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

合集下载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摘要: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

当代人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对待现代性。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问题,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

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

追根溯源,现代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赞成态度,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批判了现代性。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础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现代性,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抛弃现代性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批判了现代性,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主义仍然要实现现代性,尽管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与资本主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有时从总体上批判现代性,有时批判现代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如物化意识、启蒙精神、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消费主义、性压抑、生态危机和科学主义等等。

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性,相应的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其一,他们是否完全否认现代性本身。

其二,如果现代性有负面效应,那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论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的反思、转型与重建

论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的反思、转型与重建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2019·100论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的反思、转型与重建王绚灏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他继承批判理论的学术传统,同时结合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承认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关注资产阶级民主扩大带来的批判理论范式转型,通过建立在日常语言基础上的“交往理性”,实现对传统意识哲学真理观的超越和整个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哈贝马斯建构对话、沟通、交流的主体间性,倡导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实践,发展了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拓展了批判理论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批判理论;交往理性; 主体间性;语言学转向作者简介:王绚灏,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541004)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1-0100-04批判理论又称“社会批判理论”,是由法兰克福学派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理论形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一方面继承了批判理论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对批判理论进行了反思、转型和重建。

通过对传统“历史哲学的理性概念”的全面反思,他开始关注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新考察,他发现早期批判理论已经不适应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确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带来的批判理论范式转型;通过对理性概念的重新定义,他抛弃了传统的意识哲学真理观,建构起以日常言语交往行为为基础的“交往理性”,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哈贝马斯改变了批判理论强烈质疑和否定的激进立场,抛弃了单一视角的批判模式,建构起对话、沟通、交流的主体间性,推动批判理论走向异质多元和开放融合的理论革新。

一、反思:突破早期批判理论的客观局限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抛弃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色彩,并指出其三大缺陷:“规范的基础”、“低估民主——法制国家的传统”、“真理概念以及同科学的关系”。

西方文化批判与现代性问题

西方文化批判与现代性问题

西方文化批判与现代性问题近年来,西方文化批判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已经进入现代时代的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现代性产生了质疑和反思。

而正是西方文化批判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新的思维和视角。

一、现代性的定位在我们谈论现代性问题之前,需要先考虑什么是现代性。

现代性,又称现代主义或者新时代的理性,是指西方社会在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时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使得人们从传统的宗教、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平等、普遍性和理性。

现代性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科学,工业和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得以摆脱传统的束缚,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理性和更好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演进,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二、现代性的困境现代性催生的高速技术、产业和文化使得社会日益复杂化和脆弱化。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被机械化和标准化,失去了生命的独特性和自由性。

而面对一切的困境和问题,人们的智力和理性似乎无法完全解决。

现代性的另一个困境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身份认同,对自己的个性和文化认同感丧失。

现代性所强调的是普遍和理性,却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危机。

三、西方文化批判西方文化批判从思想、文艺和哲学角度对西方文化的现代性进行审视。

其核心观点是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重建一个更加全面、真实和宽广的人类世界。

西方文化批判一方面集中批判现代性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提出一种新的人类世界的构想和实践。

其思想启示颇为广泛,人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批判和透彻的思考,还能找到建设和实践的方法。

四、现代性的融合针对上述问题和困境,如何实现现代性与传统的平衡和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和普惠性,传统的核心则是信仰、情感和独立人格。

因此,在实现现代性与传统的融合和平衡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重建文化的信仰和认同。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无可否认,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可以说得上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则毫不吝啬地赞美福柯“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福柯于1984年因艾滋病在法国病逝。

在福柯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

福柯受到了当时活跃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又脱离与它们作出了思考,运用并批判各种思潮的核心观点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体系。

福柯通过对“身体”、“规训”、“性”、“非理性”等进行探究,从这些范畴出发,思考了人类自身、人类知识以及,提出了知识是被权力所产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入等,从而以一种力求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打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

福柯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性经验史》等。

福柯认为生活也是艺术,因此生活是被创造的,如同艺术品一样是创造者所创造的。

而创造者就是生活的主体——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地创造生活。

然而福柯认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质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规训被确定的。

在近代,现代性的“理性”拥有了一种劳动动物的话语,人在如此规训下必须处于时刻的劳动中,人也成了会劳动的动物。

福柯认为要复归人的本质,就必须打破“理性”的牢笼,把人从规训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改变自我,创造自我。

福柯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是与快乐、死亡、性与非理性相联的。

“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通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福柯所认为的快乐的本质。

福柯更把性的快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服饰的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的体内。

现在的服饰的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

最终这位“疯子”哲人最终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而其艾滋病的得来与其沉淀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现代实验场”不无关系。

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

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

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信息,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对这些观点和信息加以评判和分析。

而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批判和批判理性成为了我们的思考方式。

然而,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背后的哲学思考,却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思维模式,而是一种关于知识边界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概念。

理性批判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对某个观点或事物进行质疑和评判的过程。

而批判理性则是对理性思考本身进行批判,探讨其局限性和缺陷。

理性与批判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性批判就没有真正的批判;同样地,没有对理性的批判,也就没有不断深化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可能。

然而,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并不仅仅是对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质疑,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思考。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而有缺陷的,我们的思维常常被主观偏见和情感因素所驱使,而无法完全客观和全面地对待问题。

理性批判与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正是为了揭示这些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并通过不断深化和开拓思维方式,使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全面、准确。

在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权威和跟从潮流的倾向。

权威主义和从众主义常常使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自由判断的能力,而只是机械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然而,真正的理性批判需要我们超越权威和潮流,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独立思考和自由判断的能力,并真正做到不被局限于当前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也是十分必要的。

