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1.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是:这。
4.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全:完全,确定是。
6.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顺着。
其,话题。
本:最初。
7.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安,怎么;哪里。
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翻译: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赏析:该文节选自《秋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一篇名篇,全篇共记载了一个对话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心灵自由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解读这篇文章。
文章中的故事讲述了庄子和他的学生惠子在游览一条江河时的对话。
惠子向庄子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答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的意思是,虽然我们无法完全理解鱼的乐趣,但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去体验。
庄子接着分享了他自己的思考,他说,只有完全放下自我观念的局限,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乐趣。
他以鱼为例,告诉惠子:“鱼在水中可以自在遨游,尽情享受自己的生活,这就是鱼之乐。
而人们如果想要理解鱼之乐,必须要放下自己对乐趣的期望,从鱼的角度去感受。
”庄子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想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乐趣。
他们可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并在其中找到快乐。
正如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不需要我们的理解,只要它自己开心就可以。
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庄子试图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快乐,我们也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人的生活方式。
正如庄子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趣,而对别人的乐趣的理解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和背景。
我们必须要尊重和接纳这些差异,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
正如庄子提到的,只有放下自己对他人的期望和评判,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
这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乐趣。
也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对快乐的期望,从内心中寻找并珍惜属于自己的乐趣。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一篇启示人们放下偏见和狭隘观念的重要文章。
它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通过庄子与惠子之间的对话,我们也能够思考自己对快乐的定义,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乐趣。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
我知之濠上也。”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 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承。认”不是庄子,故不知道
庄子,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鱼之乐。
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
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
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
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
状元成才路
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 道”,而惠子的本意状元成才路 却是“怎么(能)知道”。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 上也”)
拓展延伸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 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 2.课下自由阅读《庄子》。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 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状元成才路 梁之上 (状语后置状元成才路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 梁之上游”)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主旨和寓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主旨和寓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
它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片段,也是人们对于生活智慧的一种思考与启示。
这个故事的主旨是通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揭示了人生的真相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给予我们对待人生的一种启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望着水面上的鱼,充满了欢愉与自在。
而惠子却感到困惑,他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笑着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通过这段对话,庄子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是不可互相理解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庄子通过水中的鱼来比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
人类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但这种视角是片面和有限的。
庄子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偏见和局限,去观察和感受自然的美妙和智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个场景本身也有着深刻的寓意。
濠梁是水利工程中一种用来调节水位的建筑物,它象征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和干预。
庄子与惠子站在濠梁之上,既是对人类智慧和技术的一种赞赏,也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警示。
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和技术改造自然,但同时也需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规律。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也给予我们对待人生的一种启示。
庄子以鱼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强调了人生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追求。
同时,庄子也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乐趣。
