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

合集下载

石彦民-中国青年科技奖

石彦民-中国青年科技奖

主要贡献
1952年2月生,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现为大港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室副主任、工程师。

长期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

在石油地震解释与地震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明显的经济效益。

1983一1987年间,他在黄骅凹陷孔店老油区负责石油地震解释工作,通过深入解释数百条地震剖面,编制出近千平方公里的T8层构造图,发现了有利构造。

经他设计的钻孔,首次获得高产油流。

他还发现新的含油层系,大大增加了原油探明储量。

同时,通过地震地层学研究,分析了某层内部的砂体分布,发现地质储量比原储量增加十几倍,为发现新油区和探明储量作出重要贡献。

他作为主要完成者,获1988年石油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0一1982年他与赵学平等合作进行的地震地层学研究,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982年他参加编写的“歧南凹陷中的隐蔽圈闭及含油气评价”报告,获石油部综合研究报告二等奖,“黄骅坳陷地震地层学研究”获天津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石彦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心强,刻苦钻研,有奉献精神,是德才兼备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曾被评为大港石油管理局1982、1983、1987年科技先进工作者及1987年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先进个人,1989年又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推荐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

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

图书分类号:P315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江汶乡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哈尔滨二零一零年五月Master's Degree ThesisCorrection method for digital strong motion acceleration records in near-fieldMaster Candidate: Jiang WenxiangTutor: Prof. Yu HaiyingSubject : Civil EngineeringSpecial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ngineeringand Protective EngineeringResearch Field: Processing of Strong Motion Record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Harbin·ChinaMay, 2010图书分类号:P315 单位编码:85406学号:2007235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近场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校正处理方法硕士研究生:江汶乡导师:于海英研究员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学位学科:土木工程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研究方向:强震记录处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哈尔滨二零一零年五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谢意。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我国现代地震台网观测技术的开拓者

我国现代地震台网观测技术的开拓者

2 0









术 在我 国地震 台网 的广 阔应 用前 景 , 我 国遥 测地震 台网建设 史上 的第 一座 里程 碑 。张奕 麟 , 是
许绍燮, 曲克 信 等老一 辈学 者是 我 国遥 测 地震 台 网观测技 术 的奠基 人 。
2 7 8工 程 6
17 9 5年 2月 4日, 国辽 宁省海 城 、 口地 区发生 了 7 3级强 烈地 震 , 上 级领 导 部 门批 我 营 . 经
维普资讯
地 震 地 磁 观 测 与 研 究 第 2 8卷
20 0 7年
第 5期
1 0月
SEI SM 0 L0 GI CA L ND E0 M AG N ET I A G C 0BSER V AT 1 0N N D A RESEARC H
V0l2 No 5 8 0c t 20 07
遥 测地 震 台网及研 制生 产所 需设 备 ( 7 8工程 ) 即 6 打下 了坚 实 的技术 基础 ( 张奕 麟 ,9 9 。 1 8 ) 17 9 5年 1月 , 国科 学 院地 球物 理研 究所 科研 处将 研制 调频 ( M) 中 F 8路地 震信 号遥 测设备
北 京 八 条 线 遥 测 地 震 台 网
1 6 年 3月 8日和 3月 2 96 2日, 国河 北 省 邢 台 地 区 先后 发 生 了 6 8级 和 7 2级 强 烈 地 我 . .
震 。这两 次地震 给 震 区造 成 严 重 的人 员 伤 亡 和 经 济 损 失 。为 了 及 时 掌握 京 津 地 区的 地 震 活 动 ,月 2 3 3日周恩 来 总理决 定 在北 京 地 区建 设 有 线 传 输地 震 台网 , 委 托李 先 念 副总 理组 织 并 落实 。在原 中国科 学 院地 球 物理研 究所 党 委 的领 导下 , 由许 绍 燮 , 奕 麟 , 张 曲克 信 等具 体 组织 台 网建 设 的技术 实施 工作 。在 邮 电 、 资部 门 的大力 支持 和配 合下 , 过 中 国科 学 院地球 物 理 物 通

