考虑,若已知圆的半径为r,我们应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2)半径r与面积S有怎样的关系呢?
总结:对于每一个半径r的值,面积S都有唯一的确定值与它相对应.
类似于这种变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有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由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你能否总结出函数的概念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先由学生讨论,再由一名同学给出他的叙述方式,交由大家讨论,若完全正确,则教师可以加以肯定表扬之后,再强调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板书;若回答的不完善,可由其他同学再接着补充,直到补充正确、完整之后(若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可适当给以提问性的铺垫)再强调关键词语,然后板书.此处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不能操之过急.
板书: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例1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出示幻灯)
此题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适当给予几个数值加以计算,强化学生对定义中“唯一的”的理解.
练习:1, 2, 3.口答.
2.补充:(出示幻灯)
下列表达式是函数吗?若是函数,指出自变量与函数,若不是函数,请说明理由:
由学生加以讨论回答.
答:(1)、(2)、(3)是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4)不是函数.因为对于每一个x的值,y不是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注意学生在说明原因时的语言,一定要正确.)
提问:由练习(4)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函数的概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因此本节课从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首先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接着让学生总结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函数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函数的概念中的“唯一的”这三个字的含义,可给出数字,让学生代入式子中加以验证,最后又给出一道补充练习题,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个概念.
(四)总结、扩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能否举出函数的例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函数的概念,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
3.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常量和变量,请你回答:自变量和函数是什么量?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3.1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