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CO 2 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分析摘要本文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背景,并指出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随后,通过对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现状。
在分析中,重点从能源消耗、碳排放、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的分析,得出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潜力。
最后,通过对陕西省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和措施。
1. 引言低碳经济是指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现状2.1 经济发展状况陕西省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状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陕西省的GDP稳步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碳排放情况碳排放是影响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陕西省碳排放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到陕西省当前的碳排放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其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
2.3 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对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陕西省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利用状况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到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和问题所在。
3. 陕西省低碳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潜力通过对陕西省碳排放数据和能源消耗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受益于陕西省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优势,陕西省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大气环境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大气环境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特征分析随着工业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大气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其中,一氧化碳(CO)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和污染源三个方面,对大气环境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地理分布是影响一氧化碳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一氧化碳浓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据研究表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如中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城市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较高。
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和工业排放活动增加了一氧化碳的释放量。
此外,城市化程度也是影响一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因素之一。
城市中高密度的人口和封闭的建筑结构,使得一氧化碳在城市内的浓度相对较高。
季节变化是大气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一氧化碳浓度在不同季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夏季时,太阳辐射强,空气层中大气环流较活跃,这有利于一氧化碳的扩散和分解,因此夏季一氧化碳浓度相对较低。
而冬季由于温度低、太阳辐射弱,加上工业增加,采暖用煤燃烧释放大量一氧化碳,导致一氧化碳积累,从而使冬季一氧化碳浓度较高。
此外,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还受到地形、气候和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情况因地而异。
污染源是导致一氧化碳浓度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尾气排放、工业生产和天然气、煤炭等燃料的燃烧。
交通尾气是城市中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高密度的机动车辆。
工业生产中的燃煤和燃油也是一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渠道。
此外,室内环境污染也是一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因素之一,如室内烹饪、吸烟等。
因此,减少交通尾气排放、优化工业生产和提高室内通风等控制手段,都可以有效降低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分布特征受到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和污染源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一氧化碳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交通尾气排放、工业生产和室内环境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
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护人类健康,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公众的努力共同实现。
居住建筑CO_2排放量的核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耗远大于城镇能耗 ,应作 为节能减排 的重点。陈 伟珂等 ( 2 0 0 8 )认 为节 能意识 的提高 ,节能材料
的推广 以及 节能 政 策 的实施 均有 利 于建 筑 运 行 能
耗 指数 的下 降。 张 陶 新 等 ( 2 0 1 1 )构 建 了 宏 观 建 筑 物生 命周 期碳 排放 模 型 ,认 为 2 0 0 0~2 0 0 7年 城
响环 境 的 3个 直 接 因素 是人 口、人 均 财 富量 和 技
市建筑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总 体 增 长 了 7 3 . 8 7 % ,年 均增 长 8 . 2 2 %。祁 神 军 等 ( 2 0 1 2 )分 析 了 建 筑 直 接 能耗 及 碳 排 放 趋 势 ,碳 排 放 的 能 源 空 间 布 局 、
源 需求 的增 加 。陈滨 等 ( 2 o 0 5 )计 算 了 1 9 9 9年 我 国住 宅 能耗 的 二 氧化 碳 排 放 量 ,分 析 得 到 农 村 能
部 门碳排放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之 一 ,其 减 排 工 作 的
顺利 开展 将对 遏制 气候 变 暖产生 积极影 响 。 经 济社 会 发 展 和环 境关 系 已经 有 了很 广 泛 的
耗 及 其带来 的环 境 问题 日益 突 出 ,已经 得 到 全社
术 以及 相互 间 的作用 。 对 于建 筑物 的 c O 2 排 放 量 , 目前 主 要 有 两 种 建筑 部 门 C O 2 排放 量测 度 的方 法 : ( 1 ) 自上 而 下 基 于 区域或 国家 层次 上 的评 估 ; ( 2 ) 自下 而 上 基
DOI : 1 O. 3 9 6 9 / i . i s s n. 1 0 0 4—9 1 0 X. 2 01 5. 0 7. 0 1 0
中国能源消费的CO_2排放变动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进 步两个 方 面考察 了 中国能源 强度 的变化 , 为我 认 国能源 强度 下降 的 主 要 动力 源 于 各 产业 能源 利 用 效率 的提高 , 中工业 能源 强度 下降是 总体 能源 强 其 度 下降 的主 要 原 因 。而 周 勇 等 采 用 AWD 方 法 分