理性常常被认为是客观、冷静、科学的代表,然而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问题的。

理性思维往往依赖于逻辑推理,而忽视了情感、直觉和感性的因素。

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纯粹的理性思考,倾听内心的声音,用更直观和直观的方式理解问题。

这种情况下,批判理性的哲学思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能够超越理性思维的限制,以更多元、更综合的方式思考问题。

现代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及其本真回归

现代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及其本真回归

现代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及其本真回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界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

在追求教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误区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对现代教学技术的一些误区进行理性批判,并探讨其本真回归的路径。

误区一:技术为王,教学为辅在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盲目追求所谓的“黑科技”,认为只有使用高科技设备和软件,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们忽视了教学本身的内容和方法,过分强调技术的应用。

技术只是教学的工具之一,它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重心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本真回归:教育者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实现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技术成为教学的助力。

误区二:技术越先进越好现代社会的科技更新速度非常快,许多教育者和学校也随之跟进,购置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技术设备和软件。

他们认为只有使用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就是最适合教学的,有时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过于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本真回归:教育者应该理性对待技术的先进性,避免盲目跟风购置昂贵的教学技术设备和软件。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地选择和购置。

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最适合学校和学生的教学技术方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误区三:技术代替教师一些教育者和学生认为,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甚至有可能被取代。

他们认为教师只需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或者让学生使用在线学习软件,就可以完成教学过程。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从普遍语用学的角度容摘要:近代以来的意识哲学因其对立式思维和工具理性而造成了现代性的危机,进而招致来自方方面面的批判,但由于未能理解意识哲学的本质,这些批判仅仅形成了批判与解构理性的喧嚣话语,却未能从根本上走出意识哲学的桎梏。

哈贝马斯在现代语言学的根底上,建立了“重构式的科学〞即普遍语用学,确定了互动交往中的根底规则,使理性重新扎根于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式转换,为走出意识哲学的“铁笼〞提供了可能性的路径。

关键词:意识哲学;普遍语用学;交往理性;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方案〔Modernity:An unfinished project〕〞一文旗帜鲜明地说明,启蒙以来的理性话语虽然大有问题,但这不是理性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理性被片面的工具化。

面对现代性的症候〔symptom of modernity〕,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或者反理性实际上是一种放弃努力的做法,如果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将世界看作一片黑暗,将改善目前状况的一切尝试统统称为梦想,则,今天的状况将成为‘铁的现实’而延续下去,这个世界也许就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

1理性的批判固然必不可少,但批判之后的重建更有必要,而现代语言哲学的成果为重建理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路径。

当然,意识哲学之批判是其重构性理论的根底。

一、意识哲学的批判哈贝马斯指出,由韦伯所代表的黑格尔右派和马克思所代表的黑格尔左派的现代性话语,这种十九世纪的“表演方式已经过时。

〞2原因在于,他们的批判依然局限于传统意识哲学,也就是把“合理性问题的起点放到了意识构造层面上〞,他们所批判的正是自己所犯的错误。

我们知道,意识哲学〔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是哈贝马斯后期经常使用的哲学术语。

从哲学史的视阈看,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从笛卡儿开场,就把意识和自我作为哲学的中心,“我思故我在〞,意识或者“我思〞乃是第一性,之外的一切,比方身体,他者,都是第二性,就如康德一般,“自我〞不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超越世界,是世界的逻辑前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理性思维与批判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理性思维与批判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理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广阔而丰富的土地,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片土地上,理性思维与批判精神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力量和深度。

理性思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大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从保守到进步。

这种转变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

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理性思考,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社会和人性。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探索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真相。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理性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让读者深刻反思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矛盾。

而余华的《活着》则以冷静的态度描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通过理性思维的运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批判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作家们不仅仅是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还是批判者和反思者。

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韩寒的《三重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荒谬进行批判,引起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而董小波的《折翼天使》则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让读者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些作品中的批判精神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指责,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和警示,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结合,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作家们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扭曲,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观察和记录,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们在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引导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社会世界。

然而,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并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唯一特点。

作家们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美感。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思潮,它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主要集中在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普遍性的质疑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进行探讨。

一、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理性并非如此绝对。

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客观性和普遍性,忽视了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认为只有在感性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对唯物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唯物主义过于强调物质的存在和客观的规律,忽视了主体的主观性和意义的构建。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主体和客体看作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主体的主观性和意义的构建对于认识世界至关重要。

三、对普遍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普遍性进行了批判,认为普遍性是一种虚构的概念。

传统哲学认为普遍性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客观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普遍性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普遍性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有不同的普遍性。

四、对权力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权力进行了批判,认为权力是一种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传统哲学往往将权力看作是一种正当的统治和支配,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权力是一种不公正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权力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需要通过批判和解构来实现平等和正义。

五、对真理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行了批判,认为真理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传统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真理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真理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有不同的真理。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将主体和客体看作相互作用的关系,将普遍性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将权力看作是一种不公正的关系,将真理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Vo . 4 N l 1 O
M E 2 0 L f 02
现代性重建 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 —
哈贝 马斯 对后 现 代 的 回应
博 永军 ,商祥 江
( 山东太学 哲学与社鲁发展 学院,山东 济南 21 0 ) 5 10 }