基于LSTM的近断层桥梁地震响应和易损性快速预测方法

基于LSTM的近断层桥梁地震响应和易损性快速预测方法

基于LSTM的近断层桥梁地震响应和易损性快速预测方法目录一、内容概览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桥梁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3)1.2 易损性评估的重要性 (4)1.3 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 (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6)二、地震工程基础与桥梁结构动力学 (7)1. 地震波特性及传播规律 (8)2. 桥梁结构动力学原理 (9)3. 近断层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10)三、LSTM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及应用 (11)1. LSTM模型概述 (12)2. LSTM模型原理 (13)3. LSTM模型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15)四、基于LSTM的桥梁地震响应预测方法 (16)一、内容概览背景介绍:首先阐述近断层桥梁地震响应预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介绍现有预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引入LSTM的必要性。

数据收集与处理:明确近断层地震数据和桥梁结构信息的来源,介绍数据采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数据预处理、清洗和标准化等过程。

LSTM模型构建:详细阐述LSTM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架构,介绍模型参数的选择依据和优化方法。

针对桥梁地震响应预测问题,设计合适的LSTM模型结构。

模型训练与优化:介绍模型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划分原则,阐述模型的训练过程、评估指标和优化策略。

对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探讨。

地震响应预测:基于训练好的LSTM模型,进行近断层桥梁地震响应的预测。

包括预测流程、关键步骤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易损性分析:介绍如何利用地震响应预测结果对桥梁进行易损性分析,包括易损性评估指标、评估流程和案例分析。

探讨不同因素(如桥梁类型、地震强度等)对易损性的影响。

方法优势与局限性:总结基于LSTM的近断层桥梁地震响应和易损性预测方法的主要优势,同时分析其局限性,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内容,强调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强,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安全性能备受关注。

陶志刚砥砺创新,为滑坡灾害装上滑动力实时监测的“眼睛”

陶志刚砥砺创新,为滑坡灾害装上滑动力实时监测的“眼睛”

058 陶志刚:砥砺创新,为滑坡灾害装上滑动力实时监测的“眼睛”截至今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秘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陶志刚,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章14篇被SCI收录,16篇被EI (刊)收录,3篇被ISTP收录,1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独立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

获16项发明专利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1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

陶志刚,2018年被评为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

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副站长。

陶志刚师从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以滑坡地质灾害(含发震断裂活动)深部力学监测预警和NPR新型结构材料超常力学特性实验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边坡工程、地震工程、隧道工程灾害监测预警及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3年3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博士后出站。

2013年5月,陶志刚进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山所工作,2014年6月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作。

2017年1月至11月期间,在本溪钢铁(集团)南芬露天铁矿挂职副总工程师,负责采场下盘危险边坡滑动力监测预警、治理和技术攻关;2017年12月至今,在山西省柳林县国土资源局挂职副局长,负责柳林县危险边坡稳定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全县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升级。

近五年,陶志刚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4项、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12项国家纵向研究课题。

丁文江

丁文江

丁文江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丁文江,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 构——中国地质调查所, 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 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中 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

中文名: 中文名: 丁文江出生工期:1887年4月13日 逝世日期:1936年元月5日职业: 职业: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国籍: 国籍:中 国生平简介( 1) 幼时留学 : ) 丁文江 1887 年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书香世家,1902 年秋(15 岁)东渡日本留学。

1904 年夏,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

1906 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

1907-1911 年在格拉斯哥大 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格拉斯哥大学获双学士。

1911 年 5 月离英回国,回国后在滇、黔等省调查地质矿产。

1911-1912 年在上海南洋中学讲授生理学、英语、化学等课程,并( 2) 回国 : )丁文江编著动物学教科书。

丁文江从事地质事业自与章鸿钊相识始。

1911 年 9 月应京师学部留学 生考试,他与中国早期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相识。

工作经历 1913 年 2 月再次 赴北京、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其后不久,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培养地质人才,并任所长,1914 年辞去所长职务,再度于 1914 年 2 月至 1915 年 1 月赴云 南进行野外调查。

1916 年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所 长。

1917 年丁文江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并列席巴黎和会。

丁文江向北京大学校长蔡 元培建议聘请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及当时在英留学的李四光到该校任教。