8 %以上 , 0 工业 成 为 中 国 C :排 放 逐 年 增 长 的 主 O 要部 门 。本文 以 中 国 C 排 放 现 状 为 背 景 , 析 O 分
逐 年 增 长 的发 展 趋 势 ; 源 结 构 调 整 并 未 起 到 节 能 减 排 的 作 用 , 煤 为 主 的 能 源 结 构 是 导 致 C 放 快 速 增 长 能 以 O 排
的原 因之 一 ; 术 进 步 与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是 实 现 节 能 减 排 目标 的 主 要 因素 。其 中 , 源技 术 进 步 减 排 效 应 最 大 。 技 能
22 0 0年 减 排 目标 的 实现 , 键 在 于 推 动 节 能 技 术 进 步 , 汰 落后 产 能 , 动 重 点 领 域 节 能 减排 ; 点 是 控 制 煤 炭 关 淘 推 重 消 费 的快 速 增 长 , 以及 能 源 结 构 与 产 业 结 构 的 双 重 优 化 。 关键词 : 0 排放 ; 源 消费; 济增长 ; 术进 步; 业结构 ; C 能 经 技 产 因素 分解 中图 分 类 号 : 4 6 2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1 5 2 1 ) 10 7 — 6 1 0 — O X( O 1 0 - 0 30
温室气 体 大量 排 放 引 致 的全 球 气 候 变 暖在 国
际 范 围 内 引 起 了 广 泛 的研 究 , 本 哈 根 气 候 会 议 上 哥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2008年.第23卷.第2期王铮研究员1引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与壮大,伴随能源消耗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大量聚集,成为近几十年来全球温度上升等一系列气候变化的元凶。
国际社会很早就对此给予高度重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拉开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序幕,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此后,能源!经济"环境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各国决策者关注的焦点。
国际上认为,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面对国际上要求中国减排呼声的高涨以及2012年《京都议定书》的到期、新一轮谈判的到来,中国面临很大的减排压力。
虽然我国已认识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能源强度降低20%,但2006年除北京外,其余省份都未能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
因此,了解各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及成因,对于寻找减排的技术路线和区域对策,进而实现整体的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拟从省区尺度研究各地区碳排放情况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并试图给出针对性较强的减排措施。
2计算方法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温战略与决策研究Strategy&PolicyDicisionResearch(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王铮1,2朱永彬1关键词碳排放,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省级尺度*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经济#能源系统动态模拟分析与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研究(KZCX2-YW-325)的资助修改稿收到日期:2008年3月6日摘要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又以CO2气体的排放为主。
本文针对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在省级尺度上对中国1995—2006年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发现,碳排放较高的省份集中在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地区,如山西;以及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北、江苏等省。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专家解读西安大气污染现状,三大污染物“把控”西安
专家解读西安大气污染现状,三大污染物“把控”西安外来输入型污染对西安空气质量影响有多大?凭借自身不懈努力,西安空气质量能否“独善其身”?面对这些“棘手”问题,西安市环境监测站副总工、高级工程师蒋楠昨天一一作答,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环境科学课。
三大污染物“把控”西安四季污染影响西安空气质量的有哪些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有啥特点?蒋楠介绍说,我们俗称的污染物是有季节性的。
在春季、冬季以颗粒物PM10、PM2.5为主;臭氧在春末、夏季、秋初污染较高。
PM10的来源包括自然源(土壤、花粉等)和人为源(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等);PM2.5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人为源主要包括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臭氧污染是指近地面的对流层臭氧,它的来源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导致光化学污染,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性,严重损害人体功能;臭氧还能造成染料褪色、照片脱色、轮胎老化等危害。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多以及城区及周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增加,近年来臭氧污染形势逐年加剧,呈现出来得早、去得晚、天数多、污染重的特点。
关中盆地如同只进不出的“垃圾袋”关中盆地北有黄土台塬、南有秦岭横亘,西侧陇塬收口,唯一的开口就只有东北一隅,受汾渭谷地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挟制,东北风成为盆地内冬季最多的主导风向。
蒋楠说,这种南北砌墙、西边扎口的口袋型地貌,使平日静弱风时关中盆地自身的污染就不易扩散,形成污染累积。
如果再碰到东北风,并且东部和东北上风向区域污染严重时,那整个关中盆地事实上就成了只进不出的“垃圾袋”,外来污染和盆地内自身的污染相叠加,导致污染越来越严重。
关中地区受地形及气候影响,空气质量与陕北和陕南相比差距极大,位于关中盆地中部最低洼处的西安、咸阳和渭南。
静风逆温让污染物累积再累积西安常年多静风,冬季多雾。
静弱风和逆温天气下易导致污染累积,使空气质量迅速恶化。
蒋楠介绍说,西安地区冬季大气边界层高度仅有550米左右,环境空气容量被压缩,静弱风又无法帮助气流横向扩散,导致污染累积,加重的污染又引起边界层高度进一步降低,形成逐步加重“空气压缩”的恶性循环。
《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及发展趋势,本文以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提供有力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报告。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剔除了异常值、缺失值等无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
三、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活动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量上升。
此外,能源消耗结构也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量大,其碳排放强度高,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较大。
2. 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显著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进而导致碳排放量的上升。