要 :哈 贝马斯 以论 战者的姿 态夼入现代一 胜问题 的思考,对贯穿 于尼采 、海德 格 尔以厦福 柯之 间的
r so t o t e p smo e i wh r ii d m i . e p r e I h o t d m s s  ̄ o c i cz mo e l t e y Ke r S mo e i y WO d : d m l y;p smo e n  ̄ o t d r i n;c mmu ia ie r t l I y c o n c t a i  ̄ i v oa l
反启 蒙理一 点进行 了批判 ,并倡导交往理一 胜观. h 生,转 向一种 主体 间性 的社会理论 范式 ,进 而提 出丁重建现代

眭方 案 ,这 是 现 代 主 j 者 面 对 后现 代 主 j 的 攻击 作 出 的积 极 的 回 应 。 L L 关键 词 :现 代 性 ; 现 代 主 卫 :交 往理 性 后
的方 向 ; 只需 要 自己刨 造 出所 需 要 的规 范。现 它 代 性就 是保证 自己得到 完 完整 整 、 多 不 少 的复 不 制 。 l 可见 , t 斯是将 “ ” 『 哈0马 现代 ” 传 统 ” 与“ 对 照起来 加 以理解 。现 代性 表达 了一种 与传统 断 裂 的意识 , 现代 一 胜就是对 传统 的造 反 , 现代 一 打 破 胜要

后 现 代 性 反 抗 现 代 性
哈贝马斯 认 为 , 现代 是 一个 脱 离 了示范 性 过 去, 并从 自身创造 所有规 范 的时代 ,现代 性 ” “ 因而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

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

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

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

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现代性;乌托邦;理性;解放bo---一、理性的自负:人类历史进步的现代性谋划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体系,世界万物可以在某种神圣的秩序里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位置。

在现代社会,借助于科学与启蒙,人类实现了世界的理性化以及世界的祛魅,塑造了人们的理性意识,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使人代替上帝成为历史的主体,并产生了在人间建立天国的期望。

运用理性设计理想未来,这是启蒙的基本法则。

在启蒙主义者的历史进步观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在普遍理性引导下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统一的合目的过程。

在启蒙运动中,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为法国启蒙哲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而孔多塞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位哲学家。

法国启蒙学者们把“天赋”观念和“理性”原则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类社会受到天赋的理性原则——“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主宰,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理性原则展现的历史,一切违反这些原则的现象,最终将被历史抛弃。

作为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启蒙学者认为历史的进步是和人类理性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历史并不是英雄人物所创造的英雄业绩,而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

他们虔诚地相信“理性的进步将与人的美德和幸福同步”,并对“人的解放”和“人的成熟状态”做了详尽的描述。

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一部有关历史进步观的经典。

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

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

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一、本文概述《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现代性背景下技术理性的崛起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现代性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技术理性如何成为现代性核心特征的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技术理性如何塑造现代社会,包括科技进步、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并分析其带来的正负效应。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展开对技术理性的批判。

一方面,文章将关注技术理性对人性、社会关系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人的物化、情感疏远、环境破坏等;另一方面,文章也将探讨技术理性对文化多样性和精神世界的冲击,以及其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挑战。

通过这一批判,文章旨在唤起人们对技术理性的反思,以期在现代社会中寻求一种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文章还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强调人文关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等,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发展。

整篇文章旨在揭示技术理性在现代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来的挑战,从而为人们认识现代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

二、技术理性的形成与发展技术理性,作为现代性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形成与发展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在探讨技术理性的形成与发展时,我们不得不回溯到古代社会的技术实践及其背后的思想观念。

在古代,技术主要服务于宗教、政治和军事等领域,它往往被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技术开始逐渐脱离这些传统框架,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在这一时期,技术理性开始崭露头角,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技术理性的形成与多个因素有关。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生产力的提升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技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科学方法的兴起也为技术理性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科学方法强调实证、量化和预测,这些原则也被应用到技术领域中,使得技术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首先概述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技术统治论、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技术统治论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认为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

大众文化批判则关注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如何传播和消费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

意识形态批判则揭示了工具理性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背景工具理性,又称为功能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对于科学的崇尚和对理性的无限信任。

工具理性强调理性的计算和功效功能,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和决策主要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非道德、审美或伦理的考量。

工具理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和理性来计算和控制自然及社会现象。

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效率和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存在深刻的危机,因为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将人类降格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中,工具理性批判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的弊端,并寻求超越这种单一理性的途径。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浅析霍克海默技术理性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是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他以其“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而闻名于世。

这一理论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本文将对霍克海默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霍克海默认为技术理性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技术理性是指通过规划、计划和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呈现出一种对传统理性和价值的挑战。

霍克海默认为,技术理性的过度运用导致了社会的形式化和官僚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异化,使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真理、美好和道德的追求。

霍克海默强调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霍克海默提出了面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应对策略。

他主张要超越技术理性的束缚,重新塑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呼吁人们必须关注人类的非技术属性,重视思想、情感、文化和伦理等非物质的东西。

他还强调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树立起对技术和现代理性的批判意识,以及重新审视并重新规划社会组织形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霍克海默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强调了技术理性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霍克海默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技术理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人们需要认真思考技术理性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应对技术理性所提出的挑战。

霍克海默的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类的非技术属性,重视道德、情感以及人文精神,从而使现代社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当代社会在面对技术理性的挑战时,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工具理性的运用逐渐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运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以期为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在教育技术中,工具理性指的是以技术为工具,追求效率、精准和标准化。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使得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在线课程的开发、辅助教学等,都是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具体运用。

然而,随着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信息过载现象严重。

学生需要处理的海量信息可能会使其产生焦虑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干扰问题也不容忽视。

技术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被无关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影响其专注度。

技术的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学生和教师疲劳,影响其身心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逐渐被提出。