人生犹如濠梁之上的游戏,我们应该抛开杂念和焦虑,放飞自我,享受生命的美好。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个故事,不仅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它通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揭示了人生的真相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我们对待人生的一种启示。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水中的鱼,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偏见和局限,去感受和体验世界的多样性和美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解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解析庄子与惠子是两位古代哲学家,他们常常一起游历各地,探讨人生哲学。
一天,他们来到了濠梁边,欣赏着濠梁上的风景。
濠梁是一条宽广的河流,水流湍急,波涛汹涌。
两位哲学家站在濠梁旁,感叹大自然的伟力。
庄子思索着,说道:“人生就像这濠梁一样,充满了无常与变化。
我们应该像水一样,顺应自然的流动,随遇而安。
”惠子点头称赞道:“庄子兄说得对,人生就是一场旅程,我们不能固执地抗拒变化,而是应该学会适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他们沿着濠梁漫步,感受着水流的起伏与变化。
庄子忽然停下脚步,注视着濠梁中的一块巨石。
他惊讶地发现,水流绕过巨石,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瀑布。
他兴奋地对惠子说:“看,这块巨石虽然阻挡了水流,但水却找到了另一条流动的路径。
人生中也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希望。
我们要像水一样,寻找新的出路,继续前行。
”惠子深有感触地点头道:“是啊,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寻找新的机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前进,追寻自己的梦想。
”两位哲学家继续沿着濠梁漫步,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他们意识到,人生就像濠梁上的水流一样,变幻莫测。
我们不能被困在过去或未来,而是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们在濠梁边坐下来,静心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
庄子笑着说:“人生就像这濠梁一样,充满了无尽的可能。
只有放下执念,顺势而为,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
”惠子感慨地说:“庄子兄,你说得太对了。
我们要学会放下烦恼,接受一切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两位哲学家继续留在濠梁边,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他们明白,人生就是一场旅程,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的变化,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思考着人生的哲学。
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人生就像濠梁上的水流一样,充满了无常与变化。
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放下执念,活在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解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解析《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哲学故事,展现了庄子与惠子两位思想家在自然景观中探讨人生哲理的情景。
本文将对这一故事进行详细解析。
一、故事背景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惠子,名施,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
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彼此交好,经常在一起探讨哲学问题。
二、故事内容有一天,庄子和惠子一起游玩,来到了濠水的桥上。
庄子看着水中的鱼,感叹道:“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则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答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又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最后说:“请循本旨。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三、故事解析1.哲学探讨: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实际上是一场关于认识论的探讨。
惠子从逻辑上质疑庄子如何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则巧妙地运用“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的论点,将问题转移到惠子身上。
这种辩论方式展现了庄子灵活多变的哲学思维。
2.自然与人的关系:庄子通过观察鱼游濠水之乐,表达了对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向往。
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3.语言与认知: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反映了语言在认知过程中的局限性。
庄子认为,虽然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的认知,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世界的美好。
4.人生观:庄子在故事中表现出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观。
他认为,人生应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顺应自然,不受外物所累。
四、结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故事,通过两人关于鱼的快乐的探讨,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师,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一种可能性。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4. 2421.4. 2417:30 :5617:3 0:56April 24, 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 1年4月 24日星 期六下 午5时3 0分56 秒17:30: 5621.4. 24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 下册
《庄子》二则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ZHUANGZI AND KEIKO ON THE BRIDGE OF DREAMS
-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 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
( 庄子和惠子 )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对好朋友是如何展开辩论的, 让我们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我们知道当时两人的对话非常简单,现在我们可以 为他们的对话加上一些话,重现一下2000多年前濠 水边上的那场争辩。 找同学分角色演读。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 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还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鱼儿是快乐 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 年4月下 午5时3 0分21. 4.2417: 30April 24, 2021