此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特别是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增加,从而增加了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3. 政策与技术因素政策与技术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政府通过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同时,技术进步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
例如,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推广等,都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差异。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差异,我们采用了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图表进行展示。
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经济活动、人口因素以及政策与技术因素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中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
中国C02舅与孜量变了匕的髹响因素分解研究——基于改进的K aya等式与L M D l分解法赵奥,武春友(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生态规划与发展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摘要:基于改进的K ay a等式和LM D l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 O: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 O,排放鼍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 O: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 O:排放鼍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 O:排放量的增长。
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C02排放;影响因素;K aya等式;LM D l分解法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0)12—0055—05A nal ysi s of D ecom pos i t i on of I nf l uenc i ng Fac t or sof V a r i a t i on i n C02E m i s si on of C hi na——B ased o n I m pr oved K aya I dent i t y and L M D I M et hodZ H A O A o,W U C hu n‘you(School of M anagem ent;E c o—pl anni ng and D evel op m er it I ns t i t ut e,D al i an U nive瑙it y of T e chno l og y,D al i a n116023)A b st r act:T hi s a rt i cl e cal cu l at es i m p act i ng ef f ect a nd cont r ibut i ng r at e of i nf l uenci ng f act or s of var iat i on i n C02em i s si on of C hi na f r om1990t o2008ba sed on i m pr o ve d K a ya I d ent i ty a nd L M D I m et hod.The r esul t s sugges t t hat:t he i nf l uenci n g fa c t ot's c a n be de c om posed t o em i ss i on i nt ens i t y,ene r gy i nt ensi t y,econom i c e ffe c t a nd popul a t i on ef f e ct;econo m i c e ffe c t a nd popul at i on e ff e ct s t i m u l at es t he gr o w t h of C02em i s si on,w hi l e t he em i ss i on i n t ensi t y a nd ener gy i nt ens i t y i n hi bi ts t he gr owt h of C02em i ss i on w hi ch har dl y off s et s t he gr o w t h pos ed by ec onom i c ef f ect.Fi nal l y,sever al pol icy r e com m endat i ons ar e pr o—pos ed i n vi ew of t he em pi r i ca l re sul t s.K e y w o r ds:C02em i ss i on;i nf l uenci ng f act or;Kaya I de nt i t y;L M D I M et hod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关注,IPC 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的大气中C O: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诱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C O:加速排放的结果是由高速经济增长造成的。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居 民生活能源消费 C 2 放的影 响 因素研究 * O排
汪 东 汲 奕 君 田 丽 丽 朱 坦
( 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 津 307) 南 天 0 0 1
摘 要 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或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逐 渐成为了全球关 注的热点 。但 已有 的研究对 中国居 民生活能源
村居 民生 活 能源 消 费 C 放 的变 化 趋 势 , 且 利 O排 并 用 L MD 法定 量研 究 了居 民生活 能源 消费 C 放 I O排
的 比例 。2 0 0 7年 , 国居 民 生 活能 源 消 费 的 C 我 O 隐 含排 放量 已经达 到 1 . 1 t其 中城镇 居 民生 活能 8O 亿 , 源 消费 的 C O 隐含排 放 量 占 7 . 4 [ 。 6 4 3 ]
消 费 C 排 放 的 长 期 动 态 变 化 特 征 缺 少 较 为 深 入 的 分 析 , 且 在 探 讨 C 排 放 变 化 的影 响 因素 时 过 于 宽 泛 , 有深 入 探 讨 每 个 具 体 Oz 并 02 没 影 响 因 素 长 期 的 动 态变 化 规律 。根 据 《P C 国家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清 单 指 南 20 》 研究 了 I 9— 2 O IC 06, 9 1 09年 中 国 城 镇 居 民 和农 村 居 民 生 活 能 源 消 费 C 排 放 的 变 化趋 势 , 且利 用 对 数 平 均迪 氏指 数 法 定 量 研 究 了居 民生 活 能 源 消 费 C 排 放 的 变化 特 征 及 影 响 因 素 , O2 并 O2 深 入 剖 析 了 每 个影 响 因 素 长期 的 动 态变 化 规 律 。最 后 , 出 了居 民生 活 能 源 消 费 C 减 排 措 施 。 提 Oz
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