例如,互动性课件和自适应学习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兴趣。

互动性课件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自适应学习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然,对于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否定其在教育技术中的作用。

事实上,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过载、干扰和疲劳等方面。

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技术应用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工具理性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平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平衡:强调技术的人性化。

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教育本身,而不是反过来控制教育。

我们应该注重技术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使其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浅谈哈贝马斯对于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批判与重建

浅谈哈贝马斯对于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批判与重建
山 西 青 年
理 论 研 究
浅谈哈 贝马斯对于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批判与重建
孟 凡瑞
6 1 0 0 6 4理性的分裂和同一性的瓦解 ,哈 贝马斯批 判 了韦伯 们要做 的就 是采取 最有效 的手 段 以实现预定 的 目的。这种 理论 的核 的合理化理论 ,揭露其将 西方现 化的 合理化 过程 片面等同于 目 的一工 心就 是主客体 关 系的二 元对立 ,也就 是意识 哲学 只是 从主体 一客 体 具理 幽 匕 过程 的弊端;为 了 全面揭 示 了 合理性的内涵, 哈 贝马斯 区分 了 的关系去把 握人 类的理 性能力 ,看待 外在 自然。 因此 ,在 哈贝 马斯 四种社会行为类型 ,突出了交往行为,详细地阐述 了其中所蕴含的 交往 看来 ,要想 走 出韦伯合理 化理论 的 困境 ,我们 必 须跳 出传 统意识 哲 理性概念 :生活世界和 系统理论则为交往行为理论过渡成为社会理论搭 学 的窠 臼,全 面把 握人类 的理性 ,转 向交往 行动理 论。 建了桥梁,为了人类的解放和 自我价值的实班 提供 了 新的解决方案。 三 、交往行 为与交往 合理 性 关键词 : 目的一工具理性 ;意识哲学;交往行为;交往理J 生 } 交往行 为是 哈贝马斯 交往 行动理 论的核心 范畴 ,对这 一概念 的 剖析 是我们 深入 到哈贝 马斯思 想的一 个切入 点 ,而 哈贝马 斯对 于交 相 比于前 现 代社 会 而 言 ,现代 社 会 遭遇 到 了理 性 的 危机 ,统 往行 为概念 的分析 ,开始 于他 对行 为类型 的区分 。 的 实体 理 性发生 了分裂 。在现 代资本 主义 的发展 历程 中 ,科学 技 哈 贝马斯 区分 了四种不 同的行 为类型 ,简单地 讲 ,一 是 目的行 术取得 了长 足的发展 ,人 类社会 由农 业文 明走 向了工业 文明 , “ 目 为,它是行 为者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最有效 的手 段或恰当的方法 ,以 的一 工 具理 性 ”逐 渐 成 为 了理 性 的主导 观 念 ,支 配 着人 们 的 日常 实现 一定 的 目的或进入 到一个 理想 的状态 的行 为 ;二是规 范调 节行 生活 实践和 价值选 择 ,这导致 了严重 的后果 : “ 意 义丧 失”和 “ 自 为 ,在 一个共 同体 中 ,行 为者 的行 为必须 满足或 者服从 某些 行为规 由丧 失” 。马克斯 ・ 韦伯 的合理 化理论 就是 对这种 “ 目的一 工具 理 范 , 使 得f 电 1 门 的行为具有共 同的价值取 向;三是戏剧行为 ,它是行 为 性” 的揭露 与批判 。 者在公众面 前 ,通过展示他 的情感 、品质 、愿 望等主观行为 ,而在公 韦伯合理 化理论 的概述 众, 目中造成关于他的印象或形象 的行 为;最 后 ,交往行为是主体 与 马克斯 ・ 韦伯是西方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 主体之 间 ,通过符号协调 ,以语言 为媒介 ,通过 对话 ,达到相互理解 合理 性概念 作 为一把犀 利的解 剖刀 ,来洞悉 欧洲现 代资本 主义 的演 与一 致的一种互动 ,哈贝马斯这样定义 : “ 我 所说的交往行 为是 由符 进及 其本 质 ,并 把欧洲 资本 主义现代 化与理 性化视 作 同一历史 过程 号协调 的互动 ,它服从的是必须实行 的规 范 ,这些规范决定交往双 方 的理 论家 。相对 于传统 社会 ,西方 的现代化 表现 为理性 的觉醒 与伸 的行为 ,而且至少被两个行 为主体所理 解、承认。” 