1921 年丁 文江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后,兼任名誉所长,担任北票煤矿总经理。

丁文江 (2) 1922 年与胡适等人创办了《努力周报》 ,发表大量文章力促“好人”出来从政。

在 贡献 《少数人的责任》一文,他果决地声明:“要认定政治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改良政治是我们 唯一的义务。

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的开创者——顾功叙

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的开创者——顾功叙

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的开创者——顾功叙陈洪鹗(据《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出版)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是我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开创者,抗战初期他捨弃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不顾极端艰苦的环境在云贵山区从事物理探矿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地球物理探矿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其中大部分现已成为地质部的科技骨干。

在他的指导下,结合地质调查和钻探,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地球物理普查勘探,发现了许多处国家急需的铁矿及其它金属矿和煤田新区。

50年代中期,他参与地球物理全国性石油普查,在发现大庆油田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参与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1982年曾荣获国家科学发明集体一等奖。

1966年邢台地震后,他遵照周总理的要求,把主要精力移到对他比较生疏而难度极大的地震预报的研究上来。

他领导地球物理所深入开展地震预报及有关课题的研究,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地震预测、预防和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许多新进展。

顾功叙先生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优秀的科研组织家和国际活动家。

建国后他历任地质部物探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

他还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地震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两个学会的理事长,两个学报的主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还是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曾多次出访美国、日本、欧洲等国,为促进我国同国际间在地球物理和地震学方面的科技交流和友好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曾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1UGG)的中国委员会主席。

1985年,当他78岁高龄时,辞去了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退居二线,担任名誉所长,仍坚持每天上午按时上班。

80年代后期他摆脱了日常烦杂的行政事务,专心著书立说。

百科知识精选吕悦军

百科知识精选吕悦军

基本情况吕悦军,男,中国地震局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年起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

2003年12月至今,任研究员,从事工程地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004年为中国地质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2005年2月任综合减灾研究室主任。

研究成就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先后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

主持的项目“渤海海域石油平台地震动参数研究”获2003年度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

代表论文和著作有: 1. 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等,渤南油田工程地震研究,地震出版社,2003 2. 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烟台海岸软土场地特征及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中国地震,2004,4期 3. 吕悦军、唐荣余等,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4期 4. 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渤海海底土类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2期 5. 吕悦军、唐荣余,PL19-3油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4期 6. 吕悦军、陆远忠,用算法复杂性分析时间序列,中国地震,1993,3期 7. 吕悦军、陆远忠、郑月军,用算法复杂性分析地震活动演化特征, 地震,1997,1期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地震危险性分析、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标准以及地震动区划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地壳应力研究所工程地震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工程或复杂地震地质环境内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目前,主持中国地震局“十五”课题2项、主持中海石油总公司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渤海海域地震动参数区划研究”。

社会兼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科研简介研究课题有:1、作为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委、专题负责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工作组。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第五专题负责人,主持子专题“不同场地条件地震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课件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课件

第三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第十四条 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一级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从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工作五年以上,并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二)熟悉本专业的技术和知识,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并能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 (三)具有承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能力,并能独立编写评价报告; (四)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并能结合实际工作熟练运用。 第十五条 申请地震安全性评价二级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从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二)熟悉本专业的技术和知识,能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三)具有参加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能力,并能独立编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 (四)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第255号令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实行 第三条 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第十七条 发生地震谣言,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时,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采取措施,迅速予以澄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给予配合、协助。