2014年第1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4No.11收稿日期:2013-08-28,修回日期:2013-12-12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能源低碳化路径发展研究”(2013KRM05);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链视角的陕西省煤炭行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政策取向”(12JZ016)项目来源:西安科技大学校级培育基金项目“基于环境约束的陕西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201216);西安科技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陕西装备制造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研究”(2012SY03)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4.11.047陕西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窦红宾1,李朋林2(1.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西安科技大学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利用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对陕西省2001—2011年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费从2001年的3033.15万t 标准煤增长到2011年的9760.10万t 标准煤,年均增长12.40%;碳排放量由2001年的2463.30万t 增长到2011年的10567.49万t ,年均增长15.68%,其中由煤炭引起的碳排放量占74.67%;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针对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现状,提出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改变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建议,积极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关键词:产业经济;碳排放;能源消费;低碳经济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4)11-0233-04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in Shaanxi ProvinceDOU Hongbin 1,LI Penglin 2(1.School of Management ;2.Energ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54,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from Shanxi statistical yearbooks ,the paper analyses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Shaanxi province.The result show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wa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from 3033.15ˑ104t in2001to 9760.1ˑ104t in 2011,the average annual rate of which was 12.40%.The carbon emissions was increased from 12463.30ˑ104t in 2001to 10567.49ˑ104t in 2011,the average annual rate of which was 15.68%.The percentage of coal consumption was 74.67%.Carbon emission continues the downward trend.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we should try to develop low -carbon economy and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by changing the high energy -consuming production mode.Key words :industrial economy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low -carbon economy目前,减少由于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碳排放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1]。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省县域碳排
GWR)模 型 揭 示 各 影 响 因
子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以期为陕西省推动生
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陕西 省 (
31
°42
'—39
°35
'N,
105
°29
'—111
°15
'E)
、农
位于中国西 北 部、黄 河 流 域 的 中 游,下 辖 10 个 地 级
升以及传染病的扩散
,人类已经真实感受到全球变
[
1]
暖带来的危害。在主要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排
放量 达 到 72.
6 % ,是 导 致 全 球 变 暖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一碳排放量大国,
2017
年碳 排 放 总 量 占 全 球 比 重 达 23.
87 % ,减 排 压 力 巨
r
ov
i
dear
e
f
e
r
enc
ef
o
re
co
l
og
i
c
a
l
y
c
i
v
i
l
i
z
a
t
i
onc
on
s
t
r
u
c
t
i
ona
ndl
owc
a
r
bons
u
s
t
a
i
n
a
b
l
edeve
l
opmen
ti
nSha
anx
iPr
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韩红珠;王小辉;马高【摘要】The research of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in Shaanxi Province.Based on the Kaya identity extended equation and LMDI factorization model,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 were decomposed using LMDI method.The contribution of population, per capita GDP,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in Shaanxi from 2000 to 201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GDP per hea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Shaanxi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and the second one was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popul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d fain pulling effects on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whi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egative effect.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regulated and optimized to curb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研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对陕西省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
西安大气污染总结汇报
西安大气污染总结汇报西安大气污染总结汇报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然而,近年来西安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西安的大气污染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本次汇报将对西安大气污染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大气污染的现状1. PM2.5浓度居高不下。
西安的PM2.5浓度长期高于国家标准,处于严重污染状态。
西安的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带来了大量的尘土、尾气以及工业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导致了PM2.5浓度居高不下。
2.雾霾天气频繁。
在冬季和季节交替的时候,西安经常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了市民的健康和视距,也对交通和经济活动造成了不利影响。
3.重污染天数增多。
近年来,西安的重污染天数明显增多,特别是在冬季,既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和生活,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大气污染的原因1.工业排放。