张 ,社会 开始摆 脱传 统的控 制 ,转 向用理 性的 眼光来 审视和理 解这 在明确 了四种 行为类 型的概念 之后 ,哈 贝马斯分 析 了这 四种 行 个世 界 。即导致 了世界 “ 解 除魔咒 ”的历 史性 转折 。然 而在 韦伯看 为类 型所关联 的不 同的世界 和有 效性要 求 ,以进一步 阐述 它们 的差 来 ,这个 现代社 会的合 理化过 程存在 着严重 的 问题 。 别 。首先 , 目的行 为涉及 到 的是 客观存 在 的事 态世界 ,行 为者可 以 西 方社会 理性 的觉醒 与伸张体 现在 “ 目的一 工具理 性 ”行 为的 通过 陈述命 题对这 个世界 加 以描 述 ,或 者实施 有 目的的干预 行 为 , 形成与扩张的过程中。韦伯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一切 来让客 观世 界 中存 在的事 物与他 的愿望 和意 图吻合起 来 ,因此 ,行 行 为都 单纯地 以 “ 目的一 工具理 性” 为取 向 ,甚至认 为西方 文 明的 为者 与世界 之间 的关系我们 可 以用真 实性和现 实性这 两个标 准加 以 全 部成就 都源 于对 目的合理 性的追 求 。 目的合 理性 支配着 资本主义 衡量 。其次 ,规范 调节 行为涉及 到 的是 社会世 界 ,社 会世 界是有 规 的经济 领域和 行政 系统 ,独 立于 组织成 员的价 值理 性判断 和价值理 范语 境构成 的 ,而 “ 规 范 自身是否体现 出一些价值 ,把相 关者 普遍 性决策 ,从而 创造 出前所 未有 的控制 自然和社 会 的能力 。这就导致 关心 地 问题表 达 出来 ,进而使 规范 获得所 有接 受者 的认 可”…,这 了在 “ 目的一 工具 合理性 ”观念 中,逐 渐产 生出 了一种控 制人 的异 就 是正 当 性要 求。 戏剧 行 为与 行 为者 的主观 世界 相 关联 ,行 为者 化 力量 。人 在这个 强大 的异化 力量面前 ,自由受到 了威胁 ,成 为了 不仅 要在 观众面 前将 自 己的情 感或 愿望展 示出来 ,而且还 必须让 观 “ 没 有精神 的专 业人 士”和 “ 没 有灵 魂的享 乐人 士”。理 性对 于现 众 相信他 的这些 主观 表达是 出 自其 内心 ,即是真诚 的 ,而不是 伪装 代社 会 的另一层 意义 ,在韦伯 看来 ,表现 为理性 化 的现 代社会 越来 出来 ,这是真 诚性要 求 。最 后 ,交往行 为反思 地或 间接地 与客观世 越 陷于价值 与道 德; 中 突的分 裂中 ,换 言之 ,目的合 理性 的理性 原则 界 、社会 世界 和主观 世界相 关联 ,因而 它也就 必然具 有了上述 三种 在现 代社会 的越 来越广 泛的发 展 ,最 终 引发 非理 性的结 果 : “ 意义 行为 的有效 性要求 :真实性 、正 当性 、真 诚性 。这样 ,交往 行为 的 丧 失”和 “ 自由丧失 ”。现代 社会 的发展使 人们 从对 “ 终极价值 ” 特 殊地位 也就清 楚地展 现了 出来。 在 哈 贝 马斯 看 来 , 目的行 为 、规 范 调 节行 为 、戏剧 性 为只 是 和 “ 最 崇 高价 值 ”追 求的魔 咒 中解 放 出 来 , “ 一 神 论 ” 变为 新的 “ 多神论 ” ,原来统 一的理 性裂 变为一个 价值 多元状 态并破 坏其 自 交往 行为 的临界状 态 ,因为它们 对语言 在行 为 中作 用的认识 都是 片 身 的普遍 性 ,合 理化 的世界 因此 变得没 有意义 ,即 “ 能够创 造意义 面。 在 目的行为类 型 中,行为者 只是把 语言 当作 了追 求 自身 目的的 种手 段 ,通 过施 加 影 响来 使 对方 接 受符 合 自身利 益 的意见 或 意 的形而 上学一 宗教世 界观 的同一 性已经 土崩瓦解 了,这就使 得现代 生活世界的同一性成了问题 ,进而严重危及到了社会化主体的认同 图 ;在规范 调节 行为类 型 中,语 言是作 为对 已有 的规范 性表示赞 同 及 其社 会 团结 。 ”现 代资 本主义 及其 目的合理 性行 为模式对 人 的 自 的工具 ,在这里 ,语言 充其量 也只是 起着传 承文化 价值 的作用 ;在 戏剧 行 为类型 中 ,语言 被看 作是 自我表演 的媒介 。被 片面地理 解 为 由 、本 性不 啻是一座 “ 铁 的牢笼 ”。 文 风和 美学表达 的单纯 手段 。与上 述三种 行 为类型相 区别 的是 ,在 二 、哈 贝马斯 对于 韦伯合理 化理论 的批 判 哈 贝马 斯认 为 ,上述 韦伯 的理 论之 所 以 会得 出 悲观 主 义 的结 交 往行 为类型 中 ,语 言的各 种不 同的功 能都被 充分注意 到 了,也就 “ 只有交往 行动 论 ,根 源在于 他未 能跳 出意识 哲学和 历史哲 学的框 架 ,没 有彻 底摆 能 更好地 发挥其 协调 行为 的作用 ,哈贝 马斯 认 为 : 模 式把语 言看 作是一 种达成 全面 沟通 的媒介 。在沟通过 程 中 ,言语 脱意识 哲学 的影响 。 者和 听众 同时从他们 的生活 世界 出发 ,与客观 世界 、社会世 界和 主 具体 地 讲 ,韦伯 将理 性 概念 狭 窄 化 ,把 合理 化 过 程等 同 于 目 观世 界发 生关联 ,以求进 入一个 共 同的语 境 。”…因此 ,比起其他 的一 工具 理性化 ,仅仅 从 目的合理 性的原 则来理 解人类 社会 的产生 行 为类型 ,交往 行为在本 质上 更加具 有合理 性 ,换 句话说 ,人 们的 与发展 。将外在自然仅仅当做满足人类各种目的与欲望的场所,人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建构中国现代性的意义