强震动观测和应用及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

强震动观测和应用及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

间 。采 用力 平衡 式加 速 度计 +数 字 固态存 储式 记录器 +G S时 间服 务 系 统 的 数 字 强 震 仪 成 为 当 今 强震 仪 P 的主流 。 固态存 储式 数字 强 震仪具 有 频带 宽 、 敏度 高 、 灵 动
态 范 围大等 特点 。目前最 先进 的 2 固态 数字强 震仪 4位
的 动态 范 围已达 到 1 5d 3 E;频带 宽度 为 D C ̄8 。 0Hz 采 用 C U 控 制 的智 能 触 发 系统 和 观 测 数据 的预 P 存 储技 术 , 免 了记 录 的 “ 头 ” 象 ; 且 , 代数 字 避 丢 现 而 现
据 传输 的数字 强震 仪 的广泛 应用 和强 震动 观 测 台网规 模 与 密度 的显 著 增大 , 震 动 观 测 的应 用 也 拓 宽到 地 强 震 动 强度 ( 度 ) 报 、 震 预 警 、 害 快速 评 估 、 震 烈 速 地 震 地 应急 反 应与智 能控制 、 构安 全诊 断 等领 域 。 目前 , 结 全 世 界范 围 内的强 震 动 观测 台数 已超 过 2万 台 , 高 于 远 其他 任何一 种 有关地 震观 测手 段 的仪器 数 量 。强震 动 观测 已发展 为震 灾预 防 与地震 应 急 的重要 基础 。 “ 五” 间, 十 期 随着 中国 数字 地 震 观 测 网络 项 目的 实施 , 山西 省部 分经 济 发达 、 口稠密 的地 区首次 建 在 人 立了由3 0个 数 字 固定 强 震 动 观 测 台站 组 成 的 山 西 数 字 强震 动 台网 , 大地 推动 了山西强 震 动观 测 的发展 。 极
维普资讯
第 1期 (总 第 133期 )
20 0 8年 1月
山 西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

地震行业标准《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2013年6月18日,中国地震局下发了《关于印发2013年地震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震函〔2013〕113号)。

2 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近年来,我国从汶川、芦山、九寨沟等大地震中吸取了强震动观测经验和教训,取得了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对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的新认知。

社会和经济需求推动了我国强震动台网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除国家和地方政府外,大型国企在核电站、水库大坝、高速铁路、大跨桥梁等重要工程项目中也建设了大量台站,然而,对于大规模台站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一直缺少科学和规范化的指导,因此,《强震动观测台网运维规范》的颁布,将助力于我国强震动台网的高效运行,服务于我国工程抗震的新突破和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保障强震动台网的高效运行,结合省级和国家级中心运行维护工作的特点,满足强震动台网的运行维护、数据产出以及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面向各级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人员编制了本规范。

3 工作简况3.1 本规范主要参加单位(暂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云南省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

3.2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暂略):3.3 主要工作过程从标准编制启动到目前共召开了5次工作会议,多次个别征求意见,第一次会议上编制组提出了“强震动台网运行维护与管理规程”编制计划和编制大纲,并与其他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

后3次工作会议分别对已完成的规程修改草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规程使用对象分两个层级(省级和国家级),远程检查、数据汇集和原始加速度记录信息报送时间节点,实时和事件传输的仪器采样率参数,震级统一使用M震级,台网监控使用专用软件等修改意见,参见附录。

最后一次工作会议认为总体信息足够反应强震动运维工作,但是,专家对规范架构上有不同意见,一是建议由总则、内容、操作代替原来技术指责、内容、省级中心和国家级中心。

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

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

强震动观测研究室(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先进事迹强震动观测研究室是我国最早开展强震动观测研究的牵头单位,主要开展强震动观测技术、地震动强度速报、地震预警技术和近场地震动模拟研究。

此外研究室还承担全国范围内破坏性地震的流动强震动观测组织,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处理、管理和发布,强震动观测仪器的检定和强震动观测技术培训等任务。

研究室共有科研人员7名,特聘研究员1名,强震动观测任务岗7名。

研究室获得2012年度工程力学研究所优秀部门,研究室面向国家防震减灾需求,立足自主创新,始终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为导向,近年来在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及破坏性地震强震动观测数据处理等方面成绩突出。

自2001年以来,研究室在团队带头人李山有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金星研究员的带领下,围绕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方向逐步拓展和深入,已经形成了涵盖理论、关键技术、实用方法、系统软件研发及系统建设等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团队。

研究室为正在立项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主要承担部门,研究室特聘研究员金星为项目申报总设计师,李山有研究员为副总设计师,马强副研究员为总设计师助理。

研究室为铁道部•中国地震局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技术研发组和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建设的主要技术研究和建设任务承担部门,首席科学家为李山有研究员。

研究室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于2013年3月顺利结题验收,马强副研究员和李山有研究员为课题负责人。