西安的工业发展迅速,但一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合规的废气排放问题,导致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中,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
2.机动车尾气排放。
西安的机动车数量庞大,尾气排放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
一些老旧机动车和高排放车辆的存在,使得西安的道路交通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3.地面灰尘扬尘。
西安地处黄土高原,土壤松散,容易产生尘土和扬尘。
城市建设和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地面灰尘被扬起,并进入大气中,加剧了大气污染。
4.温室气体排放。
西安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较高,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问题。
三、大气污染的解决方案1.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
加大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排放的监管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降低排放标准,对违规企业和车辆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和个人意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2.推广清洁能源。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且逐步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推广新能源车辆,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素分解和政策含义引言: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决定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从2023年到2023年减少40-45%。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量化目标。
虽然减少CO2排放强度只是一个相对目标,不是绝对水平,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目标太高,无法如期实现。
本研究旨在利用前沿分解技术找出1980-2023年间中国CO2排放强度下降的驱动因素并以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与数据:能源、环境领域的因素分解法中的分解对象包括能源消耗、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二氧化碳排放和排放强度等,分解形式主要分为加法和乘法两种。
从分解技术来看,主要分为指数分解法、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非参数距离函数分解法三种类型,其中又以指数分解法占主体地位。
指数分解法源自传统的Laspeyres指数和Paasche指数,流行于七八十年代,代表性研究可见Doblin(1988)和Ang(1993)。
不过这种分解方法存在两个缺陷,分解残差项的存在和零数值影响计算的问题。
对此, Sun(1998)等人提出了一个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即根据“联合产生均等分配”的原则将残差均摊给各主要因素, 最终导致完全分解。
使用该方法对中国能源或碳排放进行分解的文献有张君和刘君(2023)、Zhang(2023)等。
根据研究问题以及面临缺陷的不同,后续发展起来的还有Divisia分解法、LMDI分解法、Shapley数值法等一系列方法。
由于LMDI分解法既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分解并可以互相转换,也可以处理零数值的问题。
因此,实际应用中LMDI方法较为常用。
本文同样选择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
研究使用变量为1980~2023年中国工业38个两位数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结论:文中把碳强度变化分解成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两大因素。
后者又进一步分为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两个因素。
陕西省CO2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态势 , 使 中国成为最大 的碳排放 国。这引起 了国际社会 碳 强 度 目标 有 着重 要 的 理论 和 现实 意 义 。
的高度关注 , 并使 中国受到 了来 自国际社会要求减排 的
巨大压 力 。中 国作 为 一 个 负 责 任 的发 展 中大 国 , 也 在 积 极 主 动地 进 行碳 减 排 。 中 国政 府在 2 0 0 9年 1 1 月 提 出了
的政 策 含 义 , 关 注 这 一 指标 的文 献 比较 少 。对 中 国碳 强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的目标 , 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 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长期 规划 : 到2 0 2 0年碳 强度 比 2 0 0 5 年下降 4 0 %~ 4 5 % 。中国在 应对气候 挑战上 的表率作 用不但赢得了国际社会 的好评 , 而且以碳强度作为相对 减排指标也充分考虑 到 了作 为发展 中国家的 中国仍 以 发展为第一要务 的国情 , 符合低碳 经济 的发展方 向, 有
术研 究 的 重 大 课 题 。 中 国 的 广 阔地 域 导 致 了 地 区 间 经
采用 A WD( a d a p t i v e w e i g h t i n g d i v i s i a ) 方法分 析能 源结 构、 能源强度等对中国初级能源利用 以及物质生产部 门 终端能源利用的碳强度 的影响 , 认为能源强度下降是推 动其 下 降 的 主 要 原 因。F a n等 利 用 A WD 分 解 了 1 9 8 0 -2 0 0 3年中国碳强度 的影响因素 , 发现碳强度的下 降主要 由能源强度下降所引起 , 能源结构变化 的影响 因 素也很重要 。Z h a n g 将 因素分解与投人产 出技 术相结 合, 从需求角度研究 碳排放 的影 响 因素 , 将 碳强度 分解 为需求和生产技术两类 因素 , 研究我 国 1 9 9 2 -2 0 0 6年期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历史趋势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历史趋势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加。
这些人为因素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变化。
本文旨在概述并解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历史趋势。
文章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和排放途径,然后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接着,文章将详细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收集情况。
最后,通过对工业革命前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并讨论当前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及其可能的影响。
同时,文章将总结历史趋势与重要发现,并提出对未来趋势展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为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和排放途径,以及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等内容。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方法和数据收集情况,并解释说明工业革命前后二氧化碳浓度的历史趋势变化情况。