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建构中国现代性的意义

化 、利用和交换 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⑧ “ 劳动生产 力 的发展——首 先是 剩余 劳动 的创 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 的价值增殖的必 要条件 。 因此 , 资本作为无 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
质、 人和感性生命 ” 。 ④ 而要走出现代人无处不在的 “ 化 ” 态 的真正 出路就是 无产 阶级 的革命 即现 异 状 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所以, 从现代性的视角看 , 马 克 思是在 “ 现代 性 的超越 ” 维度 上来指 证共产 主义 的。“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 产主义 的是那 种 消灭 现 存 状况 的现 实 的运 动 , 这 个运动的条件是 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嘶 以, ” 只 有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生命才能从非人的资本


面 对 过 去 : 助 于 我 们 更 好 地 认识 与 有
应对“ 现代性危机”

可 以说 ,9世 纪 以来思 想 界 就 出现 了众 多关 1 于现 代性 的批 判思潮 ,如黑格 尔对 市 民社 会 的批 判、 韦伯 的合 理化 理论 、 卢卡 奇 的物化理 论 以及霍 克海 默和 阿多诺 的工具 理 性批 判 。在 基本价值 取 向上 , 多数后 现代 主义 者是 否定 现代性 价值 , 大 并 对现代 化运 动持全 盘否 定 的态度 。而西方 马克思 主义 流派 ,可 以说对 于现 代性 问题做 出了独 特而
理论探讨
当代社科视野 21 年第 1 02 期
深刻的批判 , 为我们正确地认识现代性 、 克服现代 性危机等提供了可资借鉴 的积极价值。但从根本
现代性和建构现代性的统一 , 为中国未来走 出“ 现
上看 , 他们并没有找到现代性困境的真正出路。 为 此, 要真正理解现代性和克服“ 现代性危机”还必 , 须回到马克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上述西方 近现代批 判 思潮相 比 ,最 大 的不 同在 于—— 马克 思的“ 资本现代性” 理论是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 础上 , 深入到“ 历史 的本质维度” 是具有原则高 中, 度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概言之, 它对于我们更好地 认识 和应对 “ 现代 性危机 ” 主要 有 以下两 点启示 : 第一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始终是从现实 的社会实践出发 ,始终坚持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 的统一 , 并最终深刻揭示了“ 现代性危机” 的真正 病因所在。相比于 以往的思辨哲学批判而言 , 马 克思的深刻之处在于 :他是通过揭示现代资本主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摘要]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及重建公共领域的基础。

他所倡导的交往合理性模式实现了对工具合理性模式的突破,但同时又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不免带有乌托邦色彩。

但其对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确有普世意义,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现代性;交往理论;公共领域;和谐文化从哲学意义上看,现代性主要是一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它们既促成现代化形成,同时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它的结果,并相应形成现代人的特有人格,以及社会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特定属性。

这其中理性与自由是现代性的两个基本要素。

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反映了理性的危机,现代性陷入困境。

韦伯曾用“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来形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后果,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现象集中反映在西方世界出现的逐步加剧的精神贫乏化和危机感中。

一方面工具理性的泛滥以及对人统治的不断扩张,加速了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异化,而这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与此同时,在生活世界中却是日益严重的内在殖民化。

为克服这种危机,哈贝马斯主张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哲学范式,通过重建交往理性,为现代性重新确立理性基础。

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促进公共领域的发展。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举前进,现代化进程屡屡提升,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引起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伟大的信念表达。

交流和沟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便名副其实的显示了其实用价值。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概念建立在理性的现代性概念基础之上,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

他肯定理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主体性原则阐释现代理性主义。

一方面,以理性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线索;另一方面,以现代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为对象,建立了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批判理论体系,揭示抽象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困境。

理性的批判与批判的理性——图书馆学技术与人文的理性之思

理性的批判与批判的理性——图书馆学技术与人文的理性之思
的独立 学科体 系 , 成为 同社会 科 学 、 并 自然科 学并 列
生和发展的历史 已经超过两百年。时间是学科发展 的线性变量 , 学科的成熟度、 丰厚度和发展程度一般 随时间的增长而增 长, 一些古老 的学科发展至今长 则数千年短则数百年而成为常青树 。但学科也会有
的第三类科 学…。两百年对 于一个学科 可能不算
第 3 卷 第 15 l 4 期 【 新世纪图书馆十年】
高 校 图 书 馆 工 作
2 1 年第5期 01
理性 的批 判与批判的理性
— —
图书馆学技术与人文 的理性之思
●储 流 杰 ( 庆 委 校 安 安 2 0 ) 安 市 党 徽 庆 4 5 62
[ 摘
要] 通过对 图书馆学发展 面临难题 的理性 思考 , 文章认 为 阻碍 图书馆 学科 学化 进程和 图书馆 学 面临的
[ 收稿 日期 ]0 1 0 0 2 1 — 6— 8
Th a g so c m e tRere a u ain t wa d Kn wld eI n v t n: eCh n e fDo u n tiv lEd c t o r o e g n o ai o o
Re iw n r s e to a hn t de fDo u n tiv l ve a d P op c fTe c i gS u iso c me tRere a
业界 习科, 我觉 得这 是 自欺欺 人 的矛 盾 陈 述 。实 际上 古 老 的不是 学科 , 而是 作 为 社 会 文化 机 构 和 文化 事 业 重 要 组成 部分 的图书馆 。众 所周 知作 为一 门近代科 学 的 图书馆学 产生 于 1 9世纪 初 , 立 于 l 纪 8 确 9世 O年 代 。图书 馆学 同样 似 乎 并 不年 轻 , 为 图书 馆学 产 因