庄子二则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懂得”或“怎懂得”,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懂得”。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旳形象跃然纸上。
4.这场“鱼之乐”旳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旳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旳“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旳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旳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旳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旳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旳欣赏。
◆古今异义
古义:天然形成旳水池 今义:高山湖泊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古义:对人旳尊称 今义:孩子,儿子
怒而飞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其正色邪不知其几千里也
(连词,表达选择)
(代词,代鲲)
◆一词多义
安知鱼之乐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子之不知鱼之乐
(助词,旳)
(代词,代鱼旳快乐)
1.庄子与惠子旳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2.庄子为何说他懂得“鱼之乐”?谈谈你旳了解。
参照答案: 1.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旳认知态度,重在知识旳探讨。庄子智辩,重欣赏,对于外界旳认识,带有欣赏旳态度,将主观旳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旳作用。假如说惠子带有逻辑家旳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旳风貌。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
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认可不是庄子,故不懂得庄子,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鱼之乐。
全:完全,肯定(是这么)。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停止,以引出下文。
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懂得你;你原来就不是鱼,你不懂得鱼旳快乐,是能够肯定旳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旳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懂得鱼快乐’等等,阐明你已经懂得我懂得鱼旳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旳桥上懂得旳。”
《庄子外物》原文及译文
【外物导读】“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
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
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说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指出世俗人追逐于利害得失之间,到头来只会精神崩溃玄理丧尽。
第二部分至“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写庄周家贫前往借贷的故事,借以说明顺应自然、依其本性的必要。
第三部分至“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借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眼光短浅好发议论的浅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须立志有所大成。
第四部分至“无伤口中珠”,讽刺儒家表面倡导诗、礼,暗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第五部分至“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写老莱子对孔丘的训示,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誉”,倡导顺应便能每事成功的主张。
第六部分至“与能言者处也”,借神龟被杀的故事,说明“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因而只得一切顺其自然。
第七部分至“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通过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指出“无用之为用”的道理。
第八部分至“亦神者不胜”,讨论修生养性,批评了驰世逐物的处世态度,提倡“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生活旨趣,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中心又在于内心要“空虚”,因为“空虚”就能容物,“空虚”就能顺应。
余下为第九部分,进一步阐明顺应自然的观点,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希望能做到遗物而忘我,最终进入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原文】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员流于江(7),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9),故孝己忧而曾参悲(10)。
木与木相摩而然(1 1),金与火相守则流(12)。
阴阳错行(13),则天地大絯(14),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
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8 ),慰昬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众人焚和(21),月固不胜火(22),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23)。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
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作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1. 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安徽凤阳。
2. 鯈[tiao]鱼:古同“鲦”。
白鲦鱼。
3. 从容:悠闲自得。
4. 是:这。
5. 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6. 子固非鱼也:固,本来。
7. 全:完全,确定是。
8.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犹寻。
其,话题。
本:最初。
9.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10. 安: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11.之:助词无实意12.梁:桥13.既:既然14.已:已经15.安:怎么(前一个)哪里(后一个)作品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作品鉴赏:该文节选自《秋水》。
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白话文续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白话文续写
惠子说:“今天有好多星星,天际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我们待在这里多久都不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了。
”
庄子笑了笑,说:“是啊,时间真是特别安静。
但是,看看河对岸的那片树林,好像特别的宁静。
我们应该去考察一下了。
”
于是,两人骑着他们的游船,继续向前航行。
当他们穿越河面时,夜晚的景色几乎让人心动。
当他们来到对岸时,他们发现河对岸是一片树林,树木参天,月光照耀,映照着树林中的青草,非常美丽。