第四部分为结论,主要总结历史趋势与重要发现,并展望未来趋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最后一部分讨论研究局限性并提出建议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历史趋势进行概述与解释说明,增进读者对这一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通过介绍二氧化碳产生、排放和浓度变化等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唤起广大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
此外,在总结历史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推动进一步针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问题的深入研究。
2. 正文:2.1 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和排放途径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在自然界中有多个来源和排放途径。
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来源是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
CO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CO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因素1负荷对CO排放浓度的影响在负荷较小时,燃空比低,在过稀不着火区边缘附近形成的CO较多,由于气体温度低而氧化作用微弱,CO排放浓度较高;当负荷增大时,由于气体温度升高,CO消失反应加快,排放浓度随之减少;当负荷增大到超过一定极限时,在燃料的喷注心部和壁面附近燃料形成大量的CO,此时尽管气体温度升高了,但由于含氧量少和反应时间短,仍会使CO的消失反应减弱,使CO排放增加。
2过量空气系数对CO排放浓度的影响当过量空气系数较大时,若过量空气系数增大,使CO排放增加(原因:过量空气系数增加,混合气变稀、燃烧室内温度下降,局部区域温度过低和混合气超过稀限,火焰在低温区和稀混区猝熄的现象增加,导致CO浓度增加)。
当过量空气系数较小时,若过量空气系数增大,使CO排放减少(原因: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使氧浓度得到增加,缺氧现象得到缓解,使混合气品质拜变好,混合较均匀,从而使CO排放减少)。
3喷油提前角对CO排放浓度的影响随着提前角的减小,CO浓度增加。
(原因:提前角缩小后,滞燃期相应缩短,滞燃期内的喷油量减少,而着火后的喷油量增多;从而使参加预混合燃烧的燃料减少,而参加扩散燃烧的燃料量增加。
扩散燃烧时虽然缸内温度较高,但混合气中已有燃烧产物混入,局部缺氧严重。
)4燃油品质对CO浓度的影响燃油的十六烷值越高,燃料芳香烃含量越低,滞燃期越短,当喷油提前角一定时,则其着火早,燃烧迅速,使CO浓度减少。
5涡流比对CO排放浓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燃烧室内增加涡流比,能使CO浓度降低。
(原因:涡流比增加后,气流运动促进混合气的形成,提高了混合气的均匀性,减少了燃烧的异向性,使燃烧室内局部地区混合气过浓或过稀的现象减少。
另外,涡流能加速燃烧,使缸内的最高燃烧压力和温度提高)。
6燃烧室类型对CO浓度的影响不同燃烧室的类型和结构,其CO浓度有明显的差别。
6.1分隔式的燃烧室的CO浓度远比直喷式燃烧室的CO的浓度小。
陕西省民用散煤燃烧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
陕西省民用散煤燃烧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郝国朝;曹国良;马丽萍【摘要】为深入了解陕西省民用散煤燃烧烟气中气态污染物(CO、NOx、SO2)的排放因子,选取陕西省居民家庭使用频率较高的块煤及蜂窝煤,利用自行设计的采样系统对燃烧烟气中的CO、NOx、SO2排放因子进行实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充分燃烧条件下,烟煤、无烟煤、蜂窝煤气态污染物CO排放因子分别为:641、384、351g/kg;NOx排放因子分别为:149、121、050g/kg;SO2排放因子分别为:348、135、123g/kg.NOx排放因子大小顺序为:烟煤>蜂窝煤>无烟煤,CO、SO2排放因子大小顺序为:烟煤>无烟煤>蜂窝煤.获得了2016年陕西省民用散煤的气态污染物排放清单;块煤CO、NOx、SO2的排放量分别为1313、0346、061万t,贡献率均超过了85%;农村生活领域散煤三种气态污染物的排放量占陕西省生活领域散煤排放总量近80%.因此,农村地区散煤的治理是陕西省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关键.【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8(043)002【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民用散煤;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排放清单【作者】郝国朝;曹国良;马丽萍【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煤燃烧会产生大量 CO 、NOx 、SO2 、可吸入颗粒物等有毒有害物质[1,2]。
其中,煤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是引起雾霾的关键颗粒物之一[3]。
燃煤产生的CO会对人体健康形成伤害,长时间处于高浓度CO环境下甚至会对人体生命造成威胁[4]。
排放到大气中的SO2、NOx还是形成酸雨的元凶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危害极大[5]。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陈占明;徐丽笑;赵晶;王思亓;吴施美;马文博;刘晓曼;蔡博峰;刘婧文;贾小平;张明;陈洋【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8(028)010【摘要】中国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气候条件、人口结构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最新的城市尺度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库CHRED及CHRED2.0,通过加入产业结构、城市化的气候差异等因素,对传统STIRPAT模型进行扩展,考察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口规模、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和采暖需求的增长都会显著提高一个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部分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会随着富裕程度的上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城镇化率对二氧化碳排激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全国样本来看,2005年和2012年人口因素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变化较小,维持在0.7左右;气候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从2005年的0.2881下降为2012年的0.000 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影响从2005年的0.7442上升到2012年0.9795;同时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在2005年存在倒U型关系,但到2012年这种关系不再显著.除了针对全国尺度的分析外,本研究还依据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位数回归,进而识别出不同规模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差异.今后在制定城市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在把握关键影响因子的前提下依据城市自身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总页数】10页(P45-54)【作者】陈占明;徐丽笑;赵晶;王思亓;吴施美;马文博;刘晓曼;蔡博峰;刘婧文;贾小平;张明;陈洋【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北京100875;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212013;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0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美国东北大学工学院,美国波士顿02115;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00;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相关文献】1.