用现代理性批判精神重构大宋王朝--以何辉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系列为考察中心

用现代理性批判精神重构大宋王朝--以何辉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系列为考察中心

用现代理精神—以何辉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系列为考察中心陈爱强"(鲁东大学文学院,烟台264025)内容摘要:近年何辉陆续发表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系列,不但继承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历史小说通过历史反观、接通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精神的文学传统,而且运用“五四”文学以来的现代理性批判精神重评、重构宋太祖赵匡胤宋初时期的精彩历史故事。

再把《大宋王朝》放到中国当代历史小说“雅俗融合”的发展趋势中来考察,如果说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是“俗”的代表,那么前者在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观照下,形成了重新解读宋朝历史谜案、倡导现代英雄观、“大结构”的情节框架、舒缓相间的叙事节奏等现代性特征,则成为中国当代历史小说中“雅”的代表。

这也是《大宋王朝》系列小说的文学史价值所在。

关键词: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现代英雄观;大结构新时期至今以来,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延续了“五四”新文学开创的“重史”与“重文”这两种写作传统①而得以继续发展,从凌力的《少年天子》、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刘斯奋的《白门柳》等作品,到近年热播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步步惊心》《后宫$甄孃传》《如懿传》等,均具有共通的精神文化指向,即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折射、接通了当下社会文化思想,“叙说中华民族有价值的人生辉煌表象背后的曲折与艰难,……并希望通过探究、还原这辉煌与艰难之间的內在隐曲,着力显示出民族历史文化的深邃复杂和非凡人生的痛苦与崇高”②。

这也是其文学史意义与审美价值所在。

"作%简介:陈爱强,文学博士,鲁东大学文学1教授(①可参考鲁迅在1935年著的《故事新编《“序言”中的内容(鲁迅指出创作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两种方法及不同特P,—种是"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也就是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小说创作;另一种是“至于只取一P因由,随9P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②刘起林:《关于重审历史文学价值内核的问题及其思考》,《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B(!02然而这些历史作品主要集中在讲述汉、唐、明、清等历史阶段的故事,对其他历史时期却鲜少涉猎,不能不说是当下历史文学的一个缺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另人高兴的是,前些年的那场”自封为王”,围绕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紧张关系所展开的与其说是争论,毋宁说是争吵乃至争骂,并没有持续太久,最终被明智之士以一句轻描淡写的调侃”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而不了了之。

如果说这场争论还有什么价值,还值得我们把它当作一个话题重新提出来的话,那就是它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既具有历史性,又不乏当下性;既是地域性的问题,更是全球性的难题,特别是对于我们来说,就更非一个毫不关己的外部问题,恰恰相反,而是一个有着纠缠不清的切身性的问题。

我们当前所要做的,不是鹦鹉学舌一般地跟着别人,老是嚷嚷什么”后现代”,”后启蒙”,”后历史”以及”后理想”等,而是应当塌塌实实地清理”现代性”的具体论域,从社会理论的角度,结合社会思想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的社会思想史,认真地思考颇具历史具体性,然而决不有悖于现代性之普遍有效性要求的中国现代性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之提出,从具体历史时间来看,是在十九世纪,尽管此前不乏对”现代性”的朦胧认识和直觉批判,比如德国启蒙思想家哈曼(hamann)和赫尔德(herder)等。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一个社会理论家,其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提出了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勾连关系,更在于他那个对同辈以及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概括性命题:所谓”现代性”,即是”合理性”;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

换言之,韦伯透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所发生的特殊辨证关系的研究,加上对世界上各大文明体系及其宗教理念的比较分析,不但揭示了”现代性”问题和”合理性”难题自身的复杂性,更阐明了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暧昧性。

这样一来,韦伯就把”现代性”问题转化成了理性的问题,现代性批判在他那里则变成了理性批判。

韦伯这样认为,固然有着浓重的康德主义的理性批判色彩和形而上学味道,但他毕竟为解剖和诊治”现代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韦伯在东西方探讨”现代性”问题时都成为了一个出发点,轻易绕不过去。

在西方,针对韦伯的”现代性”批判命题,出现了三种相互不同而又相互牵涉的”现代性”模式,分别为:(1)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从马克思经卢卡奇,一直延伸到当代的法兰克福学派);该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矢志不移地进行工具理性批判,然而他们也正是在这点上走向了极端。

(2)自由主义现代性模式(从韦伯经帕森斯,一直发展到卢曼);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一样,这条路线也是一以贯之,二者之间并且始终处于紧张关系之中。

(3)保守主义现代性模式(以托克维尔,舍勒和西美尔为代表);该派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不算顺畅,与上两派的激进相比,显得滞后,但近来又有复兴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上述三种现代性模式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性批判逻辑和社会改造方案,也形成了迥异其趣的社会理论进路,贯穿着百多年的西方社会思想史,相互之间或争执抵牾,或补充附和;或一枝独秀,或齐头共进。

但是,到了当前,三者走向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德国当代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尝试,他有关现代性哲学话语的阐述,把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韦伯同样也被当作了提问的基础,”韦伯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成为汉语世界现代性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另人遗憾的,我们在提问过程中,于不经意之间把韦伯的命题给置换了,普遍关注的是所谓的儒家(乃至道家,佛家等)伦理话语或宗教话语与现代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从而把现代性问题又一次还原为中西二元关系问题,现代性问题的实质被基本忽略了。

近期,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刘小枫的力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不但在汉语世界重新激发起思考现代性问题的热潮,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把汉语世界的现代性讨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该书通过全面清理西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把现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引入社会理论领域加以审理,主张要带着中国的现代性建设经验,参与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修缮中去,以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能够担当协调中西现代性的命运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的中国社会理论。