研究室承担了京石武高速铁路地震防灾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自行研制了地震报警系统核心软件和系统验证软件,于海英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

研究室为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的依托单位,除承担研究任务外,还出色完成了研究所强震动观测台站(阵)的维护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破坏性地震的流动强震动观测组织,地震系统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处理、管理和发布,地震系统强震动观测仪器的检定,强震动观测技术培训与交流等任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关于表彰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关于表彰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关于表彰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正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关于表彰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各直属单位:近年来,全国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防震减灾行业精神,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充分调动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决定,授予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等20个单位“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成云辉等15名同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同志,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立新功。

全国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榜样,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大胆探索,努力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为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1.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名单2.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名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2013年12月16日附件1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名单(共20个)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河北省唐山市地震局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乌加河地震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震台江苏省徐州市地震局安徽省滁州市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监测中心山东省潍坊市地震局湖北省十堰市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实验室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保障中心应急指挥保障部甘肃省地震局平凉中心地震台青海省地震局湟源地震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应急技术推进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强震动观测研究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台网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附件2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名单(共15名)成云辉北京市震害防御与工程地震研究所助理工程师方健河北省地震局邯郸中心台台长、高级工程师韩明(女)辽宁省地震局大连地震台台长、工程师朱福祥黑龙江省大庆市地震局局长、高级工程师王行舟安徽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郭鹏河南省南阳市地震局局长黄文辉广东省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塔青(藏族)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察隅地震台台长、工程师王彩云(女)陕西省地震局发展与财务处处长、工程师牛元樟甘肃省酒泉市地震局局长丁志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八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江在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中长期综合预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蒋海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研究员赵凤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总工、研究员祝意青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重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结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

第6期
李 瑜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
175
图 7 援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台站 图 8 援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设计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援建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
李 瑜 张 锐 邹 锐 李建勇
(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援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项目(以下简称援老台网)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下,中 老双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双方在防灾减灾领域合作,围绕提升老挝地震 监测水平,增强老挝防灾减灾能力,开展的一项利国惠民的技术援助项目 。
项目建成后,将为老挝数据实时存储与解算、地震速报、自动编目及信息发布等功能,培养一批地震专 业技术人才 。援老台网作为老挝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可大幅提升该国地震监测能力, 使其具备国内大部分地区 M 3.0 以上地震的速报和信息发布能力,有效推进地震灾害预 防体系和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建成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多维空间对地 观测网络,将有效促进老挝地震监测、地学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老挝政府公共服 务水平,为老挝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172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40 卷
援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的又一国家级援外项目 。建设 团队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奋发进取,主动担当作为,高效、高质量地 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打造中国援外精品项目,为建设“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
图 1 援老挝国家地震监测台网项目对外实施协议签署
援老台网经前期现场调研、技术方案确认、实施协议签署、工程详勘、设计及技术 物资采购等准备工作,于 2018 年 11 月 26 日正式开工建设,截至 2019 年 11 月底,项目 建设团队克服异国他乡高温高湿、洪灾泛滥、登革热肆虐等艰苦条件,累计行程 1 万 5 千多千米,圆满完成 15 个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据中心核心软件及 系统安装与集成等既定任务,提前进入台网试运行阶段 。

基于视觉观测技术的强震动记录校正方法验证

基于视觉观测技术的强震动记录校正方法验证
Abstract:Aimingattheresearchissueonbaselinecorrectionofgroundmotionaccelerationrecordsinstrongmo tionobservation,agroundmotionmeasurementsystem wasdevelopedbasedoncomputervisiontechnology.Com binedwiththeexistingaccelerationrecordsobservatedbystrongmotioninstruments,asetofvisualverification methodisproposedforevaluatingthecorrectingmethodofaccelerationrecordsandtherationalityofintegraldis placement.Thefeasibilityandaccuracyofthismethodareverifiedbyshakingtabletest.Aseriesofcomparative casesaredesignedbyusingthecombinationoftypicalgroundmotionrecordsandartificialnoise.Theprocessingre sultsofseveralmainstream baselinecorrectionmethodsforstronggroundmotionrecordswithnoiseareanalyzed, andthecharacteristics,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semethodsaresummarized.Thisstudypossessesacer tainreferencesignificancefor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strongmotionobservationandseismicengineering. Keywords:strongmotionrecord;baselinedriftcorrection;machinevision;L1norm optimization;shakingtable test