中国城市创业孵化能力、孵化效率和空间集聚——基于2016年中国23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孵化器的分析 [J], 赵峥;刘杨;杨建梁2.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J], 蔡敏燕;3.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动因探寻\r——基于268个城市的事件史分析方法 [J], 楚金华4.中国城市转型升级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测度——基于中国大陆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J], 陈元志; 朱瑞博5.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水平差异评估——基于七个国家级城市群地级及以上城市2018年数据的测算 [J], 杨智雄; 翟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CO2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之一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其历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发现1978-2011年间陕西省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呈现“N”型曲线;对影响碳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进行短期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
结果表明,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碳强度波动性下降的主要和直接决定因素,且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碳强度降低。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陕西省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增速保持在年均近10%,但与此同时碳排放呈现迅猛增加的态势,使中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国。
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使中国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也在积极主动地进行碳减排。
中国政府在2009年11月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
中国在应对气候挑战上的表率作用不但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而且以碳强度作为相对减排指标也充分考虑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仍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国情,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形成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1]。
自减排目标被提出以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的广阔地域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碳强度的巨大差异,故研究我国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其驱动因素,不能仅停留在国家层面,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
因此,本研究以“十二五”规划的减排示范省——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在测算其历年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碳强度的变动趋势;对影响碳强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进行短期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
探寻1979-2011年间陕西省碳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主要驱动因素,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有助于陕西省制订未来实施碳强度减排指标政策,并且可以给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碳强度减排提供参考,从而对中国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完成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提出的碳强度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目前关于碳强度的研究对象大都是发达国家,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很少。
事实上,研究发展中国家碳强度的意义更大,通过分析研究可以为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决策依据。
在中国的碳强度目标被提出以前,碳强度没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关注这一指标的文献比较少。
对中国碳强度探究的文献,较早可追溯到Shrestha等[2]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十二国电力行业碳强度的研究。
刘兰翠[3]采用AWD(adaptive weighting divisia)方法分析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对中国初级能源利用以及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强度的影响,认为能源强度下降是推动其下降的主要原因。
Fan等[4]利用AWD分解了1980-2003年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发现碳强度的下降主要由能源强度下降所引起,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很重要。
Zhang[5]将因素分解与投入产出技术相结合,从需求角度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将碳强度分解为需求和生产技术两类因素,研究我国1992-2006年期间碳排放量以及强度的变化。
岳超等[6]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市的碳强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确保碳强度目标的顺利实现。
张友国[7]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1987-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GDP 碳强度的影响,认为在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各构成因素中,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降低是导致中国碳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直接能源消费率的下降也对碳强度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使碳强度略有下降。
朱聆等[8]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对1995-2008年上海市碳强度进行分解分析。
结果表明,产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上海市碳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虞义华等[9]利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碳强度同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陈诗一[10]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38个行业碳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解,发现能源强度降低或者能源生产率的提高,是其波动性下降的主要且直接的决定因素,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其降低。