庄子和惠子慢慢靠近,发现树林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还有很多昆虫。
庄子和惠子在空气中闻到了花香,还有微小的飞虫发出的悦耳的声音。
庄子走到一棵大树前,伸手抚摸着,笑着说:“这里真是太美了,我们还是快出发吧,以后再慢慢来玩耍。
”
惠子也心满意足地点点头,和庄子一起走出树林,远远望去,满满的星空将他们笼罩在其中,令人叹息。
于是,庄子和惠子回到濠梁之上,又叹了一口气,看着夜空中变换的灿烂繁星,心里暗暗想:“世间有多少不为人知,又有多少可以领悟呢,只有自己去发现,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有了它,我们也会变得更好。
- 1 -。
从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中学到的应对技巧
从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中学到的应对技巧
技巧如下:
个人认为庄惠问答的第一回合其妙处即在于庄子没又正面直接
的回答的惠子的诘难,而是就惠子的思维方式将其引入死角。
庄子说:“_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是庄子的抒情之叹;而惠子作为名家学派的辩者,又是庄周的老论敌,所以就以“人鱼有别”为思路诘难庄周问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周当然没又被忽悠住
且不说他们道家是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就庄子自己也称自己是“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可能有者超出寻常的自然感受能力。
个人认为庄惠问答的第一回合其妙处即在于庄子没又正面直接的回
答的惠子的诘难,而是就惠子的思维方式将其引入死角。
庄子说:“_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是庄子的抒情之叹;而惠子作为名家学派的辩者,又是庄周的老论敌,所以就以“人鱼有别”为思路诘难庄周问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周当然没又被忽悠住,且不说他们道家是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就庄子自己也称自己是“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可能有者超出寻常的自然感受能力。
第1 页共1 页。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阅读理解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这是庄子内篇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惠子向庄子描述了一棵大树,但这棵大树却被人们称为“樗”。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在语言上的差异,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差异。
我们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但从深度和广度来看,却可以引发人们对于认知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思考。
故事中的大树被称为“樗”,这种差异的命名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分类和命名的认知差异。
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理解上的差异。
深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
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事物的分类和命名是建立在自身经验和认知基础上的。
惠子所说的大树在他眼中可能具有特定的形态和特征,而被称为樗的时候,可能是有人从其他角度或者经验出发对这棵树进行了命名。
这种认知差异不仅仅反映在寓言故事中,更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
另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对于事物的分类和命名可能存在着差异。
同样的一件事物,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名称。
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也是导致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理解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寓言故事在表面上看似简单的描述,实际上蕴含了许多深刻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而错误地对待事物。
也呼吁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不要因为自己的认知而将他人的理解视作错误。
我个人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是多元的、不同的。
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而不是将自己的认知强加给他人。
这种多元的认知世界,也正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当我们愿意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认知,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总结起来,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苟在文言文翻译及句子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知之吾知之,而不知子之不知我知之也。
”庄子曰:“吾知之,故我知之;子不知之,故子不知之。
是若果不知,此之谓‘苟在’。
”翻译:庄子与惠子一同在濠梁上游玩。
庄子说:“鲦鱼在水中游玩,这是鱼的乐趣。
”惠子说:“你并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庄子说:“你并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惠子说:“我知道我知道,但不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的。
”庄子说:“我知道我知道,所以我知道;你不知道不知道,所以你不知道不知道。
这就是所说的‘苟在’。
”解读:1.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这句话表明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认为鱼在水中游玩是它的乐趣。
这里的“从容”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2.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质疑庄子,认为庄子不是鱼,无法理解鱼的乐趣。
这反映了庄子与惠子在认识论上的分歧。
3.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认为惠子不是庄子,同样无法理解庄子对鱼的乐趣的认知。
这体现了庄子主张的“相对主义”。
4. “我知之吾知之,而不知子之不知我知之也。
”惠子认为自己知道,但不知道庄子不知道他知道。
这揭示了庄子与惠子在认识论上的矛盾。
5. “吾知之,故我知之;子不知之,故子不知之。
是若果不知,此之谓‘苟在’。
”庄子认为,他知道鱼的乐趣,是因为他知道他知道;惠子不知道鱼的乐趣,是因为他不知道他知道。
庄子用“苟在”来形容这种认知状态,意味着他们各自处于自己的认知世界,无法相互理解。
总结:苟在寓言通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揭示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和相对主义认识论。
故事中的句子反映了两人对认知、自然和乐趣的不同看法,展现了道家哲学的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苟在寓言中汲取智慧,学会顺应自然,尊重他人,追求内心的逍遥。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文言文整理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文言文整理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请问庄子对于这棵大树的见解是什么呢?庄子淡然一笑,回答道:“樗木,以其曲则合,以其直则亨。
方不得其正,圆不得其曲,崇不得其高,下不得其德。
故曰‘曲则全,直则绥,枝则通,叶则亲’。
”庄子所言,虽然看似晦涩难懂,但实则是在阐述樗木之美妙之处。