赣籍院士林皋:中国大坝抗震学科开创者

赣籍院士林皋:中国大坝抗震学科开创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是我国著名水利工程和地震工程专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为我国诸多重点水利工程与核电站建设解决抗震这一关键技术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创者之一,现在在中国,只要提到大坝抗震,就一定会听到林皋这个名字,他堪称这一领域的权威。

亲历国难不弃学业有志少年步入清华林皋1929年1月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邮局一名普通职员。

一家人生活虽然清贫,但林皋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还是拿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好前程。

林皋知道父母送自己读书不容易,上学后非常用功。

然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日本侵略者空袭南昌,林皋一家和很多南昌百姓一样,万般无奈之下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逃难之路。

虽然一路颠沛流离,但不管多么艰苦,林皋都坚持勤奋读书,终于于1946年一举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

1951年,林皋大学毕业,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1950年国家在大连市(当时叫旅大市)刚设立的大连理工大学(当时叫大连工学院)为尽快给新中国建设培养出专业人才,急需优秀师资力量,由于成绩优异,林皋被组织分配到这所高校任教。

林皋接到通知的第一反应是:“国家需要第一,坚决服从组织分配。

”家人和一些亲朋知道林皋的决定后,纷纷劝他:“你从小在南方长大,一下跑到东北能适应吗?现在南方很多城市也需要大学毕业生,你可以选择去南方城市工作嘛!”林皋清楚家人和亲朋都是为自己好,每每谢过之后,诚恳地对他们说:“现在国家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应该到哪里去,个人习惯与国家需要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赣籍院士--2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慢慢适应!”就这样,20岁出头的林皋毫不犹豫地来到大连。

工作不久,学校鉴于林皋的才华,经过考核,于1951年底开始先后送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本校水能利用专业攻读研究生。

读研期间,林皋依然刻苦学习,1954年以全班唯一一名优等生的骄人成绩毕业,回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所国家重点高校。

近年新疆地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迁移与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旋转

近年新疆地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迁移与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旋转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 第42卷 第2期2021年 4月Vol.42 No. 2Apr. 2021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近年新疆地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迁移与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旋转周 伟 李 媛(中国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21. 02. 057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作为稳定地块,被周围许多深大断裂所围限。

王琪等(2000)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多年的GPS 观测结果,认为塔里木盆地整体上作为刚性块体,相对于稳定的西伯利亚地块作顺时针旋转,其内部变形较小或基本不变形。

赵俊猛等(2008)应用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获得青藏高原壳幔组成、结构与构造特征,为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提供了深部几何学证据。

蒋靖祥等(2012)利用塔里木盆地周边应力、应变资料,解算相对应力参数,发现塔里木盆地周边相对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向盆地内部收敛,从观测力学层面支持了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旋转。

各种研究表明,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其西犄角帕米尔弧向北推挤造成天山的强烈变形,导致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塔里木盆地作为刚性块体进行应力传递,盆地周边产生强烈变形,并引发地震。

据统计,近年来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围绕塔里木盆地有序活动。

此轮地震的有序活动始于2016年1月新疆轮台M S 5.3地震,止于2017年9月新疆库车M S 5.7地震,时间进程如下:2016.01.14新疆轮台M S 5.3地震→2016.02.11新疆新源M S 5.0地震→2016.11.25新疆阿克陶M S 6.7地震→2016.11.26新疆阿克陶M S 5.0地震→2016.12.08新疆呼图壁M S 6.2地震→2016.12.14新疆若羌M S 5.0地震→2016.12.20新疆且末M S 5.8地震→2017.05.11新疆塔什库尔干M S 5.5地震→2017.08.09新疆精河M S 6.6地震→2017.09.16新疆库车M S 5.7地震。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工
作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
王玉石;李永义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于2016年11月19—2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

来自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湖南工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的近6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王玉石;李永义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成立大会纪要 [J],
2.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成立 [J], 中国地震学会
3.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J],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
4.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J], 周银兴
5.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成立暨学术研讨会纪要[J], 李小军;卢大伟;王玉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震动记录编目——以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记录为例