显然,《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并非没有问题可以检讨,比如其中对于西方现代性的理解就有宽泛模糊的地方,把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现代性话语归整为一,是有悖于各自的历史经验的,而且美国作为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其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特殊贡献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

其次,社会理论的本土化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如果有必要,也很可行,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该书也没有加以深入探讨。

全面评价该书的得失,不是本文的任务。

这里我们只是想借用其中的一个基本论点,以便引发出笔者对于现代性问题的一些思考。

这个基本论点就是刘小枫对于现代现象的形态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从形态面观之,现代现象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的秩序重排,它体现为一个极富偶在性的历史过程,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过程已经终结。

1因此,刘小枫认为,从现代现象的结构层面上来看,现代事件发生于上述三个相互关联,而又有所区别的结构性位置,并相应形成了三个不同的论域,分别为:(1)现代化论域,主要讨论的是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2)现代主义论域,核心问题是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建;(3)现代性论域,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态和形态的变化。

刘小枫把现代性问题置于个体--群体的心性结构和文化机制上加以考察,他的这一论点倒是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哲学话语不谋而合,遥相互应。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是想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揭示出社会文化的潜力”,也就是说,要为现代社会的重建寻找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因此,哈贝马斯更多关心的是发展社会文化的可能性,而不是社会发展对外部自然的依赖性。

他就此曾强调指出:我对文化发展,法律和道德意识以及现代艺术的兴趣,一句话,我对整个价值定向的文化转变的兴趣,不只是消极的。

社会一体化的力量从文化发展,宗教,法律和道德意识这个蓄水池中汲取的东西越多,政治和行政管理为了创造群众的忠诚,就越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行政手段难以达到的文化领域上,它们就越加依赖于潜在的学习可能性,和在文化资本中积累起来的具有爆发性的经验。

2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作为一项设计在西方尚未结束,在全球更是处于展开状态。

而现代性在当代的重建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便在于文化现代性(kulturellemoderne)。

毫无疑问,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解和现代性批判也是把韦伯当作起点的。

换言之,哈贝马斯的基本立场也是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加以重建。

众所周知,哈贝马斯的理性批判是通过所谓的”交往行为理论”而逐步展开并最终完整呈现出现的。

按照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有关现代的解剖共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通过对理性概念的分析,提出了交往理性;(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建议把社会分为”生活世界”和”系统”两大相关领域;(3)通过对理性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指明了现代社会在前进过程中所反应出来的种种病态特征及其根源所在,并努力给出自己的一整套诊断。

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的前言里,哈贝马斯开宗明义地写道:(交往行为理论)首先涉及交往理性概念,我在对它进行阐述时虽然充满重重疑虑,但交往理性概念还是顶住了认知工具理性的短见行为;接着是两个层次的社会概念,它用一种并非只是修辞学的方法,把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个范式联系了起来;最后是现代性理论,它对当今越来越清楚可见的社会病理类型进行解释,认为现代病就病在具有交往结构的的生活领域听任具有形式结构的独立的系统摆布。

因此,交往行为理论要尽可能地勾画出现代发生悖论的社会生活关系。

3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哈贝马斯对其作为现代性哲学话语的交往行为理论思路的自我概括。

虽然他诊断现代性的入手是理性,但他的理性观有些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他批判理性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否定理性,而是为了捍卫理性,他对因理性批判而走向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做法深恶痛绝。

他认为:理性永远都是可能达成全面谅解的根本。

不仅如此,理性早已存在于历史当中,即存在于社会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当中,例如,存在于民主法治国家的种种制度和原则当中。

4尽管哈贝马斯对理性持捍卫态度,但他并不否认当今世界上存在着数不胜数的非理性现象,诸如军备问题,贫困问题,生态问题,权利问题等等。

不过,他同他两位老师阿道尔诺和霍克海默不一样,面对这些问题,他并不感到悲观失望,而是对在理性限度内克服这些问题充满信心,因为,在他看来,理性,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范畴,还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本来无可厚非,也无可指责。

理性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病变,走向”片面化”和”形式化”,决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性的;更准确地说,不是理性自身的责任,而纯属是人为造成的。

按照哈贝马斯现代性批判的结果,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最大的病变形态,就是走上了片面的认知--工具化道路。

理性的工具化和形式化,使现代性面临着重重危机。

为了克服现代性危机,哈贝马斯给出的方案是”交往理性”。

而所谓”交往理性”(kommunikativerationalitaet),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subjektiv orientiert),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intersubjektivorientiert),以便阻止独断性的”工具行为”继续主宰理性,而尽可能地使话语性的”交往行为”深入理性,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

理性的交往化应当以”普遍语用”(universale pragmatik)为前提,在一个”理想的言语环境”中,从分化到重组。

总之,在面对现代性的时候,科际整合是哈贝马斯的一把钝锤,理性批判和社会批判是他的一双利锥,交往理性是其策略,建设一个以民主和法治为基础,以审美为动力,以超验力量为调节机制的开放的乌托邦式的”交往社会”,则是其最高追求。

但这里想再次强调指出的是,在对现代性的理解上,哈贝马斯和他的前辈,特别是和阿道尔诺以及霍克海默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不同除了在于明显化悲观主义为乐观主义,以及进一步地与自由主义现代性,特别是以帕森斯--卢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现代性调和之外,还表现在悄悄地同二十世纪初以来以舍勒和西美尔为代表的德国保守主义现代性话语达成共识。

如果说与自由主义的调和主要集中在哈贝马斯的早期著作的话,那么,同保守主义取得共识则是他在晚近著作中的立场,主要表现在他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解上,及其有关宗教观念和神学话语的看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