他以樗木的形态特点来比喻人生的境遇,表达了人们对自身境遇的不同理解与认知。
庄子所说的“曲则全”意味着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各种变化与曲折。
樗木曲折的枝干不仅使得树干更加强壮,也让樗木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正如人生中的各种曲折与挫折,虽然令人不安,但却能够提供成长与锻炼的机会。
“直则绥”是指事物若能保持廉洁正直,能够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
庄子通过樗木的直直树干,表达了诚实正直的重要性。
在人生道路中,保持诚实与正直的品质将使个体获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可。
“枝则通”强调了交流与联系的重要性。
樗木的枝干多而茂盛,生机勃勃。
庄子借此揭示了互动与交流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孤立无援的个体难以取得成功,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交流,个体能够相互借鉴、促进成长。
庄子最后说的“叶则亲”强调了个体关系的重要性。
樗木的叶子紧密连结,簇拥在一起,形成了浓密的绿色屏障。
庄子用这个形象表达个体间的亲情与友情,以及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体才能体验到无尽的温暖与支持。
通过这个富有哲理的对话,庄子以樗木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境遇与人际关系的见解。
在庄子看来,曲折与挫折是生命中的必由之路,而诚实正直、交流联系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个体成功发展的基石。
正如庄子所言,“曲则全,直则绥,枝则通,叶则亲”。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以樗木为己任,以自己的曲折的经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以诚实正直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质,以交流联系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以亲情与友情来温暖自己与他人的心灵。
庄子的这番话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乐观、正直、团结与亲善的品质。
鲤鱼传书典故
鲤鱼传书典故
摘要:
1.典故背景
2.鲤鱼传书的起源
3.鲤鱼传书的意义
4.鲤鱼传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5.鲤鱼传书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鲤鱼传书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由当时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子创作。
这个典故讲述了庄子与惠子之间的一次哲学辩论,通过鲤鱼的故事传达了道家哲学思想。
2.鲤鱼传书的起源
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濠水边,庄子与惠子在此相遇。
庄子对惠子说:“你知道吗?濠水中的鱼儿出游,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
”惠子质疑道:“你非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反问:“你非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通过这个对话,庄子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表达了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念。
3.鲤鱼传书的意义
鲤鱼传书典故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达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顺应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干涉自然。
同时,典故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也展示了道家学派的一种辩论方式,即以
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而非直接的论证。
4.鲤鱼传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鲤鱼传书典故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此典故为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黄河入海流”一句即暗喻了鲤鱼传书的典故。
5.鲤鱼传书对后世的影响
鲤鱼传书典故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传达了道家哲学思想,还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庄子与惠子的有趣争论》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庄子和惠子是好朋友,他们俩经常在一起聊天争论。
有一次呀,他们走到了桥上。
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
庄子说:“你看这些鱼儿,游得多快乐呀!”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笑着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他们俩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争得可热闹啦。
还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它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枝也不好看,木匠都不看它一眼。
”庄子说:“你把这棵树种在空旷的地方,人们可以在下面自由自在地休息,不是很好吗?”他们的争论总是特别有趣,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还是喜欢一起讨论。
《庄子和惠子的友情故事》小朋友们,庄子和惠子是一对很特别的朋友。
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舞,可开心啦。
醒来后,庄子就想,到底是自己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变成了自己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惠子。
惠子听了,摇摇头说:“这太奇怪啦,怎么可能分不清呢?”不过,虽然他们想法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情。
庄子穷的时候,惠子会关心他有没有饭吃。
惠子遇到难题,庄子也会帮他出主意。
他们一起在河边散步,一起看天上的云。
就算有时候会争吵,可很快又会和好。
这就是庄子和惠子的友情,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庄子惠子的智慧碰撞》小朋友们,来听听庄子和惠子的故事哟。
庄子喜欢自由自在地想事情,惠子呢,总是喜欢提出疑问。
有一回,庄子说:“有一种鸟,叫鹓鶵,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停下来休息,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
”惠子马上问:“那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庄子笑着说:“有一只猫头鹰捡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看到鹓鶵飞过,还以为鹓鶵要抢它的老鼠呢。
”惠子一听,明白了庄子是在说他目光短浅。
他们俩就是这样,常常通过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虽然有时候惠子不理解庄子的想法,庄子也觉得惠子太较真,但他们还是喜欢交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语言特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语言特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哲学思考和玄妙之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庄子与惠子的对话特点,并结合标题中心扩展,深入探讨他们的思想观点。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语言特点可谓是富有哲学性和诗意。