潘雄锋等[11]运用因素分解法将我国1996-2007年的制造业碳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
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强度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其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强度的提升。
籍艳丽等[12]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碳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研究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碳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
顾成军等[3]用LMDI 分解方法对新疆1999-2009年的碳排放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抑制效应,且能源强度的抑制效应大于能源结构的抑制效应;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对新疆人均碳排放增长起拉动效应,且产业规模的拉动效应大于人口规模的拉动效应。
上述研究虽得出了中国或部分地区碳强度的影响因素,但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是缺乏对西部地区的研究。
由于西部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与东部和国家整体状况都有很大的区别,分地区研究有利于针对各地区的特点制定适合各地区的减排政策。
二是大部分研究仅仅运用分解方法进行了短期分析而没有进行长期分析。
基于此,本研究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迪式分解法和协整方法从短期与长期的视角对影响碳强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2 CO 2排放强度的趋势分析由于我国统计机构没有公布碳排放数据,本研究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为基准来核算陕西省的碳排放量。
根据2006年联合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协议书》所制定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卷(能源)第六章提供的参考方法,碳排放总量可以根据各种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估算量加和得到。
具体公式如下:式中:C 代表估算的CO 2排放量;i=1,2,3分别表示原煤、原油及天然气3种一次能源;C i ,E i 分别代表相应能源的CO 2排放量和消耗量;F i 为本研究估算的CO 2排放系数;N i 为200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附录4提供的中国3种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IPCC 也称为净发热值);δi 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碳排放系数,由于没有直接提供煤炭的排放系数,而我国原煤的结构多年来变化不大,一直以烟煤为主,占75%~80%,无烟煤仅占20%左右,故煤炭的碳排放系数可根据IPPC 提供的烟煤和无烟煤的碳排放系数加权平均(80%和20%)得到;O i 是碳氧化因子(本研究将煤炭设定为0.99,原油和天然气为1);βi 为中国各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由于单位不统一,必须换算成我国能源度量的统一热量单位标准煤;44和12分别为CO2和碳的分子量。
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陕西省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CO2排放系数分别为2.763,2.145和1.642。
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格变化因素,以各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所计算出来的单位碳排放量不能进行对比,所以用以2000年为不变价的GDP平减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平减,得到以2000年为基准年的可比价,进而计算出陕西省历年的碳强度(图1)。
3 CO2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3.1 CO2排放强度变动的短期分解分析本研究用Yoiehi Kaya[14]在IPCC的研讨会上提出的Kaya恒等式分析陕西省碳强度的影响因素。
改进的表达式为:式中:C Y,C,Y和E分别表示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生产总值(GDP)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如果用I=E/Y表示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用Si =Ei/E表示能源结构因素,即i种能源在一次消费中的份额;用Fi =Ci/Ei表示各类能源碳排放强度,即每单位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
那么,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为:由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强度就是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是不变的,则碳强度的变化可以分解为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结构这两个影响变量的贡献。
B.W.Ang等[15]对IDA的两类指数——拉氏指数和迪氏指数进行了系统的评价,认为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是较优的指数分解方法。
该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分解中的余项问题,而且能处理数据中的0值和负值,分解结果直观、易于解释。
又根据B.W.Ang(1998)提出的LMDI,将时序内变量两个端点值的对数平均函数作为分解权重,具体定义为:根据公式(6)~(8),计算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及两者的总和所引起的各年相对于1978年人均碳强度的变化量(即贡献值),则得到1979-2011年两因素对陕西省碳强度变化的贡献值趋势(图2)。
图2表明,1987-2000年陕西省碳强度处于下降阶段,其原因是能源消耗强度大幅的下降使碳排放量增速放缓或下降,而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经济使GDP 增速远高于碳排放量的增速。
总体来看,能源消耗强度贡献值与碳强度变化基本一致,能源结构的贡献值在0附近来回波动,这表明能源消耗强度是陕西省碳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的影响较小。
在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的同时,降低碳强度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因此,本研究接着对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因素分解,找出其下降原因。
3.2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分解分析能源消耗强度可以分解为:式中:e i 表示第i 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y i 表示第i 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仍采用LMDI 分解法分解能源消耗强度,其增量可以分解为产业的强度效应△I e 和结构效应△I y ,公式如下:式中:△I e1,△I e2,△I e3,△I y1,△I y2,△I y3分别表示一、二、三次产业的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W i =e i y i 为计算权重的中间变量,无经济含义,则依据LMDI分解法,L (W it ,W iO )=(W it -W iO )/(InW it -InW iO )。
1979-2011年间,陕西省的能源消耗强度在1.5万~3万t/亿元之间,较全国来说,处于较低水平,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且这几年有上升趋势,因此,能源强度降低的空间非常大,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找出其变动的原因,寻求降低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