强震动记录编目——以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记录为例

强震动记录编目——以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记录为例
任叶飞;温瑞智;周宝峰
【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
【年(卷),期】2011(6)4
【摘要】Disaster investigation; National earthquake safe service for society project; Earthquake emergency%相比技术较成熟的测震编目工作,我国强震动记录编目工作技术亟待完善,缺乏规范化的编目流程及方便实用的编目软件,处理数据经验不足.本文以汶川余震流动观测中获取的强震动记录编目为例,阐述了合理的强震动记录编目方法,通过对万余条强震动数据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强震动记录编目的效率及可靠性.同时本文对强震动记录编目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可为今后强震动记录编目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总页数】10页(P406-415)
【作者】任叶飞;温瑞智;周宝峰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台网观测记录 [J], 周朝晖
2.2014年景谷Ms6.6地震及其强余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及初步分析水 [J], 崔建文;刘琼仙;段建新;林国良;杨藜薇;徐硕;李世成;包一峰;段洪杰
3.玉树7.1级地震强震动流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 [J], 田秀丰;张璇;姚凯;张晓芳;蒲
举;
4.玉树7.1级地震强震动流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 [J], 田秀丰;张璇;姚凯;张晓芳;蒲举
5.汶川强余震流动观测与典型余震记录分析 [J], 温瑞智;周正华;任叶飞;李小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总第456期) 2016年12月
国际地震动态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No. 12(Serial No. 456)
December,2016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 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
成立会议纪要*
王玉石* 李永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D;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 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于2016 年11月19一2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

来 自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环境保护部核 与辐射安全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 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东 北电力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 学、青岛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湖南工 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 心、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信建设有限 责任公司等机构的近6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 会议。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 业委员会主任李小军研究员,副主任周正华 教授、王国新教授等多名委员到会给予指导。

李小军研究员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 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对青年工作委员 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殷切期望从事强震动观 测技术与应用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开 展学术交流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防震
*收稿日期:2016-12-08;采用日期:2016-12-10。

※通讯作者:王玉石,e-m ail:wangyushil982@126. com…doi:10. 3969/j. issn. 0235-4975. 2016. 12. Oil
减灾事业。

周正华教授讲述了青年工作委员 会的成立初衷和筹办过程,希望青年科技工 作者继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加 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并希望借助 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平台优势,培养出更加优 秀的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人才。

各位青年 委员踊跃发言,介绍了自己在强震动观测领 域取得的工作成绩,并畅谈了青年工作委员 会的工作设想和发展前景。

会议确定了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 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 委员共92名,名单如下:
主任:王玉石
副主任:卢渴周国良荣棉水
谢志南兰景岩谢俊举
李永义李亮林淋
彭小波
秘书:周宝峰喻烟李永义(兼)
委员(以姓名笔画为序):
丁浩于彦彦马小燕马俊玲
马晗瑞公茂盛尹得余王宁
王玉石王玉奸王伟王冲
王芳王丕光兰曰清兰景岩
田秀丰任叶飞卢滔刘恒
刘必灯刘红帅刘培玄孙超
孙广俊孙有为孙海峰安心
第12期王玉石等: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
朱永莉 吴梦遥 张沛
张建毅 李亮
李永强 林淋
迟明杰 陈新强 周国良 侯本伟 荣棉水齐文浩佘天莉吴兆营
吴景发宋贞霞张冬丽
张宇东张有佳张江伟
张忠利李永义李平
李敏(京)李敏(浙)
李亚楠李孝波李秋玲
杨宇杨永强杨黎薇
邹炎陈苏陈红娟
周游周伯昌周宝峰
林国良罗桂纯金浏
侯春林胡进军贺秋梅
唐晖夏峰宾佳
徐令宇徐国栋郭凯郭晓云
崔成臣曹振中梁海安盛俭
章旭斌黄景時请志南请俊举
彭小波傅磊喻烟薄涛
戴志军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
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在中国地震学会强
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直接领导下
开展工作,组织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强震动观
测技术与应用相关科技研究与学术交流活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