他们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庄子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大庄周”和“蝴蝶梦”。
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使他的哲学思想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道德的思考。
他们讨论的问题涉及到人生的意义、真理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庄子强调了自然无为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惠子则提出了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善恶和正误。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还展现出了他们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挑战。
庄子的“废士”和“废言”思想,以及“逍遥游”的理念,都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一种颠覆。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
惠子则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传统观念进行了质疑,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行为才能符合道德规范的思考。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语言特点既富有哲学性又具有诗意,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道德的思考。
他们的言辞简洁而深刻,寓意丰富,反映
出了他们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挑战。
通过对庄子与惠子对话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启迪我们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
愿我们在这场哲学之旅中能够得到启发,感悟生命的真谛。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一句出自《庄子》中的名句。
“子非鱼”是庄子与其好友惠子的对话。
庄子向惠子提出了一个哲学思考的问题:“子非我意,安得知我所以乐鱼之乎?”意思是,如果你不是我,又怎么能了解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呢?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起了人们对于主观和客观之间关系的思考。
接下来,我将对这句话进行扩展论述,解读其中的哲学意义。
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反思一种更宏观的意义。
人们经常陷入主观与客观的争论之中。
主张主观的人认为,人的主观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追求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而主张客观的人则认为,客观的规律和真理才是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只是个别的,不能作为全局性的判断标准。
在这种争论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中的平衡。
从庄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观与客观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庄子虽然无法将自己钓鱼的快乐传达给他人,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享受自己的快乐。
同样地,尽管有人无法理解庄子的快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接触到其他的快乐。
主观与客观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哪一个才是绝对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庄子问“子非我意,安得知我所以乐鱼之乎?”其实是在探讨人类对于真正幸福快乐的追求。
人们常常将幸福寄托在物质上,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这种追求往往使人们陷入了欲望的漩涡中,追求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一个启示,即真正的快乐来自于自我认知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积累。
庄子的这句话引发了人们对于主观与客观之间关系的思考,提醒了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不能将主观感受作为绝对的判断标准。
庄子的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物质的追求。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时,不妨停下来思考庄子的这句话,或许能找到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摘要:在先秦轴心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惠子是名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据《庄子》内七篇记载,他们曾产生两次著名的对话,分别是“大而无用”之争和“人故无情”之辩。
本文通过叙述两次对话的基本内容,试图对二人思想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庄子;惠子;大而无用;人故无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4-02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活动时间大概为战国中期。
一般认为,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且与之并称为“老庄”。
庄子个性自由,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惠子,名施,宋国人,主要活动在魏国进行,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
在学派上,惠子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并曾任魏国宰相三十余年。
关于惠子其人其言的记载,已经没有专门的文本可以考察,但他的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表明他在先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由于本文的论述对象主要是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故以《庄子》一书为参考依据。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但对其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有学者认为是庄子及其弟子所作。
不过,《庄子》内七篇为庄子本人的作品,这是基本没有异议的。
从《庄子》一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对话以及“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这句话可以看出,除了惠子以外,庄子本人是不屑于直接与其他思想家进行辩论的——由此可见,惠子是庄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
虽然庄子对惠子有过无情的嘲讽,但也有真诚的悼念。
外杂篇的记载虽不一定为真,但庄子过惠子之墓时感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应该可以被看做是真实的情形。
[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庄子与惠子二人相得益彰——庄子的思想因惠子而升华,惠子的思想因庄子得以流传。
在《庄子》内七篇里,惠子的名字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逍遥游》《齐物论》和《德充符》中。
但在《齐物论》中,庄子只是顺带提到惠子,并没有展开论述或者产生对话。
这句话是“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2]。
而在《逍遥游》和《德充符》里,庄子都与惠子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分别是“大而无用”之争和“人故无情”之辩。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次对话。
一、“大而无用”之争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逍遥游》中有关“大而无用”之争的记载:文段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泙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泙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泙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3]文段二: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如果将这两则对话概而言之,那么就是庄子与惠子在讨论“有用”与“无用”的问题。
从惠子的身份背景来说,他一生致力于为国效力,所以必然追寻有用并且实用的东西。
因此,像“大瓠”、“大树”这类东西,在惠子看来是一点都不实用的,对日常生活毫无帮助。
然而,庄子则持有相反意见。
庄子讲了一个宋人卖不龟手药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人仅能以这个秘方来获得“小康生活”,而有人却能以这个秘方来裂地封侯。
所以,不是说这个东西没有用,而是说你不懂得该如何去用。
其实,这也就是庄子和惠子二人看待问题角度不同所产生的结果。
进一步来看,导致“有用”与“无用”之争深层次原因是庄子与惠子二人的思想和人生追求的不同。
惠子在举以上的例子时,其实也有含沙射影地指责庄子高谈阔论无用的意思。
然而,庄子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这种东西虽然表面看似“无用”,但却产生了某些“大用”。
说白了,惠子追求的是实用价值论,认为一种思想应该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所用;而庄子追求的则是个性逍遥论,希望能够达到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在庄子的心境里,“无用”其实是有“大用”的。
因为只有“无用”,才能让自己忘记世界,忘记自己,使自己的心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脱离出来,达到无何有之乡。
当你漫步在广莫之野的时候,你是真正的自由而无待的,这才是逍遥游。
总的来说,庄子与惠子二人的“大而无用”之争,其实是虚无态度与入世态度之争。
[5]二、“人故无情”之辩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无情”的思想家,但是,人若无情,安可谓人?当然,庄子提出“无情”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德充符》中有关“人故无情”之辩的记载:文段一: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6]文段二: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天选之形,子以坚白鸣!”[7]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庄子首先提出了“无情”的说法,而惠子则是抓住这个机会启问人是“有情”还是“无情”的问题。
庄子则回答,人之谓人,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的结果。
作为一个以善变著称的惠子当然不肯就此罢休,继续追问庄子:既然是人,怎能无情呢?此时,庄子明白了两个人分歧的关键之处,就是源于对“情”的理解。
在惠子看来,“情”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感情,所以只要是人,必有“情”。
那么,在庄子那里,“情”又该如何理解呢?从第一则中庄子描述圣人的生命特质与存在形态的话中可以看出,“形”与“情”是相分离的,也就是人可以无情。
而“人之无情”是为了使“是非不得于身”。
这里的“无情”并不是将“情”完全根除,而是要求放弃那些超出“自然”的情感。
[8]庄子认为,圣人所谓“无情”,是那些“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之“情”,人需要回到那种“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境地。
惠子会批评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去后“鼓盆而歌”,然而庄子则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
在庄子看来,生可以养,但却不可以益。
在妻子在世的时候,应当养其生;但倘若“造化”需要他妻子复归于自然之时,他也不应执著于此,因为生不可以益。
当然,当自己的妻子刚去世的时候,庄子也会有悲伤的感情,但如果庄子固执于悲伤,那么则是“遁天倍情”了。
而“遁天倍情”是不可取的,会伤及自身。
在“人故无情”之辩中,惠子认为,人之情为人之固有,一个人只有当他的欲望、感情被激发、被满足,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9]然而,庄子则认为,一个人应该顺应自然,应该承认和尊重天,而不能”遁天倍情”。
因此,庄子一再强调“无情”就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也就是不能用情来伤害自己的生命。
当然,发自于天的喜怒哀乐是庄子无法排斥也不会排斥的,他要否定的就是人对天的僭越。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无情”是无人情,但是有天情——这是圣人的境界。
三、简要的评论与总结从《庄子》内篇中庄子与惠子的两次对话的结果来看,惠子当然是处于下风,并被庄子嘲笑和奚落的。
这时,也许有人会怀疑,是否惠子的学识不够呢?(当然没有人会怀疑庄子的博学了)从《庄子·天下》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可以看出,惠子也绝非等闲之辈,同庄子一样也是博学多才,并且尤其善辩的。
那么,当惠子遭遇庄子时,为什么会屡屡溃败呢?如果我们从二者的根本思想来说,可以用“方外人”与“方内人”这样一对名词来形容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在《庄子》中,庄子一方面肯定惠子学识渊博,把他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和思想上的对手,并在他过世后感慨万分;但另一方面,庄子又不断地对他进行着嘲讽和奚落,对他的思想主张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傲慢形态。
其实,在这里面,并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而只是一种“方外人”与“方内人”的对比。
在二人的交往过程中,庄子把惠子视为常规世界的代表。
庄子的嘲讽和奚落,也并不是要对惠子进行人身攻击,而是为了表现其淡然处世的一种态度。
在庄子看来,惠子追逐有用,希望改变世界,但这实质上是“强于物”。
虽然可能会达到“人之君子”的程度,但却永远是“天之小人”。
在庄子这位“方外人”眼里,“有用”、“有情”早已被看破,所以他便一直坚持着“无用”、“无情”的态度。
同时,也唯有“无用”、“无情”才能超脱常规世界,才能跨越自然之沟——才能让自己忘记世界,忘记自己,使自己的心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脱离出来,达到无何有之乡,达到广莫之野。
此时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而无待的——这也才是逍遥游。
在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惠子从来就无法领悟庄子思考的是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同个范畴的。
庄子思考的是那些“圣人之所不能胜”的问题,而惠子思考的则是常规问题。
所以,惠子不能理解庄子,就好比“小知不及大知”。
追求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最终目标。
也许有人会认为庄子是在“装清高”,殊不知他是“真清高”,他是真的看破了这个世界的纷繁、冗杂和喧闹,他才不想做一匹会被累死的千里马,只希望当一只“曳尾于涂中”的小乌龟。
也许有人会认为庄子是“真清高”,殊不知,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的表情,充满了寻找不到逍遥之路的苦恼。
所以,用“清高”一词来形容庄子是很不合适的,只能说他拥有一种“清洁的精神”。
总的来说,一言以蔽之,惠子哲学行于方内,庄子哲学达于方外。
参考文献:[1][8]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9.[2][3][4][6][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75,31-32,35,179,181-182.[5]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 [9]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